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到底有多排外?
可以舉幾個關於婚戀、就業、定居、生活等方面的例子感受等,廈漳泉都可以
我在廈門,感覺是不會太排外啊,因為廈門近四百萬人口裡,地道的老廈門人只有大幾十萬而已~舉例的話,你在香港逛街或吃飯,大多數店員都先跟你說廣東話,你不懂,他才說普通話,而在廈門,基本上都是先跟你說普通話,發現會說閩南話才用閩南話溝通~老公一家是老廈門人了,他們也都不會感覺外地人怎樣不然不會娶我這個外地媳婦了,不過很討厭來了廈門一直討厭廈門這那的外地人,這個不管哪裡人都討厭在自己家鄉還唧唧歪歪的外地人了吧~哈哈
排外的主要原因是來泉打工的基本都是社會最底層的,泉州的很多工廠招人說白了只要是個人就能幹,這直接導致了外來工成為髒亂差的代表,口碑自然很差。
所以閩南排外有一個原因就是,產業結構難以吸引高素質的外來人。你知道本地人的感受嗎?看著自己的語言、文化一點一點被侵蝕,還得照顧你們這些沒事找事的人所謂排外的感受。廈門的農村甚至都沒什麼排外現象了啊,"北仔"這個詞原來是有貶義的,但是現在幾乎沒有了。這裡已經夠包容了。
作為一個在廈門讀書7年的東北人,至少在廈門我是一點也沒感受到排外的。在學校里不必說,雖然大多數同學是閩南人,但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都有,一開始或許會找找老鄉之類的,時間一久圈子就不再帶有地域性,而是由大家各自所在寢室或社團、學生組織等決定的。後來有段時間老媽來到廈門和我在校外小住一個月,她也沒感覺到廈門人排外,無論是和鄰居還是和菜市場的攤販都相處很愉快。雖然像在菜市場工作的大叔阿姨們多半不會講普通話,一開始溝通會有點障礙,但時間稍久就沒問題了,也沒遇到什麼宰客的情況。這裡順便說一下方言問題。很多人似乎喜歡把講方言當作排外行為,我倒覺得沒啥。這只是一種習慣而已。一個同學比較心細的特別跟我解釋過,有時候和同閩南的同學在一起就會很自然地覺得用閩南語溝通才是正常的,希望我不要介意。而我也沒遇到過一群人談話、我也有介入交流的需要時,別人還在講閩南語的情況。大家想想在自己家的時候,或者在外面遇到同鄉朋友時,自己是在用方言還是普通話呢?而且時間一長,外地的同學也都聽的懂了,閩南同學也知道大家都聽得懂了,這個時候他們也沒有因為失去語言屏蔽的效果而不去講閩南話。另外有很多閩南人,是真的不會講普通話,甚至一些老人只聽得懂閩南語。他們不是出於惡意才這樣做,這只是生活習慣而已。普通話對於他們,一定程度上就如同外語。我大一的時候,一門挺重要的課的老師年紀比較大,講的算是…閩南普通話吧。這導致有人戲稱「聽到倒數第三節突然發現講的不錯」的情況…然而老師真的是很認真地在上課,課後聽不懂去問,他會很認真地寫板書一步一步講給你,雖然那板書也很天書就是…也是因為真的有很多老人家聽不懂閩南話,所以廈門的公共交通啦機場啦都要報普閩雙語的。我看到說上海公交報雙語引起爭議,實在很無語。我覺得這反而是對那些一直生活在方言環境中的本地人的歧視。大家都知道英語是要有一定環境才能學好的,普通話莫不如此啊。
廈門本地人來介紹下什麼叫(外候),這麼特色得名字,其他城市很少見吧
其實不論在哪裡,感到排外的唯一原因就是,你窮。
全國外來務工人員多的地方都這樣,上海人歧視白完也不是一天兩天了,我們被一些老上海叫做YP好吧,紹興私底下怎麼說貴州人我都聽膩了,廣府把湖南人叫做北佬好吧。
廈門算包容的,因為來廈門的外地人知識分子居多,漳州泉州的外來人員基本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工人,包括漁船上的漁工,山上的伐木工人,花卉種植在內的農林牧副漁業也充滿了外來人口,也因為這些勞苦大眾多數是外地人,土生閩南人就容易形成偏見,認為阿北仔又窮又臟還小偷小摸等等。但是隨著務工二代的成長,這種偏見在改變,他們慢慢融入當地社會,(說的是農村,城裡談不上融不融入,城裡基本上都是外來人口,不論是漳州還是泉州市區,還是相當包容的)實際上歧視最嚴重的時候是大約是2004年左右,那時候外來人口大量湧入,鄉民第一次接觸這群不會講閩南話,長得和我們不太一樣的外來人口,那時候經常聽到一些長輩說他們偷東西,不洗澡什麼的,我也就信了,那時候我讀班裡也有四五個外地人,經常被本地人私底下說壞話,也是很臭不洗澡什麼的,他們通常有好多個弟弟妹妹或者哥哥姐姐,我的同桌就是一個貴州小兄弟,我去過他家,全家租住在一戶很破的老房子里,有兩個弟弟,父母都是伐木工人,由於家裡有桉樹林,他們組成的工隊也幫我家伐木過,爸爸也帶我去過他家做客過,很熱情,爸爸說他們很勤勞很拼,不像本地人很懶,大人都說他們是北方人,於是叫做北仔,可實際上他們多數來自廣西貴州江西四川-_-||,於是我那時候就形成一種觀念,說普通話怪怪的全都是北方人╭(╯ε╰)╮。最近聽到一些讓人很不開心的話,某個親戚做老師的說:我們再不努力就要被這群啊北仔超過了,班裡第一第二名都是外地人。不開心是因為我覺得老師有偏見,超過我們怎麼了,新移民的孩子怎麼就不能超過我們呢?
