美歐日繼續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這對中國有哪些方面的影響?我們該如何應對?

爭議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5條

------2016-12-13 @多吃多長膘更新題目-------

原題2:美國、歐盟、日本拒不履行中國入世第十五條,中國能從哪些方面取得反制?

------2016-12-09 @沫橋更新題目-------

原題:如果歐盟、美國、日本同時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國地位對中國將會有什麼影響?中國應從哪些方面去應對?

對於原題想說:

很抱歉沒有做功課就隨便地提問.

作為一隻程序猿,一直很反感有的人不調查不百度就輕易地問問題.

今天自己也成了這樣的一員,真是抱歉.

http://share.iclient.ifeng.com/news/sharenews.f?forward=1aid=116006162

當看到鏈接中的新聞時,潛意識裡認為中國自從加入了WTO,就自動被其組織成員國承認為市場經濟國家. 原來這是錯誤的. 中國加入WTO的議定書第十五條就將中國有條件的定義為非市場經濟國家. 由此中國也是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 美國,歐盟,日本也從未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


發現業餘的答案比較多,忍不住說兩句。先高鐵上手機碼字,後面再修改。

是不是市場經濟,是有非常成熟的衡量標準,從貨幣可自由兌換、市場准入程度、法制發展水平等一系列標準能非常量化的打出分來。

客觀情況就是中國遠遠不及格。這方面可以參考改革四君子之一朱嘉明寫的一系列文章,說得比較詳細。

實際上承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歐盟議會和美國國會每年都會開會表決。每年都毫無疑問的否決。這個問題不是第一次被拿出來討論。

至於入世協議的第十五條,不能不談中國入世談判的大背景。中國加入WTO的談判是基於Win-Win(雙贏)的策略,由歐美和中國國內的改革派共同推動的,甚至歐美當時更主動,對達成協議的願望更迫切。鑒於當時中國客觀上確實夠不到加入WTO的門檻,美國不僅為中國擬定了經濟和改革的路線圖,同時在路演中不斷的兜售Win-Win的概念,來平衡中國國內和本國其他黨派反對的聲音。歐美當時一方面固然是巨大的商業利益在眼前,另一方面也確實希望藉助WTO能夠讓中國經過幾屆政府變成一個「正常國家」。而國內當時的改革派則希望利用WTO來倒逼改革,最終通過一個較長的時期(10到15年),來初步實現中國「正常化」的目標。一些內幕可以參看McGregor的&<1billion customer &>,不多講了,省得又敏感。

如果談反制,首先要搞清楚兩條,第一就是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對中國損害有多大,第二就是中國如果按照世界通行準則,完成了市場經濟的改造,對中國是不是有利。權衡利弊才能做出理性的選擇。

首先,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對中國肯定有損害,而且這個損害不是單方面的,對歐美日來說,傷敵一千自損八百。所以雙方就有妥協的動力,有談的餘地。

我是做投資,其他關注比較少,舉個最近頻頻受挫的跨境併購作為例子例子。這種併購,即復星所謂的「中國動力嫁接全球資源」是開啟全球新一輪增長的比較重要和立竿見影的方式,但是因為很多政治因素接連被否。如果中國是個明確了市場經濟地位的正常國家,環境會比現在好太多。如果對此感興趣,可以參考德隆老將王世渝的《全球併購 中國整合》。

第二,中國完成市場經濟改造,對中國必然有利。中國目前的強大是一種畸形的強大。所有人都能感覺到中國經濟存在的政府和市場兩張皮。中國的牛逼之處在於大量的資金和資產被政府掌控,中央政府可以直接或者簡介調配國民財富中的絕大部分。這種能力是全球罕見的,西方社會即使國民財富積累遠大於中國,但是政府能調配的微乎其微,所以在政府間談判中,兩相比較,中國拳頭大自然說話夠分量。但是回歸到市場主體間的競爭,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所以不宜對中國當前在全球利益博弈中的實力盲目自信。

WTO太大,舉個小一點的例子。跟這個比較類似的還有這兩年股民都關注的,是不是把A股納入MSCI明晟指數。納入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一旦進入,能為A股注入萬億的全球資金。而全球投資人也希望能進入中國A股市場分一杯羮。但權利和義務是統一起來的,誰都知道不能一邊耍流氓,一邊還領三好學生獎學金。證監會也為此一再努力。但再怎麼努力,基礎太差,確實跟MSCI標準有差距,非一朝一夕之功,所以只好退而求其次,商量商量,先納入已經改好的5%行不行?

你看連證監會都知道的事情中央政府怎麼可能會不明白。如果拿到了市場經濟地位這張門票,中國就可以玩以前玩不了的遊戲、做以前做不了的事情。國際間的經濟往來可不是進出口貿易這麼簡單,還有投資、金融、服務等一系列更刺激更好玩當然利益也更大的東西。中國當然也知道一定要拿到這張門票,所以才會一直「呼籲」、一直「敦促」,一直要求歐美「正視現實和已經取得的成就」。

實際上,幾乎可以肯定歐美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已是定局,而且按照中國現在的改革時間表,未來的10到15年內也基本看不到承認的希望。原先大家基本都採取一種『鴕鳥政策』,但是現在全球經濟和政治格局這麼緊張的情況下,有些東西必須要擺到桌面上了。眼下如何應對呢。

