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理想和性格變化的關鍵點是那幾件事?如果曹操沒有經歷過那麼多背叛,他能成為「治世之能臣」嗎?
許邵對曹操的評價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曹操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也提過,年少時最初的夢想,是成為漢征西將軍而馳騁疆場。而曹操在前期奮鬥的過程中,也一直都是一個滿懷夢想的熱血青年。而曹操在逐鹿中原的過程中,也實現了揚威塞北的夢想。記得知乎里的某位大神說過,曹操一生最重要的關鍵詞是背叛。請各位知友們替中二答主構想一下,改變曹操生命中經歷的那幾件事,讓他成為一位中興名臣變成可能的事實呢?
謝邀@程鑫
我個人認為,曹操能否成為治世之能臣的關鍵不在於經歷過多少次背叛而在於治世還是亂世。
哪怕是在桓靈二帝的時代,東漢帝國已經千瘡百孔,但畢竟沒有垮台。外戚、宦官、名士、軍閥都需要皇帝的支持,皇帝的絕對權威雖然沒有了,但至少還能做有力量的仲裁。在這種勉勉強強的治世之下,曹操雖具雄才大略,也只能做一代名臣,只要遊戲的管理員還在工作,再牛的玩家也只能勝過其他玩家而已。但是漢靈帝不在了,外戚宦官兩根柱子同歸於盡了,東漢政府這個大框架實際上是沒有了。
沒有仲裁者,一切全憑實力說話,人的野心自然會隨著實力的壯大而膨脹。自己打下的江山,只因為借著前朝一個招牌就真的把股份拱手相讓,這得高尚無私到什麼程度?
項羽不殺義帝,劉邦要是成了氣候也一樣會殺。劉玄不殺劉秀的老哥,難道劉秀就不造反了?李淵不可能輔佐楊侑,朱元璋不可能給韓林兒打工。這不是什麼忠不忠的問題,而是一個人一旦具備了稱王稱霸的實力,再去做臣子,就等於逼著皇帝想盡一切辦法逆襲。向前一步是名副其實,後退一步是明槍易躲暗箭難防的萬丈深淵,換誰都只能向前。
司馬氏、趙匡胤只是有軍功而已,尚且篡位。一手打江山的人憑什麼不篡位?
大理國有世襲的宰相架空皇權。日本有世襲的征夷大將軍,天皇做擺設。但是中國自古有三皇五帝的禪讓、有商湯伐桀、武王伐紂,我們的傳統道德對此都是持肯定的態度,皇位也就談不上神聖不可侵犯。
群雄逐鹿,成王敗寇,皇帝暴虐,取而代之名正言順;皇權弱小,則採用禪讓的辦法,表面上也是名正言順。
中國人對此表示習慣。=======================原文手機編輯=============================
我覺得火鳳燎原用了一個很戲劇性的情節刻畫曹操的蛻變,那就是追擊董卓被伏擊。事實上正史的曹操也是從這裡開始從能臣變為英雄的。董卓進京,曹操所作所為只是聽從二袁,此時他內心還是道德倫理佔據主要地位,袁氏聲望實力俱全,世受皇恩,無疑是勤王最名正言順和理所應當的主力。然而袁紹在討逆的無謀和外逃的張揚其後反客為主奪取冀州的老練都讓曹操刮目相看,袁術更是偏安一隅專心經營。此時,曹操仍然存在天下尚有道義的一絲幻想,外逃家鄉儲備實力。真正的蛻變是袁紹為主的諸侯無心救主,而滿懷赤誠的曹操敗如喪家之犬。曹操明白了,所謂的天下英雄,唯操一人!只有曹操心存天下,只有曹操具備超人一等的智謀,只有曹操一人如此天真!於是,他開始廣覓知己心腹謀士讓大志得申伸,開始唯才是舉彌補不足的謀略和武力,開始霸道用武征服不臣最後興復漢室!======================5.25日傍晚修改==============================
目前題目:曹操理想和性格變化的關鍵點是那幾件事?如果曹操沒有經歷過那麼多背叛,他能成為「治世之能臣」嗎?
提主補充:請各位知友們替中二答主構想一下,改變曹操生命中經歷的那幾件事,讓他成為一位中興名臣變成可能的事實呢?首先回答,曹操理想和性格變化的關鍵點是那幾件事?
