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不聽勸,非要吃了虧才會得到教訓?

看著錯誤的決定心裡很痛,卻阻止不了。

沒想到大家對這個問題如此關注,而且說法眾多,無論什麼觀點,我都衷心感謝!討論是個學習過程,年輕人直接,過來人深刻,都值得回味……

相關問題:為什麼中老年人不聽勸,吃了虧也得不到教訓? - 教育


因為他們首先要成為人,成為獨立、健全人格的人,然後才有資格去談論成敗。

能夠自主做出選擇,是成為人,是擁有獨立、健全人格的關鍵一步。

人格於人,就好比植物的根,若是人格健全,人生有很大幾率會枝繁葉茂,若是人格不健全,那就不知道會長成什麼樣子。

你看起來在讓他避免失敗,實際上,是在阻止他健全自己的人格,也有可能,是在醞釀一個很大的失敗。

這就是人生的微妙之處。

某種更長遠的意義上,此時的失敗,避免了彼時的失敗;小的失敗,避免了大的失敗;局部的失敗,避免了整體的失敗;表面的失敗,避免了根本的失敗。

最根本的失敗,是人格的失敗。

它會在之後漫長的人生中以種種形式表現出來,但根源,都是人格的失敗。

人的成長有它的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要尊重,而非違反,無論你對孩子有多上心付出犧牲有多大,違反了規律,就要受到懲罰。如果只靠熱情和付出就有效,那大躍進早就成功了。

要尊重人的成長規律。

----------------------------------------------------------------------------------

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選擇權,或者說自由。

人在一次次自己的選擇和承擔中,不斷完善和健全自我,健全人格。

選擇權當然不是絕對的,正如自由不是絕對的一樣,但是,對於自己的人生沒有選擇權,就等於失去了做人的權利,自然沒有做人的滋味。

沒有做人的權利和滋味,就是行屍走肉。

很多很聽話的好孩子為什麼看起來獃獃的,沒什麼靈性,就是因為沒有自己選擇的權利,沒有自己選擇的意識,就像一個機器人,他們的活力被壓抑了。但是活力不會真的被壓制,它們只會越積越多,最後決堤,沖毀一些什麼。他們當中的一部分,總有一天會意識到自己其實是擁有選擇權的,但是不知道如何去行使,加上外部的壓力,最後選擇用錯誤的方式行使,比如毀掉現有的一切,作為反抗。

還有那麼多神經官能症,你以為它們是無緣無故出現的嗎?

年輕人不聽勸,是因為他們要成為人,要行使自己做人的權利,通過行使,也許暫時犯了錯誤,但是長遠來看,他們健全了自己的人格,同時也會從中吸取教訓,不斷探索和清晰自己行為的邊界和意義,最終成為人格完善、性格健全的理性人。

反而是那些看起來被父母安排的很好,彷彿很成熟,但實際上從未自己選擇過的孩子,往往在長大之後的某一天,犯一個天大的錯誤,讓所有人大跌眼鏡,痛心不已。

不要去怪他們,他們其實才是最大的受害者,人格不健全的受害者。

我見過太多這樣的例子,可是不知道還有多少父母和孩子在經歷這樣的錯誤。

我見過精神出了問題的孩子,之前是全縣的第一名;我見過大學沉迷網路被最好的大學勸退的孩子,之前是全家的驕傲、全縣的驕傲;我自己也差點走在這樣的路上,最後運氣好,自己拯救了自己。

---------------------------------------------------------------

你要劃定界限,然後在界限之內,讓他自由生長。

你要劃定界限,告訴孩子有些東西是不可以碰的,有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在這樣的基礎上,應該放手一些讓他自己去做選擇,讓他自己去承擔責任,哪怕是失敗的責任。(這個過程中你可以建議、說理、引導,幫助他思考和認識,但不應該強迫和命令)

這是放手的智慧,你要有勇氣,也要有擔當。

人生很長,目光要長遠。你首先要讓他成為人,才談得上成功與失敗,他也才經得起成功與失敗。

這也是最根本的成與敗。


只要不是我覺到、悟到的,你給不了我,給了我也拿不住;

只有我自己覺到、悟到的,我才有可能做到,我能做到的才是我的。

——《天道》


說的好像老年人聽勸一樣

(○』ω』○)隨口拽一句,要不要這樣,不過,贊不要停啊!


不一定是不聽,而是權衡之後,不採納。

說了就要聽,那不是勸,是命令。不在他的位置,不一定能理解他的心境,你說了,他知道了,就可以了。

孩子總要長大,會遇到很多人,聽到很多話,但自己的事,自己要決定;自己的決定,自己要負責。


86年的時候我爸爸辭掉所謂的鐵飯碗下海經商,那時身邊所有的人都反對,爺爺竟然提著鐵鍬打爸爸,爸爸被逼跳到河裡游到對岸和爺爺交涉,說什麼爸爸也不願意上班了,最後開了家族會議,參加人員以爺爺為首的兄弟六個人員(爺爺兄弟六個),以奶奶為首兄弟姐妹五個,每個人都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以後吃不上飯討飯也不許去親戚家,最終爸爸還是沒有聽話經商了,爸爸很努力的做每件事情,就在我讀小學的時候爸爸買了一輛也是這個小城市第一輛桑塔納2000,白色的那時家裡人都說我爸爸什麼頭腦好用,眼光遠大(因為上班的人每個月300多工資)………………年輕人做事情成功了就是眼光遠大志向遠大,失敗了就是不聽勸非要吃虧才得到教訓………………


昨天我爸跟我在書房裡進行了一番交談。燈光下的他表情枯槁而嚴肅。他問,你真的打算研究生去讀文科?這樣你考出來的gmat成績、已經拿到的推薦信還有相關的實習經歷都會作廢,你確定?

我點點頭,不說話,想到他在幫我找實習上出過力,便覺得有點慚愧。在沉默了大約半分鐘以後,他拍了拍我的肩膀,說了句「好好加油不行就收」,接著絮絮叨叨講了一些自己的建議,但沒有一句是關於「不要這麼做我這是為你好」「我比你有經驗」「到我這個歲數你就懂了」之類的老生常談。

很多時候,對於長輩的建議,我們並非刻意無視,只是年少時造訪了唐吉訶德,讀過了凱魯亞克,閱遍了金庸古龍,遊俠騎士,浪漫情懷,總覺得好像整個天下似乎僅靠一把劍一壺酒就能裝在心中肆意馳騁。也許跌跌撞撞,幾經摸索,到很久的後來我們才能知道——天高地廣,可是天地間有塊看不見的透明玻璃,玻璃之上的月亮,只能看不能摸。

作為長輩的你,請不要一再提起「那塊玻璃」的存在。你要明白,所謂的「長者聖經」,也敵不過年輕人自己跌倒時嘴裡啃到的那一口土。如果他乾的不是殺人犯火嗑藥墮胎之類的事,就放手讓他去試錯吧,讓他們親手書就自己人生中的曲折,讓他們在輾轉之間看到別樣風景,讓他們不怨天尤人,讓他們願賭服輸。

願每一個敢於試錯的年輕人都能在那些曲曲折折的重巒疊障中看到最美的月亮,哪怕隔著一塊玻璃。畢竟陰天晴天,都是明天,月盈月虧,都是風景。


有次和朋友去歡樂谷,玩激流勇進。

安全員提示我按照規定要把眼鏡摘下來,防止危險,我照做了。

軌道上的船行進過程中會路過一個山洞,山洞中黑漆漆一片,但是有零星的燈光閃爍,會照亮一些景觀,由於我沒戴眼鏡,所以什麼都沒看見。

下了船,我同學眉飛色舞的跟我講解山洞裡的景色有多好玩,多新奇。

我心理太不平衡了,憑什麼都花一樣的錢,用戶體驗差距這麼大?

我就非要戴眼鏡,什麼缺心眼的規定,成心和我們戴眼鏡的人過不去!

於是我決定拉著同學再坐一次,在山洞裡偷偷戴上眼鏡!

軌道的側視圖大致是這樣的:

請注意紅色部分的軌道,後文以【A段】表示這部分。

心懷鬼胎的我,第二次坐在了船上。

船駛入了山洞,我也把眼鏡拿出來戴上,這回終於看清了洞中的景色,其比我同學蒼白語言所描述出來的要強百倍。

而且新配的無框眼鏡,顯得我文氣又機靈~

在平路行駛一段後,船將進入山洞中的一個陡坡,也就是A段,我雙手扶住兩個眼鏡腿,以免眼鏡在俯衝過程中掉落。

沖!

俯衝的速度太快了,呼嘯的風夾雜著水撞擊我的臉,我不自覺的,努力用雙手使勁將眼鏡固定在臉上……

終於結束了。

下船時,我的造型是這樣的:

規定不缺心眼,

我缺。

再見,

我的新眼鏡。

為什麼人總是不聽勸?

因為我們總認為有些勸阻是多餘的,會影響自身利益,但是又沒有具體的事例給予我們警示。所以只有得到教訓,才切實體會到這些建議其實是在保護我們的利益。

————————————————————————————————————————

拜拜~

下個故事見~

新朋友看段子,請走傳送門:

父母千方百計想控制你的生活和決定,怎麼辦? - 知乎


謝邀。

首先這個問題不是針對年輕人的問題,而可以廣泛延展到所有人。

你以為年輕人不聽勸,難道中年人就聽勸?難道老年人就聽勸?

其次,「勸」這個事,本身是個技術活。人們不聽勸,往往不是他的問題,而是你不會「勸」。

舉個例子:

老年人買保健品,特貴還沒啥用。作為他家人,你是怎麼也勸不回來,這似乎就可以定義為"老人不聽勸。"

但你站在賣保健品的小販的角度,他們就會認為這些老人都特聽勸。跟他們跳跳廣場舞,再忽悠兩下,最多再弄幾個托兒,不是馬上乖乖掏錢。太聽勸了。

重要的話說三遍,

這是個技能問題。

這是個技能問題。

這是個技能問題。

下邊講怎麼勸?

