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狗出現4萬年,有300多個性狀各異的品種。那麼智人演化了20萬年,是否有品種(種族)間智力差異?

為了避免陷入概念和定義的爭論。這個問題這樣設想一下:

在地球上隨機地抽取一些皮膚是黃色(來自亞洲)和白色(來自歐洲)的嬰兒養育,平均下來皮膚是白色的嬰兒長大後會身高和體魄上更具有優勢這個爭議應該不大吧。

那麼隨機抽取一些皮膚是黑色的和白色(來自歐洲)的嬰兒,和中國學生一樣的情況下養育到十八歲,讓他們參加中國高考,最後的得分與他們的膚色產生關聯就是不可能的嗎?如果產生關聯的話是否可以一定程度證明歐洲白人比黑人在智力上更具有優勢?


2016.7.25 更新(比較長,算上原答案越2.1萬字)

這個問題本來關注的人比較少,所以開始的時候確實沒想著認認真真的嚴謹論述的,說「隨便說兩句」,是真的就是想到哪說到哪,就那麼順著思路寫了這麼幾條。當然有一些不太確定的地方,還是去重新翻了書本或者文獻,或者網上查了資料的。用時大概兩個小時左右。

沒想到後來關注的人這麼多。(很想研究一下在知乎這種基於點贊的推薦系統下,信息傳播的模式是怎麼樣的,想像中應該也是一種爆炸模型。但是不會做。)

鑒於關注的人太多,而且剛剛看到題主又改了問題描述,讓我感覺自己很多地方並沒有說清楚。評論區也有很多意見,看了之後感覺確實有一些引起誤解的地方,表達不嚴謹甚至錯誤的地方。本著負責的態度,再認真的梳理一下我的思路,闡述一下其中的邏輯關係。

題主的問題是:智人的不同種族間是否有智力上的差異?(不是人與人之間是否有智力上的差異)

這個問題之前有人提出來過嗎?答案是有的,從古至今有很多人都提出過不同人群的智力差異。從周朝時中原人就說四周都是未開化的野蠻人,也就是說周圍都是一群蠢人。這跟大航海時代那些航海家看到黑人將其當做猴子與人的中間形態有師出同源的感覺呢。

有人做過研究嗎?答案也是有的,而且有很多。得出的結論也五花八門,最初的白人最優論,後來的黃種人聰明論,還有坊間流傳的高智商的印度人等等,相信大家也聽過不少。

有人思考過智商差異的本質或者原因嗎?答案還是有的,試圖解釋這一問題的理論層出不窮。進化階段不同論,寒冷氣候論,智力的定向選擇等等。

即使已經有很多研究與探索,但是我的觀點是:將人群按照種族分組進行智力差異的研究,大部分都意義不大而有很多其他研究智力的嘗試,都要比研究「種族智力差異」有意義的多。

也正是因為關於智力的研究越深入,越發現智力這個東西的複雜性,所以我認為下結論越應該謹慎。

僅就題主的問題,我的原答案寫了一點自己的看法,但是由於寫的比較隨性,邏輯關係不那麼明確。我在這裡重點明確一下兩個主要原因:

1、人類的進化歷程研究的越來越清晰,人們對自身的認識越來越深入,也就會越來越明白,按之前的種族劃分進行分組研究,是不恰當的;

2、智力的本質還有非常多不明確需要探索的地方,智力的度量並沒有科學化的標準。

另外發現很多人誤解我這樣作答是因為「政治正確」。那我就再明確說明一下:我持這個觀點不是因為「政治正確」。

下面一一詳細解說。

既然題主改了問題描述,那我就再從題主的新描述「如果把黑皮膚人群與白皮膚人群進行智商測驗,平均得分是否會有所差異「出發,來進行一下分析。

要想講清楚這個問題,我覺得有必要先講一下進化的必然性與偶然性的問題。(這一部分很啰嗦,但是因為是進化論研究歷史上非常著名也非常關鍵的一段,所以請見諒,不喜歡可以略過直接看結論。)

————————————偶然性與必然性的啰里啰嗦-開始————————————————

這是一個曠日持久的著名論戰,雙方陣營都有重量級人物參與。這一問題簡單來說可以表述成:如果生命可以重頭再來無數次的話,它會每一次都走上完全一樣的進化道路,還是每一次的道路都決然不同?

支持偶然性的代表人物古爾德(這人在進化史學上非常有名,是一個著名的大嘴巴),他認為既然突變是隨機的,而地球環境變化有很多偶然因素,那麼必然每次的進化路程都絕不會重複,例如,如果彗星沒有撞擊地球,那麼恐龍不會那麼快滅絕,歷史的進程就會改寫。而反對他的人則認為其忽視了趨同進化的巨大力量。其代表人物,很有趣,是古爾德非常推崇的康威.莫里斯。前者在自己的著作《偉大的生命》中將莫里斯當做一個英雄來描述,而後者則在自己的著作《生命的解答》中激烈批評了前者著作的核心觀點,並提出了趨同進化的概念。

什麼是趨同進化?即對於同一問題,不同的生物可能會演化出相同的解決方案,「在物理定律作用下生物體都有發展出相似的外表和功能的趨勢」,也就是說,任何會飛的生物都會發展出長得差不多的翅膀;任何有視力的生物都會發展出差不多的眼睛。生命會如此的原因是,對於同一個問題,僅存在幾種工程學解決方案,而自然選擇表明,無論是什麼樣的解決方案,生命總會趨向於找到同樣的那一個。

支持趨同進化的人常舉的例子是翅膀:鳥類、蝙蝠和昆蟲都是分別獨立演化出了翅膀,因為「飛翔能力」是一個好的解決方案。

另一個常被拿來舉例的趨同進化是三塊大陸(美洲大陸,歐亞非大陸和澳洲大陸)上哺乳動物的相似性。這三塊大陸在幾千萬年前就分開了,三塊大陸上面的陸生哺乳動物從此不再相見,因此也就失去了基因交流的機會,然而他們卻進化出了令人驚奇的相似性:

下圖為歐亞非大陸(舊大陸)與澳洲哺乳類的一個比較,雖然袋狼和狼長得像,有袋家鼠和家鼠長得像,但是袋狼和有袋家鼠之間的關係,比和狼之間的關係要近的多,記住下面一點是有無數證據支持的:所有的有袋類都是由同一個祖先進化來的。它們分化成和舊大陸的物種對應的樣子,正是趨同進化的作用,使其分別佔據了類似的生態位。

source:《地球上最偉大的表演》第10章

目前的觀點認為,進化歷程正是必然性與偶然性不斷角力不斷拉扯的體現,長時間來看,必然性佔據優勢,但是短時間來看,偶然性佔上風。

我們再回到智人這個物種上,雖然智人從20萬年前誕生到現在僅僅有很短的時間,但是其很多特徵也體現著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角力。

體現偶然性的一個有趣的例子是高原適應性的演化。我們知道,地球上分布著很多居住在高原區域的族群,有些族群已經在高原生活了幾千年,其中包括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生活在安第斯山脈的玻利維亞人,生活在東非大裂谷沿岸上的阿姆哈拉人等等。高原地區氧氣稀薄,因此高原人群都需要適應這種高原氣候。有趣的是,三個高原族群,分別發展出三種不同的適應機制:

安第斯人的血液中的紅細胞高於常人,其用於攜帶氧氣的血紅蛋白也比常人多很多,因此可以運輸更多的氧氣;阿姆哈拉人的血紅蛋白數量跟常人差不多,但是每個血紅蛋白都是滿載的,而不像我們一樣空載率很高;至於藏族人,他們血液中的血紅蛋白數量不多,也不滿載氧氣,但是一氧化氮濃度很高,是正常人的240倍,而一氧化氮能刺激血管放鬆與擴張,從而增加了血流通量。順便說一句,藏族人的這種異常僅僅是因為EPAS1基因上的一個突變導致的。

