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錢不是省出來的,錢是靠賺出來的。」這句話的深層意思?

如題,這句話是從小母親教育我的,對我人生的發展道路幫助非常大,在一些階段同齡人都不存在理財和投資的情況下,我能率先邁出這一步嘗試理財和投資。也能在求學時期,在中學、大學等做做小生意,小的創業,補貼零花錢。而到了走入社會,開始工作了,也能在一定量的存款之後科學的理財和投資。

---------------------------------

這句話分兩段看,第一:「錢不是省出來的」

很多時候,特別是普通工薪階層,大部分人剛開始都是極為省錢的,「開源節流」中的節流做得非常多,而沒有開源,不難發出疑問;「工資就那麼多,一年能省多少?」

第二:「錢是靠賺出來的」

這話,大家懂的肯定比我多。

----------------------------------

廣大知友們,參與討論吧。


絕大部分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的人,通常是錢沒省下來,也根本沒有賺大錢的本事。

當一個人一窮二白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有本錢讓錢去生錢。這個世界上,錢賺錢的速度要比人賺錢快得多。君不見「窮」字底下是個力,「富」字底下是個田?

而怎麼才有本金去生錢?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只能是省。

省不是說不讓你去賺錢,而是賺錢的同時也要節省。一個人有錢沒錢,是看資產的,不是看你擁有多少好東西。你擁有很多好東西,只能說明你生活水平高,不是說你有錢。

賺錢很重要,但省錢才能讓你有資本去利滾利啊!


舉個例子

假如你是德語專業畢業生,工作一年攢了3萬存款

如果你選擇用這三萬考證,進修,增加專業技能。2,3年後,你比同屆的畢業生工資高個4.5萬塊,這叫錢是賺出來的

這種錢是不能省的

如果你選擇用全部存款買個包,表。一點應急的資金都沒有,這叫作死


錢是省出來的嗎?

守財奴的思想在現在還適用嗎?在農村有很多人的想法仍然是省錢?

一,是條件所限制,他們沒有更多賺錢途徑,

二,是沒錢所以才產生這樣的想法,結果就是越沒錢越守財越省越沒錢的循環。雖然提倡勤儉持家是中華美德,但是勤儉是表示不要浪費,並不是讓你一味的省錢。

我從來沒見過有人是省錢省成百萬千萬富翁的。這裡牽涉到一個金融問題,就是資金的流動造就財富繁榮,還是固定造就財富繁榮,答案顯而易見,只有金錢流動了才能產生價值,才能讓消費流動起來,消費流動起來財富又流動,所以經濟繁榮,人人的生活水平提升。

當大家都很省錢不把錢拿出來花,不該買的不買,該買的也不買,沒有流通即沒有買賣,那麼財富從哪來?

當然這個道理我也給我的父親講過,他也是這種思想,總覺得錢是省出來的,盡量不去花錢,不去消費,精打細算是個好事情,但把自己的生活過程一種極度貧乏狀態我不贊成,尤其是我做了程大個小火鍋加盟品牌後,他一直都在說一定要省吃儉用,而且我給他買任何的東西都會罵我嫌棄我浪費,父母都是這樣,他們是從極度貧困里走出來的,所以在這方面極度缺乏安全感。

但對於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個體來說,省錢只是一種最保守的財富觀念,因為省等於節約,只是把支出的部分減少了,而並不是把收入的部分擴大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直覺得人越有錢就越有錢,錢滾錢,錢賺錢,因為投資出去總有回報,雖然風險各一,但是比省錢更保險。為何?很簡單,不投入就沒回報,沒回報的情況下你想獲得更多?這個世界還沒有這樣的事情,除了搶劫這種違法犯罪,就就算搶劫也是冒著生命危險的,也是種非常的高風險。也是付出。而在你沒付出的情況下,你就算支出再少,再省錢,每天還是需要指出,在固定的一堆沙里就算每天流的很少,沒有進入也總有一天會流完。你控制的只是拖延時間而已,而並不是擴大財富。

如果你有個聚寶盆那到是可以,不用花,寶物不斷變出來。所以錢是省出來的有些異想天開。

那麼為什麼這種觀念還讓一代代人根深蒂固,就是因為缺錢,不敢花造成,越這樣越惡性循環,大家都這樣,誰也不願意花錢,東西賣給誰?那麼富人也不花錢也不投資到最後窮的窮死,富人拖延些時間而已。

所以我們得糾正一個概念,省錢只是一種提倡的節約美德,讓你不要浪費,而不是使勁的省,啥也不買,那一方面生活沒意義,質量不高,第二方面養成這種習慣實在不利於以後獲得更多財富,一輩子也許就這樣了,因為你已經習慣了摳,而不舍的投資。不投資大街上也撿不到錢財。那麼能怎麼擁有財富?地主苛刻是從勞動人民身上爭取利益最大化,壓榨人民,而不是對自己苛刻節省。而能成為守財奴的前提條件是不捨得給別人花錢,而自己的投資卻絲毫不馬虎,因為他不投資哪來的進款?就算叫一些馬幫去打劫也需要給馬幫支付好處。

