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熱兵器開始真正取代冷兵器成為戰場主導力量?

譬如,明末時漢人火器優於八旗,但是那時火器沒有形成對冷兵器的絕對優勢,因此還是在肉搏戰中不敵滿洲八旗。

具體是哪場標誌性戰爭?譬如拿破崙戰爭,克里米亞戰爭,日俄戰爭,一戰?


我不大同意刺刀的說法,也不同意是馬克沁機槍,其實真正讓肉搏戰居於次要地位的是米尼厄彈和擊發槍。

先說刺刀:

有刺刀只是讓冷熱兵器合一,並非讓冷兵器居於次席。其實就是排隊槍斃時代,肉搏也是非常重要。除了個別情況(亞伯拉罕平原戰役這種),完全靠齊射打垮對方的少之又少,最後還是要靠大規模肉搏戰解決(蘇沃洛夫的名言:子彈是孬種,刺刀是好漢),就是第一次鴉片戰爭,使用前裝燧發槍的英軍和使用前裝火繩槍的清軍對射時清軍往往還能堅持,一旦英軍投入刺刀衝鋒,清軍往往以崩潰告終(英軍肉搏戰能力當時完勝清軍,最能體現這點就是鎮江攻城戰,是役英軍先蟻附攀城,又投入與鎮江旗營和趕來增援的青州旗營的巷戰,最後清軍陣亡官兵239名,傷263名,失蹤156名。是役英軍死傷特多,為鴉片戰爭中所未有。陸軍計軍官陣亡者3人,傷14人,兵士陣亡31人,傷93名,此外尚有失蹤者3人。海軍方面,死軍官1人,衛兵2人,傷官員4人,衛兵及水手17人,共計死37人,傷128人,失蹤3人)。之所以這樣,主要是滑膛燧發前裝槍射程有限,有效射不過100米,對密集人群的有殺傷力的距離也不過300米,就是訓練有素的士兵,一分鐘也只能裝填4發子彈,而300米的距離,就是集群衝鋒最多也就是一分多鐘的事情。火炮威力雖然大,榴散彈對密集步兵隊列的收割效果也強,但是太重,運用不便。所以一旦對方頂著炮火發動衝鋒,最後都得靠肉搏戰來一決勝負。

至於馬克沁,馬克沁出現太晚,在其出現前,已經是火力戰佔優了。這個就要說到米尼厄彈了。

燧發槍時代,步兵主要裝備的是滑膛槍,當時也有線膛槍,但是線膛槍也有很多問題,最大的一條就是裝填速度慢。因為子彈要嵌入膛線,從前膛塞入費力費時,後膛裝填要麼槍擊閉鎖不好解決,要麼費時費力(比如說螺紋閉鎖結構的佛格森後裝槍)。所以線膛槍射速都不高,加上手工拉制的線膛成本高昂,所以軍隊主要裝備滑膛槍,只有少數獵兵才裝備線膛槍。

佛格森後裝槍的螺紋閉鎖機構。

米尼厄彈的出現解決了這個問題,米尼厄彈由軟鉛製成,口徑小於槍管口徑,前膛裝填很輕鬆,加上尾部有凹洞,射擊時在火藥燃氣壓力下膨脹嵌入膛線,這樣徹底解決了線膛槍前膛裝填費時費力的問題,有效射程又大大超過滑膛槍(300米有效射程,可以有效殺傷600米外的密集隊形),其優勢相當明顯。米尼厄彈大規模發威是在南北戰爭,南北戰爭初期雙方還是燧發滑膛槍、擊發槍滑膛槍和線膛擊發槍混裝的時代,但很快就被使用米尼厄彈的前裝擊發槍一統天下,後來又出現了以斯潘塞連珠槍為代表定裝彈藥後膛連發槍,但是因為成本,一直到南北戰爭結束,都未完全取代前膛槍的地位。而且在米尼厄彈高達600米的有效殺傷距離下,還抱著拿破崙戰爭時代教條的北軍被密集的彈雨打的死傷遍地,奔牛溪戰役等戰役中北軍的高傷亡就是拜米尼厄彈所賜(當時還出現使用狙擊瞄準鏡的狙擊步槍,可以在800米的距離上狙殺北軍軍官)。反過來,輪到南軍進攻的蓋茨堡戰役,北軍一樣用米尼厄彈打的南軍媽都認不出來。所以真正讓冷兵器居於次席的武器,應當是米尼厄彈,南北戰爭以後,肉搏就是次要的,火力射擊才是主流的。除了米尼厄彈,與其同時使用的擊發槍也很重要,燧發槍和火繩槍因為閉氣效果不好,雨天往往因為進水而無法使用,使用雷汞擊發的擊發槍基本上解決了這個問題,從而使得步槍真正成為全天候的火器。此外在美墨戰爭中就已經裝備的加特林機槍也有很大作用,但是受限於供彈方式、體積和重量,沒有後來的馬克沁影響那麼巨大。

