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電影中,什麼叫人物形象扁平化?

今天看影評說《毒戰》中孫紅雷塑造的緝毒隊長人物扁平化,不是很明白這個意思。另外,人物塑造扁平化都跟哪些因素有關係?《毒戰》中這一角色的扁平化是不可避免的嗎?


前幾天剛和 @夜X 討論過這個問題,大致地總結下吧。

人物從扁平到立體分為幾個層次。

最低階的那種是臉譜化人物,即,一個人物所有的屬性都集中在某一方面。

比如一個人物被設定為壞人,他的行為特徵只有殘暴、邪惡、嗜殺成性、六親不認等。

或者一個人物被設定為拜金者,他所做的一切都集中在雞賊、為撈錢不擇手段、容易收買這些方面。

早期的影視作品經常出現這樣扁平的人物形象。反派就是不講道理的大魔王,主角就是偉光正的大好人。然而這樣的設定早已過時淘汰。

現實中的人類是非常複雜的,壞人不只是壞人,可能只是立場不同的敵人,或者在妻兒面前是個好丈夫好父親(比如《半澤直樹》里的分行行長);而好人也不完全是好人,也會有貪念,也會為了保護親友而傷害出賣另一些人。

高階一些的做法是賦予人物更豐富的屬性,比如讓一個善良的人貪戀美酒佳肴(《三個火槍手》的波爾多斯)、讓一個智者擁有傲慢的性格(《Doctor who》的Doctor)、讓一個反覆無常的人恪守他自己的秩序(《獵人》的西索)……

更高階一些的做法是讓每個人物擁有的自己的人生。每個人會成為今天的自己,是因為過去幾十年的人生經歷所造成的的,父母家庭的教育,交往的朋友,遇到的每一件事情,每一條線匯聚到一起,才成就了如今的自己。每個人物也都一樣。

比如,一個反派之所以成為反派,因為他自小渴望受到他人的肯定與尊重,可卻始終被人輕視和使喚,有一天意外得到巨大無比的力量後,經年累月所積壓的不受重視感結合了力量爆發出來,從而成為了大魔王。

或者一個普通人得到了英雄的力量,卻因為懦弱而不敢維護正義,直到有一天自己的親人因為自己的不作為而被殺害,終於下定決心成為英雄負擔起維護正義的重責(蜘蛛俠)。

最後,是我師父告訴我的,最高階的是細節。在前面幾階的基礎上,再給人物添加細部習慣,這些習慣和情節無關,但卻可以讓人物更像個真人。比如喜歡踢足球、喝茶要放三塊糖、點煙之前會敲打一下煙絲等等……而這些細節和人物性格有著微妙的一致性,比如每天清晨準時跑步,暗示著該人物性格中的自律(《紙牌屋》的主角妻子)。

——————————————補充————————————

扁平化並不是全然貶義的。如果這個人物只是個小配角,他出場的唯一作用是為了給主角使點絆子,那一個扁平化的人物就足夠了。但倘若是主角,那扁平化則應該歸結為編劇的無能。

-


人物形象=「臉譜特徵」+「情節壓力下的選擇」

1. 更「真實」的人物形象未必不扁平

2. 人物「扁平化」=人物性格缺乏「矛盾衝突」 或 人物性格沒有「發展變化」

一 知人 知面

「臉譜特徵」:所謂「臉譜」,是指人物所有能夠被觀察到的特徵的集合:膚色,年齡,性別,說話風格,習慣性的小動作,車,房,職業,性格,價值觀等。(相對故事發展而言)「微不足道」或者「冗餘」的細節特徵越多,人物就越顯「真實」。這種更「真實」的形象塑造也許更受「現實主義」評論家的吹捧,但卻未必更高明,因為「臉譜特徵」從本質上講就是「扁平」的。