1.涉世未深的中二少年→初明事故的孤高士子(理想:振興漢室)《三國志》:「(曹操)年二十,舉孝廉為郎,除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征拜議郎。「補充:曹瞞傳曰:大祖初入尉廨,繕治四門。造五色棒,縣門左右各十餘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強,皆棒殺之。後數月,靈帝愛幸小黃門蹇碩叔父夜行,即殺之。京師斂跡,莫敢犯者:近習寵臣咸疾之,然不能傷,於是共稱薦之,故遷為頓丘令。魏書曰:太祖從妹夫彊侯宋奇被誅,從坐免官。後以能明古學,復征拜議郎。先是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謀誅閹官,反為所害。太祖上書陳武等正直而見陷害,姦邪盈朝,善人壅塞,其言甚切;靈帝不能用。是後詔書敕三府:舉奏州縣政理無效,民為作謠言者免罷之。三公傾邪,皆希世見用,貨賂並行,強者為怨,不見舉奏,弱者守道,多被陷毀。太祖疾之。是歲以災異博問得失,因此復上書切諫,說三公所舉奏專迴避貴戚之意。奏上,天子感悟,以示三府責讓之,諸以謠言征者皆拜議郎。是後政教日亂,豪猾益熾,多所摧毀;全些知不可匡正,遂不復獻言。2.孤高士子→求生立命的積極保王派士人(理想:興復漢室)
《三國志》:金城邊章、韓遂殺刺史郡守以叛,眾十餘萬,天下騷動。征太祖為典軍校尉。會靈帝崩,太子即位,太后臨朝。大將軍何進與袁紹謀誅宦官,太后不聽。進乃召董卓,欲以脅太后,卓未至而進見殺。卓到,廢帝為弘農王而立獻帝,京都大亂。卓表太祖為驍騎校尉,欲與計事。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出關,過中牟,為亭長所疑,執詣縣,邑中或竊識之,為請得解。卓遂殺太后及弘農王。太祖至陳留,散家財,合義兵,將以誅卓。冬十二月,始起兵於己吾,是歲中平六年也。3.保王派士人→割據軍閥(理想:興復漢室,但略有私心)
《三國志》:二月,皇聞兵起,乃徒天子都長安。卓留屯洛陽,遂焚宮室。是時望屯河內,邈、岱、瑁、遺屯酸棗,術屯南陽。伯屯穎川,馥在鄴。卓兵強,紹等莫敢先進。太祖曰:「舉義兵以誅暴亂,大眾已合,諸君何疑?向使董卓聞山東兵起,倚王室之重,據二周之險,東向以臨天下;雖以無道行之,猶足為患。今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不知所歸,此天亡之時也。一戰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遂引兵西,將據成皋。邈遣將衛茲分兵隨太祖。到滎陽汴水,遇卓將徐榮,與戰不利,士卒死傷甚多。太祖為流矢所中,所乘馬被創,從弟洪以馬與太祖,得夜遁去。榮見太祖所將兵少,力戰盡日,謂酸棗未易攻也,亦引兵還。又:袁紹與韓馥謀立幽州牧劉虞為帝,太祖拒之。紹又嘗得一玉印,於太祖坐中舉向其肘,太祖由是笑而惡焉。又:興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還。初,太祖父嵩,去官後還譙,董卓之亂,避難琅邪,為陶謙所害,故太祖志在復仇東伐。夏,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復征陶謙,拔五城,遂略地至東海。還過郯,謙將曹豹與劉備屯郯東,要太祖。太祖擊破之,遂攻拔襄賁,所過多所殘戮。4.從割據軍閥到奉天子以令不臣(理想:統一九州,嘗到權力滋味,漢室統治的信念動搖)
《三國志》:太祖將迎天子,諸將或疑,荀彧、程昱勸之,乃遣曹洪將兵西迎,衛將軍董承與袁術將萇奴拒險,洪不得進。 汝南、潁川黃巾何儀、劉辟、黃邵、何曼等,眾各數萬,初應袁術,又附孫堅。二月,太祖進軍討破之,斬辟、邵等,儀及其眾皆降。天子拜太祖建德將軍,夏六月,遷鎮東將軍,封費亭侯。秋七月,楊奉、韓暹以天子還洛陽,奉別屯梁。太祖遂至洛陽,衛京都,暹遁走。天子假太祖節鉞,錄尚書事。洛陽殘破,董昭等勸太祖都許。九月,車駕出轅而東,以太祖為大將軍,封武平侯。自天子西遷,朝廷日亂,至是宗廟社稷制度始立。5.問鼎天下(理想:統一九州,有功德者代之)
