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不甚了解的領域,究竟有沒有資格發表意見?是否應該讓專業人士的發言有更高的「權值」?

昨天還看到有人說,(大意)沒受過數學教育的人,不會把數學術語掛在嘴邊,所以沒讀過幾本基本著作的人,怎麼有資格天天把「政府權力」「民主制度」掛在嘴邊呢?

對這個問題,我們經常用「不是廚師也能評價菜的好壞」來反駁。但是這樣真的合理么?廚師難道不是確實更有發言權么?

當然我作為一個「沒讀過幾本幾本著作」的總把「公權力」掛在嘴邊的人。我的觀點是,建議我去讀書,是好的,但是即使不讀書,也有資格發表意見。因為我可以用我的切身感受,而不是某某理論某某學說,作為依據。

但是有時確實又會看到很多「外行充內行」的人,比如印像中有一個連行書草書和隸書都分不清的人,隨意找了幾幅書法作品就大放闕詞。也有很多連基本的文法都不懂的人,以「使用者」的身份來評論簡體字的合理性。

看到很多人被忽悠又確實很不舒服。

可是又不可能要求專業人士看到了就要不斷教育這些人,一來大家都很忙,二來有個東西叫「選擇性無視」

所以我就很好奇。

如何解決這類問題呢?

究竟是不是應該給專業人士的發言以更高的「權值」呢?


來知乎一個很大的目的,就是想看看那些在我自己不了解的領域的問題,專業人士是怎麼看的,想看看專業人士對專業問題的回答。畢竟自己的交友圈子就那麼一點,不可能接觸到所有領域,通過網路,可以匯聚到更多專業人士,在專業人士那裡了解點專業知識。所以,對這個問題第一個問號的回答:對於不甚了解的領域,你有權利回答,但是沒資格!

網路上好多人,在還不了解什麼是民主什麼是權利的時候,就在那吼言論自由。回答專業問題,和言論自由,根本就是兩碼事兒。說你當然可以說,但是太廉價,你說你的,不值得一聽不值得一議。什麼叫權利,什麼叫資格?一個實習醫生,面對一個病人,你有說出自己診斷和處理想法的權利,但是你沒有看病的資格。你的診斷你可以說,你想用什麼葯也可以說,想做什麼手術也可以說,但是,要最終決定這個病人怎麼診斷怎麼處理了,就要有上級醫生的指導了,實習醫生就沒有那資格了。什麼時候有資格?通過了執業醫師考試再說。你有說話的權利,但是,當你做了沒有資格做的事的時候,比方說沒有執業資格就去處理病人了,那麼就給病人帶來了風險,可能對別人造成損害了,你就沒那權利沒那資格了。

網路上(比方說微博上)好多人鄙視「磚家」、「叫獸」,覺得專業人士、「磚家」們的話都是有利益在那的,「磚家」們專業知識也不過如此,還會斷章取義的去找些磚家們違背常識的東西加以抨擊。這真是像極了幾十年前打到權威的年代,說磚家有利益目的,和當年說「資本主義反動學術」有什麼區別,現在都知道學術不分什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但是,如果要打到權威了,那麼各種猜測、臆斷、陰謀論就都來了,於是就有了打到學術權威的全民狂歡。

@Raymond Wang:

現在互聯網上的「反智主義」傾向非常明顯,媒體糟糕的報道和專家自身的不嚴謹都要負部分責任。而知乎要做的是毫不猶豫的堅持「專業主義」道路,但這並不是把普通人排除在外,因為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在一個狹窄的領域是專家。

其實,隔行如隔山,人類社會發展到現在,分工越來越細,所以各個領域也就越來越專業,相對於外行來說,自己就是自己所在專業的「權威」。但是,每個人不可能了解所有專業,所以每個人既是權威,也是外行。作為一個外行,就要學會怎麼做一個外行,多聽多學,少說些不負責任的言論。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374867 我覺得這個問題提得特別好,自己的領域哪些被媒體誤讀了。為什麼誤讀,就是因為分工太細,太專業,媒體在不深入了解專業知識的情況下,就利用自己的話語權,大加評論,做了自己沒資格做的事。再比方說法律問題,也是非常專業的東西,但是因為一些案例就是身邊的事兒,所以外行人也喜歡評頭論足。法律本來就是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專業,但不是說和你生活關係大,你就有資格評論,更不要說輿論左右司法了。司法不需要什麼言論自由什麼民主,法律就是法律,你不是專業的,就沒資格發表意見。

當你自己專業領域學習的越深入,就越會發現普通大眾和專業領域之間的差距,同理,也就越能意識到,對於自己不甚了解的領域,自己作為一個普通大眾,也一定和專業領域有著巨大差距,就更能意識到,對於不了解的領域,要多問多聽多學,少說不痛不癢的廢話。上了十幾年的網,玩兒了十幾年的BBS,見過太多人濫放厥詞,見過太多以訛傳訛。在知乎上,我儘可能從專業角度回答問題,對於外行的質疑,如果是我沒說清楚,我會再解釋,但是不會和外行討論,因為你沒資格和我討論,我又不想在網上練嘴,懶得浪費時間。

至於第二個問號,是否應該讓專業人士有更高發言「權值」,我覺得這個很難操作。怎麼定義專業問題?專業人士怎麼認證?我問過一個怎麼做好煎餅果子的問題,你說什麼人的發言「權值」應該更高?這都很難操作,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引導,讓大家都清楚自己是個「外行」,對自己不了解的領域,少說多學,少說不負責任的話,少耽誤人家的時間。


在一些專業性強的領域,每個人在寫下自己的答案的時候,都不妨反躬自問:我寫的這些字,真的是我確鑿了解的嗎?是我在這個行業里得到的實際經驗?是我通過閱讀書本得到的知識?是我在某個網站上無意中看到的說法?還是我自己猜測的?……

如果你的自我評估都過不了關,那我還是建議你寧願不答。如果你實在想回答,覺得自己多少知道一點點,想拋磚引玉,那最好也能把這種把握不足的態度體現在答案中,使用一些商榷性的措辭,才不至於引起真正專家的反感。

不過事實上,越界的情況在知乎上非常之多,而且,越界的人彷彿不自知,這是會誤導純外行的,因為很多答案只是看上去似乎有道理,其實謬以千里,純外行是沒能力分辨的。

是否有必要在制度上採取措施來引導和預防這種情況?