米尼厄彈

=====================================================================

客觀來說,火器逐漸取代白刃戰是個漸進的過程,其起源於火繩槍的發明與西班牙大方陣的出現,完成於機槍的普及。其實刺刀的發明對於火器的地位來說,還不如火炮來的明顯。西班牙大方陣和莫里斯軍事改革以後,火器最重要的突破就是古斯塔夫對野戰炮和騎炮兵的發明,以前的火炮移動緩慢,難以在野戰中使用,所以野戰還是肉搏居主要,火器只是用來削弱對方軍陣的作用(和弓箭差不多),最後決勝負還是靠步兵肉搏。

等到古斯塔夫發明了馱馬牽引的野戰炮和全騎乘的騎炮兵,火炮靈活性大大增加,可以參與野戰,並由此演化出步騎炮協同作戰的戰術,瑞典能夠在三十年戰爭中肆虐北德意志,就靠這種戰術和武器的創新。後來腓特烈完善了步騎炮戰術,使得火力戰的地位大大提升,尤其是火炮,如果運用得當,往往是野戰中收割密集隊形下步兵的利器(比如說馬爾波羅在布倫海姆戰役中用榴散彈收割法軍步兵),逐漸上升到主導地位,路易十四時代法國的孔代和沃邦等人逐漸完善法軍各種裝備和戰術(火炮製式化,駐壘及坑道進攻戰術),後來的拿破崙作為集大成者,再加上全民義務兵制的動員體制和參謀部等創新,使得當時的法軍可以橫掃歐洲。

但是野戰火炮和騎炮依然過於沉重,局限性很大,在野戰中運用需要非常好的協調能力和適合的地形才能發揮火力優勢。比如說滑鐵盧戰役,法軍主要輸在步騎炮協同不好(拿破崙自己因為痔瘡發作疼的去吸大煙,剩下來指揮的內伊等人能力不堪用),本來騎兵的白刃衝鋒已經打破英軍陣線,但是沒有及時投入步兵去佔領英軍陣地,等到英軍用方陣打破法軍騎兵進攻,已經恢復戰線以後又盲目投入老禁衛軍,而且陣型太集中,隊列寬度小,縱深大,結果在英軍火炮榴散彈和獵兵的來複槍收割之下而告失敗。富勒曾經評論說如果是腓特烈指揮滑鐵盧戰役中的法軍,可以兩個小時內收拾掉惠靈頓,而不給布呂希爾增援的機會,當然這也改變不了法軍必然失敗的結局(就是打贏滑鐵盧,拿破崙還需要連續應戰規模更大的普軍和俄軍)。就是因為火炮的局限性,大規模肉搏戰依然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有繆拉,內伊這種白刃戰型軍人的生存空間,而在火炮不能有效發揮的情況下,肉搏戰就往往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奧斯特里茨戰役中法軍就是步騎協同下通過多次白刃戰打敗俄軍對普拉岑高地的反攻從而奠定勝利的基礎。波蘭槍騎兵也曾經藉助雨天步槍不能發火大破英軍的方陣。所以真正完全將白刃戰下降到次要地位,還是南北戰爭期間擊發槍米尼厄彈的大規模普及,米尼厄彈的射程與威力徹底改變了拿破崙以來的軍事教條,使得密集隊形徹底退出歷史舞台,散兵線成為主流),當然歐洲人對這點教訓吸取的不好,雖然經過普奧戰爭,普法戰爭,但是直到一戰才算徹底改了這個毛病。