二 知心

「情節壓力下的選擇」:人物在面臨大的情節壓力時做出的選擇可以給人物性格帶來更多層次。當然這裡只是說可以,沒有說一定。如果人物的選擇與其「臉譜特徵」揭示的性格一致,也就是說這種選擇是預料之中的,那麼只是強化了「臉譜特徵」揭示的人物性格,沒有增加其層次,仍然給人以「扁平化」的感覺。我們往往更偏愛的是這種情況的反面,即人物的選擇與「臉譜特徵」有突出的「矛盾衝突」。例如,身無分文的落魄畫家,能為素未謀面的富家千金豁出性命(you jump! I jump);即將入獄的小偷,衝進墜毀的飛機中救人([Hero] 1999)。

三 角色弧

(註:電影故事有兩個層次:1. 角色層,主要內容是角色與角色之間的關係;2. 情節層,情節特指外界的,不可控的,能給角色帶來壓力的事件,如戰爭,罪行,災難,競選,體育比賽等。)

人物性格缺乏變化也容易讓人覺得「扁平」。人物性格發生變化的誘因主要有兩個。最常見,也最有說服力的是,人(內因),即角色在與其他角色建立關係發展關係的過程中改變;其次是,時務(外因),即角色在極端的情節壓力下改變。然而要讓性格變化合情合理,角色之間的關係,即故事的角色層需要佔據足夠的電影時長。因此,在以角色層為主導或者角色層與情節層並重的電影類型中,如melodrama(定義參見商業片中哪些要素能催生其具「藝術性」的解讀?),傳記類電影,體育電影等,人物性格的變化是顯著而合乎情理的,其人物形象也因此更加「豐滿」。而在以情節為主導的電影類型中,如動作冒險類電影(超級英雄),香港警匪片等,人物性格缺乏變化的契機,所以顯得扁平。最後說明一點,在警匪片或者超級英雄電影中,情節不可謂不極端,情節帶給角色的壓力不可謂不大,但對警察和超級英雄而言,這種極端的情節設定是與他們的「臉譜特徵」-職業的特殊性-相匹配的,比如奧特曼就打怪獸,警察就判案,人物性格沒有變化的必要條件。因此誘使角色性格變化的極端情節必須能夠使角色置身於其「不熟悉」的情形中。例如,在驚悚片中,例如[無人區],[Tell No One](2006),「普通人」(「臉譜特徵」)被捲入了「不普通」的情節中,人物性格才因為求生本能被迫發生改變。

孫紅雷的角色形象以「人物性格是否存在矛盾衝突」和「人物性格是否發生變化」兩個條件評判時略顯「扁平化」,但這是創作者(編劇)對電影故事類型選擇(警匪片)後的一種自然結果,並非形象塑造上的失誤。


既然題主提到《毒戰》里的緝毒隊長,咱們就針對這個角色來說。

這部電影我刷了三遍。現在你讓我回憶這個角色,八個字就能概括:嫉惡如仇,辦案很強。但你看哈,這八個字其實只符合角色的身份屬性——警察,而他身上屬於性格的部分微乎其微。你通過影片知道這是個很厲害的警察,但不知道他是個什麼樣的人。所以,說這個角色扁平不過分。如果非要講他有什麼性格的話,那麼,「敢賭敢冒險」或許可以算進去(鄂州警察行動失敗後,他對古天樂的態度以及全片中他指揮方式,一定程度違反了大陸公安聽從上級指揮的紀律),但這條,歸根結底還是身份屬性,而且一定程度是身份的刻板印象——中外影視作品中對警察的塑造大多如此路數。

但是,我在這是要對這個設定作個辯護的。至少在這部作品中,這個角色扁平一點,其實問題不大。為什麼?

