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曹操立嗣那麼糾結?

曹彰就不說了 主要就曹丕和曹植兩個中選

曹丕文學是不如曹植 但也夠好了 三曹之一啊

軍事和體育方面完爆曹植 又是長子

加上尊老愛幼的良好形象(雖然是裝的)

而曹植不夠穩重檢點

這明擺著曹丕得三分沒扣分 曹植得一分扣一分

曹操直接欽點曹丕不就得了 為什麼還到處徵求意見


因為曹操愛他的兒子啊! 只是最後屈服於政治形勢必須選擇。

(有些亂扯,不喜勿噴,手機首發,史料等上PC再補充)

曾經知乎看到一篇「曹魏好人妻」的(曹操為何好人妻? - 歷史),大約漢末是生育低潮,所以曹操格外愛惜人妻,因此可以合理推測同時也愛他的兒女們。

最集中的表現是教育。三國主要的三家裡(也可以加入諸葛家族),曹操對子女教育算是最好的。

首先是素質教育。曹丕從小練習弓馬,宛城危機時能獨自騎馬逃脫(《典論·自述》),曹植年紀輕輕已有為人稱頌的作品。

其次是政治教育(含軍事)。曹丕曹植都有留守的經歷(別以為留守是和簡單事,主城裡什麼事都歸其管,做得好是本職,做得不好要負責任,有時還要調派軍糧軍備,要聯絡再有上下,有內亂要鎮壓),也有從軍出征的經歷;曹彰有領導東北平亂的軍事行動。

再有文化教育。鼓勵兒子與當世大儒名士來往,建安七子環繞周圍,曹丕最親近的陳群、司馬懿等,曹植親近的楊修(其實楊修與曹丕關係也不錯,相互贈劍)等,都不是小角色。他們的作品就不多言了。

還有舉行的南皮郊遊、銅雀大會,既是權威的表現,也是文化盛筵。其他大多數兒子雖然記載不多,但是從這幾個人看來,估計也要求其學習,只是表現的程度和曹操的期待值不多而已。

此外曹操也不時對兒子考試。(等待補充)

因此,曹操對兒子的成長下了很大苦心,雖然自己沒有「三徙教」和「過庭語」,但給孩子營造了極好的學習氛圍,又給了合適的鍛煉機會。而卞夫人個人性格的影響和教育,她的前三個兒子在曹昂、曹沖之後最是曹操期待的。

赤壁之戰前,曹操對立嫡的事還不是很在意,也沒有對兒子們的地位和工作作特別大的安排。這個時候,南皮之行是曹家兄弟情誼最深和文人交往最愉快的一次。必須明確地說,曹丕並不是一直以來就討厭其兄弟,變成那樣有一系列的過程。(待史料補充)

然而,戰役過後,反對派顯露出來,他也無法簡單壓下去了。或許是他意識到自己老了,必須把權力盡量集中在手中。比如,當前搞掉袁紹這麼大的事都不爭取封爵,偏偏與孫權不分勝負、沒有完全平定西涼、只取了一個漢中地區,就把除了帝位以外儘可能拿到的都拿到。他很著急,就怕不知道哪一天突然就不在了,家人就沒有保護了(《述志令》+遺令)。

於是,政治敏感的人聞到了立嫡的味道,開始了政治投機。很快,他們選擇了最有可能的曹丕和曹植。然而,由於「立嫡以長」,更多是集中在曹丕周圍。同時,因為曹操特別討厭「黨羽」,雖然態度上支持曹丕,但是行動上一點都不明顯。而曹植的朋友多是愛好文學的人,玩政治完全不是「四友」(陳群、司馬懿、吳質、朱鑠)的對手。「四友」基本是曹丕可以有屬下時所辟,來往光明得多。創業老部下不提意見,只能問那些有影響力的人,比如崔琰、毛玠、賈詡,這些人也管不了曹家事,只能從大義上說「立嫡以長」。

在政治形勢和年齡上,曹操只能選擇曹昂後的最年長的曹丕作為第一梯隊考察。於是,各個兄弟封地在外,曹丕不封,但是官居五官中郎將兼丞相副,低職高配。

不過,「知子莫若父」。雖然當年兄友弟恭,但奪嫡事業面前,曹丕逐漸變得猜忌和忌憚兄弟。為了保護其他兒子,曹操繼續封他們在遠離政治中心的地方,企圖暗示曹丕。

天不假年。曹操沒有布置好影響力最大的曹彰和曹植就在洛陽去世了。(臨終前突然召曹彰,估計是為了穩定而做安排)

