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為什麼不允許女子入學?

古代經常說女子無才便是德,還有祝英台女扮男裝才能入學,孟麗君也是扮男裝才能當官。究竟為什麼呢?而且一些電視劇劇情,涉及女子上學,做官,都會被反派勢力利用說事,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有人說可能是因為怕男子不能專心,只知風花雪月,但我覺得是表面原因。

求大神解答!


手機答,憑印象,有疏漏請指出。

一個地區女性的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率越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顯示,一旦給南撒哈拉地區某區域的女性提供教育機會,當地的生育率便會應聲而降,立竿見影。

中國古代,也是一樣道理。

讀書人,是有免於勞作的特權的。

即使是「窮秀才」,也是不用下地幹活的,替人寫信寫對聯,賣賣字畫,便能過上不錯的日子。

但是時間成本驚人,你可以想想看,你讀書佔用了人生多少時間,古代讀書所花掉的時間,只多不少,不然哪會有「十年寒窗」這樣的講法。你再去查查古代人的平均壽命,「十年寒窗」大概要佔到人一生的多大一塊。

所以不是書香門第,或是有錢人家,極少有人能送孩子去受教育的。

受教育,等於長時間喪失勞動力,但獲得回報的機會極小,是件機會成本極高的事。

讓女人去讀書,等於告訴她們,不要懷孕生孩子,不要帶孩子,不要下地幹活。

古代對生育率有多看重呢?女子十二三便嫁人生孩子,乃是「天職」,直到清末,女子法定婚齡還是十四歲——所謂的「法定婚齡」,不是到了這年紀可以成婚,而是到了這年紀還不出閣,衙門可以辦你!關於女子「必須出閣」的法令,延續了上千年,每朝每代都有,最寬鬆好像是出過武則天的唐朝,女子在十五到二十歲之間也必須嫁人。

因為在農業社會,生孩子便是勞動力,勞動力便是經濟基礎。

讓女人不生孩子去讀書,對於普通平民百姓來說,這是不可想像的,連男人都沒有用謀求生存的時間去換受教育機會的經濟能力。更何況要多負擔一項「繁衍和撫育後代」責任的女性。

所以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妓女反而有受教育的機會,因為她們不用懷孕生子,不用勞作。

事實上在生產力低下的農業社會,受教育是件奢侈的事。這是個經濟問題,和人權沒有一毛錢關係。

BTW,現在的知乎真是變得笑死人……


經濟地位決定社會地位。

以體力勞動為主的社會中,由於男性的勞動生產率較高,自然而然的就獲得了較高的社會地位。私有制社會中,女性實際上退化成為男性繁殖後代和操持家務的工具。工具是要為其主人守貞的,否則財產傳給隔壁老王的兒子豈不是鬧了笑話,所以去學堂什麼的像都不要想。同樣,工具是不能升格為主人的,所以女人讀書也並不能提升其社會地位。總體上講,女性讀書毫無意義。

就像有錢人家會給寵物狗穿金戴銀 一樣,有錢人家的女性也是可以讀書的。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給這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直到清代,糧食的畝產量最高也不過280斤,拋去一半的地租和賦稅,在沒有副食的情況下根本不夠一個人吃的,人均佔有糧食很少。所以大多數人處於一種豐年半飢半飽,災年餓死的狀態。不說買書、筆墨紙硯、請教書先生這筆巨額開銷,單單讓一個勞動力脫產很多家庭就做不到。這是90%文盲率的經濟原因,男性尚且無法做到大部分脫盲,遑論女性。於是社會輿論炮製出」女子無才便是德「,先把女人忽悠住。

而今天不一樣了,2014年中國人均擁有糧食1088斤,工業社會下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得人們能夠負擔起一部分人脫產進行學習,另一方面腦力勞動的普及使得女人的社會地位大大提高,女性的受教育權才成為可能。

為什麼相比韓國和日本這兩個東亞發達國家,我國女性在社會上地位更高? - 知乎用戶的回答

為什麼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妻子的兄弟(舅舅)扮演很重要的地位? - 知乎用戶的回答