另外說句題外話,這三種適應機制都是有很大代價的,比方說安第斯人紅細胞如此之多以至於血液粘稠,往往發展出高原病。適應往往就是這樣,有所得,也會有所失。

(高原適應的三種不同機制,可參考《Sport Genes》一書第13章)

體現必然性的一個例子是膚色——既然評論區有人問到膚色深真的只是因為離赤道近——那就說說這個吧,反正對解釋題主的新描述也有幫助。膚色的深淺是和皮膚中的黑色素水平正相關的,而即使僅看一個個體,他的膚色也是對陽光強烈程度有很大的反應的(在強烈陽光下待一天都會使皮膚黑一圈)。所以,我糾正一下我的說法,和赤道的遠近相關是不確切的,應該說,不同人群的膚色的深淺,是和其祖先生活地區的年陽光強度正相關的,比方說生活在北極圈的因紐特人,因為其所生活的環境陽光強度是很高的,所以其雖然是蒙古利亞人遷徙過去的一支,膚色卻深一些。另外,path is vital,演化路徑是很重要的,菲律賓生活著在山區的「矮小黑人」,波利尼西亞人(即南島人),南中國人,他們是在不同時期來到這片區域的,其體貌特徵,膚色也反映了不同的演化途徑。關於這一點,賈雷德.戴蒙德的《槍炮、病菌與鋼鐵》的陳述很清楚,可以參考一下《駛向波利尼西亞的快艇》這一張。另外這本書前面有很多彩圖,是作者在不同部落和地區認識的來著不同人群的照片,一張張看過,相信你會有些感觸。

————————————偶然性與必然性的啰里啰嗦-結束————————————————

略過了關於偶然性與必然性的啰嗦的同學可以跳到這裡:

啰嗦了這麼多,僅僅是為了說明,人類的不同性狀,很多是必然性與偶然性角力的結果。這就像是高山上的水流,從山頂流下時會有不同的路徑,這路徑受地形的影響,也會隨機的選擇,但是最終都會流入低地的水窪中。每一個水窪,就代表了一個穩定的生態位。

好,回到正題:智力是更受必然性的制約,還是更受偶然性的影響呢?

我的觀點是,長時間來看,智力的增加幾乎可以肯定是必然的趨勢,因為無論怎麼看,「智力都是一個普適性的好的解決方案。」,但是,智力是一個如此複雜的東西,其影響因素多不勝舉,很多偶然因素,都可能造成智力的高低,因此,在短時間來看,智力是受偶然性的影響的。(這很重要,下面會舉一些事例來說明,並且這也是論證的一個基礎。)

好了,我們終於可以回到題主的新描述了。為了更加科學的理解題主的新描述,請容許我對題主的新描述做一個合理外延:膚色是一個性狀,智力水平是一個性狀,題主的問題約等於——膚色這個性狀和智力水平這個性狀是否有相關性

這又有兩種可能:

1、膚色的深淺是智力水平高低的一個原因;

2、兩者都是受某個因素影響的,因而表現出正相關性。

關於第一點,黑色素水平是否影響智力,我沒有看到相關研究,不敢多說。(也是懶,不願意花二三十分鐘去查一下文獻。)但是這對我們的論述沒什麼影響,因為按照短時間內偶然性佔主導的原則,對智力水平影響的因素如此之多,即使黑色素水平對智力有貢獻,那其貢獻也非常可能很小。況且,按我現有的知識,實在看不出這兩者能有什麼內在的生物學機理。

關於第二點,歷史上確實有一些嘗試進行解釋的理論。

其中之一就是人種論,也就是說不同的人種是處於不同的進化階段。其理論基礎是「存在之巨鏈」(the great chain of being),「存在之巨鏈」是一種偽進化論,實質是創造論,「根據這個理論,宇宙中的萬物呈一個階梯狀的鏈式排列,上帝位於頂端,然後是大天使、其他各級天使、人類、動物、植物,再接下來是石頭和其他無生命的事物。」

大航海時代,西方的博物學家們第一次見到膚色黝黑的人,皮膚黃色的人,他們有很多人是進行過思考的。當時佔據優勢的理論認為,黑人是「未進化完全的人種」,白種人是進化高級階段的人種,而黃種人佔據中間的位置。也就是說,單純依靠膚色的深淺,他們將人類劃分為不同的進化階段。這樣自然就可以得出結論,白種人智力最優,黃種人次之,黑人最差。

後來,人類起源於非洲的理論逐漸被各種事實所證實,這一派的少部分人就說,留在非洲的人群是「原始種」,是落後種。關於這種觀點,我想說,生活在起源地的物種不等於原始種,更不等於落後種。對於這個我還是不做多說了,相信大部分人是明白的。非洲不是世外之地,跟美洲土著一樣,它們只是在歷史上被忽略了太久,班圖人在非洲的擴張,印加帝國在美洲的興盛都是其縮影,顯示著這兩塊曾經被遺忘的大陸上也有著波瀾壯闊的歷史,紛爭,故事與傳奇。管中窺豹之所得,也不免為之讚嘆不已。

現在,「存在之巨鏈」的理論已經臭名昭著,幾乎沒人再提了。相信看到這個回答的大多數人也會對之不以為然。因為20萬年的時間,說一個物種內的不同群體有「進化的高級低級之分」是不合理的。有很多認為「進化」這個詞應該被「演化」所替代的人認為:演化不分優劣,僅有適應與不適應。(這個問題實際上非常有趣,也是生命的根本問題之一,在我看來對其看法反映了對生命本質的認識觀:即演化是否有方向性,是否有計劃性,是否有由低級到高級的「進化」性,因為與本主題無關,就不展開了。等有時間有心情了慢慢寫。)

還有一個理論是基於貝格曼定律的,即對於恆溫動物來說,由於比表面積與散熱率正相關,因此越寒冷的地方,恆溫動物的體型越大,而大腦是高耗能器官,因此生活在越寒冷地區的人,其腦容量越大,智力也就越高。( @李雷的答案有提及,並貼了一張腦容量的地理分布圖)

這就巧妙的把白膚色與高智商聯繫了起來,因為他們都可以用高緯度地區的適應性來解釋。

這個理論在我看來,主要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貝格曼定律實際上是一個猜想,根據偶然性與必然性的分析,其很可能不是普適性的(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C%AF%E6%A0%BC%E6%9B%BC%E6%B3%95%E5%88%99)。按照貝格曼定律,生活在赤道附近的人應該身材纖細,以增加散熱面積,而寒帶的人應該四肢短粗。一般人會舉赤道附近的卡倫津人(身材修長,長期佔據長跑比賽領獎台)和北極圈的因紐特人(身材短粗)做對比。但是我們還有活生生的反例:身材高大但卻不短粗的生活在高緯度的高加索人。而生活在極北的北極圈的因紐特人,貌似智力水平並不突出。

第二個問題是,即使貝格曼定律在起作用,影響了腦容量大小,然而物種內部,腦容量大小與智力水平的相關性還存疑。(腦容量一般被用於評估不同物種的智力水平,而非物種內部的,因為物種內部的微小差異是不足以造成智力水平的差異的。)

按照 @李雷 回答中的數據,腦容量中等的黃種人,其智商測試得分卻是最高的。這無疑對腦容量與智力水平的相關性提出了挑戰。

腦容量對智力水平的貢獻到底有多大?wiki的Brain size頁面是這麼說的:

The majority of MRI studies report moderate correlations around 0.3 to 0.4 between brain volume and intelligence.