我們專門有一個課,就講的是怎麼勸的。當然我們起了個更高大上的名字叫:

推動模型

講個故事。為何當年GCD能在短短几年內讓人民軍隊從幾萬人擴張到幾百萬人。你想想,在那個年代,誰願意自己當兵。對比GCD和GMD,GMD勸的水平就很差勁,所以他們就只好用抓的方式,抓壯丁,然後還會說年輕人不聽勸,不愛國,不為國效力。

而紅軍怎麼招兵的呢?

第一步,他們來到村莊,既不進老鄉家,也不用老鄉家東西,睡在屋檐下。還會幫老鄉打掃衛生。這讓老鄉們就覺得感動加奇怪,這個兵咋跟國軍不一樣。

第二步,老鄉開門了。你們來看看我們黨當時是怎麼勸的。他們這麼說的:

「老鄉,我們是打地主的紅軍。你看看現在這世道,咱們自己被地主老財剝削,這倒不要緊,問題是咱們的孩子也要被剝削,世世代代沒法翻身。我們的任務呢,就是打破這樣一個祖祖輩輩受到剝削的制度,建立一個共產主義社會,在那個社會裡,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土地,永遠不受別人的剝削。您呀也不用擔心自己孩子不會打仗,這幾天隨便哪天讓他帶雙草鞋,到山坡的廟裡集合,就行了。」

這麼勸,就更容易把人勸動了,對吧。

往思維上說。勸年輕人,無非是改變他們的某些觀點,告訴他們其他的觀點。

而我們常常用的勸法,卻是 tell 的方法,就是告訴他們所謂的「正確觀點」。

而真正有效的方法,不是 tell,而是 sell,把你的觀點賣給對方。

這跟賣衣服,賣保險,賣課程,賣保健品,賣汽車一樣。

你要用賣的。

而紅軍這段說辭,其實就賣給老鄉一個觀點。

具體怎麼賣的,背後其實有技術可研,一般叫 「推動模型」。

這個模型是個公式,公式如下

D * V * F &> R

D= Dissatisfaction 不滿

V= Vision 願景

F= First step 下一步

R= Resistance 阻力

當 不滿*願景*下一步比阻力大時,人就被勸動了。

所以你看紅軍勸老鄉,先給了不滿,地主要剝削我們祖祖輩輩。然後給願景,我們要建立共產主義制度,打破這種剝削;然後有下一步,很簡單,帶雙草鞋就好了。

當這種效果比他待在村裡不出來的阻力大時,他就被勸動了。

而且請注意,這個公式是乘法。

換句話說,就是缺哪個都不行。

所以呢,你勸別人,得有技術。瞎勸就是「抓壯丁」,沒效果。

再比如,我是職業規劃師,所以就老到大學去做講座。

最近啊,有學校老師就說,大四畢業生不簽就業協議,怎麼勸也勸不動,過去還可以做家長的功夫,現在連家長都無所謂,都說我們孩子可以先不工作,我們父母養得起。

讓我去勸勸他們,甚至家長。

你要是我你怎麼說?

我做講座,就站在前邊。我跟這幫學生,以及家長(在坐的還有家長)說:

「沒事,咱們同學們畢業不簽其實也沒事,現在父母也能養得起,我挺理解。

同時呢,我比較了解職場,也比較了解HR。我只說一個簡單的區分。你們聽說過校招和社會招聘嗎?校招就是企業在學校招聘,社會招聘就是企業在社會招聘。各位,你們注意,這兩個對應聘者要求是完全不一樣的。

如果是校招,HR一般都不太關心學生是否有職業經驗,因為大家都理解,學校的學生,最多也就半年實習經驗。所以HR就會關心學生的學習成績、社團項目,和部分實習經驗。你們現在的招聘就是校招。而社會招聘,HR的要求就不一樣了,必須要有職業經驗,比如兩到三年本崗位工作經驗,這很重要。所以我想說啥,你們現在說我校招不就業,就在家吃父母,沒關係。但你假如過半年想找工作,那可就是社招了。到那時人家才不關心你學習成績、社團、實習啥的,人家第一就看你職業經驗。你沒職業經驗,就直接傻了。

我再舉個例子,我一個來諮詢的學生,大四找了一他不喜歡的工作,就是打雜。幹了一年,但這一年他通過打雜,了解了職業。也大致知道了自己想幹啥。於是一年後一邊工作一邊學設計,學了一年,就轉做了設計師。而他為啥能轉,這一年的工作經歷是有作用的,HR至少知道他會比較踏實。再加上設計的技能,就很容易轉了。現在過了5年,已經是設計主管,月薪2萬了。

其實啊,幾乎所有企業也都清楚,你簽個協議不代表你一輩子賣給這家企業了。但是呢,你簽了之後,就意味著你的個人角色變了,你從一個學生,變成了一個職業者,一個契約者。你就形象變了,你馬上就知道社會跟學校不一樣了。

而職場,聽上去很未知,甚至會帶點恐懼。此時,你們想想你們剛上大學,是不是也是這種感覺。回憶一下你們剛上中學,是不是也是這樣,回憶一下你們從幼兒園出來剛上小學,是不是也是這感覺。男生回憶一下自己第一次夢遺,是不是也有點恐懼;女生回憶一下自己第一次來大姨媽,是不是一樣。再想想你第一次自己掏錢買糖果,一樣有這個感覺。但是,又怎樣呢?你不是全須全尾的活過來了。從學生到工作者,同理,也沒啥好怕的。我敢打賭,你們也能活過去。」

OK,這段話夠了吧,應該能勸掉一部分學生簽協議了。

我的方法就是 D * V * F的方法,每個部分都有。你仔細看看到了吧。

如果你想學這個技巧,可以通過幾個方式:

1. 看看那幫門店銷售,賣衣服的,賣汽車,賣保險的,他們怎麼說的?

2. 多看看廣告,廣告里其實也這套。

3. 勵志歌曲和各種培訓,時間管理的、項目管理的、領導力的……這些培訓,這套必須要有。

其實呢?除了 D * V * F ,還有很多勸人的玩法。

比如,我有時會靠純問問題來改變人們的觀點。

這又是另一種方法了。

————————先分隔——————————

至於所謂的年輕人到底是必須自己體驗才能改變,這個觀點,等後邊有時間再寫。

現在寫寫年輕人到底是不是要自己碰壁了才能改變。

這當然是促成他改變的一種辦法。

失去才會懂得珍惜,錯過才發現真愛。股票買了之後暴跌才能學會點技術。

但是,也確實沒必要。

這裡有個勸年輕人不用碰壁就能改變的實際例子。就是王小波勸他外甥,他外甥說痛苦是靈感的源泉,然後被王小波給撅回去了。

我就直接引用了,畢竟王小波的文字還是不敢攀其項背的:

我外甥馬上接上來道:舅舅,何必要快樂呢?痛苦是靈感的源泉哪。前人不是說:沒有

痛苦,叫什麼詩人?——我記得這是萊蒙托夫的詩句。連這話他都知道,事情看來很有點不

妙了……痛苦是藝術的源泉,這似乎無法辯駁:在舞台上,人們唱的是」黃土高坡」、」一

無所有」,在銀幕上,看到的是」老井」、」菊豆」、」秋菊打官司」。不但中國,外國也

是如此,就說音樂罷,柴科夫斯基」如歌的行板」是千古絕唱,據說素材是俄羅斯民歌」小

伊萬」,那也是人民痛苦的心聲。美國女歌星瑪瑞.凱瑞,以黑人靈歌的風格演唱,這可是

當年黑奴們唱的歌……照此看來,我外甥決心選擇一種痛苦的生活方式,以此凈化靈魂,達

到藝術的高峰,該是正確的了。但我偏說他不正確,因為他是我外甥,我對我姐姐總要有個

交待。因此我說:不錯,痛苦是藝術的源泉;但也不必是你的痛苦……柴科夫斯基自己可不

是小伊萬;瑪瑞.凱瑞也沒在南方的種植園裡收過棉花;唱黃土高坡的都打扮得珠光寶氣;

演秋菊的卸了妝一點都不悲慘,她有的是錢……聽說她還想嫁個大款。這種種事實說明了一

個真理:別人的痛苦才是你藝術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會成為別人的藝術源泉。因為我外

甥是個聰明孩子,他馬上就想到了,雖然開掘出藝術的源泉,卻不是自己的,這不合算——

雖然我自己並不真這麼想,但我把外甥說服了。他同意好好念書,畢業以後不搞搖滾,進公

司去掙大錢。

所以,你看,不用碰壁,也可以改變。去看看別人碰壁就好。

這在心理學叫『間接經驗』。

你不會被車撞了一下,才學會要走人行橫道,要看紅綠燈的。因為,如果你要這麼學習的話,那這個學習成本也太高了,你命都沒了。

所以,還是得學會怎麼勸。


我曾經在我為什麼憎噁心靈雞湯?(上) - 方獨 - 知乎專欄 中說過一句話,

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道德敗壞,而是無知。

因為道德敗壞顯而易現,而無知卻遁於無形。

一個輪姦犯會因為自己犯下的罪行而受到千萬人的唾罵,而一個學藝不精的醫生卻很少因為自己的愚鈍而受到懲罰,畢竟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講,沒有專業知識難斷真偽。

這讓很多人認為:病是自己造成的,只要醫生盡心儘力,就足夠了,一切只能聽天由命。換作一個心靈雞湯的簇擁者,他們甚至會為自己被別人誤導而興高采烈起來。

——獻給所有的心靈雞湯作者和熱愛心靈雞湯的人們

其實這種現象在我們的身邊隨處可見,我見過無數的家長,自己沒什麼能力,但卻企圖去教孩子,小孩子不聽話,就去強扭。有些甚至不惜動用武力:棍棒底下出人才,懂不?

