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區分康德哲學中的「先天」和「先驗」?


謝邀,簡單說說

a priori 本是拉丁文,指在事情之前的。鄧曉芒老師其實也說「先天的」譯法有問題,像韋卓民先生翻譯為「驗前的」更符合原意,但是「驗前的」又和「transcendental」相混淆。所以準確的譯法應該是「在邏輯上而不是時間上在先的」。

故「先天」指「邏輯上在經驗之前」,「經驗性的知識先天的知識綜合起來才構成了真正的知識」便是此意的體現。那麼「先天的」也就不一定是「隔離經驗性要素」的,它還是要被用於經驗世界中來形成知識。但是康德又有這樣的說法:「但先天知識中那些完全沒有參雜任何經驗性的東西的知識則稱為純粹的。」(《純批》B3),按照這樣的解釋,嚴格的先天知識就是純粹知識,所以更嚴格的「先天的」一詞就幾乎相當於「純粹的」

而「先驗的」肯定是「先天的」,它所研究的是關於「先天的」(知識)如何可能的知識。形象一點:比如「先天的」研究的是輪胎一分鐘轉多少圈,那麼「先驗的」研究的就是輪胎為什麼會轉(我知道這個例子太噁心了,可以忽略,實在想不出來什麼例子)。這是有一個層級關係的,後者是關於知識如何可能的知識,屬於認識論。所以賀麟把後者稱為「先天的」,你可以體味一下。

感謝@哲學羊村黑店,歡迎批評指正~


"失戀了?"這樣的問題是否先驗地確認了對方曾在戀愛? - 鳥怪山的回答

這個問題的表述就是誤用「先驗」概念的典型例子,之前我在這個問題下的回答順便指出了「先天」和「先驗」的區分,鑒於已有的高票回答的解釋對初學者並不友好,而且對a priori這個術語的解釋也早已不再局限於從康德的意義上給出,特此將我此前回答中對這一區分的解釋轉帖至此:

————分割線————

中文「先驗的」存在翻譯混亂的問題,可能會指transcendental,但也有譯為「超驗的」,也有些人用來翻譯a priori,而通常後者也會譯為「先天的」。而且除了a priori和transcendental之外,還有transcendent。甚至transcendental這個詞在經院哲學、康德、胡塞爾的文本中用法可能都是會有微妙差別的。所以最好不要在日常話語中隨意使用嚴格的哲學語詞,別人根本不知道你說了一個逼格很高的詞究竟是指哪個特定的術語詞,也不知道你理解的是哪種意思,而且這樣的哲學辭彙的解釋權是在哲學特定領域的專家共同體手中的,非專業人士可以說沒有解釋權。

下面為了方便,我默認a priori譯為先天的,transcendental譯為先驗的。

當然,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是在康德的意義上使用transcendental這個詞的,我先說a priori再說transcendental,這樣能夠讓看這個回答的朋友對兩個術語有一個粗略的相互區別的感覺。

a priori這個拉丁片語在分析哲學裡大致上是有統一用法的,這個片語與a posteriori相對,這一對概念多用於關於推理、論證和知識(在認識論意義上)的區分。比如就推理而言,這組概念能夠區分開,必然能夠從前提中得出的結論(也就是說,必然先於感官觀察)與基於感官觀察而得到的結論(也就是說,必然後於感官觀察)。就知識而言,a priori knowledge先天知識獨立於經驗,比如數學知識、邏輯重言式等等;a posteriori knowledge後天知識則依賴於經驗,比如常識、科學知識等等。而且這組概念往往和分析與綜合、必然與偶然這兩組概念聯繫在一起。

而transcendental更多的是和idealism聯用,一般翻譯為「先驗觀念論」,特指康德學說,transcendental idealism是一種philosophical realism哲學的實在論,因此這個特指也可以方便和其他的實在論者的觀點相區分。當然就transcendental這個詞本身而言,它確實是一個形容詞,但它不是用來形容我們的知識與事物之間的一種關係的,而僅僅是用來形容我們的知識與認知能力之間的關係的。這裡的解釋是康德在《Prolegomena to any future metaphysics that will be able to come forward as science (1783)》(《任何一種能夠作為科學出現的未來形而上學導論》)中自己給出的,標準碼 4:293,可以自己去查看科學院德文原版,或者李秋零康德著作全集第4卷,也可以看我下面對劍橋英譯本的引用:

The word transcendental, however, which with me never signifies a relation of our cognition to things, but only to the faculty of cognition, was intended to prevent this misinterpretation.

