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身邊的故事講講中國的階級固化現象?

都說現在階級固化嚴重,知友們身邊有什麼人或事表明了這個現象的

社會階層之間流動受阻的情況稱為階層固化


2004年我參加中考,我所在的鎮初級中學有30多人考上縣第一中學。鎮初中的考生是600多。

2007年我表弟參加中考,鎮初中考到縣一中的有16人。考生600多。

2010年我隔壁的小妹妹中考,鎮初中考到縣一中的有13人,其中10人是「名額」(為了平衡,給鄉鎮初中的優待),只有三人是真的考上的。考生600人。

現在,縣裡最好的初中是兩年前剛開的外國語學校,正常考上的,一年學費3.7萬。浙江農村人均收入將將三萬。我們縣是經濟處於後半段的縣市。

2007年我參加高考,縣一中考上浙大分數線的近40幾人。

2010年我表弟參加高考,縣一中考上浙大分數線的20幾人。

去年縣一中考上浙大線的,15人。

考生一直是700人左右。

這是我親身經歷的固化史。

我看我同事的小孩,和我們村裡的小孩,根本就是兩個世界裡的人。

我們村裡的孩子,可能有九成九,這一輩子都沒有機會進入博物館:小的時候沒機會去,沒有受好的教育長大後也不會覺得去那裡有意思。

我同事的孩子,從小到大就去各種博物館、圖書館看看玩玩,去看演出看話劇音樂劇。

事實上別說村裡和杭州了,就算金華和杭州,文化資源也根本不在同一個世界裡。

杭州和北京呢,文化資源同樣也不在同一個世界裡。


兩個讓我印象深刻的例子,使我清晰地感受到了中國的階級固化現象

我們國家博物館平時應上級部門要求,負責給北京市的中學生上課外歷史課,所以全北京市所有中學我們講解員都接觸過。有一次,北京東郊的某個中學來國博上課,因為他們學校離市區非常遠,所以比預定時間晚到了一個小時,可是這個遲到的學校到了博物館以後,老師上來提出的第一個要求就是要提前一個小時返校。這樣一來,這個學校真正的學習參觀時間也就不到20分鐘,正常學校的參觀時間應該是2個小時20分鐘的。

我很驚訝,就問帶隊老師:「您為什麼這麼著急回去?」

這學校老師說了一個牛逼至極的理由。

他說:「學校訂了營養餐,送餐公司如果多等一些時間是要多收費的,我們必須得按時趕回去吃營養餐。」

這句話一瞬間就讓我深刻地體會到了什麼叫「價值取向。

在「按時吃營養餐」和「到國家博物館上專題課」之間,這個學校認為前者要比後者有價值的多。

那麼這種價值取向的學校給我留下的是什麼印象呢?這個學校里的學生在基礎知識和表達能力上非常糟糕,以至於我們有的同事後來回辦公室抱怨說,這學校初二學生的表現簡直差到了無法正常教學的地步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北京東四附近的某著名重點小學,這個學校也曾經組織小學生來國博上課。他們的課程並非上級部門要求,純粹是學校自願的,說是要拓展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

這學校的小學生是什麼水平呢?

我給這些學生上課的時候問他們一個問題:「小朋友們,北宋之後是哪個朝代呀?」我希望引導他們說南宋,進而引出岳飛抗金的故事。

結果有一個小朋友說:「偽楚。」

............................

這是當時女真人在把北宋政府一網打盡之後立的一個傀儡政權,因為存續時間太短而且沒有合法性,所以在歷史中幾乎沒有存在感。除非是扣過這段歷史,否則根本就不太可能知道這政權。

當時我就腦門子冒汗,但是強掩笑容說:「啊,那你說說為什麼是偽楚呢?」

小朋友說:「因為張邦昌登基是在三月,趙構登基是在五月~」

聽罷此言,我腦門子嘩嘩冒汗,嘩嘩地冒汗,呲牙說:「你真棒。」

那天那個重點小學的小朋友們(五年級)給我留下了極度深刻的印象,他們的知識,眼界,表達能力全面碾壓之前那個中學初二的學生。

還有一個細節形成了更劇烈的對比。當時我看時間,已經快過了飯點了,就說:「同學們,快過飯點了,咱們先去餐廳吃飯吧?(國博內部餐廳)再不去的話,餐廳關門就吃不上午飯了。」

那個帶隊老師回頭問那些孩子:「你們是去吃飯還是繼續上課?」

所有的小朋友都無一例外地高喊:「繼續上課!

