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紀 50 年代以前棒球在中國是一項主流運動,為什麼現在如此小眾?
幾種世界主要球類而言, 棒球應該是在中國普及比較早,水平也比較高的。
1873年,中國留美學生已經組織了一隻「中華棒球隊「1895年,中國本土成立了第一支正式棒球隊」19世紀90年代,在上海已經誕生了幾隻半職業的棒球隊,當然,成員大多為西方人。1915年,你所說的北洋棒球隊在遠東運動會上獲得亞軍,這應該是台灣時期以前國家隊層面中國棒球的最好成績,而且對手是美國殖民地(託管地)菲律賓。30年代以後由於日本和美國文化的影響,中國著名的大學和高中幾乎都有棒球隊,流行程度超過籃球、足球和當時還沒成型的排球。1939年,中國的第一支准職業球隊熊貓隊已經組建了。
1949年,中國第一本棒球專著就出版了。1950年,當時的解放軍全軍運動會裡,棒球還是主要項目,參加的隊伍比足藍排都多,其他材料里也說在抗戰時期,晉察冀邊區已經很流行這種運動了,可見無論國共,這玩意都很受歡迎。1956年,中國大陸依然有全國性的棒球錦標賽(或者是聯賽?沒有查實),直到文化大革命,這項運動才和足藍排一起中止了。從身體要求、器材和對傳媒的依賴成都看,棒球其實都比足籃排球更適合中國人,而且如果是政治原因的話,古巴和中國其實一直關係還不錯,人家可是業餘棒球第一強國啊。
在中華民國時期,棒球曾經是中國大地最熱門的集體球類運動,因為簡單易玩,與籃球需要球架相比,只需任何木棍與棒球大小硬物即可。1915年上海遠東運動會即設置棒球項目,1921年開始中國即派隊參加此項中日菲三國雙循環賽。其時中國棒球項目雖發展不及日本,但普及程度不輸足籃,天津、上海、廣州有較大規模棒球運動開展,其中天津風氣尤盛。
--------值得一提的是八路軍軍球亦為棒球。
1915年,由於深知中國棒球發展不及日、菲兩國,故遠東運動會中方組織者袁世凱徵召CAU(檀香山華僑棒球隊)參加比賽後因被裁定為半職業棄權。爾後幾年,中方組織者連續徵召香港棒球隊(香港華南體育會)與CAU代表中華民國出戰,並於1927年和1930年由CAU兩度共四場擊敗菲律賓獲得亞軍。
1934年,由於滿洲問題,中日關係交惡,遠東運動會面臨停辦。中方派出國內學生球隊與省隊混合的國家隊參賽,此隊為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唯一一隻全體球員為中國國籍的國家隊。隊長為嶺南大學大四學生伍舜德,主力隊員來自嶺南大學及天津隊,最終四戰皆敗歸國。
1934年國家隊陣容。隊長伍舜德後日創立了美心集團,就是今天大家吃到的美心西餅喝到的華南區星巴克的所有者啦。當年的成績表,唯一一個打點是投手程觀潔的。另1904年後,中國東北地區由於被日本滲透、佔領,受其影響,棒球運動發展蓬勃,大連商棒球隊曾代表滿洲參加甲子園並於1926年獲得准優勝(亞軍)。
建國後,由於亞洲棒球三大霸主日本、南韓及台灣皆與中國關係不佳,加之台灣長年推行棒球外交與紅葉少棒威震云云,棒球不受重視,但仍有進行。劉伯承元帥為推動棒球作出了相當多的努力。
改革開放後,中國返回奧運,各運動恢復,88年提出的金牌戰略使中國運動的發展傾向奧運項目而棒球此時並非奧運項目。1992年棒球首次列入奧運項目後,中國棒球獲短暫回溫,隨後逐步舉行聯賽並與MLB合作。但這其中四十年的空缺,不可彌補。推薦2014年第2期《中共黨史研究》上沙青青的文章《在新中國打棒球:一項體育運動的境遇變遷及其多重角色》。
好簡單,政治二字。當初興起也是,如今被邊緣化也是。另,現在民間打球的人很多,絕對不是民間不熱
