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上班都是坐著,還會感覺疲憊不堪?

大部分的辦公室行政人員基本上都是坐一天,偶爾簽字找領導去財務會走動幾下,很少有大量的走路,或者體力上的勞動,運動量很大的應該是大腦,嘴巴,和手,比如思考,溝通,寫作之類,但是一天下來缺感覺身心俱疲!記得以前上學的時候,家裡大人有說,用腦過度也會瘦,意思就是大腦用的多了也會消耗脂肪,其實也算是一種運動量!但是以前是不累的,只是表現的很能吃!現在下班了基本上~都快癱了!是老了體力不好了?還是其他原因??

本題已收錄圓桌「日常行為分析」

地址:http://www.zhihu.com/roundtable/everydaylife


比較容易想到的答案是:用腦也是一種勞動,也消耗能量。

確然如此,人腦消耗的能量非常驚人。但是就我的經驗來說,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差異:我在辦公室坐一天,和我在諮詢室坐一天,包括我講課時站一天,同樣用腦,疲倦程度是極其不同的。

我在辦公室坐著的時候,大部分工作也是paper work,並不怎麼費腦,然而累得像狗,回到家什麼都不想干,有時帶本書,心想「坐地鐵的時候看吧」,實際是一頁也看不進去。做諮詢和講課時用腦的強度明顯更大,但我體驗到的經驗是,諮詢結束或講完課很精神。——最多是站得久了導致肌肉酸痛,或是說話太多嗓子疼。但心情是輕快的,晚上回家還能寫點東西,毫不以之為苦。

讓我最難以忍受的,倒是看起來最輕鬆的辦公室工作。

原因很簡單:對我來說,辦公室工作很難讓我感受到意義。

何為意義? @動機在杭州老師在「如何解決空虛感?」 這道問題的回答中,給了很好的描述:

我相信,意義感的本質是,我們能感覺自己和未來、和他人、和更大世界有聯繫。我們能感覺到,自己是更宏大而有序的整體的一部分。

農民很容易建立這樣的聯繫:春種秋收,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是最樸實最根本的聯繫;

手工藝者很容易建立這樣的聯繫:他能看見自己的工作成果,並且知道這樣的工作可以為一些人提供便利,或是審美的愉悅(假設他的工作暫時還不能被機器完全替代的話);

醫生很容易建立這樣的聯繫:他能看見自己的工作如何幫人緩解病痛和不安;

老師也很容易建立這樣的聯繫:當他意識到教育可以對一個人的生活產生何等重要的改變;

還有很多很多……大部分都是傳統職業,具有不言自明的秩序感和對他人的重要性

——在絕大多數時候,從事這些職業的人無須懷疑勞動的意義何在(偶有例外,比如農民遭遇自然災害顆粒無收,手工藝者發現消費者根本不珍惜這份手藝的價值,醫生被醫鬧威脅甚至傷害,老師看見學生滿不在乎地考試作弊……還有更現實的,他們掙的錢都買不起房子)。在他們不懷疑的時候,他們坦然輕鬆。工作就只是工作,不必再分心去想:「我到底在搞什麼?」在搞什麼就是在搞什麼,很單純的事。投入精力,投入時間,投入熱情,把事情做好。不需要考慮意義,意義就自然而然地存在於那裡。至於說工作累嗎?累,但只是單純的累,累的同時不必再費心去承擔什麼。

最近讀到一本書,有一段話說得非常好:

Before long the reader will find the expression "meaning-making organism" redundant; what an organism does, as William Perry says (1970), is organize; and what a human organism organizes is meaning. Thus it is not that a person makes meaning, as much as that the activity of being a person is the activity of meaning-making. (The Evolving Self by Robert Kegan)

很快讀者就會發現,「創造意義的有機體」這一說法之冗餘。凡有機體所做的——正如 William Perry (1970) 所說——就是組織。而人類這一有機體所組織的,就是意義。並非人創造意義,而是人生作為一種活動本身,就是創造意義的活動。(羅伯特·凱根:《發展的自我》)

其中What an organism does is organize一句,非英語不足以傳達其精妙。這段話可以粗略理解為:建構意義感這件事不僅是我們的生物本能,甚至可以等同於生命活動的全部

從這個角度來看,這道題的答案就一目了然了:坐在鋼筋水泥的辦公室里,終日和文件、蓋章、領導打交道的辦公室職員,需要耗費額外的心力,來不斷確認自己在這個世界中的存在價值

除了薪酬(通常還是不太令人滿意的),我們很難直觀感受到自己的勞動成果,也不知道有誰在意自己所做的一切。有時候,在內心深處,我們甚至為自己的工作感到沮喪和心虛(比如,當我寫一份課題申請,明知道它沒有多大意義,僅僅只是因為「職稱需要」的時候)。這種隱秘的挫敗感,會讓我和世界之間特別築起一道屏障。我們懷疑自己是「多餘」的,「不配存在」的,但我們又必須掩飾這些疑問。我們很難為自己的生命畫出一幅確定的,有意義的地圖。我們意識上知道此刻就在這裡,但意識深處又不斷思索:究竟在何處?將來往哪裡去?誰在乎?有何意義?——我們只是龐大世界裡的一顆小螺絲釘,但我們看不到這顆螺絲釘究竟是如何成為這個世界運轉的一部分的。

當然,我並不是否認辦公室工作的價值。——從世俗意義上衡量,這些工作有它的作用,甚至不可或缺。但是心理感受並不總是與之相符。這中間的關鍵,在於人與世界的「聯結」。

「我這個人,與世界和他人是相連的,我能從他們眼中看到自己的存在,是整體的一份子」,我們需要時刻確認有這樣的感覺。在工作的時候,如果能感受到(是感受,而非意識,理智上當然都能意識到)自己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會對他人帶來正面的影響——What we do matters,我所做的事有意義——我就會從心底感受到我這個人存在的價值,從而產生出「只要老老實實地待在這裡,做現在在做的事就好」的踏實感。這份踏實感,讓我們可以痛痛快快地沉浸於工作,無須懷疑,無須尋找,無須確認,需要化解的也不過就是自然的身體疲累。反過來說,如果長期缺乏這樣的篤定,我們對於當下意義的組織,就是模糊,複雜,低效,且難以定位的,自然也會消耗更多的心理資源。

當下這個時代,框架被打破,意義被消解,人與人的聯繫越發鬆散,「我是誰」這一問題的回答莫衷一是……所以這種困擾已經不是一兩個人的困惑,「無法踏踏實實地,篤定地工作」是很多人共同的心聲。我在《時代病的白描》中提到過這種狀態,一經轉載,得到了很多認同。這個時代有太多人難以確認生命的價值,就只好把「成功」一類的概念模模糊糊地,作為救贖的出口。彷彿工作中不幹出點什麼來,就不配理直氣壯地活下去。但其實歸根到底,價值還是存在於一個人的內心。

卡巴金老師在《正念》中寫道:「當梭羅寫著:剛剛是早晨,可是你瞧,現在已是晚上了,我沒完成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事。……但誰敢說梭羅在家門口坐一早上的領會沒有價值?

這個見地讓我們想起老禪師說的:呵呵,老僧河畔販水四十載,無何功德。」

——我相信梭羅和禪師並未感到疲倦。我相信他們的領會是我自救的方向。


不要繼續騙你自己了。

你覺得上班疲憊不堪但又說不出個所以然,根本原因在於:你其實心裡很清楚你每天做的事情毫無意義。

回答裡面大家給的那些七七八八的理由,什麼坐姿啊乳酸啊頸椎啊血液循環啊只是表象,也許有點關係,但未必是主要原因,更像是逆向合理化的借口。

以前魔獸世界流行的時候每個地方都有很多那種網吧男孩,他們可以啃白麵包,喝礦泉水,窩在毫無人體工程學設計的破椅子上熬上幾個星期,每天超過15個小時下副本,只是為了一把橙色武器。他們一樣也是「在電腦前一坐不動好久」,還時有聽說連續幾十個小時後暈倒的。但我從沒見他們喊累,他們只是會周期性的覺得「餓」,「尿急」,「困」 而已。

人本能排斥沒有任何創造性和成就感的東西,尤其反感機械性重複的活動。對於工作,也是一樣,你的身體反應比你誠實。

可嘆現代分工體系讓每個人都只能做一個零件,越大的公司就只能做越小的事情。工序越分越細,流水線流到你面前,只要你機械重複就好。這個過程是如此的沒有存在感又不需要動腦,以至於有時你甚至不理解他們幹嘛要在面試你時問那麼一大堆問題。

也許你的名片亮出去就讓人閃星星眼,出入頂級寫字樓,有恆溫空調,漂亮前台和各種飲料隨便拿的pantry來暗示你很重要,甚至騙過了你的親人愛人,讓她們以為你在從事著什麼偉大的事業。但你依然騙不了你自己,你心底知道自己今天又在無聊的數字、排格式、刪除行、添加列、貼發票、查百度、寫沒人看的報告和回復無窮無盡又無用的email里虛度了又一天。