在WTO框架內實際上中國沒有任何辦法,但也不是沒有談的空間。一方面是通過外交部「呼籲」同時自己拿出姿態,在局部不斷的推進改革,比如現在的人民幣改革以及一直引而未發的金融體系改革。

因為我們是在別人的規則體系裡面玩,怎麼玩是別人定的,討價還價的資格是沒有的,要麼up要麼out。但是剛剛也說了,傷敵一千,自損八百,所以不是完全沒有談判的可能性。當然,短期的報復性措施也會有,而這有可能會觸發全球性的貿易保護,中國承受不起對歐美日的全面開戰,同樣,歐美日也承受不起。所以,短期之內中美日歐不得不面對囚徒博弈的艱難時刻。

WTO規則之外,中國正在積極構建自己的貿易體系,比如最近趁著TPP破產積極兜售的亞太自貿區,一帶一路、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和應急儲備安排、東北亞自由貿易區(以及縮水版的中韓自貿協定)、中澳自貿協定等等。這方面,前段時間的亞投行開了個好頭。

經濟合作之外,提出三個自信:文化自信、體質自信和道路自信,構建自己的價值觀。這是另一套思路,效果如何,這就有賴於明年十九大以後,掃除一切阻力的習大大怎麼胡牌了。


因不友善內容被建議修改。。/手動再見

反對魔王的答案。

他根本沒看過第15條具體寫了什麼,就先噴一波歐美日,然後撕一波契約精神,我沒看就知道他在講什麼了。因為完全就是陰謀論。

我在另一個答案里分析過他的錯誤,結果沒人看。我也就隨便說幾句,估計也是沒人看。有人看再更。現在知乎是大罵歐美日就能收穫無數的贊,可悲。

1、歐美在第十五條中沒有寫下「十五年後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字眼,任何一個有腦子的領導人都不會給下這樣的承諾。所以歐美並沒有「拒不履行」當初許下的承諾,因為這個承諾是中國國民YY出來的。

2、歐美在第十五條中到底寫了什麼?歐美承諾過什麼?歐美有沒有履行承諾?

有人看再更。

大家請給一切陰謀論和YY言論給反對,這個題主也是完全不了解事情起因就閉著眼睛問問題。

–––––––

看的人挺多的。。那我就更新好了。。以下部分引用了一些其他答主的相關內容

第十五條到底寫了什麼呢?

其實第十五條是中國自己提出來的,所有入世國家的協議中,只有中國有這獨特的第十五條,也是很多爭論的開端,因為這條協議寫得不清不楚,很容易玩文字遊戲。

中國說:

The importing WTO Member may use a methodology that is not based on a strict comparison with domestic prices or costs in China if the producers under investigation cannot clearly show that market economy conditions prevail in the industry producing the like product with regard to manufacture, production and sale of that product. (ACCE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rt.15(a)(ii))

簡而言之就是說,如果中國的製造商無法證明自己所處的環境是市場經濟,進口國在反傾銷調查中就可以把中國當NME對待,使用替代國價格來計算傾銷幅度。這可以說是中國入世額外的條件。然而這並不是爭議最大的條款,爭議最大的是這一條:

... In any event, the provisions of subparagraph (a)(ii) shall expire 15 years after the date of accession. (Art.15(d))

這一條是說,上面那條在中國入世十五年之後必須作廢。

同學們,這裡是重點。

因為中國和歐盟美國等國家對這一條給出了完全不同的解釋。

中國認為,這一條的意思就是,中國入世15年之後就應該自動獲得市場經濟地位,在反傾銷調查中就可以使用本國價格作為市場價格。

歐美的解釋是,中國入世15年之後不再被自動認為是非市場經濟,但是也不意味著中國自動是市場經濟。到底是不是市場經濟要在反傾銷調查中具體對待。

這可以罵歐美人耍無賴,但是也不該罵。因為簽訂條約的時候不該有多種理解,世界上鑽法律漏洞的人很多,經濟學上也有「合理避稅」的說法。

十五年時間到期了,歐美肯定不會自動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在知乎上大罵歐美也沒用,帶點智商的領導人都不會承認,某王也就只能臆想高潮一下了。

從法律上來說,第15條到期對中國還是有利的。因為舉證責任轉移到了進口國一方。也就是說如果美國對中國發起反傾銷調查,美國不能再讓中國企業證明自己是在市場經濟中,而是美國必須自己證明中國企業不在市場經濟中。

總得來說,中國入世肯定是一件好事,這沒有噴點。

特別是某王,閉著眼睛撕「契約精神」,說「是有多蠢才會相信歐美口中的契約精神啊」。

呵呵,我是不是可以理解為「WTO協定就是廢紙一張」,或者再進一步理解為「中國領導人是有多蠢才會相信契約精神啊」

可以,很強,這麼厲害的人才不去中央接班拍屁股定決策真是可惜了,祖國建設很需要你這樣的人才啊。


市場經濟的形態有兩類200多種,母體在中國!