你可以非常粗略地把a priori看成是對知識區分時使用的術語,僅僅在說有的知識是先於經驗的;而transcendental則是用於表達下面這一長串:我們的認知能力是如何考察經驗知識並認識到經驗知識以哪些先天條件為前提才得以可能的。這裡的這個「如何」就是康德的先驗觀念論要解釋的主要議題之一。而這個「如何」一旦能夠得以解釋清楚,它本身也變成了一種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就可以稱為「先驗的知識」,因此先驗知識是一種有關知識的先天可能性或者知識的先天使用的知識;是一種特殊的先天知識,即關於「先天知識」的先天知識。或者更粗淺點說,如果a priori是第一層次的,那麼transcendental就可看成是第二層次的。


當個搬運工。

鄧曉芒趙林著的那本《西方哲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第212頁專門有一小標題「先天與先驗」來說明這個問題。內容如下:

必須注意的是,康德這裡所說的「先天」(a priori)並非指「天生」的,也沒有「時間上在先」的意思,而是指「邏輯上在先」,即在認識過程中源於主體本身的那些要素,它們是邏輯層次上先於經驗性的東西而不依賴於後天經驗的知識。而在實際的認識過程中,這些要素與「後天」(a posteriori)的要素是同時起作用的,並沒有時間上的先後。而康德所謂的「先驗的」(transzendental)與「先天的」也有區別。雖然一切「先驗的」都是「先天的」,但並非一切「先天的」都是「先驗的」,因為「先驗的」特指這樣一種知識,它們雖然邏輯上先於一切經驗性的東西,但它們正是有關經驗知識得以可能的條件的知識。或者可以說,「先天」與「經驗」(「後天」)的劃分是邏輯上的層次劃分,「先驗」與「經驗」的劃分則是認識論上的層次劃分;「先天」的東西不一定涉及有關對象的經驗知識(如形式邏輯,只管形式的正確,不管真假問題),「先驗」的東西則一定要涉及有關對象的經驗知識(涉及內容,即知識的真假)。


這算是一個康德哲學的基本問題了,首先看到樓上朋友說樓頂的回復對初學者不友好,且不要在日常用語中使用,一定程度上我是認同的。就像學界所認同的,從康德開始,哲學才納入了學院式的軌道,也即是說從康德開始研究哲學的群體逐漸進入高等學府,所以這個術語本就不應該進入日常生活中。但是同樣,也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我也覺得如果是對於一個要學習哲學的人而言,既然要談到這個問題,就只能學院式地去理解這一問題。

好了,儘管樓上幾位朋友的回答珠玉在前,這裡還是想補充一下。

首先,由於提問的朋友並沒有清楚的補充說明,因為「先驗」與「先天」這兩個概念在國內康德翻譯的問題上就並不統一,通常我們確是默認「先天」對應的是拉丁文的a priori,而「先驗」對應的是德文的transzendental。這裡補充一點的是,a priori在老一輩的哲學家韋卓民先生在91年版的《批判》中被譯為「驗前的」,這一點鄧曉芒老師也表示了認同,但出於約定俗成還是譯作「先天的」,而中山大學的錢捷老師則在其著作與講課中堅持使用了這個譯法,此外他堅持將transzendental譯作「超絕的」一樣。而transzendental一詞本出自經院哲學,康德使用這個詞將其與認識論結合是他的一個創舉,之後這個詞也被之後的胡塞爾所繼承,當然在胡塞爾那裡多被譯作「超越論的」,這裡就不贅述。老一輩的宗白華先生在其譯的《判斷力批判》中也將其譯作「超驗的」,這就又不得不提另一個詞也就是transzendent,主流更多將其才譯作「超驗的」,而台灣的牟宗三先生在其譯的三大批判中則譯為「超絕的」