其實現在改善非常大,特別是年輕人,零零後更不會去歧視了,從幼兒園開始,班級里就是大量的不會說閩南話的同學,大家一起玩一起上課,怎麼會去歧視呢。
邏輯好亂啊。。。。還在複習高數,先說這麼點,如果想了解閩南地區小候鳥的故事以及曾經班級里那些外來同學的故事,我還會更新。現在還好了,以前奶奶輩的總叫外來人--霸啊(閩南話)
新一代好很多了~不會太排外,至少城市裡是這樣~
不過農村裡面就會差一點了。。因為閩南內部的發展差距很大,農村和山區以農業為主,並且比較封閉,所以比較排外~同時重男輕女之類的現象在農村也是比較多的,新一代人大概會好一點吧~
關於閩南語的問題。。講閩南語真的不是排外的表現,大部分人還是習慣於閩南語交流的,聽起來比較親切^^~在外地上大學,我舍友跟家裡通話也是直接講他們的方言嘛~
我真正擔心的是以後就沒有人會講閩南語了~(我自都不太會講了。。下一代更是如此。。)
最突出的排外表現大概就是北仔這個稱呼了……不過現在也比較少這麼稱呼了~
身為泉州人其實還是挺矛盾的~一方面希望泉州能繼續發展,另一方面又希望泉州能保留自己的歷史特色,不像廈門那樣~
其實閩南內部也會互相看不順眼~廈漳泉之間一直是這樣~
再其實泉州內部也存在歧視的~比如對於安溪的歧視(可憐的安溪。。被從台灣傳入的電信詐騙害了,遺毒至今~)
大家對自己所處的縣市認同感更高~我也是只有在外面才說自己是泉州的,實際上在家裡就不這麼認為了……
因為學業的關係在泉州生活了幾個月,並不感覺閩南人會排外。因為泉州吃好喝好環境好我都想在這裡工作定居了!!!但是唯一不合適的一點也是唯一讓人可能覺得會排外的一點就是他們很喜歡說閩南話!!!跟著主任查房全程一臉蒙比...以致於外地人,比如我一個福建非閩南人,都因為不會說閩南話而不能報考泉州的研究生。附上一張鐘樓附近的夜景。
你好好在城市生活,少來農村,應該就還好
講真,說閩南人排外的可以去上海感受一下了。
廈門人不排外,但會排一些「認為廈門人會排外證據就是喊外地人作外猴」的SB
傳統的廈門人是不排外的,傳統的廈門人是很隨和與包容的,這可能跟廈門本地人的生活文化及歷史上的五口通商有較大關係。
就說說我身邊的吧,我身邊也不乏有本地媳婦嫁外地郎的,可以說現在情況也慢慢好轉了吧,但閩南這個地方但凡你不會講閩南語就算你是本地人也會被毫不留情的送以北仔二字。。。
哇嗚這個問題好早了,但是路過的我還想說答一下。
一家子祖祖輩輩正宗泉州人,爸爸是做生意的,特別喜歡跟其他地方的人聊天qwq,因為可以講到很多有趣的事情,然後也很喜歡和外地人玩之類的。我大閩可不排外,作為一個沿海進出口大省,排外就做不成生意了,排外什麼的,不存在的。 大胡建縮話是不辣磨biu准,但是熱情卻是真滴。我男朋友和我一個大學的,我是泉州安溪的,他是龍岩連城的,我媽不知吵鬧了多久,還說他是 候鳥(?`~′?)。
而我們是一個省的啊。
我弟小我一歲,在上海念書,現在是研究生,在外五年了,他的想法竟然和我媽一樣(?`~′?),我弟是萬千閩南男的的集合,排外、重男輕女、不做家務等等。
不過,我們堅持下來了,他在角美買了一小套房子。
當外來人口對當地文化造成威脅,自然會排外了,世界不管哪裡都是這種情況,比如美加的排華
廈門不可能拍外的,外地人比本地人多太多了,本地人排外不就吧自己邊緣化了
瀉藥。
我生於山東,長於山東,閩南接觸不多,說一說幾個閩南的朋友吧。一個是網友,初中認識的,到現在也有八九年了吧,女生,聊的挺好的,不過一直沒有見過面,她挺喜歡吃的。在泉州,靠著台灣,從事和台灣的水果貿易,在她身上,感覺交流的還可以,所以看不出排外。
一個是在工作中認識的,他是航模玩具公司的,優迪,武夷山人,挺精明,穿著很講究,他在南京工作。我們定了他們公司很多套航模,他們過來指導,在一起吃過飯,感覺還可以,不斷的問我青島有什麼好玩的,在他身上也沒感覺出什麼排外。
有一個跑友,福建的,也挺熱情的,也沒感覺出排外來。
有一個女孩子,大學,給我干過活,挺羞澀的,也沒感覺出排外。
還有一個,是吃飯認識的,正統的莆田系,交集不深,但是做的閩南飯挺好吃的。
可能我是在山東,沒有感覺出來,但是我對閩南印象還是不錯的,等我去一趟閩南體驗體驗再來回答推薦閱讀:
※有些人對於阜陽的不良印象是怎麼來的?
※如何看待2017年6月26日國安與蘇寧比賽中工體球迷大喊「蘇北狗」事件?
※知乎哪一天,會不再有人,或者幾乎無人再去黑台灣?
台灣人哪一天,會在臉書和PTT上停止喊支那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