第一、這部電影暗度陳倉,明著警察是一號角色,但那是面子上通過審查的,其實古天樂演的毒販才是一號,也是他的命運才能凸顯主題。毒販的形象與警察比,多少要豐滿一點——像他對老婆的情感(片頭故意刪了一段毒廠爆炸的戲,對這個理解更有幫助),他對幫會同人的情感,都是複雜的,但都被強烈而自私的求生慾念壓倒了。他或許仍然不是那麼立體,但已足夠讓人印象深刻。

第二、這部電影是重事大於重人,事推人走,人被事裹挾。倒也暗合銀河的一貫主題。對於一部類型片而言,現在這麼處理,足夠了;當然,如果能在符合體系的情況下,將角色做得更豐滿,那是更好。

ps:如果按照銀河一貫的方法,要讓角色稍微豐滿一點,也不難,記得《槍火》里的踢紙團么?《跟蹤》里看女人換衣服么?來一場這樣的,人就活了。當然,《毒戰》是半實時的,出於對影片節奏的保護,不來這些枝節也應該。


塑造一個成功的角色就是讓人感覺到張三就是張三,張三有可能是地痞流氓有可能妙手仁心,但不是流氓張三也不是神醫張三,而首先是張三。有點繞是吧。

實際上人物扁平化就是人物沒有脫離經典形象,或是以偏蓋全,即人物的某個特點掩蓋了其餘特點、其餘特點不作處理;好人沒缺點、壞人沒優點就是典型的扁平化處理,具體可參考紅光亮劇目。

一個人的人性是極其複雜的,塑造成功的一個人物是栩栩如生的,會讓你覺得似曾相識或者無可替代。

而不是,好比我想寫一個忠誠的謀臣李四,我就寫他誰都不服軟,有一次頂撞了漢武帝,漢武帝要殺他的頭他都不就範。然後我又寫了一個忠誠的謀臣王五,誰都不服軟,有一次頂撞了唐太宗,唐太宗要殺他的頭他都不就範。完後我又寫了一個忠誠的謀臣錢六,誰都不。。。。。。

這樣的角色就是典型化、平面化、面具化的處理。但是如果我寫李四,我寫到他唯獨過不了美人關,面對誘惑猶豫不決;又或者發現他體察民間疾苦同情弱小但是對自己的子孫毫不手軟、打擊人格;或者他勤儉節約可是欠債從來不還;或者橫衝直撞但是卻寫下「小軒窗,正梳妝,早起無事話家常」之句,,,,是不是感覺好像這樣這個人物會比較有內容?

也就是發現越多角色自身的性格衝突,而且對這些的描寫、塑造越詳細具體,以小見大,這個人物就會相對逼真。至少不會覺得咦,他跟王五一樣一樣哎,,,或是咦,感覺錢六隻是換了名字和所處時代的李四。


雖然不知道希德菲爾德是不是已經一統全世界得劇作講義了,但是一些基本得人物塑造方法和劇作模式肯定是沒跑的,個人感覺屬於萬變不離其宗的地步了。

電影在兩個小時內展現的只是人物的外在。外在既是他的形象,戲劇性需求(目的),和動作。兩個小時內他所做的事情就是動作,而這也無非只有工作、社交以及個人生活。例如《霸王別姬》的程蝶衣,這個人工作社交個人三種生活方式融為一體了,這個人物就瘋魔了,成活了。

人物形象扁平化的根本在於,電影是兩個小時,而人物是一生。

所以,所謂的人物小傳就是人物簡史,這個簡史要從人物的出生一直到電影故事開始的時間點。這一部分是人物的內在——他是如何成為他的。這是很重要的一點。佛洛伊德喜歡把人性的各種問題回歸的小時候,可能小時候見過一隻墜地的小鳥也能影響你成年後面對事件的態度。

玩笑的說,人物太扁平就表明這個人物不夠處女座。

下面看看萊昂內在《黃昏雙鏢客》中的店小二。這個人物出場兩分鐘沒有一句台詞。只看前兩分鐘即可。

視頻封面《黃昏雙鏢客(獨行俠江湖伏霸)》02 國語譯製片 無字幕 西部 動作 槍戰視頻


扁平化就是一根筋。做事只有一個動機,不會動搖,沒有矛盾。

但真實世界中的人不是機器。人的行為需要動機,而一種動機和其他動機之間往往互相矛盾,善人也會有惡念,惡人也會有善念。把人在矛盾動機下的轉變,人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對抗寫出來,這就是真實的人物。人的行為往往受情緒控制,不是嚴謹邏輯推理的結果。把人寫成機器就是扁平化。

