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第一本書是種怎樣的體驗?

認識的不認識的知道名字的出書的越來越多了,天涯、博客、豆瓣、人人網、知乎、簡書、微博和微信等社交網路的普及,助推了一批新生代網路作家,想知道他們出人生中第一本書是種怎樣的體驗?


會覺得自己萌萌的,很多人第一次寫書根本就不是為了什麼情懷,其實是因為一開始沒錢了,出版社剛好來找你,其實很多夢想都是基於這些東西,度過生存期的時候忽然想到了其實也可以這麼體面的實現夢想。

好處是:1. 送禮的時候終於不用愁了。2. 你寫的文字終於可以證明是你寫的 3. 自己老後可以有很多回憶的文字。4爸媽終於知道你最近幾年沒有鬼混了。

壞處是:1.自己的朋友躺著中槍跟你打電話說求求你別寫我了 2. 寫作欲會越來越強,話癆會越來越強,每天不寫都會不開心。3.會有黑你的人,因為不認同你的觀點從而變成人生攻擊。寫書的朋友一定要記得,對這種人要呵呵,別回應。讓他沒有存在感就是最美好的事情。

所以,一定要有好的心態,才能寫出更好的文字。


謝邀。

要說到第一次出書,大概又要講到一個老生常談的故事,這個故事我在很多地方都和別人說過,就像是上天看你非常努力湊齊買一顆巧克力豆的錢的時候,不忍心讓你哭,給了你一罐頭的巧克力豆。現在誰能想像,我是一個四年級的時候還不會寫作文的人呢?

大致經過我就不說了,總歸是受了之前語文老師的毒害,一直不會寫作文,後來開始看書,一發不可收拾,家裡書也多,看多了就忍不住想寫,和大多數寫東西的人一樣,成了語文老師的小甜心,總是每次都能當作範文在全班誦讀讓全班學習。初二那年,看班上訂的雜誌,突發奇想要去投稿,覺得自己寫的好像和雜誌上的文章水平差不多嘛(完全是自我感覺良好),於是堅持投了一年的稿,當然篇篇都石沉大海啦,幾乎已經失去信心的時候,老天爺看你exp累積得差不多了,那麼就給你升級咯,最終那本雜誌要了我的文章,給我寄了人生第一本樣刊和第一筆稿費——75塊錢,然後便踏上了寫作這條不歸路。

從高一到高三,也就是我最初萌芽的寫作時期,還用著「陽光已至」這個矯情筆名寫東西的年代,幾乎每個月在雜誌上都能看到我的文章,那個年代網路媒體還沒有那麼發達,大部分獲取信息的通道還是通過看雜誌,所以紙媒鼎盛的年代,有編輯注意到了我,大概是exp又累積到可以升級了,所以編輯來問我要不要寫一本長篇啊,出一本書啊,那時候年少無知,覺得好棒!答應下來,其實沒時間寫,加上又是高三要高考,就拖到了大一,其實真正構思到寫成一本書只用了三個月的時間,但是在寫作前的不自信,是我最難忘的。

從來沒有寫過超過10000字的文章,所以很忐忑,事實上,那本《時間浪潮》也確實寫得很不好,現在回頭看,覺得當時功利心太強了,想著能出書就飛到天上去了。

19歲出版了第一本書,出版方還找了文學界大咖來給我推薦寫序,事實上並沒有什麼用,沒有粉絲的書籍出了就是出了,然而19到20歲之間,其實自己還一直在暗自努力,於是寫出了一本還算不錯的書,賣得也還行,於是丟掉了筆名,換回了真名寫作。

從19歲到22歲,是創作過渡的高產期,基本上什麼題材都在嘗試,也是摸索,所以很混亂。

期間出版了四本長篇。

要說第一次出書是什麼體驗,大概就是感覺自己要紅了,高興了一陣,等到真的出版了,銷售數據出來了,才發現自己不過是初出茅廬的小傢伙,比起那些大號level還是差太多,只有繼續努力累積exp才行。

其實出書和做別的事是一樣的,要麼你處於一個特別好的外界環境之中,要麼你就只有靠著自己默默努力打拚,不斷升級,從默默無聞到暢銷書作家或者厲害的實力派嚴肅作家,都是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的,幸運的人那麼多,可惜我不是幸運的那一個,那就只有打磨自己,變得更強了。


寫了這麼久,還沒出過書,只在雜誌上發表過短篇。感受嘛,也就那麼回事吧。


推薦閱讀:

自己的著作在發行的時候有沒有宣傳、推廣的義務?
寫了一本書要怎麼出版它?
聯繫出版社編輯,自費出版一本學術專著,費用大概是多少?
編輯如何和可能出書的名人或者知名作家溝通?
出書是一種什麼體驗?

TAG:社交網路 | 圖書出版 | 出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