最高權力突然真空,曹丕一時野心膨脹,沒有安排的兄弟徹底成為處理對象。


因為曹昂死了,曹昂死了,嫡長子繼承製就無法成立,所以曹操無法立長而只能選擇立賢。諸子之中誰最賢他必須仔細斟酌,這牽扯到他死後曹家能否維持統治地位


這三張截圖分別解釋了真實角度的漢代,對於儒家和法家的態度。而曹操作為潁川地區老住戶,雖然年輕時重法,但在入主濟南相後卻不難看出漸漸轉變為儒家思想的步驟。或者在其晚年還會感慨,如果不是因為年輕時的衝動,就不會奏免十分之八的長吏了……(此事古今未再復現)

《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為長吏。」

年輕時免吏,年長後求賢,唯才是舉的轉變證明了曹操的思想上的蛻變,以及麾下的政治意向。曹植重儒,曹丕無視……但在曹丕成功後,卻留下了這樣三筆。

黃初三年(222年),又頒布《取士勿限年詔》,以打破年齡界線,提出 無論老幼只要「儒通經術,吏達文法」都可試用的用 人之法。

黃初四年(223年),在原來漢室樂舞的基礎上制禮作樂,朝堂之上宗廟之中演奏起正世樂、迎靈樂、武頌樂、昭業樂、鳳翔舞、靈應舞、武頌舞、大昭舞、大武舞。

黃初五年(224年),封孔子後人孔羨為宗聖侯,重修孔廟,在各地大興儒學,立太學,置五經課試之法,設立春秋穀梁博士。在短期內使封建正統文化復興。

也就是說,曹丕的表面功夫做的好,但自己有主意,沒有明顯的傾向性。所以才一報還一報的在黃初施恩於儒家,做了這三件事。反觀曹植……文學大家……或者沒儒家保就不會有你這個問題了

==========

並非如此,可以說,在任何一個朝代創建伊始時,法家的影響都會大於儒家。而曹操只是因為順應時勢才有了這種成功的未來。但本身,卻並非是一個鑽營的心態下完成的結果。

他的輕儒,從王允行徑便可以看出一二……於國無益。禮教罪人誅殺首惡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因為問題永遠會不停反覆。何進之後有董卓,董卓之後又是誰?不能把這個位置再交付他人,但自身又無法擔當,大將軍一直在遺禍漢室,所以復辟或匡扶的關鍵必然不在儒家,不在誅殺首惡。

然而到了後期,法令已明的情況下,再以苛刑治軍,或者說治國是不可行的。因為此時民心安定,需要的是懷柔手段,從這裡可以看出是與秦二世而亡有很大關係的。只不過,當時曹魏的影響徹底蓋過了漢室,甚至說三分天下的那兩位率先禮樂崩壞的才對。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重新匡扶一個漢室是否有必要存在?

有,則曹植可安天下。無,則曹丕,愛咋樣咋樣……有能耐你弄翻了舊主自己當皇帝也未嘗不可。沒心思不當皇帝守住位子也並非難事,不會像曹植那樣軍政上過於偏向感情。

可以說,曹植或曹丕,代表的並非是其個體,而是其發展的傾向,就像樹枝長向何處那樣。至於兩曹內鬥卻都是次要問題了……


劉表為什麼要立小兒子,因為小兒子文武雙全尊老愛幼,立了他以後荊州就不會被人吞併?不是。因為小兒子背後有當地大族,如果立了不受大族歡迎的長子,荊州當時就能炸鍋。

曹操儘管很努力,還冒了很多風險,仍然沒有真正把所有權力收進手中,因此需要確定自己立的這個兒子既不會導致當場炸鍋又不會導致二世而亡,所以必須徵求其他人意見並觀察兒子表現。


因為兒子多呀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三國殺武將曹植?
曹昂,曹丕,曹沖,曹植誰更有擔任魏國君主的能力?
世說曹丕狠辣,曹植無辜,你怎麼看?
王夫之評價曹丕、曹植的詩有「仙凡之隔」,「仙」是指曹丕嗎?

TAG:三國 | 曹操 | 魏文帝曹丕 | 曹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