這些年能體現出一個國家的經濟水平的不是那些GDP 而是購買力。能購買,願意購買,大家你買我賣,你賣我買,整個財富再買賣中流通著就說明經濟形勢大好。

省錢是守著一池死水在一頓吃一點的死守,總有枯萎的一天,只是遲早而已。投資是製造泉水,有了泉水,水可以不斷湧出來,製造新水所以說源源不斷才不會枯竭。所以國家也在提倡循環經濟,這是極其重要,與其死守等枯萎不如盤活去流通。

所以我們必須要把省錢這個概念分開來看待,是節約不浪費,而並不是說守住水池不喝水。

當然後一種思想在我們的長輩中非常多,因為他們吃慣了苦,害怕失去,所以抱得太緊,就像小鳥因為溺愛不讓出巢所以永遠學不會飛,所以無法獲得食物。

父輩們能理解,他們勤勤懇懇,就是現在大多數有錢,都不捨得去花,很多也都守著,給兒子給後代,自己卻一分不花,父母就是這樣的人,因此現在我都是每次給程大個小火鍋加盟者指導完順帶在當地買點特產,或者一些特別的食材,只要父母能吃得慣的,都會抽空帶回去,比如東北的人蔘,上海佘山蘭筍,北京茯苓夾餅,天津鍋巴菜,重慶吳抄手,遼寧海參,內蒙古鹿茸,山西聞喜煮餅,蘭州白蘭瓜,青海冬蟲夏草,廣西薏米,廣東清平雞,福建東山龍蝦,浙江湖州雪藕,江蘇板鴨,醬菜,叫花雞,江西安撫火腿,山東德州扒雞,安徽大救駕等等,變著法做好吃的,要不他們會很捨不得吃,我不會告訴他們鮑魚多錢燕窩多錢魚翅多錢海參多錢,怕他們不捨得吃,因此每次給他們買衣服或者什麼的就算是一千多我也會說也就二三百,要不然他們接受不了。

但對於我們年青一代來說,時代的變化確實太快,人生也短暫,有些事情必須要眼前就做,不要老是說等以後以後,以後的事情還有很多,我們的消費觀念已經隨著時代在變化,現在各種預支各種貸款各種創業,哪怕一瞬間一無所有都還來得及,我們不會再像父輩那樣把困難擴大化,這是個互聯網時代,這是個信息急速發展時代,今天花明天的錢是一種思路,今天掙明天的錢也是一種思路,今天投資明天也是一種思路。但靠省錢來過生活絕對不是我們的思路。

因為省永遠是在有限的資源里使勁抓住他的流失。而投資花錢賺錢是在循環的財富里尋求更大的財富更大的雪球。

所以,錢絕對不是省出來的,而是賺出來的。錢財花了才叫錢財,不花那叫紙,人之所有有錢就是為了生活交易,不交易它就沒存在價值,當然花錢也要花在值當處,比如投資,比如創業,比如生活需求,比如提高生活質量,比如孝敬父母,比如為了孩子,比如愛情友情等等。


舉個例子

我家兩口人,月收入有3萬上下

固定支出是1.2萬 包括房貸跟信用卡

生活費大約1萬

剩下的是節約下來的。一個月8k

換到2年前,我家月收入是1.8萬,固定支出是1萬,生活費也是8k

所以錢是賺出來的,不是省出來的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當然這本是說學識的。

所謂「開源節流」,先有的是「開源」。


花該花的,是為了以後有錢花;省該省的,也是為了以後有錢花~


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


其實省錢和不省錢代表了兩種生活態度,而持有哪種生活態度則直接說明了誰能有錢,誰會沒錢。

前者因為目光相對較為短淺,在閱歷及價值觀上存在諸多問題,這類人已經沒有辦法真正掙到錢了,省錢對他們來說是唯一讓財富增加的辦法,而這類人往往最終沒錢,因為錢真的省不出來有錢人。

後者則相反


有人喜歡拿手機來比喻。但是他們都不買vertu。

拿房子比喻 這叫追漲。投資而已。

真不省錢,

是和普通人結婚,婚禮傾家蕩產。

僅有住房賣掉買車。

而不是,

花了一個億買了架波音747。

10來年前買了幾套房。


無非幾個道理。

1/不要像其他人一樣用低消耗來顯露自己的價值,你的價值來源於高產出。

2/當你需要錢來擴展人脈、打通關係的時候不要吝嗇。


簡單的可以追求本質,那就是「錢生錢」,也就是說錢可以做投資賺更多錢。


看了樓上的幾個回答,大多數都是支持「開源」的,但個人認為兩者是相輔相成,大家之所以覺得「開源」比較重要,是因為我們平時在生活當中「節流」節的是小流,從數據上看開源佔優勢,所以理所當然的認為開源比較重要,之所以說兩者相輔相成是因為之前看過不少的名人軼事,比如巴菲特,比爾蓋茨,他們在生活當中都是極為節儉的人。金山銀山總有吃空的那一天,他們深諳這個道理,一方面他們是理財投資的高手,另一方面他們也都是從點點滴滴積累自己來之不易的財富。


推薦閱讀:

1976相對來說國民生活還不如1936梗這個怎麼解釋?
如何看待局座在這段視頻後半段關於國防和經濟的觀點?
如何看待丹麥成為首個無現金使用的國家?
蘇州經濟未來路在何方?
加拿大經濟有多差?

TAG:經濟 | 人生 | 理財 | 邏輯 | 個人理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