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美劇《維京傳奇》(Vikings)?


威塞克斯這邊互相綠帽都把我綠糊塗了


剛剛看了第四季第14集忍不住想要寫點什麼,我的觀點可能不同於大多數看劇的人,我不覺得《維京傳奇》越拍越爛,反而覺得它到了14集這裡,徹底升華了。

所以我對《維京傳奇》的評價是——有功有過,功大於過,畫龍點睛;(到拉格納死為止,雖然拉格納還沒死)可惜這龍太長了,能把它看完,把它看懂的人,太少了。

其實這也不怪觀眾們,劇里對維京人的真實(相對真實)刻畫恐怕至少國內大多數觀眾都無法接受——太野蠻,太原始,太血腥,太赤裸。

但如果你用心去看,用另一種思路去理解,你會發現那些看似野蠻的行為其實都是合理的,但這些都不是重點,也不一一贅述,就像覺得日本人都不是好東西的人你再跟他解釋政治與歷史與哲學他也覺得都不是好東西,覺得埃米納姆是個粗人下三濫的人你再跟他解釋何為說唱何為說唱的靈魂他也會覺得埃米納姆只是個流氓。

那麼重點是什麼呢?拉格納·羅斯布魯克——我們的主人公,一個擁有傳奇色彩的維京人,他的一生也的確是傳奇的一生,他白手起家,農民出身,通過殺戮篡位,靠卓絕才智和凝聚力四處劫掠,創造無數光輝戰紀,然後英雄難敵歲月,老了,敗了,退居二線了,最後終該難逃一死,總而言之就是一典型的個王者的故事。

然而它真的是嗎?

之所以說這條龍太長,就是因為寫實和鋪墊,導致有太多太多的人,看不清拉格納這個人了,或者說把他看的簡單了,這太遺憾了。

拉格納從來就不是一個小說故事裡領導人民拯救人民的英雄或者侵略別人野心勃勃的梟雄,他根本就不是個王者,或者說他不是一個「合格」的國王。

他只是一個擁有實幹能力的思想家。我一直在等一句話,我很早就堅信它會出現,終於,在第四季第11集左右拉格納和拉葛莎(他的前任妻子)的對話中他終於說出了這句話:「如果可以,我希望我從來都沒有成為國王」(英文原文是我從來沒離開過我的農場)

在他還是農民的時候,蒼老的伯爵總想著安於現狀,已喪失曾經了野心和夢想,而年輕的拉格納的心卻已經飛越了小小的村莊,飛過了大海,他找到遠航時辨認方向的方法,他找人造船,他糾結人手,遠渡英格蘭劫掠,滿載而歸。

而在劫掠的途中,他遇到了普通人眼裡單純受苦悲催的男二號,埃塞斯坦——實際上改變了他一生的人,真正成就他傳奇的人。當他接觸了「異教徒」埃塞斯坦,對基督教產生興趣,並讓艾為他進行基督教洗禮儀式的時候,他成了一個基督徒。

他成了一個基督教徒???!!在貼吧看到很多人用這種描述來解釋他種種行為的時候,我真想笑。在那一刻,他失去了信仰,他的靈魂得到了解放,他連托爾和瓦爾哈拉都不相信了,又怎麼會信這世上有上帝?

最新一集里,英格蘭的皇帝潛走了周圍的所有人,把拉格納從囚籠里放了出來,兩個人開始談笑風生,一會又一起搖頭苦嘆,傷心埃塞斯坦的死,拉格納還不斷的重複著「你必須得殺了我」這句話,這哪裡像是違反和平條約屠殺了對方移民聚落的皇帝和歸來「復仇」的皇帝相見該有的場面?於是好多人說:這劇爛了,不行了。其實他們應該好好回顧一下前面的劇,而不是把埃塞斯坦的部分當做玄學來看。