呂布襲劉備,取下邳。備來奔。程昱說公曰:「觀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終不為人下,不如早圖之。」公曰:「方今收英雄時也,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謀泄,皆伏誅。公將自東征備,諸將皆曰:「與公爭天下者,袁紹也。今紹方來而棄之東,紹乘人後,若何?」公曰:「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也。」郭嘉亦勸公,遂東擊備,破之,生禽其將夏侯博。
當然,4,5兩個階段是爭議最多的,資料差異也最多,這裡僅僅提供我的見解。
我以為,曹操本身是儒家士子身份,曹家世受皇恩,曹操本性機警,理想是治國平天下。
然而,深處亂世之中,曹操的性格理想也變得更符合殘酷的環境,他的機警從冷靜應變變成了猜疑偏激,他的理想從尊王守義變成了霸道、剷除異己。他的變化,並不是一兩件事情影響的,而是整個天下大勢決定的。可以說,曹操的這種負面性格也讓他得以在禮崩樂壞的時代生存下來,如果他不猜疑他早就死在叛亂之中,如果他不霸道他就會被其他野心家吞併。對漢室的尊崇的破滅,除了他不斷增長的權力和信心使然,還有漢室表面信任私下不斷對他使絆意圖殺害,令他徹底灰心。曹操是一個儒士,一個儒者的價值取向就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第一位是家族。曹操是孝的,孝者是顧家的。從曹操為父報仇的喪失理智可以知道,這樣一個人是多重親情。(野史喜歡用這點說明曹操陰險,是為了城池而不是報仇,試問如果為了城池,曹操為什麼要屠城?曹操因為屠城差點流離失所,前功盡棄,作為一個機關算盡連父母都可以利用的野心家不是太失敗了嗎?)你可以誅殺我曹操一人,我卻不能讓你誅殺我的家族。後來的曹操已經被徹底綁架,不僅僅是依附的士人武士不允許他退隱,還有他用盡心血保護的家人,最後幾年的曹操已經沒有決定做能臣的權利了,他只能做一個奸雄。
如果要改變亂世發揮自己治世的才能,只有先執掌大一統權柄,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曹操必須適應亂世,消滅一切反亂分子成為霸王。這不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情嗎?從亂世之中脫穎而出的曹操,又憑什麼說服世人自己內心的歸屬是在治世做一個臣子呢?野心家眼中,所有人都是野心家,這種猜疑永遠不會結束。
所以你說,曹操到底是能臣還是奸雄呢?引用我自己14年瞎謅的一篇暢想魏武帝和魏武卞皇后的東西。
它只能稱之為東西,因為是自娛自樂解悶居多的東西。曹操也是閑的,二十三那年,先是因為打死了大宦官蹇碩的叔叔蹇圖,被「陞官」到了鳥不拉屎的頓丘,開始快樂的鄉土生活。直到後來,在《戒子植》里拿這個梗教育自己窮造的兒子曹植——再之後,曹操就一路背到到了底……按說他在頓丘也沒再幹嘛了,還被宋奇案莫名其妙掛到,官也沒了,在洛陽也混不下去了,宋奇一家被殺了個乾淨還拋屍城外……曹操聽到這個消息就罵罵咧咧收拾包袱回了老家:真是人背不能怨社會,我回家種地還不行嗎!?
「光和元年太祖從妹夫濦強侯宋奇被誅,從坐免官 。」 要說曹操那真是有氣節,官二代+富二代就是不一樣,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酷嚓一岔腿就回了譙郡。回了譙郡幹嘛?造別墅吧……種地不會,圈地養雞總行了吧。成天打打獵,看看書,泡泡妞。
也沒勁啊……譙郡妞都泡完了,能泡的都泡了, 再泡下去就要泡到鄉黨親戚里去了。 這個時候,他遇到了生命里的卞氏。那個如花似玉能歌善舞的姑娘。 從本質上來說,卞氏也是個好姑娘,只是時運不濟,淪為倡家。 這麼說吧……現在情況下的曹操跟她也差不多,有夠背的。啊!一切都是生活的錯。 然後順理成章地,卞氏成了曹操的小妾,對於小妾的問題,不知道丁夫人怎麼看……總之八成沒什麼好臉色。但是估計曹操也沒留多久,因為兩年後,曹操又他妹的被徵召入朝成為議郎。 恩,對,算個文職,動嘴皮子那種,看字面意思就知道了,就是參預朝政。 那時候的孟德同志剛正不阿老是上書勸誡靈帝,但是靈帝常年對他的話左耳進右耳出,搞得孟德同志身心俱疲。 直到黃巾之亂,孟德終於擺脫了 天天跟靈帝叨逼又被靈帝當傻逼的尷尬境地,終於可以自己出去帶兵打仗了。 值得一提,這一仗,對,就是孟德的處女仗 ,就是光榮的潁川!潁川人民高聲唱:是誰~送你來到我身邊~~是那圓圓的明月明月~是那潺潺的山泉。立潁川之功後,曹操被拜為濟南相,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