當前的主流知識存在著太多的錯誤。有關市場經濟的就是其中之一。所謂的主流知識,是以學校為主的現代教育和學術機構所持有和散播的知識。這些主流知識也為學術機構以外的社會權威人士、精英人士所信奉,因為他們也以這些學術機構為知識權威,也大都直接和間接接受過這些機構的教育和洗腦。

主流知識認為,作為現代文明的一個關鍵要素,市場經濟是一個獨立實體,只有一種,就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其起源地是近現代時期的西歐,目前西歐之外的任何地區的市場市場經濟,都是從西歐引入的,當然包括中國的。更重要的是,作為現代文明的關鍵獨立要素,市場經濟具備一種神聖神奇的功能,那就是可以讓一個社會自動變得公平自由和經濟繁榮。

在上世紀80、90年代,歐美盛行一種叫「新自由主義」的理論,正是這個理論將對市場經濟的幻化和神化推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他們甚至將市場經濟簡化為私有化,只要私有化了,一個社會就立馬進入自由平等經濟繁榮的天堂。於是俄羅斯人信了,他們實施了美國人開的藥方:休克療法,即迅速私有化,然後俄羅斯人覺得上當了。

一度,人們認為推銷市場經濟方案只是美國人給蘇聯做的一個局,只是俄羅斯人太傻。20多年後人們又發現,傻的不僅僅是俄羅斯人,美國人也一樣的傻。當年他們並非有意的在為俄羅斯做局,對市場經濟對私有化的神奇功能,他們自己也真的信,他們自己也深在局中。

2008年爆發的次債危機,以及2014年出版的《21世紀資本論》無情地將美國的真相暴露,將市場經濟功能的真相暴露。30多年的新自由主義政策讓不僅沒有讓美國變得更自由平等,沒有讓美國的經濟更繁榮強大,反而變得兩極分化嚴重,特權橫行,經濟也變得空心化,變得外強中乾。所以,美國向俄羅斯推銷私有化,搞垮俄羅斯,不是有意欺騙,而更像是自殺式襲擊。

老百姓怨聲載道,他們高呼「1%對99%」,不再相信權威和精英,不再相信「政治正確」。慌裡慌張地把一個不著調的老財主推上總統之位。套用紅樓夢的一句話,美國的現狀可謂是「葫蘆總統」治理「葫蘆國」。糊裡糊塗的國家選擇了一個糊裡糊塗的總統

歐美國家為何對市場經濟產生如此神話般的錯誤認知,根源在於,市場經濟的歷史遠遠早於西歐自身的歷史,而歐美人卻把自己歷史中的市場經濟史當成了市場經濟史的全部,以自己的短淺歷史去衡量和臆度擁有悠久歷史的市場經濟。最終導致在對市場經濟的認知上,歐美人只能坐井觀天,盲人摸象。這些人就是所謂的經濟學家,可笑之極。

把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當作市場經濟的唯一種類,把西歐當作市場經濟的起源地,把近現代當作市場經濟出現的時間,是歐美人因自身歷史短淺而對歷史更悠久的市場經濟產生的井蛙之見。

從整個人類文明史看,以財產私有和交易自由核心的經濟形態最早出現在中國,即市場經濟最早出現在中國。被進化史觀洗腦的人立刻會發問,市場經濟在中國歷史上是什麼時候進化發展出來的。很遺憾,在中國文明史中,市場經濟不是進化出來的,不存在任何的進化過程,而是一開始就有的,是和中國文明一起起源的,也是中國文明的基本特徵之一。

中國自有文明以來,在任何歷史時期,都是財產私有的,交易自由的。即便短暫地出現限制財產私有和交易自由的情況,那也是受外來文化影響的結果,譬如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共產主義實踐,以及在夏商周三代時期曾經實行過的「井田制」。

但是,財產私有,並不意味著永無止境地追求私有財產當成人生意義之全部,交易自由並意味著「濫交」:把交易當成職業,人生交易化,整天琢磨無事生非、囤積居奇、坑蒙拐騙、以鄰為壑的交易。所以,中國傳統的市場經濟形態與現代資本主義式的市場經濟形態又絕然不同。傳統的中國秉持財產私有,但又對財產本身看的很淡,主張交易自由,但又不輕言交易,而強調自力更生,獨立生產。

然而,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新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並且在建國早期曾經實踐共產主義的事實,不僅蒙蔽了現代歐美人的眼睛,也蒙蔽了中國人自己的眼睛,導致在對中國文明和中國歷史的判斷上出現「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以新中國曾經存在短暫否定市場經濟的歷史,而否定了市場經濟一直在中國歷史上存在的事實。更荒唐可笑的是,反而把否定市場經濟當成中國的傳統,把引入改革開放後引入市場經濟說成是歷史創新。這簡直是顛倒黑白,指鹿為馬。

在中國之外,市場經濟倒的確是首先出現在西歐,但其真正的出現時間卻比主流知識所認知的早,大約在10世紀左右。在《資本主義的本質是特權主義》這篇文章有更詳細的論述,可到公共號「歷史心性學派」中去找。所以,如果在人類文明中抹掉中國,歐美人市場經濟起源於西歐的觀點就是真理,如果加上中國,就是謬見。

儘管市場經濟在中國非常古老且一直存在,但是中國人卻一直視其為無物,從未單獨提及過它,更未象現代歐美人一樣對其大加崇拜和謳歌。原因在於兩個方面。

一方面,因為市場經濟在中國一直存在,中國曆來是財產私有、交易自由,所以,中國人認為這是很自然平常的事,象空氣和水一樣平常,當然不會刻意關注。

更重要的是第二個方面,市場經濟本身不是一個獨立之物。中國的歷史傳統最關心的是個人道德,即人該如何去做人,而做人的關鍵則在認識和修鍊自己的心性。所以,道德問題就是心性問題。至於個人財產,以及財產的交易,那是要服務於做人,服務於道德,服務於心性的。