與其這樣,還不如放任他們,讓他們自由成長。

這些家長所有的理由,僅僅是因為,「我這樣是為了孩子好,為了孩子少走彎路,所以我就是正確的。我為了孩子,付出這麼多,他們還有什麼理由走錯?」

他們從沒有想過:我的這種方法是不是正確的?孩子為什麼不聽我的勸,這個問題的本質是什麼?我該如何找方法?

在你的世界裡,你甚至還用到了「痛心」兩個字——是的,我見過很多家長經常也用這個辭彙,在我看來,你們的這些操心,都是在瞎操心,你們的痛心是在為自己的無知而買單,同時買單的,還有你孩子的未來。

叔本華在他的《論教育》這個篇章里寫得很清楚了,在這裡我先引述一遍,然後再解釋:

據說,人類的聰明才智之特徵,表現在從具體的觀察中能抽象出一般概念來,那麼就時間而言,一般概念出現在觀察之後。

如果確實如此,對一個完全靠自學——既無老師又無書籍——的人來說,可以清楚地表明他的每一種具體觀察屬於何種一般概念,而該一般概念指的又是哪種具體觀察。他十分了解自己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因此,他能正確的處理他所接觸的一切事物。僅這點,也許可以稱它為自然的教育方法。

反之,人為的教育方法指的是聽別人講、學別人的東西、讀別人的書。所以,在你還沒有廣泛的認識世界本身之前,在你自己觀察世界之前,在你的頭腦里就已經充塞了有關世界的一切概念。人們會告訴你,形成這一般概念的具體觀察是在後來的經驗過程中出現的。

到那時,你卻會錯誤地運用你的一般概念,去判斷人和物,並錯誤地認識和對待這些人和物。所以我們說,這種教育把人的思想引入了歧途。

是的,你的教育恰恰是這種方法:在他還沒有觀察這個世界的時候,先進行概念的灌輸。

上述這點說明,在我們年輕的時候,為什麼經過長時間的學習、閱讀,卻總還是半天真無知,半帶著對事物的錯誤概念開始認識世界,致使我們的行為時而精神緊張,時而又偏激自信。

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我們的頭腦里充滿著一般概念,而我們自己又總想著去運用它,卻又不易正確無誤地運用。

這也是直接違背大腦自然發展的結果,亦即主張先有一般概念,後有具體觀察的結果,這還不是本末倒置。

教師不去發展兒童的分辨能力、教他們獨立判斷和思考問題,只是一味地給他們灌輸別人的現成思想。

錯誤地運用一般概念而引起的錯誤的人生觀,須通過長期自身的體驗才可能加以糾正,但也很少能全部糾正過來的。

這就是為什麼富有生活常識的學者廖廖無幾而目不識丁者卻精通世道、處世隨和的道理所在。

所有教育的目的就是獲取有關世界的知識。

正如我們所說,應特別注意獲取知識的正確啟蒙方式,這樣才會有認識世界的正確開端。

我所說的大意是,對於事物的具體觀察先於對事物的一般概念,進而便是狹隘的局部概念總要先於廣泛的概念。

所以,整個教育制度應遵循概念本身形成過程中所必須採取的步驟。

如果逾越或省掉了其中的某一步驟,那麼這種教育制度肯定就是不完善的,所得到的概念也將是錯誤的,最後的結果必將是得到曲解世界的觀點,這是個體本身所特有的,而且幾乎人人都具有,雖然有的只局限於某段時間,但大多數卻終生都有。

我們必須致力於使具體觀察先於一般概念而不是相反,但是,常令人嘆息的是,事實卻並不如此,這就像嬰兒以雙腳先出母體、詩行韻律先行。普通的方法是,當兒童還很少對世界作具體觀察前,就先在他們的腦海中印下概念和觀點,嚴格說來,這就是偏見。

一般說,在孩子們認識生活的本來面目之前,不管他們是注意生活的哪一方面,也不應該先從模仿中形成自己關於人生的概念。我們不能只把書本,且僅僅是書本塞到孩子們的手裡,應該讓他們逐步地去認識事物——人類生活的真實情況。

我們首先應該讓他們對世界具有一個清楚且客觀的認識,教育他們直接從實際生活中獲取概念,再讓這種概念去吻合實際生活——但絕不是從其他方面獲取概念,比如說是書本、寓言或他人的言談話語——然後再把這些現成的概念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因為後者只說明在他們的頭腦里充斥了錯誤的概念,導致他們錯誤地觀察事物,直至徒勞地曲解世界的適合自己的觀點,最終步入歧途,表現在各方面:無論是剛剛構成自己的生活理論還是忙於生活中的實際事務。

早年在頭腦里撒下的謬誤的種子,日後就會結出偏見的果實,這種錯誤的觀點殘害人身的程度之大令人髮指,他們要在今後的人生大課堂內,以主要精力去剷除這種種偏見。

我想補充的是,大部分人,就我眼睛裡看到的大部分人,在他以後的人生中,基本上沒機會改了。

大部分人,大學畢業後就基本上不再看書學習了,一個不學習的人,你別想著他會認清自己的缺點並且改正。很多時候,不涉及自身利益的時候,他們表現出非常地寬容大度,一旦涉及到自身利益和面子,就暴跳如雷,懷恨在心。

我只見過極少極少的人,能高興地接受別人的建議並改正。

再回到我們這個話題,總體而言,我們應該先對這個世界有所觀察,然後再有概念。因為一旦有了概念,我們將有先入為主的觀念,以後,當我們再有經驗的時候,首先將受到這些先入為主的概念的排斥,進而形成了對這個世界的偏見。(下面我即將舉例子。)

而我們的家長,尤其是我們這些急功近利的中國家長,他們想做的是,將自己的經驗一股腦兒灌輸到後代的腦子裡,讓他們理解這個世界。

這樣做的結果是:他們教出來的小孩缺乏獨立思考能力,我們天天叫著」要培養小孩的獨立思考能力「,但行為又朝著相反的方向跑。

我父親甚至曾經對我這麼說:「要是知識可以像湯一樣灌就好了,我直接把我我的腦袋撬開,倒到你的腦子裡,這個世界要這麼簡單該多好。「

當時我也覺得這樣真好,那樣我就不用去花力氣了。現在細想,真可怕。

我且不說,你們這些家長,這些愛在朋友圈發雞湯、從不看書學習、整天愛道聽途說的家長,你們的思想是對還是錯,光是把你們的這些思想要吸收,要花的功夫也不少。

這就是我們為什麼,很多父母愛在朋友圈和社交網路,發心靈雞湯的原因:因為來得快。

不用太多的解釋,只需灌輸概念就行了,比如:

高情商表現你有幾個?

第一,不抱怨、不批評

高情商的人不批評、不指責別人,不抱怨、不埋怨。其實,抱怨和指責都是不良情緒,它們會傳染。高情商的人只做有意義的事情,不做沒意義的。

第二,熱情和激情

高情商的人對生活-、工作和感情保持熱情,有激情。調動自己的積極情緒,讓好的情緒伴隨每天。不讓不良情緒影響生活和工作。

第三,包容和寬容

高情商的人寬容,心胸寬廣,心有多大,眼界有多大,你的舞台就有多大。高情商的人不斤斤計較,有一顆包容和寬容的心。

……

全是概念,所有的概念都是他自己定義的。沒有任何的理論基礎,沒有邏輯、不用解釋,其實你仔細想想,熱情和激情與高情商有啥關係?

很多時候,你想抄近路,其實你反倒繞了遠路。

其實說白了,你心痛的原因也是因為功利:你覺得,孩子少吃點虧就是贏,吃多了虧,就是輸了,其實不是這樣的。

題主,你可能沒感覺到,先有概念,後有觀察給人帶來的危害——也就是很多人喜歡的這種,少讓年輕人走彎路的教育方式,我就在這裡舉一個例子,告訴你有多大的危害:

我不知道現在有沒有,我們早些年,小學生有所謂的愛國教育。

就是一沒事,大家都不用上課了,組織所有的學生去看一場」愛國主義教育片「。

裡面的內容,無非就是《小兵張嘎》、《地雷戰》這些片子,關於政治方面的東西,我就不多講了,有一點是很值得我們注意的:那就是,這些片子中,無論是人物形象,還是性格塑造,過度的將日本人醜化了。

這種印象是如此之深,以致於,當我們長大以後,我跟很多人一談到日本的產品,先來一句:」日本的東西,反正我是不買,不管他好不好,我只支持國貨。「

不談數據、不談體驗、不談做工,什麼都不談,只談立場。

假如你公開場合下談日本的東西好,你就更有麻煩了:「你這種人要是碰到打仗,一定是個賣國賊。」

這種思想,倘或僅是在對待日本這一方面,帶給他民族主義偏見,那也就罷了。

給他帶來更多的是,情緒給他判斷是非的時候,起了主導的作用,無論判斷什麼問題。在他看其他事物的時候,他更是帶有偏見、帶有強烈的個人主義色彩,儘管在他本人看來,一切都是「非常合理」的。

我想如果你有機會,在他還沒接受這些概念的時候,帶他去一去日本,感受一下當地的異域風情,他又會對日本有著不同的理解。

在我看來,一個好的教育,應該在他孩童時期就開始,先讓他感受這個世界,得出經驗,在他受挫碰壁的時候,再逐步教他判斷世界的方法。這樣,讓他形成一套自己的思維方式和邏輯,有助於他的獨立思考,和對這個世界進行正確的判斷,而不是一味地得出概念。很多時候,結果並不重要,思維方式才是根本。

