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什麼要屠徐?


謝邀。

關於曹操屠徐州這事,歷史上記載很多。但這些記載不僅零散,甚至相互矛盾。

《後漢書 陶謙傳》:初,曹操父嵩避難琅邪,時謙別將守陰平,士卒利嵩財寶,遂襲殺之。初平四年,曹操擊謙。

照這種說法曹操是為報父仇而征徐州。

《後漢書 應奉傳》卻說:前太尉曹嵩及子德從琅邪入太山,(應)劭遣兵迎之。未到,而徐州牧陶謙素怨嵩子操數擊之,乃使輕騎逆嵩、德,並殺之於郡界。劭畏操誅,棄郡奔冀州牧袁紹。

照這麼看,似乎曹嵩的死正是陶謙指使的。由此來說,曹操的屠徐州,好像也有點理所當然。

《三國志 武帝紀》:秋,太祖征陶謙,下十餘城,謙守城不敢出。……興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還。初,太祖父嵩,去官後還譙,董卓之亂,避難琅邪,為陶謙所害,故太祖志在復讎東伐。夏,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復征陶謙,拔五城,遂略地至東海。

按三國志的記載,曹操征陶謙至少有兩次。

另外還有《吳書》的說法:太祖迎嵩,輜重百餘兩。陶謙遣都尉張闓將騎二百衛送,闓於泰山華、費間殺嵩,取財物,因奔淮南。太祖歸咎於陶謙,故伐之。

而《世語》中記載的則更為詳細:嵩在泰山華縣。太祖令泰山太守應劭送家詣兗州,劭兵未至,陶謙密遣數千騎掩捕。嵩家以為劭迎,不設備。謙兵至,殺太祖弟德於門中。嵩懼,穿後垣,先出其妾,妾肥,不時得出;嵩逃於廁,與妾俱被害,闔門皆死。劭懼,棄官赴袁紹。後太祖定冀州,劭時已死。

是不是覺得有點亂,腦子理不清?

我們來簡單梳理一下。

首先,曹操的父親曹嵩死了,而他的死,要麼是陶謙指使,要麼是陶謙的部下所為,總之和陶謙脫不開干係。

其次,《三國志武帝紀》和《後漢書陶謙傳》都說曹嵩死於琅邪,而《世語》、《吳書》、《後漢書應奉傳》都說曹嵩死於泰山一帶。

最後,《三國志武帝紀》和《後漢書陶謙傳》說曹嵩是在琅邪避難時被殺,其他史料則強調曹嵩有投奔曹操的打算,但在泰山一帶被殺。

幾份史料之間無法印證,互相矛盾。

那麼,到底哪種說法是正確的呢?

我覺得,首先,《應奉傳》的緣由比較容易解釋,曹嵩由琅邪進入泰山,想去投奔兒子曹操;

然後,泰山華縣、費縣二縣士兵殺曹嵩,取其財物;

於是,憤怒的曹操出兵擊陶謙,所過多所屠戮。

不好意思,對待這個問題,我只好採取這種和稀泥的方法。

總之,曹嵩死了,曹操為父報仇,屠戮徐州。事情大概就是這樣。那麼,曹操真的屠戮了那麼多人,甚至泗水為之不流了嗎?

我的看法是,這事肯定有,但沒那麼離譜。

對這事,寫的最離譜的就是《曹瞞傳》了。

根據《曹瞞傳》的說法,有一大波京師難民避難於彭城,被正巧進攻陶謙的曹操遇見,於是全部坑殺於泗水,使泗水為之不流。

這個說法太離譜,我實在不想解釋它。

除此之外還有《後漢書》,記載的也是一塌糊塗。在《陶謙傳》里,說曹操屠殺了三輔難民;但在《董卓傳》里,又記載長安是在興平二年才徹底變成一座空城。前後矛盾。

我認為,這事還是應該信《三國志》。

初平四年,曹操東征,這是曹操對陶謙的第一次出擊。而這次出擊的緣由,是陶謙與下邳闕宣聯手,攻略泰山華、費二縣。也就是說,這次出征是曹操對陶謙軍事行動的一次反擊。

接下來的第二次,興平元年的東征,才是曹操真正屠殺徐州的一次軍事行動。

所以,接下來,我把我的推斷完整的說一遍:

初平四年,陶謙與闕宣聯手,攻略兗州泰山郡華、費二縣,曹操適時反擊,陶謙不能守;

在琅邪避難的曹嵩前往泰山,準備投奔曹操,但在泰山一帶,被陶謙部下所殺;而曹嵩的死,可能是陶謙授意,也可能並不知情,此處存疑(我更傾向於這是陶謙秘密指使);

曹操大怒,於是,在興平元年夏,復征陶謙,拔五城,所過皆有屠戮。

大概就是這樣。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五十歲看三國覺得曹操最厲害?
玩光榮的《三國志》,有哪些武將是你每次抓獲後必殺的?理由是什麼?
如何評定劉備的軍事指揮水平和個人武力?
为什么曹操要烧书。?

TAG:三國 | 曹操 | 三國志書籍 | 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