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經濟有多差?


目前看就是世界上各國在比爛,加拿大經濟很差,問題是找不到亮點國家,誰都有一大攤破事。

有多差?加元跌到對美元70分以下了。

安省債務三千億。

赤字財政是必須的,自由黨上台就是要花錢。

但是跟希臘比過分了。

加拿大人再懶散也沒到歐洲那邊地步,就是魁省比希臘也要好的多的多。

吃福利的也少的多。

也沒難民危機。收的那點難民,不夠歐洲國家一個零頭,人家還不樂意來。

加拿大人不僅往美國跑,也往中國跑,能跑的都是青壯年,拖家帶口的還是留吧!

我要是總理,也就只能第一挖潛旅遊業,加拿大好山好水吸引力很大,加元貶值正好吸引遊客,特別是美國人。

第二挖潛高等教育,英國把它當產業,加拿大也可以。加元貶值也是優勢,漲價也比美國便宜太多。美國上不去大學來加拿大吧!中小學教育也可以對外。另外還有夏令營,旅遊加教育二合一。

和中國搞好關係,中國手心裡掉點渣子就夠加拿大吃飽了。特魯多老爹還留了一份人情給兒子。

石油賣不掉?那有啥賣啥!

除了龍蝦,還有藍莓,熊皮,空氣也賣!農場也賣!

加拿大優勢在哪?目光要放長遠!加拿大第一不缺油,第二不缺水,三戰打起來都是大後方好不好?

這點經濟波動,連80年代的底都沒到。


高科技以前主要靠龐巴迪,黑莓之類撐著,現在看來是黃了。

然後就是阿爾伯塔的石油,BC的礦業,不用說,國際價格擺在那兒,黃了。

經濟形勢不好,找工作非常難。

不過加拿大地大物博,經濟再差,靠賣木材,賣糧食,賣牛肉海鮮,賣留學生學位,賣投資移民,也足夠養活3500w人。


2010年來加拿大,坐標溫哥華,大學畢業之後在工作,PR攻略中,目測政策不大變的話明年拿卡。

我絲毫不否認,加拿大是一個吞噬一個人上進心和進取心的地方。尤其是溫哥華,適宜的氣候、宜居的環境、友好的人群,甚至這裡還有四十多萬華人,占整個大溫地區的近五分之一,對華人的生活便利性和包容性在北美無與倫比。我自己的工作處理的客戶基本上都是華人客戶,供應商和合作方才是老外。基本上在溫哥華,只吃華人市場是能活得下去的。

以上內容有些跑題,我們說回加拿大的經濟。加拿大是一個得天獨厚但又可悲可嘆的國家,國人可能覺得加拿大跟美國沒什麼區別,但實際上這種區別還是很大的。加拿大還有著濃厚的英國情結,這在地名上充斥著各種Royal、Imperial、King、Queen、Prince之類的詞就能看出來。美國獨立戰爭之後,大批的保皇黨跑到加拿大,從而在精神領域上,美國人和加拿大人的區別很大。

要談加拿大的經濟,就不能繞開美國。楓葉國可以說成也美利堅,敗也美利堅。在美國迅速成為自由資本主義經濟世界的頭號霸主之後,加拿大憑藉著自己的地理優勢、語言優勢、文化優勢、資源優勢,很快的跟美國經濟整合在了一起,這個綁定的一個主要優勢就是,美國起加拿大也相應跟著起。加東地區,也就是五大湖北岸地區跟美國的五大湖區一樣,是老牌的重工業區,做的業務都幾乎是配套的。與汽車城底特律一河之隔的小城溫莎,雖然沒有那麼出名,但其實也是做汽車零部件的。加西地區也就是我所在的BC省,支柱性產業是軟木業,主要出口對象也是美國。

然而跟美國的高度綁定也自然導致也受到美國的影響。在美國次貸危機之後,加拿大房地產和房貸市場因為更加嚴格的機制倒是沒有受到太大的波及,但是美東的去工業化也順帶拉上了加東。越來越多的工廠難以為繼,大量產業工人失業,並投入到了服務業中。

美國經濟體的龐大和優質,也導致了對加拿大的擠出效應。因為加拿大畢竟太小,大量的人才為了後的更好的發展在之後進入美國工作。這兩個國家是有人才流動的協定的,所以加拿大人去美國工作遠比其他國家的人方便的多。僅此一項對加拿大的人才擠出效應就是恐怖的。