比如在某些專業領域,根據現有的網友資源確定幾位專家,他們的投票權重高於普通網友。我覺得,關鍵是專家的產生辦法要合理,那不妨一試。

PS:看到有好幾個答案,都在說每個人都有言論自由,以及「我不同意你說的話,但我誓死捍衛……」,我覺得全都是牛頭不對馬嘴,我們現在所討論的,和你在知乎是否有言論自由,完全是兩碼事。


樓主把問題搞錯了。

蘇椰老師抱怨的實質不是這個閾值的高低,而是回答問題的態度和氛圍問題。

回答問題應該應該起碼對自己說的話負責。許多人把「民主」「法制」「權力」「義務」等冠冕堂皇的詞語掛在嘴邊,卻連這些詞什麼意思都搞不清楚(很多人分不清「民主」與「普選」,「法制」與「法治」,「權力」與「權利」這些最基本的概念)。換句話說,有些人連自己到底在說什麼都搞不清楚,實在稱不上對自己的話負責。這正是蘇椰老師類比的不懂數學的人開口「偏導」閉口「極限」的意思。

至於你說得不是廚師也能評價菜的好壞,這個沒錯,但這僅限於不專業的評論。如果這位根本不會做菜,也沒看過任何做菜相關的書籍,卻評價說這個菜應該先用水抄一遍,那個菜應該用文火燜而不是大火炒,你覺得呢?

總結:沒有專業知識或經驗的吃客可以評價菜好吃不好吃,但不能評價菜該如何炒的專業技術,同樣,沒有專業政治知識或經驗的公民可以評論政治制度好不好,但是不能評價政治制度應當如何如何的專業問題。


我覺得在知乎里,任何人都可以討論任何話題,性,宗教,信仰,政治(這個貌似重了應該不行)法制,墮胎,同性戀,交通管制,新聞管制,互聯網等等,

但是這個臨界點就是態度態度肯定要端正。

1.這個端正的概念我理解就是可以輕鬆,詼諧,幽默,自嘲,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歷,甚至南方公園式的腹黑,或者囧司徒式的表達,

2.但是不能抱著起鬨,插科打諢,寫著毫無營養的字眼,道聽途說,以及發表自己主觀的臆想,

來到知乎,無非想追求自己的求知,了解領域裡更大更深的方面,

共建和諧社區(尼瑪,我突然用到了和諧。。)。


不是廚師也可以評論菜的好壞,這話首先就不對。在這個問題上,所謂「專業人士」並不是指廚師,而是指:1、吃過這道菜;2、知道這道菜應該至少是什麼味道(標準),極品又是什麼味道;3、知道眼前被評價的這道菜與標準相比,是好還是壞。

如果連這道菜都沒嘗過,就敢有模有樣地評論好不好吃,還裝作自己已經吃了幾百次一樣;或者僅僅是自己不喜歡吃辣的,甚至不知道四川火鍋特色就是麻辣,便答覆眼前的四川火鍋做的「壞」。先不論有無評論的自由,至少這個評論是沒有意義而且不道德的,因為別人並不是問「你覺得好不好吃」,而是這道菜做的「好或者壞」,這就已經不是一個主觀問題,而是需要一定客觀標準的問題了。

在我看來,對不懂的東西隨意作答,就象碰到一個小學生問問題,你明明不知道,卻告訴別人一個答案,可能就把導致別人作業做錯,又或者考試丟分。知乎上有些問題甚至還不是純理論的,而是提問人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困難,跑到知乎尋求專業知識上的幫助的。如果隨意做答,更加是不負責任。

最後說所謂「言論自由」。首先這其實是個法律概念,是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姑且引用美國而非中國的法律規定……雖然我對美國法並不熟悉,但在這一點上各國的規定其實都是相通的。

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國會不得制定關於下列事項的法律:……剝奪言論自由或出版自由;……

但是,美國最高法院亦通過判例規定了「例外」情形(也即對言論自由的限制),其中就包括「對事實的虛假陳述」。(http://zh.wikipedia.org/wiki/美國言論自由的例外#cite_note-40)

首先是那些以「完全惡意的心理狀態」(sufficiently culpable mental state)所說的虛假陳述,應承擔民事或刑事責任。

其次是那些故意(knowingly)的虛假陳述,與誹謗有關的法律都處於此一類別之中。

第三,是一些雖非故意(negligently)但在某些情況下會導致民事責任的虛假陳述。

最後是一些對事實的暗示性的陳述,這些陳述也可能因為「暗含虛假事實」(false factual connotation)而不受保護。

所以,盡量保證自己不要構成「完全惡意的心理狀態」或者「非故意的虛假陳述」,是和「言論自由」並不矛盾的。

====補充====

我到知乎,首要的是希望開拓思路,其次才是獲取知識。為什麼獲取知識是其次,因為答案的正確性無法保證。為什麼明知答案未必正確我仍然願意上知乎?因為即使是錯誤的答案,也同樣有可能開拓思路,給自己以幫助。

但這一切,基於兩個前提:一是我自己對這個問題有一定的判斷分析能力(即自己不是完全外行);二是作出答案的人,雖然答案錯誤(或是有爭議),但其論點、論據、論證過程清晰,哪怕是歪理邪說,也有它合理的一面,而這同樣要求答題者是熟悉相關領域的人。

如果提問的人是完全外行,再碰到一個外行來胡亂回答。我不認為這會有什麼積極的作用。

相 反,如果回答的人是專家,比如你說的朱熹、馬克思,即使他的結論是錯誤的(或者是有爭議,不能絕對認定對錯,等等),但他的論述一定是精彩的、能給人以啟 迪和幫助的,即使我不贊成他的觀點,也會從他的觀點中汲取營養。假如這時提問的人也是內行,那OK,一定會是一段讓所有人都大呼過癮的討論。

說 「專業人士」才能答題顯然不對,但說什麼人都有資格答題,我也不贊成。比如大家都在說的社會學、政治領域,我認為至少是有一定生活閱歷、對所提出的具體問 題有所了解的人,才有資格答題。比如我遇到過一個討論基層法院法官生存狀況的問題,有的回答就讓我感覺是從來沒有接觸過基層法院或法官,純粹看媒體一些報 道就想像著作答,還認為自己是站在更高的高度。

歸根結底,所謂「資格」,並不是說要保證答案正確的資格,而是回答的資格——你要回答,多少要了解或接觸一點相關的問題,有過一點經驗。答案可以不正確,但必須要言之有物,而我並不認為什麼人都能做到這一點。