市場經濟屬於外物的範疇,相對心性而言,既不獨立,也不重要。中國歷史中存在一個永恆的辯題就是「心物之辯」,探討的就是如何防止外物去影響心性,如何阻止心性沉溺於外物。

《禮記·樂記》說,「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慾者也。於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泆作亂之事。是故強者脅弱,眾者暴寡,知者詐愚,勇者苦怯,疾病不養,老幼孤獨不得其所,此大亂之道也。」

王陽明說「心外無物」。

真正獨立的是「道德-人格」觀,道德-人格觀會決定財產觀,財產觀又會決定財產分配製度。在財產分配製度中,最主要的是馬克思所說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用現代話就是社會財富的集中程度,分配的兩極化程度。市場經濟是不獨立的,會依附和決定於一個社會的道德人格觀,依附和決定於財產分配製度,依附和決定於生產資料的所有制情況,依附和決定於社會財富分配的兩極化情況。

如果,把道德-人格觀,及其所決定的財產觀和財產分配製度統稱為文化的話,那麼,就可以說,市場經濟是依附和決定於一個社會的文化的。在一個社會中引入市場經濟,市場經濟就會自動依附於其文化,與其文化相結合,形成與其文化相匹配的市場經濟的形態。不同文化的社會,如果引入市場經濟,其形態也將是不同的。所以,對當前全球中的每一個國家而言,儘管都引入了市場經濟,但是其形態都是不同的,因為每一個國家的文化都是不同的。

文化是獨立的,市場經濟是不獨立的,市場經濟要依附和決定於文化。

歐美人對市場經濟的認知恰恰相反,認為市場經濟是獨立的,而文化則是不獨立的,市場經濟不但可以獨立地在擁有任何文化的社會中存在,而且具備一種超強的獨立功能,可以自動而迅速地改變這個社會的文化,讓其變得平等自由、經濟繁榮。

實際上,非洲的市場經濟具有非洲的典型特徵,拉丁美洲的市場經濟具備拉丁美洲的典型特徵,俄羅斯的市場經濟具備俄羅斯的典型特徵,印度的市場經濟具備印度的典型特徵,中國的市場經濟也當然具備中國的典型特徵。

隨著時間的變化,一個國家的文化也可能會發生變化,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其市場經濟形態也可能會發生改變。譬如西歐的市場經濟形態在早期是基督教的,後期才是資本主義的。再譬如,中國傳統的市場經濟形態是儒家的,而改革開放後的形態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

所以,引入市場經濟的俄羅斯即沒有改變特權橫行、實際收入分配嚴重不公平的現狀,也沒有實現經濟的繁榮,實際上它的情況變得更糟糕。同樣是人口大國,新中國搞市場經濟就實現了經濟崛起,而印度卻一直裹足不前。非洲也搞市場經濟,但那裡依然很貧困。中東也搞市場經濟,但那裡卻滋生出了恐怖主義。拉丁美洲也搞市場經濟,但他們卻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再強調一下,是文化改變和決定市場經濟,而非市場經濟改變和決定文化。

一旦認清了這一點,就知道經濟學是一門多麼荒唐和搞笑的學問。經濟學的基礎假設就是市場經濟是獨立存在的。經濟學的目的就是研究和發現獨立市場經濟中的獨立經濟規律。這註定這門學問只能是一本正經的胡說。

比西方主流經濟學家高明的是,馬克思就否定了市場經濟的獨立性,而把生產關係看成獨立和決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生產資料所有制。生產關係屬於文化的範疇。

儘管馬克思已經意識到文化重於市場,但是馬克思所關注的文化要素是低層次的,是生產關係,尤其是生產資料所有制,他把這些要素統稱為經濟基礎,認為經濟基礎是獨立的,是其他社會關係的決定者。實則不然,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在內的生產關係本身並不獨立,不是決定者,而是被決定者,決定於更高層的文化要素,文化的最高層最核心要素就是道德-人格觀。一個社會的生產關係的形態決定於其道德-人格觀。

在整個人類文明史中存在三類人格觀,或三種人格形態:心性化人格、宗教化人格、資本化人格。心性化人格存在於傳統的中國;宗教化人格存在15世紀猶太教產生之後的一神教世界,或准一神教世界。主要包括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印度教;資本化人格則存在於19世紀後期資本主義成熟之後的歐美現代社會。

從產生和存在的時間看,心性化人格觀最為古老,宗教化人格次之,資本化人格最晚。心性化人格與中國文明同時起源。中國文明就是心性化人格的社會,或簡稱心性文明、心性社會。在中國之外,道德-人格觀出現的比較晚,是隨著一神教的出現才出現的,是一神教的道德-人格觀,或簡稱宗教化人格。在一神教之前的多神教時期,是沒有道德和人格的概念的,那時的人以物質化、偶像化的祭祀儀式為核心,完全沉浸、沉溺於祭祀儀式之中,不容有獨立或相對獨立的人格意識存在。資本化人格是隨著資本主義的出現才出現的,也是現代文明的核心要素。