養成一個好的習慣,當他遇到挫折時,自然會去思考、去改進,要他一味地聽你的話,這種方法不可取。

在這篇文章的最後,我想同樣,以引用《論教育》這個篇章里的一小段,作為回答的結尾:

當人的全部抽象概念和他自我感覺的事物間完全取得一致時,人的知識才可以說是成熟的,即謂他達到了一個個體所能達到的完美的境地。

也就是說,他的每一種抽象概念,直接或間接地建立在了觀察的基礎之上,只有它才賦予概念以真正的價值;還說明他能夠把他的每一種觀察歸納到它應隸屬的抽象觀念中。

成熟是經驗的結果,且需要時間。通過自己的觀察所獲得的知識,與通過抽象概念的媒介所獲得的知識,一般說來是有差距的。前者是自然取得,後者則是從他人處獲得的。

從所受教育中得到的東西,不管是有用還是有害,我們都全盤接受,結果就是,年輕時,抽象概念與真實知識間缺乏一致的聯繫,這裡的所謂抽象概念亦即頭腦里的詞句而已,真正的知識卻需我們自己通過觀察而獲取。

只有當以後兩種知識通過相互糾正謬誤的情況下,才能逐漸接近,這種結合一旦實現,知識才稱謂成熟。

完。


我高中的時候比較調皮,班主任有一次忍無可忍問:「你說,老師說的哪點不對?你為什麼不聽呢?」

我回答:「老師說的都對,但是對的東西我就應該聽嗎?」

老師沒說話回去想了幾天,就沒再理我,畢業的時候跟我說:「我那天回去想了很久,覺得你說的對,改變了我教育學生的某些看法。」

其實年輕人不聽勸,是一個自我意識覺醒的過程,是你朝思暮想盼望他做到的——長大。

當他更小的時候,他不光聽勸,而且言聽計從,完全依賴於家長,他曾經有一個階段對於這個世界所有的認知全都來源與家長。但是從某一個瞬間開始,他的價值體系崩塌了,他發現這個世界上有些事情家長的說法是錯的,家長並不是全知全能的可以依靠。這時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自我意識的覺醒,出現了原來有些事情我需要依靠自己的意識。

之後是青春期的時候,出現第二次自我意識的覺醒。他接觸的人更多,接觸的信息更多,他發現這個世界不光是有些事情家長是錯的,而且更進一步,家長可能對於大多數事情都是錯的。家長自己在這個社會上也沒有什麼崇高的地位和權威的話語,反而要居高臨下的要我凡事都要聽你們的、讓我按照你們的設計來生活,憑什麼?就憑你們所謂的人生經驗?你們的人生經驗並不可靠你知道嗎?

這在家長眼裡大概就是所謂的叛逆、所謂的不聽勸。但是在年輕人眼裡,這是對這個世界的質疑,這是自己的整個人生都生活在一個騙局之下的憤怒,一個不願意被束縛的人格的覺醒,一個自我探索世界規律的冒險,最後是一個對於沒有依靠的未知世界的恐慌。這些情緒的夾雜,相信我,一個年輕人比家長要苦惱和無助的多。

在這些情緒的夾雜之下,年輕人最不喜歡的東西就是權威,因為他正在對權威產生全面的質疑。同時他最渴望的東西就是自由,因為他沒有具體的人或者信念可以依靠,他需要尋找新的支柱,新的偶像,來給他的探索的方向。也許他會嘗試各種各樣的稀奇古怪甚至不安全的東西,因為他正在做出選擇,他需要大量嘗試。這個時候的很多行為,家長從過來人的角度,可能痛心疾首,但是他不是過來人,他需要嘗試,才能成為過來人。不要著急,Let it be。

如果你是一個家長,你的孩子處於這個階段,你不是去野蠻幹擾他,而是來到知乎交流,這是你孩子的幸運。每個人有不同的觀點,我的觀點如此。

年輕人不聽勸是好事,說明自我意識強烈,給他自由適當用聰明的方式引導,靜觀其變即可。同時可以約法三章,給他自由的空間,作為條件要求他答應幾點:1、不欺負別人,尤其是比你更弱的人。2、不能違法,迫不得已違法的話要自首,因為人要為自己做過的事情擔當。3、不要因為所謂的義氣或者賭氣,做自己內心不認同的事情。4、尤其不能碰黃賭毒。5、無論因為什麼不能跟家人斷了聯繫或者自殺。


想起了王小波給外甥做思想工作的文章:

我怎樣做青年的思想工作——王小波

  我有個外甥,天資聰明,雖然不甚用功,也考進了清華大學——對這件事,我是從他母系的血緣上來解釋的,作為他的舅舅之一,我就極聰明。這孩子愛好搖滾音樂,白天上課,晚上彈吉他唱歌,還聚了幾個同好,自稱是在「排演」,但使鄰居感到悲憤;這主要是因為他的吉他上有一種名為雜訊發生器的設備,可以彈出砸碎鐵鍋的聲音。要說清華的功課,可不是鬧著玩的,每逢考期臨近,他就要熬夜突擊準備功課;這樣一來就找不著時間睡覺。幾個學期下來,眼見得尖嘴猴腮,兩眼烏青,瘦得可以飄起來。他還想畢業後以搖滾音樂為生。不要說他父母覺得災禍臨門,連我都覺得玩搖滾很難成立為一種可行的生活方式——除非他學會喝風屙煙的本領。

  作為搖滾青年,我外甥也許能找到個在酒吧里周末彈唱的機會,但也掙不著什麼錢;假如吵著了酒吧的鄰居,或者遇到了要「整頓」什麼,還有可能被請去蹲派出所——這種事我聽說過。此類青年常在派出所的牆根下蹲成一排,狀如在公廁里,和警察同志做輕鬆之調侃。當然,最後還要家長把他們領出來。這孩子的父母,也就是我的姐姐、姐夫,對這種前景深感憂慮,他們是體面人,丟不起這個臉。所以長輩們常要說他幾句,但他不肯聽。最不幸的是,我竟是他的楷模之一。我可沒蹲過派出所,只不過是個自由撰稿人,但不知為什麼,他覺得我的職業和搖滾青年有近似之處,口口聲聲竟說:舅舅可以理解我!因為這個緣故,不管我願意不願意,我都要負起責任,勸我外甥別做搖滾樂手,按他所學的專業去做電氣工程師。雖然在家族之內,這事也屬思想工作之類。按說該從理想、道德談起,但因為在甥舅之間,就可以免掉,徑直進入主題:「小子,你爸你媽養你不容易。好好把書念完,找個正經工作罷,別讓他們操心啦。」回答當然是:他想這樣做,但辦不到。他熱愛自己的音樂。我說:有愛好,這很好。你先掙些錢來把自己養住,再去愛好不遲。搖滾音樂我也不懂,就聽過一個「一無所有」。歌是蠻好聽的,但就這題目而論,好像不是一種快樂的生活。我外甥馬上接上來道:舅舅,何必要快樂呢?痛苦是靈感的源泉哪。前人不是說:沒有痛苦,叫什麼詩人?——我記得這是萊蒙托夫的詩句。連這話他都知道,事情看來很有點不妙了……

  痛苦是藝術的源泉,這似乎無法辯駁:在舞台上,人們唱的是「黃土高坡」、「一無所有」,在銀幕上,看到的是「老井」、「菊豆」、「秋菊打官司」。不但中國,外國也是如此,就說音樂吧,柴科夫斯基「如歌的行板」是千古絕唱,據說素材是俄羅斯民歌「小伊萬」,那也是人民痛苦的心聲。美國女歌星瑪瑞·凱瑞,以黑人靈歌的風格演唱,這可是當年黑奴們唱的歌……照此看來,我外甥決心選擇一種痛苦的生活方式,以此凈化靈魂,達到藝術的高峰,該是正確的了。但我偏說他不正確,因為他是我外甥,我對我姐姐總要有個交待。因此我說:不錯,痛苦是藝術的源泉;但也不必是你的痛苦……柴科夫斯基自己可不是小伊萬;瑪瑞·凱瑞也沒在南方的種植園裡收過棉花;唱黃土高坡的都打扮得珠光寶氣;演秋菊的卸了妝一點都不悲慘,她有的是錢……聽說她還想嫁個大款。這種種事實說明了一個真理:別人的痛苦才是你藝術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會成為別人的藝術源泉。因為我外甥是個聰明孩子,他馬上就想到了,雖然開掘出藝術的源泉,卻不是自己的,這不合算——雖然我自己並不真這麼想,但我把外甥說服了。他同意好好念書,畢業以後不搞搖滾,進公司去掙大錢。

  取得了這個成功之後,這幾天我正在飄飄然,覺得有了一技之長。誰家有不聽話的孩子都可以交給我說服,我也準備收點費,除寫作之外,開闢個第二職業——職業思想工作者。但本文的目的卻不是吹噓我有這種本領,給自己作廣告。而是要說明,思想工作有各種各樣的做法。本文所示就是其中的一種:把正面說服和黑色幽默結合起來,馬上就開闢了一片新天地

有的時候,不是年輕人不聽勸,而是你說的太教條太生硬,無法使他信服。另外沒有表明對他想法的理解,讓他覺得你無法感同身受他的處境,怎麼說都沒用。

那麼外甥聽了舅舅的話,之後的生活時怎麼樣的呢 ?