舉個簡單例子:

有人在知乎上問某道菜怎麼做,我生平從不做菜,連蛋炒飯都沒弄過。我知道我有言論的自由,但我怕我亂講一通(即使我是發自內心地認為這菜應該這樣做),會給別人造成困擾,所以會選擇沉默和觀察。如果實在想答,至少我會自己嘗試一下,成功後再去回答。

我認為這樣的態度才是適當的。


教師行業,有一句話叫做「學術有自由,課堂有紀律」。意思就是說,在課堂上,你應該介紹主流價值觀和主流科學理論。你的私人政治傾向,你的「民科」研究成果,不宜拿到課堂上去講。因為在你課堂上的,是尚未具備相應知識,恰恰等著你去傳授的外行人;不是像你這樣的「專家」。我很贊同也願意親自履行這一原則,難道我就是贊成「課堂沒有言論自由」嗎?我不懂政治,因此我甚至不敢把這一問題歸類為「言論自由」問題。

我認為知乎應該給專家以更高的發言權(具體形式不論),但實際上,知乎上沒有專家

我的專業是物理化學。在知乎也主要參與物理和化學方面的問題。我覺得對於目前的知乎,問題還輪不到討論說「專家是否應給予更大的發言權」。因為在知乎上,專家少之又少,幾乎沒有。我不全面地舉幾個例子。

有很多人是相關專業的學生(不管是本科生還是中學生,研究生後面另論)。他們的專業知識學習得很紮實,大有解釋各種問題的衝動。遺憾的是,大量問題提出的環境,不是實驗室環境,而是生活或生產中的環境(所謂的冷知識),讓他們遺憾的是,雖然書本上的物理定律近乎絕對正確,但那是否就能作為原問題的解釋?——絕大多數情況下是無解的。生產中,條件控制得還算純粹,書本知識可以用來進行定性解釋,但書本知識工程師甚至生產線師傅都懂,會被問的問題,都是異常的;你若還在那裡拋書包,連師傅都會笑。在生產上,重要的是經驗。生活中的情況,就更複雜了,因為往往是偶然,不保證重現,但又確實時有出現的現象,你甚至不應該納入科學的考慮。但往往很多學生習慣了一旦問題被提出就似乎必然能給出解釋似的,硬著頭皮拿書本知識去扯,因素一大堆,說得特複雜。有的甚至連「如何解釋一個問題」的方法論都還沒有意識,似乎變成了一節物理課上的一個愉快的堂上討論現場。答案如何沒所謂,供學生開闊思路即可。

然後論到各在讀PhD們。他們由於已經或正在接受思維訓練(恕我直言也莨苭不齊),因此比較具備有質疑問題本身的意思。質疑問題本身的思維,英語叫critical thinking。我的理解,知乎允許問題可被修改,就是想給critical thinking打開一個空間(但要考慮受眾這個不去扯了)。所以這些朋友比較能夠挑選值得他們回答的問題來回答,成功率也比較高一些。數學問題的幸運之處是,由於其學科之純粹,往往不靠譜問題較少——除了被強加上數學標籤的非數學問題之外。但是物理、化學、生物方面坑爹問題很多(美其名曰「冷知識」),回答這類問題的行為本身就是在幫助知乎變水。

再有,有一大類現實性的宏觀問題,需要的答案是行業現狀而不是學科理想。但由於在數理化方面知乎大部分專家實際上都沒有正式進入職業生涯,他們也許正確理解了他們所屬學科的理想(有很多還誤解了自己學科之理想的,更誤導人),但未必能給出真實的行業現狀。因為後者,往往學生群體的體驗是最片面、最不成熟、最以偏蓋全的。但是外行人看來,這些就是內行人,這些內行人的意見就是特別寶貴,特別有參考價值。連內行人都這麼說,實情一定就是這樣了!行業現狀問題,一是需要自己從業時間比較長,二是人生也要有一定的閱歷。這類問題,知乎上的人的回答,都太青澀。

在專業領域,很難說誰是專家誰不是。經過學歷教育的人,反而只能在非常窄的領域內可稱為專家,面對知乎上面層出不窮的、天馬行空的、天雷級的、賣萌多過探討的「冷知識」問題,知乎上這幾個「經常回答者」不是專家,太自然不過了。學術圈為了面對這一問題,有一套做學問的規則,不想在此詳述,但學術論文和Wikipedia都遵守了這一套規則。這是它們看上去似乎比較權威的原因。

知乎假如不改變「社交網路」性質,想繼續做這種開放式問答社區的話,就不要幻想這裡有什麼專家了。最好在網站的明顯位置打上「本網站的答案不保證正確,不代表權威,謹慎參考!」以免成為下一個松鼠會。


我認為,對於明知自己「不甚了解」的領域,應當謹言慎行。

但是這個前提是 自己知道自己不了解。

而實際中很多情況是 自己不知道自己不了解。你作為一個旁人,可能站在高一點的角度一看,「唉,這個人啥都不懂就在那大放厥詞」,但是也有可能你的觀點也未必是對的,當你發表你的觀點的時候,站的比你更高的人看到你的答案也會這麼想。

那麼,誰來評判專業不專業?有些領域比較好區分,拉出來一遛就知道;有些領域卻很難區分,誰也不服誰。而且很多東西,不是列出個書單,說我讀過多少書你讀的沒我多所以你不如我專業 這樣就行的。

所以我覺得,這個只能用來自律。因為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是不是自認為對某些領域很了解。當自己都沒自信的時候,就不要講了,留給有自信的那些人來。


我說我的看法,很多「專業」人士的回答也未必都靠譜,尤其是在社會學,政治之類的領域,因為這些領域的答案是見仁見智的問題,有時候讀書多了卻未必有一個單純的小孩子回答的好,如果說是可以定量衡量分析的專業領域,我覺得專業人士確實能提出更合理可靠的建議

我不是說抹殺專業人士的專業經驗,當然,專業背景能提供很多更理性合理的結論和方法,但是不能「迷信」專業,我的看法還是在這些問題上兼聽,鑒別外行與內行最好的辦法是自己多學一些東西,鑒別專家或者普通人的意見是否合理最好的辦法是自己多去實踐,但是這些都不是知乎能給的,一個人在知乎上能獲取的其實就是各種信息,然後自己選擇組織,整理,判斷,以至於實踐在實際生活中

