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城市是否出現「千城一面」現象?
那麼在發達國家是否出現過「千城一面」的情況?有沒有值得借鑒的案例?
首先,不同意樓上僅用美國幾處大城市舉例的對比方法。美國起初只是殖民地,其文化歷史發展才幾百年而已,可以說是一個幾乎沒有傳統文化的國家,又如何能形成地域特色。因此,美國各大城市的建築風格給人的感覺都是很現代、科技,類型單一。拿歐洲舉例,歐洲的實際面積是1000多萬平方公里,比中國只大了一點點。但是歐洲的大部分國家都能有屬於自己的一套城市風貌。
===================3月1日修改===================
非專業人士,僅表達個人觀點,求傾盆。先上圖。許多人批判「千城一面」時停留在問題表面,我認為此類觀點實質站不住腳。上面這四張圖,去掉了地標,有多少人能分辨出這四座城市?難道就此可以推斷美國的城市也都是「千城一面」?
對於「千城一面」這一現象的客觀理解,我比較贊同另一個相關問題中的回答:
中國的城鎮化目前的格局是千鎮一律,誰能解釋一下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 - 周看的回答總的來說,千城一面是現代城市建設難以迴避的問題,同一國家或地區(主要取決於國情、歷史和文化等)大部分城市的特徵都趨近相似。真正要建設有所謂「靈魂」的城市、展現所謂「城市魅力」,需要關注的是精神、文化層面,而非物質層面。
===================3月1日修改內容===================
首先感謝 @Xeny Ma 提出的意見我認為將歐洲和中國的城市作比較並不完全妥當,這其中包括了許多歷史、國情的原因。
現代商業城市概念的起源便是中世紀歐洲,而中國自古以來都是農業大國。「城」在中國古代只是一個很小的範圍,大部分人口都是農業人口。中國目前大多數迅猛發展的城市都是在改革開放後才開始建設,並且是引進了美國的城市概念發展的。再考慮到中國城市人口密度與歐洲城市人口密度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建設高層公寓樓、辦公樓比堅持別具一格的「特色建築」更為可行,否則極有可能成為通勤災難(事實上現在都已經有很多城市通勤困難)。
以上海為例,上海直到1843年開埠為止都只有中華路環以及周邊的一小部分。劃分租借後上海才得以迅速發展,有了如今市中心地區(尤其法租界地區)大片的歷史建築。解放後乃至改革開放後才開始大面積建造摩天大樓,高層住宅樓等。要知道上海已經是一個很早開始發展的例子了,大部分現在被指責「千城一面」的城市都是改革開放後才開始發展起來的,借鑒了美國城市發展模式的高密度城市發展不可避免的走向現在的這個困境。
因此,我的觀點是在這樣的國情和歷史背景下,中國城市以現在的方式發展是難以避免的。當然我也不是說支持攀比建造摩天大樓,以及出現空城這樣的問題顯然是荒謬的,但「千城一面」的鍋不該只由中國背。我覺得這個問題本質上是土地制度的問題。
首先,不能拿美國做對比,因為美國是沒有文化根基的國度,因此,沒有所謂的地域特色下發展出來的現代化,自然很容易城市和城市間很接近。而對比拿歐洲來講相對合適。
造成這樣的問題在於有非常多,但是根本的問題是土地制度有問題
當然相對次要的就是:各地沒有城市美學相關法律,沒有大規模舊建築保護的法律制度一、全區保護
首先,先談談歐洲甚至東亞東南亞城市為什麼能把舊城保住。(當然美國沒有什麼舊城)①巴黎:1930《風景名勝區古迹保存保護法》巴黎市3/4的行政區範圍屬於保護區,建設工程要經過文化部歷史建築師審查。②羅馬:全區保護類建築分為兩部分:中世紀以前的建築一定要保留原貌,不能加層,加高,內部不能改變,二次大戰時期的建築外觀不可改變,內部可以改造。.....相關城市很多。但是第一點要談的是,舊城保護是全區保留,而且要上升到法律層面。這點中國也有一兩個城市還可以。比如蘇州,麗江,大同,大理之類的。做的最爛的當然是北京,特別是北京把那麼小範圍的衚衕化為保護區,自然導致其他衚衕區的大拆。所以說中國落後別人50-100年不為過。甚至很多人出國玩還嘲笑他國沒有高層建築,顯然是無知愚昧的表現。二、新舊城的關係
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擁進城市,新城需要大量的開發,因此歐洲城市普遍存在新舊程度 緩衝帶和過度空間,這些過度空間成為綠化帶或者公共空間的配置。
隨便百度:維也納,巴黎,倫敦之類的。但是這些法律在中國行的通嗎?個人覺得不行,為什麼?
