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成宗去世後,卜魯罕皇后為什麼要迎立非真金系的安西王阿難答為帝而不是其他真金系諸王?

一直很不明白這個問題,卜魯罕不願答剌麻八剌二子繼位的原因如果解釋為她不願他們更強勢的母后來動搖她地位的話,為什麼她要迎立非真金子孫的阿難答,從而引起朝臣的反對?他為什麼不考慮比阿難答更具有優先繼承權的其他真金子孫,比如甘麻剌之子呢?


這個問題很簡單,你看下忽必烈家家譜就知道了。

忽必烈有十多個兒子,老大默默無聞(大概和胤禔情況差不多)。真金太子是老二,老三忙哥剌封安西王(秦王),也就是阿難答的老爹。

真金太子有三個兒子:

老大就是題主所說的甘麻拉,開始受封粱王(鎮守雲南),後來轉封晉王(鎮守漠北「祖宗根本之地」)。此後甘麻拉的長子也孫鐵木兒襲封晉王,次子襲封粱王。

老二懷寧王答剌麻八剌,就是題主所說的武宗海山與仁宗的父親。至元成宗駕崩時,其長子海山襲懷寧王,次子愛育黎拔力八達與其母被趕到河南懷州。

老三就是元成宗,其太子早死。成宗駕崩的時候,形成了卜魯罕皇后和左丞相阿忽台為首的一派,與右丞相哈剌哈孫為首的兩派勢力。

元成宗晚年只有一個兒子德壽太子,是其另一個皇后所生,但中途去世(疑似卜魯罕所害)。於是元成宗希望娶二哥懷寧王的遺孀為妻(草原風俗),順便立海山兄弟為繼承人。但此事為卜魯罕皇后制止。因此懷寧王系與卜魯罕結仇,海山兄弟自然被排除在計劃之外。

那麼,晉王系呢(粱王是晉王弟弟,又遠在雲南,不予考慮)?作為真金太子嫡長子一系的後代,當然更加不予考慮。真金死後,雖然老大晉王與老三成宗都是太子妃闊闊真所生,但是闊闊真卻只喜歡老三元成宗(有點類似於雍正他娘喜歡老十四),對忽必烈施加了很大影響。後來元成宗繼位,真金嫡長子的晉王父子自然成為頭號政治敏感人物。而卜魯罕皇后是元成宗的皇后,自然對晉王系不可能有好感。

而卜魯罕皇后之所以打算立安西王阿難答,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元代普遍有「天下乃世祖之天下的觀念」。皇帝的大位只要在忽必烈後裔手裡,理論上都可以。特別是蒙古習俗,繼承汗位應當召開呼里台大會,由宗室諸王共同推舉大汗。而忽必烈的後代中,阿難答輩分最高(與元成宗同輩),年齡最長,又兵強馬壯,本來就是汗位的熱門人選。換句話說,如果按照儒家宗法制度,晉王系與懷寧王系應該排在前面;而按蒙古習慣法,安西王阿難答又很有可能。

二是卜魯罕皇后的政治立場決定了其與秉持儒家思想的漢族官僚較為疏遠。如果按照儒家的嫡長子繼承製,當年繼承皇位的就應該是晉王甘麻拉,而輪不到元成宗。而如果德壽太子不死,那麼繼承皇位的應該是她的競爭對手的兒子德壽太子。因此,其本能的對此抵制。

而諸王之中,與儒家最為親近的就是懷寧王系的老二愛育黎拔力八達(後來的元仁宗)。他與其子元英宗是整個元朝最傾向於漢法的兩個皇帝。

而卜魯罕皇后在元成宗後期已經與朝中一大批色目官員結成同盟。比如把持朝政多年的「賽梁秉政」中的賽典赤伯顏,此人是咸陽王賽典赤?詹思丁(雲南行省建立者,鄭和祖宗)的孫子,就是回回人的代表。其實此時的安西王系與懷寧王系的政治鬥爭,某種意義上可以視為此前忽必烈時期回回人阿和馬與親儒生的真金太子的權利與制度之爭的延續。因此,為了拉攏色目官員,推舉信奉伊斯蘭教的阿難答為帝是很自然的事。

此後的事就是卜魯罕皇后與阿難答棋差一招,被懷寧王系擊敗。此後武宗、仁宗、英宗均為懷寧王系,三個皇帝一個比一個重用「漢法」。

而色目官員勢力並未淡出政壇,安西王系失敗十餘年後,藉助「南坡之變」後晉王系的泰定帝上台,回回人倒刺沙為代表的勢力實際上把持了政權。直到後來的「兩都之戰」,才又一次確定了懷寧王系的地位。回回人勢力在晉王系失敗後才徹底出局。

當然此後的元朝仍然沒有解決宗王制與行省制的矛盾,漢法仍然時斷時續。但那是另一個故事了。

總結一下:元代的帝位繼承,始終存在著宗王互推、兄終弟及、嫡長子繼承三種方式的矛盾,還要外加上女性干政的因素。其中儒家漢臣支持嫡長子繼承製,色目人勢力大體支持宗王互推制。

忽必烈時期,有阿和馬與真金太子的鬥爭(阿和馬死,真金被阿和馬餘黨間接害死);成宗駕崩,有安西王與懷寧王兩系的鬥爭;武仁英宗三朝後,有「南坡之變」,晉王上位;泰定帝(晉王)駕崩,兩都之戰,晉王系與懷寧王系開打;從文宗開始,色目人出局,但父死子繼與兄終弟及繼續鬥爭,草原傳統與宗法制度的矛盾始終未能解決。


推薦閱讀:

抗日戰爭國軍為什麼敗的那麼慘,丟失了大半個中國?
中國歷史上,新君主換屆都要扳倒一個政治勢力或對手當做犧牲品來樹立自己威信的事例有哪些?
三國史實,有誰知道更多,不要問題太大自己去查之類的答案。哪位大神知道?
為什麼歷史上只強調「收回海參崴」,而非「收回烏蘇里江以東地區」?
司馬懿的家族是否屬於高門士族?

TAG:中國歷史 | 元朝 | 中國古代宮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