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句道經讓你感觸最大?

能寫感觸,緣由,給你帶來的改變就更好啦。可以讓大家都感受下道經的瑰麗。


「葯逢氣類方成象,道在虛無合自然,一粒靈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

——《悟真篇》

「陰陽宗我,五行符我,四時成我,我命者我。」

——《天童護命經》

這就是道教,唯一一個能在自己的經書里寫「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宗教。


「人道渺渺。仙道莽莽。

鬼道樂兮。當人生門。

仙道貴生。鬼道貴終。

仙道常自吉。鬼道常自凶。

高上清靈爽。悲歌朗太空。

唯願仙道成。不願人道窮。

北都泉曲府。中有萬鬼群。

但欲遏人算。斷絕人命門。

阿人歌洞章。以攝北羅酆。

束誦祅魔精。斬馘六鬼鋒。

諸天氣蕩蕩。我道日興隆。」

真堪為眾經之首,萬法之宗。

三界內外,唯道獨尊,大道慈悲,無量度人。


當然是我最喜歡的《高上玉皇胎息經》和《洞玄靈寶定觀經》

1.高上玉皇胎息經 :

玉皇天尊日:胎從伏氣中結,氣從有胎中息。氣入身來謂之生,神去離形謂之死。知神氣可以長生,故守虛無以養神氣。神行即氣行,神住即氣住。若欲長生,神氣相注。心不動念,無來無去,不出不入,自然常在。勤而行之,是真道路。

2.洞玄靈寶定觀經

天尊告左玄真人曰:夫欲修道,先能舍事。外事都絕,無與忤心。然後安坐,內觀心起。若覺一念起,須除滅務令安靜。其次,雖非的有貪著,浮游亂想,亦盡滅除。晝夜勤行,須臾不替。唯滅動心,不滅照心。但凝空心,不凝住心。不依一法,而心常住。然則凡心,躁兢其次,初學息心甚難,或息不得,暫停還失。去留交戰,百體流行。久久精思,方乃調熟。勿以暫收不得,遂廢千生之業。少得靜已,則於行立坐卧之時,涉事之處,喧鬧之所,皆作意安。有事無事,常若無心。處靜處喧,其志惟一。若束心太急,又則成病。氣發狂顛,是其候也。心若不動,又須放任。寬急得所,自恆調適。制而不著,放而不動。處喧無惡,涉事無惱者,此是真定。不以涉事無惱,故求多事;不以處喧無惡,強來就喧。以無事為真宅,有事為應跡。若水鏡之為鑒,則隨物而現形。善巧方便,唯能入定。慧發遲速,則不由人。勿令定中,急急求慧。急則傷性,傷則無慧。若定不求慧,而慧自生,此名真慧。慧而不用,實智若愚。益資定慧,雙美無極。若定中念想,多感眾邪。妖精百魅,隨心應見。所見天尊,諸仙真人,是其祥也。唯念定心之上,豁然無覆;定心之下,曠然無基。舊業日消,新業不造。無所掛礙,迥脫塵籠。行而久之,自然得道。

夫得道之人,凡有七候。

一者,心得易定,覺諸塵漏。

二者,宿疾普銷,身心輕爽。

三者,填補夭損,還年復命。

四者,延數萬歲,名曰仙人。

五者,鍊形為氣,名曰真人。

六者,鍊氣成神,名曰神人。

七者,煉神合道,名曰至人。

其於鑒力,隨候益明。得至道成,慧乃圓備。若乃久學定心,身無一候。促齡穢質,色謝方空。自雲慧覺,又稱成道者,求道之理,實所未然。說頌曰:智起生於境,火發生於緣。各是真種性,承流失道源。起心欲息知,心起知更煩。了知性本空,知則眾妙門。

第二則:

太清存神鍊氣五時七候訣

夫身為神氣之窟宅,神氣若存,身康力鍵,神氣若散,身乃死焉。

若欲存身,先安神氣。即氣為神母,神力氣子。神氣若俱,長生不死。

若欲安神,須煉元氣。氣在身內,神安氣海。氣海充盈,心安神定。定若不散,身心凝靜。靜至定俱,身存年永。常住道源,自然成聖。

氣通神境,神通慧命。命住身存,合於真性。日月齊齡,道成究竟。

依銘鍊氣,欲學此術。先須絕粒,安心氣海。存神丹田,攝心靜慮。氣海若具,自然飽矣。

專心修者,百日小成,三年大成。初入五時,後通七侯。神靈變化,出沒自在。峭壁千里,去住無礙。

氣若不散,即氣海充盈。神靜丹田,身心永固。自然回顏駐色,變體成仙。隱顯自由,通靈百變。名曰度世,號曰真人。天地齊年,日月同壽。

此法不服氣,不咽津,不辛苦。要吃但吃,須休即休。自在自由,無阻無礙。

五時七侯,入胎定觀。夫學道之人,入有五時:

第一時心,動多靜少,思緣萬境,取捨無常,忌慮度正,猶如野馬,常人心也。

第二時心,靜少動多,攝動人靜,心多散逸;難可制伏,攝之勤策,追道之始。

第三時心,動靜相半,心靜似攝,心常靜散相半,用心勤策,漸見調熟。

第四時心,靜多動少,報心浙熟,動即攝之,專註一境,失而遽得。

第五時心,一向純靜,有事無事,觸亦不動,田攝心熟,堅散準定。從此已後,處顯而入七侯。任運自得,非關作矣。

第一侯:宿疾並銷,身輕心暢。停心入內,神靜氣安。四大適然,六情沉寂。心安懸境,抱一守中。喜悅日新,名為得道。

第二侯:超過常限,色返童顏。形悅心安。通靈徹視。移居別郡,揀地而安。鄰里知人,勿令舊識。

第三侯:延年千載,名曰仙人。游諸名山,飛行自在。青童侍衛,玉女歌揚。騰攝煙霞,綠雲捧足。

第四侯:煉身成氣,氣繞身光。名曰其人,存亡自在。光明自照,晝夜常明。游諸洞宮,諸仙侍文。

第五侯:鍊氣為神,名曰神人。交通自在,作用無窮。力動乾坤,移山竭海。

第六侯:煉神合色,名曰至人。神既通靈,色形不定。對機施化,應物現形。

第七侯:身超物外,迥出常倫。大道玉皇,共居靈境。聖賢集會,弘演至真。造化通靈,物無不達。修行至此,方到道源。萬行休停,名曰究竟。

今時之人,學造日淺。曾無一侯,何得通靈。理守愚情,保持穢質。四時遷運,形妄色衰。體謝歸空,稱為得道謬矣。

此胎息定觀,是留神駐形之道術。在口訣不書於文,有德至人方遇此法。細詳留意,必獲無疑。賢達之人,逢斯聖矣。

以上一個方法論,一個路線圖,足以解惑~


道情

白雲黃鶴道人家,一琴一劍一杯茶,羽衣常帶煙霞色,不染人間桃李花。

常世人間笑哈哈,周遊四海你為啥,苦終受盡修正道,不染人間桃李花。

常世人間笑哈哈,爭名奪利你為啥,不如回頭悟大道,無憂無慮神仙家。

清靜無為是吾家,不染凡塵道根扎,訪求名師修正道,蟠桃會上赴龍華。

--白玉蟾(宋)

最早在香港《弘道》雜誌上看到白玉蟾祖師這首詩,讀來朗朗上口,意蘊清雅寧靜、超然物外,很是喜歡。這本雜誌現在還留著。

後來我們道學院結業晚會上,有兩位坤道上來唱歌,才唱了兩句,心中凜然一動,正是這首《道情》。在那個場景下,突然聽到這首曲子,就像老友重逢,心中不自覺地感慨萬千。

(這是當時錄下的視頻,居然讓我找到了。)