沒有舅舅的日子《摘自南方人物周刊》

1998年,姚勇(王小波外甥)留校做了程序員;2000年,跟朋友一起開發網路遊戲3D引擎;到了2002年,姚勇用「潦倒」來形容自己的狀態,身邊的錢剛夠吃飯;與此同時,「水木年華」的一名成員離開,清華校友盧庚戌想邀請氣質和音樂上都「搖滾」的他參與進來,姚勇猶豫再三,終於舍不了做音樂人的夙願,點頭同意,但又放心不下他的3D引擎,就買了個筆記本,在演出等候的時間段,繼續做他的技術。「當時真的累壞了,幾乎每天都要飛行、演出,別人不演出時還有空餘的時間,我得寫代碼,一個腦子永遠分成兩半,一邊完了忙另一邊,永遠沒有休息的時候,因為兩邊都是自己的興趣。」

2003年,姚勇的心臟出現了早搏現象。他決定退出,重回網遊領域。

也就是在2003年,某天晚上十點多,網易創始人丁磊把姚勇叫去,希望他來做3D客戶端。姚勇說,當時不知道網易也不認識丁磊,覺得還是希望自己創業,就沒搭理這事。2005年12月31日,姚勇在博客上寫道:「前段飛機上翻某本精英雜誌,幾年富潤榜,似乎就03年他是中國首富。我心說行,也就我當時還搖滾青年的范兒,傻逼嗬嗬還真拒了個首富。要知道後來想做的這白日夢會給我帶來那麼多技術之外的破事兒,我早上趕著顛兒顛兒給人寫3D引擎去了。」

幾年間,姚勇胃病頻發,事業也有過不順利。「現在的社會不需要舅舅說的智慧、趣味,要的是錢。舅舅的思想曾經在我腦中存在,現在也一直都在,但你面臨的責任、處境、解決問題的方法等現實,逼迫你不能用這些思想解決問題。但經歷了那麼多,我的信仰仍然是我的興趣,是我堅持的動力所在。」

還是在2005年12月31日這篇博客中,姚勇寫下如此一段:「身邊所有被資本支撐的產品,都呼嘯而過。伴隨著幾十億幾十億滾滾而來之後又滾滾而去。只有我,依舊在原地,抱著最初的那些童真不放。青春逝去,再不復返。有時醒來想,為興趣而活,真這麼錯么?想實現一點夢想,真這麼難么?」

既後悔沒給丁磊寫3D引擎,又為音樂夢想的破碎不甘心,人的一生就是如此糾結,通常都會為沒作另外一個決定而後悔,勸別人簡直沒有意義的


這個問題早在小學課本就有論述:見文章《小馬過河》

  • 小馬過河

 馬棚里住著一匹老馬和一匹小馬。

有一天,老馬對小馬說:「你已經長大了,能幫媽媽做點事嗎?」小馬連蹦帶跳地說:「怎麼不能?我很願意幫您做事。」老馬高興地說:「那好啊,你把這半口袋麥子馱到磨坊去吧。」

小馬馱起口袋,飛快地往磨坊跑去。跑著跑著,一條小河擋住了去路,河水嘩嘩地流著。小馬為難了,心想:我能不能過去呢?如果媽媽在身邊,問問她該怎麼辦,那多好啊!可是離家很遠了。小馬向四周望望,看見一頭老牛在河邊吃草,小馬「嗒嗒嗒」跑過去,問道:「牛伯伯,請您告訴我,這條河,我能趟過去嗎?」老牛說:「水很淺,剛沒小腿,能趟過去。」

小馬聽了老牛的話,立刻跑到河邊,準備過去。突然,從樹上跳下一隻松鼠,攔住他大叫:「小馬!別過河,別過河,你會淹死的!」小馬吃驚地問:「水很深嗎?」松鼠認真地說:「深的很哩!昨天,我的一個夥伴就是掉在這條河裡淹死的!」小馬連忙收住腳步,不知道怎麼辦才好。他嘆了口氣說:「唉!還是回家問問媽媽吧!」

小馬甩甩尾巴,跑回家去。媽媽問他:「怎麼回來啦?」小馬難為情地說:「一條河擋住了去路,我……我過不去。」媽媽說:「那條河不是很淺嗎?」小馬說:「是呀!牛伯伯也這麼說。可是松鼠說河水很深,還淹死過他的夥伴呢!」媽媽說:「那麼河水到底是深還是淺呢?你仔細想過他們的話嗎?」小馬低下了頭,說:「沒……沒想過。」媽媽親切地對小馬說:「孩子,光聽別人說,自己不動腦筋,不去試試,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淺,你去試一試,就知道了。」

小馬跑到河邊,剛剛抬起前蹄,松鼠又大叫起來:「怎麼?你不要命啦!?」小馬說:「讓我試試吧!」他下了河,小心地趟到了對岸。

原來河水既不像老牛說的那樣淺,也不像松鼠說的那樣深。


來源於十年前qq空間的一個段子:

小伙在廣場溜達,看到有個老頭拿著海綿筆在地上寫大字,忍不住湊上去看。

老頭看了小伙一眼,提筆寫了個「滾」字。小伙心想:看一下至於嗎?……小伙又看了一眼,老頭又寫個「滾」。小伙再也忍不住了,上去一腳將老頭踢倒在地……

警察來了問咋回事,老頭委屈地說: 「我就想寫句『滾滾長江東逝水』,剛寫頭兩個字,就被這個神經病踹倒了」。

所以呀,年輕人,你們要耐得住性子,凡事急不得啊!

傳送門:

我的知乎回答:裝逼失敗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551594/answer/143558183?utm_source=com.android.mmsutm_medium=social

我的知乎回答:有沒有什麼時候突然有人讓你覺得姜還是老的辣?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470964/answer/148653923?utm_source=com.android.mmsutm_medium=social

我的知乎回答:為什麼人不聽勸,非要吃了虧才會得到教訓?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554817/answer/151415682?utm_source=com.android.mmsutm_medium=social

我的知乎回答:當士兵和軍官們穿著軍裝外出時會有哪些效果和事情發生? 我知道…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121741/answer/147031035?utm_source=com.android.mmsutm_medium=social

我的知乎回答:你最尷尬的一次經歷是怎樣的? 太丟人。 話說有一次過年坐火車…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767176/answer/140433265?utm_source=com.android.mmsutm_medium=social

我的知乎回答:你見過哪些令你瞠目結舌的神邏輯? 親戚家孩子比較嘴挑,這不吃…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904962/answer/147867438?utm_source=com.android.mmsutm_medium=social

我的知乎回答:執行任務時你遇到哪些奇葩的事? 13年夏天,單位駐地下了一場…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490110/answer/150697297?utm_source=com.android.mmsutm_medium=social

我的知乎回答:飯量大是怎樣一種體驗? 不要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我吃的真不多…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254265/answer/148312424?utm_source=com.android.mmsutm_medium=social

我的知乎回答:智商下線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不是我,是我的一個奇葩戰友,外號…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400790/answer/155015858?utm_source=com.android.mmsutm_medium=social

我的知乎回答:你經歷過最恐怖的事是什麼? 酒桌上,聽高中同學說過的一個故事…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694416/answer/154394793?utm_source=com.android.mmsutm_medium=social

我的知乎回答:孩子經常被欺負,要教他還手嗎? 上小學時被同學打了,沒忍住還…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666321/answer/155582587?utm_source=com.android.mmsutm_medium=social


因為你的能力不足以換取他的信任,就這麼簡單。

說白了就是他覺得你說的都是錯的,沒人會想要聽取失敗者講的道理,你明白了嗎?

事實上絕大多數人都希望能得到有智慧的人生經驗和指導,可惜很多無知的人愚而不自知,反倒覺得是年輕人不聽勸


我在這篇回答里會拋兩塊磚:

第一,成長究竟應該付出多大的代價?

第二,如何將自己修鍊成」器「?

這本書,是我2009年策劃的,現在正在考慮做它的升級版。(來吧,IT小小鳥)

當初做這本書,是為了回顧和反思自己過山車般的大學歲月,以及日後漫長的尋找自我之路。

上知乎兩年多,寫的回答和專欄也大都圍繞著這樣的主題:成長,究竟應該付出多大的代價

昨天,在微信上,一個朋友上來和我聊。從未和他深談過,但是他現在遇到了成長中的障礙,我們有了交流的契機。我講了講自己走過的彎路,這裡面或可有值得他借鑒之處。他講到自己處理家庭矛盾的方式,比如向家人示弱,緩和矛盾,穩定後方。我說,也許可以考慮在公司和技術社區里也嘗試以示弱的方式交流,因為以往他多採用逞強的方式,但屢屢碰壁。如今,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好不容易通過自己的積累有了奮鬥的基礎,若能調整與人溝通的方式,能換個角度看問題,也許急流險灘也就能安然度過。

比如,這樣的一些思考:

想要去改變自己認為不正確的事情,第一步不是去下手改變,而是去想辦法獲得這種「改變」的權力和信任,否則的後果是,你做你認為正確的,對團隊好的事兒。但是讓整個團隊為你的「不一樣」去背鍋。

管理,帶團隊是你豁出一切,喊幾句口號,簡單去kpi化, 讓員工多看書學習,多學英語就完事了的? 別人需要如履薄冰的,不斷權衡利弊,有時妥協,有時激進,有時犧牲自己個人利益,有時主動背黑鍋.,有時低三下四主動協調各部門利益. 而脖子一梗,做個英雄相比之下要簡單得多.。

如果我當初帶團隊的時候,有人能給予上述的點撥,我會少走好多彎路。但正是因為當初從高校出來,從一個封閉的環境出來,沒有受過這樣的訓練和熏陶,但一個團隊已經等著我來帶了,因此,倉促上馬,做錯了好多事情。慢慢才意識到:自己尚未成器,怎能領兵打仗

」成器「一說,太籠統,細細想來,應該是在領兵打仗之前,就要具備相應的系統應對能力,既懂戰略,也會戰術。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給出一碗水。而我當初出來帶團隊,充其量只是一個業務高手,管理方面還是個新兵。但我被業務光環沖昏頭腦,對此缺乏認識,招聘我入職新單位的上級對此也缺乏認識。但幸好當時我已經讀了MBA,初步具備了積極溝通的意識,沒有繼續封閉住自己,而是開始懂得向外界(包括書本)求助,如此,才沒有繼續封閉住自己,沒有走老路。

現在公司招聘人,往往只看到了技術牛人的光環,以為技術牛,管理也牛。牛人自己這麼看,公司也這麼看,兩者的片面認識,導致矛盾叢生,衝突不斷。而實際上,工程師的思維,與管理者的思維是有較大差異的,兩者面對的是不同的系統,空降兵更是面對新的環境,系統的複雜性更高。因此,可以借鑒,但是不能簡單移植複製原有的系統能力。

若調整思路,技術牛人懂得自己欠缺管理團隊的知識和技能,懂得尊重新環境背後潛藏著自己尚未明了的規律,便會在入職後懂得示弱,不急於用自己的思路替代上級的思路,而會去思考上級管理思路中的合理性——任何管理制度都有其背景,但有可能已經不適應當下的情景,是指望畢其功於一役的強拆式變革,還是耐心尋求小步快跑式的改良,這都需要仔細斟酌,急不得。

另一方面,招聘技術牛人加入團隊,管理者自己是否做好了幫助空降兵軟著陸的心理準備?對牛人加入團隊有可能出現的問題是否都有預案? 是否有提前的培訓?出現問題後是否有能力給予有效的引導?當牛人達不到自己的預期時,是一味怪牛人不給力,對不起公司付出的薪酬待遇,還是首先反思是否管理制度上缺少未雨綢繆?