帶隊老師回頭看著我一臉歉意地說:「老師,真對不起,孩子們下午和晚上還有其他的課程,怕是來不及吃午飯了,能不能麻煩您繼續給同學們上完課?您喜歡吃什麼?我去幫您把飯買好。耽誤您吃飯,實在是對不起,我們一個星期才能來一次國博,確實不容易,您原諒我們。」

我聽完這話,不僅不覺得飢餓和辛苦,反而備受感動和鼓舞。非常開心地為同學們上完了剩下的課程,整個過程中,那些五年級的小朋友和我互動的非常好,什麼課堂紀律之類的事情我根本就無需費心。那些孩子的素質簡直好的沒邊了。

我說的這個重點小學,如果說出名字來北京人沒有不知道的。

這學校里的學生家境優渥,家長大多是社會精英,學者名流,政府官員,駐外使節,企業高管。

成百上千個精英家庭將自己的孩子送到這所學校里,而這些攜帶著各個家庭的氣質,資源和價值取向的孩子們又在這所學校里形成新的共振。

優越的家庭環境使得他們不至於局促於眼前,而是把精力放在了更長遠的積累和沉澱上,做出了在更大時間尺度上的正確選擇。

如果僅僅拿一個精英家庭的學生和普通家庭的學生做對比的話,可能會有失偏頗,但是如果把兩個學校的學生放在一起對比的話,那種大數據量體現出的傾向在感官上是顯而易見的。

我也不怕招人煩,說句特別俗氣雞湯的話,一般家庭的孩子要是能在階層上實現翻盤,那都算得上是人中龍鳳了,而精英家庭家的孩子,他們僅僅做到不搞砸了就已經能在上層了,可他們不僅沒搞砸,還往往做的更好。

各方合力使得這些精英家庭的孩子在人生剛剛開始的時候就已經展現出超凡的優勢,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相對於普通家庭的孩子的優勢是會擴大還是會縮小呢?

這個社會的階級會不會進一步固化呢?

這恐怕就是我們每個人都要捫心自問的問題了。


前面那位匿名所說的例子的確很有激勵作用。

可是這些只能是小概率事件,放在這裡作為反駁材料顯得有些蒼白。

而且同一所高中,如此多的人考上名校,如果在高考大省的頂尖學校是正常的,如果是教育水平差一點的地區,可能一個市都未必能湊出這麼多社會精英。

下面我來舉例身邊階級固化的現象:

就拿最直接的教育來說吧,如那位匿名用戶所說,教育現在是突破階級,相對而言比較公平也比較快捷的一條途徑。

我生活在南京,就舉南京的例子。

後面的數字是每年南外的優錄人數。(不知道南外的自己百度去)

所謂優錄,是南外多種招生規則中的一種。凡是優錄的孩子,即使南外招生考試沒通過,基本也是可以進入南外的。

熟悉南京的人,應該知道,上述學校基本在鼓樓區玄武區的中心地段及周邊,而這個範圍內居住的人群以什麼為主呢?政府機關工作人員,壟斷央企國企宿舍區,有錢能買得起學區房的中產。從菜場的菜價就能看出來,該區域農貿市場的菜價是城北的1.5倍至兩倍。

那麼疑問來了,難道這塊區域是什麼風水寶地嗎?住在這裡的孩子特別聰明?其實不是,這只是高階層人群利用社會資源,慢慢壟斷優質教育資源的一個縮影。

能上南外的孩子,肯定自身也很努力,當然其中父母給予的幫助是不可忽視的。我們這裡不討論潛規則,肯定是有,但孩子自身不努力,父母再使勁也沒用啊。

有些人不屑社會上的培訓機構,但現實告訴我們,在父母沒辦法輔導的情況下,參加各種培訓是最好的途徑。而父母的經濟收入和地位決定了孩子能上什麼檔次的培訓班,是不是能請到權威的教師。好老師和普通老師的差距真的不是一般的大。

