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什麼類型的商業片更容易被「叫好」?

首先明確下討論範圍,電影可以分成藝術電影(實驗電影)和商業電影。商業電影里也可以有具有「藝術性」的電影,每一部商業電影都在一個雙向數軸的某一個點上,數軸的兩端分別是「藝術性」和「娛樂性」。本題討論的是在商業電影的範疇內的「藝術性」,而且不談形式的」藝術性「,只談什麼樣的故事是既好看,同時又讓觀眾感覺不那麼商業的。

因此這是一個編劇層面的問題。即敘事結構,情節,人物,電影類型。 不討論 電影語言,鏡頭角度景別運動長短,剪輯等。


嗯,我來拋磚引玉一下!

第一次對探究「文藝片」產生興趣是上melodrama(通俗情節劇)課的時候讀到Stephen Teo的文章「Wong Kar-wai』s In the Mood for Love: Like a Ritual in Transfigured Time」 其中提到 「Wong』s In the Mood for Love is a romance melodrama」 and that the Chinese melodrama is known in Chinese as wenyi pian (Teo). 然後final paper 以[一一]為例討論了中國的「文藝片」電影類型和melodrama的關係,寫作過程中請教了magasa老師。

課程結束之後我沒有再糾結這個問題。直到後來我的研究方向轉到劇本分析和創作,對melodrama的理解擺脫了眾說紛紜學術討論,來到了淺顯易懂的故事層面,我才又開始思考melodrama 和 商業電影「藝術性」(或者「文藝性」)之間的關係。

首先簡單解釋下簡體商業版melodrama(情節劇)。

-主人公是女性的的時候比較多。當然也可以是男的。

-主人公的危機是內部的,通常是首要的生活危機,比如愛,失去(至親,健康,事業)。

-一個無能為力(powerless)的主人公 v.s. 一個強大的權利機構。比如黑人在白人的世界,移民在本地人的世界,女性在父權主導的世界,等。

- 情感深度上從惡俗(肥皂劇)到深刻(悲劇)不等。

- 截然對立的價值觀碰撞。道德困境。

- 一段改變主人公的關係至關重要。

- 角色與角色之間互動提供了故事的張力。

舉個例子,[達拉斯買傢俱樂部]。

-主人公危機:aids 晚期。主角目標:自救

- 強大的權力機構,葯監局,醫院:控制藥物的流通,主人公和其他患者沒有辦法通過正常合法的途徑獲取藥品自救。

- 道德困境:採取非法的手段救人是否合乎道德?

- 一段改變主人公的關係:with Jared Leto

簡而言之,melodrama是一種角色推動型的電影類型(character-driven genre),相比情節推動型電影類型(plot-driven genre)對角色的臉譜化處理,melodrama 強調角色的「變化」,或者「成長」,而這種「成長」是主人公通過與和其他角色的關係(愛情,友情,親情)獲得的。

至此我大膽假設,角色推動型的電影比情節推動型電影更容易「叫好」。

為什麼?

有正反兩個原因:

1. 角色推動型電影-角色刻畫複雜豐富且有「成長」;同時主人公的危機來自個體內部,觀眾更有認同感,於是覺得「更深刻」-而「文藝青年」最喜歡的就是「深刻」了。

2. 情節推動型電影- 角色臉譜化,無成長(因為電影篇幅所限),以情節為主沒有觀影門檻,雅俗共賞-越流行,離所謂的「藝(wen)術(yi)」越遠,自古以來「知識分子」就喜歡拿受眾的寡眾衡量藝術作品的「藝術性」。

--------------------------------------

在劇本創作上如何讓「商業片既叫座又叫好」?

答:在保證「娛樂性」的前提下,削弱「商業感」。

「娛樂性」說白了就是好不好看,不管是角色推動故事還是情節推動故事,故事講好了就好看,觀眾作為群體比任何電影製作者都要更高明,尊重觀眾,虛心講好故事就可以保證「娛樂性」。「娛樂性」不是妥協,而是「良心」。千萬不要跟觀眾裝深沉。反敘事的實驗片=藝術探索,反敘事的故事片=坑爹。

至於削弱「商業感」,角色推動型電影相比情節推動型電影,「商業感」更弱。

哪些類型是角色推動型的電影類型?

Melodrama, Situation Comedy

這麼局限?

是,也不是。

回到melodrama的概念上,取出幾點

-一個無能為力的主人公 v.s. 一個強大的權利機構。

- 情感深度上深刻(悲劇)。

- 截然對立的價值觀碰撞。道德困境。

- 一段改變主人公的關係至關重要。

我們可以把這種設定稱為「melodramatic mode」,或者「melodrama layer」,這種模式是可以嫁接到一些情節推動型電影類型中。事實上以下幾個電影類型中,情節層和角色層是並重的。

Gangster Film, Sports Film, Biographical Film, Police Story

理論上來說,只要處理得當,可以在所有的故事中都加入「melodrama layer」。結果?獲得更「文藝」的口碑。

最後看一下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名單:(拋開奧斯卡是否真「藝術」不談,學院獎無疑賺足了「文藝」的噱頭,這些電影都是「好看的」(娛樂性)電影,不是嗎?)