從人格獨立和自由的程度看,唯有心性化人格是真正獨立和自由的,無論宗教化人格,還是資本化人格,都是半獨立和半自由的,沒有實現真正的獨立和自由。

人格獨立和自由的對立面是人格依賴,人格獨立自由和人格依賴成反比。人格獨立自由的程度越高,人格依賴的程度就越低,反之則反。當人格獨立自由程度達到最高值時,即實現人格的真正獨立和自由時,人格依賴程度的值就降為零,即完全消除人格依賴。

所謂的人格依賴,就是認為人格無法獨立存在,必須依附於人之外的某種外物,依賴這種外物的支持,人格才可實現獨立和自由。宗教化人格和資本化人格都存在人格依賴,正是這些人格依賴,讓它們成為半獨立和半自由的人格形態。

宗教化人格認為,人格必須依賴於神、上帝,唯有靠神和上帝的支撐,人格才可實現獨立和自由。

資本化人格認為,人格必須依賴於權力或者人權,唯有靠著人權的支撐,人格才可實現獨立和自由。人權的核心是財產權。財產權的具體體現和表達就是具體的財產,所以,資本化人格實際上依賴的是財產、資本,唯有靠著財產、資本的支撐,人格才可實現獨立和自由。

而在心性化人格形態中,是不存在任何的人格依賴的,因而實現了真正的徹底的獨立和自由。心性化人格形態要求和倡導人去順應和服從自己的心性,自己的本心本性,而拒絕的反對服從自己本心本性之外的任何東西。這就是《中庸》開篇所講的「率性之謂道」,也是孔子所講「心安」,孟子所講的「盡心」,以及後來宋明儒家所闡發的「性即理,心即理」。而這一切的源頭則是更古老的易經。整部周易的卦爻辭是以「元亨利貞」為中心的。「元」即本心本性;「亨」就是對自己的本心本性要認清,要想通;「利」就是要為自己心性的發揮創造有利的條件;「貞」就是在任何條件和局面下都要堅守固守自己的心性。

心性化人格認為人的心性自身就是獨立和自由的,無需任何心性之外的東西來做支撐。人生的意義就在於,維持心性自身的獨立和自由,讓自己的心性充分發揮和擴充到生活實踐中去。

所以,心性化人格所倡導的獨立和自由是絕對的,無條件的,而包括宗教化和資本化人格在內的非心性化人格,所倡導的獨立和自由是非絕對的,有條件的。

孔子說「三軍可奪其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都是在說明和強調心性化人格獨立和自由的絕對性,無條件性。

唯有絕對和無條件獨立和自由的人格才是真正獨立和自由的人格,才是完全的人格。所以,在人類文明史中,唯有傳統中國的心性化人格形態才真正實現了人格獨立,唯有傳統的社會才擁有真正的獨立人格。無論宗教化人格,還是資本化人格,都是不完全人格。

人格形態會決定一個文明對人格獨立和自由威脅因素的敏感程度反抗模式,而反抗模式又會決定這個社會的特權程度。作為實現真正獨立和自由的人格形態,心性化人格對人格獨立和自由的威脅因素高度敏感,反抗也極為激烈,這導致中國文明無特權。

所謂的特權,主要就是馬克思所說的生產資料的占有權。在現代之前的社會,生產資料主要是指土地。在現代社會應該用資產來替代生產資料,特權形式就轉化為社會財富或收入分配的集中性,是否高度集中於極少數的個人,兩極分化是否嚴重。

在心性人格形態社會中,人格完全實現了獨立和自由,人們獨立和自由的意識最為強烈,對獨立和自由的威脅因素的敏感性也最高,對威脅的反抗也最為激烈。這導致中國的農民起義在全球文明史中最發達,最終導致國王和貴族無法也不敢去將廣大農民的土地佔為私有。所以,在歷史的中國,「統治階級」並不佔有土地。這就是說,中國文明無特權,歷史以來中國社會是無特權社會。

在宗教化和資本化人格形態社會中,人格並未實現真正的獨立和自由,沒有形成獨立人格和完全人格,所以對獨立和自由威脅因素就非常遲鈍,也不會自發地去積極反抗。這樣以來,在傳統社會,其土地就很容易被極少數人佔有和瓜分,而在現代社會,社會財富就會高度集中於極少數人手裡,特權盛行。這是一神教社會和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典型特徵。

上文已經指出,市場經濟會自動依附於文化,文化的不同決定了當今世界所有國家的市場經濟形態都是不同的。這意味著當前全球市場經濟的形態會有200多種。但是,依據人格行否獨立,以及與之對應的社會是否存在特權,可以將當今全球的市場經濟形態分為兩類。

一類是獨立人格的市場經濟形態,也是心性化人格的市場經濟形態,或直接叫心性市場經濟形態,同時也是無特權市場經濟形態。這種市場經濟形態存在於傳統的中國,也是人類歷史中最古老的市場經濟形態,很可能是後老很晚才出現的第二類市場經濟形態的母體。

第二類是非獨立人格市場經濟形態,也可叫非心性市場經濟形態,也是特權化市場經濟形態。這類市場經濟形態出現的時間較第一類晚的太多,與10世紀首先出現在西歐,隨著西歐的全球殖民,以及全球對西方文明的學習和吸引,這類市場經濟形態迅速擴張到全世界,甚至包括中國。(公共號:歷史心性學派)


