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列強是否插手了美國內戰?若插手,手段是什麼?有什麼影響?


美國內戰爆發後,英國政府首先發表中立聲明,「女王政府決定在上述敵對雙方的戰爭中嚴守中立」。緊接著,法國國王拿破崙三世也發布了「嚴守中立」的聲明,再然後,是荷蘭和西班牙。

英法兩大列強帶頭,似乎整個歐洲都玩起了隔岸觀火的遊戲。

但是這怎麼可能!

進入近代社會後,任何國家的任何一場內戰,都必然牽連著大量的境外勢力,他們早早的站好隊,將賭注壓在其中一方甚至雙方,然後各種陰謀陽謀,只等坐收漁利。

任何一場,絕無例外。

1、

美國南北戰爭時,英國的首相是亨利·約翰·坦普爾·巴麥尊子爵第三。

巴麥尊有句名言:

A country doesnot have permanent friends,only permanent interests.

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這個人的事迹大家更耳熟能詳,他主持或者參與策划了兩次鴉片戰爭、鎮壓太平天國、克里米亞戰爭、鎮壓印度民族起義,要這個人不去插手南北戰爭,除非他的手被剁掉了。

他更是提出了後世南北戰爭外交史上無數次被引用的名言:

「我們不喜歡奴隸制,但我們需要棉花」

2、

當時的美國南部,是歐洲最重要的棉花產地,而奴隸制,是維持棉花低成本高效率生產的根本。美國的棉花出口,英國是大宗,所以,美國內戰,與英國棉紡織業利益息息相關,而當時,棉紡織業,又是英國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

一個數據:美國內戰爆發後,英國從美國南方進口的棉花從1860年的二百五十八萬零七百包下降到1862年的七萬二千包,直接造成英國棉紡織工廠大量倒閉、工人大批失業。1862年,英格蘭和威爾士一共二千萬人口,而統計得出的失業工人就超過90萬,其影響力不可謂不大。

3、

讓英國一定要在這時候對美國內戰插一腳的,還有兩個原因。

一個是,正在日益強大的美國,嚴重威脅著英國在美洲的另一塊殖民地加拿大的穩定,要知道,英國對美洲的控制欲之強烈,獨立戰爭以後,1812年的時候,又和美國打了第二次仗,這一仗在美國史上被稱為「第二次獨立戰爭」。

另一個是,英國這時候,正被第二次國會改革和愛爾蘭獨立運動搞得焦頭爛額,如果這時候,大洋對岸的民主與獨立的典範轟然隕落,恐怕整個英國國會兩院都會笑死在酒會上。

4、

但是,作為當時致力於成為當時國際法社會的倡導者的英國,決然沒可能公開派兵入侵美國,而且,公開派兵,也不符合「削弱美國」的政策,對英國來說,最好的方法應該是南北分裂,同時又兩敗俱傷。

所以,英國的政策,就是暗中扶植南方。

5、

戰爭之初,英國與美國北方差點擦槍走火,於是就有了「特倫特事件」。

英國雖然好稱中立,卻在戰爭一開始,就相當於承認了南方與北方的平等地位,這讓北方政府怎麼都沒辦法接受。所以,1861年11月,一搜北方軍艦在海上抓獲2名南方派往英國的外交官,不由分說將之羈押。

事件一出,英國政府一邊祭出譴責、要求道歉、要求賠償三大外交手段,另一邊,海軍已經整裝待發,就等和林肯政府一言不合,立刻攻入美洲。只是,北方政府一看簍子捅大,同時捲入內戰和外戰必然撐不住,隨即放人、道歉、賠償,一點不含糊,加上維多利亞女王和艾伯特親王從中斡旋,總算讓事件平息。

但是,整個南北戰爭前期,英國一直站在南方立場,為南方暗中提供大量資助,而南方對外採購戰艦,也多從英國而來。這些軍艦中,有個叫「亞拉巴馬號」的,整個戰爭期間共擊沉、捕獲、燒毀北方船隻68艘,結果戰後美國政府找上門來打官司,產生了國際法歷史上一個重要案例,這是後話。

英國不光自己插手,還想著拉上另一個盟友——法國。

6、

當時的英法,因為共同的敵人俄國,正是百年難得一見的蜜月期。英國派出使節去見拿破崙三世,言明南北戰爭若能肢解美國,將來的美洲,還不是英法兩人的天下?拿破崙三世立刻拍胸脯:只要你英國能在我跟毛子打的時候幫我一把,我們一定會站在奴隸主這一邊!