就lz的問題,我可以舉個例子,比如朱熹,很專家吧,很有才吧,但是他的生活經歷卻不那麼豐富,你說他讀了很多書,是不是一定有資格談論社會問題呢?答案是不一定,不然就不會有那麼極端的存天理,滅人慾影響了幾代人生活不自由的理論。同理,有些「專家」的意見可能也是如此,理論不代表是真理,沒有經過實踐的理論或者被實踐證明為錯誤的理論有很多,再比如馬克思,從某個角度講,你覺得他真的一定有能力有資格去說社會問題么?這也是為什麼我不支持一味的聽專家的意見,有些理論上成立的但在真實生活中不一定可行,一味的強調理論可能就沒有辦法真正的解決問題。但是我不是反智,就像前面說的,在這個問題上我保持中庸的態度,都聽聽,自己思考就是了

表達言論的權力是一個人基本的權力,不在於他有什麼樣的背景和什麼樣的知識,每個人都有資格去表達自己的言論,儘管他的言論可能是錯誤的不理智的。只能說作為發言人盡量保持自己的立場客觀表達清晰,但是我們作為人類,完全的正確和理性就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專家,所以作為聽眾最好的方式是存著包容心去分辨,有用的去吸取,看到不正確的如果願意就糾正一下。

或者提問人在提問的時候可以加一下,希望專業人士作答,還是歡迎扯淡,這樣也方便回答的人去回答。


  • 我覺的應當給予專業人士較高的權值(PS不明白文中的 閥值 是什麼意思...)

  • 關於評菜的問題,我覺的關鍵要分清專業的範圍,如果評的菜肴的製作,專業廚師當然是有更高的權值,如果要是拿來吃,評味道等,專業的吃貨才有更高的權值,不是嗎

  • 關於專業人士不參與的問題,這不影響給予其高權值,給予高權值的目的是肯定這個答案是個比較好的答案,如果他回答了,高權值可以令這個答案比較靠前,容易被大家看到,影響擴大,提高效率,如果他沒有回答,那也不影響其他的.

  • PS不得不說的就是專業的靠譜這也只是一種大概率,也有可能專業的答案也抓瞎,但是我們只能從較普遍的情況出發,沒有辦法面面俱到.


換個角度看吧如果我已經在某個領域奮鬥拼搏許多個年頭已經算是這個領域公認的資深專業人士但是在一個公共的人人都可以發言的平台上我居然都沒有辦法運用自己多年的經驗和學識將專業領域內的問題深入淺出解釋給公眾聽甚至在戴著專家頭銜光環的情況下都沒法在這個平台贏得大部分人的信任和一場辯論的勝利甚至都不能簡單幾句就幹掉那個亂放炮亂評論的非專業人士甚至都不能成功向大眾普及一些科學常識甚至還要乞求這個平台給我更高的發言「權值」的話我還不如早點退休或改行或去報個口才培訓班練練先算求。


原話是蘇椰在他為什麼要離開知乎的問題下面回答的:「知乎上喜歡扯政治的人越來越多。我不是迴避政治,而是我認為,政治是一門學科,就像數學、計算機一樣,需要得到應有的尊重。沒學過微積分的人,不會隨便把「偏導」、「極限」這樣的詞掛在嘴邊吧?那麼為什麼有那麼多明明不懂政治的人,整天把各種政治辭彙奉為至寶,連放個屁都要討論一下政府權力?……不詳細展開這個問題了,直接說我的個人結論:凡是非政治專業,卻喜歡談論政治問題的人,10個裡面有9個是傻逼。」

政治和自然科學還是有區別的,政治是會影響到人的日常生活的,我覺得參與的人多了是件好事。政治就是利益,每個人都有自己利益的基本訴求。如果學術門檻設界線的話,那麼它就脫離了實際生活,成了屠龍之技


發言有自由,這個自由應該得到保障,無論是專業人士還是外行人士,都一樣,應該有平等的權利。

但是無論是何時何地,完全無限制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因此,這種自由是應該被受到限制的,這個限制就是知乎的規則,在這個問題中應該有完整的描述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581624,諸如傷害,攻擊,譏諷,侮辱他人的言語,無論如何不在這個自由的範圍之內。

而規則是對所有人平等適用的。

所以,我認為任何人針對任何事情發表意見,都是合理的。所謂專業人士有更高權值之類的設定,是完全不靠譜的,原因基於:

1. 事實上,老用戶,知名用戶已經通過大量的粉絲用戶,獲得實質上更高的話語效果,成為了意見領袖,沒有必要再從根本的規則上再去加強這一個優勢。

2. 專業人士這個資格如何確立?依賴知乎官方?不現實,知乎的話題五花八門,運營者也沒有這樣的能力和資格。依賴廣大知友?也不靠譜,大量非專業人士一致認同出來的可能還是一個非專業人士。依賴專業委員會來認證(就像某些專業的學術論壇)?也不靠譜,首先專業委員會如何產生?其次知乎問題如此發散又相互關聯,不同話題的委員會又如何界定區分呢?而且不像學術討論,知乎很多話題本身很難去確定專業與否,例如美食,情感等等。最後,如果一旦制定這樣的規則,一定會產生相應針對規則的博弈者(例如刷專業資格的),從而使規則漏洞得以放大,然後是規則上補丁,然後再博弈,再補丁,針對這樣的一個事情,很難有一個最優的結果出來,很可能的結果是,所有的用戶連同知乎運營者一起在這過程中崩潰.

