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麼證明我們的宇宙不是個程序?

我們的宇宙真是存在嗎?還是我們僅僅只是代碼 宇宙只是個程序 怎麼證明呢


不贊同現高票羅文益的答案(包括其修改前和修改後的答案)。

首先,這個問題確實很寬泛,容易陷入哲學或神學的虛無之中,這也是本人在這個問題之下一直不敢寫答案的原因之一。

要想討論清楚,必須先做一個限定,其應該劃歸為科學問題還是非科學問題。

這兩者的處理方式完全不同,不可混淆。

本答案前半部把它限定在科學問題的範疇內來討論,即我們的宇宙是個程序這一命題是否可以證明或證偽。後半部分會說明反對現高票羅文益的答案的原因。

作為科學問題來處理的話,這個命題首先就不能去套用哲學解釋。哲學本身是非科學的,其理論具有不可證偽性,這也是哲學的各個流派之間可以互相衝突但都自成體系信徒者眾又相安無事的原因之一,因為誰也無法證明對方是不正確的。在這裡用不可證偽的理論去論證一個命題的真偽顯然是不合適的,是無法真正的解決疑問的。(補充一句,本人不反哲學,也不反宗教和神學,但是科學是指研究問題的方法,這點上哲學和科學真的捏不到一起,請看本人的這個回復為什麼說科學(物理學等)不是迷信?)。

那麼這個問題一下就變得非常明確,即是否可以設計一個科學實驗,來證明或證偽「宇宙是一個程序」,事實上,在物理學界這一直是個很嚴肅的研究方向,比如這篇論文:Constraints on the Universe as a Numerical Simulation(《數學模擬宇宙的局限性》,個人理解,這篇論文的重點是數字模擬一定會面臨類似不連續問題,這樣在高能射線中就會觀測的具有某些規律的不均勻(或非對稱)性,本人非物理專業,理解可能存在偏差甚至錯誤,歡迎指正)。

論文最後的conclusions部分明確寫出:In this work, we have taken seriously the possibility that our universe is a numerical simulation.

上面的部分說明了,宇宙是個程序,在嚴肅的物理學界被認為是可能的(但還沒有被觀測證實或證偽)。

現在,冒著當「民科」的風險,說下個人看法。科學的可證偽性體現在用現實觀測去驗證理論預言,也就是說所有的科學結論,都是通過觀測證實後才可以作為結論的。這就在邏輯上引出一個問題:如何知道對本宇宙的觀測在超出本宇宙的範疇時依然適用。答案是不知道,因為從來沒有現在也沒法觀測,甚至沒有辦法設計一個可能的觀測實驗。這就可以說在這個問題上,哪怕宇宙是模擬的,除非模擬器本身符合本宇宙的自然規律(包括上面引述的論文其實是默認這一點的),否則科學觀測本身也是無意義的。這也是這個問題容易滑向哲學討論的原因。但是反過來,如果愛因斯坦後半生追求而不得的大統一模型真的得以建立(這意味著一個其預言可被觀測證實的數學模型得以建立),那麼起碼說明在本宇宙內,用數學方法模擬一個和本宇宙有著相同規律的宇宙,在理論上是完全可行的且不複雜的。

------------------------------------------------------------------------------------------------------------------------

被現高票答主羅文益拉黑了,因為在他答案下發評論指出其邏輯表述鏈接不上。但還是實在覺得這個高票回答問題很多,有必要特地說一下。

羅答主認為這個問題「涉及了哲學,也涉及了數學和計算機。」但討論這個問題,其實最重要的就是不要陷入這種前提不清,因為前面說過的,哲學和科學,其處理問題的基礎和方式都完全不同,真的不能往一起硬揉。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總結了經典力學3定律,但是他解決不了行星繞橫行運轉的慣性起源是什麼,作為一個虔誠的教徒,他解釋為上帝的第一推動。最後,當然是前者因為其科學性,得到了最廣泛了認同——不信的人,大可找個可以推翻3定律預言的例子即可,實驗結束自然都信了。後者就不必說了吧。

所以,羅答主後面給出了4個所謂「元問題」:

1.怎麼證明我們的宇宙不是個程序?

2.怎麼證明我所知的一切都不是虛幻的?

3.怎麼證明宇宙存在秩序?