特朗普上台要做最壞打算,採取最積極的行動。

商人就是就是這樣,見到有利可圖,一定狠狠敲詐你;但是發現你從腳武裝到牙齒,如同一隻刺蝟球,也只能悻悻而返。

商人總是想要賺,讓他一個子也賺不到,反而要賠本,他就得掂量掂量。沒有一個商人樂意干賠本買賣。只有讓他意識到,意圖對中國不利,中國的反制將讓其占不著便宜,特朗普才會想收手。

像這樣特朗普隨便發條推特,中國就攪得焦頭爛額,這樣穩賺不賠,特朗普一定會給勁地攪渾水。如果特朗普再這樣搞事,結果發現自個吃了大虧,他還敢這樣玩火,只能說他腦子被驢踢了。

對於特朗普,應對一定要積極,但是表面要維持好(商人好面子,尤其是特朗普),不能直接打他臉。讓他每進一步,斷一條腿,他自然不好囂張。


不可自視甚大,更不可妄自菲薄,不忘初心,鼎力前行,時間在我不在敵。


謝邀,中國無法反制

中國需要清楚自己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因為中國人口太多,發展水平太低,以至於太多的人口參與在中低科技含量的出口產業中,內部競爭就很大,而這些產業在國際市場上也是很容易被取代的,所以中國的出口產業屬於「求著外國人買」的有求於人的地位。包括購買外國原材料也一樣,中國採購外國工業原材料如礦產石油等,都是為了來料加工和賺錢,也是有求於人的地位,所以買啥啥漲你也沒辦法。中國有求於人,當然只有默默承受,並沒有任何反制西方的能力,除非這些出口企業都一氣之下不出口了,不需要養家糊口了,這麼多涉及外貿的從業人員不想賺錢了,這時候再考慮反制的問題。

在中國的高科技出口產業還在茁壯成長的轉型期負氣搞反制,是相當愚蠢的行為,卧薪嘗膽沒聽說過的話,悶聲發大財沒聽過嗎?中國過去15年沒有市場經濟地位可以賺錢崛起,在之後15年沒有市場經濟地位照樣可以。15年前西方國家認為中國根本活不到15年之後,所以才一拍腦袋同意15年給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結果15年後一個體格健壯的大個子中國站在他們面前了,這本身就是一場勝利,足夠讓西方國家氣的冒煙了。所以中國這裡要做的就是暫時的隱忍換取最快的發展速度,尤其是要在科技和資本上崛起,使得西方經濟也有求於中國,這時候市場經濟地位自然就來了。

這次西方食言,屬於西方國家撕毀「契約精神」來維護自己利益的正常行為,我們應該成全西方國家,多多宣傳西方國家這個「撕毀契約精神」的事件,以後只要公知又大吹特吹西方契約精神的,馬上拿出來這個案例打他們臉即可,打公知臉的材料又多一件,這不是好事么。公知現在瘋狂洗地說中國怎麼怎麼不遵守世貿規則了,事實上紐西蘭10多年前就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了,是紐西蘭不民主嗎,還是因為中國唯獨挑紐西蘭遵守世貿規則?單純是因為紐西蘭和中國的經濟基本互補,基本沒有競爭行業罷了,一切都是利益,都能被公知舔出花來,真夠不要face的


中國沒有必要反制。

中國明朝開始就海禁,無論是東方國家還是西方國家都難以和中國進行海上貿易。清朝雖然有所好轉但也是半斤八兩,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直到鴉片戰爭。歷史書教育我們,今天的歐美日本想給自己的企業建一個溫室,中國何須反制。中國只需要做好自己,安靜的等個八十一百年,然後去歐洲燒了盧浮宮和大英博物館。

今天名義上中國GDP低於美國,實際購買力早就超過了美國。購買力平價之後中國政府的財政收入比美國多,負債只有美國的四分之一,大部分還以外匯儲備的形式存在。這讓中國政府能做很多美國都沒錢做的事。美國歐盟拒絕中國產品進入的同時,中國在佔領全世界。這個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已經承認了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並且中國成為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從來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變得對如此多國家如此重要,即便是美國二戰之後也難以匹敵。托馬斯·弗萊德曼在BBC的紀錄片裡層級說過:我們眼前的美國從未像現在這樣停滯不前,我們把更多精力用在內耗上,而中國在基礎建設,教育等領域。我們正逐漸被中國迎頭趕上,中國現在最讓美國人不安的,不是他的共產主義,而是他的資本主義。以上這些是一個非市場經濟國家能夠做到的么。

還有川普說中國操縱匯率強姦美國,不知道資本主義頭號強國如何在經濟上被一個非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國家強姦是什麼道理?西方世界持續的醜化中國,拒絕承認中國的進步,只會讓他們活在一個虛構的世界中。

今天中美之間,就像若干年前美蘇的競爭一樣,只不過窮兵黷武的變成了美國。只要今天這樣的政策持續下去,美國和歐盟的產品會慢慢變得只在他們本國有市場才能生產銷售。這還不是閉關鎖國嗎。今天西班牙的年輕人45%失業,希臘更是高達70%。成為高不成低不就的典型。這是西方世界的垮掉的一代。而中國呢,數十年前就在不斷的反思,如何不去培養小皇帝,如何讓中國人吃苦耐勞的性格堅持下去。歐美覺得中國不是市場經濟,而實際上今天的中國是貿易最開放,經濟自由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任何企業有能力都可以來中國市場,光淘寶京東就已經讓中國的市場成為競爭最激烈的市場了。在中國市場勝出的產品基本都是統治世界的頂尖產品。如此都不能算市場經濟,我真是不理解市場經濟的定義如何?