其實,上述問題,在許多管理者和技術人寫的著作里都已經給出了解決方案,比如韋爾奇寫的《贏》和菲奧莉娜寫的《勇敢抉擇》中,都談到了如何幫助空降兵軟著陸的步驟,也寫到了相應的經驗和教訓。國內如肖知興教授寫的一些書(如:企業江湖 ),也都比較系統地討論了組織管理方面的這些問題。

然而,快速發展中的中國互聯網和IT企業,往往從技術人到管理者,都忙於應付競爭壓力,急切中忽視了學習,忽視了對自己的知識系統和技能系統進行更新換代,以老系統應對新問題,不死機才怪。

另外,技術人或非技術人的抱團取暖皆可休矣。總是和自己觀點相近的人扎堆,自己的觀念系統不易得到擴展和更新。這一點上,IBM的小沃爾森頗有先見之明。他的用人觀是:

我總是毫不猶豫地提拔我不喜歡的人。那種討人喜歡的助手,喜歡與你一道外出釣魚的好友,則是管理中的陷阱。相反,我總是尋找精明能幹、愛挑毛病、語言尖刻,幾乎令人生厭的人,他們能對你推心置腹。如果你能把這些人安排在你周圍工作,耐心聽取他們的意見,那麼,你能取得的成就將是無限的。」

年輕人不吃虧當然不容易成長,但吃多大的虧,付出多大的代價,是需要仔細衡量的。不能籠統地講」吃一塹,長一智「,而是要盤算」吃一塹/長一智「的性價比。如此,慢慢可能就不會腦子一熱,被」年輕就是要吃虧「這種未經仔細審視的觀點給忽悠了,付出多大的代價也不盤算,就匆忙做了決定,日後後悔莫及。

為此,自薦兩篇專欄:

人生苦短,要有趣,愛自己 - 虛晃一槍 - 知乎專欄

彎路,有可能也是絕路 - 虛晃一槍 - 知乎專欄

另,推薦這篇回答:

你如何看待某老師「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辭職信? - 孫志崗的回答

===============================================

再回頭講講前面提到的」成器「的說法。

來看看瓦特發明蒸汽機的故事:

《文明之光》之《發明365》4月13日,工業革命時代的發明(5)——瓦特的貢獻 - 文明之光 - 知乎專欄

為什麼是瓦特?吳軍老師寫得好:

最重要的是,瓦特開創了與前人不同的發明創造的方式。在工業革命之前,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上,科技的進步大抵遵循這樣一個過程:從勞動中獲得經驗,根據經驗改進工具、發明創造,再根據發明創造提煉出技術,最後從技術里總結出科學的原理,這個過程非常漫長,通常要走很多彎路才能找到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在瓦特之前,有一種笨重而效率低的紐卡門蒸汽機已經使用了50年,其間很多能工巧匠試圖改進它,但都沒有成功。

而瓦特的做法正好相反,為了對舊時的蒸汽機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他系統地學習了數學、力學、化學和熱力學,他做過很多實驗,並且仔細計算過熱能轉化成機械能效率的問題,然後才著手改進蒸汽機。對瓦特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是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以牛頓為代表的近代科學誕生以後,人類社會開始飛速發展。後人這樣評價這兩位英國傑出人物:牛頓找到了開啟工業革命大門的鑰匙,而瓦特拿著這把鑰匙,開啟了工業革命的大門。因此,後世評價瓦特為工業革命之父。

瓦特的發明創造得以成功(包括商業上的成功),再次印證了吳軍老師在《數學之美 》中講過的觀點——怎樣才能不山寨(山寨其實就是長長的彎路啦

希望讓做工程的年輕人看到在信息技術行業正確的做事情方法。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中國,我經常看到大部分軟體工程師在一個未知領域都是從直觀感覺出發,用「湊」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在中國尤其如此。這樣的做法說得不好聽,就是山寨。

Google 成長壯大後, 漸漸有實力從世界上最好的大學招理論基礎非常好的工程師,工程的正確性得到了很好保證。2006 年後, 我指導了三四個美國名校的研究生, 把Google 的拼寫糾錯模型用隱含馬爾可夫模型的框架統一起來。在那幾年裡,Google 對幾乎所有項目的程序進行了重寫,山寨的東西基本上看不到了。

鄒欣老師在Build To Win - 構建之法 - 知乎專欄中寫道:

由雞,豬,和鸚鵡組成的團隊怎麼贏? 要創新,但創新有規律么?如何平衡種種矛盾,走出一條理性的,不要拚命加班的道路,還能得到合適的回報? 這是我看到的所有軟體工程教科書沒有講的,也是我想在《構建之法》這本書裡面探討的。

瓦特不走前人的山寨之路,而是先用系統知識武裝自己的大腦,讓自己從知識和技能上首先修鍊成」器「,如此,他便有能力從事需要跨領域知識的發明創造,最終做出改變了人類文明進程的」器「——萬能蒸汽機。

以我的理解,吳軍和鄒欣堅持在工作之餘,勤奮著述,就是希望持續向大家傳達他們通過多年在海外學習,並在世界一流企業經過多年實踐錘鍊而習得、悟得的」成器「之道。

如果年輕的時候就懂得這樣的道理,那麼就會在做事之前,就懂得先訓練自己的大腦,讓自己的大腦逐步具備系統思考問題的能力——這就需要虛心學習前人的經驗(比如讀好書),不僅讀,還能寫出來,形成自己的系統看法。

如劉未鵬在《暗時間 》里講的:我們在大腦中走的越遠,在現實中就走得越穩

如此,方能盡量避免重複前人走過的彎路,能積蓄力量,如瓦特那樣,把自己修鍊成」器「,從而有機會做出超越前人的工作。

推薦這篇文章:傅盛豹變


請不要剝奪一個人犯錯誤的機會! 請不要剝奪一個人犯錯誤的機會! 請不要剝奪一個人犯錯誤的機會!

小時候,每次家裡來電話,媽媽總擔心我說錯話,或者說不好,總是在電話旁邊小聲教我怎麼說,後來我每次說話之前都仔細思索,終於,我不會再說錯話了,因為我基本不開口說話了!

身邊有個朋友L,父母都是老師,從小被灌輸不要早戀,要跟異性保持距離,L是個非常聽話孝順的孩子,初中,高中都沒有早戀,大學也沒有戀愛,去年都博士畢業了,但還是沒有談過戀愛,父母著急的不得了,但他已經不會跟女孩聊天交往了!

沒有錯誤也就沒有成長!所以,在錯誤可控時,請千萬不要剝奪一個人犯錯誤的機會!

這句話哪怕對現在的我也特別有意義!一個月前和老婆一起經營公眾號,她負責編輯,我負責內容創作和回復,本以為優勢互補能夠高效推進,但沒想到困難重重:在我寫作時,她總是會給我很多建議,而我對她的編輯工作也會指手畫腳。僅僅兩個禮拜,我們的分歧就大到難以調和,終於,我們意識到問題根源:我們都太希望對方少犯錯誤了,但善意的建議反而成了包袱!我們終於明白,犯錯是成長必不可少的路啊,只有放手了,才能在各自領域做到最好。於是我們約定:除非必要,不隨意給出建議。

從約定至今已有半個月。剛開始時,眼睜睜看著她犯錯誤卻不能提醒,這種感覺非常煎熬,但看到她在與讀者的互動與反饋中,不斷成長提高,我越來越堅信,我們的選擇是正確的!

【PS:剛問了老婆對我這半個月的表現,她指出了我犯的好幾個錯誤,但隨之肯定我成長更多,並對我們共同創業越來越有信心!】

很多錯誤,不親身經歷,你永遠不懂它的價值!

以愛之名,請允許我犯錯! 以愛之名,請眼睜睜看著我犯錯!

PS:太爺夫婦誠邀您關注公眾號「高太爺」,一起幸福一起成長!


為什麼老年人不聽勸?非要被騙了才明白?