0.3-0.4的相關性,真的很低了。我去翻了得出這個結論的paper,是一篇對37個研究的meta-analysis,這37個研究裡面甚至有4個研究的結論是腦容量與智力有負的相關性。ref:http://www.people.vcu.edu/~mamcdani/Big-Brained%20article.pdf

既然腦容量對智力水平的貢獻不高,後面又有人提出了各種其他的影響因素,包括新皮質層的厚度,額葉皮質的大小(即額頭那兒,有沒有突然想到那個說法:腦門大的人聰明?),腦溝回的多少,神經元鏈接的數目等等。感興趣的可以看看wiki的Neuroscience and intelligence頁面,每個因素都有一些說法與ref,我就不一一贅述了。

這些都是試圖從大腦結構或者神經組成的角度來解釋智力的,實際上還有試圖通過其他因素來解釋的,後面會有提及。(這很重要,因為無論是大腦結構還是神經組成,僅僅是智力的物質基礎,並且可能僅僅是其物質基礎的一個方面。)

值得一提的是,在那個年代,就有先天與後天的爭論,對於非洲黑人和美洲印第安人落後的狀態(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如果大航海時代的時候,不是非洲人和美洲土著落後白人先進的話,就不會是白人屠戮他們了,但是其原因是什麼,我還是比較贊同賈雷德.戴蒙德的觀點。),有些後天理論的持有者(即環境決定論者)認為是因為氣候炎熱使人們懶散、怯懦、不思進取;而寒冷氣候使人勤奮,勇敢,富冒險精神。

我們再來看看遺傳學家們在這個問題上的「貢獻」吧。畢竟,20世紀可是是遺傳學家們大展身手的舞台。

跟其他性狀一樣,遺傳學家們首先問了一個問題:智力是有遺傳因素的嗎?先天後天因素對一個人的智力水平的貢獻分別有多少?

對於這類問題,在那個年代,遺傳學家是有比較被廣泛認可的研究方法的——雙胞胎研究。其依據是:同卵雙胞胎的基因組是完全相同的(目前認為有微小差異,但不妨礙此議題的討論),子宮環境是完全相同的,唯有後天環境可能不一致,那麼在不同家庭長大的同卵雙胞胎,其差異則只能歸結於後天環境。下面貼一下《基因組——人種自傳23章》第6章列舉的一個研究,該研究是上世紀80年代由明尼蘇達大學的托馬斯.布沙爾做出的:

這個研究想要說明什麼問題呢?第一,遺傳因素影響很大,子宮環境對智力也有影響,而後天環境,也有影響。後來的一系列研究奠定了一個基調,即:遺傳因素對智力的影響是很大的,大概能佔50%的貢獻度(實際上也有很多人是質疑這種粗暴的演算法得出的結論的,比方說有質疑者聲稱美國的同階層家庭環境是類似的,因此環境影響的考量是不科學的)。

這種研究方法雖然能大致判斷一個性狀其遺傳因素的貢獻,但是並沒有辦法解釋機理。畢竟,「近視的遺傳性不僅來自於眼球形狀的遺傳性,也來自讀書習慣的遺傳性。

也就是說,智力的遺傳性,可能不僅來自於大腦結構和神經組成,也可能來自於「學習慾望的強弱」,「專註力的強弱」等等各種因素。

其中的一個假說來自這樣一個研究發現:在50年的時間裡,人類的平均智商提高了15個點。顯然,選擇壓力是不可能在兩到三代的時間做出如此成就的。因此主導此項研究的弗林(James Flynn)認為,智商測試沒有測到人類的內在能能力。烏瑞克.奈瑟(Ulric Nsisser)則認為,當代社會越來越多的圖像與刺激——動畫,廣告,電影,海報等等等等讓人們處理圖像的能力越來越強,而圖像題恰恰是智商測試裡面最常見的題型。(請記住這個說法,因為後面講到的發現還有與之關聯的地方。)

另一個有趣的發現則是來自於羅伯特.普羅民(Robert Plomin)的一項研究,他宣稱通過對高智商孩子的基因組研究發現了一個智力基因——IGF2R,高智商的孩子的這個基因中的一小段跟別的孩子不一樣。這是基於大樣本研究的,而一般來講,基於大樣本的統計學研究,其結果還是比較有統計學意義的,是可以說明一些問題的。

然而,IGF2R基因在之前可能被稱為「肝癌基因」,因為它與肝癌也有相關性。但實際上呢IGF2R基因是什麼呢?

它的功能是「細胞內的傳輸」:把磷酸化了的溶酶體酶從高爾基體運到細胞表面的溶酶體中去。

你能看出它和智商的相關性嗎?可能確實有吧。另一個研究顯示,智商高的人大腦利用葡萄糖的效率更高,而IGF2R基因隱約和糖類的分解有那麼些關係。

現在,你對我在前面提到的」智力是如此複雜的一個東西,非常多的因素都可能影響它「有更深刻的見解了嗎?智力不僅與大腦構造有關,與神經細胞有關,與人的學習慾望和其他各種慾望有關(這又聯繫到激素水平的個體差異),與能量分解的效率有關,下面還會講到與神經元連接的可塑性有關,與神經細胞的再生能力有關,可能還和DNA修復酶活性有關,與血液運輸氧氣能量有關,與眼睛感光細胞的波長識別有關,與愛不愛吃香菜有關。(部分是口胡。)

另外,最近的研究比較關注大腦的可塑性(讓我有種環境派慢慢復甦的感覺,包括近些年大火的表觀遺傳學,都站在了基因決定論的對立面),新近的很多研究都開始支持後天鍛煉可以提高智力水平的觀點,舉幾個個比較有趣的發現:

1、之前認為神經細胞一旦發育成熟(成年後),就不會再增加補充,但是會死亡,(這個好像是寫進高中生物書了),然而最新的研究顯示,即使在成年後,也會有新的神經細胞(腦細胞)生成;

2、神經細胞的多少現在被認為與大腦功能的關係沒那麼緊密了,而目前普遍認為影響大腦功能的是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即神經元之間的連接,才是我們記憶,計算,推斷等等的基礎。而在我們的整個人生過程中,神經元之間是不斷的連接,斷開,重連的。尤其是在青少年時期這種現象很活躍。(聯想一下上面提到的圖像刺激說,是的,生長過程中的各種刺激,是會對神經元連接產生很大的影響的,而這對智力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推薦最近很火的一本科普書《連接組》,很有趣;

3、即使在基因組層面,腦細胞(神經細胞)的DNA序列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研究顯示神經元的基因組是非常多變性的,有很多點突變,串聯序列的增減,等等。有篇研究顯示神經元之間的snv差別多達上千個(和通俗宣傳的不一樣,實際上一個個體的每個細胞的基因組是不一樣的,不光是腦細胞,其他細胞也有各自不一樣的地方,這些不一樣有的是隨機產生的,也有定向的如免疫細胞和腦細胞,這個話題擴展開又是幾萬字,不多說了。),雖然之後的其他文獻說這個數字太誇大了。

我們先把智力研究的進展放一放,大概說一下智商測試的問題。事實上,最早的智商測驗出發點就帶著偏見。

美國最開始的智商測試主觀的可笑,甚至有人用英文試捲來考非英語國家的人,用需要書寫的試捲來考那些文盲。當然,歷史是在向前發展的,智商測試也越來越摒棄一些主觀因素,但是無論怎樣進步,智商測試總是青睞具有某一種特定思維的人。

但是,有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那就是,儘管智商測試遠非完美,但是不同的測試手段測試出來的同一個人的智商,在群體中的位置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說,可能確實可以用那麼一個數值,來表示一個人的智商水平到底是多少。通俗來說,就是人們對於一個人是否聰明的認識,是有比較一致的看法的。

關於這一點,請容許我做一個不太恰當的類比:我覺得性狀可以大致分為三類:

1、完全可以度量的單因素決定性狀,比方說頭髮顏色眼睛顏色等等,不需要人們達成一致見解。例如眼睛顏色是比較簡單的性狀遺傳,通過一個或者幾個snp就可以改變,而身高和體重卻算是複雜性狀。

2、完全可以度量但是由多因素決定的,例如身高會體重,100米賽跑成績等等,尺子、秤和秒錶等等就能說明一切。但是每個性狀實際上是由多個因素決定的,比方說身高的影響因素可能就包括愛不愛吃牛肉,愛不愛蹦蹦跳跳,愛不愛要腳趾頭補充鈣質(口胡)。

3、度量手段比較主觀(肯定是由多因素決定)的性狀,例如,足球水平。對於這類性狀,實際可以說是有比較統一的看法,比方說大家都會認可貝利與齊達內的足球水平屬於頂級,但是具體到某個人,可能就會有不太一樣的意見。

我認為,智商測試大概類似於足球水平這樣的性質,它不是完全可以度量的,它的度量手段是比較主觀的。(像winning 11這樣的體育競技遊戲是會給每個球員的各個能力打分的,但是我們不能說足球運動員的足球水平是可以完全度量的。)

既然我們可以類比足球水平,那麼我就再舉一個足球水平的例子(沒錯,我就這點兒小心思,為了 把僅有的那點兒知識儲備派上用場,就得鋪墊這麼多。)

人的肌肉纖維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快肌纖維和慢肌纖維,快肌纖維爆發力強而容易疲勞,慢肌纖維則相反。不同人的快肌纖維與慢肌纖維的比例是不一樣的,一般認為快肌纖維比例高的人更適合進行短跑,而慢肌纖維多的人更適合長跑。

安德森在研究哥本哈根足球俱樂部發展學院的球員時發現:

最快的球員還沒達到頂級水平就輸給了慢性損傷。「那些具有快肌的運動員承受不了與其他人同樣多的訓練」他說,「快肌纖維較多的運動員可以使肌肉快速收縮,但這會增加肌腱拉傷的風險;而無法完成同種爆發性收縮的人則幾乎不會受傷。

較不易受傷的球員能夠在運動生涯中堅持到最後,這也是多數丹麥精英級運動員慢肌較多的原因。

所以,之前丹麥足球隊沒有出現亨利這樣的前鋒,可能是因為他們訓練太賣力了。

我舉這個例子的目的在於:我們可能忽略了教育手段的作用。不同的人可能適應不同的教育體系,不同的生活環境。雖然是在同樣的生活與教育環境下,但他們智商檢測結果的差異,很可能是因為對這種環境適應力的差異。(這跟丹麥足球運動員的情形有點類似,那些可能成為速度型前鋒的人反而被淘汰了。)

這也是我認為一個好的智力研究該是什麼樣:它應該能解釋智力的本質,至少是能把一個邏輯鏈條講清楚,然後這一現象的科學解釋還可以對個人的實際生活進行有益指導。

(講真,我懷疑冰島足球異軍突起,他們基因組學的發展水平可能是做過那麼一點貢獻的,因為全球有名的基因檢測公司之一deCODE就在冰島。)

對了,雖然我覺得這一點我表達的比較清楚了,但是為了避免誤解,我還是再強調一下吧:人與人

個體間是有智力水平差異的,並且是呈正態分布的,這一點毋庸置疑。這是再簡單不過的數學原理。無論是之前不科學的智商測驗標準,還是現有的智商測驗標準,還是今後更加細分的其他指標,只要是個數值指標,在隨機大樣本統計中就會體現出正態分布的特徵,我們只不過還不知道怎科學的度量這個指標,這個指標是否可以更加深入的細化。那麼,兩組人群間是否有差異呢?這個比較複雜一點,舉例來說,如果一個人群的正態分布曲線扁平(也就是高的異常高,低的異常低),另一個人群的曲線高聳,而它們是大部分區域相覆蓋的,那麼你如何評價哪個人群的智力水平高呢?可以用平均值,這樣比較省事兒,尤其是平均值差異比較大的時候,很好用(但如果平均值差異不明顯甚至沒有差異呢?)是否可以用最高智商值來判斷呢?(有時候也可以,畢竟在特定的情況下極值的影響力也不容忽視)。

這就是我原答案想表達的意思中的一點:兩個群體的比較,不像個體的比較,其參數是比較多的。簡單的說A強於B是不科學的(即使平均值有些微差別)。

另外,說真的,想要比較不同族群之間的智力差異,真的是很難的,並且越來越難。因為,越現代的社會,其種族越融合(尤其是美國),我懷疑現在所謂的非裔美國人已經很少有不混血的了。而能保持僅在種族內通婚的目前大部分都是落後地區,識字率都低的離譜,對其進行智商測驗是不太容易的。

下面說幾個問題。

評論區有人說我的回答是基於「政治正確」,對於這個我不能認同。大家應該都能看出我不喜歡優化人種論者,但是,我不喜歡的,並不是他們」政治不正確「,而是他們對自己的見解過分自信,對基於統計學的初步科學結論加上自己的主觀臆斷做過度解讀,並付諸實踐。

我舉二戰的例子,舉美國種族歧視的例子,不是為了說明「政治正確」有多重要,而是為了說明:如果對初步科研結果進行過度解讀,會有多麼嚴重的後果。

我再隨便拋一個「沒有造成那麼嚴重後果」的例子吧,偷一下懶,直接引用科學人的一篇文章:鯊魚到底會不會得癌症?。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樣一種說法:鯊魚軟骨素是抗癌神葯,因為鯊魚從來不得癌症?

事實是怎樣的呢?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已經在至少23種鯊魚身上發現了腫瘤。

鯊魚軟骨素有抗癌療效嗎?

十幾年來,有無數的人花費了大量的金錢,無數的鯊魚慘遭毒手,但眾多對鯊魚軟骨抗癌效果的評估研究中,沒有一項表明鯊魚軟骨的直接提取物能有效地抑制癌細胞。

這一流傳甚廣的傳言是怎麼來的呢?

鯊魚不會得癌症的說法,以及後來關於鯊魚軟骨可有效對抗人類癌症的傳說,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兩個研究;之後在1992年,一本名為《鯊魚不會得癌症》(Sharks Don』t Get Cancer)的書出版發行,其後電視節目對這本書又進行了宣傳,使這種說法更加深入人心。許多替代醫學的從業者接受了這一神話,從而導致眾多癌症患者轉向鯊魚軟骨素等沒有科學依據的療法。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的書名與其內容並不吻合,在書中作者指出鯊魚確實會得癌症,只是患癌症的概率極低——當然這其實是毫無依據的,現在我們還沒有關於鯊魚癌症發病率的詳細數據。

造成了怎樣的後果呢?