其次,加拿大其實沒有幾個真正的本土大型企業,有影響力的企業,很多都是美國公司的子公司或者分公司,即便是那些所謂Proudly Canadian的企業,背後也有大量的美國股東。這不僅有資本的控制,美國人是不會任由加拿大人發展出足夠有競爭力的企業的,而且一些大型美國公司的加拿大子公司,在遇到危機的時候,裁員首先就裁的是加拿大人。

再次,加拿大的人口太少,但資源太豐富,也就是很多答主提出的資源陷阱。當很多人發現只需要賣資源就不用努力拚搏的時候,他們是不會產生危機感進行奮鬥的,尤其是他們自己不能做主,必須看美國臉色的時候,更是如此。

加拿大現在的主要問題,在於缺乏真正的核心產業,政治空心化,特魯多政府在一些虛頭巴腦的問題上轉來轉去,但是卻無力觸及真正的問題核心,這也是西方民主制度現在遇到的最大問題,自我滿足和難以取得政治改革。

現在加拿大大量的4D工作Dirty、Difficult、Demeaning、Dangerous的工作,都是外國移民在做,本地生加拿大人尤其是白人不願意做,但卻還會控訴外來移民搶走工作。兩個大城市房價高企,債務和泡沫問題嚴重。而真正具有一定才能的勞動力,卻很難找到容納自己的高端工作,勞動市場上對某些特定勞動力還供不應求,而這些所謂特定高端勞動力卻一方面又對加拿大沒有什麼特別重大的貢獻。

簡單來說,解決現在的問題,加拿大從政治上需要拋棄新自由主義這個已經完蛋的東西,進行更大量更科學的頂層設計,改革現有的稅務結構,並且有意識地引導相應產業的發展。加拿大不大,只需要掌握少量的核心產業,並在產業鏈上佔據一個位子就可以。另外自由貿易導向經濟必須加強,不能完全地指望美國市場。如果可能,加入一帶一路這樣的大戰略,與其他國家協同進行經濟發展是最為靠譜的。同時進一步放開移民政策,通過更新鮮的血液去重塑加拿大的文化形態和社會形態,增加活力。簡而言之,就是一個開放的心態和務實的精神。

加拿大有教育水平極高的勞動力,還有資源優勢,開發更早的種種優勢,如果現在不利用,之後二十年,當大批新興國家崛起之後,加拿大就會淪落到更不入流的地步。

不過,我認為從現有的情況看,加拿大不可能完成這些。一個普選出來的政府,只不過是人民生氣時候的一個出氣筒,人民不滿意換一個就好,大家要做的就是暫時地滿足人們的短期需要,卻不需要看長遠。本地人養尊處優也養出了太強的優越感,改革這樣的辭彙離他們太遠。無論是保守黨、自由黨、NDP,都沒有任何的可能改變這一情況。

所以,我本人對加拿大的未來是很悲觀的。然而這並不影響,這裡的人過著相對比國內更優渥一些的生活,享受更好一點的生存環境。只是,這樣的好事,還能持續多少年呢?

我覺得有人會問我,既然這樣為什麼我還要呆在加拿大。大概,不知不覺間,我自己也已經習慣了這邊的生活,並且有些貪戀沒多大壓力的生活了。

當然,中國護照是決不能放棄的,加拿大徹底衰落後,捲鋪蓋回國繼續創業唄。


我老師的公司專門給中小企業做consulting,阿爾伯塔的客戶基本全黃,安省的也沒什麼起色。他說年底前狀況不能改善的話只能把船賣了...


0728更一發:

感謝評論區提醒,「加拿大以1729億桶排名第三,僅次於OPEC老大哥沙特」的說法並不恰當,已經修改並自覺扣雞腿……

關於利率的事情……數據來源為高盛(如下圖)……

======================================================

上次見完Mike後,我們對美國的經濟增長動力充滿了信心。但在國界線以北,加拿大的情況卻頗讓人琢磨不透。

幾個月前,加拿大最大的房貸供應商Home Capital Group一度流動性告急,瀕臨倒閉,單日股價狂瀉65%。市場驚呼,美國的次貸危機又要再現。

可上個月事情迎來神轉折,股神巴菲特雪中送炭,收購了HCG 38%的股份,一舉將加拿大房產泡沫要破裂的傳聞壓了下來。

HCG今年以來股價走勢圖

資料來源:Bloomberg

也許是嫌轉折還不夠多,加拿大央行在這個月月中又宣布了7年以來的第一次加息,調高基準利率25個基點至0.75%,成為繼美國之後首個加息的七國集團成員。市場紛紛猜測,開啟加息周期,是否又會成為壓倒加拿大房地產市場的最後一根稻草?