從早上渾渾噩噩踏進電梯到晚上稀里糊塗走出大樓,你一點兒也沒有進步,更妄談成長。你的大腦更是聰明的發現了其實你在整個體系中根本無足輕重。

也許你還隱約意識到了,你在做著一份前途渺茫的工作,你這個職位存在的唯一價值就是承攬一些其他人懶得做或者不想乾的活。你今天又在這裡浪費了一天珍貴的年華,而且這是你最好的年齡里的一天。更為沮喪的是,儘管你完全意識到了這些,明天和明天的明天你依然還會坐在這裡。

你覺得累是因為你不開心,不開心是因為你騙不了你自己的心。


因為除了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之外,上班最艱辛的勞動,被你忽略了……

1、被忽視的情緒勞動

有一個經典問題:「每天上班都是坐著,為什麼還是這麼累?」

美國社會學家Hochschild給出了他的答案:因為除了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之外,還有一項同樣艱辛的付出,被忽視了——這就是「情緒勞動(emotion labor)」。

最初,它只是指那些對員工的面部表情有特殊要求的職業,比如:空姐要付出「熱情的情緒勞動」,護士要付出「關心的情緒勞動」,醫生要付出「冷靜的情緒勞動」、殯葬從業人員要付出「悲傷的情緒勞動」……

甚至有些職業基本上靠「情緒勞動」。前不久,印度一名女主播在直播一條突發車禍消息時,發現其中一名死者就是自己的丈夫時,一度聲音發抖,但她很快就冷靜下來,新聞一結束,立刻痛哭著向前方記者求證——一個演員的修養,就是展現觀眾此時需要的情緒。

什麼?你的工作不直接面對客戶?別高興的太早,Hochschild教授後來在《組織中的情緒》一書中,將「情緒勞動」的定義擴大了:「不管任何工作,只要涉及人際互動,員工都可能需要進行情緒勞動」:

創意人員面對「不懂裝懂、不尊重專業」的客戶,要付出「誨人不倦的情緒勞動」;

下屬面對「因為心情不好而粗暴無禮」的上司,要付出「委曲求全的情緒勞動」;

甚至面對「拿腔拿調、不願配合工作」的同事,你也要付出「虛與委蛇的情緒勞動」。

最操蛋的是,你不光要「假裝開心「,有時還要「假裝不開心」,老闆家的貓丟了,你明明很討厭寵物,也要努力付出「如喪考妣的情緒勞動」。

還有時候,有人也會借「負面情緒勞動」——故意不控制怒火——來威脅警告對方,比如,老師那句經典的訓斥:你們是我帶過最差的一屆,最差的!

「情緒勞動理論」在管理學界引發了大量研究。既然捉摸不定的情緒都可以定義成一種勞動形式,那麼我們是否可以從經濟學的視角,去定量地分析職場的人際關係呢?

2、情緒是一種勞動,回報理所當然

幾年前,我成功的打消了一個雜誌編輯想轉行做文案的念頭。他說對方開了三倍薪水,我是這麼勸他的:

「打個比方,如果你以後的文章需要先讓副總編提修改意見,接著是總編的意見,然後要讓文章中提到的所有人審閱,再召集一批讀者聽反饋,以進行最後的修改,還有99%的可能被槍斃,還沒有署名權……,給你十倍的薪水也不過分。」

為什麼一個廣告文案寫的幾句話的報酬,比一個自由撰稿人寫了一星期的文章還要多幾十倍?因為他們付出了「客戶放個屁都要聞半天的情緒勞動」,就應該得到超額回報,其中一半是工資,一半是嫖資。

所有明確要求「不準不滿意」、並且有標準服務規範的職業,工資實際上都包含了「情緒勞動」的回報,對情緒的要求越高,回報也理應越高,所以空姐的收入比火車服務員高,星級賓館服務員收入比一般旅館高。

可是,問題來了。如果是前面說到的第二種——為公司內部人際關係付出的「情緒勞動」呢?給同事的一個微笑,給領導一個馬屁,這類情緒勞動沒有強行要求,它的回報也是不確定的,可能馬上就有好事,也可能只是在領導的心中種一下顆微弱的種子。

以前講情緒控制文章都是圍繞「效果」去講,今天我們不妨換個姿勢,借「情緒勞動」這個概念,從付出成本的角度,講一講情緒控制這個老話題。

3、改變情緒表達,還是調整情緒感受?

以前部門裡有個小姑娘,失戀了。白天誰也看不出來,該嚴肅時嚴肅,該放鬆時照樣嘻嘻哈哈;但據同事說,下班後,她一走上大街就開始哭,一路哭到家,看到室友後,又繼續裝沒事兒人。

好一個有禮有節的失戀態度,整整裝了一個月,她精神徹底垮了,只好放大假回家休息。

問題出在哪兒呢?在Humphrey教授之後研究「情緒勞動」的社會學家Glomb和Tews,把情緒分解成兩個維度:你的真實心情如何,這叫情緒感受(felt emotion);你表現出來的情緒是怎樣的,這叫情緒表達(displayed emotion)。

他們認為:「情緒表達」和「情緒感受」的差別越大,你付出的「情緒勞動」的工作量也越大。明明是刻骨銘心的失戀,硬裝沒心沒肺,積累一個月的「情緒勞動」把她徹底透支了。

絕大部分情況下,職場要求的「情緒表達」都是積極的正能量,包括樂觀、激情、滿意、奮發等等,所以,當我們今天「情緒感受」很糟糕時,我們通常有兩種辦法解決:

第一種是「改變情緒表達」,就是假裝開心,隱藏壞情緒。很明顯,此時的「情緒表達」和「情緒感受」的差別大,情緒勞動成本高;

第二種是「改變情緒感受」,就是自我說服,意識到壞情緒並不是自己唯一的選擇,引發自己的正面「情緒感受」,與職場要求的下面「情緒表達」一致,情緒勞動成本也隨之降低。

我們來比較一下這兩種做法。

很多人把「情緒管理」等同於第一種「改變情緒表達」,因為它有一個明確的行動。但情緒勞動理論告訴我們:「改變情緒表達」的成本一旦付出,人們就會期待相應回報。

問題是,前面我們說了,「情緒勞動」不一定會有回報。你的服務態度再好,顧客也有可能啥也不買就走了,這時,你常常會想,剛才應該臭她一句「東西很貴的,買不起別瞎摸」,才對起自己的情緒勞動。

一旦回報不如意,你的心態反而更糟,就像一個段子說的:心情不好的時候以為去打打遊戲轉移注意力就好了,結果,卧槽,心態徹底崩潰了。

那麼更低成本的「控制情緒感受」有什麼不同呢?這其實就是後來的「積極心理學理論「。

積極心理學認為,情緒表面上是不可控的,但實際上它是我們的主觀選擇,是我們把現有結果的合理化了。

這是什麼意思呢?比如說:失戀很痛苦的時候,你會回憶什麼呢?是那些美好的日子,還是吵架一塌糊塗的場景?

答案肯定是前者,因為「那些美好的日子」是對你現在痛苦情緒的合理化解釋。也就是說,失戀的痛苦一開始是自然的,但到後來,卻成為你的主動選擇。

這就是「自我合理化」。職場上大部分的情緒都是「自我合理化」的結果——為什麼大家都不喜歡我?為什麼領導要給我穿小鞋……

所謂「調整情緒感受」,就是指選擇那些「對事實更積極的看法」。具體的方法,我之前寫過不少文章,實操性比較強的有「紅樓系列」的這兩篇:

《「我想發火,硬忍下去了」「這有用嗎?」》,側重於如何理解自己的情緒

《樂觀不是一種性格,而是一種習慣(ABCDE樂觀訓練法)》,側重於積極人生態度的訓練

有人要說了, 只是情緒付出上的一點差異而已,哪裡會有什麼大的不同嘛?

4、高成本的「情緒勞動」是如何摧毀我們的人生的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兩位心理學家達徹·肯特納和麗安·哈克教授研究了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米爾斯女子大學的150名學生在畢業照上的笑容,他們把這些笑容按照肌肉特徵分為「泛美式微笑」和「杜胥內微笑」。

「泛美式微笑」是指如同泛美航空公司空姐一般職業性禮節性的笑容;而「杜胥內微笑」是指從內心發出的、真誠的微笑。

隨後他們開始研究這些女性半個世紀的人生經歷,結果發現:與露出「泛美式微笑」的女性相比,那些展現「杜胥內微笑」的女性更有可能獲得並維持滿意的婚姻。

運用前面的理論,我們可以知道,「泛美式微笑」是一種高成本的情緒勞動,「杜胥內微笑」的一種低成本的情緒勞動。

因為情緒的特殊性,看不見摸不著,有一些沒有回報的低效「情緒勞動」沒有引起我們的重視,而是不斷重複,不斷消耗自己有限幸福感,日積月累就成為收不回來的壞帳,最終壓垮了我們的人生。

可見,改變情緒表達是治標,控制情緒感受才是治本。

5、可怕的是你每天都在控制情緒

經濟學有一個很重要的思維方式——沒有免費的午餐,我在後面要加一句,也沒有白乾的活。

所以那些高於回報的付出,必然不能長期堅持。

為什麼有些人一開始熱情高漲,後來就變得冷淡了?也許不是他們的熱情被消磨了,而是剛開始假裝喜歡,後來「情緒勞動」的成本太高,實在裝不下去了。

為什麼有人能在各種負能量情緒中活得好好的?也許不是因為什麼堅強的心理素質,而是記性差,忘了支付「情緒勞動」的成本。

控制不住情緒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居然每天都在控制情緒。這麼昂貴的成本,你能支付到什麼時候?