=======================================================================

稍微擴展一點說點題外話,其實對於現代戰爭來說,南北戰爭才是起源,一戰中大規模使用的一些武器和裝備比如說連珠槍、機關槍、狙擊步槍、鐵絲網、鐵甲艦、毒氣、火車運輸和電報系統等,最早都在南北戰爭中出現甚至被廣泛使用,戰爭也因為這些裝備和戰術的使用而變得長期化和全面化(電報最為重要,電報使得信息傳遞的速度大大高於部隊機動的速度,所以即使前線戰敗,後方也有機會再次組織起新的力量投入戰爭,從而使得戰爭變得長期化和全面化,從以前軍人之間的較量演化成國力之間的比拼,國家間以弱勝強變的越來越難),只是當時歐洲人看美國還有點居高臨下的感覺,加上拿破崙教條在歐洲軍界深入骨髓(對於民兵化嚴重的美國來說,拿破崙病相對輕一些),對於這些發生在新大陸的新鮮玩意不屑一顧,結果到一戰的時候所有的教訓都要拿人命重新買一遍。

=======================================================================

先引用一下網友的評論:

周林

個人覺得,層主還漏了一個重要的發明——定裝彈藥。那句逐步替代的觀點我很贊同,具體說來,我覺得有兩個階段,第一個,定裝子彈+燧發槍+排隊槍斃+刺刀,這個過程中徹底把專門使用冷兵器的軍隊踢出了歷史潮流。第二個,米尼彈+線膛槍+雷汞+連發武器(包括早期的槓桿步槍和手搖機槍),這個過程中冷兵器軍隊徹底成了被吊打的笑話。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補充,定裝彈藥,火藥顆粒化,的確也很重要,而且出現甚早(我記得刺刀以前就有定裝彈藥出現),這些對提高射速和威力有很大作用,如果沒有定裝彈,前膛槍一分鐘射速不會超過兩發。另外這兩階段劃分也比較清晰,基本上前一個階段基本上成熟於西班牙王位戰爭,算是近代戰爭的起源;後一個階段成熟於南北戰爭,算是現代戰爭的起源。

=======================================================================

附上以前我自己寫的一個網文的節選,談不上完全原創,只是網文不嚴謹,沒有仔細標明資料來源,大家參考一下就是,裡面就解釋了即使發明了刺刀以後,白刃戰依然是重要的作戰形式。

1648年以來在戰爭藝術方面所發生的變化

在這一時期的歐洲軍隊里,騎兵仍然是軍隊的主力,步兵數量還不是很多,沒有成為軍隊的中堅。另外,由於交通運輸還處於原始階段,因此糧秣和彈藥的供應很難滿足進攻戰略的需要,處於補充良好、設防堅固的要塞中防守的軍隊往往佔有巨大的優勢。軍事將領們普遍認為防禦比進攻更為有利,因此圍城戰成為當時的主要戰爭形式。這種希望儘可能避免野外會戰的心理導致里一種重視運動而非戰鬥的"閃避戰略"在當時非常流行。

馬爾波羅卻擁有豐富的想像力和深刻的洞察力,他認識到他這個時代中的軍事戰略正處在變化之中,並能敏銳的捕捉到這種動向。自從1648年以來,出現了兩個最重要的變化:一是各國軍隊普遍採用發火更加便利、可靠的燧發槍;二是刺刀代替了長矛成為火槍兵的必備武器(1)。刺刀在1647年首次被文獻提及,這種刺刀是通過尾部的木棍插在槍口中的,這樣使用刺刀的時候火槍就不能發射,因此非常不便利,但比起以前為了保護火槍兵而配備長矛兵的做法,刺刀的發明大大加強了步兵中火槍兵的數量,增強了部隊的火力。1663年在丹吉爾之戰中,英軍就曾使用過這種刺刀。到了1687年,范邦建議路易十四採用"接合式"刺刀,這種刺刀可以穩定安裝在槍管上而又不妨礙射擊,兩年以後,法國陸軍全部採用了"接合式"刺刀,1697年以後,英德兩國採用了"接合式"刺刀。到了1703年,法英兩國已經完全取消了長矛。 某種程度上說,小小刺刀的誕生標誌著近代步兵的誕生,一場軍事革命正在悄然孕育著。

