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攘外必先安內」沒有成功,這句話在當時看來並沒有錯,是什麼原因讓它行不通?


內和外是一個相對概念。

相對於中國這個內來說,日本是外。

相對於國民黨這個內來說,共黨是外。

相對於中央軍這個內來說,地方軍閥雜牌軍又是外。

所以,攘外必先安內,處在槍眼上的不僅是共黨,還有地方軍閥。甚至,對於蔣介石代表的中央政府,在某些時段,地方軍閥比共黨更具危害性。

我黨的五次反圍剿,也就後兩次是老蔣的人佔主力。而在這之前,老蔣在幹啥,蔣桂戰爭,中原大戰,老蔣忙著呢!在沒有把國民黨內的對立勢力打服氣、安頓好之前,老蔣根本就沒有時間去剿共。

而在後兩次剿共時,老蔣在北面和紅軍打得不亦樂乎,廣東的陳濟棠和紅軍的軍火交易也做的不亦樂乎。後來,紅軍被老蔣打得站不住腳,開始突圍長征,就是從陳濟棠的防禦線上突破。因為紅軍和廣東方面長期的夥伴關係,陳部在紅軍突圍時被打得一臉懵逼(不是說好了只是做個樣子,不來玩真的嗎?)。

在湘江戰役時,廣西的白崇禧和李宗仁的桂軍,甚至公然違抗老蔣的命令,故意給紅軍讓出了一條路(可惜紅軍沒把握住時機,後來看老蔣勢頭不對,桂軍又把口子堵上了)。

在之後的紅軍長征過程中,貴州的王家烈,雲南的龍雲,四川的劉湘,都是只要紅軍不跟我過不去,我就不主動出擊的態度。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川軍,在遵義會議後,紅軍想要北渡長江進入四川,被川軍打得吐血,朱德都被逼的上戰場了(具體請百度土城戰役)!但是在後來紅軍從四川西部經過時,基本上除了和大自然的戰鬥外,就沒啥戰鬥了。

因為,老毛算準了,只要紅軍不進入某一省的內部,就不會招惹到那一省的地方軍閥,地方軍閥就不會去主動打紅軍(不信可以看一看,中央紅軍的長征路線,除了湖南和貴州以外,都是在各省的邊緣地帶行走。之所以能跑到貴州腹地,是因為王家烈實在太弱)。

老毛的《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存在》里有一點就說了,因為中國的軍閥林立,各軍閥之間有一定的縫隙,還互相猜忌,這是紅軍能夠生存的一個大環境。紅軍鑽的就是這麼一個縫隙。

而之所以各省軍閥不主動去打紅軍,除了怕紅軍太狠以外,更怕蔣介石的中央軍渾水摸魚來搶地盤。所以,紅軍沒到一地,地方軍閥都格外緊張,除了防共,還要防老蔣。這種勾心鬥角的大環境,一次又一次的讓紅軍鑽了空子。

最後,西安事變時,張學良楊虎城真的是要抗日嗎?還不是老蔣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讓這些人感覺到了危機?所謂的剿共,在長征後期就是讓雜牌軍和紅軍死磕,然後中央軍去坐收漁翁之利。所以,各省軍閥千方百計的逼蔣抗日。只要老蔣一走上抗日的道路,紅軍也好,地方軍閥也好,都安全了(可惜後來小鬼子比老蔣更要命)。而張學良楊虎城只是這些人中的兩個代表而已,甚至,某種程度上,就是被別人使用了的棋子。

所以,要問攘外必先安內這個政策為何失敗?一是因為鬼子不給時間,時間太緊了。

二是任務量太大,共黨和地方軍閥,每一個都不是省油的燈。

三是老蔣實力還不夠。在26年北伐之前,蔣連一個中央委員都不是,而沒過兩年,就爬上了國民黨最高領導的位置,這招致了很多人的不滿,根基不穩。蔣在那十年里,時不時的就被迫下野。

最後,還是要說一句,攘外必先安內,這個政策永遠不會過時。老毛能攘了老蔣,是因為老毛的確做到了安內,而老蔣始終沒有做到這一點,他一直以來,都是和一幫子貌合神離者合作,也始終只是一個李中堂一般的裱糊匠!


因為蔣介石從來沒有正確的攘內。

「攘外必先安內」的基點是強調先安內,將安內擺到首要位置,以安內為攘外的必要條件;同時,也未否定攘外的必要性,將攘外懸為政策的基本目標。

這句話當然沒有錯 在內部都不穩定的情況下如何進行攘外?

但是蔣介石是否真正的去做到安內了?