這個世界上,是否一些國家自詡市場經濟就是市場經濟,是否自詡發達國家就是發達國家呢?我們真的需要美國歐盟日本承認我們嗎?難道這應該是屬於掩耳盜鈴者的勝利和狂歡嗎?


繼續耍流氓


1、歐盟今年早些時候開過會,明確了不會承認中國是市場經濟國

2、前幾天第27屆中美商貿聯委會,會後美國商務部長表示承認中國是市場經濟國的時機還不成熟,以及「並不能說中國根據WTO協定就可以自動成為市場經濟國」

3、第二條報道國內沒有出現(國內報道的僅僅是:第27屆中美商貿聯委會順利召開,中美雙方就一些分歧達成了共識),在日媒是頭版。日本什麼態度不言而喻

至於什麼影響,承認了才有大影響。不承認該什麼樣還什麼樣。畢竟中國現在也沒這個地位。


這個世界上從來就沒有「完全市場經濟」。

因為任何一個地方的市場如果「完全自由化」了。

那麼就是劣幣驅逐良幣,大家一起死的節奏。

所以政府也好,集團也好,是有必要在背後進行一定程度的控制和調控的。

不管是美國,日本,還是歐洲,他們自己也都不是「完全市場經濟」。

不然特朗普怎麼讓製造業回到美國?光弄弄中國,製造業就回去了?

這是置印度,東南亞,非洲,東歐的各種廉價勞動力於何地?

所以啦,不要聽風就是雨,發達國家嘴裡說點好聽的,就當他們毒化環境的行為是真理。

這個世界上的國家,哪有市場經濟的,所謂的自由啊,民主啊,完全市場啊,那些都是借口。

這次的意思是:和你做生意錢都被你們的廉價勞動力賺去了,我們都發展不了了,這可不行!

要嘛中國人漲價,要嘛不和中國人做生意,選一個吧。

然並卵。歐美工作待遇那麼好,年假一休都是一個月一休的,怎麼和中國比下限突破?

比下限突破,也就一些東南亞國家和非洲有可能和中國一戰了。

日本人?嘖嘖,就他們那種嘴上說的狂,一到天朝來開公司就被員工嚇尿的德性,還比下限?

更不要說,就算不比下限突破,中國那麼大個市場他們不要,生意不做,誰賺誰賠還不好說。

還有啊,我個人是不太希望wto真解體的,名存實亡也比解體好。解體就等於名義上直接放棄了「節操」。那個時候,呵呵哈哈,996都是特別舒服的工作了。啊當然了,可能對於有些人來說,wto沒了還有一帶一路,這些人就是那些下限突破手。不信啊?不信你們去看富士康員工為啥鬧罷工啊!因為加班時間太少……太少……

順便你們知道為什麼這些下限突破手為什麼只能做廠妹嗎?

就因為他們只會下限突破,只有那點加班換糧食的出息。

稍微再多點出息的都知道想辦法去去換積累性工作。

沒出息的才整天加班換加班費去做下限突破手。


川普的

第一拳 不承認你市場經濟地位。

第二拳 提高進口商品關稅 中國國內企業關門的效果立竿見影 。

第三拳 讓你國內因為失業問題搞得民怨沸騰, 國際上軍事上和政治上直接鎖死你咽喉動脈,你能經受住幾拳 ?

一戰後的德國,第一拳就失去了戰鬥力

希特勒如何讓德國經濟復活的?那就是計劃經濟。

另外前蘇聯的計劃經濟不也搞得挺好的嗎?

此外大數據,超級計算機,人工智慧讓計劃經濟在技術上看見了曙光。


反制這個詞說得太重了,應該說應對吧。他們繼續不承認,說白了我們也沒什麼好辦法,所能做的大概也就是維持現狀,甚至還要根據WTO的要求進行一些改革。

不過也別把這個稱號看得太重要,要看到一個大趨勢,這個大趨勢就是在當前的國際秩序下,中國混得比大多數國家都好。

之前美國搞的跨太平洋貿易夥伴和跨大西洋貿易夥伴協定,就是想把全球市場再劃一個小圈子,自己在小圈子裡吃肉,讓「非市場經濟」的中國連湯都喝不著。美國這樣做,是因為中國的胃口越來越大了,而不是因為中國越來越「社會主義」了。漫畫一拳超人里,反派們討厭琦玉老師的原因不是因為他變禿了,而是因為他變強了。

當然現實世界裡大家都是明白人,尤其是國家層面更是明白得不得了,只要有肉吃,跟誰吃不是吃?