根本原因是中國土地制度有問題。1:公有制下個人沒有保護自身房屋的權利。在公有制前提下,個人的房屋所有權歸政府所有,所以如果官商勾結,那麼土地制度會促使個人或公民根本不能維權。2:中國的古建築或文物保護法對城市破壞的作用更大。在古建築保護法還沒出台之前,舊建築是不能隨意拆除的,但是,中國的古建築和文物保存法出台後,卻沒有進行全區城市的保護(個別城市除外)比如北京,上海,廣州只畫出保護的零星範圍,這就導致沒有被規定的範圍在政府的權利下可以被大面積拆除,而且十分合法。而政府在巨大的利益推動下,是一定不會管文物的問題的,背後的政績考核以及資本的積累是推動大規模舊城拆除的誘因。3:土地公有制下的城市美學錯亂如果土地是小規模小規模開發,那麼其實單位面積上的建築豐富性是很多元的,一棟棟舊建築也可能被保存下來,但是土地制度公有制下,催生出來的經濟效益,導致大面積的建築群千篇一律。美學問題又沒有法律層面的設計,大街廓必然導致小規模且多元性的消失。那麼是不是要土地私有制就可以了呢?
也不行土地私有制下還需要大面積的法律限制,並且將審核權和建設權和所有權等進行分開才是舊城保護的根本。非專業人士,就當講個笑話。
大家都知道我國一直有援非項目,幫當地人建了很多建築。之前駐非洲的時候,我一眼就能看出哪些是中國隊伍建的,哪怕是去一個完全陌生的非洲國家。當年我在金沙薩,開車走一條新路回駐地,突然路過一片小區,尼瑪風格跟三線城市城鄉結合部小區一個風格啊!!!趕緊打聽一下,果然,是個中國建築隊伍在做,我忘了哪家了。
有在金沙薩的知友可以去轉轉,體育場向西直走,注意路北。而且,中國援建隊伍尤其愛造體育場,這玩意放之四海而皆準啊,根本不用動腦設計。你問是否有千城一面?別的國家不敢亂說,反正讓中國隊伍來建,那是妥妥的能建出來的。這個問題,從我淺薄的個人角度,覺得與最近超火的那個回答有關:現階段審美水平就這樣,你還能咋辦?胡說,北京有大褲衩,蘇州有秋褲,多麼有特點!
身在歐洲,若不是憑藉標誌性建築(如科隆大教堂或盧浮宮等等)和文字,其實根本分不出在哪個城市。就好比把你空降在一個園林,你怎麼知道這到底是蘇州的拙政園還是揚州的個園!
真正能很明顯區分開的是啥?地標建築啊。
國內搞地標的你們也不開心,這很難辦的。⊙_⊙我是想說,工業化時代非常提倡標準化生產,城市也是產品之一。差異,定製,設計感,那是奢侈品。專門給你開模做一個獨具匠心的產品,那都是白花花的銀子。你們這些搞設計的能不能少為難點搞結構的……
當然,有錢了就可以隨便一點。美國比較容易辯識的要麼是比較早的,要麼比較晚近。除了標誌性的摩登大樓,普通的現代高層真心都同質化。推薦閱讀:
※我是不是没有建筑天份?
※如何在屋頂建造花園?
※如何辨別建築大師的坑貨作品?
※這是什麼地方的什麼建築物?
※荷蘭建築設計的水平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