電視劇做不得准啊,古人的生活不是只有三從四德那麼變態。一個時代的價值觀不會是那麼單一的(當然某些史無前例的時代除外)。

古代不允許女子入學,沒那麼絕對。

以前在其他答案里答過,三言二拍里男女從小同學讀書互生情愫終成眷屬的故事不是沒有。

至於明清時期很多士人家庭也相當重視女子的教育,雖然很多時候這麼做的初衷是為了讓她們讀書識禮儀。

但是教育這種事,只能在溫飽解決且生活猶有餘裕的條件下實現。

換句話說,在那樣的時代里教育是奢侈品。普通家庭的女子,沒什麼機會接受教育。平民階層,男子也沒什麼機會受教育。

問題不在於讀不讀書,而在於古代女子除了嫁為人妻之外,沒有其他的社會地位。她們是沒有機會走讀書—科舉—做官這條路的,所以當教育資源稀缺時,最先被犧牲掉的就是她們了。


我一開始覺得這是釣魚問題。但想了想之後,覺得應該是因為我國現在越來越先進文明,導致很多人已經無法理解一些古代的落後現象。

這種性別歧視從古至今,有一個清晰的指向:如果有一個領域能讓人獲得權力或財富,那社會上就會形成「女性不適合該領域」的觀念。

世界上第一個程序員是女性。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都認為女性細心縝密,適合編程。

但後來因為程序員收入很高,社會上就開始形成「女性不適合當程序員」的觀念。

古代的文學家、史學家等九成九是男性。但到了現代,理科出路遠好於文科,於是社會上就開始形成「男性適合學理,女性適合學文」的觀念。

而在科舉時代,這個觀念是「男性適合學文,女性不適合學習」。


父權制社會制度下,男性自然要建立起以男性為權利中心的秩序、觀念和文化。女性要三從四德,不需要才。

《詩經》里這麼一句: 哲夫成城,哲婦傾城。懿厥哲婦,為梟為鴟。說的是男人聰明有智慧就能成就大事業,女人有智慧就會成為禍水,要壞事。這就是典型的雙標

別說古代了,就是現代,也有不少人認為女孩子沒必要讀那麼多書,識幾個字就可以了,反正將來要嫁人的。呵呵(? ??_??)?


看完這答案要是還有疑問和反對意見,建議再看一下我與知友啊啦的討論,這是我對自己觀點的補充,而他的提問也很不錯。

各位姑娘,你要看社會生產力和不同時代的核心活命技能啊。至少古代近代這鍋不是男人的,是大家都吃不飽的鍋,是最優的生存策略,你是要活命還是要平權呢。現代社會呢,第一是還有意識殘留在,第二還是生產力問題,還沒共產主義呢。也就是現在經濟環境還算不太差,要是出現50%失業的情況,女性在職場更難混。每家每戶都要有一個養家吃飯的,這活一般男的做,要是誰家男女都有工作,那可能就搶了另一個男人的飯碗,斷了一家的活路,到時候不用男性有動作,女性同胞都能扒了出門工作的女人的皮,這也足說明這種狀態是保生存的最優策略,甚至有女性的積極配合。事實上二戰前的美國差不多就是這個路子,然而二戰一開打,解決了經濟蕭條和失業的問題,男的都去打仗女的生產彈藥軍備,也是借著這一股潮流,美國的女性爭取來了平權的機會,才有了現在的美國女性。而中國,除了毛澤東發動的平權,還未有一個機會讓女性說明自己的重要性。換到古代更糟糕的條件下,這套理論更加根深蒂固。

長達幾千年的時間內男性都少有受教育的機會,何況女性。社會沒有那麼多資源供人學習,有一點機會就給學了知識價值更大的男性了(除了實在的生產能力以外,男性的強大,對於家族的保持性更加重要。甚至說,一個家族的女兒太強了,是幫助了其它家族,這一點更加加劇了減少對女性的投入)。為什麼呢?比如商業活動,男性掌握一定知識,可以提高商業能力。那你要問女人也可以啊,為何不讓女人來?那麼普遍情況下,過沙漠,乘船遠航,趕馬翻山哪一樣事女性的體力可以超過男性?更不用說面對劫匪和手下叛變的極端情況。

