隈研吾設計的新國立競技場和扎哈的建築設計方案各有何優劣勢?


一個是負建築,一個是勝建築_(:з」∠)_


謝邀 沒有仔細看圖紙,就所知道的信息回答下。

扎哈的方案,就像安藤評論的。她的柔美的曲線和有張力的造型,非常適合像世人展示一個全新,開放的東京城市形象。(轉述的,非原話)也就是說扎哈勝就勝在造型,這是句廢話,扎哈一向勝在造型。但當扎哈企圖利用她一貫的設計方式:緩慢延長的引道,使得建築景觀融為一體,同時又逐步消解從城市空間進去體育場空間的違和感時,她卻犯了日本人的「禁忌」。首先龐大的體量必然佔用更多的城市空間,而東京不是北京,不是政府說想拆就能隨便拆的,體量越大,建成難度就越大。另外張揚的外觀實在不是日本人的菜,也許你我中國人都覺得挺好看,但一個看書都要包個書皮擋著書名的民族對任何張揚的東西都是天生不適應的。這個島國自古以來的審美趣味一脈相承,自成體系,很難改變。當然要是就以上問題,日本人也許就忍了,(畢竟這還是個很能忍的民族。)可是高昂的造價真的不是一個多災多難,「精打細算」的民族可以接受的了。結果就是抗議聲四起,方案不斷修改,政府不斷安慰的拉鋸。估計最後評估修改不可能達到最低費用標準,如此耗下去怕是要趕不上工期,同時藉此機會把方案拉回日本來做既掙回了面子,操作起來又得心應手,扎哈被拋棄重來也就順理成章了。

再說隈的方案,典型的日式思維,也就是內斂。其實他提出的「負ける建築」站在整個日本建築設計圈來說真的毫無新意,無非是把本來就極致的日式設計又極端化了一些。以前我們所說建築要融入環境,到他這甚至建築要輸於環境。(偏執一直是這個民族的強項。)就方案本身來說他也是努力去實現這種想法。但這麼大體量的傢伙你讓它輸於環境顯然是困難了些,那就乾脆把他作為一個大花盆,遍身種上植物,建築構建上再大量的運用木質構件,從而使建築本身儘可能得弱化。這部分技術上來說已經很成熟了,日本甚至有個協會專門就研究高層樓房木構件建築的可能性。(說實話,我真的不知道這有多少現實意義)當然這麼大的體育場不可能全木架,鋼結構應該還是主要的結構構件。但這個很實在的「噱頭」已經足以戳到每個人都擁有工匠情節的日本人的G點了。可是我覺得隈勝出最重要的還是對工期的把握上,嚴謹的日本人此時必須的選擇一個技術成熟,容易掌握,可以在預定工期內實現的方案。而相對於伊更保守的隈的方案正符合焦急的評委們和急於安撫民眾情緒的政治家們的心理預期了。(給世界傳達的信息就好像說,你看,我們就是這麼一個低調悶騷的民族,以上。)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的建築風格?
有什麼好看的橘色橙色的主題的手機壁紙?
為什麼有的行業要很多證書有的不要?
如何評價人民日報新樓?
如何成為著名建築師?

TAG:建築師 | 建築 | 建築設計 | 建築設計方法 | 建築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