我在網上查到了這首曲子的原唱,白玉蟾祖師的詩詞配上曲子,別有一番韻味。推薦給大家。

視頻封面道情--白玉蟾詩詞(高清完整版)youku.com視頻

另外,還有一首曲子,參加玄門講經時放的背景音樂,也很好聽。

視頻封面福生無量天尊(聖號唱誦版)youku.com視頻

(視頻畫面配得有些雷人,可以只聽音樂,道教之音可以下載。)

好像有點跑題,就這樣吧。


那些說道教高冷,沒有度人心,是自了漢的人來看看。

太上洞玄靈寶真文要解上經(十二大願)

太上大道君曰:夫為道結緣,世世不絕,致善福來生,當行十二上願,普度一切,致國太平,家門興隆,子孫昌熾,世出賢明,七祖生天,轉輪福堂。此功高重,勤而修行。一者當願大道澹泊虛無,安閑空寂,澄清自居,廣開法門,教導頑夫,皆蒙惠解,精苦是修,預以同學,普得升虛,與天相保,長存無憂,一切眾生,咸同寧謐。二者當願諸天結氣澄清,高虛廣覆,保真固靈,氣候調節,四運和平,國安民豐,普天閑寧,廣濟一切,惠逮有生,保劫長存,億億不傾。三者當願地土廣載無窮,安平不陷,海淪不崩,保鎮寧國,兆民興隆,養生安死,惠周十方,禾稼種植,滋生日豐,含德厚載,萬願咸從。四者當願日月二景高明,無有勃蝕虧縮,安清光照諸天,洞消暗冥,保固劫運,世祚和平,普加惠潤,澤灑眾生。五者當願星辰與日月齊光,轉燭照曜,映朗十方,各安其位,經緯直行,保鎮安國,無有災殃,四海寧一,普天興隆。六者當願四時隨節推遷,景氣和調,無有災患,疫毒消滅,普天平安,五穀豐熟,國富民歡。七者當願浮雲結氣聚煙,飛空高澄,蔭覆玄玄,隱則無為,散則彌天,神仙同車,結交眾真,惠流一切,興國愛民,普濟群生,人同劫年。八者當願風雨流灑無窮,普加施泄,受其發揚,萬物滋生,國儲民豐。九者當願五嶽各安其方,巍巍包藏,長為仙宮,安鎮國祚,保天無終,護度一切,莫不仰宗。十者當願江海蕩蕩無極,含容恢廓,無細不殖,淵奧柔惠,潤加動息,天人獲慶,年同劫石。十一者當願帝主國土日昌,四鎮安穆,兵革不揚,天民歌唱,吉應來祥,敷教濟濟,威化洋洋,兆庶稱慶,長樂未央。十二者當願蠢飛蜎動,已生未生,咸蒙完全,普得生成,皆充元氣,受陽之形,草木果林,使經冬不零,一切濟度,靡不鮮榮。此十二大願,舊出元始五篇智慧經中。靈寶大慈之道,施惠種福,為人結因,其功廣大,其報難稱,斯福之上業,功感諸天,有見此法,立應自然,勤心修行,生死獲仙。