除了魚翅湯之外,對鯊魚軟骨的需求也導致了鯊魚數量的急劇下降。一份2013年3月發布的研究報告稱,人類每年殺死的鯊魚大約是1億條。據統計,目前鯊魚軟骨製品產業每年的盈利額約為2500萬美元,其中大部分是以非處方葯和含有鯊魚軟骨成分的維生素片進行銷售。

2004年發表在《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雜誌上的一篇綜述稱,對鯊魚軟骨能治療癌症的迷信已經使一些患者放棄了其他有效的治療方法。另一方面,對鯊魚軟骨的需求也導致鯊魚的捕殺數量不斷增加。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報告,在已知的軟骨魚類(包括鯊類、鰩類)中,已經有六分之一的物種面臨滅絕的威脅。

只要是做癌症研究的就知道,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可是癌症研究的聖地,他們的很多發現都令人激動,我對其可是非常神往之的。但是對其研究的過度解讀,卻耽擱了癌症患者的正確治療,使鯊魚蒙受滅頂之災。這教訓也不可謂不深刻吧。

僅僅基於統計學的科學,屬於初級科學,並沒有揭示事物的本質。僅僅基於統計學的研究結論,之後被打臉的可能性很大。

另外,評論區有人批評說作為科學家,不能因為追求「政治正確」就不去探索求真。雖然作為一個小小的公司職員,我自認為算不上什麼科學家,但對於這個問題我還是試著說一下自己的觀點吧。科學家在公布研究成果的時候,需不需要考慮社會影響和政治因素?我認為是需要考慮的。但是這並不是說科學家可以因為顧慮社會影響,而違心的宣稱與試驗結果不符或者與發現不符的結果,科學家必須求真,這是毋庸置疑的。我說的要考慮社會影響,指的是:越是敏感的話題,越需要嚴謹求真,在事實證據與邏輯鏈條不那麼明晰的情況下,慎重表達觀點。上面已經列舉了不少因為不嚴謹而造成的巨大災難的例子了,這也是為什麼在科研文獻中,科學家用詞都那麼謹慎的原因(有人說文獻結論都特別保守,這一點我不太贊同,在我看來,文獻結論的用詞肯定得是嚴謹的,但不一定是保守的。)

部分科學家的不嚴謹,可是要讓整個科學家群體背鍋的,有時候影響非常深遠。

我不喜歡19世紀到20世紀初的那些種族優化論者的另一個原因就是,他們的極端行為造成了社會的反感與情緒反彈,造成了之後很長一段時間的對於「智力研究」的禁忌,智力研究成了一個不能談的話題。你們以為我喜歡「政治正確」嗎?恰恰相反,對於阻礙科研求真的「政治正確」,我是既深惡痛絕又無奈的。一位前同事曾經籌劃用GWAS的方法研究與智商相關的基因型(呃,暴露前東家了),據說好多人勸他不要研究這麼敏感的課題,但是他還是辛苦了好幾年,聯繫收樣入組,解決倫理問題,做試驗做分析。然後,由於各種原因,沒有發表。雖然我對用GWAS的研究思路能否找到有意義的東西持保留態度,但這種研究,至少比起種族間智力差異研究要靠譜的多,有意義的多。要知道,那時可是GWAS研究熱的發燙的年代,幾乎所有搞基因的都希望能通過這種大規模的篩查方法將基因型與表型關聯起來,也有一些很不錯的成果出來的。(當然現在GWAS是過時了,其缺點主要就是投入大但產出遞減的厲害,並且不能揭示生物學機理。)

時至今日,我們對基因與智商的關係了解很少,對智力的生物學基礎了解也很少,為什麼?基因的複雜性與人腦的複雜性是主要原因,但是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過度的「政治正確」的禁忌,研究智力這種課題,申請經費都相當困難(主要是美國)。你說,該不該怪那些魯莽的種族優化論者?該不該對他們恨得牙齒痒痒?

說句不好聽的,流於淺層的不嚴謹的科學研究,對於真正深入鑽研求真的科學研究,是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

而在我看來,研究種族間智力差異,就是這種不嚴謹的流於淺層的科學研究。研究智力的生物學本質,其機理,其影響因素,都是有意義的事情。但是,單純從統計學來研究不同種族的智商差異,而不去探尋內在的原因,其意義在哪裡呢?僅僅是為了得到一個「知識點」,在跟別人聊天的時候有個談資嗎?——「科學家們說了,我們黃種人是智商最高的。」「黑人那麼落後,是因為他們智力不行。」我實在是看不出這樣的研究有什麼科學意義,也看不出這樣的研究可以解決怎樣的問題。

況且,這些問題真的已經在歷史上被問煩了,其可能的意義也被討論了很多很多,在已經發展到現在的2016年,我們的眼光不應該還停留在那個年代。

智商的歷史並不讓人樂觀。在科學史上的所有爭論里,很少有像關於智慧的爭論那樣充滿著愚蠢意見的了。我們中的很多人,也包括我自己,是帶著不信任和偏見來談這個話題的。——《基因組——人種自傳23章》

我上面啰里啰嗦列舉了那麼多可能影響智力的因素,這些因素,每一個拿出來看,都是那麼的合乎情理,可信。對於人與人之間智力差異的解釋(更確定點說是猜想),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我再強調一遍,對於現在這種猜測多而實證少的局面,我非常怨恨那些不嚴謹的優化人種論者,他們的魯莽行為阻礙了多少可能有意義的研究!

最後,為了扣題,我們還是回到題主的題目的新描述上來吧:

隨機抽取一些皮膚是黑色的和白色(來自歐洲)的嬰兒,和中國學生一樣的情況下養育到十八歲,讓他們參加中國高考,最後的得分與他們的膚色產生關聯就是不可能的嗎?如果產生關聯的話是否可以一定程度證明歐洲白人比黑人在智力上更具有優勢?

我直面的,不迴避的回答一下:

1、是可能產生關聯的,但是我們沒有辦法預測結果是什麼樣的,是有差異但是差異不顯著,還是沒有差異,還是分布模式不同,還是怎樣,我們也沒法判斷這兩個group誰的平均得分會更高,最高分和最低分會出現在哪一組。因為沒有人做過這個實驗。

2、如果真的做了這樣的實驗,並且有得分高的一組,也有得分低的一組,並且兩個group之間的差異是顯著的(這一點很重要),我們就假定結果是A比B高吧。那麼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初步結論:在這樣的養育條件下,A group所代表的人群,比B group所代表的人群,在高考這種考核方法下,有更好的表現。這可能反映了A人群比B人群有更好的智力水平,但其機理未知。(這樣的文章不會發太高分吧。)

說一下黑字強調的是什麼:

初步:因為試驗結果必須是可重複的,多個實驗室獨立做出相同的結果,才基本被認可;

在這樣的養育條件下在高考這種考核方法下:如前所述,生長環境和考核方法都會會對結果造成影響;

更好的表現:只能用表現這種字眼,因為在測試中的成績高低,和智力的高低,並不是等價的。

可能:必須加這個字眼。這是體現科學的嚴謹性的地方。

機理未知:表明該研究未做深層分析,僅僅是闡述了一個現象。

所以說,如果真的有人問起來種族差異這樣的問題,並且不了解其中的瓜葛,沒有惡意,那麼,我們為什麼不能謙虛點說:」抱歉,我們目前還不清楚「呢?

這是我個人的態度。

再最後,糾錯:

一、有人說原答案第2條是一種秀優越感的自以為幽默,我接受,並且這一條確實有些問題。我改:

2、早期對人類進行分類有四大人種:白種人(即高加索人),黃種人(蒙古利亞人),棕色人種(澳大利亞土著),黑色人種(尼格羅人),這是西方早期人類學家的分類法,充滿著歧視;後來發現按照膚色進行劃分是有一定問題的,有些人群沒有被劃分進去,有些人群實際上差異巨大。

二、第5條的圖確實不好,例如,C譜系並不僅僅在澳大利亞,中國人有很多都是C,圖中的意思是代表人群,但是沒有說清楚,因此可能會引起誤解。

順手貼一張中國漢族的各個Y譜系比例的大概統計:有O,有C,有D,有Q,有R,還有其他。中國雖然在歷史上屬於非常隔絕的一個區域,但是基因交流也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少。

另外貼一下我自己的檢測結果,從中可以看出我的祖先們還是比較保守的,基本沒有出大東亞這個圈子。然而!日本跟韓國是什麼鬼!!國際資料庫上面中國人的數據比少,並且這些人群的關係確實也比較近,因此在演算法上歸為這個結果,我也是很無奈:

三、第9條,說的是馬達加斯加的馬爾加什人,屬於南島族群,並不是我們常說的」東亞人「。南島族群和東南亞那邊關係更近一些。(評論區有回復講。)但是確實跟我們比較像。

另外,也不是布須曼人和桑人,這兩支是一直待在非洲的。

四、第14條,這種說法是在《基因組-人種自傳23章》中看到的,我又去複查了一下,確實沒有說是」研究「,只是說」一些例子「,並且作者也沒有給ref,因此嚴謹起見,這一條擱置:

