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蠟像,日本SD娃娃,人偶的"恐怖谷"效應比動漫手辦強的多?

同樣是賦予非生命體人類的形象,蠟像和洋娃娃經常帶給人很恐怖的感覺,但動漫手辦卻很少給人以恐怖的想像?如果說蠟像的擬人度更高,那SD娃娃這種同樣具有動漫造型的人偶該怎麼解釋呢?


謝邀

有這麼幾種可能。

越接近真實人像的臉,會更嚇人,譬如蠟像館,可能是由於看恐怖電影多了。然後一個和真人一樣,但是不會說話不能動表情都不變的蠟像,類似於死人的感覺會讓你恐懼。

一些BJD娃娃,雖然外表和真人並不太像,但是眼影比較誇張,可能會帶來恐懼感。

樓上發的是DD娃娃,從面部來看更接近於動漫角色,所以一般不會讓人覺得可怕。

至於手辦,可能是因為比較小吧,外形上比較二次元,不太會有恐懼感。

當然,人與人的感受不一樣,有人看DD娃娃都能覺得恐怖.........


不得不說,SD娃娃的擬人度也是很高的,而對於手辦來說的話我覺得手辦大部分一體化,就是沒像娃娃一樣有關節,有眼珠,有替換胸,有毛髮,有睫毛等各種組後更像真人的部件。還有一個我覺得是大小原因,市場大部分手辦都在1/8.1/6左右,而部分sd娃娃為1/3,視覺上更接近正常人比例,如果拿1/2手辦來試試我想可能也有會同樣效果。突然想到一個,手辦表情大部分為固定好的,大部分為笑顏。而娃娃則是可以自由搭配表情,大部分時間都是正常顏,可能也會帶來一絲恐怖的感覺,最後貼張月大的娃圖


主要是恐怖谷效應吧~之前好多人也提到了,自行百度就好~其實上次我做pre的時候講了講這事兒,我覺得手辦還是首先局限於二次元形象。從整體來看二次元的人設、畫風、以及基於這些繪畫技巧產生的獨有的視覺表現形式創建了二次元這個相對獨立的世界。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感覺,很多漫改電影都不太容易讓人接受。而且一些題材,比如恐怖,玄幻。。等,用三次元的電影形式是表現不來的,而且一旦真的做出來,會讓人有很強烈的不適感~這可能也是二次元的魅力和獨特之處。手辦基於二次元形象並在三次元世界呈現出來,儘管如此,它依舊是二次元人物。但是bjd等人形是基於人體結構製作的,面部也是基於人臉的再創造,bjd製作的精良,服裝設計的考究,會讓人覺得它真的像是人一樣的存在。

我之前自己做過一個娃頭~做的時候需要考慮人臉的骨骼和肌肉的分布,直至整個娃面符合自己的審美。。挺艱辛的過程。。而且製作者付出了很多精力和感情,感覺那就像是自己的孩子。當然你提到的恐怖感也源於此,當你發現你傾注了感情和經歷的娃娃不是人的時候,就有些惶恐。你認為它是人,但它不是。就像是"你認為一件事是真理,但它不是。" 一樣。。。那種挫敗感、惶恐不安,油然而生。。。。當然我說的這麼多其實你也許只用幾秒就能感覺的到,無非就是非同類的恐懼。

第一次回答問題,勿噴勿噴


以下來自維基百科中文頁面

恐怖谷理論(The uncanny valley)是一個關於人類對機器人和非人類物體的感覺的假設。它在1970年由日本機器人專家森政弘提出,但「恐怖谷」一詞由Ernst Jentsch於1906年的論文《恐怖谷心理學》中提出,而他的觀點被佛洛伊德1919年的論文《恐怖谷》中闡述,因而成為著名理論。

森政弘的假設指出,由於機器人與人類在外表、動作上都相當相似,所以人類亦會對機器人產生正面的情感;直至到了一個特定程度,他們的反應便會突然變得極之反感。哪怕機器人與人類有一點點的差別,都會顯得非常顯眼刺目,讓整個機器人顯得非常僵硬恐怖,讓人有面對行屍走肉的感覺。可是,當機器人的外表和動作和人類的相似度繼續上升的時候,人類對他們的情感反應亦會變回正面,貼近人類與人類之間的移情作用。

「恐怖谷」一詞用以形容人類對跟他們有某程度上相似的機器人的排斥反應。而「谷」就是指在研究里「好感度對相似度」的關係圖中,在相似度臨近100%前,好感度突然墜至反感水平,然後回升至好感的那段範圍。

簡單的說就是蠟像過於擬人,大部分動漫形象因為人體比例和真實人體只有某種程度的相似,規避了恐怖谷效應而又有空間讓受眾產生聯想,而BJD和經典的陶瓷娃娃由於有某種程度的擬真則更容易讓人產生處於厭惡區的感覺。


請參考: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820729/answer/37546515。


體積呀體積,手辦做到等身大小再和蠟像比吧~ 很多動物都知道讓自己偽裝的大一些嚇唬捕食者。

另外就是日本動畫/漫畫手辦大多臉不太寫實,恐怖谷是在接近真人之前有一個波峰,大多數卡通形象還沒到這個波峰。(小丸子手辦肯定沒恐怖谷什麼事,換成攻殼的人偶娃娃呢?)


推薦閱讀:

老是喜歡抱怨怎麼辦?
在美国,说「改天一起喝咖啡」的人是真的想喝咖啡还是随口说说?应该如何回应?
懶惰的本質是什麼?
為什麼我指出朋友錯誤的的時候他會生氣?
怎樣才算「好好地道別」?

TAG:心理學 | 日本動漫 | 恐怖 | 動漫 | 手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