  太上大道君曰:吾昔受之於元始天王,使授仙公仙王仙卿,上清真人,不傳中仙。自無玄圖帝簡,玉名上清,不得見聞。脫有漏慢之中,見亦不勤,九天禁書,四萬劫一傳。

《太極問功德行業經》

真人曰:何等為優,何等為劣?老子曰:志學大乘,先人後己,此則為優。心來小法,唯存於己,此則為劣。

真人曰:如上中人,鳥獸蟲魚,有差等不?老子曰:昔常安救數鎧沈溺,仁感於天;張霸活飢虎數頭,地官舉善。以此言之,大小雖殊,其命均也。汝但仁心感惻,誠應物緣,則善響聞天,功書福筒,豈隔蟲魚之巨細,鳥獸之大小乎。夫所以令人立功積德,欲觀其意,練其心也。苟心丹意玄,智惠明了,洞悟道理,物我兩忘,形神一致,內外清凈,遠近均同,靜亂不興,境智齊滅,妄想都遣,煩惱總除,自會真源,豈須諸行。若心鏡暗或,道性不明,比我在懷,是非未息,煩惱妄想,行住紛馳,雖立德積功,而真道猶隔。大士忘功,中士積德,小人勤行,各在機緣,未可偏也。汝宜識之。於是太極太虛真人稽首稱善,歡喜而去。


天尊曰:一切男女,於三寶前稽首歸命,洗滌垢穢,令心地凈,悔過自新,誓勿復造,可以為吾弟子。其有男女,處世以來,於三寶前內省於中,無可懺悔,是吾真弟子。

天尊曰:末學之士,目不妄視,耳不妄聽,心不妄知,禁約一切,泯絕萬態,以致於道。至學之士,視無所見,聽無所聞,心無所知,動無所逐,以觀眾妙。大乘之士,無見而無不見,無聞而無不聞,無知而無不知,內外洞然,達彼無間,故能參宇宙而游無盡之域。

天尊曰:學道之士,斷諸愛欲,卻絕肥鮮,長齋清思,研味至道,是為苦中求樂。能知其樂,不見其苦。一切眾生,貪戀榮華,迷惑聲色,肆情縱慾,造諸快樂者,是造諸苦。吾道苦而後樂,眾生樂而後苦。吾今告子,當明慎之。

天尊曰:學道之士,慎無二心,斷絕塵染,割棄愛緣,心如寒灰,滅除猛焰,苦身勵行,禍難不顧。如矢一發,往而不回,吾保子身,必得道真。

天尊曰:清靜者,道之本;榮華者,道之殃。子勿憎淡泊,是中有至味。愚痴戀世欲,類蛾投火光,不知其為害,以至於滅亡。

天尊曰:一切眾生,牽於情愛,如蹈猛火,靡得休息,從少至老,不自知覺。吾言如甘露,能灑一切,使其心地,自得清涼。

妙行真人問曰:學道甚苦,如負重登山,可厭而止?天尊曰:子勉於前,既登絕頂,其苦亦息,俯視一切,皆微眇也。

—— 《太上虛皇天尊四十九章經》


我還是最喜歡北斗經:

是時老君告天師曰。人身難得。中土難生。假使得生。正法難遇。多迷真道。多入邪宗。多種罪根。多肆巧詐。多恣淫殺。多好群 情。多縱貪嗔。多沉地獄。多失人身。如此等緣。眾生不悟。不知正道。迷惑者多。我今哀見此等眾生。故垂教法。為說良緣。令使知道。知身性命。皆憑道生。了 悟此因。長生人道。種子不絕。世世為人。不生無道之鄉。不斷人之根本。更能心修至道。漸入仙宗。永離輪迴。超升成道。

越是在現代,越是能琢磨出更多道理,不僅僅是理論上的,在現實中也大有體現。


沁園春 純陽祖師

火宅牽纏,夜去明來,早晚無休。奈何今日茫然,不知明日,波波劫劫,有什來由。人世風燈,草頭珠露,我見傷心眼淚流。不艱久,似石中迸火,水上浮漚。休休,及早回頭,把往事風流一筆勾。但粗衣淡飯,隨緣度日,任人笑我,我又何求?限到頭來,不論貧富,著什干忙日夜憂。勸年少,把家緣棄了,海上來游。


『黃帝陰符經』 修鍊之人入門心法。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五賊在心,施行於天。

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化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鍊,謂之聖人。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

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

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返晝夜,用師萬倍。

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

至樂性余,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禽之制在氣。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

