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爾-M2U防空導彈行進間射擊的意義有多大?

近期俄羅斯國防部公佈道爾野戰防空系統行進間射擊視頻。

相較於靜止狀態,道爾-M2U慢速(25km/h)行進間防空作戰有多大實戰意義?


謝 @達瓦利希熊邀請。

反應時間。

抗SEAD作戰能力。

具備行進間發射能力的防空系統最主要的優勢就是在面對SEAD攻擊時空窗期比較短。如果是需要展開發射的防空系統,在遭遇到SEAD攻擊的時候儘管可以通過轉移陣地來躲避攻擊,但必然會留下一段空窗期(一般至少會在15分鐘以上),而具備行進間發射能力的防空系統不存在這個缺點,走兩步躲開哈姆就又可以開火了。


能夠不斷運動還是不錯的,因為AGM-88沒有主動尋地能力,但是這種目標完全可以用硫磺石打。行進間射擊完全可以邊跑邊打,被哈姆打可以馬上關機換方向跑。話說行進間射擊對於野戰防空只有戰術意義,代替ЗРК Куб 的是 ЗРК Бук/Бук-М ,他們都不能行進間射擊。


防空導彈行進間射擊有三大優勢:

(1)為機械化部隊提供不間斷地伴隨防空;

(2)提高系統反應速度,對抗低空、超低空突防;

(3)提高武器系統生存能力。對抗精確打擊。

具體細節參見趙波、范子傑的《防空導彈行進間發射技術初探》,載於現代防禦技術第6期第33卷,2005年12月。

其實「行進間射擊」不是什麼稀罕物,美國的「小槲樹」和「復仇者」都能做到,今天新型道爾M2U展示的行進間設計能力也早就有。那麼蘇聯科研單位賦予「道爾」行進間發射能力的意義何在?這要看「道爾在70年代設計時(SA-15系統70年代初開始論證,84年定型,86年交付蘇軍)所面臨的局面和對手。

知友 @王庸 質疑「小槲樹」是否具有行進間發射能力,這一點我參考了相關文章的說法,並未作進一步了解,希望大家可以分享一些相關信息。

在「道爾『系統研製過程中,蘇聯野戰防空的核心目標就是頂住西方航空兵機群的猛烈打擊、掩護坦克部隊突入西歐,這一目標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受到很大挑戰,西方世界在這一時期誕生了兩位「坦克殺手」——「狂風」IDS和A-10。

A-10攻擊機1975即交付美軍,更有代表性一些。那麼,A-10這樣的攻擊機如何突破蘇軍迅猛的野戰防空火網並大殺坦克呢?關鍵在於兩點——超低空飛行、重裝甲保護。

1.超低空飛行:作為一種固定翼戰機,A-10幾乎是在自殺高度飛行,在80年代初期美軍A-10攻擊機在訓練中飛行高度不許超過300米(西方各國情況略有差別,狂風IDS上與機載計算機交聯的地形跟蹤系統可以把突防高度設定在61-457米之間,自動駕駛系統可以在飛行員反應過來之前就命令機體採取規避措施,即省力,又精確),進入目標區後更是幾乎貼著地面飛行。當然,這要歸功於A-10精良的航電系統和低空低速時優良的操作品質,而低空超低空敏捷性不如A-10的狂風IDS,則和F111一樣以高速見長。

進入60年代,防空武器飛速發展,新型防空導彈和雷達控制的高射炮射程不斷擴大、精度不斷提高,傳統的中空突防不得不讓位於低空突防。此時,西方軍界普遍認為,在第三次世界大戰預設主戰場的西歐,必須發揮西德、荷蘭、比利時等一線國家的地形優勢(不是大平原而多山地丘陵),利用雷達盲區展開超低空突防。在山地地形上,300米以下的飛行高度使得A-10等新一代攻擊機可以完全隱蔽于山谷中飛行,完全規避雷達的探測,既有利於實現戰術上的突然性,也有利於躲避蘇聯防空武器的殺傷。西方新一代攻擊機上的航電器材有了飛躍式的進步,狂風IDS安裝了強大的多功能雷達和高精度的飛行控制系統(狂風的慣導導航系統精度達1.83KMH,航彈投彈誤差在5毫弧內,這在當時水平極高),僅電子系統的價格就達到該機總造價的30%,可見低空突防也不是想辦就能辦得到的。

一旦蘇聯的鋼鐵洪流越過邊境線,A-10的典型戰術是:在地面引導下於山谷內低空飛行,隱蔽接近蘇聯坦克大軍的行軍縱隊,抵近後突然拉起越過山脊線,雙機編隊從頭尾兩方向相向而行,用火箭彈、航彈和機炮把蘇軍整連整營的裝甲目標炸成廢鐵,然後用最快速度再次越過山脊線,隱身於群山之中,逃之夭夭。