摘自百度百科

「安內」是以「剿共」為中心,包括實現國民黨內的統一和國民政府的「中央一體化」,以及充實國力,加強戰備等內容。

剿共中心,站在kmt角度也許沒有錯 畢竟大敵。可是除了剿共好像什麼也沒做到啊。 國民黨內統一和中央一體化?借剿匪名義收編軍閥,如貴州王家烈 湖南何健 等人。削弱了東北軍。但桂 晉 滇 魯之省並未統一 蔣介石也沒有時間和能力去統一他們(直到1949年tg擊敗這些軍閥)。

充實國力,這個更是虛無了。

1934年度國民黨中央政府的財政實支情況為例:(單位:元)

軍事費 367,819,221

債務費 355,779,876

國家事業費 82,565,070

財務費 72,573,581

補助費 48,599,070

建設費 40,460,791

文教費 36,735,660

實業費 36,735,660

在軍費和債務上為主要支出

而建設 文教 實業基本屬於軍費的幾分之一

重工業也基本為0。更不要說對民營實業虎視眈眈的國內四大家族了。所謂充實國力無非是紙面上的(同時間還爆發數次饑荒。)

加強戰備

最直接的就是德械師了。向德國購買軍械 並試圖進行整編國軍

但在我看來 這完全是捨本逐末

購買德械 一沒有建立軍工體系 而面對敵人的強大海軍完全可以封鎖港口 法國印度的通道也不能完全指望。裝備無疑是消耗品

而且並沒有試圖建立起一個兵役 後勤補給 部隊教育的體系。(對應都是拉壯丁 貪污軍餉喝兵血 沒有正規教育 )(紅軍建立了基層的機構動員部隊 保證軍隊的清廉 和進行掃盲教育) 我覺得這樣的軍隊即使裝備再好意義也不大啊。(學生軍戰鬥力就明顯提升)

嘗試重建基層黨組織(三青團 藍衣社)

土地改革(成立了一個委員會 沒什麼效果)

提高國民素質(新生活運動)

效果都很差

因此可以看出

所謂安內根本就沒有去成功的實施 很多都只是浮於紙面或者效果不大,這都要感謝校長412把自己的黨組織給清理乾淨了。


看看蔣介石自己的反思

在(乙)「宣傳不能主動而理論不夠充實」中,蔣介石說,1927年清黨的成功,1935年圍剿的勝利,使「匪黨及匪軍已走到完全絕滅的境地」,國際共產黨卻製造了一些論點,向社會和政府散布,「而我們的宣傳不能主動,理論亦缺少戰鬥性」,「屢次下定決心,而又復隨時動搖,不能堅持到底」,而讓共產黨成功。他舉的共產黨的論點第一個是「反共即是法西斯」;第二個是「共產黨可能消滅,共產主義不能消滅」;第三個是「共黨不是軍事所能解決,而必須求政治解決」。分析第一個論點時蔣介石說,本來蘇俄的共產主義和德意的法西斯主義都反民主的極權主義逆流,但希特勒興起,1935年共產國際指使各國共產黨與社會黨乃至民主黨派結成「統一戰線」,以致各民主國家在共產黨的煽動下,造成對法西斯的恐懼,在「反共就是法西斯」的「假邏輯」下,國民黨沒能徹底消滅潰敗的共產黨及其軍隊。抗日戰爭結束後,又是共產黨攻擊國民政府為法西斯統治,「牽制了我們的反共鬥爭,使我們不能不與共黨以對等的地位而進行和平談判與政治協商」。蔣介石以這兩個實例說明宣傳的失敗,並說這是「反共過程中自認為重大的缺點」。蔣介石「批駁」第二個論點說,共產主義「是徹底反人道主義的階級仇恨和階級鬥爭的思想系統」,在當年剿共成功和抗戰勝利時,國民黨的宣傳沒能打破共產主義不滅的論點,致使其廣為傳播,「不僅保持了中共的生存,並且動搖了社會上對我們徹底解決中共的信心」。對於軍事解決和政治解決,蔣介石說,共產黨全力向國際社會散布軍事方法只能解決共軍而不能解決共產黨,散布軍事解決必使國家財政艱難,人民生活困苦。蔣還說,共產黨的論點使社會和國際人士認為只有政治解決一條出路,使「剿共戡亂的政策為之根本動搖」,於是造成不戰不和,邊打邊談之局,最後讓共產黨「單獨使用武力,來推翻政府」。


推薦閱讀:

蔣介石帶去台灣那麼多黃金和人才起了多大作用?
如何評價蔣介石的雕像遭人砍頭?
毛澤東和蔣介石見過幾次面?互相是如何評價對面的?
蔣經國為什麼長得不像蔣介石啊?
為什麼中國近代史越深入了解越毀三觀?

TAG:中國近代史 | 蔣中正介石 | 抗日戰爭 | 攘外必先安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