中國帶頭搞了一個亞投行,說要帶著小弟一起發財,一票更有錢的發達國家當時不也沒提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嗎?中國企業在國外收購兼并被否決,原因是要保護民族產業,而不是因為收購方來自中國。

進一步說,即使哪天發達國家的大佬們發善心,給了中國「市場經濟」這頂帽子,真的就以為中國就從問題兒童變成天之驕子了?才不是叻。瞧瞧上次亞洲金融風暴,發展中的市場經濟國家被玩得半死,反而是中國在堅挺著。

吶,市場經濟國家的地位,是急不得的。


中國本來就不需要太多海外貿易或者也不能再有太多海外市場供中國了

WTO的開放貿易的架構是美國等搭起來的,中國裡面確實最大贏家,自由貿易的好處是不用自言的。

但是,中國體量這麼大,本來就不需要海外市場太多,國內市場打通就夠了,中國對於海外市場的需要,不如韓國台灣之類,那才是必須要靠海外貿易的。

美國GDP,17萬億美元,他外貿才多少?出口1.7萬億,進口2萬多,只有15%不到,中國的人口比美國多得多,根本不需要那麼多的貿易額。

中國GDP的高增長本來既不需要太多的海外貿易,中國在加入WTO之前,1983-1988年和1992-1997年GDP增長率都幾乎連續6年高於10%。加入WTO之後的貿易自由化只不過放大了國際經濟波動對中國國內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使美國金融危機衝擊中國,增加了中國宏觀經濟調節的難度。更重要的,中國為了搶奪那點海外市場,和東南亞的國家不斷的殺價,壓低了國內的工資和生活水平。你把市場全佔了,不管有沒有規則,也根本不可能有更多的海外市場

中國的海外貿易,就像以前工業國對殖民地那樣,進口原材料,出口工業品,頂多再進口點低端的輕工業品,就夠了。放不著把全世界的襪子衣服全部生產了,根本沒有意義。中國進口就是石油煤炭木材鐵礦天然氣水果大豆就可以了,這些一年也就是幾千億美元,我們就出口稍微比這個多一點,夠換得互通有無就可以了。然後國內的工資可以提高,讓其他國家為我們打工才是。

15年前中國為了加入WTO,同意在15年內西方國家可以在貿易糾紛中將中國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當時主導了政策的自由貿易派想以出口帶動經濟發展,指望過了這15年過渡期以後就能與西方自由貿易。可西方的普世價值從來就是拿奴才們耍著玩的。這也好,大家一拍兩散,中國可以搞自己的自由貿易。當年的英國全世界都是他的牧場,礦產地,產業產地,今天的世界都是中國的鐵礦地,牛肉場,大豆田。


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保持產業升級,爭取在高端民用科技產品上綁架全世界經濟。

為啥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市場經濟越自由,對強者越利好。

貿易和論壇一樣,你不喜歡被噴,自然希望秩序,希望保護,噴子卻希望自由,因為管的越少噴的越爽。

現在中國早就不是血汗工廠水平了。眼看著勞保制度越來越↑,富士康現在都被迫各種增加勞工保護。不過你們碼農喊著加班累的時候,富士康的工人在干這個。

富士康工人罷工 抗議減少加班時間工資低

英國商店裡電器Made in China紅了半邊天,倒是服裝鞋襪這些血汗工廠產品里的Made in China少了。現在Made in China在歐美和日本的「科技產品」里概念相當於水平面——低於這個水平面等於被淹死。

再不想辦法收點關稅,就現在中國這不上不下的人力成本下,規模經濟,教育紅利,運輸優勢,不把滿嘴工匠精神的小清新國內市場打殘廢才怪。


不是我八卦,估計就是特朗普這傢伙使得陰招


大棋啊,英國人脫歐是一步大棋啊,這下子可以趁著共產主義的東風脫歐入亞了,嘖嘖,厲害了我的哥,擺脫歐盟豬隊友,單獨跟專制燈塔做生意,


協定書相關條款(15.a)有兩條。第一條說,如果中國企業能證明國內相關行業有市場經濟條件,則按照中國的成本判定傾銷。第二條說,如果中國企業不能證明,則按照替代國成本判定。

之後的15.d中說15年後15.a.ii自動失效。從而整個合同就留下了一個未覆蓋的區域:當中國企業不能證明的時候怎麼辦?只能看心情了。

另外,根據15.d,整個15.a在中國被進口國認可為市場經濟國家時,廢除。

世貿條約在這裡是一個雙邊+模板的條約。也就是,誰承認我們的市場經濟,誰就單獨和我們廢止15.a。

總得來說,確實是條約有漏洞,而且還是蠻明顯的。

關鍵問題還是不承認我們的市場經濟。


@jaming 提前因也只提了一半。

為什麼不承認呢? 因為你prc也沒兌現wto承諾嘛。 我要還去承認那不是政治作死嗎。

乾脆維持原狀, 至少不得罪國內的保護主義


那麼多人云亦云的人,借著民族主義國家主義煽動下就跟著罵,自己有去看過WTO對於市場經濟的定義么。

所謂的自動獲得市場經濟國家地位是有標準的,具體標準是什麼自己去WTO的標準裡頭去找,鍛煉下自己的思考和動手能力把。。。。。。。

別的不說了,就咱們發改委控制油價的做法,你覺得市場經濟么?

刀子割別人都不疼,割你自己的肉你才知道叫,扯那麼多,罵WTO那麼多,這裡有幾個有車的沒罵過發改委的,你沒罵過發改委才有資格罵WTO。


國家應該是裁判員而不是遠動員,應該只參與極個別行業生產運營,然而去搜下國內500強企業有多少家國企,再想想市場經濟吧


推薦閱讀:

反全球化/全球貿易協定有哪些經濟學原因?
國際貿易就業率啊???
印度為什麼可以隨意沒收中巴公民的財產?

TAG:經濟 | 國際政治 | 中國經濟 | 國際貿易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