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電視里街車賽過彎道總是用漂移,為什麼不慢慢轉過去。從物理學的角度怎麼看待漂移中的動能變化。?
做導演已經很難,做賽車導演更難,做個堅持專業真實性的賽車導演。。。你就等著被炒吧!
絕大多數體育、科研主題電影,都極力避免嚴肅專業的描寫,而把焦點放在人性和視覺包裝上。今年的《萬物理論》、《模仿遊戲》就是其中翹楚。沒人想看殘障人士是怎麼推算海量數學公式的,因為一!點!也!不!酷!
同樣,沒有漂移的賽車,舞台表現力簡直弱爆了。外行很難通過屏幕體會抓地跑法遊走刀鋒、毫釐之間、勝負一線的刺激。好比聶衛平在世錦賽上連扳三局逆轉黑馬,老棋迷們都驚嘆此局只應天上有,但我這個外行卻看得睡著。
F1初入中國,好多人不理解,嗚嗚嗚幾圈下來,連個撞車都沒有,怎麼叫最刺激的賽車運動了。但我會在車手做臨界剎車時數他的剎車點位置和區間圈速,正常的剎車點餘量已經很小,有時車手紅了眼,會延遲好幾米剎車,不給自己和輪胎留任何餘地,這是非常極端的操控,殺氣騰騰,自己開過賽車就能體會到車手此刻是在性命相搏。而觀眾的反應可能是:誒,怎麼車屁股扭了下啊。
據我統計,2004年以前,電影熒幕上極少出現漂移,那時候漂移還沒那麼主流。很多歐美、日本競速主題的影視作品裡,全是抓地跑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對照年份找了來看看。大多是導演很專業,但看得人想睡覺。 老子好不容易借個vcd,你就給我看這麼無聊的內容,差評!! 日本人比較絕,發明了心理旁白,提醒觀眾「剛才那個小動作其實是很厲害的車技哦」、「這個動作是防守哦」、「我的輪胎好像堅持不住了哦」!諸如此類。
這種「解說」是日本體育競技類動畫片的特產,用以讓觀眾理解專業情況,它不斷泛濫,最終在《頭文字D》達到了巔峰,一集動畫里幾乎有大半集的心理旁白。。。當然,還有高橋啟介沒完沒了的場外解說。。。因為如果沒有這些,觀眾老是會問:為毛拓海不一腳油門下去干翻那個龜毛的?! 不是不願,實在不能,太多專業性的考量了。 但旁白這種動畫片的表現方法挪用到真人電影里,總覺得很low,近些年上點檔次的電影里,何曾看到過熒幕人物是有心理獨白的(國產除外)。
99%的觀眾是外行,不熱鬧,不買賬。按照好萊塢的口味,動作大片可以是一句台詞都沒有,純靠視覺也能推動劇情的。現在好了,有了燒胎白煙大法,觀眾終於不會有那麼多不解了,賽車片終於值回票價了。
本想回答一下。後面那句描述動能變化,我就不敢說了
影視作品裡是為了帥。
漂移確實不是最快過彎的方式,卻是相對較為安全的。場地賽中因為車手對於彎道情況和行進路線了如指掌所以不需要飄移。但在各種拉力賽事中因為對彎道情況的不確定,漂移更利於車手控制車的姿態。說白了就是抓地力不夠了嘛~WRC那種土路為了快速指向只好漂,到了西班牙的柏油路哪有漂移的。。更別說愛撫一了~
你都說了慢慢轉過去了...時間寶貴誰慢慢轉過去啊...
玩手機上的真實賽車發現漂移操作更簡單,踩下剎車打下把就行了,但是你會發現速度掉的飛快,對手瞬間超過你提前減速再按照合適位置轉彎會更快的過彎,但是難度比漂移大多了可以參考第一大關的第三關:高級汽車學院
記得哪個節目里提過漂移並不是最快的過彎方式,
F1就從來不漂移過彎。
漂移純粹耍帥,真要快速過彎,減速貼邊才是王道。
推薦閱讀:
※聲音的分貝是疊加的還是取最大值?
※如何看待周世勛,曾謹言的量子力學充滿數學物理方法而不從物理角度看問題?
※是否可以監測聲波所引起的水面震動畫面,以此還原環境聲音?
※我把體重計翻過來能測出地球的重量嗎?
※为什么我喜欢数学,但是经常看不下去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