在A-10拉起準備攻擊之前,行軍中的蘇軍營團級防空單位的防空導彈和防空炮是無法探測到A-10的,因為短波雷達無法拐彎探測;而在探測到之後,多數防空系統也來不及展開射擊。

而且,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蘇軍並沒有大規模裝備預警機(真正比較可靠的A-50入役要等到80年代中期),因此難以提供有效的空情信息和來襲警告;此時蘇軍的多數殲擊機也不具有良好的下視下射能力,所以即使組成阻塞線,殲擊機對超低空突防的A-10打擊效果也不甚樂觀(況且蘇聯陸軍根本沒太指望蘇聯空軍和防空軍)。這一問題在越南戰爭中即有暴露,北越依靠薩姆防空導彈和米格殲擊機打下了不少F-4,但是對於F-111基本束手無策,就是因為當時的防空系統缺乏對低空突防目標的探測能力。蘇軍後期型的MIG-23下視能力比MIG-21有了長足進步,但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面對A-10等攻擊機優良的超低空飛行能力,70年代末蘇軍的野戰防空體系對此十分無力。遠程的SA-10/12以及中程的SA-6/11往往不會靠前部署,對以淺縱深遮斷和CAS為主的A-10不免鞭長莫及;二來所有地面雷達都受到地球曲率限制,對超低空突防的A-10探測效果並不良好。

而短程的防空導彈對付A-10同樣不利。比如SA-789。SA-79兩種短程紅外防空導彈的導引頭都是硫化鉛熱敏結構,這種導引頭只有對非常短波的紅外信號反應明顯,換言之它只能探測非常高溫的物體。因此這種導彈只能鎖定飛機的尾焰進行追擊,還不具備可靠的迎頭攻擊能力。當蘇軍防空導彈射手或者發射車鎖定A-10的時候,美軍的飛機早就打完一波要翻山逃命了。

當然我們不能因此責怪蘇聯的技術專家和軍工單位,低空高速突防的飛機表面溫度也就幾十度,亞音速飛機溫度更是比氣溫高不了多少,所以80年代以前的紅外製導地空導彈都只能鎖定飛機尾焰。等到敵機完成打擊轉向撤退時才能鎖定發射。同時期美軍的MIM-72「小懈樹」也是如此:小懈樹系統使用的是早期型響尾蛇導彈,也是硫化鉛紅外導引,美軍和以軍均認為小懈樹無法有效抗擊航空兵打擊,只能在敵機撤退時造成一些麻煩。

而師屬防空團的SA-8則好得多,系統集成程度高、機動性強,但必須短停進行射擊,在機動過程中容易貽誤戰機;傾斜布置的導彈射擊角度也有限,進一步限制了反應速度。

因此,70年代末蘇軍機械化部隊在突擊中能對依託山地低空突防而來的A-10進行臨場快速打擊的只剩下SPAAG(自行高炮)了,蘇軍70年代的自行高射炮主要是一代名炮——ZSU-23-4「石勒喀河」,面對這樣的敵手,就牽扯出A-10的第二項能力——重裝甲保護。

2.重裝甲保護

A-10立項時就要求能夠抵禦23mm的穿甲燃燒彈以及57mm的榴彈破片的打擊,就是為了提升A-10在ZSU-23-2/4下的生存能力。A-10的鈦合金裝甲從半英寸到1.5英寸不等,座艙下部和機腹可以抵禦23mm穿燃彈多發命中。兩套液壓操縱系統都由裝甲覆蓋,互相備份,雙方各自隔離,防止兩個系統同時損壞。A-10的發動機在機身兩側分開布置,避免了一發炮彈同時擊毀兩台發動機的情況。

所以,即使A-10在攻擊結束改出時被ZSU-23-4攻擊,也能夠依靠厚重的裝甲防護從容撤退,23mm高炮很難靠幾輪射擊就把A-10拿下,倒是A-10有可能頂著ZSU-23-4的火力,用GAU-8發射貧鈾穿甲彈強吃防空炮。

總結起來,面對A-10、狂風IDS等西方新銳攻擊機,70年代末的蘇聯野戰防空系統是「有的馬後炮,有的反應慢,有的沒威力」,蘇聯急需一批可全向攻擊、反應速度快、威力強勁、機動靈活的新一代防空武器,要求能打能走、邊打邊走、走得快、打得准,這才有了題主問到的「道爾」。