總之就是曹操在潁川啊,濟南都幹得很好。然後朝廷又來了,又要讓他官復原職東郡太守還讓他議郎。 曹操就火了,我被你們玩得還不夠嗎!再當東郡太守我就是孫砸!於是就摔槊走人了。 回了鄉里,又見到了可愛水靈,已經二十四五的卞氏…… 鄉居不久,冀州刺史王芬、南陽許攸、沛國周旌等人密謀廢漢靈帝,立合肥侯。他們前來聯絡曹操,想要拉他一起干。曹操很乾脆地拒絕了他們的要求——「諸君自度,結眾連黨,何若七國?合肥之貴,孰若吳、楚?而造作非常,慾望必克,不亦危乎!」 果然,王芬等人的計謀很快就以失敗告終。 也是那幾年裡,曹丕給生了。
就這一段,我記得我當時一邊看資料一邊寫一邊唏噓。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確實把曹操這個人這顆初心說得透透的,這是曹操初入官場那幾年,人心冷暖宦海沉浮,二十齣頭的曹操被貼的標籤就是「曹騰的孫子」「曹嵩他兒子」。你說一個閹宦之後,能幹出啥來?他不跟他爹一樣貪贓斂財就已經是為社會做貢獻了,誰聽他的啊?他曾經嘗試過做好自己,做一個好官,結果就是不停地被流放;在那個時代,考核一個官員的最終標準竟不是政績,曹操再怎麼努力也不如他位居三公的老爹一句話管用。還能愛嗎?
真正推翻他三觀意識到東漢已經腐朽不堪的,大概就是這段他早年的做官經歷。
最摧毀他三觀的就是:1.蹇圖一事,是蹇圖犯法,他執法,但是他卻被朝廷制裁。2濦強侯宋奇之案乃是當時一出冤案,宋琦乃是靈帝宋皇后的哥哥,曹操的從妹夫,被中常侍王甫所害宋氏上下全部被殺害得清潔溜溜,而宋奇本人和曹操是摯友。當時此案兇殘,連皇宮內的諸常侍小黃門皆憐宋氏無辜,共合錢物,收葬廢后及酆父子,歸宋氏舊塋皋門亭。3.先是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謀誅閹官,反為所害一案。曹操當時是議郎,就他上書陳武等正直而見陷害,姦邪盈朝,善人壅塞,其言甚切;靈帝不能用。——也就是說,面對閹黨對清議派的迫害,當時曹操站出來說了公道話希望靈帝能住持公道,靈帝完全當他放屁。之後曹操怒而三番四次上書【三公傾邪,皆希世見詔用,貨賂並行,強者為怨,不見舉奏,弱者守道,多被陷毀。太祖疾之。】從這裡開始,曹操見證了東漢最為黑暗的時期。到之後【太祖知不可匡正,遂不復獻言。】恩,經歷了這些,曹操終於從希望到失望,學會了沉默冷眼看爾等傻逼的新技能。至於之後被陳宮等背叛的故事,我覺得這隻能使曹操可能在性格上人格上愈發謹慎不輕信他人罷了。倒沒有太多顛覆性的東西。總結觀點:曹操沒能成治世之能臣,完全是因為他處在亂世而非治世里,所以他才變成奸雄的。跟後來的背叛不背叛好像沒太大關係,那時候已經亂得不行了。
所以,並不是說曹操導致了當時的社會動亂,社會動亂都是靈帝寵信常侍,外加黃巾那些整出來,然而曹操在這個機遇里卻成就了自己。另,那些說三國志討好太祖的朋友,如果陳壽要討好曹操,那是說不過去的,陳壽他自己本身是季漢官員出身,生在蜀漢長在蜀漢,蜀漢給了他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土壤。其次,他後來的大老闆是司馬炎,要討好也得討好晉武帝司馬炎,司馬炎那麼熱愛曹操嗎?不見得吧,只能說那時候的人還都尊重歷史,不跟現在似的,戲說起來毫無負罪感。要是陳壽真要瞎捧曹操,引用什麼曹瞞傳啊……推薦閱讀:
※如果官渡之戰袁紹戰勝了曹操,曹操手下哪些將領可能投降袁紹?
※曹操如何起勢??
※曹操為什麼不殺張綉?
※曹操有朋友或義兄弟嗎?
※為什麼《軍師聯盟》中曹丕的屬下因為抬頭平視甄宓就受到曹操的嚴厲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