有答案說到三體,就拿三體舉個例子吧。小說一開始,一個小姑娘(葉文潔的妹妹)衝上樓頂揮舞紅旗被亂槍射死。凄美的畫面實現了。但是人物動機呢?紅衛兵是頭腦發熱,但是狂熱到相信刀槍不入的恐怕極少。因為你總見過被槍打死的人吧。這個小姑娘為什麼要跑到樓頂去揮舞紅旗?我們不清楚。她的動機只有兩個字「狂熱」。這就是人物的扁平化。

你要說小配角不扁平也難。那看看主角吧。葉文潔老爸讓紅衛兵搞死了,老媽瘋了,對一個正常人來說打擊是極大的。稍微有點腦子的人這時候一般會進行非常痛苦的思考,思考的結果往往有三個。一是我在這荒謬的人世上已經無牽無掛,死了算了。二是我跟你們拼了。三是忍辱負重,螻蟻尚且偷生,從此夾起尾巴做人。可人家葉文潔好像不需要這種思考,父母出事對她沒一點打擊。人家照樣大肆發表反動言論,不光在單位亂說,還敢給中央寫信。在說錯一句話就能槍斃的時候,這也太沒心沒肺了吧。

當然忍辱負重的人也有爆發的一刻。如果說有什麼更重大的事情使葉文潔覺得不能再沉默下去,必須要寫這封信,那也是合情合理的。可小說里只安排了一本寂靜的春天。拜託,我一家人都死光了,春天寂靜不寂靜有那麼重要麼?

葉文潔的動機還是可以用兩個字概括:「天真」。有什麼東西可以影響她的天真嗎?沒有。從不反思,從不動搖,她就像沿著預設程序前進的機器人。

就算在那個年代,也有天真的人。這些人往往是生活順利,未經過大的挫折,因為人是從挫折里成長的。比如副統帥之女豆豆就是這樣一位。這些年人家忙的是為老爸平反。豆豆顯然沒有葉文潔這麼超然,人家從來沒考慮過為老爸平反這件事。什麼生態問題,外星人,人類善惡,統統考慮到了,就是沒考慮過老爸平反,沒想過老媽瘋了之後怎樣,可以說對父母基本沒什麼感情。知道自己懷孕之後,把自己丈夫搞死,讓孩子生下來就沒父親。下手之狠匪夷所思。葉文潔的另外兩個字是「無情」。

天真而又無情,這對女性而言是非常少見的性格,要說是比較幼稚的男性倒有可能。這種性格從何而來,小說里完全沒有交代。因此葉是生硬而扁平的人物。在主要人物塑造上如此失敗,表現的是作者對人性的理解非常淺薄。《三體》這本書我看到這裡就徹底沒興趣了。

那什麼是立體人物?比如豬八戒有貪吃好色的一面,但最終還是堅持到了西天,這就是人物的兩面性。三國演義里的曹操奸詐狡猾,但哭郭嘉的時候也有真情流露的一面。關羽武勇忠義,但也有華容道私放曹操,走麥城之敗。福爾摩斯往往被理解成推理機器。但是福爾摩斯最著名的故事恰恰是《波希米亞醜聞》。這故事說的是福爾摩斯被一個女人擺了一道,為其傾倒,最後保留她的照片做紀念。出乎意料卻合情合理,這些都是有立體感的人物。


所謂扁平化,我的理解是為了幹啥而幹啥

毫無動機,為了壞而壞,為了高尚而高尚,故事從頭到尾即沒有「角色弧度」,又毫無來龍去脈,前因後果

譬如南周有一次做抗日劇的專題提到:

導演需要日本演員在極寒情況下,在村口強X一位村姑。

演員說:都那天了,誰還能有那想法?

導演反駁:你不懂,你們當時就這樣!