加拿大的經濟究竟是好還是不好?如果不好,央行為什麼要加息?如果很好,那投資者又為什麼如此憂慮房地產泡沫呢?

我們找來了老朋友Matthew,進行了年中訪談的第二彈。

石油是真的重要

要說加拿大的經濟情況,就必須說到能源行業。而正好,Matthew在一家石油公司上班。

自從加拿大發現了油砂 (Oil Sand) 這一「寶藏」之後,越來越多的人進入了能源行業工作。

世界上85%的油砂集中在加拿大阿爾伯塔省北部地區,在已探明石油儲量的國家中,加拿大以1729億桶排名第三,僅次於委內瑞拉和OPEC老大哥沙特,這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油砂。

根據EIA的數據,2016年加拿大的原油產量已經達到了460萬桶/天,其中油砂佔比超過一半。

2000年至2020年的加拿大油砂產量及前景預測

註:In Situ Bitumen和Mined Bitumen分別代表油砂的兩種開採方式——合成原油和直接開採

資料來源:加拿大能源管理局

而油砂的一個特點,就是開採成本特別高。根據Matthew的介紹,開採油砂的運營成本在6—14美元/桶,合成原油的運營成本在18—22美元/桶。但加上資金成本、稅費、土地使用費和資本回報率後,這一成本分別上升到了14—24美元/桶36—40美元/桶。而如果要新建項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更高達80-95美元/桶

與之相對比的,是OPEC國家平均15美元/桶的開採成本;即便是美國頁岩油,經過近幾年的技術發展後,不考慮前期勘探的話,運營成本也大幅下降至30美元/桶附近。

Matthew對前兩年油價暴跌印象極深。因為就在美國的Mike為汽車加油省了一大筆錢歡呼雀躍的時候,Matthew所在的公司卻差點倒閉。

幸好,加拿大擁有獨立的貨幣,可以用匯率貶值的方式進行價格調節。於是從14年底到16年初,加元兌美元的匯率一路貶值,幅度將近40%。

美元兌加元2014年5月-2016年2月走勢圖

資料來源:Wind

Matthew說起貶值只有一聲苦笑:雖然公司是活下來了,可自己卻再也沒法考慮出國旅遊了——在2013年的時候,1加元比1美元還要值錢;而現在,1加元只相當於0.7美元了。

經濟是真好了

寒冬之後,便是暖春。

Matthew說,今年去商場的時候,明顯感覺人多了很多,公司也開始重新招聘了,之前油砂停工的重災區Alberta and Saskatchewan甚至又出現了招不到工人的情況。

今年以來,加拿大經濟出現了明顯的回暖跡象。一季度的實際消費者開支同比增長從2.7%上升至3.1%,消費者信心指數也重新回到了100以上。

從就業端來看,彈性最大的能源行業火力全開,加大了招聘力度,其他行業的就業情況也十分良好,回到了金融危機以來的高位。

加拿大油砂產區和其他地區的就業人數增長趨勢

資料來源:BCA研究

這其中有貨幣貶值的功勞,也有能源價格探底回升的緣故,更是海外資金大量湧入的結果。

這也是為什麼市場對加拿大央行這次的加息並不意外。畢竟從中期來看,OPEC仍在減產中,原油的供需關係已經得到了極大的修復,油價再次出現暴跌的可能性不大,加拿大的經濟增長勢頭也可以持續一段時光。

房價是真貴了

然而讓Matthew連連抱怨的是,加拿大的房價漲勢實在是太兇猛了。

根據加拿大政府的統計,全國的名義房價在過去一年漲了13%,而從2000年以來翻了兩倍。在這其中,溫哥華和多倫多的房價在一年內都大漲30%以上,在溫吞水般的發達國家房地產市場中可謂漲幅驚人。

