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GDP,有說法稱中國清朝曾世界第一。靠譜么?大概哪個時段?GDP如何計算的?當時英國,西班牙GDP如何?


魏峰:GDP無用論:清朝的GDP是世界第一嗎?

近十年來,中國在全球GDP的排名和比例一路飈升:2003年時還只排在世界第七位,隨後就大舉發力,2004年超過義大利,2005年超過英國,2006年超過法國,2007年超過德國(調整後數據),2010年超過日本上升到世界第二,2012年雖然排名未變,但卻首次超過了美國的一半——這個排名在二戰後,只有日本在泡沫經濟時期,藉助日元的巨幅升值才達到過。而在同期,中國GDP佔全球總量的比例,也從不到4%上升到10%多。

中國崛起,因此被證明再不是一種假說或者希望,而是不爭的客觀事實。但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許多人不僅不願意公開承認這一事實,並且指望通過指鹿為馬的手段,繼續攪亂大眾的思想。

於是同樣在這幾年,一種「清朝直到末期,GDP仍然居於世界前列」的說法在媒體和網路上被廣泛傳播。其內容主要是宣稱,清朝時中國的GDP長期是世界第一,在1820年左右達到最高峰,佔世界的33%,哪怕到了晚清末年,佔世界GDP的比重也仍在11%左右,與當代中國佔世界的經濟比重基本相當。

而緊接著這種論調的評論,有的還似意在提醒,切莫因為已有的成績就沾沾自喜,國大並不一定就必強,但另一些卻是公開借著「11%、33%」之類的數字大肆發揮,把今日中國比作晚清,鼓吹(中國)GDP無用論,字裡行間全是對當代中國成就的貶低與不屑。

雖然大多數人第一感覺都會驚訝於這種說法與通常的歷史記憶完全不符,但由於此說聲稱,其數據都是出自於英國著名經濟史和經濟統計學家安格斯·麥迪森的相關權威著作,因此仍然很有迷惑性。有的讀者甚至真被他們嚇到了,擔心中國如今的經濟是不是也和晚清類似,外表雖然龐大,內里卻沒有多少意義。

實際上,這是一件通過剪裁資料、歪曲原意的方法,有意誤導讀者的典型事例。

麥迪森的數據如何被歪曲原意

筆者查證,麥迪森在其著作《世界經濟千年史》中,確實提出過中國在1820年和1900年,佔世界經濟比重大約為33%和11%的觀點。

但是,麥迪森在書中同時明確聲明,因為他認為用匯率換算方式,將各國各地區的GDP轉換為同一種基準貨幣,並不能令人滿意的衡量實際價值,所以他採取的轉換方式是購買力平價轉換係數(PPPs)(是一種根據各國不同的價格水平計算出來的貨幣之間的等值係數,以對各國GDP進行合理比較。《經濟學人》雜誌用「巨無霸指數」做了形象說明:如果一個麥當勞巨無霸在美國的價格是4美元,在英國是3英鎊,那麼美元與英鎊的購買力平價匯率就是3英鎊=4美元。但是,這種理論匯率與實際匯率可能有很大的差距。——觀察者網)。

也就是說,雖然麥迪森在書中為了方便起見,在估測近代以前的各地區經濟總量時,也使用了「GDP」作為指代的名稱,但此「GDP」與現在使用的GDP完全不是同一個意義。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二者之間的區別,如同東海帶魚和非洲帶魚,除了都叫「帶魚」也都能吃外,根本就不該,也不能混為一談。

例如,作為《世界經濟千年史》全書中最重要的基準年份,根據麥迪森的計算,1990年中國和日本的GDP,分別為2.1萬億、2.32萬億國際元,相差不足10%,而中日按匯率換算方式的1990年GDP,其實分別是0.39萬億美元和3.03萬億美元。兩種換算方式的差距高達近八倍。