有此可見,孩子在起跑階段已經被拉下一大截了。

下面來說中考。

好,從這裡更能看出來了,當初那批小學生,通過小升初考試,能力強的進南外南師附中,能力弱的,家裡有錢的,可以買公辦名校附近的學區房,實在不行的還可以參加民辦學校的考試。

這其中不光孩子自身要努力,家長的財富和社會地位也起到很關鍵的作用。對大部分家庭來說,學區房是不可能考慮的,民辦學校的學費倒是能勉強接受,這成了最好的選擇。但由此可見,整個社會資源還是不可避免的集中在了一部分區域。並不是所有大眾都有資格享用的。

下面是高考:

南京外國語學校:2015屆高三共有482名學生(含擴招生和借讀生),保送166人,出國295人,最終21名學生參加高考全部達本。另外,南外高二(1)班6位同學參加中科大創新試點班的考試,均達到最高的A檔資格,即高考達一本線就被錄取,他們提前一年進入大學。

南師附中:今年本一達線達級率82.6%,本
二達線達級率97.4%,其中,統招生本二達線達級率100%。預計有33位同學進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有173位同學進入中國科學院大學及C7高校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此
外有83位同學被世界名校提前錄取,151人次獲得國內高校保送和自主招生降分優惠。

金陵中學:2015屆高考,高三年級在校729人,達本二線680人,本二率93.3%,在語數外總分達本二線的學生中,選二匹配率高達99.8%,其中,星光班100%達一本。

金陵中學河西分校:2015屆高三統招生240人,擴招生96人。純文化本二達線221人,藝術類23人100%達本科線,國外知名大學錄取36人,共計280人。

這裡舉幾個例子,基本小學就開始上各種培訓輔導班的牛娃,差距在高中顯現的最明顯。父母從小的投資,這個時候凸顯效果。同時良好的家庭背景,也能為他們提供不同於普通學生的選擇。

很大一部分孩子就是沖著出國奮鬥,還有一部分是以競賽報送為目標,同時這些名牌高中和名牌大學的對口專業是有保送名額的,這些都是利用規則開闢出來的快速通道。(據說南京本地某名牌高校開設特殊班,招收的都是關係戶,兩年制,畢業發正規本科文憑。朋友父母一個是電網高管,一個是國行高管,顯擺過他的畢業證書,只看他去過幾次學校。這是特殊情況,略微提提。)

孩子本身的努力很重要,但沒有家庭因素,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有機會走上這條快速通道的。

其他孩子低頭努力準備高考的時候,他們並不知道,這個世界上除了高考,還有其他渠道能讓他們在付出同樣努力的情況下獲得高於常人的收穫。可能他們的父母知道,但自己沒有這個能力,自然也不會和孩子談及。

其實,通篇就一個重點,良好社會背景的家庭,可以為孩子提供優於普通人家的教育、學習環境,在孩子智力相同的情況下,他們的孩子可以接觸到其他孩子接觸不到的世界,通俗點說,就是快人一步。

而這些進入快速通道的孩子,成功的幾率自然遠遠強於普通孩子,他們身後的家庭,通過孩子可以形成張無邊的關係網,提供的能量是普通人無法想像的。同時孩子自身也處於社會精英階層,互相間的幫助也是不可小視的。(若是不信,可以參照知乎中關於南外的回答,裡面的內容相信很多人是第一次看到)

中國社會現在很多法制不完善,但是這些新生代的高階層人群的加入會慢慢完善這個遊戲規則,為什麼,因為他們是通過這種方法上升的,自然會利用規則對能使用規則的人群加以限制,普通人想要通過自身努力突破階層,將會越來越難(高考或許將會是唯一且直接的途徑了)。

至於先人一步意味著什麼,我就舉一個例子,80年代末,大部分人還在猶豫要不要購買房改房的時候,中央很多二代,就已經帶著錢到地方上來買地了。

可以預見的是,將來全國會出現大批的民辦貴族學校,為社會中產和精英人士服務。


謝寧靜致遠。

我主要談談第二代,以及第二代與父輩之間階層的傳遞。 我此文討論的都是重視教育圈子裡的各個階層的表現,主要從大人的格局和世界觀里區別他們。

這裡講的大概還不夠清楚,我提前說明,我不是說富豪就重視教育或者有錢人就高人一等,我是說,如果從重視教育的角度,每個階層都有自己原生的一些特質,我分析的是這些特質。

另外有人說我精神至上,沒錯我一直堅信只有精神才能超越階層。如果連精神力量都沒了,那不等於認輸么?

