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自私的基因》背後的思想?


謝邀……

應該來說的話,它既有傳統進化生物學的一面,也有與最傳統的進化生物學的觀點不那麼一致的一面(例如Meme)……

但無論如何,其核心就是「別把人自己看得太重要」……


我覺得這本書的中心思想是:自私雖然是本質,可睜眼看看世界,它可以表現為各種形式!

反過來說,世界很複雜,原因可能很簡單。


人類只是基因(生物信號)和迷因(社會信號)和技術(科學信號)的培養基罷了……

千萬別把自己當成宇宙的中心……


關於這本書,我只看最後一章,太著迷於「迷因」這個觀點,看到這個問題很想答一下,但是今天還有自己的任務,先厚顏無恥的把之前自己的一個答案搬過來貼在下面。

作為人類不要太有優越感,可!能!人!類!只!是!「病毒」!的!宿!主!

人類始終困於自我認知的局限,這種局限是有限生命與無限認知的矛盾關係導致的,而人類什麼時候能夠打破這種局限,人類傳統採取的方式是繁衍,繁衍是生命信息傳遞的一種方式。

我們站在自身的角度,貌似看上去是我們人類在進化統治世界,但換個角度,站在萬物主宰——時間的角度來看,同時再做個比喻,把迷因(後文有介紹)或者說「知識」比喻成病毒,人比喻為宿主。現實就是這樣:病毒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宿主——人類的大腦,病毒寄宿在人類的大腦中,這是一個溫床,可以促使病毒進化(試著回想下,你腦子裡是不是經常都有靈光一閃的感覺,因為某個人的一句話,某本書的一個知識點,突然有個主意,這就是病毒在重組裂變的過程),就如進化論一樣,病毒「無意識」的新生出各種變體,但自然選擇的結果總是趨向使自己生存下來的那部分病毒得到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宿主也獲得收益(就是問題所描述的情況),病毒驅使人的大腦,大腦驅使人做出改變,創造了各種工具(試著回想下,我們所創造的油畫、手機、槍支、電腦等等不都是大腦中一個理念然後用雙手把它實現的么),帶來自身和周邊世界的變化。

人類自身進化到現在,身體發生的變化並不大,真正進化的是知識,依靠人類的繁衍,知識不斷複製、傳承、進化,是知識選擇了人類作為宿主。

馬斯克(搞特斯拉電動車的那位)在麻省理工學院航天航空系2014百年紀念座談會上說: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我們正在召喚惡魔。

我認同他這樣說,我們人類的大腦是有局限的,人工智慧的思維速度很可能將超越我們,迷因將找到一個更利於自己進化的宿主,這之後,人類就會被淘汰。

強烈推薦兩部電影:

《超體》

圖為lucy找到終極答案那一刻,在飛機上說「to knowledge」

《超驗駭客》

威爾·卡斯特博士的「意識」上傳到互聯網後,思維速度得到提升,科技超速進化

摘錄一篇介紹:

進化論是我們普遍熟稔的生物學理論。達爾文認為,自然界的物種物競天擇,不斷進化。DNA不斷複製,物種得以不斷繁衍。

迷因(meme)這個詞最初源自英國著名科學家Richard Dawkins 1976年所著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補充:迷因在《自私的基因》這本書的最後一章,前面章節可以忽略不看)迷因是指「在諸如語言、觀念、信仰、行為方式等的傳遞過程中,與基因在生物進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相類似的那個東西。」(補充:迷因有的地方也翻譯成覓母)

迷因理論可以被看做是社會科學領域的進化論。在Richard Dawkins看來,迷因是人類思想演化的「複製因子」,就好像會不斷繁衍和複製的DNA一樣。Richard Dawkins認為:

「所有生命的核心要素不是火,不是溫暖的吐息,不是什麼『生命的火花』,而是信息、詞語、指令。」

迷因複製的過程,依靠傳播,從一個大腦到另一個大腦。具象起來,諸如思想理論、音樂、流行語、圖像等文化「實物」,因其能夠傳播並不斷被人理解而進化,所以是一種「迷因」。這些迷因因傳播而被人知曉,因被人知曉而改變人類思想,這就是「進化」。

Richard Dawkins的學生Susan Blackmore深化了老師的理論。物競天擇的進化論中,基因會競爭,不顧一切地進入下一代的細胞里,最終決定了下一代的格局和結構。Susan Blackmore認為迷因同樣如此,迷因是「獨立存在」的複製因子,它能夠選擇最為有利於自我複製的條件。

迷因之間相互競爭,自私地、不顧一切地要進入到另一個人的大腦、另一本書、另一個對象之中,這最終決定了我們的文化以及我們的心理結構。」

迷因學_百度百科


我們人類大多自以為聰明,而站在整個宇宙看,人類作為一個生物本身沒有什麼特別意義,只是基因的載體和傳遞媒介

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


我的世界觀熒幕上被打出了好大的洞,嗚嗚


就是在講不要以個體為出發點分析生物的行為與特徵。生物體本質上是基因複製自己的工具與載體。生物由基因製造出來,性狀由基因表達決定的同時,與環境相作用,還在替環境選擇著基因。在個體表現上,有利於複製自己的基因被更多地保存了下來。其中做了很多「擬人化的假設」,用主觀意願類比自然選擇。

其實就和主流生物學的觀點是一致的,類似於生物進化上講的以種群基因頻率做為參考的標準。


推薦閱讀:

吃完辣椒後的熱量是從哪裡來的,是辣椒還是自己身體??
《白夜追兇》里可以通過 DNA 鑒定區分同卵雙胞胎嗎?
涉及人體實驗的倫理審查是如何進行的?
岡崎片段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有哪個瞬間讓你突然覺得「我的生物白學了」?

TAG:進化論 | 基因 | 思想 | 生物學 | 自私的基因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