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經濟時期,我國影視文化發展是否更加強盛?
本人文化工作者,過年期間跟家裡親戚聊及如今中國影視文化發展的問題。我說我們國家這幾十年來,本土文化發展彷彿一直停滯。現在提到中國動畫電影,外國人第一反應還是50多年前的《大鬧天宮》。近年來雖然有些不錯的電視劇和動畫電影能對外輸出,但西化的趨勢都很明顯,大都是從美日撿別人剩下的學來的,在這基礎上很難進行超越。老一輩藝術家像徐少華唐國強鮑安國,以及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和央視電視劇製作中心的從業人員,跟現代受美日影視文化影響的年輕藝術從業者出現了斷層,我們自己的文化發展道路根本沒人走了。
親戚認為這是由於過去計劃經濟時期,文化發展是作為國家項目,由國家撥款支持,養一批國家一級二級特級演員和劇作家導演,不以盈利為目的專心創作,才能夠取得如此的繁榮。我一想好像的確有道理。我自己也見識過很多投資方瞎B提意見,編劇導演不得不向資本勢力低頭的例子。市場經濟把盈利的擔子丟給了藝術創作者自己,而創作者往往只能靠拉投資的方式獲取製作資金,進而產生很多外行人指導內行人的慘劇。拍電影時也為了考慮粉絲效應擴大票房而啟用大量當紅明星,演技問題倒鮮有人問津。《大鬧天宮》、《黑貓警長》、還有《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等都是在計劃經濟時期完成(老三國於1994年出品,但也是國家出資的項目)想請問一下我親戚這個說法到底對不對?有沒有道理?這對我們這種文化工作者以及文史愛好者又有什麼啟示?ps:只關心文化。計劃經濟對整個國家政治、軍事、外交之類的影響我不關心。請莫歪成了政治軍事討論哈
題主能從國家經濟層面入手考慮文化領域,實為大智。我必須誇獎一句,像題主這樣的人,才是中國影視卡通乃至中國影視文化領域的希望。
不過小生必須說明一點,文藝是文化的具象體現,文化若只談表象無妨,欲解決問題則必多多少少牽扯一些政治,就像毛主席說過:「文藝為政治服務,為工農兵服務」。文化之殤,癥結往往不在文化本身。
從50十年代建國到90年代初,計劃經濟貫穿了整個新中國成立後的貧苦年代,小生雖然生年較晚,但吃過幾年國營糧,也算是計劃經濟的受益者,不過此計劃經濟只是一劑瀕死經濟的急救藥,經濟活過來以後就不能再用了。
個人認為題主親戚的解釋並不正確,或者說是沒有把問題落實到根本,因為當時的計劃經濟只是一種「表象計劃」,現在雖然開放搞活,但也與計劃經濟無二,只不過從微觀計劃變成了宏觀計劃。現在想開時代倒車,肯定是不行了,而微觀計劃經濟也不是文藝興盛的原因,文藝之根本來源於生活,是社會意識形態的產物,這個問題不在於國家管不管,因為這個問題國家根本管不了也沒資格管。
————————————————————————————————————————
曾逛游各大論壇門戶,「國家不管影視卡通」的聲音此起彼伏,對此小生實為不解:什麼叫管?怎麼管才叫管?年幼划水,易人云亦云口無遮攔,但若中年將至,頭腦便不應幼稚如此。
有人建議影視分級,小生認為沒這個必要。就算真的分級,又有多少人能嚴格遵守等級管住自己?曾經網吧進入必須有身份證,而現在的個人用戶儼然成了」不用身份證「的網吧。時下,限制級、盜版影視充斥各大網盤,前些日360管了,引起罵聲一片,若是百度也管了,不知又該受何罵聲做何代價,而且就算國內網盤都管了還有國外,黑科技已入尋常百姓家,各種翻牆更是輕而易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國家根本管不了,因為他們沒這個能力也沒這個物力,有資格也有能力管的只有我們自己,若自己都管不住要沒資格要求別人。
也有人說文化部可以完全放手無為而治,孩子們都知道自己該學什麼該做什麼,個人認為這絕對是睜著眼睛說瞎話,要不你先從你自己的孩子入手,來個放手不管無為而治?