微信公眾號「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首發,每周兩篇原創,顛覆你對職場的看法

近期熱文

過程重要,還是結果更重要 | 好決策從何而來?

創新是找死,平庸是等死,那活下去正確姿勢是什麼?

內向性格:越是做自己,就做得越好


這個問題,前面 @李松蔚 老師和 @肥肥貓 老師已經回答得很好了。這個問題引來這麼多關注,實在是因為很多坐辦公室的人,經常覺得一天什麼事也沒做,卻非常疲憊,這並不是矯情而非常普遍。如果你還以勞動強度來界定一個工作的,
並覺得只有搬磚和進行高強度的思考,才容易感到疲憊,那你就錯了。其實瑣碎的辦公室工作最容易讓人疲憊。

疲憊最主要的原因有兩個:宏觀點的原因,是關於工作的意義感。正如松蔚老師所說,在瑣碎的工作中,人感覺不到自己和工作、和他人的聯接,因此會懷疑工作的意義。現代社會分工操蛋的地方在於,這種分工完全是按照工作的需要而不是人的需要來設計的。大部分人很難看到自己的工作成果,而且,真正的人與人之間的聯結是帶著感情的,而工作中的聯結,是類似於機械似的協作關係。再說,有些人明明適合當廚師、修車師傅、動物飼養員,但一來社會不需要這麼多人干那些事,二來干那些事的,工資都不高,找不到男女朋友啥的。酷、有趣又有不錯收入的工作嚴重缺乏(總覺得以後會好些),所以大家只好都往辦公室趕了。

微觀點的原因,是辦公室的工作並不符合大腦的認知加工特性。最主要的問題,在辦公室做的大部分工作都沒法專註,經常被打擾,沒法做更深的信息加工。

這裡又要說到米哈里. 希斯贊特米哈伊的福流(flow)理論了。米哈里是用物理中的「熵」來形容人在心理上的無序狀態。當我們沒有辦法專註地做事時,我們的思想會回歸到一種無規則或混亂的狀態,既「熵」的狀態。一旦陷入了混亂的狀態,我們的自主性、效率和創造性都會降低。我們會懷疑自己的價值,會變得沮喪而焦慮。於是我們不得不百無聊賴地打開網頁,或者查看手機上的QQ或者微信,被動地躲到娛樂的避風港。當然,我們也會努力把自己從「熵」的混亂狀態拯救出來。我們要不停地把注意力從重新電話、同事、新任務,各種分心和打擾中拯救回來,讓注意力重新變得集中,讓思維重新變得有序。

這得多消耗能量啊。這種能量消耗,遠遠比有序的創造性工作為甚。所以米哈里才會把福流當作人類的最優體驗。

這裡讚歎下人類的進化機制。為了開疆拓土,發現和創造新的東西,原來進化就需要我們專註、成長和創造。如果不是這樣,他就會讓我們產生虛度光陰的空虛感。

怎麼才能既讓人創造價值,又不那麼累?這得從組織方式和工作設計上下功夫。

比如,增加工作的自主性。保證人對工作的控制感。再比如,增加工作反饋,讓人你能夠直接看到工作成果。再比如,創造能讓人專註的工作環境,別領導沒事就「小陳小陳,這事怎麼回事?」可是這樣領導就沒控制感了。

總之這些想法現在看起來都挺烏托邦的,但我覺得有些會慢慢改進,我們總會設計出更符合人性、符合心理加工過程的工作形式,那時候,後人看待我們的辦公室工作,大概就像我們看待工業革命初期的產業工人一樣,帶著憐憫和同情。


看了一圈回答,感覺前面回答都很不錯,我也認真回答一下這個問題。認真閱讀,也相信你會有所收穫。

為什麼上班都是坐著,還會感覺疲勞不堪呢?原因都有哪些呢?我大概說幾點。

1.久坐傷身

《JAMA Cardiology》期刊曾經發表過一份關於「久坐」的研究報告,裡面寫到每天坐上6小時,持續兩周後,肌肉將開始萎縮,最大耗氧量降低。換句話說,肌肉對運動能適應的強度降低,可能爬個樓梯都會覺得很累。

所以,當你感覺開始疲勞不堪,大多是已經經過一定時間「久坐」的積累。而更長期的「久坐」會導致膽固醇含量的提高和心血疾病的增加。久坐傷身不無道理。

2.大腦耗能

大腦約佔體重2%,但卻需要消耗20%的血氧和25%的葡萄糖。當我們思考的時候,其實消耗的能量並不比運動時低,只是運動通過較為劇烈的方式。身體疲勞會讓你感到酸痛,而大腦疲勞會讓你產生睡意。

而當我們久坐時,身體的血液循環會變慢,一些人會出現手腳麻酥酥的感覺,嚴重點可能會水腫(一些人可能會通過抖腿加速血液循環)。而血液循環速度下降會減緩大腦的血氧和血糖供應,進而造成大腦更快疲勞。

3.重複抑制

當大腦反覆接觸相同的視覺刺激時,雖然視覺系統的神經元會持續做出反應,但是強度會越來越低。這種現象叫做「重複抑制」。總體來說,當我們面對重複出現的物體,出現6-8次之後,激活水平只相當於最初的50%。

雖然重複的頻率和重複過程中的其他干擾事件也會影響抑制水平,但是總體上,重複的刺激都會降低神經元的激活水平。所以,當我們每天面對相同的工作,機械地重複一段時間在以後,會越來越沒有心思,進而容易感到乏味。

4.睡眠質量差

《 Neuroscience》上發表過很多關於睡眠的研究,一些研究認為睡眠能夠「排毒」,當我們進入睡眠時,大腦會像電腦清理運行緩存一樣,清除大腦β-樣澱粉蛋白(一種毒素),讓大腦運行時不那麼卡頓。

相反,如果睡不好睡不夠,大腦會積累這些「碎片文件」,進而造成後期的運行問題——比如「老年痴呆」。如果睡眠不好睡不夠,白天我們工作時,大腦需要消耗部分能量去清理大腦「緩存碎片」,能量被過度消耗,也很容易感到疲憊不堪。

大家根據這些影響我們工作精神狀況的因素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會簡單地多。我也簡單提供一些個人的經驗。

1.保持愉悅心情

前面也有回答說道有人能夠長達幾天不知疲倦地玩遊戲,說到底還是生理和心理的問題。實際上是當我們覺得一件事情能夠帶給我們愉悅感時,我們的身體機能能夠更好的被調動起來。

萊福考特(H.Lefcourt)和戴維森(K.Davison)發現,觀看喜劇表演能提高體內的免疫球蛋白含量,而另一個實驗(J.Rotton,1995)發現,觀看幽默電影能夠使血液循環加速大約22%,而觀看那些令人緊張的電影會讓人血液循環減緩35%左右。

除此之外,一些研究也發現當我們心情感到愉悅時,我們的大腦會分泌內啡肽,這是一種能夠減少我們痛苦的激素,能夠增加我們對那些令我們「痛苦」的事情的耐受性。所以,如果能夠保持一個好心情,那麼就能夠讓自己工作地更持久。

2.多走動和運動

前面也說道,當我們坐太久時,我們身體靜止的那部分身體的血液循環會慢下來,手腳很容易產生麻酥酥的感覺,甚至產生水腫。雖然打哈欠和抖腿能夠緩解一下,但是更有效地辦法做是工作一段時間後起來走動一下,活動一下身體,伸伸懶腰。

如果可以,當然是保證每天一定量的運動,每天保持10到20分鐘的有氧運動就足以對大腦產生很大的影響。美國的一項隨機控制實驗發現,一定的鍛煉能夠讓孩子執行控制能力得到改善,更好地避免分神,更好的執行多線任務。

另外,大腦的海馬體對有氧運動的反應很強,在不同年齡層的人群研究中發現,身體越健康的人這部分發育的更好,而海馬體充當大腦的記憶庫功能和執行部分社交功能。換句話說,有氧鍛煉能夠讓你記憶力更好,也能一定程度提高社交能力。

3.調整工作亮度

美國西北紀念醫院(Northwestern Memorial Hospital)睡眠紊亂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光線會影響新城代謝以及身體利用食物的效率。當我們深處在較為昏暗的環境中時,我們的視交叉上核(SCN)會被激活,並且協助身體產生褪黑素(能促進睡眠),進而讓我們產生疲勞感和睡意。而明亮的自然光環境不但可以保持我們的積極性,還能夠保護我們的健康。

所以,如果想要讓自己睡得更好,可以給自己製造「黃光」或「昏暗」的環境。而如果想要讓自己工作效率更高些,不會感覺那麼疲憊,則最好讓自己多接觸陽光或者冷光。

4.增加工作趣味性

過度地重複會讓我們產生厭倦感,進而對其不上心,也很難保持精神去應對。我們可以儘可能將相似的工作間隔地遠一點,或者讓自己的工作方式多變一些,通過不斷調整,讓自己不至於感到工作乏味。每隔一段時間,整理一下桌面,換一個格局,也可以讓自己感受到些「新鮮感」。

最後,還是希望大家能夠多休息吧,畢竟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不小心「一次性用完」就不好了,共勉。


來自果殼,其它很多地方也見到過,可以試試看:

你根本不會休息……為什麼你睡了11個小時仍然覺得疲累?