這裡的處理就很扁平化,為了壞而壞。

一般劇本在處理配角時會採用這種辦法,省事兒,主角寫成這樣,那編劇應該回爐重修去吧……

不過好劇本或者故事傾向於把配角的前因後果留白出來,雖然不會花大力氣去表現,但是用小部分的逗露,以給觀眾以更大的遐想的空間。

例子:

《星際爭霸:自由之翼》裡面的斯旺,對雷諾忠心耿耿,而對他的來歷交待只是很短的一段對話,他曾經是一個起義的機械工而雷諾救了他……

《生活大爆炸》里的Howard,因為缺少父愛而對女性特別的那啥……片中提及他父親只用了很少的篇章,但是確實給了觀眾一個他會這樣的理由……


你看電影的時候,一猜就知道他要幹什麼,且毫不猶豫,而你萬試萬靈,這就是扁平化。


就是特別單一的人物構造,缺乏矛盾,更沒有衝突,在他身上看不到普通人都有的矛盾和掙扎。一般所說的高大全人物基本都是這種情況,武俠小說中不少人物也是這樣,郭靖就是一個代表,不同的是郭靖身上是有一些掙扎的,這主要體現在射鵰中,而在神鵰中郭靖就完全成為了高大全人物,所以讓人感覺很彆扭,尤其是對那些從射鵰看到神鵰的讀者來說更是如此。


請看指環王,包括或皮特人,所有角色服務於指環而,扁平化


人物塑造也是分層次的。最低級的層次就是某些《故事會》里的那種,看見漂亮異性就想上,看見野狼就害怕就跑。只有最原始的本能,人物如同一張張黑色的剪影。

再高級一點,看見異性能守禮,看見野狼上去打跑了它,有悖於本能的行動,這樣人物就有了守禮和勇敢兩個標籤,有了一點顏色。

再高級一點,是人物內心總有天使和魔鬼在鬥爭,人在本能、慾望和道德規範、群體認同之間掙扎。能寫出這些,人物就算立起來了,不扁不平了。

再高級一點,寫出人與環境、群體、時光之間是如何交互的,故事如何改變一個人,一個人如何墮落、改過、異化等等。能做到這點就是好作家了吧。

還能再高級一點嗎?能的。比如余華筆下等死的老人(《在細雨中呼喊》)、在大街上痛哭的許三觀(《許三觀賣血記》),這些人物很難說他是很立體的,但卻能喚醒讀者最微妙的感受,並從一個人的形象里,投射出所有老人、工人的共有的形象來。從千人千面回到千人一面,所以說余華已經到了返璞歸真的境界。再例如馬爾克斯筆下的奧雷良諾們,也是這樣的。

還能再高級一點嗎?也許是能的,但以我的眼界,就謅不出來了


其實扁平化也就是人物不夠立體,人物扁平化同樣存在於文學作品中,比較典型的比如文革時期或是十三年時期的大部分文學影視戲劇作品,大部分英雄人物是「高大全」的正面形象,而漢奸等反面人物絕對也能一眼看出來。你絕不會在那時候的作品中看到一個英雄戰士在搞瞎八談戀愛什麼的,你也不會看到一個地主某天看見一個農民孩子可憐給了他一個饅頭,如果有人這麼寫了那這個作者或編劇就有危險了,所以這就是政治環境導致的那個時代的人物無法寫的立體有血有肉。

而塑造扁平化的人物的優點就是,塑造出來的人物可能是臉譜化的,在經典作品中可能深入人心,成為一種符號,比如提起忠義你可能一下子就想到了關羽,說起仁德可能就想起了劉備。但是最優秀的作品塑造出來的人物必然是立體的,有血有肉的,觀者會感到他是一個真正的人,比如說《紅樓夢》,每個人物都有主要的性格以及其他的附屬人格,並通過平凡的日常一舉一動體現出來,比如林黛玉,多愁善感是主要的,但還有才華橫溢,善解人意,伶牙俐齒,尖酸小性各種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的性格。


人物形象扁平化是說人物的面比較單一,脫離生活實際,非常臉譜化,不立體。一般來說,跟缺少貼近生活的細節有關,或者只展現一個性格特徵。因為實際生活中的人都是複雜的,而在一些影視文學中經常出現非常單一性格的人。扁平的詳情可參考《三體》中的人物,我又黑大劉了。。。。。