我不是人類學家,也不是教育專家,想儘力嚴謹,無奈還是差很遠。

這些是概率問題,我是就某些現像做出評論,任何行業都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前提是父母是優秀的,而且大家對優秀的定義也不同,不必說誰對說錯。

--------------------------------------------------------------------------------

由於工作的原因,我比較多接觸到金融行業或者企業領導人,我最近注意到的現象是,微信轉發的一些藤校高票錄取的孩子,他們大多來自富裕家庭,並且很多來自於金融行業,或者比金融界更高。

樣本不算多,只是我的偏向樣本,今天談談我的看法。

1:這就是我說的第一類。

這些父母由於工作習慣,都是極高的效率工作者,具有極強的領導力,同時視野開闊運籌帷幄,所以他們對於養孩子教育孩子培養孩子這個項目,得心應手。他們的孩子,以後就是統治金融界的大部分人群之一,他們保持階層的能力很強。

目睹過自己身邊金融界的朋友,養孩子的能力真是杠杠的讓人側目,不僅是金錢帶給他們的底氣,而是他們真的把自己當作了項目經理,不會踏空行情,從每個細節入手,全盤掌握這個人生最重要的項目。

舉個簡單的例子,相對第二類我朋友對於孩子學習的焦慮,一類家長往往這麼處理:朋友的孩子由於是跳級進入深圳最好的初中之一,第一個學期考試發現語文落下了,排名倒數。那麼媽媽會熬夜把書看完,買3-5套經典練習冊自己做完,找到孩子落下的知識點,一個一個消滅。對於這個額外的學習任務,為了保證完成又不影響睡眠,孩子必須自己先把老師布置的作業壓縮到學校放學之前就完成。一個學期後孩子成為了正數的第二。

她從來不去考慮什麼是不可能,她只去想,我當下該怎麼做。她幾乎不發朋友圈,偶爾也會給朋友發幾張美國校園的照片,我問她是哪裡,她給我說了好幾個美國高中的名字,然而美高於我太遙遠,直到3月11日他拿到了top 10中5所的offer,其中包括P.E.A(我狠勁的百度了幾次,才知道這個學校美國排名第一)。

有評論說教師才是把孩子教的好的,這裡我不予置評,因為首先,我先生職業生涯的很大一部時間就是做教師,雖然現在已經辭職,但是有太多在一線做老師的朋友,我從來不評價教師的家庭教育水平(尤其是當代的教師,而並非我們小時候那些老校長老領導,跟他們相比是我們那些不太識字的農民父母)。然後說我過多強調金融界,這裡我說下,工作關係我接觸的這類人還是蠻多的,我不代表社會不代表教育。

2:第二類

講講周圍的普通人,樣本數還是多的,因為我也是這群人之一。

這類父母大多數沒有學習的能力或者興趣,工作有的優越,有的普通,主要說的是穩定收入型,比如外企白領,公務員。但是共同點都是比較隨遇而安。而爺爺奶奶輩,不外乎是農民或者退休職工,少有大家庭大背景。

此類父母現在大多數只是微信圈裡曬孩子說了什麼激動人心的聰明的話,或者去哪個海邊露營的照片,或者孩子參加了社區的什麼比賽得獎的好消息。談起教育他們大多數說,不希望孩子那麼累,或者,以後他們就自己奮鬥吧,誰也不能保證我孩子以後不能自己奮鬥出來。

例子1:昨天一個大學女同學曬了自己給孩子做的生日蛋糕,寫的願望是:希望你一輩子能睡到自然醒。順帶講下背景,她是個全職家庭主婦,丈夫是一個500強企業IT工程師,最初在深圳用父母借給他們的首付在一個不錯的地段買了一個三居,而且是個不錯的學位房,孩子在區名校讀小學。後面的許多年,屢次買房,屢次沒下手,屢次受挫,直至今日,依舊一套房,當然相比@寧靜致遠 文中提到的年輕人,他們幸福許多了,勝在年紀大沒有踏空房價而已。