好吧,我想概念太多,或許都暈了,我一開始接受這麼多逼死強迫症的辭彙的時候也快瘋了。

所以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區分a priori,transzendental和transzendent三個詞,我覺得區分這三個詞,鄧曉芒老師的區分應該比較清楚了,他從反義詞上做出了一個區分,就是這三個詞的反義詞依次是a posteriori(拉丁:後天的),empirisch(德:經驗的)以及immanent(德:內在的)。先不開第一個詞,從transzendenta(先驗的)與empirisch(經驗的)對應上來看,就可以知道所謂「先驗」就是與經驗相對,且從字面意義上看,就是「先於經驗」,但僅就先於經驗而言,a priori同樣有這個意思,所以韋卓民先生才沒有譯為「先天的」而譯作「驗前的」,就是要與「先驗的(transzendental)」區分開,但又要保留這個意思。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僅從「先於經驗」而言「先天(a priori)」與「先驗(transzendental)」是一樣的。但是區別在於,前者的範圍確實要大於後者,或者說後者包含於前者之中,也就是說transzendental(先驗的)不僅是先於經驗的,而且還必須要與經驗發生關係,或按康德的話說就是先驗的東西要運用就必須與經驗結合但「先天的(a priori)」東西則不一定如此,因為它還包括比如形式邏輯,而形式邏輯是純形式的,不需要任何實際內容,也就是不需要與經驗的東西相結合。而所謂「超驗的(transzendent)」從其反義詞「內在的」可以看出,超驗的東西是完全外在於我們的,而「先驗的」或者說「先天的」並不是,典型就是康德的時空觀,這些是我們內心的能力同時也是「先天的」,康德哲學中「自在之物」、「上帝」這些則是完全不能內在於我們的東西,稱之為「超驗」。

做出這些區分,我們基於的是康德對人類能力與世界的劃分。康德將世界劃分為兩個,即所謂現象界與本體界,前者是我們認識的邊界,即我們只能在現象界中形成認識。也就是說從兩個世界劃分上看,就非現象界而言,「先驗」、「先天「與」超驗「都同屬一個範疇。但從人類的認識能力上看,康德將其分為感性、知性與理性三種,對應於兩個世界,感性對應現象界,而後兩者對應本體界,這也就是康德經常混用後兩者的原因。但區別在於,知性一定涉及知識,而在康德看來人類知識必須是經驗知識,也就是必須要有感性內容參與,這也就是康德為什麼開篇就說我們的一切知識都開始於經驗,但卻並不全來自於經驗,因為還有」先天「的東西參與,也就是時空觀與範疇等,這些就是」先天「中的」先驗「內容。康德之所以要區分」先天「與」先驗「就是要超越」形式邏輯「來確立他」先驗邏輯「的地位,前者雖然屬於」先天「卻無關經驗內容,而後者是康德的創造,它必須要與經驗結合起來才能發揮作用。所以」先驗「一定對應著知性能力。

所以,簡言之,如之前樓上一些朋友提到的,」先驗「是認識論指向的,它出現就意味著為知識奠基或者說使認識得以可能,而」先天「中的一部分內容則不具備這種功能或者說無關這種功能

以上


粗粗看了置頂的回答,極具學術性和論述性,但是對於非哲學專業的朋友也許會有點難懂,下面我來嘗試用最簡單的(自認為)的表述方法首先給出理解,然後再做一點論證:

一言以蔽之,先驗之於先天唯一的差別就是先驗實際上是和經驗的東西直接掛鉤的,我們完全可以不談經驗來談先天,卻不可能脫離經驗來談先驗。

我對先天認識形式和先驗認識形式兩個辭彙的定義如下

先天認識形式:主體與生俱來的固有的認識形式。

先驗認識形式:主體與生俱來的且能夠對接經驗使經驗成為可能的認識形式。

以上的定義太抽象?我來舉兩個例子:

1.時空 在康德看來,時空是我們感性認識的先天直觀形式。注意,這裡用的是先天。

咱們以空間為例,我們不能脫離空間來設想任何外在的對象,當我們的意識獲得對象的表象時總是以廣延(長寬高)來對對象進行描述(設想一個二維的對象也是如此,只不過將高設定為了0),因此空間並不是我們從經驗現象中總結出來的東西,所以是先於經驗的。

空間作為一種認識形式確實在邏輯上先於經驗,但是空間是否和經驗對象進行直接接觸呢,答案是否定的。按照康德的理論,空間表象給個體的是在廣延層面上無限的量,也就是說儘管一個具有獨立性的經驗對象的現象一定是具有廣延性的,但究竟這種廣延性如何在這個個體上顯現卻不取決於空間本身,空間本身只是使這種廣延性的構造成為可能。

因此,空間作為一種認識形式反映在個體間外在關係,而個體是其所是一來要依靠物自身的刺激,二來還要經過先驗圖型的作用(先驗圖型的理論是康德用於解決先天認識形式如何與被給予的具體的認識對象的現象相聯接的理論,在此不做展開,大家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先天認識形式和經驗對象的現象之間因為還隔著先驗圖型這一道手所以不是直接連接的即可),因此空間並不直接與經驗相連,所以只能說其為「先天的」,而不能說是「先驗的」。

2.先驗邏輯 這應該是康德使用「先驗」一詞所構成的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了,是不是聽起來很高大上?非也,容我稍微做一下解釋,不要被一個突如其來的陌生此給唬住了。

首先,啥叫邏輯,在康德那裡,指的就是思想形式。啥,這個詞也生僻?OK,再說簡單點,思想形式就是在你意識裡面你咋個把兩個對象(甚至更多)組合在一起的套路,比如大名鼎鼎的形式邏輯(就是從大前提,小前提推出結論的套路),舉例子來說:

A裡面有1,2,3

B裡面有1,2

A包含B

這不就把A和B組合起來了嗎,可是注意,這裡涉及到的A和B並不特指任何經驗,這套邏輯也不一定要有相關的經驗才能生效,說白了就是純粹理論化的東西。在康德之前,所謂的「邏輯」大致上走得都是這個路數。

可是康德突然覺得,不行,這個說法有瑕疵,和現實不符。為了說明這個問題,這裡要涉及一些學理的東西,諸位看官注意力集中!

在康德看來,所謂「知識」一定是要動用知性,利用概念把握對象形成判斷才行(這裡的「判斷」要做名詞理解,而非動詞)。所謂「判斷」無非就是「A是B」的基礎句型以及其變形、發展。那麼就涉及到一個問題,就是該句型的「是」的兩端應該是什麼的問題。A和B都可以是概念,比如「『被馬榮劈腿的那個人』是『他經紀人和他老婆發生不正當性關係的人』」,但也不排除另一種情況,即A是現象,B是概念,比如「奧巴馬是美國當選的第一個黑人總統」,事實上,我們更多時候所使用的思想形式是後一種,即,將現象與概念相連接起來的思想形式

概念本身都是先天的(概念必須是一個普遍性的,而普遍性不可能來自對於經驗的歸納,因為主體永遠不可能窮盡所有的經驗。而不是從後天的經驗而來的便只能是先天的),又因為這種先天的概念需要與從感性經驗而來的經驗現象連接,也就是說沒有這種邏輯就無法完成這種連接繼而獲得經驗知識,所以這種思想形式必須是先於經驗的,因此這種思想形式(邏輯)被稱作「先驗邏輯」,可見一斑。