綜上,SA-15防空導彈系統的行進間射擊能力的意義在於:不僅能跟上蘇聯裝甲部隊的行進,為進攻部隊提供可靠的伴隨保護;其系統高度集成、導彈垂直發射的設計也大大提高了反應速度,對低空突防而來的敵機「露頭就打」,不給其以從容投彈的機會;雷達設備和導彈合成為一台車,具有履帶式底盤和一定的裝甲防禦,收撤、轉移速度大大提高,有利於保存自己。

特別鳴謝「海因萊希歸來」關於A-10攻擊機的論述,該內容轉自鐵血網。


伴隨防空

——

@T44的彈藥架說走A有利於躲避敵方技能,其實更大的原因是野戰放空需要行進間伴隨防空,壓根沒時間給你展開。


首先,每小時25公里的速度在裝甲行軍來說,真的不算慢了。裝甲部隊畢竟不是小轎車,不能嗷嗷跑啊,電視上看的坦克飛沙走石嗷嗷跑也不是一直都那麼跑的,真的會爆發動機的。。。

其次,行進間提供防空火力真的很重要。大部分防空武器都需要部署,雷達索敵,部署展開,等你準備好了,車隊開出去好幾公里了。放空警告解除,你這邊慢慢收起來,開車,大部隊是等你還是不等你。

當然,這種情況畢竟還是少數,裝甲集群機動時候,大部分是掌握一定製空權的,但是,不管怎麼說,有一個可以跟著部隊一起運動中防空的武器存在,總是讓人安心的。


25公里的時速還慢嗎?要知道大部隊摩托行軍的速度基本在50左右,這還是在路況較好的高速路上,由於要保持編隊,所以大部隊摩托化行軍的速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快!

道爾還是履帶式的,履帶車輛行軍速度更慢,坦克的最高時速也不過60公里,平常野戰條件下更慢,也就十幾公里。一個坦克分隊一天能跑200公里那就得上新聞了!

實現動對動的射擊是很難的,要有複雜的火控系統支撐,坦克實現起來都很難,更別說防空導彈了!速度那麼快!不好控制。技術上首先就很難,你讓一個人扛個紅纓六在奔跑狀態下打飛機試試。

再說實戰意義,道爾主要負責近程防空和野戰防空,為裝甲部隊提供防空火力掩護,主要是打直升機和低空俯衝攻擊的戰鬥機。如果道爾能行進間射擊,會讓對手為了躲避攻擊而進行規避,起到干擾作用。


對反輻射作戰的影響其實不大 美媒:美國成功試射新型反雷達導彈 可打擊移動艦船}_《參考消息》官方網站

對於反輻射作戰 美國並不是很依賴昂貴的哈姆導彈 其實那玩意對付中東某些國家都浪費 美國的辦法很簡單 攻擊機直接扔炸彈 電子戰飛機配合干擾 當然也可能用F16對地攻擊 反正手段很多 反輻射導彈只是一小部分 (當年還用B2直接炸過 想想真是有錢燒的 ) 單純的通過跑來對抗反輻射作戰 沒什麼意義

而這種能力到底為了什麼? 曾經埃及和敘利亞以地制空思路不錯 值得表揚 缺點是裝甲部隊 變得保守而不敢突擊 因為一旦防空導彈沒有跟上來 也沒有準備好 那就慘了(防空導彈不是電視機 打開就能用 這需要個準備的過程 防空導彈的編製應該是營為單位 人很多 )

速度慢反而無所謂 一個防空導彈能覆蓋很大一片空域 躲在裝甲部隊後面慢慢跑 小步快走 不會因為轉移而浪費時間 說到底就是不停機的轉移陣地

移動的車輛本身就是個靶子 很多人總是把運動目標看的很牛逼 其實恰恰相反 動起來目標只能更大 紅外特徵也更突出 畢竟那麼大的發動機突突突的燒油 比兔子狗熊明顯多了


伴隨防空,反-反輻射作戰-作戰


裝甲類伴隨一般還是給自行高炮的


推薦閱讀:

053h2g型護衛艦為何使用六聯裝不可裝填筒射艦空導彈而不是使用053k型上的雙臂發射架?
摩托車在軍事中的作用如何?
中國為何斥巨資購買俄羅斯潛艇,是不是國產的潛艇水平不足以達到國防要求?
為何052c仍然使用老式的八木天線這樣的對空雷達 用八木天線這樣的米波雷達適用於現代的戰場環境么?
迫擊炮是否會實現冷發射?

TAG:軍事 | 俄羅斯 | 導彈 | 軍事裝備 | 陸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