除了火槍兵以外,在1667年又出現了新的兵種——擲彈兵,其編製為連,一般每一營有一個連。所以在1650到1700年之間,歐洲軍隊中共有四種不同的步兵----即長矛兵、火槍兵、燧發槍兵和擲彈兵。到了1703年,又縮減成為一種主要形式,都使用燧發槍和接合式的刺刀的步兵,這其實就形成了近現代意義上的步兵。

兵種和兵器的簡化使隊形和戰術都大為簡化,火線一般分為四列,也常用三列,代替以往的了縱隊和六列的橫隊。一個營通常為八百人,在組織上分為左右兩翼,每一翼又分為連,排和組。英軍一排為五十人,而法軍則為一百人。過去是一列連續的放槍,現在是各連或排在接近射程三十步到五十步時始開始射擊,然後在濃煙掩護之下開始用刺刀衝鋒。

馬爾波羅敏銳的認識到這些變化都是對進攻有利的,所以他的戰略和戰術都是以進攻為主。用持續的步兵攻擊,先把敵軍釘住,然後再用騎兵的衝力將其擊破。他的騎兵中隊分為三線,像克倫威爾的騎兵一樣,手持刀劍用疾馳衝鋒。在進攻中,他要求騎兵先緩緩前進,到了與敵人非常接近的時候,才拚命的向敵軍衝擊。另外,馬爾波羅只准每一名騎兵在一個戰役中攜帶三發彈藥,這是專門用來在馬匹吃草時供掩護用的,而不是為了進行正式戰鬥。總之,在騎兵的使用上,他非常強調衝擊和肉搏。


同樓上幾位的說法,答案是刺刀。

借用別處問題的部分回答:

線列戰術之所以能如此發展成熟,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刺刀的出現。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正是刺刀這種我們今天看來再平常不過的東西孕育了線列戰術。如果沒有刺刀,我們恐怕就看不到士兵們排著隊互相槍斃的景象了。

在刺刀出現之前,火槍手只是純粹的遠程火力投射兵種,並不具備近身搏鬥的能力,因而若要讓他們發揮作用,就必須依靠其他兵種的保護。如圖所示的西班牙大方陣就是一種早期的火器戰術,方陣的主體仍舊是大量的長矛手,火槍手則被布置在四角,一旦遇到威脅就要退回安全位置,此時,長矛兵與火槍手的數量大約是2:1左右,火槍手仍然居於次要的位置,然而即使如此,這樣的西班牙大方陣也足以將冷兵器時代的戰術掃進歷史的垃圾堆。

此時已經有些思維超前的人開始胡思亂想:要是部隊里有1/3的火槍手就這麼能打,那要是提高到1/2豈不是要翻天?可是火槍手比例提升了的話,誰又來保護他們呢?聰明的人類很快想出了辦法——大概想了100年——就是刺刀。最早的刺刀大約出現在1640年,只不過是一個能插進槍管里的矛頭,如果士兵想用刺刀,自然就不能開槍,而安裝或卸下刺刀說起來只是拔或插一下的問題,實際運作中卻是麻煩重重,但是它卻讓人們看到了一種潛力。隨後,套筒式刺刀很快在1680年左右出現,原理如圖所示。這是一種不影響射擊的刺刀,可以整天裝在槍上。至此,火槍手終於可以不依靠其他兵種而獨立成軍,並且同時扮演遠程火力投射和近戰衝擊的角色。

