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回顧童年和青春期,是否有「磨損感」?為什麼?在哪些方面?

村上春樹在訪談里說回憶自己的童年就感到被磨損了,即使父母已經對他竭盡全力,其他沒有細說。

我覺得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考慮,是不是每個人/多數人都會有這種感覺?


.

有過

對父親,還有親戚付出全部的信任,愛,以及金錢,換來的卻是涼薄,即使在當年最需要他和她們的時候也是如此。當幾年後他和她們問我為什麼斷聯時,我說:不想浪費時間了

這一場往來消耗了我二十年的時光,說磨損已經算客氣

竭盡全力修復自己,像一個被人類玩壞的機器人,一邊尋找丟失的零件,一邊在想要不要重新信任人類

.

.


太有了。

1.小時候外公外婆喜歡跟客人提我的糗事,雖然雖然沒有留下什麼心理陰影,但是毫無疑問那段時間是很不開心的。

2.初中的時候爹媽偷看我日記和聽我講電話,講完了還問我對話裡面的事以及總是含沙射影的問我日記裡面的事。

3.爸媽從來沒有過鼓勵啊,我考年級第一的時候說我性格不好,我彈鋼琴有進步的時候說我說話唱歌不好聽,我在同學之間交朋友沒有一點兒問題的時候說我跟大人交流不夠主動。。。

4.初中的時候語文老師(不是班主任)讓我們寫日記他不時抽查,他保證說日記內容保密,我就什麼都往上寫,什麼初戀啊對爸媽不爽啊什麼的,結果他什麼都跟班主任說,班主任又什麼都跟我爸媽說,我爸媽就整整中學六年都在跟我旁敲側擊冷嘲熱諷,就是不肯承認。

5。我爸媽一跟我有衝突就扔出來一句「爸媽是愛你的」來搶佔道德高度。

6. 大學剛畢業的時候在待業,爸媽催我和罵我的理由是「你待業讓我在我同事朋友面前抬不起頭啊」


「磨損感」這個詞實在貼切,因為我的童年沒有被人強姦啊父母離異呀這種很大的創傷,我的父母很愛我,我也很愛他們,我的家庭也非常和睦。

但是我從出生開始就在比較中長大,我爸媽愛拿我跟所有「別人家的孩子」比,哪怕他們其實並不了解人家,我爸媽還拿我跟我自己比,我媽媽直到現在都在說的一句話是:「我真的好喜歡你小時侯,又漂亮又活潑又聰明嘴巴又甜,所有人都喜歡你,都羨慕我跟你爸爸,都覺得你是個上清華北大的料,你看看你現在,又懶又蠢又丑又沒活力,唉,我真的巴不得你永遠不要長大…」我現在聽到我媽這麼說已經沒有當初那種心碎的感覺了,可能是臉皮變厚了233333但是說的次數多了,這種話的確使我產生了很強的自卑感和自責感,在一次次的自省中對自己感到失望,覺得自己一點也不可愛,沒人追孤獨終老都是正常的。

我爸媽對我有很強的保護欲,他們教育我外面的世界很危險,所以很限制我小的時候跟同學出去玩,就算玩都要提前跟爸媽說好時間地點,爸媽確認不會有危險才會放人,超過時限回家就會被罵,爸媽如果心情不好就是一頓打,下一次想出去就更難了……所以更多的時候我是自己在家看電視(因為我爸媽也不喜歡我帶同學回家因為怕把家裡弄亂,也不喜歡我去別人家因為怕我被人家家裡的大人猥褻(?_?)),玩的時候還要很小心,爸媽回來發現在看電視的話也會被罵,因為他們覺得我應該時時刻刻都在做作業或者看名著……直到現在聽到由遠到近的鑰匙聲心都會一下子懸起來……後來我找到一個解決方式就是坐在書桌前假裝做作業,天馬行空的神遊,後來養成習慣了,自己一個人玩也很有趣。

還有很多,雖然不算什麼大事,但的確潛移默化的影響了我。他們告訴我要善解人意、隱藏情緒、自我保護,卻沒有教會我怎麼去勇敢、去爭取和欣賞自己。一直不敢跟我爸媽說我覺得他們對我的教育在一些重要的部分上是失敗的。


是不是每一個跟我差不多大(80年代前期出生)、歷經義務教育和所謂高等教育的人,在童年和青春期都被很大程度的「被磨損」?比如,標準答案,我記得小時候學語文完全沒有涉及過自己本身對文章的感知,而是靠一種叫做「參考書」的東西。這也致使我直到不用學語文了,也沒對語文有個系統的認識:該怎麼學,學到什麼了?