但是一開打,英國就發現,法國對南北內戰誰輸誰贏完全不關心,拿破崙想的,只是藉助南北戰爭亂局,將中美洲的墨西哥吃到肚子里去,他也確實做到了。

北方政府當然知道,如果拿破崙三世稍微動一下壞腦筋,將墨西哥兵力調往北部,自己死也撐不住,於是乾脆,你打你的墨西哥,我打我的奴隸主,大家互不干涉好了,美國默認了拿破崙三世對墨西哥的控制,法國也只當南北戰爭跟自己無關。

7、

如此看來,南北戰爭中,歐洲列強一直在支持南方,全靠北方高超的外交手腕才一一化解,堅持到最後勝利。

當然不是,也有人站在北方這一邊,那就是俄國。

英國為了南北問題去找法國幫忙,法國當時第一個想的,是不是拉俄國也入伙。如果英法俄能在南北戰爭中達成一致,北方的勝算,會大大減弱。

但是俄國,看到的是另一個可能。

如果能跟美國搞好關係,俄國當時已經停滯30年的美洲計劃,或許能夠繼續推進?更別說,也可以趁機削弱英美在美洲的勢力,甚至為歐洲的南進計劃打開局面。

8、

於是,1862年10月,俄國拒絕了英法聯合干涉美國內戰的建議。

第二年,俄國更顯示出了更加直接親北意向,派出兩支實力雄厚的艦隊訪問美國,一支駛抵紐約,另一支駛抵舊金山,以示對林肯政府的親善。

林肯政府當然對富有侵略性的毛子時刻存有戒心,但為了對付英法干涉的危險,同意了俄國艦隊的訪問,還舉行了盛大的招待會歡迎俄國海軍官兵。

9,

歐洲其他一些國家,比如荷蘭、西班牙,受到了法國行為的極大啟發,南北戰爭,簡直就是他們在南美的狂歡節。

於是到最後,真正插手了南北戰爭的,也就英國和俄國,兩邊分別支持南方和北方,明爭暗鬥,不過都沒有直接的軍事行動。

更有趣的是,南北戰爭剛開始,英國人把目光都放在了南方的棉花上,卻不想,本土糧食連年歉收,以至於到了鬧饑荒的地步。

而當時的美國北方,卻是小麥出口的大戶。

於是,英國人在內戰後期,不得不轉換政策,開始與南方疏遠起來,將南方軍在英國建造的兩艘重型鐵甲艦扣押,到後來,更親自接管了北方與英國之間的貿易線,讓南方軍的海上貿易騷擾政策破產。


在外交上實際上插手了,表現在執行中立政策,承認南方為交戰一方,而不是將南方視為叛亂者,事實上給予了南方交戰國的地位。正是這一點令美國國務卿西沃德十分生氣,認為這是外交承認南方的前奏。

一個南北戰爭時期英美之間著名的外交衝突:特倫特號事件。英國試圖利用這一事件武裝干涉美國內戰但未成功。

事件的過程大致是:南方派出兩名特使出使英法,希望得到英法的武裝援助。他們搭乘的英國郵船「特倫特號」被聯邦政府軍艦攔截,兩個人被逮捕後關進監獄。隨後英國政府要求美國放人並道歉,還要做出賠償,否則馬上開戰;法國等國也向美國施加壓力。不過林肯和西沃德為了避免和英國交戰,最後還是和平解決了。

另外,英國還為南方製造了不少軍艦,也算是一種變相軍事干涉。


恩格斯反正藉此賺了大把大把的票票,然後給了好基友……


南北戰爭的導火線就是因為英屬加拿大資助的約翰布朗起義吧,沒有外力,說不定根本打不起來。


剛經歷完克里米亞戰爭的俄國是不會讓英法勢力做大的,支持他們的對立面北方很容易理解。而且那時候俄國已經完全放棄美洲的擴張了,1867年就賣了阿拉斯加。


英國之所以沒有干涉美國內戰,是因為它更在意了另一場事關它生死的內戰,中國的太平天國。中國同樣是英國重要的市場,相對於對美國的干涉,鎮壓太平天國肯定是更划算的買賣。


宋鴻兵說是歐洲金融巨頭


據我所知,好像沒有干涉。當時有能力干涉的歐洲列強,只有英法而已。而當時的法國系路易。波拿巴執政,這哥們一方面希望恢復他叔叔的榮光,極力討教皇的歡心,希望教皇去巴黎給他加冕;另一方面又恐懼於他叔叔的結局,一輩子唯英國的馬首是瞻。

當時里士滿曾經派了人去聯繫法國,這哥們滿口答應,也聯繫了英國。結果英國人沒有動靜,於是法國人也就沒有了動靜。


就說一個,歐洲似乎買了不少北方的國債,卻沒有承認南方的邦聯。


果然現代金融系統對資金的周轉比農業社會要強。


推薦閱讀:

為什麼非多黨制國家還要有政黨這種組織?
普通香港民眾的生活如何,為什麼總是和香港政府唱反調,根源和訴求是什麼?
到現在英國人會不會覺得脫歐簡直太明智了?
「senseless violence 」如何翻譯理解為妥?關於恐怖襲擊的不同英文官方表述有何政治意義?
如何看待老兵尹吉先的知乎專欄內容以及評論區的一些評論和回復?

TAG:歷史 | 政治 | 經濟 | 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