1990年以來加拿大和美國房價對比

資料來源:高盛

這其中的驅動因素,除了加拿大央行為了應對低油價而採取的貨幣寬鬆政策之外,海外買家「功不可沒」。

Matthew無不嫉妒的說起了自己的鄰居——一戶來自中國的中產階級家庭。他們去年賣掉了在北京的一套兩居室,搬來加拿大便直接全款買下了一棟大house。

而加元的持續貶值無疑是送給這些海外購房者的一個大禮包。過去兩年中,來自中國的遊客數量和多倫多溫哥華的房價,組成了漂亮而同步的上升弧線。

資料來源:BCA研究

明年是真的堪憂了

能源市場和房地產市場共同支撐起了最近的加拿大經濟,甚至支持了央行的加息。但放眼明年,Matthew憂慮重重。

原因很簡單,絕大部分加拿大人的房貸,雖然總期限一般長達25年,但每五年就需要重新與銀行簽訂一次利率協議。

拿Matthew自己為例,他在2013年貸款30萬加元買了現在的住宅,貸款利率4%,總期限25年,每5年重訂利率。目前他每個月連本付息需要還將近1600加元。而明年的時候,他需要為剩下的26萬本金重新簽署貸款合同,估計到時候銀行的貸款利率會上漲到6%。這樣算下來的話,他每個月需要多還300加元貸款,增加了接近20%

對於Matthew來說,這還不至於無法接受,但對於更多的加拿大人來說,這無疑會帶來沉重的房貸負擔,讓消費和經濟都會受到影響。

根據加拿大統計局的數據,居民的債務占收入比例在今年首次超過100%,而居民債務佔GDP比例也突破了100%大關。這兩個指標雙雙突破美國次貸危機前的高點。

註:藍色實線為美國數據,黑色虛線為加拿大數據

資料來源:加拿大統計局,世界清算銀行

儘管市場為加拿大的房地產市場找出了種種理由,例如銀行放貸標準嚴等等,高盛還專門撰文,聲稱2017年的加拿大不等於2007年的美國。

但事實上,一旦貸款利率隨著加息周期開始抬升,如山般的債務就會壓在加拿大人的肩上,而明年又正好是房貸利率調整的大年……

總結

和Matthew的對話戛然而止,因為當我們翻出最後兩張圖的時候,他慌張地起身,決定和家人去討論一下是否要提前還貸。

作為一個沒有在金融危機中真正去槓桿,卻在極度寬鬆的利率環境和油砂行業崛起周期的共同作用下享受了美好時光的加拿大,接下來的,才是真正的考驗。

凜冬將至。

封面圖來自pixabay.com


缺乏核心競爭力......曾經的輝煌逐漸都姓美了。

曾經加拿大有過一批非常有競爭力的企業,在世界上都是第一流的,而正是它們把加拿大送進了黃金時代。

大概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經濟危機逐漸蠶食了加拿大有實力和野心的那批人,所以慢慢的,天才和瘋子都移民去了美國--又是一個馬太效應。最後啊,淪落到了這個歐皇和非酋的結合體--科技發達,高福利,可是要靠賣資源才能活的滋潤,

所以說加拿大不是崩潰了,而是放棄治療了。因為互聯網的發展,它的經濟得以和美國綁定。因此加拿大的經濟其實只有兩個大的影響因素--米國和世界能源市場。現在呢,米國老大哥都要「make America great again」了,而以原油為代表的世界市場持續低迷,因此有了最近幾年的杯具。

我自己曾住在Maritime Provinces,算是見識到了「老工業基地」是什麼意思。沒有什麼生氣,因為看不到經濟復興的希望,除了Halifax都比較凋敝。Downtown在周六的黃金時段有五分之二的店鋪關門你們敢信??!不過到了安大略的Golden Horseshoe,情況就真的好了很多,這裡是移民的中心,經濟發展怕是比米國Sun Belt還要快。多倫多也著實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城市,這裡是年輕的、創造力從業者的天堂,所以我相信這整片地區的長期發展絕對是沒有問題的。

加拿大和中國很像,也有著一個非常有未來的95後-00後群體,他們是真的有知識和責任感,這一點比美國要強的很多。最後,只要教育、醫療和科研不放鬆,加拿大可能會繼續衰落,但絕不會出現倒退

(說的就是你,某北京邊上的直轄市


我到加拿大工作已經四年了,在一家電子企業。跟以前在國內的企業相比,加拿大差的不是一點半點。無論公司的流程管理,還是員工的效率、能力,國內的企業都完勝。加拿大人的理念和水平還停留在十幾年前,緩慢保守又盲目自大。過去十幾年加拿大沾了石油的光,沒把製造業的破敗當回事,台柱子北電黑莓倒了也沒警醒,仍然一如既往地不思進取,現在其科技、工業是完全落後於中國。只能賣石油,賣原材料,美化出幾個最宜居城市然後賣戶口,也就這麼著了。