————————————————————————————————————————
那麼時代發展國富民強,影視產業為何量盛於昔卻質衰至此?雖然小生並非文化領域人士,但也淺談一回,希望能拋磚引玉:
個人認為問題是出在歪曲的社會價值觀上——金錢主義與縱慾主義至上(這可不是「計劃經濟」就能搞定的問題)
講一則實例:
外甥8歲,小生姐姐為了學前教育,特請了一天假去書店精選了幾本故事書,可惜的是,外甥
並不喜歡看。一次去她家,我隨手撿起丟在桌邊的故事書翻閱了一下,發現文字頗多,相比之下圖片畫制粗劣,且數量太少,如不讀懂文字便基本無法理解故事大意,反之想像自己孩童時期的365夜故事書和栩栩如生的連環畫,頓時明白了外甥不願意看的原因。孩子年幼而不識文字,只能看圖釋意,舊時故事書和連環畫的圖畫都是出自大家之手,為藝術創作不遺餘力,而現在繪製粗劣,是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潤。
50年代末,國家曾飽受戰亂之苦,人心不穩百廢待興,國家大力扶持文藝創作,是為了激勵民眾發展經濟,86版西遊記演員佐大芬接受採訪時曾坦言:「大家只是想把戲演好,從未考慮過片酬是否合理的問題。」雖然舉國之民食不飽腹而追求精神富足確有矯情之嫌,但不得不讚歎,曾經的文藝作品多數具有滿滿的正能量。
2年前小生參加公務員考試,在一次公開課上,一講師對甄嬛傳做出了批評,他認為其電視劇在十多個國家進行播出,通篇表現心計爭鬥不擇手段,卻沒有傳達出中華民族引以為豪的仁義價值觀,如此文化輸出丟國人尊嚴臉面。小生沒看過甄嬛傳所以評論不能,但轉念想想當今絕大多數網路小說的價值觀,卻也追名逐利放情縱慾,都如講師所講,不過如此如此。
若講到追名逐利和放情縱慾,不止是中國網路小說,日本卡通也是代表之一。曾經以阿童木、火車俠為代表的一批熱血動畫,雖然打鬥情節頗多,但並不暴力血腥更無情色元素,而時至今日為了追逐利益,故事的枯竭開始催生生理刺激,日本卡通已面目全非。
這些影視亂象除了中國,也存在於日本和美國,且有識之士早有共鳴——日本骨頭社成立時,社長南雅彥就提出了「要做有骨氣的動畫」的口號,以求公司出淤泥而不染。電影大師羅伯特麥基曾對那些」偏題「影視作品進行過嚴厲的批判,他認為那些作品過分強調感官宣洩,卻偏離了故事源自生活的本質,它們讓觀眾瘋狂的手法是如此低劣,但他也承認:這樣的影片能賺錢,並且賺錢很快。
如今,炫富之風愈演愈烈,暴戾之氣越斗越重,在社會價值觀的制高點上,錢權享樂替換掉了道義,人們漸漸不願付出,只喜索求,社會意識形態發生了本質改變,笑貧不笑娼赫然成了人之共識,堅守五常之人卻作笑柄,而文藝作品也漸漸從精神食糧,變成宣洩慾望的毒品,實為一種悲哀。
不僅僅影視,很多領域都是一切向「錢」看:奶粉可以加入三聚氰胺,食用油可以加入地溝油,商品的過度包裝,用品的偷工減料,網路主播靠出賣色相賺錢,熒屏廣告靠編假話宣傳,某某網紅若干年前公開辱罵祖國和民眾,逃到某國後編篡出一個公益事件便想洗白自己,然後各大論壇的水軍紛紛幫忙炒作,媒體頭條鋪天蓋地幫忙宣傳,良知踩在腳底,而背後卻不知是何種誘人的利益之鏈。
————————————————————————————————————————
但,貪婪是人的本性,從宏觀角度講,這些都非人之過,而是時代之過,(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問題不是出在搞不搞「計劃經濟」上)——
經濟文化全球化,資產從公有到私有,貧富差距日益懸殊,小民階級的固有局限性凸顯,從天時到人性,這些都是歷史的必然,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眼中這種很不爽,或者說感覺很不應該存在的社會現狀,其實都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階段,而想消除這些亂象,需要眾多有識之士的努力,也需要大量的時間。