謝邀。基本上關於場地,硬體等因素上面已經說的很多了,剩下還要說的話就是一個文化跟體制的問題了。亞洲這邊棒球比較盛行的主要就三個地方,日本韓國已經我們的台灣,原因非常明顯,前兩者是受美國影響,台灣則是受日本影響,就像英聯邦國家會盛行板球一樣。在國內基本沒有收到這方面的文化影響自然就會小眾。還有就是一個運動的發展成都,其實跟他的頂端運動員是有關的。中國最好的一批打棒球的基本上都是專業隊的,而且還有不少是練田徑等後來轉過去的,不是自小訓練棒球的。專業隊的人只能拿拿工資,還不高,練體育的大多都過的不太好,那麼自然也不會把小孩送去練,後備人才也少。聯賽在11年還是12年的時候連贊助都沒了,可想而知棒球運動員的心酸。而且因為一些體制問題,棒球運動員退役後並沒有什麼好的待遇。現在我能想到的有機會繼續發展的就是想辦法把大陸的聯賽跟台灣的對接,往商業化發展,這不僅僅是棒球,其他運動都一樣。
可能是政府不支持,加上民間沒弄好吧。有聽到一種說法說因為棒球這個池子比較小,所以前幾年政策放寬讓民間資本介入的時候,有幾家例如兄弟,巨闕和達陣互相毆打,誰都想先把對方幹掉然後獨佔市場,最後折騰了半天誰都沒拿下來,幾敗俱傷,也沒力氣做大力推廣了,現在就是這麼個半死不活的狀態。
個人覺得有三個限制因素,寫得比較隨意又啰嗦,多包涵:
1、硬體要求太高。硬體可分為2大部分,場地與器械。場地,棒壘球場為扇形、佔地面積接近大半個足球場,相對於其它主要運動的規則形狀(長方、橢圓)場地,復用率不高,所以在歷經戰亂後一窮二白,體育投資主要靠舉國體制、經費有限的時代,建個棒球場是不經濟的;到了房地產繁榮發展的時代,寸土寸金,一個橢圓形的大~場地本身多項目復用率低(出租率低,當然這個出租率又與棒球普及率低有很大聯繫,後面討論,所以是一個死循環的境地),又因形狀不太規則需要特別設計才能保證土地利用效率及與周邊建築的融合效率,確實是不經濟的。但是,場地並不是最主要的因素,因為利用一般的足球場稍加規劃就能打棒球。硬體上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器械,棒球是多人運動(每隊上場隊員9人),應該說是人數僅次於橄欖球和足球的團體項目,每球隊最低標準也要求有9個手套、1支球棒和若干棒球,普通內外場防守手套的價格至少500元RMB/個,如果講究一點,使用專用的一壘手手套和接手手套最少也是4位數的價格;球棒如果是木棒,最少也要400元(特價),金屬球棒看800元能不能買到特價的,好一點的一般1、2千吧;球的話便宜的30多元1個。進攻的時候為保護隊員,進攻方至少要有4個專用的打擊頭盔;防守方接手需要有全身護具,但我們假設可以厚著臉皮跟對手借用一下,不計成本,也就是說每個隊平均每個上場隊員至少是5、600多元的成本,跟足球、籃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比起來,棒球和美式橄欖球(全身護具)、冰球(全身護具、器械、特殊場地)一樣是土豪級的運動。還不算球服、球帽、球鞋這些特製配飾,比如球服,棒球是要有球衣球褲球襪和專用皮帶及內襯,講究起來比滿大街隨便買的足球球衫成本高多了,還有打擊手套、球棒帶、滑石粉、教練棒等額外消耗品,且木製球棒還容易斷,真好點的球隊還應該租或配發球機、測速器等等,再想想足球,幾十號人給一個球就能全場玩了。前些年有報道說因為經濟不景氣,為了節省少年兒童運動開支,不少美國父母送孩子踢足球(就是我們說的足球soccer,不是美式足球)。50年代以前,空地多,教育投入多(還有很多金主和教會捐資助學或者自辦學校,且彼時新式學校都強調體育,不展開說,反正那時中國的球隊以學生和軍人隊居多),所以器械有一定保證,而且那時器材便宜,普及起來不是大問題,器械場地都比較好保證;現在,場地已經說過了,學校在體育方面強調為通過體育考試而運動,除非有足夠的球員基礎和奪金希望,否則不會輕易在器械場地上的投入棒球這樣的小眾項目,投其它項目便宜得多。不過雖然啰嗦了這麼多,總的來說,硬體的限制不是主要因素。