舉個例子,加拿大有個電子製造代工公司叫Celestica,業務模式類似富士康,當然它跟富士康完全不是一個數量級的,連競爭對手都算不上。Celestica以前是靠給黑莓手機代工活著(因為黑莓有很多政府用戶所以不允許讓中國企業代工)。黑莓黃了以後,Celestica號稱要轉型做醫療和航空業代工,因為他們自知除了黑莓他們根本不可能和亞洲的製造商競爭,所以他們聲稱要做高端的,高質量要求的代工行業,即醫療和航空。很多老加拿大人還想當然地認為,中國人做東西快但是質量差,我們加拿大慢但我們質量好。我跟富士康和Celestica都合作過,我個人認為,加拿大的慢真的不是他們嚴苛追求質量,就拿這個Celestica來說,其品控還真比不上富士康。管理水平那更是差得太多。加拿大這種落後又自大的狀態,在其石油經濟的支撐下,讓整個國家的工業體系越發衰敗和消沉。

然而,得益於加國國家機器和一些利益團體的宣傳,加拿大的賣戶口生意依然火爆。食品和空氣,這也算加拿大拿來比較中國時唯一的亮點吧。


看到各位高瞻遠矚,高屋建瓴的分析嚇壞了。怪不得國外都是假新聞,還是我乎靠譜。最近一季度同期增長3.7%是美國三倍一定是編的,什麼房地產領跑增長也不知道那些傻子去買,還不逃去美帝祖國。

http://www.cbc.ca/1.4139075

福利高,賣資源也差不多,不過加拿大人比美國人懶就不知道從何說起。。


在加待了本科加研究生....慢慢地自己也越來越懶散懈怠了,這破地方你除非找到你這輩子最想做的事然後樂在其中,否則日子怎麼打發阿! 比如你早起,發現大把店子都9點才開,下午六點到處又全關了,周日乾脆下午才開門,哦呵呵...就不提所謂第十大的城市只有兩個mall,嗯,每個mall 就一層大概二十幾個商家,這就是你平日里逛街的全部,還不如中國我家小區底下那一圈商戶有得逛呢.

加拿大好的地方應該是遼闊的自然風光了,如果熱愛戶外運動和滑雪的會喜歡這裡..

我入了籍的同學上次給我對這地方的形容是:這個國家一灘死水,還是和我們無關的死水 (這個就涉及身為少數族裔和異鄉漂泊的感覺了,暫先不展開了)


阿爾伯特黃了石油跌了沒利潤開採油砂了。東部maritime provinces和Quebec 也黃了很久了。BC省因為房地產被外國人炒的高現在民怨很大,投資移民外國人不買房經濟也基本上會黃了。


工業基本廢了,目前看不到任何突破口,看政府後面的措施了了。不過人口少,地那是真大,資源豐富。大不了割地,賣資源,也能撐個幾十年。

但是,加拿大人有很大的問題,大問題。人們懶散慣了,高福利拿慣了,現在國家經濟遇到危機,能不能救?能!怎麼救,大家省吃儉用一點,工作時間加一點,配合高明的政策,一起共度難關,這個坎能邁過去。但是,不可能。你TM要削減福利?還要加工作時間?你給我下台!等等,這情景似曾相識…這不是希臘嗎?

加拿大人的生活依然富裕,人們還在趨之若鶩的移民。但別忘了,希臘至經濟崩潰那一刻前人們都還享受著。

加拿大人有大問題。他們沒有美國人的激情活力,德國人的一絲不苟,日本人的嚴謹刻板,中國人的吃苦耐勞。所以以上四國遇到危機有辦法度過。加拿大?我懷疑…

加拿大地大物博人少,賣資源,賣地的確能挺一時,但不是長久之計,珍惜這上天給你們的一次救贖的機會吧,在資源耗盡之前找到突破口。

還在準備移民加拿大的,不是蠢就是蠢。已經移民過去的或者幡然醒悟的,往旁邊的美國看,那是逃生出口。

(以上內容可全盤套用給澳大利亞,並且情況更糟)


加拿大經濟怎麼樣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魁北克要黃了。

http://www.cbc.ca/news/canada/montreal/bombardier-bailout-raises-ire-of-public-sector-workers-1.3293940

龐巴迪咬破嘴唇都憋不出來的一個項目,魁北克省政府說你挺住,多少錢我都給你。一家私有企業的存亡直接影響省計民生。這是好的經濟情況么。我不知道。

一家企業虧損就要影響一個省的經濟,以至於省政府開始討論是否bailout這家企業。你說這是什麼樣的經濟形勢。

上面那個匿名用戶我猜應該是個留學中介,話還是要兼聽則明嘛。是不是假如問貴州經濟形勢怎麼樣還要回答茅台酒廠舉世聞名所以貴州GDP全宇宙第一呢。刪評論是不對的所以我不刪評論。