那再說為何先秦女性地位尚且還湊合?第一是沒那麼多典籍記載,第二也沒那麼多典籍約束,所以歷史記錄上沒告訴我們。第二母系社會的殘留還在,殘酷的死亡率讓子宮的價值更高。第三國家組織還較為鬆散,生產方式還是半田獵半採集,也讓女性有一定的生產力和話語權。等到了漢,國家大一統,政治上更高效緊湊。因此相應的生產方式上也有了更先進的模式和更高的效率,對採集狩獵的需求小了,對高強度的農耕需求大了(比如人力拉犁翻地)。女性自然成為了新生產方式下的包袱。可是相應的,男性還有兵役,徭役之類的責任,女性也是無法替代男性的。所以女性只能做一些退而求其次的活動,比如女紅家務,其實這些男性也可以勝任,只不過太浪費勞動力了(實際上繁瑣的家務一點不輕鬆,從現在的家政服務價格也能知一二,但總比農業生產輕快)。實際上即便到現在,這個社會也是兩頭都壓迫,壓榨男性與限制女性,說到底還是生產力不發達。然而,你要知道的是,千百年來,對男性的壓迫從未減輕,對女性的限制可是越來越少了。平權是要擔責任的,也向每一位有責任感的平權女性致敬。

最後再補一句,如果不能理解產生這種情況的背景,那麼這就是萬惡的制度和習俗。如果了解了背景,你會為先人的奮鬥抗爭和隱忍智慧所感動,並慶幸今天我們不再需要這樣的智慧與分工了。


摘自【南宋不咳嗽】而且宋朝的教育體系還有一個地方很先進、或者說很文明,它不排斥女孩子上學。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個觀念在宋朝沒有市場,正相反,朱程理學的朱熹,也主張讓女子讀書。南宋時,還有女童參加了科舉考試,這個玩意在元明清朝代能想像嗎?宋朝的教育系統由上至下很完備,由中央政府創辦的叫太學,分文武兩座,相當於後世里的大學,一個文科大學、一個軍校。太學採用的是三舍制,外捨生、內捨生、上捨生,啥意呢?差不多就是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每個舍還分了若干個齋,差不多就是班級吧。最好玩的是宋朝的太學裡還有學分制,一年級學生攢夠了學分,就升二年級,二年級學生攢夠了學分就升三年級。這玩意可就厲害了,學分制的精髓是什麼?就是把學習成績量化了成了學分,這要是沒有一整套科學的辦法來支撐,絕對玩不轉。具體的學分制世界上什麼時候開始實行的,我沒去查找,反正大宋這個學分制,還不是原始形態的,確實領先世界n百年!

除了學分制之外,宋朝的大學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開放!沒錯。大宋京城中的太學不像任何一個朝代似的。被弄成一個官府一樣高高在上的存在,它是允許任何人進入聽課的,也就是旁聽生。當然了,教室里肯定沒有你的位置,想聽可以,站教室外面聽吧。

據說北宋大學士胡璦講課的時候,旁聽生多的時候能有數千人。和胡璦並稱宋初三丈夫的孫復,最拿手的是講授《春秋》。每每他講課,就會有無數旁聽生進入太學聽課。朱熹編的《河南程氏文集》卷七里就有記載,是這麼說的:初講旬日間,來者莫知其數。堂上不容,然後謝之,立聽戶外者甚眾。

太學之下,就是各個州縣所設立的官學了,原則上是對所有國民開放的,也就是說大宋國民適齡兒童都可以入學。不管是太學還是官學,都是收學費的。收多少呢?每天一兩文錢而已。不信?去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五零,裡面有一段富弼的話:負擔之夫。微乎微者也,日求升合之粟,以活妻兒,尚日拿一二錢,令厥子入學,謂之學課。亦欲獎勵厥子讀書識字,有所進益。

按照當時大宋平民收入水平,每日差不多一百文錢左右,花一兩文錢送孩子上學,確實不貴,甚至很便宜,百分之一啊。別非較真說還有更窮的人上不起學,這個問題到了新中國也沒徹底解決,照樣有窮人孩子上不起學,這不是教育體系問題,而是社會問題。教育體系只能保證大多數人可以受到教育,並不是為所有人設立的,世界上有為所有人設立的教育體系嗎?

官學的收費很便宜,太學的也不貴,《宋會要輯稿.官職》中有記載:國初以來,但補為生者,即納束脩二千,屬監司公用。也就是說宋代大學生考進了大學,學費為每人二貫錢,不是一年,是到畢業。而且這個學費到了宋英宗的時候,也給免了,以後考入大學都是免費的。不光免費,還給獎學金,一年級每月850文,二年級和三年級每月1100文。不光大學給獎學金,所有官辦學校都給,叫做伙食補貼。具體數字我沒查到,但是有的學生能用這筆伙食補貼贍養母親,可見也不是塊八毛兒的,至少能供兩口人吃飯了。