2、重要因素之一,應該是規則因素,相對於其它運動,棒球規則太複雜了些,相信在大陸玩棒球的朋友都100%遇到過問及此運動的親朋好友反映「看不懂」、「你是打的那個還是接的那個」……足球籃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的規則和賽況就簡單得多,在電視前看10分鐘差不多人人都懂,看一兩場可以摻合賽評了,即使像規則同樣比較複雜的橄欖球,場面熱鬧,而且有個大大的球在向對著手方的防守場地傳來帶去的,也容易看懂多了。棒球比賽大量的相對靜態的時間,又缺乏身體對抗(美職更喜歡攻防正面衝撞,日職更重視規避,所以美職好看些),攻防方用同一片場地,九局、三出局交換、封殺觸殺、跑壘、好球壞球、四壞保送、死球活球、盜壘、投手牽制等等已經複雜得一塌糊塗了,更不要說三振逃、內野高飛直接出局、封殺變觸殺等接觸過棒球都不一定拎得清的規則,更不要說真正懂球的人,是通過看攻防人員和戰術調動、投手的球路球種的搭配、進攻安排和戰術選擇中獲得樂趣。總之就算從看不懂門道看熱鬧的角度而言,棒球對國人來說也是排名靠後的選擇吧?估計也就比外行看圍棋熱鬧點?現在看來棒球規則顯得繁多複雜,但我個人臆測,對於從清末起剛剛打開門戶接納西方理念和文明,同時又面臨內戰和外強環視、急需擺脫東亞病夫形象提振民族凝聚力的國人來說,運動強身是很重要的,而各項運動可能規則都差不多簡單——對國人而言這些運動項目只是「外家功夫」,game規則怎麼著也比立憲、革命、外語、西洋科技這些更深刻的舶來品簡單多了,其中尤以棒球為個人英雄主義和集體主義的結合體,西方人東方人都能找到樂趣,所以普及快,而只要訓練配合得好,再有幾個核心球員,即使整體身高力量速度上不及西洋人,發揮集體作用也能使東方人有勝出的希望,這樣又能振奮民族精神,這是當時的國人最看重的,規則就算比足球籃球複雜些也絲毫不成障礙,所以能在學生、軍隊等青年人多的地方普及開來。50年代後到現在,體育機制由原先的業餘(學生、軍人參與的多)性質,變為專業體育舉國機制,強調成績強調金牌,亞洲又有日、韓、台3個世界級的棒球強國/地區,難於衝出亞洲走向世界,所以不那麼重視;而學校的體育界則成為向專業體校界提供後備力量的「第二梯隊」性質,棒球運動一般不考慮,懂棒球的越來越少,而純粹的業餘和民間體育一來受奪金項目、世界大熱門項目(三大球)的感召而跟風;二來礙於硬體成本高、規則複雜看不懂,逐漸冷落棒球(壘球項目也是因為96年奧運幾乎奪金而略受民間重視)。到現在,大家都那麼忙,與其半路出家的理解棒球規則,不如趁閑暇看看英超德甲、看看恆大。
3、最直接的因素個人覺得是:易上手,但難訓練、難養成——尤其難奪金。棒球其實挺好上手的,不像籃球那麼強調身高和個人身體,又不像足球那麼強調整體的體能速度腳法及戰術配合,高矮胖瘦手腳並用、強肩俊足怪力神眼皆可一起參與,50年代前又有那麼多老外帶著玩,如果能打敗東洋西洋球隊(那時沒有職業隊,基本都是業餘隊),又能振奮民族精神,所以能在國人中普及開來。但棒球想打好特別難,跟其它高對抗性項目一樣,對基本功要求很高,尤其麻煩的是它對球員的手眼腳腦(打擊、投球、接球、傳球、盯球、跑壘滑壘撲壘、攻防中眾多複雜局面的快速判斷和處理等等)方面的基本功要求甚多,對爆發力、剋制力、協調性等素質要求也高。