請注意這個「同時扮演兩種角色」的功能。這意味著弓箭手是弓箭手、長矛兵是長矛兵的傳統冷兵器部隊若要在遠程投射和近戰衝擊上都與此時的火槍手勢均力敵,他們將需要兩倍的部隊,而在同等的戰場寬度下這基本是不可能的。此時的火槍手就是「近戰兵里我最能射,遠程兵里我最能捅」的犯賤角色,面對近戰部隊,可在敵接近前予以致命的殺傷和削弱,而面對遠程部隊又可向前逼近以衝擊作為威脅。漸漸的大家開始意識到傳統部隊面對火槍手是占不到便宜的,便開始有樣學樣,都開始效仿,於是部隊中火槍手的比例撒歡增漲,直到最後完全剔除了其他兵種,形成了完全由火槍手構成的部隊,這就是線列戰術的新時代。很明顯,在這個過程中,刺刀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原答案鏈接

18 世紀槍戰中,近距離齊射戰法的意義是什麼? - 知乎用戶的回答


這麼簡單的問題居然出現了這些答案,知乎軍事題材的大拿都去哪了?

冷兵器時代的終結者:

膛線——「死神的螺旋」

從金戈鐵馬,千騎扣關

從雙槍王道,排槍列陣

當膛線出現之後,騎兵唯一的作用,就是下馬給步兵做飯……

就是膛線,當他出現的時候,就把冷兵器,熱兵器這兩個時代中間狠狠地畫上了一道時代終焉的界碑……

當人們以為雙槍合一(長矛,火槍),排槍列陣就是新武器紀元的唯一解法的時候,拿破崙的騎兵們又一次告訴了我們,騎兵不需要用槍,繁複的射擊,裝彈,瞄準。還不如讓他們再一次提起馬刀

讓他們如天神的刀刃,死神的匕首一樣瞬間摧毀他們的敵人

當槍林彈雨不再四處亂飛,當排槍列陣的勇士藏進戰壕。當每一顆小小的彈丸都可以帶走戰士的生命;從這一刻開始,攻防失衡,一百餘年沒能改觀……

冷兵器紀元的終結


謝邀,其實真的沒有特定的答案,但是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思考,冷兵器是什麼時候失去戰場主導地位的?冷兵器什麼時候成為熱兵器的附屬裝備的?

實際上,有一個武器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刺刀

作為槍械的附屬兵器,刺刀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百度答案是17世紀左右,1642年,皮塞居在率軍進攻比利時的伊普爾時首先為他的火槍手們配備了刺刀。

很明顯,在1642年以後一段時間內,戰爭的武器還經常是刀劍,但是我認為這是一個開端,而熱兵器普及的結尾則不遲於拿破崙戰爭。

另外,刺刀的發明表明了一件事,肉搏不等同於冷兵器作戰。


確實是刺刀!說個遊戲里的例子吧!帝國?全面戰爭!裡面科技樹有一個有趣的地方!關於槍刺最開始開發出來上刺後不能在射擊了!也就是塞管子里當矛用!後面繼續研發就是可拆卸的刺刀了!然後冷兵器的部隊在屌也懶得招募了!除非欺負印第安人!


馬克沁機槍


士兵在冷兵器時代和熱兵器時代姿勢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一個是站著,一個是趴著.

能讓站著拚命幾萬年的老爺們趴下來必定就是轉折點了.

所以馬克辛當之無愧


火器真正實用,是南北戰爭,主要還是因為定裝彈,後裝彈,射速提高了很多精度提高了很多,終於不用排隊槍斃,可以以散兵線等方式進攻等等。而且,定裝彈和後裝彈也為連發武器的出現,提供了可能,戰爭後不久還出現了加特林機槍,這個時候騎兵基本就廢掉了。