除了中央和各級政府所辦的官學之外,宋朝人還嫌不夠,於是由私人創辦的私塾、書院、族學、舍館、書會、家塾又冒了出來。這就有點像後世里的私人學校和家庭教師了,估計普通老百姓是沒福氣享受的,面對的是更高的教育要求。

他們幾個的主張,而是被後世的某些人故意曲解了一下。比如說纏足吧,宋代貴族婦女和一部分文藝工作者確實纏足,但不是三寸金蓮,而是把腳裹得很瘦,叫做「快上馬」。這玩意就和現代女性穿恨天高、高跟鞋一樣,是自發的,不是誰主張的,愛美之心人皆有嘛。

有意的是,程頤是明確反對女人裹小腳的。元代有一本叫做《湛淵靜語》的書里曾經記載:宋程伊川家婦女具不裹足、不貫耳。後唐劉後不及履,跣而出。是可知宋與五代貴族婦女之不盡纏足也。也就是說,程伊川,就是程頤家的婦女,一直到元代,都不纏小腳、不扎耳朵眼。

如果說元代的記載不夠,那還有一位更具有說服力的人,就是南宋的車若水。他寫了一本書,名字很俗氣,叫做《腳氣集》。這本書可不是醫書,也不是說如何治療腳氣的,而是這個車若水本人有腳氣,寫了一本書,就自嘲用了這個名字。這本書里也有關於婦女纏足的記載:婦人纏足不知始於何時,小兒未四五歲,無罪無辜,而使之受無限之苦。纏得小來,不知何用。

車若水是誰?他是南宋朱熹的弟子,如果朱熹提倡纏足,他這個學生敢出書反對?這在當時那個時代里可是大不敬,會被全社會唾棄的。

另外我們常常唾棄一句話: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說它是朱程理學用來壓制女性的罪證。其實這句話不是這樣理解的,它還有前言後語。這句話正確的解釋是主要針對士大夫階層的精神氣節,和庶民無關。也就是說,這句話是用來要求國家精英的,不適用於普通人,這一點和君子遠庖廚這句話被人誤解的程度差不多。(未完待續。)(未完待續。)


寫的太亂重寫一下。

所有談女權卻不考慮生育問題的言論都是耍流氓。

生育代表著恐怖的難產死亡率,代表著兩年的懷孕哺乳期。

在沒有(缺少)避孕手段的古代,一個女性一生平均懷孕幾次?沒有奶粉的時代,嬰兒離得開母親?

這就代表著一個女性一生要花十年以上獻給人類的繁殖事業。

豆蔻年華十二三,及笄十五,二八年華十六歲,很多朝代女兒十八未出嫁父母要坐牢。

古代平均壽命也就五十歲,從十五到五十隻有三十五年,不去考慮難產那奇高的死亡率,十年以上的生育時間,過去也就還有二十年。十年寒窗苦讀,童生、秀才、舉人、進士考試又要花幾年,完全沒時間當官。

於是對父母而言,這是一筆風險極高的投資。古代讀書可以讓一個小康之家破產,女性除非拒絕結婚生育,否則無法產生回報。

對國家而言,讀書人只需要這麼多,大部分時間這些無法提高生產力的「讀書人」處於過多的狀態,增加更多的讀書人(女子)卻減少生育率對國家百害而無一利。

女權的興起源於知識可以提高生產力,源於醫學進步帶來的生育安全和避孕,源於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這些才是基礎,是歷史進程,之後才是個人的努力,是一代代女權主義者不斷爭取的結果。

生育即是女性偉大之處,也是女性的「原罪」。嬰兒夭折率高,難產死亡率高,平均壽命低的古代,女性的一生除了生育沒多少時間干別的了。

難產死亡率導致一對夫妻至少要三個孩子國家民族才能壯大,嬰兒夭折率使這一數字提高到五,生養五個孩子之後還有多少壽命?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吧。

雖然題目只寫了「古代」,但從問題說明看,題主想問的應該是「古國古代」,更確切地說,是古裝劇里展現的時代。中國古代從夏商周到清,三千來年,不同時代、地區的情況都不一樣,但是古裝劇里都是把「中國古代」當做一個整體。與其說題主是問古代怎麼樣,不如說題主問的是古裝劇製作者心目中的中國古代是什麼樣。題主可能年紀小,不知道古裝劇製作者心目中的中國古代有一些常見設定,這些設定未必符合歷史事實,但是卻很常見。

