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也曾多次爆發鼠疫,卻沒有留下像歐洲對黑死病那樣的深刻歷史記憶?
在西方中世紀歷史研究和陳述上,黑死病是繞不過去的一環。甚至很多歷史學家將中世紀農奴制的結束、工商業的發展和宗教影響力的下降都歸於黑死病。
中國古代也曾經多次爆發黑死病,但相關記錄一直散落在正史的邊角或者私人的筆記上,在史學研究上也一直鮮有提及。一直到近些年才開始有歷史學者著手黑死病對中國歷史的影響研究;但普通大眾對此也沒有太深刻的印象,甚至不知道中國歷史上曾經有出現過黑死病。 想請教一下大家,這種對黑死病的歷史記憶差異是怎麼形成的?~~~~~~~~~~~~~~~~~~~~~~~~~~~~~~~~~~~~~~~~~~~~~~~~~~~~~~~~~~~~~~中國歷史上的鼠疫爆發情況可參見:《鼠疫:戰爭與和平------中國的環境與社會變遷(1230-1960年)》 作者:曹樹基 李玉尚
《《上帝的跳蚤》》作者:京虎子
正在寫有關醫學和社會的文章,可以稍微說一下,具體的歡迎關注專欄。
烈性傳染病對中國社會結構的衝擊同樣很大,專業研究雖不多,因為學科比較專門化或者偏門,很少被普通人關注倒是真的。對於中、西方對同樣烈性傳染病的「記憶」為何如此不同,實際上是很好的文化/社會比較學話題,絕非玩票的人能說清楚的,要硬說,我個人觀點是:面對衝擊,兩種社會形態下的「反推力」來源不同。
在歐洲,烈性傳染病,以黑死病為例,一開始對應的是宗教的崛起(公元3-5世紀),隨後則是人本主義的誕生(公允13-16世紀),一步一步,文明得以發展,所以有人說,(西方語境下)疾病史就是文明史。有心讀者如果去看一下黑死病流行時的社會歷史,就可以發現,伴隨疾病的,是民間力量對社會生活的積極介入,催生的是宗教精神(人道主義)的完善和科學(理性)主義的達成。一部黑死病史,可以濃縮為(基督教)社會發展史,從驅逐(疾病史上帝之怒,患病者不容於「主流」社會)到接納(醫院的誕生)再到醫學科學的誕生,(幾乎)沒有國家什麼事兒。
中國則不太相同,由於中國歷史絕大多數時間是在一個統一王權控制之下的,這和歐洲截然相反,在這個層面上,早就有學者(梁其姿)論證,(在中國古代)疾病與人的關係,很可能比政治更靠近,中國歷史上的大瘟疫,往往導致政權動蕩,東漢黃巾起義、李自成敗退北京城,背後都有烈性傳染病的影子。所以對於大疫,歷來政府都是抱著「政治覺悟」來進行干預的,這種覺悟和儒家的「仁」有些很好的契合點,從藥局要定期施藥再和免費治療吃喝的疫所,無不有著政府決策的背景(是為仁政),乃至於近代清政府鼓勵建立社會醫學組織來合理處理傳染病者,也是先政府搭台,後群眾唱戲。
中歐兩者的顯著不同其實導致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熟悉醫學史的一定會明白:對待重大疫病,中國比歐洲更具「人道傳統」(雖然這個詞語是歐洲發明的),很少有歐洲歷史上血腥對待「病人」的黑歷史,根本原因是兩者推動者不同——個人對異於常人者是恐懼,繼而排斥殘害,政府則意在安撫,別給鬧出異端,寧願伺候好了也不能放任不顧(否則就動亂威脅唯一的王權)。
不能以西方醫學史的標準來看待中國醫學史,兩者的「記憶語境」是不同的。早期農業社會人口流動極其弱,難以大規模傳開。
清朝開始近代化後人口流動大了出了個伍連德。
天佑中華吧。
朱元璋和元順帝的親戚都暴病去世了不少,但是在改朝換代的大背景下,都被忽略了。