以上就是我對於這兩個概念的理解,除了鄧曉芒翻譯的《純粹理性批判》和《純粹理性批判句讀》以外,對這一題目忙著最大的莫屬齊良驥的《康德的知識學》,建議作為延伸閱讀的材料。以上,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先驗是構成經驗的必要的形式,原始信息+先驗(形式)=經驗

先天知識,是人本能能理解的知識。是構建成知識的最底層的部分。如兩點之間,直線最短


最準確的還是到康德的著作原文去看。目前常規譯法的「先天」是 à priori,而「先驗」是 transendental。我的觀點是,à priori 應該譯作「先驗」,而 transendental 應該譯作「超驗」,在我正在試譯的《純粹理性批判通譯》中,也是這麼譯的,這更符合中文的理解,也更接近康德的原意。讓我們來一起看看康德自己是怎麼定義這兩個詞的吧。

à priori 這個概念在《純粹理性批判》一開始就亮相了。具體是,第1章第1節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ure and Empirical Knowledge(關於純粹知識和經驗知識的區別)的第二段最後一句話:

Knowledge of this kind is called à priori, in contradistinction to empirical knowledge, which has its sources a posteriori, that is, in experience. (這種知識叫做先驗知識,以區別於源自後驗的經驗知識。)

那麼,「這種知識」到底是怎樣一種知識呢?康德講了,這裡的「先」是邏輯在先而非時間在前,而且它是絕對獨立於一切經驗(absolutely independent of all experience),其判別標準就是絕對普遍必然性(necessity and strict universality)。

康德還舉了一個例子,一個人挖牆角,他不必等到真的看到牆倒的時候,就提前知道這麼挖下去牆就會倒。在這個例子里,一般大眾所常用的「提前知道」說的是一種時間上的前後關係,這並不是康德所講的邏輯上的先後關係。因為,重物沒了支撐就會倒塌,是必須通過經驗才能知道的。所以從邏輯上的先驗來看,這個知識並不能算。

那麼康德也舉了一些先驗知識的例子。比如數學命題,1+1=2,勾股定理這樣的,統統都是。又比如像「每個變化都有原因」這樣的命題,也在先驗知識的範圍里。

先驗知識是用來幹什麼的呢?康德認為,感官印象,經過先驗知識的混合加工,產生經驗知識,這就是我們認知這個世界的基本原理。

而 transcendental 這個概念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最早出現是在第1章第7節 Idea and Division of a Particular Science, under the Name of a Critique of Pure Reason(純粹理性批判,一個特別學科的概念和組成)第一段:

I apply the term transcendental to all knowledge which is not so much occupied with objects as with the mode of our cognition of these objects, so far as this mode of cognition is possible à priori. A system of such conceptions would be called transcendental philosophy.(我把超驗這個詞用到這樣一類知識上,它們沒有充斥著認知對象,只有認知這些對象的模式,而這些認知模式是先驗可能的。包含這些概念的體系被稱為超驗哲學。)

因為康德說,理性是一種功能,給予我們先驗知識,而純粹理性也是一種功能,凈化我們的理性以防止錯誤。那麼康德提出超驗哲學這個說法,就是指書中接下來要對純粹理性所做的探討和研究。康德說,關於這項研究的學科,並不是一種學說,而應該叫做純粹理性批判。因為在康德看來,純粹理性批判就像物理學研究世界一樣是研究人類認知的一門科學,而不是一種主張。只不過在這門科學裡,只有一個研究對象,就是純粹理性自身。

後面康德還舉了一個例子,道德(morality),雖然是先驗認知,但是卻並不屬於超驗哲學的範疇。因為雖然它並不包含痛苦、喜悅、慾望、意願等經驗概念,但是它卻包含責任、動機這樣的經驗概念。

基本上,先驗(à priori)和超驗(transcendental)這兩個概念在《純粹理性批判》的第1章都引出了。然後全書後文就是圍繞純粹理性的超驗思考和考察。