設定一:男女授受不親。

如果只看古裝劇,想推理出這一條設定不太容易。因為古裝劇里只在某些時候,比如需要製造戲劇衝突的時候,才激活這條設定。其他時候,往往用的是現代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男女主角一起牽手逛街聊天吃飯談生意破案子打情罵俏拯救世界,幹什麼都行。

這條設定分寬鬆版和嚴格版。寬鬆版是指男女不能有肢體接觸。嚴格版是不能有「任何」接觸。男女不能見面,不能說話,甚至不能同處一室,除了父母兄弟等至親之外。看到這,也能大概明白為什麼古裝劇一般不激活這條設定了,真嚴格按這個來,男女都不能見面說話,那這電視還怎麼拍。

然而,在這條設定本身常常不激活的情況下,這條設定的推論卻往往繼續發揮作用。比如,因為男女不能共處一室,所以會出現許多男性的場合,女性就不能出現,例如學校。很多職業女性不能從事,比如女性不能當官,不能當醫生,不能當捕快,等等。女性也不當店小二(只有特別小的家庭小店,會有店主女兒或老闆娘親自給客人端菜,然後被惡少調戲被主角相救,大酒樓有店小二端菜的,就不會有端菜的女服務員,只會有賣唱的歌女)。

所以題主困惑就很正常了。怎麼有些時候看起來女性什麼都可以做,有些時候又不能做呢?因為有些時候遵守了設定,有些時候沒遵守呀。

對古裝劇來說,劇情需要是第一位的。為了劇情需要,一切設定及推論皆可遵守,也皆可推翻。不過這些設定及推論的強制度是不一樣的,有些強制度比較高,如果不是為了強烈的劇情需要,一般都會遵守,最突出的例子就是題主說的做官了,上學其次。當然我也看過男女同校毫無壓力的古裝劇。

其他設定跟男女關係不太緊密,這裡就不講了。

以上是古裝劇的設定,那中國古代的實際情況呢?

上學是有的,女官也是有的。班固的妹妹班昭,在哥哥寫《漢書》未竟而卒之後,入東觀臧書閣,繼續把《漢書》寫完。前秦的宣文君宋氏,家中以儒學傳世,苻堅曾命在她家設立講堂,派遣生員 120 人,聽她教授《周官》。連林黛玉家裡都請了賈雨村給林黛玉上課教書(是的你沒有看錯,林黛玉的老師是賈雨村)。當然,女子能有機會受教育的肯定是少數。那時候男子有機會受教育的也是少數,然而女子的機會總是更少。

說女子不能學習是不符合事實的。官宦世家、書香門第,一般都會讓自家的女子受教育。但是,女子確實一般不會上男子通常上的學校,一般是上專門的女學或者在家裡學。男女同校甚至女子當老師教授男子是非常罕見的事情。思路是女子可以受教育,但不能跟男性混雜在一起。

實際上,「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出現得很晚。

(摘自高世瑜《中國古代婦女生活》)

「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從這兩句話可以看出,實際此人認為男女都不需要有才,只要有德就行了,本意倒未必是針對女性的。只不過後來人又是引用只引一半……

對於窮人來說,男女之防守得沒那麼嚴,但受教育的機會渺茫。題主想問的應該主要不是窮得上不起學的情況,就不多說了。

至於題主說的怕男女同學早戀影響學習,這都是後來的觀念了。我估計是出現了男女同校現象之後,才有這種觀念。更早的觀念是,一大群男女混雜在一起,這本身就已經是傷風敗俗了,不管是不是早戀影響學習。

現在歐美有些地方還有專門的男校女校,中國反傳統反得比較徹底,倒是基本沒有了。

總結:對於有條件讓女子接受教育的人家,女子不是不能上學,而是不能跟男子一起上學。對這種情形的反對,實際要比古裝劇里表現的「被反派勢力利用說事」這種程度要嚴重得多、強烈得多。

附言:最高票答案的觀點我贊同,不過可能不是題主想問的,所以提供另一個角度的回答。


其實我覺得要看教育這個怎麼定義。

實際上中國社會一直以來都是十分實用主義的,所以讓你會的一定得是有用的。

古代教育女子女紅,大家族教育銀錢管理,教育男子四書五經,那都是有用的啊,是讓你用的。

如今的教育也是這個樣子的,很多父母讓你學不是為了讓你在知識里得到樂趣,是為了讓你生活下去啊,若沒有用誰特么花錢花時間讓你學。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歷史地理這些【副科】分數比例占的小,你看補習班是不是相應的較少。

實用主義這個東西,它一直存在,現在並不比以前高明許多。


題主高中沒學過牡丹亭嗎?