她家的煩惱是什麼呢?她會偶爾跟我抱怨,學校的數學課學的太深,回家還必須給孩子補課,操心孩子太辛苦,問我是否可以過幾年送出國。她也送孩子去興趣班,她也會羨慕比如擊劍課的優秀的孩子得了什麼獎,也承認人家的練習時間他們家永遠趕不上。她說她經常為孩子操心太辛苦而去擊劍課請假。等等。

經過幾次後,我再也不給建議和意見,只是泡一壺好茶,靜靜的聽她說完。不想評價這個女同學的生活方式,她女兒這樣的養法我其實覺得也是不錯。

例子2:一個朋友從孩子出生到現在5歲一直跟我關係密切,全程熟悉我的養兒方式。然而她還會一直問我:現在小學課業太重了,是否要提前教寫字和數學什麼的,鋼琴要不要學等。我說你有一個全盤的計劃么?如果沒有先去想計劃,不是我沒耐心,是因為5年來我回答了太多她問的同類的問題。

其實重點想說的是這類人群最差的能力就是計劃性,傳導到人生和下一代,那就是步步慢人一截,最後變成巨大的差距。

例子3:忍不住拿網路流行的那個可憐的50W年薪的技術男被裁員然後慘兮兮的故事。幾個內地的朋友來問我是否真的50W在深圳會過得這麼苦。 我只是笑笑。

苦的是人的內在,思想的貧瘠,思維的懶惰。而並非深圳的50W年薪的階層。50W年薪的階層,肯定不想被代表。

實際上,我周圍許多像這個技術男同類的朋友,他們沒野心,隨遇而安,看起來很輕鬆,實則背負巨大的精神壓力。尤其是在深圳,高收入/高房價/高壓力,名校學位房動則1000多萬,學習壓力大,奧數成風,興趣班遍地都是,主流教養方式依舊是清單式養育。

每個家庭都面臨是否跟風隨波逐流還是創造一條獨特的出路。在孩子剛出生的時候,他們都是說希望孩子快快樂樂就好,那時候每個家長沉浸於剛做父母的喜悅,還在自己孩子是天才兒童或者愛因斯坦的美夢中沒醒。這股喜悅隨著學前班然後隨著小學的到來,開始漸漸的淡去。由於缺乏前瞻性和計劃力所以往往踏空了房價,沒有一個很好的學位房保底,於是家門口的菜小開始不甘心的去讀,越讀越發現原來菜小也是TMD的很累,同時又發現菜小的教學內容與名校有巨大的差距,時間的投入也沒有因為讀了個菜小而減少。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於是大家開始奔波在補習班路上,一邊覺得太累,一邊罵可惡的奧數可惡的升學可惡的四大名校,一邊偷偷的」加餐「越加越多。

然後隨著時間的推進,孩子的長大,到最後很可能被現實征服或妥協或退讓。這類孩子最多能保持父母的階層,少有突破階層。

希望讀到這裡不會讓大家覺得我唯學位房不破,當然二類家長的確喜歡把責任推給萬惡的房價。

3:我還想說說第三類。

祖輩圈子跟第二類相同,但是他們更努力更勤奮更能對自己狠。在深圳有蠻多這類人,他們大多數自己創業,經營小企業,上市的不多,但是算是中產的高級階層或者富豪的初級階層。

這類人中的一些太太,還是比較上進但是自身能力不足導致不如金融界媽媽那麼有計劃力和執行力。所以他們大多數把孩子交給了寄宿學校或者培訓機構,他們的孩子比較優秀的,可以進入國外一些學校學習,但是藤校的可能性很低。

因為父親常年忙碌工作和應酬在深圳的工業區,他們大多數把孩子和家庭全部交給了他們的妻子。坦白說,他們衝破階層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不過他們的孩子比二類孩子幸福點,因為家庭底子厚一些,順利的話,在家族工廠接個班什麼的,當然前提是這個工廠能維持20年。

因為真的階層固化,實際上固化的並非真的社會地位或者名車豪宅,而是人的思想。由於母親陪伴的多,所以多數是依賴於母親的整體能力,總體來講,相對北京上海那些眾多的海歸媽媽,金融界高材生,高知家庭出來的母親,深圳的這個群體,母親的格局還是相對不太高的。

思維不開拓,格局不擴展,能力不提升,則後代不太可能階層升級。

所以,不要怪階層被固化,其實固化的只是人的思想。只要內在保持一種聰慧和靈敏,隨時學習和吸收,學會掌握命運積極主動對抗人生。那麼,人生只會越來越好,自然也不會被限定在某個階層。