所以棒球訓練的項目多,據說當年國內最強的專業隊北京隊,訓練量好像也就日本東京巨人隊的一半吧(現在不知道怎麼樣),苦練又難出成績,確實不會受國人重視的。另外,棒球分進攻、守備,進攻上要求長打短打觸擊假觸真打及各種球種的應對力,還要有上壘進壘掩護能力;守備上投手就不說了,金字塔尖,接手、內野一二三壘和游擊、外野手各自的訓練要求都不同,細節訓練起來都有很多不同,所以在專業隊級別,人員在守備上的換位復用是不太容易的,這一點比足籃排要複雜很多。舉個大栗子,NBA飛人喬丹的身體素質、勤奮刻苦、臂力腿力速度爆發力應該算是超一流吧?中途轉行去小聯盟打棒球,外野手(守備力要求是全隊最低的……),為尊者敬只能說打得不怎麼樣,其實他訓練也挺刻苦的……所以說棒球是世界上最難的運動之一,不光是規則,要求太高了,在中國體育界重視成績和奪金,條件好一點的苗子早就被足球籃球等國家重視、又有市場化聯賽機制的運動隊挑走了,而棒球比賽又少,訓練卻絕不比其他項目的輕鬆,所以球員養成、梯隊建設都比較難,更不要說奪金了。行至今日,美日職棒在人員挑選、培養上,特別是訓練的思路、方法、器材、安排、醫療保障等方面,可以用「精密體系」來形容,舉個小栗子,曾經有個職棒投手,忘了是誰,手肘韌帶磨損太厲害基本要報廢了,後來在美國做了左右肘韌帶交換手術,重新煥發投手青春……不可想像。再比如,日本女壘王牌投手上野由岐子,是世界最快女壘投手,據說身上的每塊肌肉都是由電腦模擬計算出最優數據,然後按計算來訓練的,每塊肌肉……這些就算略帶誇張,也足以反映出國際職業棒球體系建設的深厚程度,這已不是簡單的資金能解決的事情了,是經濟、體育、科技、市場等全方位差距了,我國棒球隊想要奪金實在有很大困難,既然如此,又沒有足夠基礎和市場,對以出成績為生命線的中國體育界不重視棒球,也是無奈但明智的選擇。
難出成績、硬體成本高、規則複雜、練成困難,再加上國內大環境的問題,造成棒球50年代後逐漸不受重視,慢慢群眾基礎也沒有了,變成小眾項目。不過最近10來年民間的「棒球人口」大大增加,國人對體育到底是為了奪金還是健民已經開始反思,相信愛好棒球的人會不斷增加,just for fan, enjoy the game.
補充一下樓上幾位的回答。
現在中國一項運動發展與否很大程度要取決於奧運會。雖然說很多項目即使奧運會上取得了成績也並沒有相應帶動群眾基礎,但是如果連國家在奧運層面都沒有任何投入的情況下,憑藉民間熱情幾乎沒有流行的可能。即使在棒球被取消之前,棒球也只有一塊金牌,想要取得這塊金牌對於中國隊來說是完全沒有可能的。而且這是一個集體項目,為了這塊金牌投入的資源是遠遠高於跆拳道,皮划艇這些起步很晚的個人項目。所以在國家層面,棒球完全不會得到任何重視。而且棒球已經離開奧運會了,所以我們連僅有的國內聯賽都停止了。你描述的都對,中止容易,恢復難啊。足籃排相比於棒球來說,所需要的場地條件簡單,裝備要求也簡單便宜,很容易在很快的時間裡被大眾所普遍參與。【標準棒球場外野有一百多米遠,和主流運動(其他小球和籃球排球等)相去甚遠,同樣面積的運動場地只能解決較少人口的運動需求。而且足球籃球可以打半場,棒球的特點無法做到這一點。其次裝備,每人必須有一個手套,我自己這個中檔貨也要七八百,棒子一根均價也是差不多,好一點的球也要幾十,另外還有打擊手套捕手捕具等,這都是大多數中國人消費不起的。】(以上答案借用@郭默涵)因此,棒球這項運動逐漸被民眾所冷落。
因為棒球棍子被當柴拿去鍊鋼了。
花錢,裝備太貴。我上學時學校有棒球,手套球棒和很多護具都是日本人捐的舊貨,和日本來的學生隊打過球,技術和身體素質不比人家差,但是看到人家的運動服和裝備被驚呆了。大部分有棒球天賦的人畢業了也就不接觸了,和誰打啊?去哪裡打啊?有一年在美國玩那種揮棒擊球的機器,把同事驚呆了。鬧著玩呢,哥們是童子功