  • 「American Hustle」 Police Story + Gangster Film
  • 「Captain Phillips」 Docu-drama with a Melodramatic main character
  • 「Dallas Buyers Club」 Melodrama
  • 「Gravity」 Science Fiction (90%情節,一點點角色成長)
  • 「Her」 Melodrama
  • 「Nebraska」 Road Film with a strong Family Melodrama Layer
  • 「Philomena」 Family Melodrama
  • 「12 Years a Slave」 Melodrama
  • 「The Wolf of Wall Street」 "Wall Street" Gangster Film

除了[地心引力]憑藉技術層面的偉大成就入圍以外,其餘入圍的影片無一不具有本文提到的「melodrama layer」

簡單看下大贏家[為奴十二年]:

melodramatic main character:喪失自由的「黑奴」

power structure:白人及奴隸制

。。。

歡迎大家指正!

--------------------

評論里放不下補充在這裡吧。

@李胖 想和作者討論一下:

(1)昆丁的電影是不是大部分應該算作情節推動型的?像低俗小說、無恥混蛋、被解救姜戈中都不太看出人物成長,甚至還設置了不少臉譜化角色,更多的是人物之間關係的互動,對於昆丁電影的藝術性解讀又是由哪些因素催生的呢?

(2)有些驚悚或是科幻類電影也應該算是情節推動型吧?雖然這些電影以情節為主但個人覺得也有一定觀影門檻,像盜夢空間、禁閉島、未麻的部屋、穆赫蘭道,至少我周圍有些人不太接受這類電影,這些電影也沒把重點放在人物成長而是情節敘事結構設置上,作者又是怎麼解讀這類電影的藝術性的?

----------------------

兩個問題都非常好,感謝!

(1)昆汀的電影大部分是情節推動型電影類型的「昆汀版」。[低俗小說]里的三個故事都披著「黑幫片」的外衣,但因為非線性敘事和多主角的設定,情節軌跡上完全顛覆了傳統「黑幫片」。[無恥混蛋]表面上是個戰爭片,但基本上所有情節都出乎意料,角色也很邪。在[被解放的姜戈]里昆汀則是惡搞了西部片和歷史劇(內戰前的美國南部)。基本上他的電影情節首先是多,其次是誇張(excessive),角色設置「奇葩化」,且通常沒有成長。你可以說他惡搞類型片,可以說他「黑色幽默」,總之就是他的情節和角色都是跟常規反著來。觀影過程中,首先因為主要角色多你找不到一個人認同(identification),你經常齣戲;再有就是情節總是出乎意料,還帶著喜感,你就會想,這是演哪兒齣兒呢?結果你又齣戲了。你總是齣戲的話你就會想導演這貨到底想幹什麼?這時候你就開始找導演的言外之意了。這類電影類型叫 genre of the voice,比較明顯地表達了導演的voice,以藝術的表達主義定義來看,算是藝術了。

註:Expression definition of art (subjective): artist must express him or herself in artwork. Zola:「A work of art is a corner of creation, seen through a temperament.」

(2)驚悚片(thriller)和科幻電影(science-fiction)是情節推動型。你說的這些比如[盜夢空間][穆赫蘭道][禁閉島]甚至 [記憶碎片],廣義上來講都是「偵探片」,這裡不是指police story,而是觀影過程像是在解謎,即觀眾是「偵探」。這些電影的觀影門檻是故意提高的,目的是改變觀眾的觀影習慣。這類電影出現得很早,如1945年的[慾海情魔](Mildred Pierce)。普通的電影故事平鋪直敘,觀眾的觀影過程是相對被動,無腦的;這類電影通過不同的手法,有的是在敘事上故意「誤導」觀眾(如[慾海情魔]),有的是採取線性敘事和非線性敘事組合的敘事方法([記憶碎片],[穆赫蘭道])迫使觀眾必須調整自己的觀影習慣以期理解故事。這種電影的「藝術性可能」首先是因為它們改變了觀眾的觀影體驗,也改變了我們對觀影過程本質的認識(從「被動」到「主動」)。其次這種通常被稱為「實驗敘事」(experimental narrative)的方法也會使觀眾思考導演的voice 。比如[盜夢空間]和[記憶碎片],甚至[禁閉島]和[穆赫蘭道],本質上都是在探討一個「懷疑主義」的命題,世界分為「意識」和「物質」,我們通過「意識」感知世界,但」意識「可能是不可靠的,我們沒有辦法鑒別其真假,好似「莊周夢蝶」。