你根本不會休息……為什麼你睡了11個小時仍然覺得疲累?

* 我們真的明白休息的含義嗎?我們休息對了嗎?

你理解的休息是什麼?一個飽覺?一陣瘋玩?到KTV釋放飯後的一串飽嗝?

* 休息的真正含義是什麼?是恢復疲勞,放鬆神經,當你重新投入工作與學習的時候覺得又是一個精力充沛的新人。

如果你的休息方式並不能為你帶來這些,那麼,無論這些活動的名字聽起來有多輕鬆,看上去有多High,它都是一種錯誤。拋棄它們,來一場休息革命!

首先,來看看我們對休息有哪些誤解

【腦力勞動者,補瞌睡對你沒什麼用】

你寫了一天的文案,主持了一天的會議,當一切都結束了,你嘆到:太累了,這一天我要睡個好覺。我們的常識使得我們對疲勞的第一反應就是「去躺躺吧」。但這是一個陷阱。

睡眠的確是一種有效的休息方式,但它主要對睡眠不足著或體力勞動者適用。對體力勞動者來說,「疲勞」主要是由體內產生大量酸性物質引起,如果十分疲勞,應採取靜的休息方式。通過睡覺,可以把失去的能量補充回來,把堆積的廢物排除出去。如果不是很累,也可以在床上先躺一躺,閉目靜息,讓全身肌肉和神經完全放鬆後,再起來活動活動。

但如果你是坐辦公室的,大腦皮層極度興奮,而身體卻處於低興奮狀態,對待這種疲勞,睡眠能起到的作用不大,(除非你是熬夜加班,連正常睡眠時間都達不到)因為你需要的不是通過「靜止」恢復體能,而是要找個事兒把神經放鬆下來。這樣你可以理解為什麼你周末兩天不出門依舊無精打采,而只需下班後游泳半小時就神采奕奕。

【不必停下來,只是換一下】

既然睡覺不能幫助我們休息大腦,那什麼辦法才可以?答案是不停止活動,而只是改變活動的內容。大腦皮質的一百多億神經細胞,功能都不一樣,它們以不同的方式排列組合成各不相同的聯合功能區,這一區域活動,另一區域就休息。所以,通過改換活動內容,就能使大腦的不同區域得到休息。心理生理學家謝切諾夫做過一個實驗。為了消除右手的疲勞,他採取兩種方式——一種是讓兩隻手靜止休息,另一種是在右手靜止的同時又讓左手適當活動,然後在疲勞測量器上對右手的握力進行測試。結果表明,在左手活動的情況下,右手的疲勞消除得更快。這證明變換人的活動內容確實是積極的休息方式。

比如你星期五寫了5個小時的企劃案, 最好第二天去給你的盆栽們剪枝而不是睡到太陽曬屁股。還有一點,當你無法選擇由腦力勞動轉入體力勞動時,你不妨在腦力勞動內部轉換。法國傑出的啟蒙思想家盧梭就講過他的心得:「我本不是一個生來適於研究學問的人,因為我用功的時間稍長一些就感到疲倦,甚至我不能一連半小時集中精力於一個問題上。但是,我連續研究幾個不同的問題,即使是不間斷,我也能夠輕鬆愉快地一個一個地尋思下去,這一個問題可以消除另一個問題所帶來的疲勞,用不著休息一下腦筋。於是,我就在我的治學中充分利用我所發現的這一特點,對一些問題交替進行研究。這樣,即使我整天用功也不覺得疲倦了。」所以,這天你要是有好幾個問題要處理,最好交替進行,而不要處理完一個再開始的二個,那樣會很快被耗盡。

【最好的休息,是讓你重燃生活的熱情】

我們的疲憊主要來自對現有的一塵不變的生活的厭倦。所以最好的休息項目就是那些讓我們重新找到生活和工作熱情的活動。如果你幹完一件事,能夠幸福地感嘆「明天又是新的一天。」那這件事對你來說就是最好的恢復熱情,調節情緒的方法。但可惜,我們缺乏對「休息」的想像力。我們能想出來的休息方法不是痴睡就是傻玩。

我們給你開了下面一些活動清單,基本思路是以「做」來解決「累」,用積極休息取代消極放縱。當然,最適合你的方法還是要你自己探索。事實上如果你覺得打掃衛生比坐過山車是更好的放鬆,那麼就去吧,別管世界上的其他人都在玩什麼。

也許你可以:

* 用看兩小時讓你開懷的漫畫或小說代替去KTV唱那些一成不變的口水歌

* 試著放棄在周六晚上去酒吧,10點入睡,然後在7點起床,去沒有人的街上走走,或是看看你從來沒有機會看到的早間劇場,你會發現這一天可以和過去的千萬個周末都不相同。

* 不要再去你已經去過無數次的度假村找樂子了。找一條你你從沒去過的街道,把它走完。你會發現這個你感到膩味的城市結果你並沒有完全體會到它的妙處。

* 旅行,而不是換個地方消遣。去一個地方對那個地方本身心存好奇,對自己這趟行程心存美意,感受自己經驗範圍以外的人生樣貌。而不是坐了5小時飛機,只是換個地方打麻將,換個地方游泳,換個地方打球……

* 從這個周末起學習一項新的技藝,比如彈電子琴,打鼓……每周末練習1小時以上。

* 去社交。不要以為它總是令人疲憊的。雖然和看書比起來,它稍有點令人緊張,但也能讓你更興奮,更有認同感。你必須每周有兩三天是和工作圈子和親戚外的人打交道。它讓你在朝九晚五的機械運行中不至失去活潑的天性。女性朋友們尤為需要走出去和朋友聚會,這些時刻你不再是滿臉寫著「效率」的中性人,而是一個裙裾飛揚的魅力焦點。

* 做點困難的事,如果你是精神超級緊張的人。心理學家發現解除神經緊張的方法,是去處理需要神經緊張才能解決的問題。曾經一位精神即將崩潰的總經理找到一位醫師給出治療建議,結果他得到的處方是去動物園當馴獅師。一個月以後完全康復。所以壓力特別大的時候你可以為自己再找分工作,但不要是和你職業類似的。比如去孤兒院做義工,或者去一個複雜的機械工廠從學徒干起,或者做一道超級複雜的數學題。


你很累,有可能是因為你需要學習!

20150908補充

我的領導雖然管理能力不怎麼樣,但絕對是個好人。不是他沒有提拔我,而是我不想做管理,不想當領導,我只想做自由撰稿人!!!所以多次提拔,雖然我也認真的學習管理經驗,也會去嘗試工作,但是最後我都會拒絕!本來是一個雜事處理的助理,一個非決策性事務助理,但是我覺得我一個人都能幹。所以我前任大姐離職以後,我就一直一個人做著兩個助理的工作。領導也是把這兩份工資和獎金都發給我的!我工作七年也是因為這份工作符合「錢多,事少,離家近,睡覺睡到自然醒,心情舒暢,發展好!」 我也沒有像有些人理解那樣沒有什麼發展,我離職的時候,有20多家公司挖我,也有獵頭打電話。謝謝大家支持!

我在今年年初換了工作,在此之前我做了七年的全職打雜的,很多人聽我說完都會笑!是真的,一點都不誇張,我幫領導處理一切他不想乾的工作,而且是各種突發性、瑣碎得工作。我個人覺得工作無非圖「錢多,事少,離家近,心情舒暢,發展好」,都占不太可能,但是要是不佔一半,要麼換工作,要麼換工作狀態唄!事實上從我去年歇產假開始,人事和行政主管就一直在跟我抱怨,說我原來一個人做的工作,三個人做,領導還不滿意。昨天領導給我打電話,問我能不能回去!

掛了電話我微信問人事怎麼回事,人事也很無奈,現在兩個人給領導做助理,還安排了一個行政輔助,但領導還總是不滿意,換了好幾撥人了,還希望我能跟新助理說說工作方法。特意拉了微信群讓我和她們幾個討論,問了一下,工作內容沒什麼變化,還是我以前的工作內容,而且很多原來屬於我的粗獷性的體力勞動工作因為我懷孕的時候讓保潔和保安行政做了,反而比我最開始負責的時候少了很多。我在打雜的時候,同時還偷偷給另外兩個月刊、一個周刊寫專欄,時不時的還看書寫書評,看電影寫影評,更新豆瓣日記,我真的沒覺得這份工作有多累。

她們三個各種抱怨工作有多累,領導脾氣有多大,我問她們需要我講什麼,她們就絮絮叨叨的抱怨,也不說什麼正經問題。我讓她們查我留下的工作交接表,她們說沒用。說實話我在原來單位幹了七年,大部分時間都是給領導打雜,我們領導的管理能力不怎麼樣,但是人絕對是好人。只要不觸犯他底線,不誇張的評價一下真的是大方又好說話!她們反應的問題就讓我特疑惑!我就具體問了什麼事,然後說我當初交接都寫好了注意事項了,她們說換好幾撥人了,那張紙早丟了,就算看了也沒用,然後還是陷入循環抱怨。瞎聊了幾個小時,我實在不想耽誤時間跟她們瞎聊了。只好給他們推薦了《整理的藝術2:時間是整理出來的》、《整理的藝術4:升職從整理開始》、《做事的常識: 事情一來,馬上就知道怎麼做》(...)【簡介、《溝通的藝術:看入人里,看出人外》、《麥肯錫入職培訓第一課》。可是她們說看書沒用,然後繼續抱怨。

我就特無奈,真的挺無奈的!你說這我還有什麼轍,就跟她們主管說沒轍,幫不上了!他們主管讓我寫個書面的東西,她回頭開會讓他們學習。我說你組織她們讀書學習就行了,她們主管說「書里也不一定能有用呀!」我真是只能回復「呵呵」了!