我覺得有3個原因:1、我們國家古代的衛生習慣要遠遠好於歐洲中世紀---歐洲中世紀對古代的希臘羅馬文明繼承十分有限。為什麼現在歐洲人比中國人能喝酒?因為有一段時間歐洲的水根本就不能喝...不能喝酒的都被淘汰了...老外為啥用香水?因為歷史上都不洗澡,太臭了...相比之下,我國有燒開水,吃熟食的習慣,還有良好的排水系統,垃圾處理機制,比如糞便返田等等。良好的衛生習慣降低了瘟疫的爆發概率和嚴重程度。另外我國的醫學傳承也要好於歐洲。2、我國古代不是沒有爆發過疫情,但是國土面積廣大,又是農業社會,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想想我們的祖輩、曾祖輩,有些人一輩子連鄉都沒有出過---人口流動有限,所以瘟疫想跨國傳播是有困難的。歐洲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小國林立---需要進行的物資交換更為頻繁,人口流動大,會加快瘟疫傳播的速度。3、因為文化原因,我國的歷史記載集中在「人心」的分析記錄上,對科技記載、文化記載都不太重視,加上統計學的落後(政權不下縣,鄉里為自治體),關於瘟疫的記錄本來就不太充分。而且一翻開常規歷史書,都是講王侯將相,改朝換代等等,總之大多數都是在關注政治、軍事、人物命運之類的,對疫情、科技、文化等也缺乏了解。-------------------------------------------------------鑒於有評論提出了異議,雖然我覺得吹毛求疵,但是考慮到自己理工出身,應力求嚴謹一些:對第一條中提到一句:「為什麼現在歐洲人比中國人能喝酒?因為有一段時間歐洲的水根本就不能喝...不能喝酒的都被淘汰了...老外為啥用香水?因為歷史上都不洗澡,太臭了」 一句,我的主要依據是道聽途說,尚有待考證,權且一樂即可。鑒於又有評論剔除了異議,雖然我覺得不求甚解,但是考慮到自己理工出身,應當力求再嚴謹一些:
以上」道聽途說「一句屬於謙詞。我這麼傲嬌且牙呲必報的人,不會真心承認自己道聽途說的。
歐洲因為中世紀某一段時間較差的個人及公共衛生習慣,出現了以低度酒代替飲用水,以及採用香水遮掩體味的情況。以上情況經過我誇張的修辭手法,變成了「為什麼現在歐洲人比中國人能喝酒?因為有一段時間歐洲的水根本就不能喝...不能喝酒的都被淘汰了...老外為啥用香水?因為歷史上都不洗澡,太臭了」這句話。事實上,歐洲人比我們酒量大,主要是因為基因問題,以至於我們的喝酒上頭都成了英文的專有名詞asian flush。而香水最早出現在美索不達米亞,在古埃及及古羅馬等衛生習慣較好的年代均有使用,因此,廣泛使用香水並不僅僅是為了遮掩」不洗澡「引起的體臭。但是,」以酒代水「和」香水遮臭「這兩種情況都是存在的,希望了解詳情的,請自行翻牆google。虱子多了不咬債多了不愁。
歐洲一次集中毀滅大部分人口的災難不多所以記憶猶新,中國從人口統計看每改朝換代一次實際上都相當於世界毀滅重來一次。黑死病是淋巴腺鼠疫 我看一本書上寫的首先侵襲了中國 吞噬了1/3的人口隨便搜一點,你也可以看維基百科1334年黑死病導致當時中國的湖北省人口減少百分之九十。1353-1453年元帝國境內八個地區的人口因黑死病減少了三分之二,死亡總數約為2500萬。《元史·五行志》:「至正四年,福州、邵武、延平、汀州四郡,夏秋大疫。五年春夏,濟南大疫。」余闕《青陽集》卷八《書合魯易之作潁川老翁歌后》:「至正四年河南北大飢,明年又疫,民之死者半」。居住在濠州(今安徽鳳陽)鍾離太平鄉的明太祖朱元璋一家九口,在至正四年四月初六至二十二日的半個月內,接連病死四人(其父母、長兄及一侄),可見此次疫病之烈。1344~45年爆發於中國,47~48年傳播到歐洲,時間上好像來得及,但仍不能確切證明兩者必有聯繫。
換個相通的話題,你說國人對幾十年一次的饑荒有沒有深刻歷史記憶呢?
我看是沒有的,那些年才過去多久?