五、確實有兩個24條,對不住了腦子瓦特了。湊30條也就是隨性而為沒別的意思,結果是31條。

六、其他的,回復裡面慢慢說吧。我困得睜不開眼了。。。

最後的最後,我想吐槽一下。

開始的時候,我真的真的是只想隨便說幾句啊。結果最後寫了兩萬多字,對於我這樣平均一個小時只能寫一千字左右的人來說,那可是20多個小時,再加上查資料的時間。。。都沒時間抓小精靈了,HK都開服了而我大帝都還只能」坐飛機「,要被小夥伴們落遠了。

另外我不是老師也不是科學家,就是一個公司職員,知識儲備就那麼多,在腦子裡有的東西還要回去翻書翻文獻查資料的,有時候抓耳撓腮想半天想不起來在哪看的;而對於腦子裡面沒有的,比方說那個華南虎東北虎的問題,我可是查了好幾個wiki頁面,下載了三四篇文獻才大概搞到一些數據的。自己挖的坑還得自己埋,別人給挖的新坑也得埋。。。

還有,我這人很懶的,講起事情來又愛啰嗦,非要從頭開始講才舒服。所以一般看到想回答的問題,再想想要寫好多字啊,就作罷了。不過已經寫的東西,我還是會認真負責的,所有真正想探討的我都會好好回復。也歡迎一起交流。但是別再擴展話題了就是了。。。

腦子木了,估計還有一些沒想到的。明天再說了。

—————————————————————————————————————

以下是原答案:

—————————————————————————————————————

隨便說兩句吧。

1、現代人(智人,Homo sapiens)是一個物種,然而各種族並不是亞種

2、對於人類種族的分類認識是不斷進步的,如果你還停留在黃種人、白種人、棕色人種和黑人這樣的分類認識上的話,那你應該生活在18-19世紀;如果你的種族分類是高加索人、蒙古利亞人、班圖人、印第安人等等,那這是上世紀早期的認識。

3、目前的觀點認為,非洲以外的所有種族,都是由9萬年以前走出非洲的很小一波人繁衍出來的,下圖是這一模型的示意:

Kya:千年。圖中顯示,20萬年前智人這一物種開始分化,直到9萬年前,有一支(基因組分析顯示,這一支最開始可能僅僅有幾百人)走出非洲,然後佔領了其他的大陸。其餘大部分人類都繼續留在非洲。

source:Implications of biogeography of human populations for "race" and medicine

4、因此,非洲各個種族之間的非常大。如果按照支序分類學的觀點,我們可以簡單把現代人分為:非洲人,其他洲人。而這還是基於排除法的分類。

5、下面是Y染色體的譜系證據,我們非洲以外的人大部分都屬於CT這個子分支之下的子子分支們,而A與B分支僅僅在非洲有發現:

6、基因組研究也表明,非洲人不但種族之間差異非常大,種族內部的基因組差異也很大,比方說俾格米人之間的差異大到什麼程度呢?任意兩個俾格米人之間的不同SNP個數,可能比一個德國人和一個中國人之間的差異SNP個數還多。這是另一個讓非專業人士驚訝的地方。

7、所以說,如果認認真真的對人類進行種族分類的話,基於支序分類學的原則,應該是這樣的:布須曼人群A,布須曼人群B,俾格米人群A,俾格米人群B,等等等等...,然後,非非洲人。

8、講真,把所有黑色的人群都歸為一個叫「黑人」的人種,是之前幾百年「西方人種學家」的狂妄自負。這些人群膚色是黑色的,僅僅是因為他們生活的地方靠近赤道。

9、對了,非洲有一支種族,與我們長得很像,體質分析和基因組分析都顯示他們是在幾千年前從亞洲經東南亞再回到非洲的一支。與我們的關係很近。他們的膚色也很黑。

10、具體這支部落叫什麼,幾千年前回去的這些信息我懶得查了。反正是有,看他們照片的感覺就是:真tm黑啊,可是臉龐明顯就是我們東亞人。

11、之前的「西方人種學家」們還干過一件很缺德的事兒,就是利用智商測試來給種族歧視站台。

12、上世紀確實有人做過不同人種之間智商差異的研究(當然是歧視性的),結果發現黑人智商普遍比白人低很多。1924年,美國甚至通過了一個限制移民的法案,「這個法案嚴格限制了來自南歐和東歐的移民人數,根據是這些地區的人比在1890年以前佔了美國人口大多數的北歐移民要笨。」

13、甚至在上世紀90年代,還有人出版過一本書《鍾型曲線》,宣稱不同人種智力上的差異是由遺傳決定的,有些種族的基因比其他種族優秀。

14、當然,這種「政治不正確」會招來非常多的批評者。有人研究了被白人收養的黑人智商水平,發現「與白人沒有差異」。

15、由於種族歧視給社會帶來的巨大傷害,尤其是優化人種論的「科學家們」,不單黑人受害,黃種人,東歐人等等都是種族歧視的受害者。在上個世紀後半段,研究不同人種之間的差異幾乎成了一種禁忌。最近才有所緩和。(呵呵,臭名昭著的優化人種論者啊,真不想稱他們為科學家。)

16、目前的普遍觀點是,對於智力因素,只適用於解釋個體間的差異,卻不能用來解釋群體間的差異。

17、畢竟,如上面所說,你知道種族是什麼嗎?把所有黑人混在一起和白人進行比較,是不科學的。誇張點說,就像拿人類和蛇比較(前者是一個物種,而後者是上千個物種)。

18、因為黑人的範疇是如此廣泛,理論上講,跑的最快的應該是黑人,跑的最慢的應該也是黑人;長得最高的應該是黑人,長得最矮的也應該是黑人。同樣,智商最高的和智商最低的也都屬於黑人。

19、除非受到了定向選擇作用。就像赤道偏愛黑皮膚一樣,如果某個生存環境對智商有強選擇作用的話,那麼是有可能有種群間差異的。然而這樣的研究目前並沒有。

20、並且我覺得之後越來越難有了。全世界的種族大融合,越來越把人類的各個種族變成了概念上的東西,而非遺傳上的概念。

21、其實,智力或者智商這個概念,為人所詬病的也不少。畢竟,沒有一個智慧的定義是被普遍接受的。智力是什麼?思考速度?記憶力?邏輯能力?反應快慢?羅伯特.斯滕伯格認為智力可以分為分析能力、創造力和實踐能力。也有人把智商細分為不同的「天賦」。

22、至於智商測試,為人詬病的就更多了。智商測試得分是會隨著閱歷知識改變的,並且不同的智商測試機構對其考核的內容是不一致的。

23、可見人類對於智商到底是什麼,還很不清楚。

24、以上關於人種智商差異的歷史大部分參考自《基因組:人種自傳》第六章——智慧。這本書非常有趣,推薦。

24、不過現在腦科學與神經元研究的進展如此迅速,已經有很多對於腦功能的研究進展,說不定過個幾年,對於人腦的運作機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之後,我們再來談智商這個話題,會更好一些。

25、如果你關注智商與遺傳之間的關係的話,真的真的真的不要去考慮不同人種之間的差異,這不是正確的方向。智商真的是個人而非群體的事情,研究不同基因對智商的影響說不定會更好一點呢。

26、哦,忘了狗狗這個事情了。狗(狼的一個亞種:Canis lupus familiaris)確實是可塑性非常強的一種動物。在所有被人類馴化改造的物種中,說是可塑性最強的也不為過。所以說,我覺得提出的「狗狗為什麼在4萬年就能發展出這麼大的多樣性」是一個好問題。

27、原因是多方面的,刻意培養是其中一個原因,就像中國人養金魚一樣,刻意選擇是提高進化速率的非常有效的手段。

28、也有遺傳方面的原因,大象公會發表過一篇文章《人們對狗做了什麼》探討過這個問題,簡單來說,就是「單點的改變能引起表型的極大變化」,這是其可塑性高的生物學原因。

人們對狗做了什麼?