很多人問我怎麼讀書效率高,其實當你需要這些知識,有針對性得讀書的時候效率最高。我推薦的這些書,她們如果能夠好好讀,思考之後會有特別大收穫,能夠直接提高工作效率。而反過來你總是覺得很累,可能就是你的能力需要提高,工作效率需要提高,這個時候可能就是你需要學習的時候!而書是最廉價,最方便的學習工具。舉個例子:

《做事的常識》里介紹了42種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隨便選一個:你能夠完全掌握自己的時間,你就會發現,只要事先把自己的時間規劃好,就能用自己的節奏工作,得到更多自由運用的空間,並且讓工作更輕鬆、更愉快。能掌握自己的工作節奏,就是上班族把事情做出成績的常識。規劃時間技巧之一:拿黃金工作時間做不急卻重要的事。

我每天的黃金工作時間是上午,一般我都會把這段時間做那些工作中的重點工作,必須要做而且不做肯定會被開除的工作。比如寫早盤、檢查中層管理幹部的考核情況、給大家分獎金、準備會議資料、查看項目執行情況。這些都是比較重要,需要頭腦清楚的時候思考,並且執行的,是我工作的重點。下午午睡後處理其他工作,比如核算編輯費、安排之後的會議、預定會議室、收發郵件、安排面試時間、處理報銷、貼發票等等。

如果她們能好好看看書,找到自己的工作方法,掌握自己的節奏,就能避免她們老抱怨的,分著一半的獎金,被領導打斷去做別的事,回來接不上思路,結果分的同事和領導都不滿意,解釋的也不能讓大家信服,被狂罵一頓!

再比如貫穿《做事的常識》作者小倉廣都在教大家的小技巧「同時養成習慣」也非常適合她們的日常工作。領導因為吃飯的問題反覆的發火,這個情況我工作了七年從來沒發生過,當然這可能是因為我是吃貨的原因。但是另外一方面,也是我習慣每天下班前問領導第二天來不來,吃幾頓飯,想吃什麼。我都會提前一天點好,告訴餐廳第二天幾點送。領導開始會自己點,時間長了就會開始「隨便」,這個時候你就可以翻筆記本,看看以前領導點的菜,總結一下領導愛吃什麼,有什麼忌口。還有就是《整理的藝術4:升職從整理開始》里提到的在電腦上把備忘錄放在電腦屏保前也很實用。把你想養成習慣的事,做三個月的備忘,放桌面上,每天都做,三個月以後你會自動養成習慣。不光有電腦整理,實物的整理也一樣會有習慣,比如領導每頓飯必須有醋,在整理桌面的時候,固定把醋放在花瓶旁邊,每天早上換完辦公室的花,看看桌面,看習慣了,看到醋瓶里沒醋了,看著就彆扭,就會直接加上。

可以舉例的太多了,其實很多書,尤其是工具書都是看了直接就能對工作有提高的,你很累,有可能是因為你需要學習!不要還沒看就這沒用,那沒用的,當然看了還是要思考,聯繫自己去實踐,要不光看不練也沒用!


我跟你一樣,也是每天需要坐很久的工作。但哪怕在不忙的時候,也覺得特別累。或者自己感覺身體上並不算太累,但精神上極度疲乏。

我跟我同事私下討論的時候說:哪怕身體上不累,也很不開心。一天一天熬得慌。

其實在工作進行到第四年之前,我從不覺得有什麼困難是過不去的,只要咬緊牙關,撐一撐就好了。我可以一邊工作、一邊考證、每天熬夜也沒覺得怎麼樣。

但到了第四、五年里,許是年齡大了、體質差了,我開始明顯覺得吃力了。總是覺得很累。能支持我每天要死要活爬起來的,除了強烈的職業道德,還有窮,沒別的原因了。

自我感覺,就像一個低電量的手機,閃著危險的紅光,還要點亮屏幕、運行各種app。

可我每天強撐著自己做的那些事,根本就瑣碎、無趣、毫無意義,不做又不行,我覺得我的人生就要浪費在無窮無盡的雞毛蒜皮里了。這是導致精神疲憊的最主要原因。

大概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我開始關注時間管理、自我管理等方面的知識。但總是成功少、失敗多。也正因此,我對那些標榜如何如何使人煥然一新的書籍,總是抱著一點警惕性:再好喝的雞湯,喝多了也膩味。我需要的,是切實可行的做法。

前兩天在得到APP聽書,是巴里 施瓦茨的《你為什麼而工作》,裡面談到機械、重複的勞動會使人意志消沉、金錢的刺激也會恰得其反,只有擁有更多的自主權、讓員工能夠自我實現,員工才會充滿鬥志。

這裡面的道理固然明了,但卻更多是從一個企業的角度去闡述這個問題,作為一個獨立的、一個每天「感覺身體被掏空」的、對企業毫無影響力的普通員工,我需要的是能對我自己有切實幫助的方法,不要勵志雞湯、也不要毫無用處的安慰。

正因如此,這本書一出現在我眼前,它的題目就吸引了我全部的注意力:《你充滿電了嗎?——激活人生狀態的精力管理關鍵》

這本由美國作家湯姆 拉思寫的書由後浪出版集團出版。正如序言中所說:「與其說是精力管理,不如說是能量與心態管理。」「它從『道』上糾正你的觀念、從『術』上指導你的思考、從『器』上提供實踐技巧,打破『反正我也成功不了』的心安理得。」

意義!

昨天,20%的人花了很多時間做有意義的工作。

昨天,你做了什麼有意義的事情?過去一周、一月間,你做的最有意義的事情是什麼?

如果夸夸其談,我的工作當然意義很大。但若分散到每一天每一時,那只是一件又一件無窮無盡的事項,讓人精疲力竭、心煩意亂。

但湯姆 拉思告訴我,工作不是為了活著或者敬業,是為了每天完成一件有意義的事情。而動力,需要在對集體有益的事情中去尋找,問問世界需要什麼,再問問自己能提供什麼。

也就是說,當你對自己的工作充滿興趣、覺得自己做的事情很有意義的時候,精神疲憊的狀況就能夠得到良好的緩解。

有意義的工作常常是雙贏的。只有陷入默認不假思索的勞動,才是你死我活的鬥爭、才會極度疲乏。

工作,也應該是我們的目標,而非場所。

因此在工作之前,要先停下來想一想:我要做的是什麼?我工作的意義是什麼?有意義的事情多做、無意義的事情不做,必做的加緊時間上的管理,遠離一切干擾項。同時別忘了休息。

當工作從為了金錢而被動從事的項目,變成為了創造意義而主動去做的事情,一切就都變了。

互動!

昨天,16%的人進行了非常積極的互動。

當工作有了比金錢更為宏大的目的,下一步,就是使工作變得更加高效。

而高效從來不是一個人就可以完成的,良好的人際關係能讓一個小順利、影響下一個小順利,當優勢累積多了,成果自然也就有了。

重點在於:給自己一個微笑、也給別人一個微笑;自己成長的同時、也幫助別人成長;金錢買到的體驗、遠遠大於金錢買到的奢侈品所能帶來的幸福感。

換句話說,人是群居動物,孤獨久了,精神就會疲憊,而與他人的良好互動,能夠抵消生活中的疲憊感。

而這些行為所能造成的幸福感,還是可以傳染的。

能量!

昨天,11%的人能量充沛。

這就是最重點的部分了:在面對每日繁重的工作時,如何才能讓低電量的自己,得到及時的充電?

內容其實是最簡單的老生常談:吃、動、睡。

吃:使用短期思維,不考慮未來,只考慮當下的每一口,是否對自己的健康有好處。遠離一切的垃圾食品。

動:總是幾個小時坐著不動,每天運動也不夠。每個小時動一動,便能夠抵抗大部分久坐帶來的疾病。

睡:工作太久睡太少,效率反而更低。

吃飯——運動——睡覺三樣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壓力便可以得到良好的舒緩。

如果總結起來說,便是:做有益於他人的事、創造更正面而不是負面的時刻並與他人進行良好互動、做能夠改善身體狀況和精神狀況的選擇。

而在《你充滿電了嗎》這本書里,意義、互動、能量三大部分里,又分21小點,提供了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

這些方法並不難。難的在是否能夠堅持下去。現實生活中,這21點如果有一、兩點能夠徹底堅持下去,便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一個人的生活。

此外,疲憊除了身體上的疲憊、找不到意義而造成的精神上的疲憊以外,把精力過度浪費在無用的事情上,也是很主要的一個原因。因此視力所及之處,除了「做什麼」,也要關注「不做什麼」。

後浪有一本書叫做《不做,讓人生更豐富的減法哲學》,剛看到時,我整個人都是懵的:不做?還更豐富?這怎麼可能?