4.理性意義上的秩序與計算機程序的本質上的區別是什麼?」

這4個問題,除了通過哲學方法之外,我實在看不出來用什麼科學方法可以將之聯繫在一起歸為一組。哪怕是純粹從哲學上來講,第3和第4也要先解釋清楚「秩序」(order)這個哲學中的常用詞和「程序」(program)這個哲學中的不常用詞(可能是我孤陋寡聞)的關係再說。總之,這4個問題給人的感覺是,他要討論哲學了。

但奇怪的是,羅答主在接下來又說「你見過拿禪宗解決科學問題的嗎?」,這讓我迷惑他的答案到底是想討論科學還是想討論哲學。

下面的哥德爾不完備定理和圖靈停機問題,不確定性的兩種說法,存在演算法解 果然都不是哲學範疇。

但是到了最後一小節,突然又開始了哲科混雜,最後拋出一個看起來很不哲學的結論「宇宙之所以不是個程序,因為實現過程與結果沒有演算法解。」 還有「宇宙存在秩序不代表宇宙是一個程序!!!」這個用了3個驚嘆號的句子,其中的「秩序」到底對應計算學科中的什麼,或者「程序」到底對應哲學中的什麼,本來想請羅答主能解釋一下,結果「看不懂沒時間給你科普」被拉黑「走好不送」了,其實本人哲學方面稍系統的,確實僅讀過羅素的《西方哲學史》,真心想被「哲普」一下呢。

本人承認,真的暈了。

但是梳理一遍之後,本人還是認為,羅答主的結論,確實在整篇答案中沒有任何邏輯支撐。

稍微分析一下:

1 關於哥德爾不完備定理以及其特例的停機問題,充其量證明了如果現實世界(或一個程序)的規則可歸納為一階邏輯來分析,那麼用現實世界內證明的定理,不能用於證明現實世界的整體完備性。但是注意,這同時意味著不可證偽,即無法證明不可模擬。簡單的歐式幾何拿掉平行公設,就是個不完備系統,但用計算機模擬非常簡單。

如果僅僅說停機問題的話,停機問題簡單的說是指:給定任意一個程序,能否判定其可以在有限步驟內終止。停機問題不可判定簡單的說就是無法用一個程序來判定任意的程序是否能在有限步驟內終止。明顯,這和某個具體的程序是否能真實存在完全沒關係嘛。

2 不確定性的兩種含義。不管是指量子力學的世界本質上基於概率而非確定的因果,還是指宏觀的混沌(細微的初始條件區別引起演化後的極端不同,蝴蝶效應可以歸為這個範疇),其都有對應完備的數學模型,而人類自己就已經把這些數學模型本身寫成了計算機程序。

3 關於演算法解,這是羅答主最後的結論中特地強調的。其實這個更莫名其妙。

是否有演算法解是可判定問題(decision problem)的範疇,我們先看下這到底是個什麼問題:

可判定問題是希爾伯特十問題之一,其可以描述為:是否能找到一種計算過程,可在有限的計算步驟內,判斷某一個完備的數學系統中每個命題的真假。這個有限的計算步驟,就是演算法。如果存在,就是有演算法解,如果不存在,就是無演算法解。

宇宙如果可以對應一個數學體系,那麼依據哥德爾不完備定理,在這個體系內是無法判定這個體系是否完備。那麼對於一個連完備性都不知道的系統,根本無法套用可判定性問題。其實模擬宇宙,只需模擬宇宙的數學規則即可,這些規則組成的體系是不是完備的,根本不用去關心。

以上,我認為羅答主的高票答案就是拋出了一堆科哲混雜的問題,用了一堆反問句和多嘆號等情緒強烈的文本,但是在沒有給出任何邏輯論證的前提下就直接拋出了一個結論。

另外,羅答主在其自己的答案下回復中推薦的《控制論與科學方法論》,《哥德爾,埃舍爾,巴赫——集異璧之大成》本人恰好都讀過,其中後者還正好在桌上,不過看不出來支撐羅答主結論的地方。


說鏡子頓卡的注意了。玩cs過河,因為計算量大發生卡頓,屏幕掉幀到10以下,幾秒鐘後,你的人物已經過河。啥意思?遊戲角色又不會覺得卡。卡是上帝的感覺,又不是你的感覺。求頂!