至於個人體驗而言,我首先想到的是幼年時期向長期在外工作偶爾回家的爸爸獻寶的我,當時我的做法是,為了體現我的艱苦樸素和勤儉節約(這是否也是90年代初的一個標準答案般的好少年?)我在作業本的正反面兒寫的滿滿的給我爸看,他沒怎麼理會然後說「以後別這樣」。現在想想可能當時的他受資本主義影響,對國情沒有充分的認識。可這種忽視卻讓我直到現在,仍然難以與他溝通。

我想人在缺乏價值判斷的能力時的磨損大多是被動的。

主動的被磨損,在青春期不明白什麼是愛的時候以為自己愛上了一個人,然後變成另外一個人。「覺得怎麼樣都行的性格」,直到結果是讓當時的自己已經無法承受了,才發現自己必須對這樣的性格付出代價。


可以和平的商討非要爭吵來解決。

可以流暢的辦事非要低效的處理。

明顯的不合理卻俱都做得心安理得。

可以信任的卻要無端猜忌。

感覺環境不但沒有作為一個蛋殼讓人成長,反而像一個大號吸塵器,讓人的一切值得閃光的地方都被吸走,磨損感怎會缺少。先天抗吸力強的同學可能感受不會明顯。如果越對磨損感強烈,只能說是對社會的完美要求越高,若一開始便把它看成一泡屎,當然無論遇到什麼都會覺得沒甚感覺。

因接觸過密所以父母的給的磨損既深且長,但這少有用意不善,多是父母限於眼界見識的不完善行為,感覺家庭關係、社會結構沒什麼大變革的話,幾乎無解。


我認為每個人出生的時候就像是個在無限放大的氣體,然後環境的教育就是要把我們的有些方向消除,而有些方向放大,所以無論後天的教育是如何的健全都是會有影響的,大概就是一種社會性吧。上面所說的磨損感應該是在早期的教育中,造成但是在後來個人意識到是不太適應現實中的所在環境的,這是一種反饋,沒必要糾結,只要你認為會對你造成負面的影響,然後在成長過程中努力完善就行了,沒必要計較、、、


記得不誰說過,生孩子的前提是驗證生命是快樂的。大部分父母都沒考慮過。不過這也不能怪他們,畢竟他們接受的教育,所處的環境讓他們難以接受這種想法。

但是,假如要有的選,我寧願沒來過。


有,磨壞了,失憶想不起來了。


我的童年比較正常,起初有人會磨我,後來我學會了不要臉及懟回去,最重要的,我有分數有特長,人找不到磨我的理由

青春期被磨是一時認慫導致的,但這個慫來自我的性別,不得不認啊

我得花點時間才能彌補青春期的損耗

這次我不會慫了


不知是不是大多家長認為只有通過刺激才能使孩子進步。

我們家跟外公外婆家住對門,我在去給他們做飯做家務的時候,常常聽到他們不信任的聲音。比如我要炒什麼菜,他們第一句話就是 你會?而事實是端上來很快就被他們吃光了。所以他們的不信任不尊重給我的磨損感很大。而且我覺得同樣的事情,如果他們給我更多的鼓勵,我獲得的動力就會比較大。

我觀察了一下我周圍人的家長 大部分都是說的負面的話多於正面,多於鼓勵。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家長應該多給予正面的鼓勵和支持,而不是通過一些「打壓」的方式刺激進步。


現實點說對自己的童年不理想是因為對現在的自己不甚滿意,然後把一切歸咎於往事和他人(父母)。這太容易了,但卻於事無補。

去接受,然後努力不要讓自己犯同樣的「錯誤」吧(誰知道自己的做法會不會矯枉過正)。


幸運地,我沒有這種感覺。

不知道是父母保護了我,還是自我一直比較大,別人的話對我來說總是不重要的。


大多數的父母只考慮怎麼把孩子往自己或社會希望/認可的方向教育,而沒有去了解過自己的孩子究竟是個怎樣的人,適合怎樣的教育。

我一直覺得人生來是有自己的性格特點的,個性可以後天培養,施加影響,但是人的本質不會因此而改變。非要要求一個生性內向,淡薄的孩子做一個領導者,成績出色,外向活潑;粗魯而直接的對待一個敏感而情感豐富的孩子(村上可能就屬於這類),或者要求一個充滿行動力和激情的孩子安靜的待著,這本來就是一件非常殘忍的事情。而我們很多人在這樣被冠以「為你好」的名目下的童年,能不被磨損嗎?

在教育和人性面前,先談人性,再談教育,如果我們的教育真的能讓孩子做他自己,那才是好的教育。


推薦閱讀:

數碼寶貝第一部中"花仙獸"的戰鬥能力設置是否弱了點?
打碗碗花是什麼花?
如何評價劉昊霖《魚乾鋪里》這張專輯?
你遭遇過什麼樣的歧視?
在學校做過什麼讓你一舉成名?

TAG:村上春樹 | 童年 | 青春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