我記得閨塾那段高中語文課本可是有的。

至於古代西方是怎麼看待女子讀書的,參見【絕代寵妓】,真·女子無才便是德,妓女才會讀書。


父權制社會,由於上層男性主導話語權,所以男尊女卑,女人被認為是低等的。

為了鞏固男權社會,女人不允許從事公共事務,只能待在男人的私人領域為男人服務。

如果女人接受了教育,懂得了很多道理,那她的心不就會更大了嗎?她還願意一生只待在家裡服侍公婆,照顧丈夫,撫養孩子嗎?她會不會像娜拉一樣出走呢?一旦女人從事了社會事務,她們就有了一定權力和話語權,男權社會體系會遭到動搖,這種牝雞司晨(女人干男人的事)在古代是最要遭到抵制的。

色諾芬說:對於女人來說,待在家裡要比留在田野里更光榮些。

光榮在哪裡呢?光榮在女人的本份——一個好妻子,好母親上。女人的存在在父權制的定義下是都是男人需要的身份角色。

不光不能接受教育,還不能多說話。

「女子最污是失身,最惡是多言」——《葯言》

「婦女在會中要閉口不言,像在聖徒的眾教會一樣,因為不准她們說話,她們總要順服,正如法律所說的,她們若要學什麼可以在家裡問自己的丈夫,因為婦女在會中說話是可恥的」——《聖經》

為什麼不能說話?抹殺作為一個人的思想,沒有教育,不能思考,沒有話語權,不能說話——只能順服,順服父母和丈夫。

即便是大戶人家的小姐,有老師來教學,作為一個女人,學習內容也是不同於男人的,學的是《女論語》《女誡》,管理家事,女工等【如何成為好妻子】的技能。

可以說古代女人從一出生就是作為【男人的好妻子】而被培養的,是為了男人,是父權社會的要求,而不是為了女人自我的發展,所以當然不會讓她們接受教育。


各位老師解釋得都很專業了,如果題主覺得不直觀,可以去玩一下工人物語或者北歐風雲,當生產力不夠高壽命不夠長的時候,你也會命令那些女小人們呆在小屋裡狂生孩子,生孩子雖然是兩個人的事,但你會發現男小人只需要拉著女小人進屋裡打一炮,出來依舊龍精虎猛該幹嘛幹嘛。女小人呢,大著個肚子出來就開始白吃白喝了,生完孩子還有一年哺乳期,一時找不到合適的配種男小人就隨便做點沒有技術要求的採集工作,老了生不出來就混吃等死,總之生孩子是頭等大事,隨時準備生孩子,培養女小人技能純粹浪費經驗。

這還是遊戲里可以亂配的情況,不管認不認識有沒有感情都可以亂搞,哪怕親父女親母子,喂完奶就可以上了,現實社會哪有那麼好的事,好不容易生下來還有可能夭折,生育率很難保證。

如果不這樣做會如何呢,game就over了啊。


謝邀

我覺得這個問題很簡單

因為沒有就業崗位。

今天很多的工作都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識,最起碼的,你也要識字吧,讓妹紙受教育,才能讓她們更好的創造財富。中國從民國開始讓女性受教育,不是因為從那是開始就重視女性的權利了,而是因為社會需要。

古代如果讓女性讀書,在付出了高昂的成本之後,得不到任何的回報,讀書的最好結果就是做官,但是崗位太少,男人都不夠分的,更別提女性了。

古代哪裡的女性識字率最高?青樓的,——因為同樣的賣,能附庸風雅,吟上幾句應景的詩的妓女都能賣的更高一些,所以她們有動力也有能力去讀書。

純個人觀點,歡迎指正。


跟愚民政策是一樣的。

人民太聰明,政府管不住。

女人太聰明,男人管不住。

這是個階級問題。

能生孩子就行,子宮不需要知識。


這種事自古皆然,任何一個以農業為基礎的社會都是如此,至於游牧漁獵的民族更是別提了——那些民族的女性比農耕社會的還要更低。

至於為什麼,別人已經說了,在古代婦女作為勞動力的價值是遠遠遜色於男性的,所以女性的地位低於男性。等人類發展出教育的時候,農耕依然是社會財富的主要來源,社會生產力的提高還不足以使女性的地位得到提高,因此教育通常會給予男性,而非是婦女——而且女性在智力上比男性來說並不存在明顯的優勢,所以專門將女性培養為管理或者文化階層也並無利可圖。