(1)保安看到老大爺邊打電話邊在ATM匯款,老人的手機聲音特別大,電話那邊的人說了一口濃重的南方口音。

(2)保安上前勸阻,可老人不聽,忙著匯款。

(3)報告大堂經理,經理勸阻,未果。

(4)再報告行長,勸阻未果。

(5)銀行關門報警,派出所民警將老人帶回派出所,民警拿出諸多電信詐騙的案件,以案說法詳細向老人講解了什麼是電信詐騙,電信詐騙都有哪幾種,每種電信詐騙都以何種方式實施詐騙。老人未被說服。

(6)警車送老人回家後,老人再次去另一家銀行匯出40萬,被騙。老人報警。

老人不聽勸先後匯給騙子42萬 銀行為勸阻曾臨時關門


年輕人的成長過程,就像動物建立自己屬地一樣。吃虧,是他們感知世界邊界的一種本能。聽勸的年輕人,安全性高,活動邊界小;不聽勸的人,安全性低,活動邊界大。所以,年輕人是否聽勸不重要,重要的是讓他們成為哪種人。


講真,北大張頤武教授的《年輕時》一書,大家都可以看看的。

比如:

有朋友說起我微博里的常說「年輕人」,會讓人不滿,因為你好像在教訓人。我當然需要警惕這一點。」人之患在好為人師」,是對的。但這其實是我自己年輕時吃過虧,嘗過苦頭,受過益之後反思得到的一點點感想,時代在變,做人的方法是相通的。雖然微末,但拿來和大家分享,其實是希望今天年輕人少走彎路。

年輕時常會今天下決心,明天就變了。今天干這個,明天又覺得不適合。常會責怪父母師長不了解自己,其實自己更不了解自己。外人隨口一句,立即當真,真知道你的人說的反而不上心。一換位思考,從別人角度看自己。自己常是高估的多。二切實選好了就不放棄。古語說:「立志欲堅不欲銳,成功在久不在速。」

年輕時一定不能被小事細節糾纏住。一是沒有意義的事佔據了主要時間,如和同宿舍同學矛盾,和家裡慪氣,都徒然繞進去做無用功。二是無事忙的湊熱鬧,什麼都要插一腳,都不捨得放棄。最後什麼也抓不住留不下。一永遠先抓主要的。二堅決按計劃做事。古語說;「曲思於細者必忘其大,銳精於近者必略其遠。」

年輕時怕辛苦,怕難題。但這最不應該,因為精力充沛,可塑性強,負擔不重。難事都學得會,壓力都挺得住。年紀稍大,家累俗事太多,更難學新本領干大事。一不要太計較物質,看得遠一點,物質容易有,沒本事就沒有。二培養韌性,幹事有耐心,將來受用。杜荀鶴有詩:」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

年輕時總要湊熱鬧,大家混在一起才覺得踏實。太希望有別人照顧,有別人傾訴,總要把自己的一切和人分享。人應該融入社會,但不必每時每刻和人在一起。自己體會世界和人生,保持有單獨的時間,心裡會更通透。古語說:「聽靜夜之鐘聲,喚醒夢中之夢。觀澄譚之月影,窺見身外之身。」間離點學會感受內心。

年輕時最喜歡要求和責怪別人。專業選錯是父母的責任,學得不好是老師責任,生活不順是社會責任,戀愛不成是異性責任,有可能,但抱怨和斥責別人其實解決不了你的問題,也不能期望外部條件一下子改變,自己突然就萬事如意。這幾乎一定失望。你的問題最後是自己負責。古語說:「枉己者,未有能正人者。」

年輕時初見一人,初遇一事,佩服到五體投地,崇拜到一塌糊塗。初到異性,驚為天人,願意付出一切。初次出國,覺得如天堂。但處長了,就知道人難纏,事麻煩。因為見得少,又不善於識別忽悠和表演,難免專吃表面的一套。一稍克制熱情,二稍有分析能力。古語說:「尋常相見了,猶道不如初。」瞎衝動是笑話

年輕時不易集中精力。一是誘惑太多,朋友拉去玩,自己想著混,一下子就是一天。二是目標太多,一會想這樣來得快,那樣適合我,最後都沒落實。一要目標切實有可能性和具體路徑。二長期目標需要短期計劃,限時完成。否則就是空的。古語說:「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趁年輕從一個方向突破。

年輕時沒經過事,有麻煩往極端想。越掙扎越糟。如失戀後想報復或自殺,欠人錢還不上就詐騙。大問題可能就是小事一樁。真是大事也總有辦法。古語說:「事到萬難處,最容易忍心害理,一變而出下策。到這關頭,只有咬定牙根,不可放鬆一線,不可著急一步,緩緩挨過去,便是坦途矣。」打不垮就是關鍵素質。

輕時最不容易把握自己。很多少年成名有成績的,常充滿了得意之色,以少年得志驕人,說狂話,辦狂事,不知道自己是誰。最後很失落。當然也有看到別人年紀小小就不斷有人誇,就低落和沮喪。其實人生很長,得熬得住,綳得住,從十年左右來比。古語說:「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想有時。」不能太鬆了。

年輕時最不喜歡肯定別人,總是挑毛病。朋友的衣服配得不好看,同事的舉止有問題,客戶摳門不大方。別人順利是溜須拍馬潛規則,別人失敗是自取其辱該倒霉。和這個人吃飯議論那個,和那個在一起議論這個,沒一個順眼。學會與人為善,一和人交往氣氛好,二周圍人也注意你長處。古語說:「君子揚人之善。」

年輕時不知道如何克服浮躁。梁啟超講了胡林翼、曾國藩和李鴻章的故事:「胡文忠在軍,每日必讀通鑒十頁;曾文正在軍,每日必記日記數條,讀書數十頁,李文忠每日晨起,必臨蘭亭百字。蓋凡定大艱成大業者,無不從學養中來。」就是不晚起這一條,做到就不容易。養成好習慣,持之以恆,就從小事開始堅持。

年輕時覺得朋友間毫不拘禮。其實有忌諱:一不應該拿敏感的事宣揚嘲笑。如追求女友被耍的蠢相,被人戲弄的笨相,好色好財的傻相。二不應該拿不好生活習慣四處傳播,如不愛洗腳,不換衣服等。古語說:「與人相處,雖貴情投意合,亦不可狎昵太甚。笑語戲謔之際,必當有節。」好要顧及對方感受,都有感覺。

年輕時最難的是不著急。剛進了公司單位,看到表面勢力大的,就唯恐錯過好機會。發現別人已經在前邊,只有跳得更高。這有可能就是陷阱,被利用。也有可能已經是紅海,你不過是小數點後面的。一看什麼適合自己,找到最能發揮的領域。二看長期趨勢,找對大方向。古語說:「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不跟著哄

年輕時有時間精力,一定要下功夫看難一點的書,像哲學巨著,歷史經典,看起來枯燥心煩,但要硬著頭皮讀下去。一開始沒有樂趣,挺一段就會覺得受用無窮。每天20分鐘硬啃難書,養成習慣,以後再看閑書就容易。古語說:「觀書如交友,久與之習,必有熏染。」這是思想體操,不能靠微博吃飯。有底子就不怕。

年輕時我們常難以看透騙子,會上當。騙子的本領有二:一講故事,什麼怪事都說得活靈活現。讓你聽了就信。二揣摩你心理,你最希望什麼他就許給你,你最恨什麼就說幫你解決。最後把你的變成他的,把你利用完一腳踢開。古語說:「衰世好信鬼,愚人好求福。」對付要一是期望別太高,二是凡事求驗證。過腦子

年輕時最難和自己不喜歡的人相處,而這些人往往每天打交道,如老師、上級或同事等,你既不能逃離,也無法發作,就常在你旁邊。這最考驗你的耐心和氣度。不必刻意討好,但絕不徒然鬧翻。他的想法可以參考,他的做法可以琢磨,慢慢就學會相處了。李白這樣性格強的人都明白:「處世忌太潔,至人貴藏輝。」

年輕時覺得自己做得可以了,還有人挑刺找碴,就生氣窩囊。這再正常不過。做事對立面少不了,瞎罵沒用,但找得出你的硬傷,是他的本事,你沒話說。讓他挑不出毛病干著急,恨得牙癢沒辦法,是你的本事,他沒話說。做事像下棋,一定要從你的對立面的思路琢磨一下。古語說:」非察是,是察非。「對手是老師

年輕時難免對婚姻抱有浪漫的看法,覺得愛情是其中的關鍵,遇到現實一定會失望。相愛是主觀性的,但婚姻卻是一個社會組織的基礎,是客觀性的。這就需要雙方之間的理解、忍讓、客觀處理問題和評判風險和危機。古語說:「夫婦之道,有義則合,無義則離。」從來都有現實的考量和責任,不過分詩意反而走得遠

年輕時我們看見別人享受更多就會很不平衡。在比較之下,更容易焦慮和苦悶。這不奇怪,是進步的動力之一。但太過分地追求物質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形,讓我們偏執而刻板,失去美好的感受,忘記自己的大目標。古語說:「飢乃加餐,菜食美於珍味;倦而後卧,草荐勝似重裀。」不過分被物質控制會更自由和自信。

年輕時總慨嘆自己沒機會,其實一定有許多到手的機會被錯失了。一個考試,你可能考好卻最後沒考好。一個面試,見到關鍵人卻緊張講不出話。別人要你辦事,你卻疏忽大意出了紕漏。一次兩次就讓人把你擱一邊了。一要勤,多參與找機會,二要穩,機會來辦周全。古語說:「時不可以苟遇。」機會是自己找來的。

年輕時常會和已經定型的偏執人爭論,一定要分出是非,其實不可能。對方再怎麼樣也不會服氣,反而糾纏弄得很沒有意思。就算事後完全證明你的說法他也不會認賬。一知道說也白說就無需多說。二讓結果說話,你想的做的落實了大家會都明白。古語說:「言雖至當,言於必不受言之人,便是妄言。」少說沒用的。

年輕時非常在乎別人評價,經不起誇,更擔心有人說壞,一自己付出許多,還有負面意見,就憤怒失望;二在意自己形象,覺得自己對人善意,聽到惡意說法,就沒了心氣。從來幹事越多越有議論。一求多數人理解,二要更長時間考驗。古語說:「人譽之不足喜。人毀之不足怨。」一時毀譽不動心,關鍵自己成事。。