隨口說幾個原因:
1、歷史是士人寫就的,宣傳由上層建築把控;2、自上而下壓制的權力結構,形成畸形但穩定的管理模式。
皇帝是天子,是天人合一的最高體現,正如皇帝要對蒼生百姓溫飽負責,董仲舒把天下出現大型災害解釋為 上天對天子行為不滿的表現,皇帝做得不好就該下罪己詔。一樣的權力結構,「父母官」對「子弟民」也具有類似的【管理責任】,但由於官員的權力源自上級,所以「父母官」在實際操作中只需對上級領導負責即可。所以在他所轄區域出現大災難死人事件前,這些「父母官」往往對朝廷 報喜不報憂、誇大產量;在所轄區域出現大災難時,「父母官」怕受上層處罰,對災情掩蓋都來不及,待到實在蓋不住「災民」屍臭味才向朝廷申求幫助,一旦申求扶助成功又開始誇大災情,坐地起價,一層層錢糧進口袋。3、中國地大物博人口多,通訊不便。舊時,中國缺乏理論科學發展,民眾缺乏基本的科學素養,因此民間習慣以訛傳訛,給外地災情蒙上迷信的色彩,以鬼怪、因果報應來解釋災難成因,非災區群眾難以對災區產生同理心。比如說黃泛區受災群眾逃難至江浙富庶地區,更多得到的不是包容同情、而是排斥諷刺。黑死病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瘟疫之一。起源於亞洲西南部,一說起源於黑海,約在1340年代散布到整個歐洲。這場瘟疫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約7500萬人死亡,根據估計,瘟疫爆發期間的中世紀歐洲約有占人口總數30%的人死於黑死病。
一免疫力永遠在和傳染病賽跑
學過傳染學的知道 傳染病最開始的爆發期是最強的
比如黑死病第一次進入美洲 爆發期來臨 大量印第安人死亡 然後隨時時間慢慢過去 人口又慢慢恢復過來 只可惜殖民者沒有給印第安人這個機會說到底有一定免疫對抗的人才能在進化中生存下來當黑死病再次襲擊這個民族 人口減少就沒第一次那麼嚴重 免疫力永遠在和傳染病賽跑 免疫力在不斷進步中國人沒有經歷這種傳染病爆發期入侵帶來的人口驟減 可能跟中國人有這方面的對抗歷史有關我可以說是因為人多嗎?
因為經常被知乎er黑的中醫。
歐洲鼠疫發生前,曾將貓趕盡殺絕,鼠疫段時間內難以遏制。中國貌似沒有將貓趕盡殺絕吧
光緒二十八年(1902)春夏間,高陂三洲鄉鼠疫蔓延,死60多人,至五月中旬始息。
光緒三十年(1904)六月,水災,大麻社銀溪沿岸橋路田地半數遭沖圯,溪口商店崩塌數間,李子坪山崩,龍頸凹橋毀。
是年,張龍雲、張際雲、饒熙、彭蔭薌、鄒魯等人創辦樂群中學。民國3年(1914)改名大埔縣立第一中學(今大埔中學)。
光緒三十一年(1905),創辦在城官立高等小學堂,公立仰文、永青高等小學堂,坪沙丘氏兩等小學堂,埔北兩等小學堂,洲田劉氏初等小學堂等。
光緒三十二年(1906)十一月,三河城天花流行,幾十名兒童染病死亡。
是年,創辦三河醫局。永興甲戴芷汀每年捐資250元為常年經費用以施醫、施藥。
宣統二年(1910)夏,三河天花流行,有幾十名兒童染病身亡。
是年六月十四日,高陂內山數百人集隊反對釘門牌,到高陂仰文學校(今高陂中學)燒圖書器具,燒掉黃、李兩姓人住房兩座,搶搗廖某商店l間(當時因為省咨議局議員羅文光回籍在仰文學校設宣講所,鄉民認為釘門牌即收人頭稅,宣講所即為抽收人頭稅機關)。縣令胡良銓馳請府道派兵鎮壓,後經胡知縣與各鄉紳士多方斡旋,風波方息。
宣統三年(1911)三月,三河鼠疫流行,染疫死亡者140多人。是年七月,水災,在城之汀江、漳河、靖河三水同時暴漲,浸入縣署二門,五日始退,其水位超過道光二十二年和咸豐三年。華僑曾捐款賑濟。是年秋,革命軍光復大埔,成立縣政府。是年十月,鄉人陳喬谷驅逐巡檢李嘉穎,自稱都校。