代碼懷疑自己是代碼,於是通過自殺來拒絕這種設定,其實自殺也是設定好的,死後跳出了一個循環,進入了另一個循環,重複多次之後覺得循環也挺好的,只要假裝不知道自己是代碼就好了。


先說觀點,宇宙是個程序是可能的。

本質上這是一個上帝是否存在的問題。

一下子想到了帕斯卡的賭局,他說:即使上帝不存在,賭他存在仍然是較為保險的。如果把賭注押在另一邊,萬一我們錯了,他當真存在,我們將受到永遠的詛咒。

這個問題人類當然無法證明,我們是蟲子,與螞蟻的唯一區別也不過是多了幾條神經條,就算意識到自己是在程序里,那不過只會讓上帝覺得更加好笑。不管再怎麼唯我獨尊,也無力改變這個事實。

但在上帝無情的嘲笑聲中,有些蟲子還是提出了自己出身的可能性解釋。

一個叫約翰·康威的蟲子在1970年做了一個遊戲程序:

400×300的方格子. 三分之一有圓形的物體(隨意擺放) ,

加入3個法則: 如果有一個方格有且僅有2個相鄰的方格被佔據.那麼它將保持原來的形狀不變---無論是被佔據或者是空的.如果一個被佔據的方格有2個被佔據的鄰居. 那麼它將要保持被佔據的狀態,在所有其他的條件下.如果這個方格不為空,那麼它將會變空,如果它已經是空的.它將保持空狀態。

以下摘自羅伯特索耶《計算中的上帝》:

  「如果這個模擬程序運行的時間足夠長的話,」我說,「你可以看到各種生物般的形狀。事實上這個遊戲就叫生命。它是由一個叫約翰·康威的數學家在1970年發明的。我在多倫多大學教進化論的時候用過它。康威被這三個簡單的法則所能產生的效果震驚了。在經過幾輪之後,一種叫作滑塊槍的東西會出現——它會有規律地噴射出新滑塊。而且滑塊槍能由十三個或更多的滑塊撞擊生成,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說,滑塊在複製後代。你還能看到食塊,它能把經過的物體打散,同時自己也會有一定程度的損毀,但它能在幾輪之後自我修復。僅僅因為在最初隨機生成的點陣上加了三個簡單的法則,遊戲就能產生運動、複製、消亡、修復,還有更多內容。」

  「我不知道你想說明什麼?」霍勒斯說。

  「我說的是生命——及所有有關它的複雜系統——可以用非常簡單的法則生成。」

  「那麼你現在在這幾輪中用的法則又代表什麼?」

  「嗯,物理原理,像是……」

  「沒人反對秩序可以從簡單的法則中產生。但又是誰規定了這些法則呢?就這個你剛剛演示的宇宙來看,你說了一個名字——」

  「約翰·康威。」

  「是的。約翰·康威就是這個宇宙的上帝,他的模擬程序所證明的不過是任何宇宙都需要一個上帝。康威是個程序員,上帝也是個程序員。他發明的物理法則和物理常數就是我們這個宇宙的源程序代碼。我推測我的上帝和你的康威之間的區別是,在康威編好程序並運行之前,他並不知道他的源代碼能產生什麼,隨後又對它的結果感到震驚。而我們的創造者很清楚他要的結果並據此寫下源代碼。應該承認的是,事情並沒有完全按照設計來發展——大規模物種滅絕暗示了這一點。但不管怎樣,宇宙是上帝有意創造的,這一點毋庸置疑。」

  「你真的相信上帝嗎?」我問。

  「是的。」霍勒斯說,他看著越來越多的滑塊在我的屏幕上移動,「我相信。」」


本質是不可解的,這不就是缸中之腦的另一種表述么。

一個簡單例子,農場主每天10點餵雞,於是雞中的科學家通過長期的觀察和最終的實驗證明了每天10點會有食物降臨是這個世界不可改變的鐵律。也許這就是我們的科學。光速…牛頓定律…熱力學定律……

也許那些我們看來的超自然事件是因為某些對象運行在root許可權下?


至於樓上說的"兩面鏡子平行放置,世界會變卡的" 你們真沒考慮到光在反射過程中有損耗嗎?