3.即便是業餘人士,也許也有很棒的意見出來,不能抹殺他們的貢獻

4.對於新進用戶,很難判斷他是否為專業人士,就此而言,如果預設都被劃入所有領域的非專業人員的話,那麼他將要很困難得才能在他所擅長的領域脫穎而出,這個被歧視的痛苦的過程很可能會直接導致其放棄知乎的使用,越是大牛,越是如此。這對知乎將是非常大的傷害

那麼,是否我就是完全認同現在知乎目前這種狀況呢?我的回答是否

因為,有一個重要的因素目前知乎做得並不好,那就是,每個人有發言的資格,同樣有不看的自由。知乎拉黑屏蔽的功能相對簡單和薄弱了,「不感興趣」看似的作用也不大,不知其背後的演算法如何。關鍵的是,針對答案的個性化過濾與屏蔽功能太弱(只有一個「只顯示我關注的」),所謂的內容區隔,做得不是很理想。同時,只有公共的摺疊,而摺疊只對答案不對人,沒有提示發表人尊重自己的發言機會的作用。

在一個氛圍良好,對參與者來說都喜愛併產生價值的公共話語環境,其實大家都應該去珍惜這個環境。正像我曾經在某個答案中看到的一句話那樣,好的社區,一定是社區利益大於個人利益的。由此,每個人其實都應該尊重和珍惜自己的發言,在目前的知乎,似乎並沒有足夠的提示或者措施讓大家去意識到這一點。同時,社區利益也應該是大家一起來維護的,目前,也沒有太多有效的,給予社區利益的維護者,給予平等基礎之上的,表達不滿渠道和工具,並傳遞給目標的機制。例如,贊同有通知,但是摺疊卻沒有通知,答案有多少贊同和感謝,可以看到,但是有多少摺疊和反對卻無從知曉。在意,尊重自己的發言的用戶,也許會去關心,但是不在意和尊重自己發言的用戶,一般這些負面反饋常常會被忽略了。

總之,即便是隨意寫就的不靠譜答案,也應該有它發言的權利,與其去做用戶等級制度,不如讓更多的人,有更有效和方便的工具表達自己對此的不滿,並清晰得傳達給答題人,這樣或許更合理一些。

最後關於對不甚了解的問題發言的事情,其實有一點可能被很多人忽略的,那就是關於人的一項重要能力。

溝通能力,表達能力,以及展示自己的能力,通常都被大多數人所重視和了解,其實還有一項非常更重要的能力,稱之為「藏拙」的能力。藏拙的能力其實非常重要,無論在生活或者工作之中都是如此。他帶來的負面反饋如此之大,以至於通常可以讓你數倍的良好表達和表現作廢。遺憾的是,可能很多朋友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資格是參與某活動所需的條件,若對某問題所涉領域不甚了解,當然就不具備回答此問題的條件,我們口頭也可以說沒有「資格」。但這種對資格的劃分是沒有實際操作意義的,如何設定條件以將對問題有真正了解和不甚了解的人區分開來才是問題關鍵。在知乎上,滿足什麼條件可以認定為了解某問題所涉領域?如果使用「專業人士」來定義了解某領域的人,如何認定「專業人士」?

即使在學科職業分類較明顯的領域,如果以文憑,學歷,證書,職業等來區分是否專業人士,專業人士不一定就專業;如果以答題經驗來區分,專業人士也不一定在某領域所有問題上都專業;就算在學術圈,看似研究方向很相近的專家教授也會經常接到審不了的稿子,而一大堆碩士博士發文章被拒也是太平常的事。在知乎上,第一,知乎面向社會,職業行業專業涉及面都很廣,且很多職業專業的用戶量相對較少,這種用戶基礎上樹立專家權威是夜郎自大;第二,相關討論本意都是希望知乎答案更靠譜,求真求實,外行不專業的回答有可能會忽悠到人,但以專業人士身份的不專業回答更可能會忽悠到人,危害更大,如果知乎不能保證有足夠強大的專業辨別和糾錯能力,最好的做法是讓自己和用戶都清醒地認識這一切發生時的客觀狀態,提醒用戶為自己的判斷和選擇負責,而不是有意塑造權威;第三,知乎上大量問題,包括職業行業問題,都和社會現實密不可分,很多問題,對條件的不同設定,對知識材料的不同選擇和組織呈現方式,會產生截然不同的回答。而價值觀,思維,立場,社會閱歷,人性等是影響很大的關鍵因素,在這種問題上,更應謹慎批判地對待「專業人士」的言論。

我並不擔心知乎會以制度形式給予「專業人士」更多權重,我更害怕的是大量用戶過於重視扣專業和非專業的帽子,急於簡單地樹立什麼,又急於簡單地打壓「非專業人士」。在打壓上,有時候能打擊準確,更有可能會被濫用。在樹立上,我看到過很多不負責任之言,其中就有來自看似「專業人士」,我還看到人氣用戶的贊同引導大量贊同票流向並非最佳答案,還有很多充斥專業名詞卻並不靠譜的答案,相信答題者也並不認為自己是胡謅的,感到受傷的不僅有人氣專業人士,還有非人氣專業人士,還有非專業人士,總之大家都感覺受傷了,所以,提供負責言論其實是對所有用戶的理想要求,包括某種標準下的所謂專業人士。在制度設計上,不是該考慮如何保護專業和精英人士,而是該考慮如何引導整體用戶群的理性和獨立思考,提高整體用戶素質。


明確三點

①言論自由是你有發表言論的自由,而不是別人有認同你的義務,別人反駁你不代表不尊重你。

②至少養成使用專業辭彙之前百度一下的習慣。如果和人爭論到底XX是什麼,更是要先百度和維基一下。不然就是在爭奪【命名權】而不是討論問題。有些辭彙定義你要是覺得不夠好,也要有理有據的說出來。

你可以沒有專業知識,但你不能沒有認真謙遜的態度。專業人士更要有認真的態度,如果你覺得非專業人士的言論錯得離譜,或者有誤解;那請你至少列出書單、給個鏈接什麼的,而不是直接一句【你懂什麼?】。還好這種情況在知乎上很少。知乎上大多數專業人士在傳達自己專業知識的時候,態度嚴謹而溫和。

就我個人狹隘的經驗而言:很多人厭惡的不是跨界言論本身,而是那種毫不反思、草率粗魯的發言態度。正如同有些人厭惡【專業人士】,認為他們【裝逼】;也是一個不滿意對方態度的問題。(當然,有一部分人極其敏感、容不得別人質疑、只在乎自己的感受不在乎別人的感受,這是病得治)

只要有認真謙遜的態度,經常反思自己,哪怕結論錯得離譜;至少態度值得尊重。因為我們人類社會的一切知識,不都是無中生有的嗎?所以認真謙遜態度,經常反思,才是最重要。問題在於如果你要批判前人,那你至少要了解他說了什麼。不專業的領域,不要狂妄的自以為是。專業人士,也沒必要鄙夷【沒有價值的答案】;這不正給你一個【糾正大眾誤解】的機會嘛?發現問題,才能解決問題嘛。你怕【錯誤的觀點傳播】那你就拿出一個【正確的觀點】對抗吧。有些【錯誤觀點】沒被說出來,不代表沒有【群眾基礎】。被說出來了,正好【對症下藥】這不挺好?有些人繼續錯誤,有些人聞過則改。【正確的觀點】最大的價值,不就是留給後一種人嗎?再說了,別人也未必有那麼容易比【錯誤的答案】誤導,給點信心嘛。