年輕時崇拜一個人,就不能說一句稍有差別意見,把自己崇拜的對象想成最偉大。因此就仇恨和貶低其他人,覺得任何人都不能和我的偶像相比,任何比較都是貶低,這就不能客觀地了解事物,只能讓心胸越來越狹窄,眼光越來越偏執,古語說:「君子之心,欲人同其善;小人之心,欲人同其惡。」視野稍開闊些好。

年輕時我們常說話很直接,覺得別人有毛病就說。一是常熱心提醒人的弱點,說的很透,自已以為是真心,但對方反而覺得你是侮辱他,不痛快,對你反感。二是當著別人隨口拿人家的隱私或小缺點開玩笑,博人一笑而已,但對方卻會在意。古語說:「須要有包含,則有餘意,發露太盡則難繼。」厚道就是少刺激人。

年輕時都不屑於老道理,但老道理往往是真道理,只要稍注意一下,就會有效果。有一副對聯有用:「存心要耐得煩,安樂都從憂患始;遇事務見其大,吃虧恆佔便宜多。」一是耐心找機會,不怕麻煩肯努力;二是看大方面,不怕吃虧肯分享。急功近利和想佔便宜是大毛病。這是老生常談,但對改掉性格弱點最有用。

年輕時我們常覺得自己比前幾代人高明,五四時人堅信青年必勝於老年。魯迅先生就如此,但和年輕人交往中卻常失望,看許廣平的回憶錄就知道。其實人性從古到今變化有限,騙子的手段一樣,人的情感慾望差不多。經驗還是有用的,什麼時代生存之道都差別不大。古語說:「後之視今猶今之視昔。」看開點就明智

年輕時總相信一種終極的方法可以解決一切問題,於是走極端,覺得其他不信這一招的都愚蠢。這種人常常一種極端走完又跳到相反的極端,常見年輕時最激烈的,老了又在反方向上最激烈,好笑。關鍵是對於人性的複雜缺少起碼的理解,終極上幻想,具體事悲觀。古語說:「愚而自專,事不治。」不輕信就不愚蠢。

年輕時初入社會,覺得自己一身本事理想,能大顯身手,但發現只做一些打雜跑腿工作,大事大方向根本輪不到插嘴。於是一種會嘲笑輕蔑,覺得周圍人都不行;一種會頹唐灰暗,根本打不起精神。但現實不像網路,可以隨意發泄,要實現理想就得耐心,從小事讓人信賴倚重。古語說:「處世忌太清,至人貴藏輝。」

年輕時容易犯的毛病是「小」,一是小氣,摳門就難以和別人相處,吃飯從不買單,和人辦事算計一點小錢,是麻煩。不擺闊,但大方點,有來有往,朋友多機會多。二是小心眼,以我劃線,凡稍不同的就辱罵搗亂。圈子小到只有幾個人,自己製造一大堆對立面。古語說:「只一個見小,便使百事不成。」大方大氣。

年輕時我們都容易一是自視才高,不可一世,覺得全是上一輩的責任,自己比他們聰明太多。二是吃不得苦,心理脆弱,覺得世界上的倒霉事都沖我來,總想享福。脾氣大過才華,心氣高過能力,這很常見。但才氣要轉成成績,能力要變為作為。古語說:「有才人肯不矜才,才方可用。享福人需能作福,福自無涯。」

年輕時心氣高,決心大,比起年老有暮氣要可貴。但負面的問題是聽不進別人的看法,看不得不同的做法。一覺得經驗陳腐,二認為他人糊塗。其實也有可能是你見的少,不知到世事艱難,路有兇險。多聽多問多留心不自作聰明,容易辦事。古語說:「懵懂人喚得醒,難醒的聰明人,人到自是自滿,神仙點化不成。」

年輕時容易隨大流,跟著哄。一是人云亦云,跟著流行的想法走,不能自己多個角度思考。你多想一點,就超出別人不少。二是急不可耐,最紅最熱的事情總要搶。紅海里廝殺,難有成績。這樣空消耗空忙活。古語說:「眾口嘵嘵之時,多一句不如少一句;眾目耽耽之地,進一步不如退一步。」找找自己獨特的角度。

年輕時最怕的是想法執拗、僵化。聽到一點合心意的話就奉為真理,把腦子當成冰箱的冷凍室,觀念立即就凍成一坨冰,再不吸收東西。這就造成一是想法偏執,不知道真問題都很複雜。二是行動笨拙,只會走直線,不知道世界上有許多選擇。古語說:「一葉蔽目,不見泰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多見識多比較。

.......

建議小朋友們買來看看。

有些年輕人,你一看他對知乎回答問題的評論就知道,他其實該讀讀這樣的書。


其實,長輩們能勸什麼呢?

有修養、講禮貌、注意安全、好好學習、保重身體、別熬夜、多吃蔬菜、天冷加衣、天熱別中暑、別交狐朋狗友、別抽煙、別酗酒、在不同的年紀干與那個年紀相適應的事,最後,守法。

這些都是對的。

但是,除了黨員,誰能一生只行正確之事呢?

與其他答主不同的是,我個人並不反感他人對我的勸誡,正如我能體諒自己內心深處的冒險衝動和叛逆之心一樣,我也可以體諒那些關心我的人出於愛而做出來的好為人師的行為。

我討厭的是在我聽了許多道理後,依然不慎犯錯時,長輩們面帶嘲諷地說,呵,你看,我早說了。

這句話常使我心底產生一種非常惡毒的猜測,那就是很多以愛為名展示出來的諄諄教誨,其實並非是為我好,而只是為了證明,他能預判我的生活,他比我自己還了解我,他希望我能在犯錯、付出代價後,意識到他對我的重要性,今後心甘情願的被他操控。

這是愛嗎?

如果這是愛,那為什麼在我犯錯、受傷、絕望時,你首先考慮的是論證你的正確,而不是彎下腰來,陪著我,手把手的拉我出來?

如果這是愛,為什麼在你心裡,維護所謂的長輩威嚴要比維護一個受傷的孩子的心靈還要重要?

舉個簡單的例子。

我們在生活中都會遇到無論你做出什麼選擇,無論你選擇職業還是選擇戀愛對象,都會板著一張看破紅塵的臉朝你潑冷水的人。

這樣的人說的時候都會以我經驗多,我是為你好開頭。

一旦最後你的選擇錯誤,他立刻就會忙不迭跑來說,你看,我早說了。

而一旦你選擇正確,那你壓根就不記得他說的話了。

對於這種立於不敗之地的勸誡,對於這種以預判他人失敗為樂,甚至有時會為了讓自己預判正確而從中作梗的人。年輕人若聽他的話,那不是傻叉嗎?

而同樣的,恕我直言,當下社會的年輕人,對於一些容易上當受騙的長輩的大多數指責也全然是出於論證自己比他們更理智、更聰明、更懂這個社會的目的,沒有感同身受這一說。

人在沒有話語權時,總會希望他人能理解自己,而一旦自己抓住了話語權,卻常常忘了去理解他人。

在知乎上,從某種程度上講,大多數答主,大多數像我一樣,沒有乾貨,只會兜售故事和個人觀點的答主,都犯了好為人師的忌諱。

但我一直秉持的態度是,無論寫什麼,說什麼,都要當成自言自語。不要揣摩他人想聽什麼,也不要擔心他人到底能聽進去多少。我只說我想說的,說完了便理所當然地閉嘴。

之所以要抱著這樣一個態度,原因無他,就是想儘可能在表達觀點時保持一個真誠而純粹的動機。畢竟,人也只有在自言自語時,才會說心底的話,才會只管傾訴而不管接收。

但很多長輩在對年輕人進行勸誡時,其平靜的表情下,並非全無所求。

有答主提了服從性測試,還有答主說是為了展示威嚴。而據我的觀察,在有旁觀者在場時,很多四五十歲的長輩,他的勸誡就只為了向旁觀者展示他的個人魅力和成熟度。

更有一些老人,他們之所以逮到年輕人就講大道理,原因其實很可悲,就是他們獨居時間太久,寂寞太久,被社會拋棄太久,所以要借一切交流的機會,謀求存在感和在他人心中的重要性。

倒不是抱著目的去勸誡年輕人有什麼不好,而是,當你抱著目的去勸誡他人時,他人一旦拒絕,你就會因目的無法達成而產生挫敗感,近而對年輕人產生一定的誤解,脆弱的人甚至會多次被年輕人拒絕後,懷疑自己的人生。

換句話說,你有勸誡的權利,但你沒有「恨鐵不成鋼」的權利,畢竟他人要成為什麼,別說你,有時就連他本人也不知道。

而若你把勸誡當成一個自言自語的過程,一個回答他人問題的義務,一件作為長輩理所當然該做的事。做完,也就完了。年輕人最後到底活成狗還是活成人,你縱使千萬般擔憂,也只能退避三舍。

最後要說的是,有答主說,一個人的話語重量,跟他的社會地位有關,當你覺得他人不聽你的話時,你要琢磨一下,自己如今到底混得如何,有沒有資格去指導他人。

在細分的專業領悟,這話是對的。比如馬雲談電商,你不聽,那就是你的損失。

但在人生層面,在你決定你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的時候,請把權威和大V當成屁,包括我在內。

謝謝。


推薦閱讀:

腳氣會傳染到身體其他部位嗎?
「3個月不曬被,600萬蟎蟲陪你睡!」是真的嗎?
韓國男星一般是怎麼選擇服兵役時間的?
為什麼做飯俗稱「下廚房」,不是「上廚房」呢?
夏天如何滅蚊?

TAG:人際交往 | 人格 | 家庭教育 | 生活常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