擼管,瘋狂擼管,在短時間內組織大量人瘋狂擼管。每次射精包含海量遺傳數據,造成對宇宙的ddos攻擊


一,

1,圓周率真實存在。

2,圓周率是無理數。

3,圓周率沒有在某一位被"切斷"的跡象。

4,存儲真正的圓周率需要無限大的存儲空間。

故,世界真實存在。

二,

1,如果我們模擬了一個一摸一樣的宇宙。

2,那個宇宙中的人也可以再做一次模擬

3,以此類推……

4,內存爆掉

故,我們也無法模擬真實的宇宙

有人贊,那就再加上一條吧

三,

1,我們宇宙的某些特點很像程序的行為

2,但是程序本身是跑在物理機上的,

3,物理機的行為遵循我們宇宙的規律

4,程序的本質也遵循我們宇宙的規律

故,不是宇宙像程序,而是程序遵循基本規律

(這一條要麼陷入循環論證,要麼承認宇宙的實在性,把論證的源頭定位物理實在的一致性)


對的。宇宙是個程序。

你的身體和宇宙萬物只是代碼。

但是「你」不是代碼。

實際上是「你」編寫了這個宇宙。

換言之,宇宙是個你創造的虛擬現實遊戲,然後你加入這個遊戲,你就是player。

世界固然可能是虛幻的。但是「我」或者說「你」確是真實而且永恆的。


遠古的時候,人們認為世界是一個大烏龜馱著陸地,再後來,人們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地球是宇宙中一顆行星,再後來,人們又覺得世界就是個程序。。。明白了嗎?人們對於世界的認識,在於人類本身的認識,而不在於世界本身。


這是無法證明的。因為我們只能通過我們所感知或探測到的現象來認知世界,而對自己無法感知的事物無法認識。

其實宇宙很有可能是個程序。。。當然我不信上帝的,因為上帝也可能是「上帝的上帝」編製的程序。我們未來也可能是新的「程序宇宙」的創造者。


我給你敘述一下「我思故我在」從邏輯上說為什麼是錯的。

首先,能作為一切事物主語且不能作為其他任何事物賓語的事物,是實體。

其次,我,作為一個獨立的思考者,對於我所判斷的一切事物,都是主語,且不能作為任何我所判斷事物的賓語。

所以,我,作為一個獨立的思考者,是實體。

但是康德做出了反駁。

這個推論過程犯了邏輯學中「四名詞」的錯誤。前者的我思與後者的我思,一個是邏輯主語,一個是實際主語。兩者沒有可比性。我思故我在不存在一個完整無誤的論述過程,證明為偽命題。

笛卡爾的證明過程是以「我能獨立思考」為公理的,還不涉及「我能獨立思考」為假命題的情況。我們怎麼能洞悉題主你所提的問題呢?

以上。


來自Aeon Magazine, 原文見Is this life real or a simulation? 純搬運,轉載請註明出處。

這一想法並沒有它聽起來那麼瘋狂。最近,兩位哲學家表示,如果我們承認電腦硬體最終會變得極為複雜,那麼,我們很有可能已經是一種「先人模擬」(ancestor simulation),即未來人類對過去的虛擬重現的一部分了。同時,三位核物理學家以「所有科學程序都要做出簡化假設」(simplifying assumption)這一觀念為基礎,提出了一種檢驗這一假說的方法。他們認為,如果我們活在一個模擬之中,那麼我們可以通過實驗來檢測出這些簡化假設。

然而,這兩種觀點,無論從邏輯角度出發,還是從實證角度出發,都只是留下了我們可能生活在一個模擬之中的可能性,無法指出真實生活和模擬生活的區別所在。不過,即使我們不生活在一個模擬世界中,核物理學家們提出的模擬實驗的結果也依舊可以得到解釋(譯註:分析詳見後文)。因此,這一問題仍懸而未決:是否有方法判斷我們的生活真實與否?

如果你偶然發現,你自己有親身意識經驗(first-person conscious experience),一個有趣的問題便產生了:你如何才能知道你到底是人類本身,還是一個先人模擬,尤其是在後者大大多於前者的情況下?哲學家尼克·博斯特倫(Nick Bostrom)提出了一個思考這一問題的框架。他認為,以下三種可能必居其一:第一,人類或者類人物種在取得模擬技術之前就滅絕了;第二,「後人類」文明對創造或使用這一技術興趣寥寥;第三,我們「可能」就是一個模擬的一部分。我說「可能」是因為,在同等條件下,一個意識經驗就是模擬經驗的可能性更大。如果其他兩個可能性(滅絕說和缺乏興趣說)不成立,那世界上就會有數量極為龐大的模擬經驗。

