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提升個人音樂素養?

聽到一首歌能夠以專業的角度是品評?


把之前我回答的另一問題(如何提高音樂鑒賞能力)的答案貼出來回答這個問題,個人覺得提高音樂鑒賞能力和提高音樂素養的方法基本一致。 具體有以下幾種方法:

1、儘可能多聽音樂:多聽音樂尤其是好的音樂,比如那些已經被歷史證明的經常在音樂會演奏的好的音樂。在音樂鑒賞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儘可能去接受那些已經證明了的好音樂。(比如貝多芬、莫扎特等等)

2、多學其他藝術知識:音樂是抽象的藝術形式,和其它的藝術形式甚至是世間萬物都有想通的地方,你如果是一個優秀的書法鑒賞家,或者說是一個優秀文學愛好者,當然你對音樂鑒賞的水平可能就會更高。因此,努力提高音樂之外的知識和經驗也是提高鑒賞力的方法。

3、學一門樂器和音樂知識:如果能多多少少學習一點音樂知識或者某種樂器的話,同樣對音樂的鑒賞能力是有很大的幫助,因為你了解了音樂是怎麼回事,音階的構成、和聲的走向等這些知識,再去聽音樂的時候就會稍專業的去聽,更有可能分辨出音樂的質量。儘管音樂是抽象的,畢竟還是有法可循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可能會幫助理解:音樂其實和女人一樣,好的音樂就像美女。每個人對音樂的理解和每個人看女人一樣,都會因為自己的生活閱歷、知識結構的不同有所不同。但是,總得來說還是有規則可以尋找的。就像一個女人如果連臉長的都不對稱,我覺得成為美女的可能性就非常小。音樂也是一樣。偉大的音樂終歸有它偉大的地方,而且這個世界每時每刻都在誕生偉大的音樂作品和音樂家,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儘可能的多去發現多去感受,同時也要不斷的增長其它方面的知識和閱歷,這樣音樂素養和鑒賞力才有可能不斷的提高。音樂是偉大的,我們都離不開它。


一個音樂人(作曲者)的作曲能力,是其【樂感】以及【音樂素養】二者的結合。樂感偏重感性,更易俘獲聽眾和音樂市場的芳心。而音樂素養偏理性,更易獲得資深學者以及樂評人的肯定。

樂感指對音符旋律的觸覺和靈性方面的表現力,而音樂素養指對理論性的落實以及立體性方面的表現力。

樂感好的音樂人,其作品通常擁有一個靈性旋律帶動和聲走向的牽制性,而一個音樂素養高的音樂人,其作品通常顯示出立體化的和聲走向帶動旋律的牽制性。樂感指對旋律方面的觸覺和靈性,而音樂素養則指科班獲得理論量、經歷的積累,以及後天對音樂的理解力。

一個偏重樂感的音樂人,即興能力通常出彩,其作品和聲結構的平面性帶動編曲色彩的成分會重一些,一個樂感很強的音樂人在對音樂的理解中也產生並形成了高度的音樂素養。而音樂素養偏重的音樂人,紮實的樂理功底使其作品對於編曲和聲的自主把握性相對強一些,一個音樂素養極高的音樂人也同樣積累並具備了一定的樂感。


如果你想進行科學研究,搞音樂評論

可以看三表哥的書啊: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191351/

還有好多書可以看哦:

http://book.douban.com/tag/%E9%9F%B3%E4%B9%90%E6%AC%A3%E8%B5%8F

如果閑極無聊,還可以看看這些書:

http://book.douban.com/doulist/271737/

如果你想寫音樂評論的時候堆砌各種專業術語,我覺得,還是算了。


上知乎的時候,聽三角龍電台。


瀉藥 :-)

這個問題很大,100個人可能有200個不同的答案,我個人的看法是,個人的音樂素養同個人的整體素養是一體的。你閱歷的高度決定了你個人音樂素養所能達到的高度。

就我個人的經歷來說,我小學懵懂的時候聽張宇,后街,西城。初中剛開始叛逆的時候接觸朋克金屬。高中最叛逆的時候聽死亡哥特。上大學之後開始返璞聽後搖民謠。大學後期開始探索爵士古典。現在又會經常回過頭來聽聽一些舊的流行金曲,會覺得很有味道。

我覺得,當你到了一定的人生階段,擁有一定的人生閱歷時,自然會下意識的去尋找符合自己心境的歌曲來聽。多聽,多走,多看,多學,多想,多經歷都可以增長你的閱歷。當你閱歷達到一定量的時候,你會發現原來聽不懂的歌能聽懂了,原來聽懂了的歌聽出了新的味道。

不用糾結於為了能「專業地」評判一首歌而去提高自己的音樂素養。當你整個人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之後,音樂素養自然也上去了,你對音樂也會有全新的理解。


好好生活,真誠、用心,做自己。什麼素質都上去了。


音樂素養就像當你耳朵聽到這首曲子,便能感受到那種畫面感。

同時包括對音樂的「挑剔」,它好聽在哪,不好聽又在哪,當你都可以道出一二的時候。也就差不多咯!