有些領域我甚至覺得應該鼓勵非專業人士參與討論。比如政治問題,這本來就是應該廣泛被談論的問題。沒讀過書的人,當然可以把民主制度和政府權力掛在嘴邊。有這些討論才有真正在問題上取得【共識】的可能。才能彼此了解到對所生活的國家、社會到底持有什麼樣的觀點、態度。讓問題顯現出來。政府權力到底應該是怎麼樣的,界限在哪裡;作為社會的一份子,當然有資格討論。觀點對不對,有多少價值那是另一回事了。

說起網路上【反智】的風氣。我有一些看法,不知道準確不準確。

①可能人們心裡挺厭惡那種【先學習後發表政治觀點】的態度,因為這聽起來就很像是【學習毛鄧三然後才能獲得政治權利】。這腔調讓人覺得很相近。當然這裡面可能有些誤會,但考慮到國人長期被一種【正確的】政治語言和思想壓抑的歷史,這種情緒化我覺得多少可以諒解。

②另一個可能是,我們有一段【外行指導內行】的歷史。 強行把一切專業和政治捆綁,然後用政治的理由去干涉。既,政治權威在政治以外的專業領域【領導工作】,這種作風現在還有不過不如以前重了。

第一種可能使得我們現在的人,喜歡不讀書就對政治問題指指點點。考慮到政治問題本來就應該被公民指指點點,這雖然不太好,但也並非不可忍受的【錯誤】。如果我們要說,沒讀書的人沒資格說政治。這似乎陷入了一種精英階層統治的坑裡,那些不想讀書的、無法讀書的,就應該被【有知識的人】安排出來的政治制度管理?一群人制定了影響全部人的政策,居然可以不顧另一個龐大群體人的意見?退一步萬步說,就算政策正確,另一群人不理解很可能導致不配合,甚至要起衝突的。——這段文字我一口氣寫出來的,估計有不少思維上的漏洞,歡迎指正。

第二種可能就導致人們對非政治領域的專業領域指指點點。——這讓我感到欲哭無淚。

最後;雖然不可否認,網路上很多議政的言論充滿情緒化和站隊的味道,可總不能因咽廢食。

面對一個簡單粗暴、情緒化的發言者,更應該用細緻精確、有理有據的理性言論去回應。而不是想著【這些人怎麼不閉嘴?】讓人閉嘴,先不說可能與否;壓抑下去的問題並不能得到破解。只有針對各種錯得離譜的觀點和極端情緒,做出足夠分量的回應,當有新人介入的時候,他們才有了【見賢思齊】的可能。


不應該按照用戶的學歷或專業屬性去給「權值」,這不道德。

但是完全寄希望於用戶自律,這又不靠譜。

我還是覺得:

經驗類和觀念類問題(誰都可以說兩句),知識類問題(需要足夠的專業知識水平),兩者必須嚴格區分開來。

除了「贊同/反對」,「感謝/沒有幫助」之外,對於後者的答案,應該有一個更高的、更嚴謹的評價體系,比如引證是否正確(就像wiki一樣提出來源請求)、論述過程有無邏輯錯誤、有無違反議事規則。這個體系,需要知乎來設計。凡是經這一體系驗證無誤的答案,應在視覺上予以強調。

在這方面,答案的好壞,應有客觀標準,而不是僅靠投票堆出來,這才是科學精神。@蘇椰等所在意的,無非也是科學精神的喪失。

P.S. 對於知乎來說,現在民主得有些過頭了,該談談共和了。


不宜做制度性限制(操作難度也大,怎樣的標準算專業人士?)。

引導培養用戶習慣可以較好解決這個問題:

  1. 作為一個回答者。如題所言的專業性較強的問答,對於非專業人士,回答問題前請先考慮有無可信參考資料支撐自己個人意見。開口前確定自己的回答比自己的沉默更有價值,節約自己時間,也節約大家時間,也有利於社區答案質量。即使自己的回答失之偏頗,但參考資料仍然能於知友有所助益。如果要只是吐槽,就吐評論里去。
  2. 作為一個瀏覽者。對於不可靠回答,就去請求數據來源。另外,請無情摺疊過度概括類答案、無意義答案、錯誤答案。

-同時解決了另一個問題。就是問題下有太多答案,容易讓真正有價值的回答湮沒在非專業人士無意義的吐槽里,尤其是對於關注者甚少的普通用戶。

對於前幾位答案,少點贊同多點感謝多用收藏是必要的,尤其是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我們不應該把選票投給自己不了解的人,即使看上去衣履光鮮非常不錯。還是請行內評議,讓專業人士去投贊同票。贊同是對正確答案的擔保,少投不負責的贊同。

-這個問題下已經有這麼多答案,我來湊熱鬧真是不應該。


我覺得大家都應該本著一個誠實和認真的態度來回答,自己不了解的領域謹慎作答,自己未經歷的事情不要亂講。比如看到一些朋友,沒有用過我們公司的產品就開噴,確實有點無語。


資格是有,人人都有表達的權利嘛,比如在廣場上你當然有吐槽的自由。但是,在一個以求知識性問答的社區環境里,我覺得那樣的吐槽就沒有必要了。首先知乎自己便已亮明自己做知識性問答的態度,總體上也算遵循了這一思想,高質量的回答也是占多數的,這時我覺得社區中的個人便有理由避免自己去水,畢竟沒有必要去破壞這樣一種和諧的氛圍,這樣對誰都沒啥好處。

當時看到蘇椰老師寫的東西後,老實說自己彷彿也有中槍的感覺,法學專業,又不是什麼好學生,讀了兩本政治學書籍就想談這談那。誒,不過呢,至少也激勵我以後還得加倍努力了。好吧,不太了解的領域我哪敢隨意吐槽,被大牛無情打臉情何以堪~


關於如何建立自己的意見,可以讀一下這本書:

《哈佛的6堂獨立思考課》從我國教育中最缺的一堂課入手,教我們如何建立批判性思維。當你學會為自己的論點找支撐,那你就可以很自信地發表自己的看法,無懼他人的提問,甚至享受交換意見的過程。

我總結了書中提到的「自我意見建立法」,大致可以分為三步:

Step 1:確認自己對此事的理解程度(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部分)

在老闆布置任務或者要你談談對某方案的看法時,第一步不是表態,而是確認自己對此事的理解程度

可以從以下5個方面入手:

1、深入挖掘專業術語,檢驗模糊用詞

比較下面兩個人,誰會得到更高評價:

老闆:下個禮拜我要去參加xx大會,你給我做個我們公司的銷量同比圖,今天下班前給我。

小A:好的,我一會兒就做。

小B:您要的是今年和去年的同比嗎?如果是的話,今年才過了4個月,只比前4個月數據有些少。還是拉2016和2015的比較好呢?

