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電影為何已今非昔比,是演藝人才缺乏,劇本荒了,還是觀眾要求高了?
01-16
香港曾經被稱為「東方好萊塢」電影巔峰時期的電影,看數遍都不膩,可現在都看不出這樣的感覺,甚至實在是「差」了。 難道演員都老去了,然而已經無法培養當年演員的氣質了嗎?巔峰已過,光彩逝去了嗎? 現在的香港電影很難有一部可以讓人可以百看不厭的了。 大家怎麼看??
很多人會告訴你97了香港電影就不行了,言下之意香港電影拍不好了都是廣電的錯。其實香港電影的衰落有多種因素造成
一、台灣金主撤資
有不少人還不知道 香港電影60-90年代的繁華背後有強力的台灣資金支持,沒錢那些大製作怎麼拍,台灣經過三清後黑社會資金基本上撤出香港了,直接導致開片量大減。二、優秀電影人陸續出走好萊塢好萊塢不斷的挖走台前幕後各種人才。三、由於好萊塢電影入侵,香港電影的主要市場台灣和東南亞相繼失守。注意,當時大陸電影市場未開放,對香港而言根本不重要,YY97之類的人腦子裡根本只有水。
四、香港電影人不思進取,大部分從業人員只會盲目跟風,短平快製作 類型單一,出現雅達利式崩潰是必然的主要原因就是沒錢了。
港片最高峰年產片超過兩百部,拍的片子多了,好片出現的機會自然高。其實當年港片也有許多爛片是你沒看到的。但是現在一年只拍三四十部,拍的片子少了,好片出現的機會自然少。
而且演員的打磨,導演的歷練,觀眾的培養,市場的壯大,都離不開錢呀。現在香港電影投資少了,動力不足,落寞是正常現象。謝邀!
因為回歸後來自北面的各類強制性干擾,使得香港電影界已經喪失了獨立性。說個花邊的理由:香港娛樂圈裡最後一批希望之星被冠希哥的照相機給毀了,青黃不接斷了檔…
香港電影的黃金期是建立在大規模地拍片基礎上那些經典電影,是踩著無數爛片成就的。劉德華2000年拍《阿虎》,是他100部電影。當時也就出道18年吧(82年出道),平均1年5部。
蔡瀾回憶他們去韓國拍電影,幾乎就是一邊嫖一邊拍,裡面提到的電影,聽都沒聽過。
現在一年估計不到五十部,金像獎幾乎都是大陸片。市場,市場,還是市場!香港電影,與香港經濟一樣,本質是充分迎合市場的。
當年七八十年代,可以大賣韓,台,港,東南亞,在這樣極為寬鬆的審查環境下,香港電影形成了眾所周知的「盡皆過火」。後來九十年代末開始,好萊塢電影橫掃全球,香港電影市場不斷萎縮,行業不景氣,使得大量人才流失。後來中國大陸電影市場崛起,嫁接於香港本土風格,與大陸審查,大陸審美等原因,開始異化,扭曲。香港傳統大賣的電影類型,都變形厲害。但樂觀的角度來說,市場大了,從業人員多了,會慢慢好起來的。前提是,審查制度必須與時俱進。從市場角度給大家一個思路。
以上。當很多香港電影人靠著周星馳的賺錢賺名卻反過來罵他不懂知遇之恩只愛錢(話說誰不愛錢?)脾氣差要求高難相處不當別人是人的時候。這小肚雞腸嚴於律人寬於待己顛倒是非黑白還怎麼玩?電影界肯定先看作品再看人了你看小羅伯特唐尼進過監獄呢有人罵他嗎?賺了錢去炒股炒房就是不願意建個專業院校就靠個電視台培訓班想再吃一百年想美事呢?
因為要審片了。。。
資金短缺:港台社團招安洗白,做正經生意不再需要狂拍電影撈錢。
人才外流:從業人員成建制逃到大陸、美國發展。
市場衰退:大陸台灣東南亞,以及香港本地觀眾都開始接受美國電影。全市經濟支柱變為房地產。
消極之策:輝煌時期拍爛片過多,留下數不盡的草台班子。現在每年也就拍三四十部影片,為了讓電影在大陸順利發行,統統開始玩自我審查。推薦閱讀:
※盧正雨是誰?
※如何評價《如晴天,似雨天》(Like Sunday, Like Rain)這部電影?
※有哪些电影可以被称为魔幻现实主义?
※巴贊的影像本體論過時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