人以愚虞聖,我以不愚虞聖;人以期其聖,我以不期其聖。故曰:沉水入火,自取滅亡。

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

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

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乎象矣。


重陽立教十五論》金·王重陽

第一住庵

凡出家者,先須投庵。

庵者舍也,一身依倚,身有依倚,心漸得安。炁神和暢,人真道矣。

凡有動作,不可過勞,過勞則損氣;不可不動,不動則氣血凝滯。須要動靜得其中,然後可以守常安分。

此是住庵之法。

第二雲遊

凡遊歷之道有二:一者看山水明秀,花木之紅翠。或玩州府之繁華,或賞寺觀之樓閣,或尋朋友以縱意,或為衣食而留心。如此之人,雖然萬里之途,勞形費力,遍覓天下之景,心亂氣衰,此乃虛雲遊之人。二者參尋性命,求問妙玄。登險 之高山,訪名師之不倦;度喧轟之運水,問道無厭。若一句相投,便有圓光內發。了生死之大事,作全其之丈夫。如此之人,乃其雲遊也。

第三學書

學書之道,不可尋文而亂目。

當宜采意以合心,舍書探意采理。合理采趣,來得趣則可以收入之心。

久久精誠,自然心光洋溢,智神踴躍,無所不通,無所不解。

若到此則可以收養,不可馳騁耳,恐失於性命。

若不窮書之本意,只欲記多念廣。人前談說,垮訝才俊。無益於修行,有傷於神氣。雖多看書,與道何益。

既得書意,可深藏之。

第四論合葯

葯者乃山川之秀氣,草木之精華。一溫一寒,可補可瀉;一厚一薄,可表可托。肯精學者,活人之性命;若庸醫者,損人之形體。

學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無以助道。

不可執著,則有損於陰功。外貪財貨,內費修真。不足今生招愆,切忌來生之報。

吾門高弟,仔細參詳。

第五論蓋造

茅庵劃舍,須要遮形,露宿野眠,觸犯日月。

苟或雕梁峻宇,亦非上士之作為;大殿高堂,豈是道人之活計。斫伐樹木,斷地脈之津液化道貨財,取人家之血脈。

只修外功,不修內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

有志之人,早當覓身中寶殿,體外朱樓。不解修完,看看倒塌。

聰明君子,細細察詳。

第六論合道伴

道人合伴,本欲疾病相扶,你死我埋,我死你埋。

然先擇人,而後合伴。不可先合伴,而後擇人。

不可相戀,相戀則系其心; 不可不戀,不戀則情相離。戀欲不戀,得其中道可矣。

有三合三不合:明心,有慧,有志,此三合也。不明、著外境,無智慧、性愚濁,無志氣、干打關,此三不合也。

立身之本,在叢林合憑心志。不可順人情,不可取相貌。唯擇高明者,不上法也。

第七論打坐

凡打坐者,非言形體端然、瞑目合眼,此是假打坐也。

真坐者,須要十二時辰,行住坐卧,一切動靜中間,心如泰山,不動不搖,把斷四門眼、耳、口、鼻,不令外景入內。但有絲毫動靜思念,即不名靜坐。

能如此者,雖身處於塵世,名已列於仙位。不須遠參他人,便是身內賢聖。

百年功滿,脫殼登真。一粒丹成,神遊八表。

第八論降心

凡論心之道,若常湛然,其心不動。昏昏默默,不見萬物;冥冥杳杳,不內不外。無絲毫念想,此是定心,不可降也。

若隨境生心,顛顛倒倒,尋頭覓尾,此名亂心也。速當剪除,不可縱放,敗壞道德,損失性命。

行動坐卧常勤降,聞見知覺為病患矣。

第九論煉性

理性如調琴,弦緊便有斷,慢則不應,緊慢得中,琴可調矣。

則又如鑄劍,鋼多則折,錫多則卷,鋼錫得中,則劍可矣。

調煉性者,體此二法,則自妙也。

第十論匹配五氣

五氣聚於中宮,三元攢於頂上。青龍噴赤霧,白虎吐烏煙。萬神羅列,白脈流沖。丹砂晃朗,鉛汞凝澄。身且寄向人間,神已游於天上。

第十一論混性命

性者神也,命者氣也。