真讀起來才發現:人生不過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過日子。我們為了「要做」而浪費了太多人生。

這本書的作者辻信一,是日本一位文化人類學家和環保主義者。2009年,他出版了《為了慢生活的「不做」》一書,這本書就是在其基礎上修改後的作品。2016年,這本書由後浪出版公司 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辻信一在書中提到:現代社會是一個「要做」過剩的社會,每個人都有一長串的「要做」清單。當時間不夠的時候,我們便大力提倡「效率」,但當效率提上來、節省了時間之後,我們又會把這些空出來的時間全部用新的「要做」填滿。

辻信一先生把這稱為現代人的「空白綜合症」:即我們見不得日程表上的空白時間段,總想把它們全部用待辦事項填滿。

但填滿的,全部是「要做」,我們真心喜愛的「想做」,卻不見蹤影。而我們這樣拚命努力地工作,不就是為了有一天可以去做「想做」的事嗎?為什麼我們會讓「想做」為「要做」騰地方呢?我們又該如何,才能真正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在書中,信一先生舉了日本電影《海鷗食堂》中老闆娘的例子,當遊客羨慕她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時,她說:我不過是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罷了。

事情就是這樣簡單:為了「想做」的事,我們先從「不做也可以」的事情開始,給自己列一張「不做」清單吧!

在書中,信一先生列了這樣的「不做」清單:

不看電視

不趕車

不用一次性用品

吃飯時不談工作

不浪費上廁所的時間

……

表面看來「不做」,好像浪費時間浪費生命一樣,但細細想來,所有的「不做」全都是「在做」啊!

不看電視,我在感受生活

不趕車,我在擺脫尷尬、慢慢行走

不用一次性用品,我在珍惜生活、保護環境

吃飯時不談工作,我在認真吃飯

不浪費上廁所的時間,上廁所,重點就是在排泄啊

在空間上,許多人的斷舍離總是斷不幹凈:扔了舊東西,家裡有了空地方,就必須要買新的東西填滿。有了新衣服,就一定要買其他可搭配的衣服、鞋子、包,我們的慾望無窮無盡。

時間也是如此:我們用無窮無盡的事項填滿了所有時間,卻忘記了我們生活的根本目標;我們盼望簡單生活,卻用無窮無盡的「要做」親手摧毀了自己「簡單」、「要做」的生活。

當我們老去,我們回憶起的,不是每日做了哪件事、完成了哪個項目,恰恰是我們為「要做」而常常放棄的那些生活中的瑣事:與朋友的交往、家人間依偎、晨光下的牽牛花、夜幕下的牽手。

生活本身很美,只是我們在外面包裹了太多的名、太多的利、太多為追求而進行的追求。層層包裹之下,我們便忘記了最初的夢想,是簡單快樂、做自己想做事情的生活。

放下這些「要做」吧,列一個「其實不做也可以」的列表,讓生活回歸本心,變得簡單又豐富。

當我們的工作擁有意義、不去做那些「其實不做也可以」的事,把空閑時間用來感受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時候,我想這種揮之不去的疲憊感,就會有很大的改善。

草蒙茸:好讀書、不求甚解,愛寫字、隨想雜談,從心所欲、偶爾腦洞過天。憑書立案心自遠、執筆為劍走江湖。公眾號:隨想雜談


1.情緒引起呼吸模式變化:無意識的情緒抗拒和控制,都會讓肌肉緊張,使得自然的腹式呼吸轉向過度使用肩頸部肌肉參與呼吸。看到此回答朋友可以深吸一口氣試試,如果會不自覺聳肩,說明都在錯誤呼吸模式。呼吸模式錯,呼吸就淺和阻塞,容易累。情緒問題處理的方式貌似各種各樣,但是生活計劃中有讓生活簡單這部分可能最為重要,簡單才能關注到更多,才有感受情緒和處理情緒的精準機會。

2.不良呼吸模式引起肌張力變化,耐力好的軀幹穩定肌不工作,而耐力弱爆發力好的大肌群參與工作,容易累。大家可以現在再放鬆吸氣看看自己腰椎是否能明顯伸展,骨盆是否會稍微前傾,尾骨是否會動?如果不能,呼吸模式錯誤,脊椎的伸展肌沒有充分參與工作。

自然的呼吸不需要練習,在你完全放鬆的時候再感受,會發現是自然發生的。所以很多時候不良呼吸模式依舊是我們不夠放鬆。所以日常練習如何放鬆,不是練呼吸。通過放鬆去喚醒自然呼吸。睡前10分鐘的冥想或掃描式感受自己的身體,很多時候就能改善第2天早上的身體沉重與疲勞感覺。

3.無意識動作或姿勢錯誤:自然的呼吸應當是每次吸氣脊柱深層穩定肌會自然工作讓脊柱伸展,每次呼氣下腹都會收縮,更有重要的維持人類直立行走的各部分肌肉在脊柱和骨盆,下肢之間維持一個立體空間的動態穩定,這3部分在不良坐姿長期維持的情形下難以平衡,失衡就要控制,控制就不放鬆,所以累。

一個簡單的意識建立可以改變很多身體狀況,比如大家可以現在感覺一下自己的雙腳是否有」推地「的意識,如果沒有軀幹必然負荷過度,引起更多大肌肉參與動作。如果你一直不知道腳是用來推起身體而不僅僅是做支撐的話,無意識錯誤動作已經重複多年了。只要雙腳放膝蓋前下方,自己給雙腳一個「推地」的意識,軀幹的負荷感受馬上會發生變化。

這3點相互影響。

基本的緩解疲勞方向:做好任意一點,其他2點都改善。

改善身體體質和動作質量提高的方向:做好第2點為最主要。

生活質量提高方向說:做好任意一點,其他2點都改善。但是身心細節要清晰,要意識到,修正,再放回去。

-----------------------------------------分隔線以下是本文重點----------------------------------------------

很多時候我們可以不用什麼練習,通過「象徵」我們就能感受到身體的變化:

比如自然的呼吸是如何的呢? 「如嗅花香」,大家藉由這四個字的意境去感受呼吸,如果體會到了呼吸的真實變化,我藉此說下我通過練習體會和觀察我家兩個孩子成長看到的東西:

1.我們是靠身體感受活著的,身體永遠走在意識前面,身體是潛意識,一切心理反應實際都是身體感受,感受是我們追求一件事情的原動力。因為我們從出生開始就基於身體感受形成了自我的概念,形成了分別對立的世界觀,一旦感受脆弱,自我的狀態就很弱,就覺得沒有意義,各種情緒開始出現,情緒控制就肌肉緊張,之後出現了我最開始說的那3條問題,所以就容易累。

2.某種程度我反對大家執著於從弄清事物的邏輯關係中獲取滿足感。我們可以講道理,但很多時候,當我們知道為什麼,知道一個概念之後,或認知被過度啟用之後,往往感受就變得脆弱了。就像遊戲攻略看多了,不想玩遊戲了。如果對這些問題感覺到 困惑,可以想想為什麼,但是最後一定要練身體,一定要去感受,別想那麼多。我們終究是靠自己的感覺去選擇和生活,不是靠講道理。

3.感受是生命發展的原動力,覺得做的事情沒有意思和沒有意義才累,其實正是身體感受變得脆弱,生命體驗很差的表現。身體的訓練無處不在,如果呼吸可以透過指腹對一張白紙的材質感受就變得更加深長和自然,那我們不太可能這麼容易累。

盡量多地保持感知世界,停止過度的認知,不要問這麼多為什麼,不要被各種理論影響和左右,多練多感受。這些不是建議,當下這個環境而言,算忠告。

我的鞋店: 首頁-OLLO跑酷北京 高科 (一雙讓腳有真實觸感,促進足底肌功能恢復的普通運動鞋) 歡迎關注

我的公眾號:jlgaoke 助理教練丁丁微信號:dingdingzulaoda(課程諮詢聯繫和身體問題諮詢)


看了一票答案,我覺得應該補充一點。因為,我曾經也是一個上班令我疲憊不堪的人。

首先肯定是內在的因素,內心的壓力,焦慮等消極情緒,極大消耗了心理能力,就好像你身上背負著100斤的重擔。

而工作的無意義,進一步加劇了能量的消耗,任何的挫折,對你都是重大的打擊,讓你疲憊不堪。

最後被很多人忽視的,是環境的影響。在這樣一個令你厭惡的環境里,即便你什麼都不幹,你也會疲憊不堪。那令人厭惡的環境,就如同一團團散發著負面情緒的烏雲,讓你無可逃避,消耗你的能量。


不要被樓上 肥肥貓 的答案誤導。

上班坐著覺得疲憊不堪的真正原因哪裡是什麼覺得自己做的事情沒有意義。這個判斷太容易證偽了。很簡單:如果你覺得自己做的事情很有意義,你就不會覺得疲憊不堪了嗎?

