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員在高原訓練是為了提高哪些方面能力?

昆明的海埂訓練基地海拔 1888 米,之前有報道說足球、籃球、游泳等運動會到海埂訓練,那麼這種高原訓練會有哪些效果呢?


高海拔訓練可以促進紅細胞生成,而紅細胞內含有一種蛋白質負責將氧氣結合,叫做血紅蛋白,就是說血液內的血紅細胞含量決定了血液的攜氧能力,然後通過血液流動向身體各個部位和機體提供氧氣,這對於競技體育來說幾乎就是合法的興奮劑。專業運動員基本上至少都要在高海拔地區練兩周以上。當然,其實哪怕你練一周,回到正常海拔後都能讓你受益好幾周的。

除了血液方面,在高海拔地區那種相對缺氧的環境下,訓練會變得異常艱難,也就逼迫你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努力來應付這種額外的不適和壓力,而你的肌肉和關節在這個過程中會得到更大的強化,也就是無氧能力,這對四百運動員非常重要,鄙人原來就是練四百的。

其實,哪怕非運動員去了高海拔地區訓練也會受到很好的效果,事實上,非運動員正因為血紅蛋白數量較少,所以提升速度和提升量都會高於耐力型運動員。

不過,高海拔訓練結束後,最好在賽前兩三周回去,要不然過勁了就失效了。其次,血紅蛋白的生成需要鐵,所以在去高原前後要多攝入富鐵製品,比如:紅肉、豆類、綠葉菜。當然,補水也是必需的。而且,高原訓練會對免疫系統和紅細胞再生能力有一定損害,所以前期的訓練量大概也就正常量的四分之一吧,循序漸進的加量。


前面回答的都很詳盡了,強調一點就是高原訓練要把握好強度的高低,不要練傷了。還有就是下高原的第二三天狀態是最好的,一星期左右會有個低潮,十五天後會慢慢恢復起來。理論上成績就是在這個節點提高得。


回答已經很好,不再贅述。


好多人走捷徑,一針打成暴發戶,EPO「促紅素」注射替代高原訓練。

看那一張張朝氣蓬勃臉上兩團紅太陽……


主要是提高心肺功能,也就是提高對氧氣的利用能力。

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吧,掙錢少了就得調整生活方式以便維持原有的生活水平,這樣有錢了以後一段時間裡幸福感會更好。

以下是詳述。

海平面位置例如上海,大氣壓大概760mmHg,其中氧氣佔比21%,根據Dolton定律,其中氧分壓大概是160mmHg,進入人體上氣道時由於水蒸氣的濕化,氧分壓降為150mmHg左右,到了肺泡中,由於二氧化碳有40mmHg的彌散交換,氧分壓會進一步降為110mmHg左右,由肺泡彌散入血時由於呼吸商的損耗,氧分壓會下降為80-100mmHg,進入組織細胞線粒體前,由於生理分流,還會有一點下降,這個隨年齡增大和病理原因的影響,氧的損耗會增大,這也是為什麼老年人普遍氧合問題多一些的原因之一。

以上即是說,海平面氧氣分壓為160mmHg,通過呼吸進入人體組織細胞就只剩下80-100mmHg可以利用了,這就好比在一類城市掙個萬把塊,等上完了稅扣了社保,到手裡就剩下七千塊了。

而氧分壓隨著海拔的上升還會下降,每升高12m,氣壓下降1mmHg,昆明2000m海拔大氣壓590mmHg,是上海的77%,西寧海拔3000m大氣壓520mmHg,是上海的68%,拉薩海拔4000m大氣壓460mmHg,是上海的60%。

所以在高海拔環境下,相當於原來掙一萬的立刻變成了掙六七千,然後該交的稅和社保還得扣,那怎麼辦,必須學會過窮日子唄,身體會慢慢適應氧氣減少的環境,學會更好的利用氧氣。

怎樣更好的利用氧氣呢,人體血液內轉運氧氣主要依靠血紅蛋白Hb,Hb又可以分為O2Hb,HHb,MetHb,COHb四種,其中O2Hb是攜氧的Hb,在高海拔低氧分壓環境下會慢慢增多,以便能夠更好的利用氧氣。基本上就是掙錢雖然少了,但是手裡的錢周轉速度加快了,這樣就能改善生活狀況了。

另外,氧分壓降低後Hb和氧分子的親和程度也會降低,這個可以用P50或者氧解離曲線來表示,大意就是人窮了志就容易短,錢少了還容易浪費。所以適應高海拔的過程也是提高利用氧效率的過程。