可是要知道,這是兩個沒有信仰的人,沒有信仰,又怎麼會有立場,其實從一開始,這兩個人就知道在這世界上,大概只有彼此能夠理解自己,他們或統治或掠奪,但那只是身為國王的工作,他們想要的,是真正的改變這個世界,「天堂何其荒謬!」「瓦爾哈拉何其荒謬!」雖然一個認為世界上就不該有宗教,另一個認為宗教是維持人們生活的工具應該完善美化,但是他們都能看破「神」的本質。

拉格納在巴黎敗了,被自己背叛的兄弟打敗,從此一蹶不振,他確實經歷了挫敗,但後來當他失蹤回來的時候已然洗盡鉛華,羅洛在法國當上了帝王,最後還是擺脫不了侵略的慾望,而拉格納呢?縱然失勢,他還想要回到英格蘭,去完成自己的夢想。

本劇的成功就在於,先前的鋪墊,能讓觀眾明白拉格納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慾恩怨情仇,而這更能為他後來超越時代的思想作為憑依,同時那些對歷史文化細節的還原也確實到位。

而失敗就在於,一個無信者挑戰滿是信仰者的世界的故事,怎麼能有真的神出現呢(哈伯德,那幾集雖然沒有明示,但拍的玄過頭了),同時作為拉格納第二夢想的征服巴黎,讓太多人對拉格納有了錯誤的期待,把他當成了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傳奇人物,把他當成了眾多勢力之中的一個的領頭人,就像隔壁的《權利的遊戲》的某個領主一樣,贏了大家激動,輸了劇都沒意思了。

拉格納不用介紹就認出了埃塞斯坦的兒子的那一刻,我的心裡莫名感動。真特么的長啊寫的,我知道應該不會有什麼人看到這一篇,但這大概本來就是小眾劇吧,滿心不忿和寂寞總算得到了抒發,也算是愉悅了一下自己,在我心中,《維京傳奇》遠比隔壁的《權利的遊戲》要好,可惜一部神劇為了收入,加入了不少冗雜的東西,可惜。


其中一些無關主線的小細節的處理,讓我覺得主角特別真實

1.男主舉辦宴會,盾女和巫女分別坐在他左右,然後男主就旁敲側擊的說其實在有些地方大領主也會取不止一個女人當自己的妻子,然後一邊假裝若無其事的偷瞄盾女,看他生不生氣,當時場面超級尷尬,但是一對比現在小說里男主身邊一堆女主,彼此之間還不生氣,簡直不可思議。

2.男主的二老婆生下無骨者,男主知道這樣的孩子在武力至上的維京社會根本就無法生存,所以決定忍痛殺掉他,把他帶到河邊想殺掉,最後一隻鹿出來打了個茬,男主就沒再提起過殺兒子。男主內心的掙扎表現的不露聲色,表面上看是下定決心要殺兒子,其實只是一直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借口阻止自己這麼做,最後連被小動物打斷這種借口都用上了……比國內那種浮誇的表情台詞展現出來的糾結,層次不知高了多少。


按照歷史...大兒子當了挪威王....無骨者繼續打巴黎統治了一段時間..死的挺慘的...其餘的兒子都是挺吊的...想不通被殺了一個...(拉納爾·洛德布羅克的四個兒子(「勇士」比約恩﹑「白衣」哈夫丹﹑「蛇眼」西格德﹑」無骨者「伊瓦爾)聞訊後決定大規模入侵英格蘭,為父報仇。其中「無骨者」伊瓦爾既有軍權而又詭計多端,是維京人入侵英格蘭的指揮官之一(此外還有烏比與哈夫丹)。是他策划了征服東英古里亞、諾森伯里亞的德拉以及默西亞的那些大戰役).....