29、呀,本來說簡單說幾句,說了這麼多。實際上簡單回答的話就一句話:目前證據不足,無法做出結論,但我們傾向於相信沒有顯著差異。

30、湊30條吧。不好意思又犯了糾結於題目中概念範疇的毛病,請題主正確看待其他答案中的嘲諷,這個問題確實可以提的更加有水平一些。


犬(Canis lupus familiaris)根本不是一個物種,犬是狼(Canis lupus)的一個亞種

然後請你告訴我現代智人(Homo sapiens)有幾個亞種?

## 哈哈哈,除了晚期智人(Homo sapiens sapiens)以外還真有,叫做『長者智人(Homo sapiens idaltu)』,亦可賽艇。然而都是十六萬年前的事兒了,沒有活下來的,怎麼比?

提問之前請先搞清楚物種和亞種的生物學定義謝謝

============= 我看到的問題如下 ============

相對於狗出現不到4萬年,便有300多個性狀各異的[刪]品[/刪]亞種。那麼智人演化了20萬年,是否存在亞種[刪]族[/刪]間智力差異?

還是題主自己改的……………………這真是裝逼沒裝好………………


謝邀

首先,品種(種族)(ethnicity這個概念在人類中不存在,但是我們存在不同的種群(population)!

對於有人認定不存在差異,這種做法我不太認可唉,不是要講證據嘛!

做生物學研究,不承認群體差異性是不行的吧???

由於智商的測量比較麻煩,而且標準千差萬別,所以目前為止缺乏全球性的智商比較,我不太看好目前的證據(我甚至認為很多智商的結果其實是教育的因素)。

另外,關於智商的問題,曾經引發很大的爭議,有個諾獎得主叫沃森,DNA雙螺旋提出者,就提出過智商差異,結果被乾的欲仙欲死。

所以,我認為,在智商標準無法確認之前,根據剃刀原則

我反對智商差異論!!!

我反對智商差異論!!!

我反對智商差異論!!!

但是不同種群的腦容量的確存在差異!

當然,腦容量和智商之間的關係不太線性。

我認為,腦容量(更確切的是相對腦容量,否則大象和人這麼破)是基礎,決定物種總體的智商

在此基礎上,同一個物種,智商差異取決於腦溝回(增加大腦皮層面積)以及腦連接(神經信號,認為是人意識的本質)

所以,我只說腦容量,因為,不可量化就是災難……

腦容量生物地理變化

一系列研究發現顱容積的腦容量在人群中變化,變化原因可能是氣候適應的結果。

這個是一個研究

黑色:1450+ 棋盤:1400-1459 十字交叉:1350-1399 水平線:1300-1349

對角線:1250-1299 點:1200-1249 圓圈:1200-

這個主要估計和貝格曼定律有關(東北虎大於華南虎)

Beals K L, Smith C L, Dodd S M, et al. Brain size, cranial morphology, climate, and time machines [and comments and reply][J]. Current Anthropology, 1984: 301-330.

男女一生中大腦重量的變化(事實上由於男女體格差異,這個重量其實參考意義不大)

來源:Brain size(wiki)

同時,我們也可以發現,人的腦容量在出生後一直在增加3歲前發育最快,之後放緩,25歲左右發育到了最大值

————相對腦容量————

由於人和人體格差異巨大,誇張點,大象的大腦4公斤,人才1.5公斤,這樣比肯定不行

所以我覺得這個相對腦容量才有意義。

從這個相對腦容量我們可以看出

重量比:在3歲附近的時候,人的相對腦容量達到了最大值(重量比),然後一路下滑。

身高比:在12-16歲(青春期)附近的時候,人的相對腦容量達到了最大值(身高比),然後一路下滑

Dekaban A S, Sadowsky D. Changes in brain weights during the span of human life: relation of brain weights to body heights and body weights[J]. Annals of neurology, 1978, 4(4): 345-356.

—————下面的研究我不太認可———————

—————下面的研究我不太認可———————

—————下面的研究我不太認可———————

各地智商差異

來源:http://www.wikiwand.com/en/Nations_and_intelligence#/Studies%20of%20national%20cognitive%20ability

Richard Lynn and Tatu Vanhanen (2006). IQ and Global Inequality. Washington Summit Publishers: Augusta, GA. ISBN 1-59368-025-2)

當然Lynn的研究遭到了諸多同行質疑,有人質疑其抽樣的科學性,比如對非洲的抽樣沒有包括經濟最發達的國家而是選擇了較為落後的國家,他的測量手段也存疑:其中有測量音樂能力和繪畫能力的,這在不同文化中似乎必然存在不同。像其他許多類似心理學研究一樣,Lynn的研究宣稱他們的研究排除了文化的影響,但是「文化無關」的研究可能嗎?Patricia Greenfield博士認為文化無關是虛假的,有些文化環境更加註重比如數學、想像力等與IQ測驗相關的智力項目培養。歸根到底,智商的種族差異更多的是一種文化差異。(https://en.wikipedia.org/wiki/IQ_and_Global_Inequality;對Lynn著作的書評)

歡迎大家閱讀這個答案

作者:任樹正

鏈接:為什麼很多人認為種族間的平均智商沒有顯著差異,這個結論是如何得出來的? - 任樹正的回答


從生物學上看,狗是灰狼的一個亞種,它是經過長期人工篩選,產生了一些可以穩定遺傳的,區別於其他亞種的性狀。而差異尚未大到與灰狼種下其他亞種產生生殖隔離。

人嘛,看我上面的話,說白了,除了不是人工篩選的以外,其他的有啥不一樣嗎?不便多說,你自行判斷。

人的事,有文化,政治,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問題,這些都不是生物學家能hold住的領域。有些事情,不便深究,其實深究也沒啥意思。


謝邀,這盒橡皮泥我捏了幾分鐘就有了各種造型,院子里的土躺了幾十年是否有什麼變化?

也許有吧,但我看不出來。


人種分化有二百萬年以上而不是二十萬年,而且你不能拿家畜來比較,野生動物演化都是很慢的,尤其人類繁殖一代的時間還長!說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都滅絕了的,隨便想想也不靠譜~~


有亞種,琴屬於5級,金剛狼3級,普通人類沒等級。而且還有生殖隔離,金剛狼和琴是夫妻,也沒生娃。

由此可見,人類有亞種,並且出現生殖隔離。


狗,一歲就能開始生育,孕期兩個月左右,一胎4到6隻。

人,古人生育年齡比較早也得15歲左右,孕期十個月左右,一胎一般為1個。


目前大多數的犬種,實際上都是兩百年以內人為篩選的結果(尤其是英國)。

人的進化,並沒有主動的篩選。

試想一下,如果人的繁殖被篩選,比如個頭高的只和個頭高的繁衍後代,你猜猜20代人之後會發生什麼?


謝邀!

我看到的問題是這樣的:

相對於狗出現不到4萬年,便有300多個形態各異的品種。那麼智人演化了20萬年,是否存在種族間智力差異?

  1. 一個是自然選擇(人類發展),一個是人工選擇(狗類馴化培育)。

  2. 而且「形態各異」和「智力差異」是相同範疇的概念么?可不可以請教一下題主是什麼形態的?


題主問了一個科學的問題,科學就是你證明有或者沒有就得了,拿出數據統計結果就行了,一群人在下面扯著政治正確你「認為」沒有,你「不承認」有,能不能把答題姿勢擺好了再來,你們這個樣子我說你們不尊重科學也是可以的吧?