謝謝邀請 ,我也沒什麼音樂素養,但很喜歡討論這個問題。

我認為想提高音樂素養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學習古典鋼琴。這個樂器從感知、獨奏、合奏、音準、和聲所有音樂涉及到的方面來提高你,不愧樂器之王。無論吉他還是小號還是古箏都有各自的局限性,鋼琴基本上突破了這些局限。

另外 學佛很有用,呵呵。扯到這來可能會讓看官們發笑,其實不然。市面上有很多介紹禪修和瑜伽的東西,但根據我的體驗最容易上手的還是佛教的方法。通過禪修讓你的心安定下來,同樣一首歌你可以得到更高層次的內容。U2的吉他手和Jimmy page 有一個電影,他就說到了他通過練一種瑜伽來保持內心的活力。

所謂的內容,其實並不來自於音樂本身,我的觀點是音樂並不表現,而是音樂本身就可以成立。現代漢語裡面的音樂其實等於樂(yue),音還不是樂(yue)。有一個四層結構:感覺與感知(聲)——序化與象徵(音)——禮樂制度(樂yuè)——價值認同(樂lè),音仍然是認知,樂(yue+le,讀yue,等於我們現代漢語中說到的音樂)已經進入哲學範疇,它是真理的一種表現形式,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對真理的追求是很重要的。大體上來說,所有我們可以看到的音樂家走的都是這個路子,無論古典還是搖滾,可以隨便找個傳記來看都是這樣。再簡單一點,60年代的那些搖滾明星們,只要是還在做音樂的,看他們的歌名就發現這一事實了。

至於技術方面的問題,我覺得就是練基本功,無論你玩什麼樂器。這個過程非常枯燥、但是有趣的是我們可以接觸到關於音樂的各種各樣的知識,沒有什麼比保持你童真和好奇更重要的,會有很多我們自己察覺不到的幫助。

還有一點是聽的時候要用心聽,光靠耳朵不夠。去年拜見了幾位大德高僧,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我的「敬」 不夠(大家其實蠻可以試試的,他們對我們的尊敬往往超過我們對他們的尊敬),於是專門去練這個,到現在,重新去聽原來聽過的音樂,對我捕捉到的每一個音都滿懷敬畏的去聽,結果這讓我發現了它們內部蘊含的很多邏輯,都是以前沒聽明白的很多東西。而且,還有很多邏輯是你沒有辦法發現,卻能形成記憶的,譬如說是和聲上講不明白的某個問題,很可能是由於他們泛音的共振形成的。古人焚香沏茶撫琴是有道理的。

至於從專業角度來評論音樂,那靠的是專業素養,不懂音樂也完全可以寫一篇好論文,桑塔格和齊澤克都有這類文章,也可以成為很好的樂評。甚至從音響各方面來分析音樂的那些大師也不一定懂音樂。說到樂論的話,最起碼的是固定音高,這就是我們說的音,從古典鋼琴開始。

呵呵 ,見笑了 。


音樂素養這個東西個人認為不能刻意的去培養或者說為了培養音樂素養去關注音樂。

音樂不是一個模式化的東西,每一個作曲家在寫每一首曲子的時候都嵌入了自己的思想。

所以,要學習的東西很多,曲式,和聲,樂器編配法,音樂史,聽不同類型的音樂並且多多做分析,並且找機會實踐(樂隊,樂團,合唱團等)

我感覺這是一個長久養成的習慣,堅持下來,久而久之當你聽到一段音樂的時候你的思維就和別人不一樣,所謂內行聽門道外行聽熱鬧,當你能聽懂曲式結構安排,配器編配的妙處,和聲運用的巧妙之處時,相信你的音樂素養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前段時間有幸聽了一場鮑元愷老師的講座,他提到,學音樂要像「好讀書,不求甚解」也就是無論什麼音樂都聽,把自己熏陶在一個音樂的空間里。還有後半句「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就是說聽到了你感興趣的東西就要鑽研到底。這樣久而久之音樂素養就會提高的吧!

同時鮑老師也說到欣賞音樂首先要尊重自己的直觀感受,不要一下就太專業得去分析它。這樣就學死了。總而言之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

今天又看到這個便改一下,希望有幫助!


音樂聽的多了 就有比較, 比較多了,就能分出高低,不聽雜音, 你的音樂素養就高了。


音樂是用來欣賞的,不必太糾結。專業不專業留給那些研究音樂的人去評判吧。with that said,如果你希望提高自己的「品鑒能力」的話,就多聽、多閱讀、多看(包含音樂的視覺作品,比如電影、mv啥的)吧。視野寬闊了,自然會有評判。有的音樂很符合樂理,但不一定「好聽」。有的音樂可能在專業人士眼裡看來很糟糕,但你可以有自己的角度來欣賞。


每一個好的音樂背後都有它的故事,包括音樂人的故事。當你了解了這些背景故事之後,細細品味他的歌詞,他的旋律,相信你有不同的感受。


多聽多學多看多問多想,哪個領域都是一樣的


個人認為作為普通人,聽自己喜歡聽的歌,唱自己喜歡唱的歌就好了。你為嘛要難為自己提升音樂素養?音樂有很多種,人有很多種,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風格,嗓音不同也決定著各自的不同。若是你想做個音樂人,應該是找老師好好學吧,不單單是提升音樂素養的問題了!(還有我想說若是你不喜歡音樂的話,何必難為自己,那麼多不同的東西,找個自己喜歡的提升多好!)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 Backstreet Boys(后街男孩)?
如何評價國內音樂人 千坂?
如何看待周杰倫粉絲團的內部撕逼?
周傳雄和小剛是什麼關係?

TAG:音樂 | 音樂人 | 流行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