博斯特倫的觀點略微不同:他認為,不僅僅是人類,整個宇宙都是模擬的。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我們的意識,以及與程序中無感知部分的互動,都是代碼的一部分。然而,博斯特倫也承認,即使是對一個強大的計算機系統而言,要完全模擬現實的各個層面可能是不切實際的。正如我們的科學模擬包含一些不要求冗餘細節的抽象層面,模擬系統也可能會藉助某些規則和假設,使一些細節不用被模擬出來。而當我們做實驗時,系統便會補充細節:例如,博斯特倫在其2003年發表的論文,《你活在一個計算機模擬中嗎?》Are You Living in a Computer Simulation?里寫道:「當[模擬系統]發現一個人正準備觀察微觀世界時,它可以根據需要,在一個[恰當的模擬領域]中填充足夠的細節。」這樣一來,系統就不用準確無疑地追蹤所有粒子或星系的軌跡。當需要這些數據時,程序中的宇宙會提供足夠的細節,來呈現毫無破綻的現實。甚至,人類也不需要每時每刻都被不差毫分地模擬出來;我們對「自我」的主觀認識會隨環境變化。不像《花生漫畫》[1](Peanuts)中的萊納斯[2](Linus),我們不會總是留意自己的舌頭,所以模擬程序也不需要總在前台保持「舌頭」子程序的運行。

  • 可能模擬系統至多只能模擬一個星球的文明,否則就會遇到計算能力的瓶頸

模擬假說並不限於這些哲學意蘊,它還能幫助回答一些科學問題。類地行星並非鳳毛麟角,很有可能一些文明已經在宇宙中崛起,能夠進行星際交流或旅行。只不過迄今為止我們並沒有親眼見過,這讓我們不禁思考:外星人在哪?但是,如果我們生活在一個模擬系統之中,外星人可能根本就不存在於這一系統。事實上,可能模擬系統至多只能模擬一個星球的文明,否則就會遇到計算能力的瓶頸。

同樣地,物理學家們無法找到統一自然界中四大基本力的萬有理論,這可能也是由模擬系統的不足造成的。模擬假說甚至可能解決「微調」(fine-tuning)問題:宇宙的參數允許生命存在,但是一旦改變可能會讓宇宙死氣沉沉。一個模擬的宇宙可能是被設計好的,目的是讓生命最終出現;又或者是一個實驗成功的產物,可能之前早有許多參數被測試過了。現在,宇宙學家們正進行類似的模擬(儘管簡單一些),以研究我們的特殊宇宙從隨機起始條件中誕生的概率有多大。

博斯特倫在他的模擬論證中又進了一步:「如果[這一程序]出現任何錯誤,有人類的大腦察覺到了異常,在模擬遭到破壞之前,管理器可以很容易地修改這一大腦的狀態。又或者,管理器可以將時間回撥幾秒,重新進行實驗以避免這一問題。「然而,如果我們生活的模擬系統可以實時矯正,從好些方面看都令人苦惱。確實,它可能讓整個科學事業陷入疑惑之中。有什麼可以阻止模擬器為了測試參數,或者僅僅為了迷惑我們的頭腦而隨意改變物理法則嗎?那樣的話,程序設計師就變成了一個反覆無常,還可能滿懷惡意的神,而我們永遠察覺不到他的存在。

當博斯特倫熱衷於向人們說明,我們活在一個模擬世界裡的可能性更大時,面對這一難題的科學家們則需要回答另外一組問題。存在這一主要區別是因為,科學關心的是可以被實驗或觀察檢驗的事物。而且,事實證明,不論我們活在一個怎樣的模擬系統里,我們都能從中推斷出各種模擬之間的共性。

首先,如果我們活在一個模擬系統中,這一系統要遵守一套明確的法則,這些法則的動態變化(dynamic changes)是相對較小的。科學方法在過去幾個世紀里取得的巨大成功證明了這一點。事實上,模擬假說有一些潛在的解釋力:我們的宇宙之所以遵從相對簡單的法則,是因為這都是設計好的。至於模擬器在程序運轉過程中做出的修改,研究人員指出,這可以解釋2011年得出的「比光速還快的」中微子(neutrino)實驗結果[3]:模擬程序中存在錯誤,我們又測量到了以這一錯誤為基礎的現象,但隨後這一漏洞得到了修正。(目前,沒有理由相信中微子速度超過光速的研究結果是正確的,因為用於解釋這一異常的理由平淡無奇,不需要戲劇性的替代理由。)