最近一直在看一本書,jim piper《看電影的門道》,真的很適合類似我這樣初級影迷的一本教科書。(不是來打廣告的-。-)以下來自書中內容:

圓形人物和扁平人物

「圓形人物」一詞借用自文學批評。一個圓形人物會很立體、豐富、真實、令人驚喜、栩栩如生、多面,甚至有引人入勝的神秘感,讓觀眾印象深刻(相信很多人應該都記得越獄裡的D.B庫伯吧,很標準的圓形人物)。與之相反,扁平人物則缺乏立體感,因而很難對觀眾產生持續的吸引力(這個貌似可以參照這幾年國產電影里的大部分人物)。電影中充斥著大量扁平人物,與之相比,圓形人物就比較少見。如果你只對恐怖片、冒險片以及浪漫愛情喜劇片感興趣的話,那麼你就很難在電影中發現圓形人物。在以下10部電影中,我按照人物的層次感進行舉例,前面的電影人物較為扁平,後面電影人物逐漸豐滿。人物層次越豐富,我們需要的情節就越少。【這句我理解不了,為什麼人物層次越豐富,需要的情節反而越少呢?】,下面是作者列舉的十部電影。

1:《罪惡之城》里的馬爾夫和南希。(弗蘭克·米勒和羅伯特·羅德里格斯 2005年)

2:《破綻》里的威利·必克姆和泰德·克洛福德(格里高利·霍布里特 2007年)

3:《血鑽》里小李子飾演的丹尼·奧奇 (愛德華·茲威克 2006年)

4:《魔術師》里的愛因海姆、蘇菲、利奧波德(尼爾·博格 2006年)

5:《漫長的婚約》里的奧黛麗(讓-皮埃爾·熱內 2004年)

6:《濃情巧克力》里的薇安蘿雪(萊塞·霍爾斯道姆 2000年)

7:《勤雜多面手》里的亨利·布考斯基(本特·哈默 2005年)

8:《末代獨裁》里的艾迪·阿明(凱文·麥克唐納 2006年)

9:《時時刻刻》里尼克·基德曼飾演的伍爾芙以及片中另外兩名女性角色(史蒂芬·戴德利 2002年)

10:《醜聞筆記》里凱特·布蘭切特飾演的希芭·哈特以及朱迪·丹奇飾演的芭芭拉(理查德·艾爾 2006年)

——————————————————————————

以上。我不生產水,我只是大自然的搬運工。各位知友不幸看到這個又覺得有那麼一丁點作用的話,請默默點左上,謝謝。


手機打的,不說太多,也就舉個例子吧(三國vs紅樓):

三國演義里的都是扁平形人物,只有絕對的壞人和絕對的好人,孔明永遠神經妙算,基友皇叔永遠仁德兼存萬民愛戴;那其他相愛相殺的死對頭們呢?也可以神經也可以受人擁護,可對不起你是個壞人,曹操再聰明也好再威武也好,你丫就是壞的,你做了好事那也是個偽善者,你贏了歷史可是你永遠得不到作者的心,羅貫中這傲嬌貨心裡只有劉關張,他才不管你曹孟德是死是活(大霧)。

紅樓里就是圓形人物,每個人都有很多面,內心有矛盾,展現出來的性格也不是單一而是多重的,更為立體、更為複雜,因此你也說不準紅樓里誰是絕對的反派、每個人都有缺點和自己的善良(所以魯迅喜歡紅樓多於三國)。

扁形人物是中國傳統戲劇一大特色,如趙氏孤兒、竇娥冤等等,圓形人物更多見於西方文學與戲劇(如《麥克白》)。從社會教育上講當然是扁平人物更直白簡單、更有效果,但從現實的角度來說,圓形人物更貼近人的內心、也更真實——畢竟這世上不可能存在絕對正義捨己為人的道德楷模,每個人從根本上來說都是從自己出發,行有餘力了才會去做好事。同時,人的性格不會從一而終(性格轉換很常見),好人隨時都會黑化,壞人也許會突然洗白--他們做壞事背後也許有苦衷,也許突然良心發現、人性戰勝了魔性,一切皆有可能。