方向還沒選好,就打算開跑。那結局很可能就是南轅北轍,越走越遠。

所以當你發現別人的話中有不理解的詞語時,及時提出,不懂裝懂只會害了你自己。

而當你自己做彙報時,一定要避免模糊用詞,它們基本逃不過領導的法眼。如出現專業術語,則一定要會用大白話解釋。

2、探究數據是否正確、妥當

比較下面兩個人,老闆會更傾向相信誰:

老闆:公司打算賣英語教材,你做個市場分析吧。

小A:英語教材行業被淘汰的新企業,在過去5年中,增加了100家,所以我認為公司進軍該領域前途渺茫。

小B:根據xx諮詢公司在2016年的分析報告,在過去5年中,平均每年都新增100家企業進入這個市場,而平均每年新增淘汰20家,20%這個淘汰率相比數學教材市場來說,算是低的,但是比小說出版市場的淘汰率要高。所以我覺得相比其他兩個選擇,英語教材從風險度和機會來說都算是中等。

記住,只有一個絕對值是沒用的,加上相對值才能判斷數字的意義。另外,數據的來源是否可信?調查方法是否具有代表性?這些也都是你要質疑和思考的地方。

3、用5w1h反駁

谷歌為了鼓勵創新,允許員工們將每周20%的時間去策劃、實施正常工作以外自己感興趣的項目,這20%的時間被稱為「Genius Hour」。如果你的公司/學校也打算採用Genius Hour,你會怎麼看?

用5w1h檢查你是否理解這個方案:(員工),在哪裡(不明確),何時(光每周20%的時間也很不明確),做什麼(感興趣的項目),為什麼(鼓勵創新),如何(不明確)

如此檢查下來,就會發現這個項目還有很多疑點,比如這20%的時間如何分配?是否這些時間人可以不在公司?如何管理這些「項目」?等等。聽到一個點子就說風就是雨,不管三七二十一立即執行,反而會陷入泥沼。當年的「大躍進」,就是這樣一場悲劇。人們還沒弄清楚這個項目的5W1H,就開始舉國上下風風火火地幹了起來,最後把鐵鍋、鐵窗都融化成了一堆廢鐵。項目目標是趕超美國,結果卻反而倒退了十年。

眾人皆醉我獨醒,保持一個審慎的態度,認真挑刺,才是接近事物的本質的快捷方式。

4、使用理解程度檢查表

對於工作中的提案、大的課題,我們還可以利用紙筆輔助思考。

左邊列出自己理解的部分,右邊是不理解的部分——可以對左邊部分的每一項都提出質疑——這個正確嗎?也可以加上5w1h提問法個個擊破。

比如公司推出一個新的產品,已理解部分是:光靠聽就能提高聽力、語法、背單詞能力。

那麼右邊提出質疑:這些能力真的都能提高嗎?

不用管這些問題是不是好問題,從自己的好奇心出發,只要是自己想弄明白的都先寫下來再說。這樣就漸漸培養了你的問題思維。

用以上四個方法進行提問,往往能問到點子上,因為我們能夠辨別出他所說的到底是事實(有依據),還是單純的意見(無依據)。在對他人的觀點產生回應前,先學會提問。這不僅能幫我們理解這件事,也能幫助說話人理清思路。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如何檢驗你已經弄明白了這件事?

一個方法是對5歲小孩說明。費曼說如果你不能用淺顯的語言解釋,說明你自己還未充分理解。相傳白居易寫完詩常常念給老嫗聽,不懂就改,力求做到她們能懂。無怪乎他留下了那麼多膾炙人口的詩歌,成為流芳百世的詩王。

另外一個方法是翻譯成英文。如果你發現不會翻譯,嘗試用母語去解釋它;如果你連用母語都解釋不了,那就說明你並未理解。

這兩種方法都是在進行輸出。至此我們已經掌握了一件事物的基本信息,能夠表達自己的看法了。接下來,我們需要更深入地理解事物,這個過程能拓寬我們的思維,未雨綢繆,成竹在胸地應對他人的提問。

Step 2:深入理解

1、確認事物的兩面性

以Genius Hour為例,如果實施了,會不會造成什麼不好的後果?比如會不會有員工偷懶?

如果你想不出有什麼不好的,試試把自己當成一個諷刺漫畫家,或者乾脆請你身邊最毒舌的人來指教,你會發現硬幣的反面。

2、詢問契機、起因

如果是為了鼓勵創新,還有沒有別的的方法?

加上提議比單純的反對要棋高一著。

「我不太同意這個措施,我覺得還有更好的方法......」

3、探尋為什麼是「現在」

為什麼是現在需要做這件事情?是與競爭者的關係發生了變化?還是公司高管的一時起意?現在還有沒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4、詢問長期發展

長期來看,這個方案是否可持續?像大躍進就是不可持續的,因為質量守恆。

以上4個問題,讓我們搞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看清它的利弊,在發散性思維中產生更好的主意。

至此《哈佛的6堂獨立思考課》已經授課過半,我們也已經進入了辯證思維的中階部分,按照以上方法思考,足以應對80%的工作問題。想要再進一步所向披靡,口燦蓮花,那我們需要借鑒他人智慧,讓我們的想法更加全面。

Step 3: 傾聽不同意見,從多角度得出分析

1、站在利益相關者的角度思考

a、站在上司的角度

產品對需求的評估永遠是ROI(投入產出比)有多少?

所以我們提案的時候,也要站在上司的角度,看這個方案能為他帶來多少利益。

b、站在其他部門的角度

你提出的新工作會不會給其他部門帶來很大的工作量?還是你把他們的活兒也攬過來了?

