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所謂「旗人禮多」的來龍去脈?

老舍《茶館》里的常四爺和松二爺,算不算當時典型的旗人代表(尤其松二爺)?都說旗人禮多,如常四爺和松二爺,天天見面,也要親熱寒暄,這種習俗何時產生的?因為個人覺得滿人入關前後,在文化方面比漢人落後很多,應該比較隨性直率吧?為何演變如此?

謝謝~


感謝邀請……以及為啥邀請我的問題都是這麼神奇的問題(碎碎念……

其實我想首先吐槽一下……【如常四爺和松二爺,天天見面,也要親熱寒暄,這種習俗何時產生的?】難道,您跟朋友日常見面,不親熱寒暄嗎?反正我跟朋友沒事兒見個面也都要問問好嘮嘮嗑兒……

至於什麼文化落後什麼的,我也不多吐槽了……文化習慣不同,並不能認為不同文化的人都是茹毛飲血……女真時期就有n多禮俗了好不……

然後答題……

「旗人禮多」這個說法,清初乃至清中期,其實是很少見到的。到了晚清才比較多的見到,而且場合都很奇怪。

這個問題是這樣的。

旗人禮俗的特點,一般來講,是程式化和普遍化。所謂程式化,如晨昏定省,伺候煙酒,這是每天都必須的。而普遍化,是指旗人對於普遍意義上的尊長和朋友,都要執禮。特別是對於尊長,旗人家庭中以父母長親作為侍奉對象,並且也是禮俗以及禮的決定對象。

問題在於,這兩個特點,其實在民人的世家中,也都是常態。

到了晚清,旗人的經濟基本崩潰,階級差異也越來越大。旗人的世家自然禮俗還是很強,但是相當多的旗人家庭經濟已經難堪,而由於旗人社會的存在和相對的封閉性,其禮俗卻是繼續保持著。

正是在這個時期,以及民國時期,出現了一種說法,即「窮旗人,臭講究」。

說到底,是民人的中下層對經濟崩潰的旗人的一種嘲諷。

簡單說,「你們現在已經跟俺們一樣窮了,還保持那些臭禮節幹啥?」

同時,啟孮先生曾經認為,民國時期經常宣傳「旗人多禮」,其實也是一種排滿思潮下的諷刺。

另一方面,晚清的民人世家,都對這個沒有啥看法。乃至於晚清民國時期北京民人的一些所謂富商,其實都是期望娶旗人家的女兒的,因為她們規矩很多,見的場面也多一些。他們有些留下了口述,對於「旗人多禮」,則是一種羨慕的口吻。這裡也可以看出,不同階級對於旗人多禮的想法是不同的。

至於說為什麼旗人會多禮,我覺得原因很複雜。入關之前,雖然旗人不算鬱郁乎文哉,但是女真的傳統禮俗,如跪禮、請安禮等卻都是保持了下來。另一方面,旗人本身奉行尊長制度,無論是八旗內還是家庭內,父母尊長的許可權是極大的,故而旗人普遍上禮俗比較嚴格。

入關之後,儒家文化被進一步渲染,晨昏定省等概念也被程式化,同時,清代中前期,旗人經濟處於優勢,人有溫飽,而後知禮義廉恥,故而禮俗以及各種講究也在旗人社會中進一步形成。

另外,還有民族觀念的方面,即旗人不知撙節的習慣。旗人在入關前採取八分制度,私有財產很少。入關後的清初,旗人多是補缺,所以在有月錢的情況下,一直沒有形成儲蓄的習慣,或者說,就沒這個概念。故而排場也產生(這裡指服飾以及飲食的習慣。旗人對服飾和飲食的排場一般很大。)到了清中期旗人生計問題產生,也就變成了窮講究了……


只是碰巧旗人大多處於上流社會,

上流社會禮多。

而其他底(han)層(zu)人民相對來講就不那麼講究了。


他們在大興安嶺的老林子里追狍子打野豬的時候,有什麼禮多不禮多的。

倉廩實而知禮節,所謂禮多,其實就是一個天生食俸,自覺高人一等,飽食終日的群體展示優越性的標誌

二代現象如果能延繼下去,你會發玩中國又多了一個禮多的族群


我家這邊說滿人禮大,大概是入關以後也不打獵,又不種地,閑出來的唄~ 跟什麼玩兒鳥啊,賭石頭啊,都是一同發展的,現在真正的北京人不也這樣么。


推薦閱讀:

請問在哪些中外影視劇中,有滿語片段?
如果清朝是漢人王朝,那麼清末改革時會發生剪不剪短髮的爭執嗎?
清朝的選秀女機制到底是怎麼回事?
清末是否存在屠滿排滿的事實?
為什麼早期港劇中清朝男性頭髮是全頭不是半頭?

TAG:清朝 | 老舍 | 滿族 | 風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