大概是以上的原因,想起來再補充。


心肺功能吧,或者是耐缺氧能力的訓練?我不是運動員,沒那麼專業,但是我有高原4000米海拔訓練,然後回平原測試的經歷,4000米海拔三公里,14分鐘,沒多久就回去平原,三公里成績輕鬆提高到了11分半,而且感覺還有非常大的餘力沒出,整個過程一口粗氣都沒喘,跑完甚至只是微微出汗而已。

總之就是可以提高成績嘛。


中度高原空氣密度只有海拔平面的77%.氧含量只有平原地區的3/4左右,氧分壓大於平原地區的20—25%、當運動員在這樣的環境下進行訓練時、由於"調節適應期"產生應激,呼吸頻率和心率加快、溶解在血管里的部分氧氣受低氣壓的影響不易被身體吸收、使血管體積增大、血管擴張,血管壁增厚,血管變粗,通過的血量增多,從而更好地鍛煉了運動員的心血管系統,提高了最大攝氧量和血色素濃度,增強了耐受乳酸的能力,產生了高原馴化(服習)。在返回平原時,失去了獲得性適應性條件,運動員會產生新條件的應激,即晚馴化——脫服習。在大賽前進行高原訓練.對運動成績的提高效果員為顯著。每次訓練三周左右。

以上是百度來的……

然並卵,國足年年海埂集訓,投入多少人力物力。YOYO,十二分鐘跑,然並卵,然並卵!!!


為了提高運動員機體組織在缺氧條件下的ATP再合成能力。主要表現為:1.高原缺氧加重了訓練缺氧,使無氧酵解能力提高。2.提高運動員組織細胞獲得和利用氧的能力,使有氧代謝能力得到提高。


瀉藥……不過生活在平原的我連高原騎行的經驗都沒有,更別說訓練了。

收藏夾里有篇虎撲自行車論壇的帖子,轉過來供參考。(原文鏈接:布拉德利.威金斯教你高原訓練――自行車手的苦行僧式訓練與生活)

高原訓練法產生背景

  運動訓練方法之一。自1968年第19屆奧運會賽址設在海拔高度為2240米的墨西哥城之後。高原訓練法引起世界體育界的重視。一些國家在中度高原(1500米—2400米)建立了高原訓練基地,並把高原訓練作為大賽前的重要訓練手段,取得了顯著的訓練效果。

高原訓練法原理

  中度高原空氣密度只有海拔平面的77%.氧含量只有平原地區的3/4左右,氧分壓大於平原地區的20—25%、當運動員在這樣的環境下進行訓練時、由於"調節適應期"產生應激,呼吸頻率和心率加快、溶解在血管里的部分氧氣受低氣壓的影響不易被身體吸收、使血管體積增大、血管擴張,血管壁增厚,血管變粗,通過的血量增多,從而更好地鍛煉了運動員的心血管系統,提高了最大攝氧量和血色素濃度,增強了耐受乳酸的能力.產生了高原馴化(服習)。在返回平原時,失去了獲得性適應性條件.運動員會產生新條件的應激.即晚馴化--脫服習。在大賽前進行高原訓練.對運動成績的提高效果員為顯著。每次訓練三周左右。由於高原訓練地點難找,經費開支大.

模擬高原訓練

  人們找到模擬高原訓練的一些方法手段。如:1.低壓艙(或減壓艙),仿高原低氣壓環境的金屬艙體,按需要控制閥門抽氣、進氣、造成艙內任何低氣壓環境供運動訓練。2.配製低氧混合氣;根據預定的模仿高度.計算出該高度的氣管氧分壓,再計算出混合氣體的氧濃度。利用兩隻高壓氣瓶分裝的氧和氨的壓差得到符合標準的含氧百分比。用小多氏袋分裝,載上呼吸口罩即可使用。3.低氧呼吸氣體發生器:是一種供中等負荷時腦中度高原環境訓練之用的呼吸面罩和兩隻小圓桶。長跑時固定在運動員背部.不影響跑的技術發揮。它所提供給運動員的空氣中氧含量為10%.約是平原地區的一半。1980年,美國南加尼福尼亞大學和俄勒岡大學試用10周,成績明顯提高。

總的來說,高原訓練有較大概率可以提供最大吸氧量,即VO2max,大家都知道這個數值對於自行車這種抗阻力運動是非常重要的身體指標。不過國外對高原訓練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有興趣的看看下面的一些帖子:

  1. 對高原訓練的幾點新看法: 對高原訓練的幾點新看法
  2. 高原訓練的維基百科Altitude training:Altitude training


推薦閱讀:

慢跑運動前要做準備運動么,怎麼做?
如何評價巴西世界盃揭幕戰朱廣滬的解說?
運動完可以馬上喝水嗎?運動過程中呢?
為什麼運動員都不太長壽?
普通人跟專業運動員差距最小的運動是什麼?

TAG:體育 | 運動員 | 體育訓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