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市區人口向郊區轉移以及郊區新城建設,有沒有可能會導致市中心慢慢向郊區轉移直至被取代呢?


在中國這個轉變不像美國那麼容易。中國市區會擴大,原來是郊區的地方會變成市區的外圍,會住更多的人,但城市的居住高地短期內不會移到郊區去

美國在郊區化之前絕大部分市區的密度都遠小於現在中國城市的密度。因為交通不是那麼擁堵,所以大家可以住到郊區有寬敞庭院的別墅里,開車上下班。但中國城市太擁堵,住遠了即使開車也很不方便,就會大大減少郊區的吸引力。從房價來看,近十年中國很多郊區房價的漲幅並不如市中心房價的漲幅高,也說明了這個轉變到來還早。

為什麼中國的城市會比美國擁堵這麼多呢?

1、中國的人口密度本身大於美國

2、跟歐洲特別是義大利一樣,中國有些老城市,比如北京、西安,受舊有宮殿、城牆等建築的限制,城市的交通和規劃格局難以全面現代化改造,以適應私家車

3、美國大部分城市建設發展於二戰以前。而中國大部分城市建設在近三十年。因為戰後鋼筋混凝土技術的成熟,建設摩天大樓式的高密度住宅的成本低了很多,所以城市的建設密度會比較高。韓國和台灣的城市住宅中公寓樓宇的比例遠高於人口密度差不多的日本,也是這個原因。

4、最後這條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為共產主義改革,50年代初城市大片的低矮平房和棚屋中的住戶都被整合到了單元樓中,政府也大力發展了公共交通,所以這不但使得城市傾向於高密度發展,同時也使得中國人更習慣住公寓和使用公共交通。郊區的別墅和自駕上班對於中國人的吸引力,並不如對很多其他國家人的吸引力大

此外,美國人搬到郊外,是因為郊區的居住環境明顯更好,但中國現在地價這麼高,郊區也不寬敞,更多的是住不起市區的人。另外美國人搬出市區,也是因為市中心的高密度住宅區聚集了高犯罪率的人口,中國的治安相對於當時的美國要好很多,所以也不存在這個問題。同樣歐洲的情況介於美國和中國之間,所以雖然有郊區化,但城市中心也沒有ghetto化,還是有很多高檔住宅


完全有可能,國外這種情況在上世紀70年代就已經發生了,也就是逆城市化。很多城市因為市區人口流失得過多,產生了市中心空城化,犯罪率升高等現象。但中國的進程很緩慢,主要是人口在向郊區轉移的同時,城市功能、商業點、公共娛樂設施,交通和信息服務也同樣跟進並向郊區轉移。但在國內,以上這些因素都是圍繞著政治中心這個基本點。如果政治中心不轉移,主要的經濟和公共活動依舊在城市市區內發生,人口往郊區的轉移只是純粹的出勤流,潮汐流而已。


在國內完全不可能。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決定了政治主導了工商業和土地制度。

即使像上海北京這種在全球都掛的上號的超級城市,在看得見的未來都不會有這樣的現象發生,更不要說其他城市。

再進一步,即使像廣州深圳這種處於市場經濟前沿且進入高度城市化的地區,在中心區出現衰落跡象後,政府的第一反應不是外移而是花巨大的成本進行在改造。

國外的城市中心區衰落和貧民窟現象在國內絕不可能 發生,當局也絕不允許該類現象發生。 這充分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優越性!


根據城市本身的資源條件、政治情況和城市規劃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如中國的幾大城市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在具有學界共識的情況下編製規劃、開展城市建設,得到的結果卻完全不同。如北京基本上還是單中心城市,而上海的市中心已經分化,成為一個多中心城市。

建國初期北京確定不另外建設新城,具體過程可參見王軍的《城記》。隨著湧入首都的人口越來越多,住房越來越緊張,城市建設不得不向外拓展,而拓展方式就是屢遭詬病的「攤大餅」。在「攤大餅」的同時,由於中央機關、重要的國企等向外遷移較少,「住在郊區,到中心區上班」的情況越來越嚴重,進而導致大規模的交通擁堵、飆升的房價等等。儘管今年修編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不斷提出要「產業外移」、向多中心城市轉型,但現實限制太多,始終沒能做到。

在上海人的傳統觀念中,上海有「上只角」、「下只角」之分,但如今的浦東已經是重要的金融區,與浦西的傳統中心黃埔、徐匯、靜安等鼎立。由於每個區都有比較典型的產業分布(如汽車業之於嘉定、金融業之於浦東、設計行業之於楊浦等等),在不同區域工作的人總傾向於在該區域或附近置業定居(在經濟條件可以承受的情況下)。像嘉定區距人民廣場30多公里,原屬江蘇,是名副其實的「郊區」,但市區可以享受到的基礎設施在區內基本也可享受,很多在該區工作的人往往一兩個月才前往傳統中心如黃埔、徐匯一次。

當然,上海的歷史比北京短得多,在民國時期進行的城市規劃《大上海計劃》也已經確定另立城市中心的方針(當時的市中心設在江灣,現上海體育學院位置),在城市規劃實施方面沒有北京那麼多的政治和現實阻礙。這一點,比較廣州和深圳的城市建設也可以看出來。

北京和上海的案例基本可以回答LZ的問題,至於市中心被取代,國外有這樣的案例,如美國的許多城市,傳統市中心都成為貧民窟,而中產階級都向郊區遷移。不過」貧民窟「仍然還是「市中心」,市中心不是以住區界定的。


在中國應該是有一定的趨勢,但是目前的制度下是不會被取代的


一個城市的發展,主要看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的位置。只要以上兩點不變,郊區永遠無法取代市中心的地位。

人口與配套設施的外延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過程而已。


你沒有考慮再城市化,人總是向著適宜居住的地方轉移。當城市中心不符合這個條件的時候會出現逆城市化,但隨著市中心環境的改善與基礎設施的建設,人口會再一次向市中心流動。所以其實人口總是處於一個動態平衡中,像西歐的某些發達國家就是很好的例子。


麗江是不是一個例子?


這個問題關鍵看什麼?看政府的導向。政府把資源投向哪裡,人群就湧向哪裡。為什麼要逃離北上廣,那是因為北上廣的房價太高。為什麼房價太高,那是因為不斷進來的新增人口太多。為什麼新增人口多?那是因為這些地方的資源多,有好的大學培養大學生,有好的企業吸收畢業生,有好的發展機會教育條件醫療設施文化娛樂,這些共同構成了吸引新增人口的條件。想想你自己願意為了哪些條件更換地方,就知道城市的中心會怎麼變化了。

為什麼有的地方新城失敗了,那是因為沒有相應的資源。比如建設了新區卻沒有好的投資條件企業不願意入駐,沒有好的居住條件醫療教育條件民眾不願意在這裡買房。這些誰能夠改變?就是政府。政府是不是真的願意做這件事情,還是做個樣子沖沖政績,這是最關鍵的。


居住會散布 但作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城市規劃 不知有關部門什麼時候才能意識到這個問題


推薦閱讀:

中國歷史名城的保護規劃究竟和歐美歷史名城的保護規劃差距有多大?
城市的糞便是如何處理的?
為什麼路燈都是黃色的?
如何看待所謂的「城市規劃無用論」?
如何評價 住建部:網友基本肯定街區制?

TAG:城市生活 | 城市 | 城市規劃 | 城市建設 | 城市化城鎮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