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實驗室 (Douban Labs / Beijing Douwang) 是怎樣一個團隊?
01-15
這個團隊發布的 iOS 應用:
- 豆瓣線上活動on the App Store on iTunes
- 吃喝玩樂在北京on the App Store on iTunes
- 對角-3000米生活雷達 - iTunes - Apple
這個團隊的主頁:豆瓣實驗室 和一個奇怪的產品:Bubbler - Douban Labs
謝邀
上面的答案其實比較接近,「豆瓣實驗室」更像是一個品牌,而不是一個團隊。而以「豆瓣實驗室」發布的產品也有著不同的經歷。
我只對我了解的情況回答下,希望有所幫助:
Bubbler和「豆瓣實驗室」最早都是由演算法團隊提出並實現上線的,也是豆瓣實驗室的由來,開始只是web端的產品。
而之後移動互聯網開始熱,豆瓣也開始做些探索和嘗試。對角是豆瓣在lbs方面的第一次嘗試,是當時單獨的項目組的產品,也以「豆瓣實驗室」的名義發布。
線上活動是我們幾位廠工(包括設計師和工程師)自發做的一個移動產品,也許是當時覺得圖片群組(晒圖)有些搞頭,也許是當時工作量不飽和,反正就是做出來了。發布時有點尷尬,產品方面覺得這個app沒前途,或者說不care,所以就以「豆瓣移動實驗室」的名義發布了。當時覺得還不錯,還討論了移動應用實驗室的規則以及和「豆瓣實驗室」品牌的合併等,然後沒有然後了...
吃喝組的app,有點像是小組團隊的實驗室項目,但是運作的更像正式的項目,我祝這個產品好運!
豆瓣的廠工,比如工程師,設計師,和一小撮產品經理(忍不住想黑pm),還是有著「熱情」,「衝動」,「好奇心」的,所以產出了上面的實驗室產品, 當然這種「自下而上」的方式出來的東西的結果多半是不夠理想。而這種「自下而上」的方式是不是適合豆瓣,也沒結論。
我個人的想法是,無論那種方式,成功的概率都是小的:「世上之事,十之八九不如人意撒~」有點盛大創新院的感覺。
不是一個固定的團隊,而是一種對產品的分類:小規模的、試驗性的、不適合和豆瓣主品牌捆綁在一起的產品,就歸於豆瓣實驗室下面。
是一個很牛逼的團隊
一款包裝得不錯的新產品,挺年輕、挺潮流。
針對一些生活需求進行功能試驗、實現。試驗即是廣撒網,針對不同的需求進行創作。最終還是要根據用戶使用反饋和信息收集進行下一步的開發。
我也不清楚,不過bubbler蠻有意思的
推薦閱讀:
※豆瓣為什麼不推出「豆瓣遊戲」?
※如何拯救豆瓣FM?
※为什么感觉豆瓣在走下坡?
※為什麼很多豆瓣用戶都看不起人人用戶?
※如何評價豆瓣首頁 2012 年 9 月 25 日的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