性若見命,如禽得風,飄飄輕舉,省力易成。《陰符經》云:"禽之制在氣"是也。

修真之士,不可不參。不可泄露於下士,恐有神明降責。

性命是修行之根本,謹緊鍛煉矣。

第十二論聖道

入聖之道,須是苦志多年,積功累行。高明之士,賢達之流,方可入聖之道也。

身居一室之中,性滿乾坤。普天聖眾,默默護持;無極仙君,冥冥圍繞。名集紫府,位列仙階。形且寄於塵中,心已明於物外矣。

第十三論超三界

欲界、色界、無色界,此乃三界也。

心忘慮念,即超欲界。

心忘諸境,即超色界。

不著空見,即超無色界。

離此三界,神居仙聖之鄉,性有玉清之境矣。

第十四論養身之法

法身者,無形之象也。

不空不有,無後無前,不下不高,非短非長。用則無所不通,藏之則昏默無跡。若得此道,正可養之。

養之多則功多,養之少則功少。

不可願歸,不可戀世,去住自然矣。

第十五論離凡世

離凡世者,非身離也,言心地也。

身如藕根,心似蓮花,根在泥而花在虛空矣。

得道之人,身在凡而心在聖境矣。

今之人,欲求不死而離凡世者,大愚,不達道理也。

言十五論者,警門中有志之人,深可詳察知之。

------「重陽立教十五論全文」結束,《重陽立教十五論》


回答中道教的經典居多,但我個人覺得使人感觸頗深的往往是道家類的: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多聞數窮,不如守中(馬王堆帛書版本)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這些道家思想會讓你在生活中的某些時候有種「果真如此,古人誠不我欺」的感覺。而純道教類的典籍普通人看大都只是不明覺厲,基本理解不能更甭提產生共鳴。

當然以上說的都是道家哲學中經驗的思想,而「道與上德」這種超驗的思想還是要通過學習和修行慢慢加以理解。


《莊子·德充符》

惠子謂莊子曰:「人故無情乎?」

  莊子曰:「然。」

  惠子曰:「人而無情,何以謂之人?」

  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惡得不謂之人?」

  惠子曰:「既謂之人,惡得無情?」

  莊子曰:「是非吾所謂情也。吾所謂無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

  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無以好惡內傷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勞乎子之精,倚樹而吟,據槁梧而瞑。天選子之形,子以堅白鳴。」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清凈經》

「道者以誠而入。以默而守。以柔而用。用誠似愚。用默似訥。用柔似拙。夫如是。則可與忘形。可與忘我。可與忘忘。入道者知止。守道者知謹。用道者知微。能知微則慧光生。能知謹則聖智全。能知止則泰定安。泰定安則聖智全。聖智全則慧光生。慧光生則與道為一。是名真忘。惟其忘而不忘。忘無可忘。無可忘者。即是至道。道在天地。天地不知。有情無情。惟一無二。」——《玉樞經》

「夫道本無動靜,而陰陽生焉。氣本無清濁,而天地形焉。純陽赫赫在乎上,九天之上無陰也。純陰冥冥處乎下,九地之下無陽也。陰陽混蒸而生萬有,生萬有者,正在天地之間矣。故氣象變通,晦明有類,陽以明而正,其粹為真靈,陰以晦而邪,其精為魔魅。故稟陽靈生者為睿哲,資陰魅育者為頑凶。睿哲惠和,陽好生也。頑凶悖戾,陰好殺也。或善或否,二氣均合而生中人。三者各有所稟,而教安施乎。教之所施,為中人爾。何者?睿哲不教而自知,頑凶雖教而不移,此皆受陰陽之純氣者也。亦猶火可滅,不能使之寒。冰可消,不能使之熱。理固然矣。夫中人為善則和氣應,為不善則害氣集。故積善有餘慶,積惡有餘殃,有慶有殃,教於是立。」——《玄綱論》

