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颱風進入大陸之後風力就會逐漸減弱?


影響颱風消亡和變性的主要原因是能量來源的枯竭環流形勢的變化,人們通常認為颱風登陸後減弱消失的主要原因是摩擦作用的增加。其實衰亡原因多方面,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

  1. 颱風周圍的大範圍海溫明顯降低,低於26.5℃;
  2. 颱風離開海洋,水汽能源被切斷;
  3. 地面粗糙度增大,摩擦作用增強;
  4. 颱風的質量環流受到抑制;
  5. 強冷空氣侵入,使颱風暖心結構減弱、破壞。

其中特別是第一、二個因子,即海洋供應的能源被切斷是颱風衰亡的主要原因。研究發現,颱風登陸後其動能產生率明顯減小,而且要比地面摩擦耗損變化大。動能產生率變小是由於氣壓梯度減小造成的,氣壓梯度的減小主要是由於颱風中心冷卻所致,而中心的冷卻是由於海洋熱源被切斷。

所以說颱風的填塞和減弱主要不是摩擦作用所致,而是海洋能源被切斷的結果。

綜上所訴,颱風登陸後的衰減機制如下:颱風登陸後,海洋熱源被切斷,水汽供應和輻合減少,垂直向上輸送也隨之減少,於是積雨雲活動減弱,高層潛熱釋放減少,暖心結構減弱和破壞,斜壓性減弱,動能製造減少,同時在高層向外徑向流出也減少,因而導致低層輻合大於高層輻射,這樣整個颱風區有凈的質量輻合,氣壓上升,颱風漸漸填塞,消亡。同時,地面摩擦輻合作用的增強也加快其消亡速度。

----------------------------------------------------------------------------------------

主要參考了梁必騏先生的天氣學原理。

期末狗滾去複習了(╯‵□′)╯︵┻━┻,有空再來補充一些颱風的背景資料~


從能量角度簡單的說,水汽提供潛熱(Latent Heat)在颱風形成和移動過程中非常重要。洋面水汽在上升過程中釋放的潛熱給予颱風能量的持續供給。由於颱風移動到大陸以後下墊面變化:1.沒有了水汽的輸送和供應,導致颱風能量供給不足 2.陸地相對於洋面摩擦力顯著增大,導致能量損耗,風力就會逐漸減弱。

------------

專業術語用得不好見諒,之前學到的術語都是英文的,跟中文脫節了已經。


颱風形成和維持需要三個必要條件。而其中第三個條件在陸地上不具備。

條件一:較高的海表面溫度

條件二:較高的科里奧利力

條件三:充足的水汽

颱風與周圍大氣摩擦,消耗大量能量,需要較高的海表面溫度來提供。在颱風過程中,中心為上升氣流,釋放大量潛熱,為颱風運動提供能量,使得颱風維持並加強。較大的科里奧利力則是維持颱風氣旋式運動的必要條件。

這就是為什麼,颱風主要在非赤道的( 赤道科里奧利力為零 )熱帶(高溫)洋面 (持續水汽輸送) 產生。

理解了這些,你就知道:颱風進入陸地會衰減,是因為陸地缺乏水汽,颱風系統無法獲取潛熱,以維持其運動。


福建人表示颱風路徑若是經過台灣再到福建風力會降低好多,感謝台灣省(?????????)


感謝邀請,很少回答問題,寫的不清楚之處大家見諒。

首先,聲明一點就是颱風是一個複雜的天氣系統,目前對其形成的研究主要還是在數據理論分析階段,畢竟人造環境還很難模擬颱風的生消過程。以上各位答友所提到的颱風形成條件也只是目前觀測的結果,滿足了颱風形成的條件也不一定會引起颱風,所以颱風登陸後,其迅速的衰減的原因,以目前的研究水平來回答就是其形成條件不復存在,所以颱風消失。

下面來說說颱風的形成條件:

第一,廣闊的熱帶洋面, 表層(60米)水溫要超過26.5℃。

第二,一個弱的熱帶氣旋,即要有一個低壓中心。

第三,足夠大的地轉偏向力。

第四,在弱低壓上方的高低空之間的風速差要小。

第一個條件是為了保證充分的能量供給,第二個條件即是颱風這一龐大系統的啟動器,第三個條件是空氣輻合上升的動力學條件,第四個條件則保證大氣高層增暖,使得颱風系統得以積累能量。

理論上來說,颱風登陸後,離開了溫暖的暖水面使得颱風動力源被切斷,颱風這一系統一直處於能量流失狀態。而颱風在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下,大多是向高緯度地區運動,在北緯20°以北地區,高層大氣風速常常較大,阻礙了高層增暖。緯度越高,地轉偏向力也就越小,對颱風上升氣流的輻合也是不利的。最後就是地表摩擦力遠大于洋面摩擦力,是能量消耗進一步加快。


地形的摩擦力+水汽的輸送距離變遠並且更加困難,颱風的形成需要大量的熱和水,缺一不可,陸地的水與海洋不可比,低壓中心附近強烈的上升氣流需要有水汽的配合,一旦沒了水,陸地大量的干空氣將會從外部襲擊颱風中心,將其中心CCD堵塞從而失去風眼並最終消散。


推薦閱讀:

全國範圍內,哪個地區颱風最多?
颱風有多強?
上聯:狂風暴雨吹倒樹。怎麼對?
颱風穿越赤道會怎樣,有案例么?
颱風名字很奇怪啊,怎麼來的?

TAG:颱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