關注這個的女性應該感謝一下珍妮機的發明者詹姆士·哈格里夫斯,否則大家都在家裡忙著織布女紅,哪有時間上學受教育啊。紅樓夢裡就算是史大小姐也是天天忙著針織頭昏眼花呢~

古代女性織布究竟有多辛苦

珍妮紡織機,一腳「定」型


學校是什麼?統治階級給被統治階級洗腦,並培養統治階級接班人的地方。

為什麼古代王朝往往不許女子讀書?這是統治階級的需要。統治階級依賴經濟基礎存在,經濟基礎就是男耕女織,就是把農民限定在農村裡,給地主交租,給朝廷提供兵役徭役。

對於古代王朝,統治者沒有動力去搞全民教育、基礎教育。小農經濟的自然分工也決定了知識不重要(不是真不重要,而是很多人這麼認為)。

這個經濟基礎下,讀書是為了成為權貴、光宗耀祖。而小農經濟依賴「作為經濟單位的家庭」,在這個概念的家庭里,父兄都是主導。女性往往是脫產的,從屬於父親、丈夫的。自然在政治上、經濟上沒有發言權。正如上文說的,統治者都沒興趣給農民傳授教育,更何況被壓迫到底層的婦女?

婦女開始大規模上學,也是伴隨著資本主義興起而出現的。社會大生產代替家庭小生產後,社會分工不再局限於簡單的性別分工。女性就業機會大量增加,不斷參與經濟生活,這就有了發言權。而消滅文盲也有利於市場經濟發展,自然得到了資產階級的支持。

隨著文盲率下降、經濟發展,男女平等接受教育成為共識。

也就是說,小農經濟條件下,一丁點經濟獨立性都沒有的女性自然沒有得到受教育權。


因為生產力啊!文化是生產力決定的。

-------------------------------------

高票答案充滿著知乎政治正確氣息,隱約一股性別戰爭味道。

」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都認為女性細心縝密,適合編程。「

然而洛芙萊斯那會我真不知道這件事也沒查到……

有史以來,男程序員多的原因,一是程序員實質上是高強度的腦力勞動,二是編程是純粹的理性思維,普遍來說男性在這兩點上(抗疲勞熬夜奮戰,理性思維邏輯)要佔優勢,儘管反例很多。

"古代的文學家、史學家等九成九是男性。但到了現代,理科出路遠好於文科,於是社會上就開始形成「男性適合學理,女性適合學文」的觀念。「

因為,實質上,古代」理科「女性更沒機會去學呢

整個中國古代就是一片」學而優則仕「的治學態度,只有文科,」巫醫樂師百工之人「還鬧得」君子不齒「,而且女性從業比例……我覺得比現在要少。

雖然有四大發明在,但是中國古代沒有成型的物理學和化學流派,甚至道家做炸藥,煉丹什麼的涉及蒙昧時期」化學「的事充滿了宗教色彩。而數學也基本上是拿來算賬的不是研究的。

雖然有祖沖之,但是……圓周率發明卻沒有帶來多大的學術效益。

古代重農抑工,封建王朝的外儒內法做法和民間的小農經濟,人們幾乎不願意格物致知,搞發明創造,這不大清王朝就被人工業社會碾壓了?

-----------------------------------------------

話說回來。生產力決定文化水平。

在古代那個看天吃飯的年代,生產力低下,豐年還好,一旦災年起來,人們吃了這頓沒下頓,根本沒有餘地去想別的。

而體力勞動力的多往往意味著一個家庭的興亡。

女性在這個年代,一體力劣勢,種地效率不如男性,二普遍更傾向於追求小確幸的安穩生活,而不是官場上拼個你死我活。也有反例,比如慈禧太后,和維多利亞女王,雖然前者謀家不謀國權術玩的禍國殃民是恥辱後者算得上英傑。但是整體來說女性並不傾向於這些」風險超高,回報超高「(輸了殺頭貶官流放,贏了大富大貴)的古代野蠻政治業。

然後,偏偏在古代占絕大多數的底層農耕從業者,需要更多的子宮繁衍更多後代提供勞動力,勞動力多寡意味著家族興衰……所以女性的生殖作用被放大,產生了三從四德纏腳的蒙昧文化。