在槍管外安裝刺刀,算是改進,但遠沒有到吊打冷兵器的程度。因為槍身本身就很重了,就算戳了個刺刀當矛使,也不如真正的矛輕便,只是給了步兵近身肉搏的工具而已。


一戰,機槍普及。

其實後裝式步槍普及時代,槍械已經有優勢了,但是還不算完全主導。

直到機槍出現,人海戰術開始失效。


其實未必有明確的答案。

個人認為,應該是後裝槍出現並且成熟之後。例如說毛瑟槍(187x)、恩菲爾德(186x)等步槍普及之後。


槍刺出現。


樓上說機槍,米尼彈,機發槍的都太靠後了。

題主問的是「什麼時候熱兵器開始真正取代冷兵器成為戰場主導力量?」

重點是「主導力量」,而不是「絕對力量」。很顯然,進入燧發槍時代熱兵器已經毫無疑問的成為了主角。當時陸軍的組成部分主要有炮兵,步兵,和騎兵。

炮兵毫無疑問可以算全部熱兵器。步兵雖然也有刺刀,但是主要還是用火槍。刺刀突擊的條件要求很高,所以大部分戰鬥大部分時候都是排槍對射。騎兵主要用刀/劍,少部分用騎矛,還有龍騎兵用火槍。要注意的是,即使是主用刀/劍的驃騎兵,胸甲騎兵等也是配發有火槍的,而且戰鬥的時候也會使用。

這個階段無論從數量還是重要性來說主力都是步兵。我認為燧發槍時代已經是熱兵器主導了。那麼冷兵器主導過渡到熱兵器主導的時間點只能在這之前。

這個時間點我認為是從火繩槍到燧發槍過度的時期,也就是17世紀末期。標誌性戰爭是1688年至1697年的大同盟戰爭。理由如下。

這個時候雖然刺刀尚未普及,但是步兵的構成已經基本是純火槍兵。步兵當中尚有少量長槍兵,但是數量已經很少,而且這個時候的長槍兵已經完全不穿甲胄了。而考慮到這時候步兵是戰場上的絕對主力,所以我認為此時熱兵器已經佔據主導。

而再往前的話,三十年戰爭應該算是冷熱兵器一半一半。所以這個時間點應該在三十年戰爭之後。

綜上,我認為17世紀末熱兵器開始真正取代冷兵器成為戰場主導力量。具體標誌性戰爭是大同盟戰爭,或者稍早一些的法荷戰爭。


日俄戰爭,探照燈、迫擊炮、機槍的出現,給日軍造成巨大傷亡,日軍戰術還是呆板的集群衝鋒,這一戰,騎兵地位極大下降,基本喪失了戰鬥主力的地位。


從三十年戰爭起,火器正式成為決定戰爭勝負的力量,超過了長矛兵,三十年戰爭和明末戰爭同期

另外論對火器的重視程度,八旗兵實在比明末明軍強到不知道哪裡去了,後者那是軍隊之恥,白瞎了戚繼光遺法

明末戰爭也不是火器壓不過肉搏,只不過軍隊之恥戰鬥力太差外加裝備和戰術都落後歐洲一個世紀以上而已


標誌就是米尼彈和膛線技術的成熟。


膛線


贊同玉樹擋風童鞋觀點,後鏜裝填極大地提高了火器的射速,加上定裝彈藥及膛線的發明更是火槍在精度和威力上有了質的飛越。這些才是對冷兵器致命的一擊。

加了槍刺的槍,說輕不輕,說重不重,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再加上不靠譜的精度和費時費力一受潮就啞火的毛病,對於其它冷兵器來說並不是不可戰勝的。

至於說機槍。。。太生猛了,成排的單發步槍也得被爆粗翔,更別說冷兵器了。


古斯塔夫大帝之後吧


我記得是奧斯曼攻陷君士坦丁堡,這是熱兵器戰勝冷兵器的開始。

第一次現代戰爭,也就是熱兵器對熱兵器,是克里米亞戰爭。


話說……二戰時候中國大刀隊應該算是最後的冷兵器部隊了吧


推薦閱讀:

怎麼看待電影明日邊緣里的機械外骨骼?
美軍作戰時有哪些有意思的口令?
為什麼飛行物飛得低就不容易被雷達發現?
如何看待日本通過安保法案?

TAG:歷史 | 軍事 | 戰爭 | 中國近代史 | 冷兵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