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高達SEED系列TV作品中對機體性能及裝備的描述很少?

很多地方新機體出場都是一句話帶過,或者乾脆沒有介紹,全靠後期官方網站設定補全,為什麼採用這種模式


因為很多分鏡已經對機體性能描述過了。

映像化作品的機設其實都是由靜態動態兩部分組成的,前者包含官方給出的設定稿和文字說明,而後者是實際在正片中的各種動作和演出效果。至於為什麼在商業化作品裡以後者居多而少見前者的體現,隨手舉一個例子就可以說明緣由。

Q:請問下面這張來自種命的截圖包含了多少和機體性能有關的信息?

A:首先,可以看出這是場1對多MS戰鬥,從藍天白雲的背景來看是發生在大氣層內的天空中。所有機體都沒有乘坐額外的SFS或其他輔助飛行載具,因此單機的推進力均足以完成空戰。

接著,被確認擊墜的3機中唯一能確認到特徵的是下面這台在飛機頭下藏著高達下巴的,它的真身是原本來自SEED MSV由「開膛手」愛德華·哈里遜駕駛的GAT-X333強奪高達航空強襲制式。除開能夠變形為圖中這樣類似常規固定翼航空器的MA形態外,相比種TV里和災厄、禁斷搭檔出擊的簡化版強奪來說最大差異是由輔助機械手在機身下方攜帶的第二對副翼;其主要用於攜帶長距離高強度空襲下需要的機炮、導彈、炸彈、輔助引擎等裝備,兼具提升飛行性能的用途。雖然已經是舊時代的機體了,但標配臉接實彈的位相轉移(TP)裝甲以及從光束到實彈的各種武器,使其依然能在大氣層內依靠稀缺的單機空戰能力於地球軍中佔有一席之地。

最後,中間開火的機體是ZAFT方面作為下一代王牌機開發的傳說高達。相比於其前身神意高達多達43門光束炮的第一代龍騎兵系統來說,在炮口數量上不升反降的賬面很容易讓人產生一代不如一代的錯覺。但是這張截圖第一體現了傳說鐵定能夠完成而神意不一定(甚至不能)做到的大氣層內單機空戰,第二體現了傳說獨樹一幟的能夠讓背包側面的6枚小型龍騎兵在不離體狀態下以可變射角的固定炮台形式使用的能力,第三體現了傳說不離體狀態使用第二代超級龍騎兵時因為直連機體核動力引擎而發揮出的單發即可擊毀有TP裝甲的高達級敵機之強大威力(也可以看到從小型龍騎兵上打出的光束和從手持光束步槍上打出的光束近乎同等直徑),第四則是繼承自神意且絲毫不亞於強襲自由的多重目標鎖定能力以至於一次齊射就擊中了多台不同方位的機體。

綜合看來,雖然在紙面火力上比不過神意,但泛用性和龍騎上的優勢使得傳說的威脅性絲毫不亞於前者。就算最後被最強最帥打趴下了,前面可還在奧布靠龍騎兵齊射短暫壓制住了基神呢。


所以你看,如果要把後期在玩具說明書、設定集和STAFF訪談里刊登的這堆文字全都以台詞的形式念出來介紹,那不但全片的節奏都崩了還要強迫對巨大機器人打架不想搞得那麼清楚的普通觀眾也跟著聽枯燥乏味的解說。而只需要一個數秒的鏡頭,就可以把上面那長串只有我這種機器人打架廚才會關心的理論直觀地以「這台機體好厲害」的形式展現出來。這樣懂的看一下就知道蘊含了什麼意思,不懂的也可以看個熱鬧回頭該買膠買膠該安利安利,哪種方式更利於拓展受眾不言而喻。


我覺得sf正片透露太多機械設定對於劇情來說沒有什麼益處,對於那些劇情較長的有時反倒是枷鎖,比如:

oo第一季最後強調的只能靠實體劍破gn立場,第二季卻有了猛男憑光束劍破oor的gn立場的演出

seed里第一季令人印象深刻的ps裝甲,到了第二季除了賣換色剛普拉就沒什麼用處了,直到後期拂曉登場才想起來「阿,以前是防實彈現在都可以反射光束啦」

sf么,糾結機械設定沒什麼意義的


我倒很好奇哪個高達系列新機體出場是要大喊機體名稱,附帶詳細機體介紹,把推力三圍都詳細列出,出招時還喊出招式名稱的,高達G勉強能做到吧

設定是用來幹嘛的,是用來擦屁股的,正片放開了演,設定想方設法補完,之後外傳繼續放飛自我,圓不回來就官方吃書,都是這麼一個模式,高達的事,不用搞得那麼清楚


因為命運居然會缺電


因為沒有那個必要,而且光bb就能解釋清楚了?

從0079開始到現在,每一台新機體都要仔細介紹的情況有多少?


作為一部狗血青春偶像劇,高達不重要好么?!高達只是點綴一下這部偶像劇OK?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動畫片都是52集或26集?
動畫《輕音少女》里的彈奏算是什麼水平?
有哪些別人覺得好看但無感的動畫?
如何評價四月新番《亞爾斯蘭戰記》?

TAG:動畫 | ACG | ガンダムGundam高達 | GUNPLA高達模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