只有類型片能救電影,活生生的例子就在好萊塢,沒有好萊塢的流水線商品電影模式就沒有世界電影市場的今天。戈達爾,法斯賓德,文德斯就根本不是救世主,真正的救世主是好萊塢的製片人。電影雖然是第七藝術但它作為消費品的商品性質更為明顯,而且是與生俱來的,是有其細分市場的,這就註定了類型片的拯救電影之路。解決這個問題之後就要談藝術性的問題,接之前所談,當電影市場足夠大足夠成熟的時候,藝術性便會自然發展,但這是他市場性,商品性一面的體現,誠如當汽車市場夠發達才會讓德國製造的車如工藝品一樣電影也如是。電影還具有其本身的藝術性,這點上來講需要天才式的人物不計成本的投入才能誕生,比如你畫一幅畫用20年一樣,其結果很有可能叫好不叫座,因為沒有按市場需求來生產,而這樣純粹的創作在電影作為一種工業的年代幾乎是死路一條。綜上而言,商業片和藝術片本身無嚴格界限,只是發展階段中才讓二者出現關係的剝離,好的藝術片必然是要商業的。


說實話,我個人對這個問題感到很迷惑:為什麼「本題討論的是在商業電影的範疇內的「藝術性」,這種「藝術性」來自內容層面(敘事結構,情節,人物,類型),而不是形式主義藝術電影更加關注的形式層面(電影語言,鏡頭角度景別運動長短,剪輯等)。」??

在我看來,商業電影的所謂藝術性,首先就是形式上的,最有價值的部分也是形式上的。其次是表達的主題,也就是所謂思想內涵方面的。至於說商業片的敘事結構、情節、人物(類型怎麼算內容層面?有點不懂),與其說是藝術性的,不如說是技術性的——比如說希區柯克在懸疑片方面對敘事、節奏的處理,這些方面都是依靠鏡頭語言、景別、剪輯、光影等等來實現的,不談形式而只談所謂內容層面的話,我很難想像該怎麼討論其藝術性。

我理解的商業電影的藝術性,首先就是形式和風格,比如說西部片、史詩片與寬銀幕、超寬銀幕的關係,使得電影畫面的構圖發生了很大改變,2.35:1的畫面和1.78:1的畫面構圖就非常不同——似乎庫布里克就對寬銀幕比例很不感冒。再比如說黑色電影(其中大部分應該都是當時的商業片,不過如果題主要是特指新好萊塢之後產生的商業片就另說了)帶來了美學上的變化,那種黑暗的,光影對比強烈的,甚至是臟髒的畫面風格影響了很多後世的電影。還有像《諜影重重》系列,其手持DV攝影風格和快速剪輯都帶來了一種新的美學體驗(不是它首創的,但它的影響力卻是非常強的。相比之下,dogma95則沒有真正掀起一個風潮)。

再說主題方面,很多商業電影都能帶來具有很強藝術性的內涵探討和爭論,比如說《人猿星球》、《異形》、《終結者》、《教父》、《美國往事》等等。像《異形》,由其延展開的對女性主義(父權)、階層等的研究分析,《人猿星球》帶來的對人類中心論的反思等等,都應該屬於影片的藝術性價值方面。


可以研究下韓國電影吧,或者香港80 90年代的一些片子。不過任何形式開始看新鮮,爛大街了,也就沒人喜歡看了。想當年看個香港武打片,劇情簡單得就是一個需求加衝突,最後在什麼破爛工廠來場噼噼啪啪的槍戰大決戰,小夥伴都看得津津有味。可惜現在不是那個年代了。韓國那些美女的,催淚的,失憶車禍什麼奇葩情節的,當年還不是有人看得津津有味。這都是當年叫好的商業片吧。

叫好,主要是觀眾叫好的,無非是好看,受感染,或者震撼。

是評論家和業界叫好的,無非是電影的形式和思想內涵。

想要觀眾叫好,美女帥哥,吸引人的情節,或懸疑驚悚,或幽默搞笑,或……,反正從觀眾心理學的角度,把觀眾伺候舒服就好。完了,更好的,有點內涵,大眾化的,比如好人終於圓滿了之類。

想要業界叫好,那就需要創造力了。要麼是正片,形式不太先鋒,但內涵很深,比如《辛德勒名單》。要麼是另闢蹊徑,很小眾的風格,讓觀眾吃從沒吃過的菜,吃的又爽又驚訝。

兩者都好的,比如王家衛啊,找帥哥美女大牌,無論影像風格和主題內涵,都很個人化。


我雖然不是這個方面的人,但是突然想到初中語文老師的一個說法,不知道對不對,現在分享下。

我老師說,悲劇分為三種,時代悲劇、命運悲劇和性格悲劇。

我想,應該是悲劇的電影更能「叫好」,而悲劇中,又以時代悲劇最為讓人動情吧。

在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背景下,一個小人物面對無情時代的洪流而做出無力的抗爭,直到死去或者失敗,這或許更容易讓人產生無比渺小的感覺。或許最容易「叫好」。。。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女巫》(The Witch)這部電影?
最恐怖的電影是什麼?
在韓劇 哦,我的鬼神大人 中,男主喜歡的究竟是鬼還是奉?
如何評價大話西遊加長版?
「臨場感」在電影里重要嗎?電影是否仍然是一種「創造幻覺」的藝術?

TAG:電影 | 編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