扁平人物之所以為人詬病,除了因為他不太現實,更重要的是他真的像紙片一樣欠缺深度,缺乏可研究性;同時也是容易淪為作者傳播其三觀的工具(=_=),好人就應該完美無缺善良美麗樂於助人捨生取義;壞人永遠一副猙獰面孔狼子野心禍國殃民處處和好人對著干(很多時候還是沒有理由的),結局99%是好人英雄救美壞人永不超生。這樣的故事當然三觀很正很有教育意義,但欠缺研究價值,他們不像真人,倒像作者畫的一張張面具,就是要演一出單一且無味的戲並且對你洗腦。簡單來說,就是沒意思。

最後,是扁的好還是圓的好?很簡單,你是喜歡看於媽的宮鎖xx,還是甄嬛傅?呵呵,公道自在人心啦~


我記得我的老師當時講扁平人物是和圓形人物進行比較從而讓我們掌握這個概念的 扁平人物的性格往往非常鮮明 某個性格特徵非常突出 比如關羽的仗義和魯莽 我理解為在某一方面比較極端以至於這方面成為這個人物的標籤 而圓形人物就是性格比較複雜 有多種特質揉合而成的 比如《金瓶梅》裡面的西門慶 性格多面不可一言以蔽之。


還要從小說人物說起!大概就是在小說中有些人物性格單一或者思想相對單調(當然了他有他的思想,不表現出來,也木有暗示)反正讓人覺得就是這個人有那麼一點點不真實或者只反應了相對的一面,最為搞笑的就是鬼子是鬼子八路是八路大家心裡都有數的!與扁平對應的是圓形人物,就像一個現實中的人物,哎呀,我都會愛上她的!比如嘛像紅樓夢裡的寶玉,紅與黑里的於連,包法利夫人,大家心裡都知道一讀感覺就在眼前。兩個字----真實!電影作為小說的退化(蛻化)藝術,大概也是這樣。


有人提到電影是兩個小時,而人物是一生的,劇作人物南面會扁平化,這個就需要讀者和作者如何去取捨了。裡面的兩個主角的性格都只是片面的,是相對扁平的。但配角有時候也會很立體,比如《霸王別姬》,整個片子最出彩的部分我覺得有兩個人,一個是鞏俐飾演的菊仙,在一開始和段小樓勾搭上的時候,千方百計想要將程蝶衣趕走;而當批鬥的時候,她又想要去保護程蝶衣,整部戲中她的矛盾和變化是十分立體,十分感人的。

還有另外一個人描寫很少,但也是很立體的,就是他們的徒弟:小四(雷漢飾),從作為徒弟,不得志,到作為紅衛兵批鬥段/程,到最後自己偷偷唱戲等這些,表現的是這個人的一面,這樣看來無疑是平面的。而當批鬥段/程,程蝶衣在揭發其他人的時候,鏡頭掃視一圈,圍觀的觀眾,只有小四留下了眼淚。這個細節讓我看到了人性中的另一面。


高中時學過,扁平化就是這個人只有一種性格,就像抗日劇中的日本軍人,就是壞人。導演只會表達他們壞的一面,不會去表達他好的一面。圓形人物就是說這個人有多重性格,像三國裡面的劉備,有兄弟義氣這好的一面,也有自己的心計的一面。


作者居高臨下地擺弄他作品中的人物。


推薦閱讀:

驚天大逆轉最後彩蛋的手是誰的呀?
為什麼我們內地有錢,卻拍不出像《哈利波特》、《變形金剛》這樣的科幻大作?
靈異第六感小男孩知道男主角是鬼魂嗎?
如何看待王晶宣布與黃秋生、杜汶澤、何韻詩等斷交一事?
如何評價電影《江湖告急》?

TAG:電影 | 導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