因為政權不親美了,所以發源於美國的運動受到影響了唄
上面說了很多缺點,我覺得都很對。補充說明為什麼棒球應該而且能夠流行,因為棒球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就是對身體素質要求比較寬。無論高矮胖瘦,無論是力量大速度快還是身體靈活,只要你有一點長處在棒球場上就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這是棒球受歡迎的重要原因。
我記得程乃珊有篇文章說文革之後八十年代吃定息的老克勒還玩過一段時間,後來都出國了,就真的沒有人玩了
在學校打過慢投壘球,我表示身體素質實在是受不了啊,,強度還是挺大的,而且官方支持少,投入小,規則複雜等等等等,我堅持了2年不玩了。。。好憂傷
看了很多答案,聯想到日本動漫和美國電視劇里打棒球的場景,場地問題確實是一個大問題,不過對於熱愛運動的人來說,場地從來都不是問題。一些小空地可以練習擊打和投球,稍微大一點的田徑場可以練習跑壘等,在一些大城市也有完備的壘球場/棒球場,對於想要入門的人來說,場地不是大問題。
個人覺得,規則的複雜才是問題。這點跟橄欖球一樣,能看懂足球籃球排球的人,未必能看得懂橄欖球,不管英式還是美式。規則一複雜,玩的人自然就少,足球籃球都是目標比較簡單單一的運動,只要把球通過正規的方式送進對方球門/球籃就得分了,橄欖球呢?太複雜了,四段進攻推進,TOUCH DOWN算6分再加1分的射門得分,光看這些規則就頭痛,所以玩的人更少了。再一個,還有人數的問題。據我所知,棒球壘球需要的人數也不少,現在能湊齊那麼多人玩的,估計就是大學生了,或者大企業的同好者,但是一個多大的企業能湊齊那麼多人玩棒球?不敢想像。棒球不能說沒基礎,但是對普通人來說稍微難或者麻煩了些,玩的人自然少了。連玩的人都少了,更別提職業化專業化了。棒球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必將和橄欖球等運動成為小眾選擇。PS:我很喜歡在wii上玩棒球,但規則確實懂得不多,也懶得去看,沒辦法,太浮躁了。
因為解放前也不是主流,第一屆全運會也只有足籃網三個項目,棒球到第二屆才參加。足籃的比賽更是遠比棒球普及,紅軍時期就有自己的籃球隊(主要是賀鬍子喜歡搞)抗戰時期八路籃球隊和地方籃球隊比賽也是常見的宣傳手段。棒球普及開那是多虧了日軍俘虜的建議。本身土壤就不深厚。
申明一下,棒球於1974年重回全運會比賽項目,不過影響力已經。。。支持棒球運動的幾位將軍(包括鄧公)在後來下台了。所以。。。
我學校基本每個學院都有棒壘院隊,每周院隊有訓練,平時友誼賽,體育課有壘球俱樂部,每學期會有校長杯院際比賽,還會組隊參加市聯賽,校隊還會打省賽。。。。。。。然而這一切都發生在學校足球場上_(:_」∠)_
沒地方啊,我家這邊別說棒球了,學校籃球場都不對外開放,踢足球根本沒地方,倒是鬥地主乒乓球這種不佔地方的活動發展的比較好。
因為蘇聯老大哥不玩這個
請問現在中國什麼運動主流?乒乓球?羽毛球?還是麻將廣場舞?
推薦閱讀:
※美國與古巴未建立外交關係時古巴球員是用什麼辦法在 MLB 打球的?
※邁克爾·喬丹的棒球在什麼水平?
※現場觀看 MLB 是怎樣的體驗?有什麼注意事項?
※如何鑒定一頂new era的真假?
※棒球在古巴是一項怎樣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