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感受村上春樹?

讀他的小說 會有一種實踐的跨越和距離感 會很舒服 可是讀完之後卻沒有詳細的感受 請大家解惑


不知道題主是否有讀到林少華在《且聽風吟》的序里寫到,村上的許多作品(尤其是青春三部曲)里旨在強調一種距離感,這種距離感並非人心之間的冷酷關係,而是一種迴避粘糊糊的藕斷絲連的感情的願望,主人公「我」在《且聽風吟》對回憶到失去戀人的無動於衷的語氣並非是表明「我」對這種失去毫不在乎,而是「我」選擇不去對這種感情過於留戀免得心裡時常為悲傷佔滿。(村上屬於後現代作家,就如影響了後現代文學的存在主義者所說過的,存在本質是痛苦的因為慾望總是接踵而至無窮無盡而人生終要到頭物質感覺皆要化作「無」,因此人需要以追求自身超越性來克服存在這一本身荒謬且無意義的狀態)

而村上的高明之處就在於,每當讀者讀完一本書時會難免心中百感交集但卻無法訴諸於語言。我對這種情況的看法是這種感情是一種藝術的形而上的感情,如果非要選擇幾個詞來形容或者定義這種思緒,我覺得「共鳴「和」連帶感「比較合適。

尼採在《悲劇的誕生》裡面說過真正的藝術,即有形而上學意義的藝術給人的感情不可以是」喜歡「或者」討厭「可以滲入的因為喜惡是一種帶有社會表層價值的淺層感情,再相對複雜和高級的感情則有」同情「和」恐懼「,這兩種感情可以歸分為潛意識中的感情,是一種自發的感覺(達爾文和弗洛伊德的理論宣稱人類進化以來依靠同情和恐懼的感情勝任了生存和迴避死亡的任務),也就是說這兩種感情深入到了人的生物本能。而最深層的,在弗洛伊德理論中也就是指superego的感情便是這種」共鳴「和」連帶感「,村上訴諸於真誠的少有抒情的語言把普通人的存在狀態敘述了一番,其中對感情這類東西的執著到失望再到最後的無奈便是每一個人都能真切體會到的。當人脫離這種感情束縛成為完全的」自我「時,人的主體處於完全的覺醒狀態,自己把控自己的意志,又不去強加意志於別人身上——這便是村上主人公普遍具有的特點。然而這種個人主義思想當然不是冷冰冰的毫無感情的思想,也許感情的束縛和制約不在,村上在《且聽風吟》最後說,人們能夠感受到,在自我的探索,也就是哈特菲爾德火星上的深洞里的黑暗之後,盡頭處是無形無聲的世界,那裡只有風。這裡的意思就是人們的存在狀態,即使作為個體相互獨立,其實也是通過一種風一般的感覺而連在一起,這是作為共同的人類所分享的存在,它的無奈,它的苦痛和荒謬,不論什麼都是在哲學意義上相連的。

最後我想說,題主感覺到的也許也是這種感情,一種「我確實存在」,「存在的意義把握在我自己手裡」,也許最後有一種虛無感但是那種從情感和社會價值的重壓下稍微解脫的感覺也是有的,放佛聽到自己存在的呼吸的聲音。


覺得看完之後並沒有什麼感覺,但會很舒服。


讀他要用感性 用理性來讀只會一無所獲


我初中時第一次讀《海邊的卡夫卡》,男女主人公沒有互相說愛你,但是有一段話至今為止依舊奠定了我的愛情觀。

具體是什麼情節忘了,好像是很順其自然的聊天,說到了西班牙內戰。「想去西班牙參加內戰」「可是已經結束很多年了」「知道,洛爾卡死了,海明威活了下來」

看上去是平凡無奇的對話,但是感受到了一種不用細說的默契。其實村上小說里很多情侶間的對話都是這樣,不用把事情說細就有「我們相互之間已經有了心靈感應」、「懂你下一句要說什麼」的感覺,而愛情或者說靈魂伴侶可能就是這一種感覺吧。


沒有感受就沒有吧。


推薦閱讀:

作為推理小說,東野圭吾作品的文學價值體現在哪裡?
如何評價村上春樹的新書《與小澤征爾共度的午後音樂時光》?
村上春樹的作品中,多次提到的「春天的熊」是怎樣的意象?
《斯普特尼克戀人》到底要表達什麼意思?

TAG:村上春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