任何工作都不是容易的,如果是「很有意義的工作」,比如商務談判,那必然要消耗大量的腦力和精力,雖然全過程也是坐著的。這樣一天下來如果你不疲憊,我拜你為師。

況且,一個人怎麼可能整天都做有創造性和成就感的東西。一個人怎麼可能不避免做機械重複的勞動。任何一項技能,如果不是千萬次重複,又怎麼可能變得專而精?每天都讓你做不同的事情你吃得消?每天都讓你有成就感你這人生就會像煙花一樣燦爛而短促。

換句話說,肥肥貓如果他自己覺得做的事情無聊而感到疲憊不堪,這並不能代表人民,更不能說明如果不無聊就不會疲憊不堪。你可以問問他一整天商務談判下來會不會疲憊不堪。一整天研究一個以前從未遇到的新問題會不會疲憊不堪。

批評完了,下面揭示真正的答案。

上班一天下來覺得疲憊不堪是因為你的HP(生命值、體力值,又稱血槽)不夠。

如果,你的HP只有100,而上班坐著消耗的HP以每小時10來計算。那麼很容易在8、9小時以後,HP就接近空槽了。

而如果你的HP有500甚至1000呢?那上班消耗的HP根本可以忽略不計。

根據我長期的觀察,人每天醒來的時候,HP的數值都不是固定的。英語里有一句諺語:get up from the wrong side of the bed,意思就是你起床的時候沒做好,HP初始值定低了。

就拿我自己來說。有時候早上醒來時候HP無比強大。那麼在這一天,我就可以在上班全負荷運轉八九小時之後,回到家再練2小時鋼琴,健身半小時,最後再寫上幾千字的文章。

而有時候醒來便覺得萎靡,估計HP只有最高峰時候的1/4不到。那麼這一天,我只能勉強完成工作,回到家就躺床上不想起來了。

估計很多人就是屬於後面的情況。所不同的是,有些人長期處於這樣的情況,於是久而久之就產生了疑惑——為什麼上班坐著一天下來都會這麼累?

回答就是:想法設法提高你的HP,或者是至少提高你醒來時候為高HP的天數比例!

怎麼提高呢?

鍛煉!鍛煉!鍛煉!

樓上這麼多答案居然沒有提到這個也是讓我挺意外的。

自從四年前養成鍛煉習慣到現在,我上班時候高HP的天數猛增。

另外就是不要對毒品、香煙和咖啡產生依賴,這會顯著降低你的HP上限。

其他的辦法都是一些老生常談,能做到的就做,不能做到的那就只看上面也行:

——想辦法提高你的睡眠質量。

——改善飲食,減肥。

——保持積極的心態。

最後,請檢查你的身體是否有某種慢性疾病。如有,那你的HP怎麼都不會高。


春困,夏乏,秋盹,冬眠。彷彿一年四季下來,人都處在一種「靈魂出竅」的狀態中,站著能睡著,坐著能睡著,趴著能睡著,倒掛也能睡著……樹袋熊模式全年開啟,就沒有一天是清醒的。

「睡了一覺,一天又沒了。」當你還在感嘆渾渾噩噩的日子,也許應該下功夫找找原因。

你們聽說過發作性嗜睡病嗎?

發作性嗜睡病,是一種睡眠障礙,是由睡眠機制異常導致的。它的一般表現就是:晚上」太累睡不著「,白天」醒不來「,夜間不安穩的睡眠會讓大腦在白天的時候自動進入睡眠狀態。嚴重的癥狀包括:白天嗜睡;意力不集中;突然昏睡;幻覺;睡眠麻痹;情緒強烈一些的時候,突然猝倒……

然而,在了解了這些之後,大家先別急著對號入座,或許你只是短時間內作息紊亂導致的睏乏,並不是得了發作性嗜睡病。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平時的生活很規律呀:上班下班吃飯洗澡睡覺,沒有什麼不對呀。

為什麼坐著不累,還是一副沒睡醒的樣子?

維生素公司Healthspan的一項調查顯示,97%的人認為大多時候都感到疲勞,醫生的記錄顯示,10%的人諮詢全科醫生只是為了調查無法解釋的疲勞。根據調查結果,持續疲勞可能產生的原因是:

1) 缺乏鍛煉。這可能是你能想到的最後一個原因---運動過後不是反而更累嗎?其實不然。規律的鍛煉能夠讓你的心肺工作更有效率,更能吸收氧氣和重要的營養物質。

2) 垃圾睡眠。我們都有這樣的習慣:睡覺前的最後一件事情是看手機,刷刷微博朋友圈之類的。其實手機屏幕散發的藍光正好讓你睡不著,因為藍光會刺激大腦,當你想睡覺的時候,「喚醒」你使你不能在設定的時間休息,破壞良好的作息習慣。

3) 缺維生素B。B族維生素特別重要,能將食物轉化為能量。在長達一天的工作時間中,沒有足夠的能量怎麼支撐?

4) 脫水。我們的身體,僅僅失去正常含水量的2%,就會損害能量水平。在空調辦公室上班,或者才走了一段很長的路,或者忘記定期喝水都容易導致脫水,這時候血壓就會降低,輸送給大腦和肌肉的血液就會減少,人自然而然就容易疲勞了。

5) 壓力過大。不否認適當的壓力能夠使人迎難而上,但是壓力過大而又無處釋放的時候,不管是工作還是感情問題,直接影響的都是睡眠。夜間無法睡好,白天會犯困也就不出奇了。

整天坐著,是怎麼損害我們的健康的?

你每天都超過6個小時坐著上班嗎?有個數據可能會嚇到你:患心臟病的風險高達64%,患上各種癌症的風險也更大……可以說,久坐等於慢性自殺。

1) 容易變肥胖。久坐就像你吃的巧克力一樣,會轉化成脂肪,不斷積累在體內---游泳圈就是這樣形成的。

2) 器官損傷。坐著會讓消耗脂肪的速度變慢,血液流動緩慢,長期如此會堵塞血管,形成高血壓,高膽固醇等。

3) 肌肉退化。當你站著的時候,腹部和腿部的肌肉是拉伸和收緊的,坐著的時候時鬆弛的,「用不到」了。另外,坐在椅子上也限制了臀部的移動範圍,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走路。

4) 背部和頸部疼痛。長時間固定的坐姿會危害頸椎健康,這是公認的事實。同時,我們的脊椎長時間承受壓力,也會感到不適。

5) 智力喪失。一整天坐在電腦面前,解決這樣那樣的問題,不斷地挑戰大腦的批判性思維,神經處於緊繃的狀態。當你久坐了一段時間就會發現,伴隨著持續巨大的消耗,而沒有任何的放鬆狀態,其實是在吞噬你的大腦功能。

疲勞狀態下如何保持清醒?

在上班的時候,如果我們太困了,可以:

喝大量的水,促進身體代謝;

打開窗戶,讓新鮮空氣流動,深呼吸;

吃點水果,或喝茶;

上下走樓梯;

幫同事做點事情……

當然,這些只是用來應對突如其來的困意,終究是治標不治本,要想讓自己不經常犯困,還是要養成良好的、有規律的生活方式。

1) 每天花固定的時間鍛煉,慢跑、瑜伽、打球……選一個喜歡的,適合自己的去做。即使每天只運動十分鐘,都比坐著好太多。如果這些運動你都不喜歡,那就動一下肩膀和頸椎:

- 每次向前和向後滾動肩膀10次,以緩解緊張和舒緩肌肉。

- 吸氣,舉起肩膀,仰起頭,保持呼吸30秒,再釋放肩膀,左右重複10次。

- 至於頸椎,在很久以前看到過養生的節目:久坐的時候,不妨運動一下脖子,用你的頭寫一個繁體的「鳯」字。親測有效喔。

2) 養成自律的好習慣,不要讓你的自律神經失調。到了該休息的時間,應該放下手中所有的電子產品,閉目養神。我知道要做到很難,但是可以!

一定要提醒自己: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健康才最重要。

3) 少吃零食,多吃五穀雜糧,果實蔬菜,這樣可以幫助補充維生素和其他營養物質。

4) 養成定時喝水的習慣,不要等到覺得渴的時候才喝。我們之所以覺得渴,是因為身體的缺水程度已經到了「警戒線」了,總是到渴了才喝水,怎麼能精力充沛呢?

如果大家也有以上困擾,請按照方法,堅持做。有問題的童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互動。最後,希望大家都有健康的體魄,加油!