翻譯康德快兩年了,最近,先驗這個詞的翻譯,隱隱浮現,看到這個帖子學到很多,先謝過各位題主、答主。下面說說筆者的看法。

普通人,認識問題就是憑經驗,沒有經驗的話,認識就是零。所以「邏輯上在經驗之前」,按普通邏輯看,就是零。講不通。所以應該是非普通的邏輯,那麼,恐怕就是中國文化所講的「聖的」,或佛教所講的:聖智慧所緣境。翻譯,應該是「先天本來的」,或「本具的」,先天的,讀者難理解些

先天清楚了,看先驗「transcendental」,

英文字典:existing outside of or not in accordance with nature

柯林斯詞典:ADJ 超驗的;超越一般常識(或信念)的
Transcendental refers to things that lie beyond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ordinary people, and cannot be discovered or understood by ordinary reasoning

《純》中,用了很多beyond,如果按普通理解:把經驗性知識理解成一個範圍,然後範圍就是超驗的transcendental,其實是不對的,因為英文定義已經說得很明白了,cannot
be discovered or understood by ordinary reasoning,即不能用普通道理來理解。

那麼,究竟是什麼?

《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所以,恐怕是康德得到了般若智慧,從物質,或叫色蘊,穿越到:見了空性,當然是初步的。

意思清楚了,就是怎麼譯的問題了。「transcendental」恐怕可以譯成「穿越經驗的」,簡稱「穿驗的」。

理由,康德這部書,在西方思想界,影響很大,但是,恐怕和中國人讀老莊一樣,讀不懂,但覺得有東西,與國人比,西方人沒有語言障礙,所以,他們雖然對根本意思可能不懂,但對單詞的微妙含義,肯定比國人要強。看很多西方影視劇,例如《X博士》,就有很多「穿越」的辭彙,甚至現在奧巴馬認同的lgbt中的「性別穿越」,恐怕也可以遠溯到康德。

現在對康德,都按普通理解,岩石般的理論,已經快要把人擂下樓了,而一但落地,聯繫實際,就會出現:「先天的」研究的是輪胎一分鐘轉多少圈,那麼「先驗的」研究的就是輪胎為什麼會轉,這種雷死人的問題。

不好意思:)。

再次對題主表示衷心感謝。

順便聲明一下,筆者在按唯識,重譯康德,不排除錯誤的可能性,所思所想,記下來,主要是備忘,備討論,歡迎批評指正。

博客:科學哲學康德_隔岸觀花年年胡整_新浪博客


先驗就是獨立於經驗之外

先天就是生來就懂

後驗就是依賴於經驗才能認識

後天就是生下來以後才能明白的


先天和先驗的相同之處:都是先於經驗的。

先天和先驗的不同之處:先天的包含先驗的,也就是先天的不一定要涉及有關對象的經驗知識。先驗的則一定要涉及有關對象的經驗知識,先驗的是有關經驗知識得以可能的條件的知識。


先驗也好,先天也好,都是不可證,也不可知,純粹是一種幻想出來的虛構的概念,現實中也找不到何為先驗先天,先驗、物自體這些認知之外的物體完全把經典的古希臘形而上學的實證主義變成了一種虛無縹緲的玄學,所以先驗先天都是虛假概念,毫無意義。

人類普遍的認知體系都是建立在經驗認知之上的,假如承認了先驗的存在,那麼整個經驗體系、實證主義體系、理性體系都會蕩然無存。

所以必須旗幟鮮明的反對先驗先天這些子虛烏有的臆想式的空殼概念。


推薦閱讀:

康德所說的知性是什麼意思?
怎樣反駁休謨的懷疑論?
康德是如何證明純直觀存在的?
叔本華對康德哲學有何繼承、批判與發展?
康德哲學中「直觀」的定義是什麼?

TAG:哲學 | 先天 | 康德ImmanuelKant | 純粹理性批判書籍 | 先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