跨部門合作的重要性在大公司尤為突出。如果你的方案和其他部門有了利益衝突,很大可能是執行不下去的。

比如客服的考核KPI是投訴率和滿意度,所以他們制定的規則是:公司網站上投訴率超過20%的產品要強制下線。你作為銷售部門的經理,硬要和他們argue要求降低標準就有點不聰明了。實際上,你可以提議滿意度高於95%的產品給予商家獎勵。這個不僅不侵犯客服部門的利益,反而和他們提升客戶滿意度的目標一致,更容易獲得支持。

c、站在用戶的角度

哪些人是你產品的受眾?他們的需求是什麼?你的產品能滿足他們的需求嗎?

我一個在日本的朋友,有一天告訴我說他想做主題旅遊團——接待來日本做美髮美甲的白領。我就問他,你調查過多少人有這個需求嗎?

站在用戶的角度,她特地花機票錢酒店錢,就為了來做個頭髮指甲,真的可能嗎?連我經常來日本都一次沒做過,更何況特地來做的人呢?這個需求太低頻了。

反而如果是醫療美容,倒是市場很大。畢竟都要改頭換面了,也不在乎出國這點錢。

2、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思考

之前說的諷刺漫畫家就是跳出盒子的一種思考方式,此外,還可以假設自己是人類學家。這樣就會更加宏觀地看待這個問題。

比如之前看奇葩說的一個辯題:你會不會選擇當單身媽媽?

你會發現其中很多辯手的觀點都採用了人類學家的角度:

a、過去有沒有產生過這種現象

正方董婧舉例,「早在1993年,中國某省就收到過大量女性的電話,他們聲稱自己沒有結婚,但不想孤獨終老,所以想要一個試管嬰兒。這樣的電話越來越多,一直到2002年,這個省在自己的人口計生條例上,加了一條規定,已經到達適婚年齡,但是沒有結婚也決定以後不結婚的女生,可以通過醫學手段獲得一個孩子」。

所以選擇做「單身媽媽」也是有歷史背景的,女生想當單親媽媽這個需求一直都在。

b、如果100年後再回頭看這個問題會如何

張泉靈結辯的時候,針對反方的「社會條件未準備好」這一觀點進行了反駁,提出不能等社會條件全部準備好才去行使自己的權利。正如在過去,兩個人去賓館要出示結婚證,而在現代社會看來這卻是很稀鬆平常的事情一樣,以後回頭看做單身媽媽的選擇,也會覺得很正常。

強調了想要去做,就勇敢行使自己的權利的觀點。

c、不同國家是怎麼看這個問題的

張泉靈加入了美國的研究數據,支撐了單親家庭幾乎對孩子沒有負面影響的論點,強調了做單親媽媽沒有危害性。

其實正反方也可以去找一些其它發達國家對單親媽媽的看法、女性的比例等素材,看是否能支撐自己的論點。

3、一人辯證法

想像有一個人對你說的每句話都無條件反駁。

比如「有必要為暑假的大促銷囤貨」——「沒有必要囤貨」

然後請你為他找反駁的理由。如果找不到依據,則反駁失敗,將這條意見劃掉。

找不到依據,意見就不成立。這是批判性思維的核心。

徹底思考反對派意見及其依據,也是辯論時的必備技巧。提前應對,做到有的放矢。

最後再談一點表達意見時的小技巧:

1、結論先行,繪製說話地圖

話術模板:

我同意這個觀點,理由有6項,.........其次,我還有3點提議,……。綜上所述,我認為開發這個新功能很重要(再次重複自己的觀點)。

這種給人一個預防針的做法會讓人覺得很放心。

我們公司每年都有述職彙報。我發現,彙報時繪製說話地圖的人獲得的評價,遠遠高於發言分散的人。

16個人,每人限時15分鐘的發言,聽到後面,老闆越來越容易走神。但是聽一開頭就揭示了地圖的人說話,就好像考前複習的時候有人給了你一個大綱,讓你覺得心中很有底。用老闆的話說就是「你會把我拉回來,讓我很放心」;而那些沒有繪製說話地圖的人,則被批評「不知道你在說什麼,聽得我很揪心」。

有地圖參考,聽眾就能專心去聽你的意見了。

2、把他人的反駁當養料

下次當你發表自己意見時,如果有人反駁,不必太過緊張,反而應該覺得高興——因為有人和你一起思考,說不定正好可以思維互補。試試問他為什麼反對?讓他告訴你反駁你的依據。

如果你沒有準備好如何回答,就告訴他查詢後告知。

把他人的反駁當養料,茁壯你的思考力。

3、就事論事,把控節奏

「你上次提的方法,失敗了啊。」

「你當時不也贊同那個方案嗎?」

以上的對話就NG了——不要被別人的節奏帶走,而是就事論事,繞到正軌上,

「確實失敗了,不過跟這次的議題沒關係。」

保持冷靜的頭腦,也是思考力的體現。

以上就是《哈佛的6堂獨立思考課》的所有課程。你是否已經學會了如何提出好問題,如何通過縝密的思考,找到自己的答案?希望你將以上方法在工作、生活和學習中好好運用,堅持訓練自己的思考力,成為閃閃發光的人。


  • 別忙著摺疊我,看完再說。
  • 從言論自由的角度說,每個人都有回答問題的權利,不論是否專業,都可以回答。我回答錯誤或者廢話灌水,都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 如果你認為我影響了多數人的體驗而不讓我回答,或者說我不專業沒有資格回答,其本質是你們使用群體暴力,剝奪了我說話的權利。你可以鄙視我可以忽略我可以摺疊我,但是規則允許,你沒有權利不讓我說話。
  • 至於怎樣建立規則,引導用戶或者過濾噪音,這是應該留給知乎去考慮的事情。摺疊機制本身就具備淘汰灌水的功能,甚至知乎可以讓用戶自由設置:贊同數高於一定數量的用戶才能回答我的問題,或者贊同數低於一定數量的用戶的回答不做提醒。但是如果規則允許我說話,作為普通用戶,我絕對會行使我自己的權利。說不說在我,看不看在你。


推薦閱讀:

如果為新知友編寫一部知乎使用指南,應該包含哪些方面的內容?
為什麼知乎里的人都這麼好?都願意認真的回答你的問題,不管什麼問題都沒有半點的人身攻擊?
剛開始玩知乎,在這裡面有什麼忌諱嗎?
在知乎提問的傳統是不是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為什麼?

TAG:政治 | 知乎使用 | 專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