又例如,按《世界經濟千年史》的換算結果,1998年,中國、日本佔全球GDP的比例分別為11.5%和7.7%(注3),中國GDP已經是日本的1.5倍之多。但眾所周知,以當今通用的匯率換算方法計算,中國直到2010年,GDP才超過了日本。1998年時,中國與日本的GDP實際分別是10195億和38570億,中國僅為日本的26.4%。與麥迪森的估計相比,相差有六倍之多。

顯而易見,兩種換算方式導致的統計差距之大,使得互相間的直接比較,完全失去了意義。而用麥迪森的購買力平價轉換係數,計算出的中國經濟規模,遠遠大於按匯率換算方式的結果。

所謂「清朝GDP佔世界比例比現在高多了」,就是利用了一般人不了解,引用麥迪斯的相關研究結論,必須同時使用特定的前提與條件,而故意將其與平常使用的匯率換算方式相混淆,才編造出這種似是而非的謠傳。

麥迪森如果知道他的數據被人利用,作為否認中國現代經濟成就的武器,一定會非常懊惱。事實上,他在多部著作中都熱情讚揚了中國經濟在當代的復興。

自然經濟的GDP沒有實際意義

確實,中國在歷史上長期佔據了世界最大經濟體的位置,這一點在歷史學中早就是個常識。但在工業革命之前,全球幾乎都是以自然經濟為主的,各地區在遙遠的地理距離分隔下,所有產品,甚至包括金銀這種天然貨幣,價值都完全不同,很難進行有意義的比較。西方率先進入工業革命後,其它地區就更失去了與之直接比較的基礎。

按麥迪森換算,在1820年時,中國和英國各佔世界經濟的32.9%和5.2%,中國是英國的6倍多,但同期,清朝的年財政收入在4000萬兩白銀上下,而英國則有5000萬英磅以上,摺合白銀約1.5億兩,英國反超中國近4倍。可見自然經濟與工業化的商品經濟,實在是毫無可比性可言。

因此麥迪森等經濟史學家的相關研究,目的在於:考察世界收入與人口的長期變化,解釋導致富國成功和阻礙落後地區進步的主要因素。使用GDP等現代經濟術語,主要是為了更直觀的向讀者進行闡述觀點,而不是為了編製一份GDP歷史排名表,供某些人意淫或者影射。

回首過往,筆者還清楚的記得,僅僅在十多年前,海內外的許多媒體和精英們,三天兩頭拿著西方大國的GDP數字,來嘲笑中國的進步猶如井底之蛙。現在也許還是這些人,又開始激烈的批判起「GDP崇拜症」,甚至不惜以吹捧晚清為代價。不但外國的月亮比較圓,而且見不得中國的月亮也能圓了。

但是,無論有些人如何擅長把握媒體輿論,操縱流行談資,事實最終仍然是無法掩蓋的:

中國的GDP登頂世界第一,曾經是大多數西方學者不屑於討論的空想。而現在,大多數經濟學家都相信,只要不出現全球性的意外大事,這已經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了。這個歷史性的時刻甚至有可能在今後十年內就會到來。而它意味著自工業革命,西方成為世界主導者以來,全球最大的力量轉移事件就在我們這代人眼前發生了。對比1949年前中國陷入的歷史低谷,這個客觀事實確鑿無疑的證明了,自那時起,中國選擇的現代化道路,不僅是成功的,而且是極其成功的。


比較只能在同時代的文明之間產生,再高的一產也是任人宰割


是扯淡,穩定的衡量標準沒有,大多數還是自給自足不用於交換,gdp是從哪算出來的呢?


不能轉化為軍事力量和國防力量的GDP,都是狗的屁--戴旭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李克強總理說未來5年每年GDP增長6.53%才能實現小康?
土耳其、墨西哥等人均 GDP 八九千美元的國家,其實際生活水平是否比中國差(不少)?如果是,為什麼?
2014 年,日本實際 GDP 較上一年增長 0.0%,這是如何做到的?
為什麼台灣實際GDP那麼高?
為什麼當實際 GDP 大於潛在 GDP 時,會有 Inflationary Gap?

TAG:清朝 | 國內生產總值GD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