是年十一月,江西、廣東、福建三省的三點會頭領林嵩山到三河強迫商民入會,被管帶藍揆芳當場擊斃1人,擒11人,解汕處決,林嵩山中途逃逸。是年十二月,由高陂羅雲石、楓朗羅子衡集股購買的鐵底船大埔第一艘小輪船「捷安」號開航。是年冬,縣令胡良銓見清廷大勢已去,表示願意交出公文鈐印,十三區自治會代表決議成立臨時政府,選張龍云為民政長。地方地痞趁機騷擾,胡良銓也乘機逃逸,臨時政府無形瓦解。後,全縣公民大會改推張秩卿為民政長(未就任)。十月,安撫使熊長卿派管帶刁其昌駐埔城,眾推刁其昌為臨時縣長,局勢暫告安定。是年,茶陽城西仙基橋興建(於1915年建成)。民國元年(1912):
大埔縣勸學所改名為督學局
民國二年(1913):
2月,大埔縣立女子小學校創立於縣城文昌宮。
是年,在城鼠疫流行,各鄉染疫死500多人,吳宜一家7人盡死。
民國三年(1914):
5月21日晚,大雷雨,高陂水漲丈余,葵坑、陂營、赤坑、三洲等處沖壞房屋、店鋪數十間,田地半數被沙壅,銀灘水田被沖毀六七十畝。
是年,北洋政府頒布《國幣條例》,規定以銀為本位,以元為單位,鑄造「袁世凱頭像」銀元(袁大頭)流通全國。大埔縣「袁大頭」與粵鑄「龍洋」以及外國銀元同時流通。民國四年(1915):
百侯天花流行,死孩童48人。
民國五年(1916):
三點會頭領林嵩山潛至三河圖劫,警察署長劉揆士探悉,派警緝捕,追至東文部渡頭,林鳧水欲逃,被警察擊斃。
民國六年(1917):
是年,保安甲何屋段鼠疫流行,民國9年複發,饒、何、餘3姓死43人。
是年底,宮市(虎頭沙宮前街)失火,焚毀商店50餘間。民國七年(1918):
1月1日,湖寮禮記失火,焚毀商店10餘間。
1月3日下午2時,地震,民房崩圯不可勝數。 2月,陳炯明率軍援閩,駐守三河。4月17日,孫文、譚人鳳、譚延闓、胡漢民至三河勞軍,規划進取。2月,開始下雨,7月才停止,三河水漲20餘次,停市40餘天,高陂、平原鄉民采樹葉挖土茯苓以充饑。是年,縣立第一小學校創立於縣城何家祠。民國八年(1919):
1月3日,大雪。
3月,太寧上店發生鼠疫,楓林頭、龍潭腹死80多人。夏,賢水、淡坑痢疾流行,死10餘人。民國九年(1920):
夏,縣城鼠疫流行,死180多人。
7月,陳炯明自漳州回師大埔,粵督莫榮新派桂軍御於大埔境內,兩軍在東城、坎下、黃沙一帶激戰,桂軍戰敗,統領劉志陸退守三河,在城外高山再戰,桂軍又敗,退守高陂,復敗於平原,於是從沿河潰逃。9月,浙軍由閩入粵佔據大埔縣城,粵軍駐守高陂,閩浙聯軍副指揮張某率2000人,在三河截鹽船多艘,遭粵軍蔡德部截擊,斃十數人,擄100多人,又在高陂高寨頂附近激戰兩晝夜,粵軍退卻,浙軍也拔隊到潮州。是年,汕頭鎮守史劉志陸撥款在平原探簡窠創辦潮梅陶瓷工藝廠。民國十年(1921):
冬,成立大埔旅潮(潮州)同鄉會。
民國十一年(1922):
春、夏,鼠疫在縣內蔓延,3月大麻小留連續發生,死數十人,7月始息。4月疫及西河漳溪,全圩遷避。5月高死8人,縣城死200餘人。6月,大風,飛砂走石,同仁吳氏祠塌,壓死2人,高陂則遍地瓦飛牆倒,樹木吹折十之五六,百侯、石雲卷拔樹木難以數計,埔北洋門、石田繼以大雨,近溪橋圳田園崩圯無遺。 5月21日,陳炯明叛變,迫孫中山下野,潮梅善後處長擁護孫中山,撤各路兵回汕。12月7日,大兵雲集高陂鎮,約萬餘人,商會董事丘達根,留省學生黃為元及商民數人被殺。贛軍混成旅奉陳炯明令人閩,方出境,又回同仁區徵發民夫1800餘名。是年,大埔縣督學局改為教育局。
民國十二年(1923):