推薦看兩本書:《鋼鐵,槍炮與病菌》 《病者生存》

有這麼幾個顯著的研究結果,當然也是被驗證了的假設,可以說明你的常識是錯誤的。

第一條, 你說的身高和體魄具有優勢這事兒。

是這樣,一個人成年後的身高,膚色,體重,體脂率等的影響因素受兩方面的影響,先天和後天。假如給白小孩天天吃糠腌菜,給黃小孩天天精米瘦肉,你覺得你那個結論還成立嗎? 再假設後天的環境完全一樣,對比組的小孩身高膚色完全由基因決定的話,哪些因素會決定他的基因呢? 他爸媽在懷孕之前的身體狀況和心理狀況! DNA那麼長的信息鏈,你以為你顯性出來的才有用?那之前幾億年的進化白進化了。這麼來說,如果生育的父母方在一個兵荒馬亂朝不保夕,吃不飽飯環境惡劣的情況下懷孕,baby的DNA會選擇baby將來又黑又矮又瘦,因為這樣將來在惡劣條件下存活的概率大。如果生育的父母方心寬體胖吃得飽喝得好沒啥煩心事環境鳥語花香,生下來的娃多半白白胖胖,這樣長得好看,將來獲取的性交機會比較多。 德國人在19世紀初平均身高一米六剛過,現在一米八多,不就是代代吃得好穿的暖嘛。我們的鄰國日本數千年來都是矮子,為啥二戰之後平均身高節節攀升,常年來力壓中韓,難道是日本真的換種成功基因變異了? 而且中日韓三國曆年的平均身高跟經濟發展態勢呈非常嚴格的正比關係,你以為基因會看GDP增長圖了嗎? 健碩高大的非洲班圖人,你以為人天天餓著肚子吃不飽飯還長那麼大?不!人黑叔叔隨便到林子里摘倆水果吃飽就出來曬屌,成天啥事都不操心,能不又好看又壯碩么。當然黑皮膚這事有更複雜的機理。同樣的,非洲草原上那些看天吃飯的部落,一個個都瘦不啦嘰的滿面塵土色。 咱從宏觀上來看身體素質這事兒,五十年來吃得飽穿的暖的不都比吃不飽穿不暖的強的多?!所以要比膚色,還不如比GDP。 第二,智力。 樓上已經就種族與膚色啥的說了很多。我問一個問題,智力高佔優勢嗎? 假設你智商一百八,曼德拉智商一百。把你的腦袋放到曼德拉腦袋裡面,你繼承了他所有記憶,現在開始讓你當南非總統,你覺得你能比曼德拉乾的好? 為什麼從智人到現代人,腦容量不但沒有繼續增長,反而降低了不少? 我記得之前有個結論,所有的偉大人物智商都挺高,大概120以上。嗯,好像中國有四分之一的人在這個線以上。所以我納悶為啥這四分之一的中國人,也就是三億多人,為啥都沒成偉人呢? 所以說以智力來區分族群是件很自慰的事情,你應該多看看書,想想為啥平均智商一百的英國人法國人把平均智商一百一的大清幹得半身不遂?為啥平均智商九十幾的德國人把平均智商一百二的猶太人做成了香皂? 族群競爭遠遠比你想像的複雜,而且殘酷得多。


這道題屬於政治正確題,並帶有聖母加成。

就算有人知道也很少有人敢真去回答吧,回答了一旦被認為種族歧視就等著被聖母和反騎士戰神聖戰吧。

看了下回答,即便高票答案,果然也都是現代人種的細分,已經在知乎上被炒了很多次。

借用螺旋真理的一段話就是幅員廣大的非洲阻礙非洲大一統的要素是地理問題:乾旱地區面積廣大,且在地理上包圍了農業地區。根據歷史發展的規律,在這種游牧民與農民的衝突中,農業文明的長處是豐富的人口、相對發達經濟和技術,還有根基穩固的文化。因為後勤和氣候因素,農業文明無法在乾旱地區建立長期的軍事據點,從而徹底消滅蠻族的威脅,因此戰略上總是被動。雖然很少有農業區域在游牧民的進攻下徹底喪失文明遺產和發展機會,但是,牧民們會不斷的洗劫鄉村和城市,甚至把整個農業地區改造成牧場。農業文明的發展總是在低水平上被打斷,然後重複發展。如果這成為普遍現象,那麼整個文明完全可能會長期停滯在青銅時代,諸如大一統帝國、工業革命、現代社會之類的概念只能在虛構中出現。而在宜農地區建立的政權,則必須把大部分精力用來對抗游牧民族,而這些宜農的地區本身幅員太小,無法形成足夠的能夠主導大一統的國家力量來打破地理阻礙,所以只能形成一些區域性大國。

而無法形成區域性大國以及惡劣的環境就無法具備充足的人口,沒有一定量的人口就無法形成集智效應。經過幾千年甚至萬年的發展,對於整個非洲人的創造力和認知水平的進步微乎其微,當你在走路的時候別人都在跑,生存和智力上的落後或許會逐步形成。


人類之間基因交流還是比較頻繁的,目前所有智人還都是同一個物種,不能光憑藉進化時間斷定是否有亞種。

在三角貿易盛行時,歐洲的生物學家把人類分成幾個物種(當然把白人排到了第一)。現代生物學家否認了這一觀念。即使如此,人類族群與族群直接的鬥爭一直持續,這是任何生物的本能。所以把人分成物種也好不分也好,戰爭是持續的。

智人滅絕了尼安德特人和其它人種,現代種族間滅絕性的屠殺依舊上演。人類社會發展的目標與本性相反。

然而,基因研究方面的突破,將發現人與人之間、族群與族群之間基因的差異,基因歧視可能興起,而且找不到合適的理由反駁,甚至可能引發族群間的戰爭。千百年來人類所做的統一夢也將化為泡影。我想這就是提問者和大家所擔憂的吧。


人就那幾種膚色。狗狗不一樣啊,高矮,胖瘦,毛長短,顏色都不一樣。要是這樣分的話,人高個子一個品種,低個子一個,頭髮粗的一個,頭髮細的一個,頭髮直的一個,頭髮卷的一個,頭髮黑的一個,頭髮黃的一個,頭髮宗的一個,鼻子大的一個,小的一個,高的一個,扁的一個,眼睛大的一個,小的一個,雙眼皮一個,單眼皮一個,三眼皮一個,內雙一個。剩下的大家自由發揮吧


劉5李9腳丫子知我者謂我心憂1¥餓%


這東西就是個潘多拉的盒子,只要你允許研究他就會出很多幺蛾子的。比較傳統的膚色因素就不說了,但如果真放開這塊研究的禁區,你們真的覺得人群劃分只有膚色一種方式?難道不會有人去研究包郵區人的平均智商和大西北的人的平均智商?到時候地域歧視可就可以有理論依據了~~


沒有意義的,智力本身就是模糊定義


狗的差異性主要是又人類培育選擇產生的。。。人類面臨類似的自然環境選擇,而且人類有遷徙習性,所以誕生不了太大的基因差異。。。


智力和生育率成反比(頭大帶來的生育痛苦和風險),所以智力雖然對個體生存有一定幫助,對其基因延續並沒有正面作用,從整個種群來看智力總是穩定的。


推薦閱讀:

门萨俱乐部的成员IQ到底有多高?可不可以形象的比喻一下?
#知乎童瑤詐騙#「上當者」和「善良」有關么?
有什麼聽起來很有道理,略微用大腦一想其實就是坨屎?
孩子的智力有可能比父母高嗎?
智商和種族是否有對應關係?

TAG:進化 | 基因 | 智商 | 種族 | 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