我覺得英格蘭那一段沒什麼意思,其他地方都很不錯。看歷史題材的劇就看能不能還原當時的人們的生活,那時候人們吃什麼喝什麼,住什麼樣的房子穿什麼樣的衣服,有什麼樣的社會組織和宗教信仰~這些維京傳奇基本都做到了,比如小分隊的出征儀式、uppsala的聚會,出征前的宴會等等,以及維京人社會奇特的男女關係和女戰士。。。女戰士在維京人神話里佔有重要地位,說明男女平等的思想在北歐根深蒂固。

Ragnar本身是北歐傳說saga中最具傳奇色彩的英雄,其行為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沒有北歐人對英格蘭的劫掠和征服,乃至於最後由法國化的北歐諾曼人完成的征服,英格蘭不可能發展成今天這個樣子。關鍵是讓人們對一個傳統漁獵為主,輔有小規模農業的社會有了一個全面的了解,北歐人生活的地方土壤貧瘠,日照不足,雨水過多,白天也總是陰氣沉沉,經常有大霧大風大雪大雨,峽灣除了海就是山,只有岸邊一小塊土地能耕種,捕魚和捕獵是人們獲取食物的重要方式,畜牧業也很重要,這都是典型的漁獵社會的縮影。表現的非常到位,所有的漁獵社會都是半軍事化的組織,所有成年男性幾乎都是戰士,相當一部分女性也是戰士,熟練掌握武器的使用技巧和團隊合作,北歐人並沒有常備軍,也沒有系統的軍事訓練,然而在戰場上基本能整齊劃一,士氣和紀律都遠超當時的封建國家軍隊,這就是半軍事化社會的人們的一種本能。


這個劇的確小眾,但是依然有人在看,哈哈,不單純覺得這種北歐歷史劇對我們亞洲這種沒有歷史基礎的人來看還是有些難懂裡面的一些宗教和時代背景等等,這個問題你是怎麼看的?


歷史劇的典範,對一段歷史一個群體的多維深入描寫,激蕩人心如獲至寶,很擔心沒有能超越它的劇了。


不評價了 就一點感想

這部劇是瑞典土著同學推薦給我的 說可以反應北歐的歷史 看完第一季我就只有一個疑惑

」為毛蠻荒的維京民族其後裔到了今天如此發達;而大多數文明古國今日卻是弱爆了。。。???「

值得思考


剛剛看了第四季的16集,裡面出現了奧丁,拉格納的兒子能過聽到他的呼喚,感覺這部劇要往神話方面走了。


貴乎對於這部劇的回答竟然這麼少,出乎我意料啊。剛看完第四季,有幾點細節想法與大家分享:

1. 非常贊同上面有位朋友說唐公主扯淡。我本來對這個劇很喜歡,但是這部分戲有所降低我的好感度。想想被大煙打開國門以至於荒廢千年基業的東方帝國扣上這麼一個唐朝就出去傳播吸毒文化的帽子,我感覺特別不爽。而且,我覺得大部分有這種跑龍套中國人戲的美劇,國人戲份都讓我感受到拍攝背後劇作、導演對於國人的不屑與醜化。冰血暴里萊斯特第二個中國妻子的戲就讓我看得很難受。

2. 劇中關於祭祀、殺戮等較高真實性的拍攝手法很喜歡。個人比較重口,所以對於這些鏡頭沒有不爽,反而覺得是個亮點。尤其剛看過的第四季中Ragnar死時蛇坑的鏡頭,對英格蘭胖國王血鷹之刑的鏡頭,都覺得碉堡了。

3. 劇中對於中世紀維京文化下的建築、船隻、武器和服飾的場景、道具都非常用心,很好的素材。

4. 血腥暴力尺度這麼大的劇,對於性愛鏡頭的描寫竟然不露點,真是遺憾o(╯□╰)o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十月初五的月光》的電影版呢?
如何看待 我的前半生 中凌玲的扮演者吳越的微博遭罵致其關閉評論?
有哪些已經劇終並且值得推薦的美劇?
為什麼美劇總不給人一個好結局或者說圓滿的結局?
影視作品中的那些角色讓你覺得非這個演員不可?

TAG:美劇 | 影視評論 | 連續劇 | 維京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