  • 或許,真相是,我們確實活在一個模擬中,但是,就像假如世上存在一個不通人情的神一樣,模擬世界也不會改變我們對自己生活的主導

然而,宇宙的嚴謹有序並不能告訴我們自己是否活在一個模擬之中。如果這個程序極為優秀,沒有明顯的「彩蛋」或者由其設計者留下的隱藏信息,那麼,不論我們是不是真的活在一個模擬宇宙中,我們所做的任何實驗都會得出同樣的結果。這樣一來,無論我們最愛的哲學家們在這一問題上的論述是多麼令人信服,我們還是無法判斷自己是否活在一個虛擬的世界中。或許,絕對真理是,我們確實活在一個模擬中,但是,就像假如世上存在一個不通人情的神一樣,模擬世界也不會改變我們對生活方式的主導

我們還應該考慮這樣一種可能:我們活在一個模擬世界中,但是主宰模擬世界的法則與程序員世界的真實法則不是一套。畢竟,科學家們總是構建一些不與現實世界直接對應的模型,但這些模型卻可以幫助完善我們的理論。如果這種模擬世界並不完美,那麼電腦代碼或許會在某些地方留下一些痕迹。如果宇宙是一個數值模擬(numerical simulation),類似於現代核物理學家們使用的數值模擬,它就必須進行一些簡化,那麼在某一時刻,那些簡化或許會和基礎物理學(fundamental physics)的預測相悖。

讓我們將目光投向原子核(atomic nuclei),它由質子(proton)和中子(neutron)構成,質子和中子又由夸克構成。要弄懂這一混亂的小東西,我們需要理解把所有事物牢牢結合在一起的核力[4](nuclear strong force),但是這種複雜的相互作用並不能一直束縛像電子(electron)這樣的自由粒子。然而,對物理學家們來說,要同時計算兩個以上的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通常會很困難,尤其是在原子核內能量較高的情況下。

核物理學家們並沒有讓粒子隨意移動,而是將其看成位於一個三維點陣(lattice)上,就像一個固態晶體里的原子。因為當夸克之間距離縮小時,能量會上升,迫使夸克保持一定的距離,把要計算的數值保持在可以計算的範圍內——計算結果仍和我們在實驗中觀測到的現象相吻合。這種數值計演算法(numerical calculation)被稱為格點量子色動力學(lattice quantum chromodynamics,簡稱LQCD)。

雖然LQCD中的簡化原理是核物理學家們想出的唯一一個能融貫地描述夸克的方法,但是它違反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提出的相對論原理。在相對論中,時空(spacetime)是一個連續統一體(continuum),並沒有界定任何特殊的方向。而另一方面,像LQCD里那樣的點陣卻有特殊點和特殊方向(沿著交點(node)之間的連線)。如果高能碰撞(比如宇宙射線產生的碰撞)所表現出的現象與LQCD描述得更為相似,而不是與相對論的預言更為相似,那麼這可能就意味著我活在一個模擬之中,模擬系統的編程員和現代核物理學家做出了同樣的簡化。

西拉斯·比奈(Silas Beane)和他在德國波恩大學(University of Bonn)的同事們也沿著這一思路思考其他可以檢測的偏差(包括比電子更重的電子錶親——μ介子的一些異常行為)。但是,好些情況都會導致他們的計劃失敗。或許,模擬程序的編寫者所使用的代碼與核物理學家們所使用的並不相同,這就意味著,他們預測的偏差將不會出現。又或許,要在能量極高的情況下偏差才會產生,我們得等到遙遠的將來才可能將其觀測。最後,時空表現得像個點陣或許是因為其他原因,而不是因為我們活在一個模擬中,模擬世界只是許多物理學家嚴肅考慮的一個可能性而已。

公平來講,比奈、達沃迪(Davoudi)和薩維奇(Savage)等提出過檢驗模擬假說的方法的核物理學家們都明白這些,他們的畢生事業也並不以此為重點。如果你在靈感(INSPIRE)資源庫(一個高能物理學(high energy physics)信息系統)里查看比奈的文獻目錄頁面的話,你會發現,這篇論文是他目前就這一主題寫過的唯一一篇論文;其他的都有關標準的LQCD研究。雖然我確定,他和他的同事們都是嚴肅看待他們的宇宙模擬研究的,但是他們可能和大多數典型的研究者一樣:他們或許覺得這些問題很有趣,但是他們不會耗費終身去研究這些問題的答案。