2月,東路軍司令許崇智率部由鬆口搗潮汕,贛軍駐高陂拒截,許崇智部王懋功由三河分兵下內山、三洲,與贛軍戰兩小時,贛軍退,許部進駐高陂,置五驛站,在城、維新、同仁、百侯、石雲各雇數驛卒以傳遞情報。
4月,許崇智與陳炯明部在梅縣打了一仗後,由高陂向潮汕撤退。此役,大埔人民為支付軍費損失甚重,計:同仁約1萬餘元,雙坑2萬元,石雲5.6萬元,高陂先後索餉12次共數萬元,其餘各區損失均不下1萬元。夏,天花流行,百侯死20餘人,石雲、雙和鄉死30餘人。民國十三年(1924):
春,陳炯明部洪兆麟率部入閩,由湖寮經莒村、長教,駐紮半個月,索去軍餉1萬餘元。12月,許部旅長張民達驅陳部朱得才,朱潰至高,洗劫了五六戶人家。10月,新學生社大麻分社設立平民學校1間,開展農民運動的宣傳。 11月,天花流行,三河死110餘人。
民國十四年(1925):
5月間,中國國民黨省黨部派蕭雋英、徐鹿琴、郭棟材回大埔籌建國民黨大埔縣地方組織。
夏秋間,在高陂蜆子坑竹頭下成立中共大埔縣第一個支部。是年,國民革命軍東征,陳炯明余部洪兆麟竄潮安,後又溯江而上,至桃花,商店被搶一空,至高陂強令派餉,劫掠20餘萬。旅長謝文炳部在三河舊寨、楓朗,旅長葉柏質在岩上分別索餉,劫掠也達數萬元。是年,范鏡芙等募捐創辦「三河平安社」,捐有基金2000餘元,生息施藥、施棺。民國十五年(1926):
3月,中國國民黨大埔縣黨部成立。
春,太寧組織了大埔縣第一個農民協會,並開展了「二五減租」運動。 5月,中共領導的青年團大埔支部成立,有團員7人,書記為廖寸鐵。 夏,鼠疫流行,三河死數十人。8月11日,太寧鄉等地農會會員數百人,協助北伐軍進攻永定縣城,獲得北伐軍獎旗一面,獎旗上寫著「十五年秋後,我軍入閩,道經太寧,深得鄉人之贊助,特送此旗,以作紀念」。10月11日,中共大埔縣部委員會在茶陽養育堂成立。民國十六年(1927):
春,太寧農會利用春節拜年,向群眾募款及向祖嘗攤款購槍七八十枝,隨即成立大埔縣第一支農民武裝隊伍「太寧農民自衛軍」。
2月9日,太寧、青溪、散石里等農會1000餘人舉行孫中山逝世兩周年紀念大會,會後,到縣府請願,高呼「實行二五減租」、「合理攤派軍餉」、「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等口號,聲勢浩大,縣長被迫接受農民的合理要求。4月,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即「四·一二」政變),大量屠殺共產黨人。中共大埔黨組織與閩西特委商定,5月上旬在高陂、茶陽兩地同時舉行武裝暴動(高陂暴動因洪水暴漲未進行),並成立了國民革命軍大埔縣人民革命政府,同時聯合太寧和桃源等地農民武裝力量成立大埔農民自衛軍獨立第一團。5月,中共附城區委在太寧成立。6月,鼠疫在雙坑流行。自民國13年至16年4年間,雙坑連年鼠疫,每年都有二三十至四五十人死亡。清末~民國 南方很多地方都有鼠疫或其他瘟疫,解放後開始免費打疫苗和衛生宣傳等,現在老人也以為沒有發生過鼠疫,大概也是得過鼠疫的都死了也沒有後代,而記載只存在縣誌這些機構里,普通人可沒什麼機會看到。國內古代瘟疫通常和戰亂,饑荒一起,所以……
近代的看看這個答案吧http://www.zhihu.com/question/24522633
如果光景好,大家生活衛生條件好。如果光景不好,然後老鼠被吃光了。
推薦閱讀:
※像SARS,H7N9這類傳染病事件是如何收尾的?
※醫生在手術中感染艾滋病等傳染病的可能性有多大?
※醫學工作者在進行高危傳染病治療時如何保護自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