一點都不新鮮

加拿大無非是另一個落入資源陷阱的發達轉型國家


當我聽到rmb貶值的時候眼前一黑

家裡也沒特別富裕 學費還是挺大一筆款項

然而每次聽說rmb貶值的時候 爸媽換完錢都告訴我比去年便宜幾千到1w rmb ,因為加元暴跌

然而加拿大對比其他國家 優點在於與美國的流動性實在太高 加元貶值大量美國資本就會流入加拿大…

也不是說還樂觀 都是同行襯托的

然而現在還考慮移民加拿大的一定判斷能力有問題,20年後的中國沿海地區對比20年後的加拿大完全不會是一個世界。


不敢隨便說話…

只是知道阿爾伯達的石油巨頭們收的新學生越來越少了…油價跌成狗,可是阿爾伯達的要用兩噸多油沙才能出一桶油…賣一桶賠一桶,你還不敢停

然後物價暴漲…菜比肉貴絕對不是開玩笑…

單單一個安大略省負債就有300billion還是30billion…

不過加拿大這麼大,光賣純凈水,賣木頭都餓不死…只能說發展的不會太好吧

一個能源工程專業的學生表示還是回國發展好


更新下———

BCBG也倒閉啦…

就這兩年以內發生的吧,Target退出加拿大市場,Juicy,Nine West、Daniel等北美品牌申請破產保護或者退出,一棟Nordstorm的樓從我高中畢業拆掉原來的Sears改建到我大學畢業上班才完工。這四五年家鄉地鐵線都多出來好幾條了。

工作日甚至周五晚上出門逛街基本沒人,老闆抱怨本地白人毫無理財觀念從不存錢,有需要客戶支持的時候沒一個有存款的最後還都是同鄉互相幫忙。市中心空了閑置了好幾棟樓都是被中國企業收購。我還是在溫哥華,不稱第一也是第二繁華的加拿大城市。


2015年九月來加拿大留學,個人感覺就是加拿大的經濟發展模式註定使其不能媲美於中美德日,發展重心偏向於資源,服務業。

全國3500w人,且1/3人在多倫多,蒙特利爾,溫哥華,魁北克城。

加拿大適合兩種人居住,很有錢的和窮的睜不開眼的。中產階級在這過得相較於在國內算是好一些,但個人認為生活沒有什麼樂趣,且往上攀登的難度要比在國內大。


加拿大經濟並不差,現在的問題是全球性的:

發達國家工業競爭不過中國,只能搞軟體和高科技。

Max,Maya,Houdini等一大批世界性軟體都是加拿大的。微軟,google等公司在加拿大的研發中心,都是非常強大的。


首先這個問題提出過於有導向性。所謂的差是相對於中國的好。不可否認,中國的經濟發展放眼世界也無人能及。這得益於政府的高效組織和資源整合。所有的需求都能在很短時間內進入實施階段。這在民主協商的西方社會是很難媲及的。但是同樣,大量的企業依然建立的加工密集和利用人口紅利得來的服務產業上。技術上的升級還需要一個階段。相比加拿大,它的國家經濟其實配屬於整個美國的經濟體系下,得益於美國的經濟分配。

安省靠近美國邊境的汽車加工,機械製造。阿爾伯特省的能源加工以及中部省的農業。加拿大的經濟完全取決於美國的經濟陰晴表。在黑莓去世以後,高科技行業像樣留下的都是美國的分公司。最近趕上人工智慧浪潮,在多倫多小企業和孵化機制目前做的還不錯。談到很多朋友提到加國的低效,我本人就職於當地的高科技公司。平日的工作強度很大,但是也僅限於工作。生活和工作分的很開,沒有特殊情況很少加班甚至周末工作。如果有急活會如此,之後經理也會用假期補上。有一些國內的朋友就職於華為,百度和阿里,有著不遜於北美同級別收入。但是基本是996的模式,早九到晚九,一周六天。。。如果是這樣的高效率,還是待這吧。


街上的流浪漢一年比一年多了。


推薦閱讀:

中國國企的債務問題真的那麼嚴重,會導致經濟危機?
如果登月,登陸火星等等的航天計劃是為了技術的開發和發展,為何有技術後,要真的去執行呢?
為什麼德國法國瑞典西班牙日本的首富都是服裝行業的?
在投行工作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呢?

TAG:經濟 | 經濟學 | 加拿大 | 經濟形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