這部分是因為現實原因:如果你在現代物理學的標準研究範式內進行研究,你能得到資金支持。但是,當你的研究課題稱得上是開放式的哲學問題時,你便很難獲得資金。而這類問題本身又太過棘手,無法提供有形的回報。除了人們在閱讀科普解釋時常獲得的印象,將一生都投入到有關生命、有關宇宙、有關萬物的最為廣泛的問題中去,成功的幾率是微乎其微的。重大突破(例如上世紀20年代的量子力學革命)之所以寥若晨星,是因為太難了。科學在大體上是一個遞增的過程,這並不是一件壞事,儘管看起來乏味了點。

研究宇宙模擬問題的難點在於問出正確的科學問題:那些可以帶來可證結果的問題。在一個程序管理器可以實時介入修改的、設想中的模擬宇宙中,我們可能無法區分真實的宇宙和模擬的宇宙。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檢測不到任何缺陷的模擬程序。即使有令人驚嘆的哲學論證支持我們活在一個電腦程序中的觀點,如果我們無法獲得實驗證據來證明它,似乎也是空洞的。

我們活在一個模擬系統中嗎?直覺告訴我,不是。這不僅是因為我不願相信世上存在這樣一種智能生命:它要麼對人類漠不關心,要麼就是故意設計程序讓生命遭受不必要的痛苦(為什麼不去模擬一個天堂?)。

譯文:譯言精選-我們活在真實世界還是模擬人生?,萬古雜誌中文項目翻譯。


你在自己的前後各放一面鏡子,如果是程序的話,就會立刻陷入死循環,然後你這個進程就會被強行終結,你就消失了。


什麼是程序,我猜你一定是說人類信息科技發明出來的計算機語言吧?

你的意思是說我們現在的宇宙有可能只是一種和我們計算機語言相似的程序,那就是指宇宙之外還有一種父宇宙級的非程序式生物編寫的程序。

如果要證實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先證明是否存在父級宇宙,就像我們現在開發的程序智能要證明他們的世界之外還有我們人類一樣父級生物——而且還可能也是某個父父級生物創作的智能程序,且不說父父級生物上是否還有父級生物。

因此每個子宇宙是不可能證明是否存在父宇宙的,因為每個宇宙都是抽象與抽象之間的封閉空間。

程序即邏輯,宏觀上來說我們無法證明是否存在父級宇宙創造母體,但客觀上我們現實世界確實是居於某種邏輯機制運作的程序,區別在於它是否是被某種主觀創造出來的而已。

有點繞,看不懂別怪我


原來上帝是程序員 為什麼程序員不是上帝?


你是要吃紅色的藥丸,還是藍色的藥丸?


其實最早意識到宇宙不過是個程序的人,就是佛祖,世間的一切都離不開因果循環,並且還提供了逃離的方法。


這不就等價於康德給我們留下的困境嗎,近似於「如何確信觀察所得是世界的本貌」。舉個例子,一個吸毒的人,觀察到的世界是光怪陸離的,但他自身並不知道自己因為吸了毒而認知產生偏差。同樣的,一百個吸了毒的人,所得到的認知也是無意義的。那假設每個人都吸了毒呢?我們的認知還存在意義嗎?更甚,如果不存在一個外物告知我們,我們根本沒法知道吸毒,還自得的以為自己所見是真的。回到題主的問題,所以身處程序中的事物,無法得出關於程序本身真實可靠的知識,就好像人無法得到這個世界任何真實可靠的知識一樣。除非你可以跳出世界,站在「上帝」的視角(在這裡就是程序編寫者),否則你不可能得知自己世界的全貌。

到這裡這個問題已經不需要深究,否則就會陷入現象學的各種paradox中。答案就是,理性至少是有限的。這樣類似形而上學範疇的問題,可以直接送葬了。

未及細思,恐有疏漏


鏡子啊,你把兩塊鏡子互相旋轉直到平行時。這時候理論上會對這個系統產生無限大的處理量。

你如果覺得這個世界掉幀了,或者「卡」了……

哪么恭喜你,史密斯探員找你有話說。


推薦閱讀:

如何寫爬蟲程序爬取豆瓣網或者新浪微博里的內容?
輪子哥的gaclib發展的怎樣?走的時什麼路線?
計算機專業大類下,還有哪些細分的專業,分別是幹什麼的?
你見過的最牛逼的命令行程序是什麼?
有沒有推薦的能顯示時鐘的,且簡單樸素的 Windows 屏幕保護程序?

TAG:程序 | 宇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