「窈寂法身,而生空洞,空洞之內,而生太源,太源之化,三氣生焉。上氣曰始,中氣曰元,下氣曰玄。玄氣所生出乎元,元氣所生出於始,此氣之本,宗於象帝之先,故曰玄元始氣也。玄元始氣,三境玄根,上應三境,而立三尊,中生三界,三乘接引,通為三元,生人三官。故此三氣,品施生焉,三生萬有,根源本始也。」——《上清太上開天龍蹻經》


念朝生暮死,天長地久,是誰能保。

出自丘祖水龍吟。還有一段不是道經,是紅樓夢的好了歌注。這些文字一直提醒我世事無常,挖糞塗牆,啊呸,發奮圖強。

算來浮世忙忙,競爭嗜欲閑煩惱。六朝五霸,三分七國,東征西討。武略今何在,空凄愴,野花芳草。嘆深謀遠慮,雄心壯氣,無光彩,盡灰槁。歷遍長安古道。問郊墟、百年遺老。唐朝漢市,秦宮周苑,明明見告。故址留連,故人消散,莫通音耗。念朝生暮死,天長地久,是誰能保。-丘處機《水龍吟》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

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

蛛絲兒結滿雕梁,

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

說什麼脂正濃,粉正香,

如何兩鬢又成霜?

昨日黃土隴頭送白骨,

今宵紅燈帳底卧鴛鴦。

金滿箱,銀滿箱,展眼乞丐人皆謗。

正嘆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

訓有方,保不定日後作強梁。

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

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杠,

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

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

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

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曹雪芹《好了歌注》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但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誦此經萬遍。此經是天人所習,不傳下士。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上士悟之,升為天官;中士修之,南宮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長年,遊行三界,升入金門。   

左玄真人曰:學道之士,持誦此經,即得十天善神,擁護其人。然後玉符保神,金液鍊形。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經,悟解之者,災障不幹,眾聖護門。神升上界,朝拜高尊。功滿德就,相感帝君。誦持不退,身騰紫雲。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http://mp.weixin.qq.com/s/2md_kGn2tj290W8bvU01Nw


度人經

三界之上。 眇眇大羅。

上無色根。 雲層峨峨。

唯有元始 。浩劫之家。

部制我界。 統乘玄都。

有過我界。 深入玉虛。

我位上王。 匡御眾魔。

空中萬變。 穢氣紛葩。

保真者少。 迷惑者多。

仙道難固。 鬼道易邪。

人道者心。 諒不由他。

仙道貴實。 人道貴華。

爾不樂仙道。 三界那得過。

其欲轉五道。 我當復奈何。

知北游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


「人生幾何,易生易滅。如彼石火,不得長久。如彼浮漚,豈能堅固。生老病死,日夜相侵。變滅不常,須臾散壞。宜爾忘乎目,則光溢無極;泯乎耳,則心識常淵。兩機俱忘,淳淳全全,合乎大方,溟溟涬涬,合乎無倫。我之所維,與天地共為長久。」

——《太上洞玄靈寶濟度血湖真經》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

——《太上老君常說清靜經》


太上曰: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太上感應篇》


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


推薦閱讀:

身心靈,靈修,寶瓶氣,印度瑜伽是否是同一淵源的,互相有什麼關係?
居士證與授籙到底有什麼用?
道教的人會做壞事嗎,道教學說是怎麼避免人做壞事的?
奶奶癌症晚期,想從佛教或道教方面給她些心理安慰和能幫助她的一些東西,有什麼我可以做的么?
道家思想終歸是帶著一些消極情緒,這樣對人到底是好還是不好?

TAG:調查類問題 | 道家 | 道教 | 宗教 | 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