(說真的,有孩子的母親應該知道,帶一個孩子多累……像外國和中國古代的家庭婦女,帶三四五個孩子,真的沒時間工作了。其他人回復都有女性生育後就工作懈怠的問題,這還一個孩子,要是三個……)

這時候,女性上學意味著。

1:教育投入和產出不成正比,因為女性普遍追求安穩溫馨而不是入仕,古代寒窗十年就是為了當官。

2:生育損失,家庭及當時主要的社會效益(高強度勞力)損失。

就會」不允許女子入學「。

然而,現在不配合計劃生育的一些家,多子多孫不多福了是因為。工業社會生產力水平增加,社會分工均勻,相對來說百行百業競爭都開始呈現宏觀上的平等。人們工作就可以養活自己沒問題,儘管未必滿足的了高消費需求。這樣家族模式就被打破了,孩子多了教育支出不起反而成了負擔。養不起上不起學五六個孩子干農活,地不增加,嘴增加,還不如一個上學北漂當程序員的收入高。思想落後活活被工業社會坑了啊!

人口需求不再那麼重要,從多生變成了優生。

這時候,女性開始有時間和機會展現社會價值,從事一部分和男性一樣的工作,甚至是高精尖工作。儘管天生普遍追求安穩家庭的生活態度讓女性在相對平等的教育下,產生職場精英和高精尖工作模範的數量還要小於男性,但是,相比古代已經有了巨大的進步。

但是,職場性別歧視的本質,依然是效率導向問題。

女性更傾向於安穩生活,而不是拼業績。

女性有了家庭之後,很多就會為了孩子工作不上心。

一個男人如果不顧家,孩子全給母親照顧,當工作狂,每天加班到睡五六小時,天天搶著通宵。他獲得的是認同,更高的收入和職位,失去的只有健康。

一個女人如果不顧家,孩子全給父親照顧,當工作狂,每天加班到睡五六小時,天天搶著通宵。她獲得的也有認同,更高的收入和職位,但是,往往失去的是愛情,家庭和諧,孩子的教育。因為現在階段,家庭教育真的母親的角色太重要。

而且,男性普遍天生骨子裡的拼殺精神就不願意樂於平庸和安穩,生理屬性決定了從業趨向和家庭責任劃分。

不用找反例了,我爹媽就是,我就是從小母愛缺失,家庭教育不是空白就是野蠻暴力,整個被效率導向逼的要塑造成學習工作和生育機器,結果弄得心理出問題,身體也出問題,耽誤了五年,已經宣布教育失敗。

將來男女平權是趨勢和潮流,但是,讓男人軟下來,願意承擔家庭職能被女人的經濟收入養著,比讓女人硬起來一股花木蘭精神和男人拼收入職位,要難許多。

而這兩個職能上」平均「實在太理想主義,現今生產力狀況下,更多的事業投入必然意味著更少的家庭投入,更多的家庭投入必然意味著職場競爭力下降。只要對於高強度的勞動需求依然在,效率導向和性別歧視就會存在。

如果因為社會發達,生產力進步,徹底消滅貧窮,每天三四小時工作也都能中產,對高強度勞動需求降低到幾乎不存在的話……

你看,接近社會主義的北歐瑞典那邊,女權不就是搞得好么?

所以我說平權是潮流。

而事實上,女權為社會帶來的效益是發掘出了女性的那部分工作潛能。就是說,現在的生產力條件下,那些反例帶來的社會效益,已經遠遠大於生育降低的人口上的社會損失。

而農耕社會思想殘餘,註定被歷史的車輪碾碎。

但是目前來看,高強度競爭短期內很難抹平,尤其是在中國環境下。所以直男癌會逐漸退出歷史舞台,而這個年份甚至要十年甚至百年計數,如果不幸中間國運什麼出了問題而衰退落後,還會走上世紀倒車。

這段時間稍微經濟下行,不景氣,就開始」鄉賢文化「 」婦女回歸家庭「 和包辦婚姻抬頭,年輕女性物化自己的潮流沉渣泛起……

一切都是生產力……


古代克沒有岡本、毓婷、微管無痛人流哦。


推薦閱讀:

如果作為前自由搏擊運動員的「我」穿越到中世紀的維京,作為一名維京盾女會有怎樣的人生?
這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都只是大國的傀儡嗎?
呂后到底有沒有把戚夫人做成彘,是編造的故事嗎?
如何評價朴正熙?

TAG:歷史 | 文化 | 女性 | 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