有人曾認為國產卡通業會在10年以內興起,而從現在這種社會意識形態來看,個人認為至少得30年以上才有改觀,而能否興盛還是未知數。
商性本奸,縱求富不義為富不仁也難以厚非,但文藝工作者是不一樣的,古有橫渠四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此為一切學人之準則,故文藝工作者也該以此為訓。
文藝工作者應該是時代的鋪路人,而不應該像商人一樣坐享其成,掌舵人總是要有人做的。文藝工作者們應該做到的,是認清自身的社會位置,他們是為了引領時代而存在的,應該犧牲一些個人利益,而換取時代的進步,而不是本末倒置,被那些生帶不來死帶不去的東西迷住了心智,貪圖富貴名利。
以上是小生的淺見,若能幫題主解惑,便不枉我說了這麼多。若是時光回歸百年以前,連活下去都多為奢望,更不用提影視卡通云云,就算平向相比,也強過同為五常的俄羅斯英法等國,作為一國之民,我們還是應該對自己的國家滿懷希望的,不僅僅是因為國家的進步我們都看在眼中,也為了表達對那些不貪圖錢財、真正將一腔熱血投入到文藝事業創作中去的工作者們的崇高敬意——世風日下會讓這樣的智者越來越多(相信其中就包括題主么么噠)。艾的戰士居然提了一個我正好能答的問題哈哈哈哈哈哈哈——
我先放材料,自己的結論文末再說,圖比較多,重點手打了。當我們提到計劃經濟時期最出名的文化方針時,我想所有看過高中歷史課本的人都會想起八個字: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沒錯高中課本確實是這麼寫的。因為高中課本沒有講完真正的歷史,它說雙百方針是建國初提出,直到文革十年開始後才逐漸淡化。隱含的邏輯是,建國初我們文藝界還是很盛大的,人的思想極(到了文革)極度禁錮,到了改革開放後人們又繼續了雙百方針至今——
其實是放屁。我想舉幾個例子,高中歷史沒說的例子。第一個是第一次文代會注意重點:1.確立了新生政權與文學藝術家之間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2.中國共產黨從此可以動用包括國家機器在內的一切資源與力量對文學提出形形色色的政治或政策要求,進行相當有力的掌控。這是49年的事。
第二個例子是一個人,他叫胡風。
依舊上圖這是45年開始,到52年爆發的事。然後就是我們這次的中心論據了——
雙百方針和反右運動這就是高中課本絕口不提反右運動和雙百方針之間的緊密承接關係——
看到這之後,相信艾導也有了自己的結論了吧?49到57年尚且如此,之後到文革更不必說了。對於當時的文藝界而言,動畫/電視劇製作其實是遊離於主體之外的捆綁在國家機器上的創作客體,他們固然綻放了燦爛的社會主義花朵,然而整個文藝界所處的被壓迫、被控制的黑暗地位與思想禁錮程度比之現代(1921——1949)有過之而無不及。必須要看到,文藝界的創作主體,至少在當年,是文字作家。而他們處在被控制壓迫的大環境下,又怎麼產生優秀的作品?
文化的發展斷層的起點,恰恰正是計劃經濟。而計劃經濟帶來的惡劣風氣,至今仍漫布在文藝創作界。國家機器的操控和資本的操控相比,我寧願選擇相對自由的資本市場。最少不會因文字獄而死嘛hhh以上。
利益相關,中文系大二在讀。偶爾瞎寫,網路噴子(?)五毛美分隨機切換,堅定穆黑。擱以前我早特么關進去了。材料來源,北師大版《中國當代文學史新稿》,董健、丁帆、王彬彬主編。
對了,艾導作為劇作家可以看看電影《武訓傳》的歷程。或許感觸更深一些。完。並沒有吧。
說真的,雖然大家都在罵,但中國影視一直在進步。推薦閱讀:
※《河神》有哪些細思極恐的細節?
※白夜追兇的男主角是關宏峰還是關宏宇?
※為什麼近年出現多部以葉問為主題的影視作品?葉問對詠春拳的推廣作用有多大?如果他不是李小龍的師傅還會得到如此多的關注嗎?
※如何評價開心麻花演員王寧?
※電影與影評與文學作品如何去閱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