文/小刃刃

微信公眾號【 yingrendao 】,每日推送自信、人際交往、情感、學習成長等主題文章。

PS:沒時間解釋啦,趕緊上車。

【電子書福利】如何更系統的學習提升自信、人際交往、戀愛、學習成長方法,關注本公眾號:迎刃(ID: yingrendao )後台回復關鍵詞:dzs 或『電子書』,即可下載5本電子書到手機瀏覽(5種格式)。晚了,可能鏈接就失效啦。


謝謝邀請,這還是我第一次答題。我想第一點就像你說的,用腦,腦對於人類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器官,它時刻都在運作。腦的供需在機體中處於首位,不僅如此,腦的消耗量也非常大,因為只有巨大的能量才能維持腦的精密運轉。所以,用腦,非常消耗能量。

第二,並不是坐著就不動用骨骼和肌肉,維持坐這個姿態,就需要上百條肌肉的緊張和全部軀幹骨的支撐。而有時一個看起來簡單的手部動作,也需要幾百條肌肉協同完成。

所以雖然看起來你只是坐了一天而已,卻消耗了大量的能量。

如有不當,謝請指出!


有的職業上班都是躺著,不也是很累的嗎?


動久則殆,靜久則滯。大白天坐著不動,陽氣鬱滯,當然累了。

運動過度,也會累。運動過度的累和坐著不動郁滯的累不一樣。運動過度的累,是筋疲力盡。陽氣鬱滯的累,是渾身發重,幹啥都使不上勁。

那怎麼克服呢。一句話:別沒事上躥下跳的亂動,也別沒事就跟塊石頭一樣的紋絲不動。

具體來說,你可以學學太極拳,工作一小時打上幾圈。保你生龍活虎。

看了下面的答案,大部分答案都是離題萬里的瞎胡扯。


我有一個同學,因為老是蹲著看手機,得了青光眼和尾椎骨折,寫好的答案在發病的時候丟了,於是口述讓我來答。你們要罵罵他別罵我,以下都不是我說的啊:

生理學上的事情,一夥自以為是的高票導師硬往人生意義上瞎扯個雞毛啊。左一個無價值,右一個沒意義,就你那幾句車軲轆話值錢是吧?下面成千上萬聞屁而贊的信眾也長出一口氣——「天亡我,非蠢之罪也」,有情懷誰還需要智商。

噴你不白噴,總會有原因:

肌群需要交替收縮、輪番休息才能持久工作。正常人心臟也是舒張期超過收縮期,休息時間比做功時間長,才沒發展成心衰。

所以動不一定累,靜也不一定不累。

長時間一個姿勢會造成對應肌肉持續強直收縮,這幾塊肉光幹活不休息,你不累誰累?

解決的方法很簡單,別他媽老在桌子上趴著了,左左右右上上下下前前後後動起來,別老欺負你後背後腿上那幾塊肉。

年輕時你通宵上網夜不歸宿,可以吃老本硬扛,三十五歲以後你再試試!


你OUT了,會偷懶的才是職場精英

相信很多人在職場上,都掉入過這麼一個坑:越勤奮的員工越成功。

尤其是想要在新崗位上大展宏圖的小白們,遵循著笨鳥先飛的原則,不僅能接的工作照單全收,還會滿足同事、領導們的一切要求。

所以,才會有這些爭議的話題:

要求「時刻保持聯繫」,是暴政嗎?

同事工作能力差,要不要力挽狂瀾?

在職場要不要當邀功精?

生活被工作填滿,我要不要辭職?

說到底,還是工作上的心理壓力過大,和生活起了衝突。看看周圍的「人生贏家」們,人家和你一樣忙,但是過得卻比你自如很多。

如果你認為自己已經足夠努力了,卻還是屢戰屢敗,你感到焦慮不安,對自己產生懷疑,你會聽到內心一個惱人的聲音在問:「到底哪裡出錯了?」

下面阿信要和你講的,不是雞湯,也不是毒雞湯,而是幾個「偷懶」的職場小辦法,可能也是你和比你更優秀的員工之間的差距。相對於嚴苛地約束自己,有選擇的科學「偷懶」更能助你達成目標哦!

你只需要在關鍵時刻全力以赴

如果你失敗了,你甚至沒有重新來過的機會,這就是為什麼老闆要求我們把每一件事都做得完美。那麼問題來了:誰能7天24小時不間斷地保持全盛狀態?如果你不停燃燒自己,很快就會燈枯油盡,等人收屍了。

在初期的工作幾次過度消耗後,你就會明白,這不是一種可持續的狀態。我們不是超人,如果連超人都不能每時每刻全力出擊,我們這些血肉之軀就更不可能做到。

雖然事實如此,但在高速運轉的企業中,老闆總希望員工是超人,能時刻保持精力充沛。他們認為這樣的團隊氛圍會讓大家更有信心。然而。員工更需要在重大時刻有卓越的表現。在事關重大的時候,你需要全力以赴。同樣,你也需要知道自己的極限。

在一切圓滿結束之後,我們可以盡情享樂,然後做個一動不動的懶鬼。即使鬧鈴一響再響,也要按幾次暫停,繼續睡覺。

這不是在偷懶,是為了你的榮耀補充能量,或者做任何需要做的事,以便在時機到來的時候展現你的光芒。然後就徹底地安心休息,做好準備,靜待時機,以圖下次再戰。不要聽信「在年輕時死去會留下一具漂亮的屍體」這種說法。讓我們「在蒼老時死去並留下一具漂亮的屍體」。

沒有人可以一直保持全盛狀態,我們為什麼不把能量積攢到關鍵時刻呢?

不要詢問別人的意見,直接宣布你的決定

在企業中最好的精神操控法之一,就是在提前通知大家你要這麼做。不要問其他人是否同意,只需要告訴他們你的決定,然後去做就是了。

如果你做得恰到好處,會讓人感覺你處事慎重,同時不乏和威嚴。自信地宣布一個決定就是賦予了這件事合法性和有效性。大家通常會認為你是經過慎重的考慮才做了決定,會認為這個想法可能很不錯,最起碼會尊重你的決定。

華裔青年傑出企業家黃鐵鋒分享了他的職場故事:

我和一群最聰明的人共事。這些人不喜歡在未經考慮的情況下接受一件事。所以我盡量在會議之前和他們每個人通過電話或是在下午茶間歇交流,告訴他們會議安排。所以當我宣布決策的時候,他們不會毫無準備。我之所以尊重他們,是因為這些人值得被尊重,但是請注意,我並不是在徵得他們的許可。如果他們有好的建議,我會聽取。但我不是在詢問建議,只是在陳述決策。

所以開會時,通常就是重複我已經私下告訴每個人的決策。這沒有問題,每個人都感覺自己參與其中,會議也得以順利進行。大家如果有意見,我會考慮,但是從沒發生過大的意外,因為每個人都知道接下來的安排。

去試試吧。你不需要成為CEO 才能用到這種技巧。你可以和同事、客戶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下一次當你擠在飛機舷梯上卻需要打電話,可能會打擾別人時,以足夠大的聲音對其中一個人解釋並讓其他人也能聽到:「抱歉!我需要用幾秒鐘打一個電話。」你小小的不禮貌就變成了禮貌,沒有人會因此怒視你。

如果在做事之前提前告訴別人,他們在你實施時就不會感到驚訝。沒有人喜歡意外,你會取得更好的結果。

按自己的節奏工作,不屈從他人的時間

在電子時代的社交禮儀之一是不管對方是你的另一半、商業夥伴或客戶,如果你沒有在幾小時(或幾分鐘甚至幾秒)之內回復,就是不重視他們。所以你要麼成為手機的奴隸,要麼就只能做壞人,真是進退兩難。

無論你是否喜歡,這就是我們身處的信息時代的副產品。可怕的現狀是:人們在工作之餘每天還會接收 12 小時的信息。辦公室工作人員要花 28% 的時間回複電郵,人們平均每天發送或接收 35 條簡訊。過量的信息造成了短期的記憶障礙,增加公眾的壓力,損害大眾健康,並且造成了大量的經濟損失。這種現代疾病如此常見,我們甚至為它創立了一個新名詞——信息肥胖症。

人們不會考慮到這一點,他們每次給你發簡訊或者郵件的時候,都是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佔用你的時間,諷刺的是,這正是我們的主要業務領域。這讓我們更加警醒,我們得在信息控制我們之前,控制它。

我們都承受著時刻在線的壓力,但是屈從於此,隨時接受別人扔給我們的任何信息並非正確的處理方式。你需要捍衛自己享受恬靜的私人或家庭時光,保留娛樂和創造時間的權利。 讓人們留給你一些空間,你真正想要與之相處的人會同意,對於那些反對的人,擺脫了他們也好。

當你開始尊重你自己和你的時間,其他人也會隨之尊重起來。

【推薦閱讀】

《出眾:人生進階的技術》黃鐵鋒 著


錢少。


因為不愛崗。

愛的時候,可以廢寢忘食,不知疼不知累。

因為覺得自己賣便宜了。

付出與回報不滿意。

所以,請,要麼閉嘴擁抱,要麼速速離開。


為什麼上課上一天累得要死?

一個道理的


推薦閱讀:

該不該追隨領導?
如何評價2016年7月《HOPE~期待度零的新進員工》(改編韓劇《未生》)?主演:中島裕翔、遠藤憲一?
和上司公開爭吵是怎麼樣的體驗?
如何糾正上司的失誤決策?
領導批評時,不得回話,不得爭辯。這是職場的「硬性」規定嗎?

TAG:心理學 | 職場 | 腦科學 | 日常行為分析 | 工作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