說個最簡單的階級固化例子吧。

我小時候有一個挺好的朋友,雖然是個女孩,但是我們倆玩的挺好的。

有一天我問她:「你去哪裡玩過沒有啊?」

她說:「沒有,我就在縣城玩過,沒去過其他地方」

她當時大概16歲。

16歲的人,縣城也沒出過,後來我聽說她上完高中就草草嫁人了。

再後來認識了我女朋友,她說她第一次出省里去玩就是去我家,我很震驚,她當時21歲。在之前沒坐過火車,沒坐過飛機。

後來我參加工作,認識了從小學就在國外讀書的人;22歲在護照上就有三四十個國家蓋章的人;為了提前看場電影專門飛一趟香港的人;一輩子都在一個小山村裡過生活的人;剛畢業爸媽給了一套房子和二十萬車錢,每個月化妝品錢比工資都多的妹子。

到現在還說不利索英語的我還遇見過10歲就能說三種語言的小正太。

走的越遠,見的世面越多,對人的提升是不一樣的,能看得出來。

我22歲,賺了筆錢,第一次去野生動物園玩,進去一看很多都是爸媽領著小孩子,三四歲。

一股穿越感涌過來,你奮鬥了二十年,可能才到人家的起點。

你所追求的東西,對別人來說唾手可得。

有句話叫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對於很多人來說,最大的希望或許就是給孩子提供一個更高一些的起點吧。



謝邀

別的不說

我就問你,都是吃利息

一萬塊錢存銀行和一個億存銀行,它能一樣么?


我的大學老師,很多年輕優異的女性,有自己的公司,或者在企事業單位掛職,收入高,品味好,她們大都畢業於中國top15的高校,我一直以為她們是自己奮鬥出來的,直到我發現她們的粑粑麻麻(七十多歲)居然都在用微信,發朋友圈,各種新潮,你才明白,是滴,她們成長的家庭教育背景,社會階層都是相當優秀的~

分割線——————————————

大多數人都是在繼承父母一輩的階層,eg 父母是中產階級,子女如是

貧下中農的孩子依然是貧下中農

相反,父母是中產階級,孩子要進入上流精英社會 or 父母社會地位不高,孩子要想進入中產。

這一類人花費的努力往往大於只想繼承父母階層孩子的努力,因為他們花費的努力很大一部分在於彌補階層局限所帶來的人脈,眼界,教育背景的缺失。

but,命運總有漏網之魚,屌絲逆襲的故事真的太多了,不贅述 ^_^


我還沒機會吃一回魚翅,他們就開始抵制魚翅了。


怒更新:10.31

今天才看到辣么多人懟我?我真的是,啼笑皆非,憤怒旋即悲哀,憤怒你們的隨意評論惡意揣測,悲哀你們的無視階級固化和我真正想要表達的,原來你們以為在溫水裡面泡著就不會被煮熟了吧。

這裡以表叔一家的例子,更好的說明了階級固化的最可怕的一個地方:階層裡面的人心理上已經固化了,不在於金錢不在去權勢,根深蒂固,難以解決。

[針對評論區的個別鍵盤俠]

我無法把我表叔的生活狀態寫出來,他本來就是個貪圖蠅頭小利的人,去跑黑車,結果連人帶車被扣。去世博會拉人,結果被人坑了六萬塊錢。做水果,給自己兒子吃爛掉的,拉肚子。要和人做鴨脖,親戚都被坑了萬把塊錢,都沒打算要了。

我表哥能讀上研究生,就是因為自己的獎學金,熬夜在雨花台區做的兼職,還有,我表嫂的大力支持(她的淘寶記錄基本上都是給表哥買的東西)

但是,我表叔把這一切當做是自己的兒子很有本事,遇人就嗶嗶嗶說要好好找對象,醜小鴨可以吃天鵝肉的(都聽不懂他在說什麼),你看我家的兒子如何如何?我是嫉妒?對,有一點嫉妒,但是他的嘴臉還是很不錯的,下次可以貼錄音上來。

所以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諸位的理解感覺還是有點偏差。我再說一個吧。

表哥結婚後給家裡買了不少電器,可是都是自己幫人修改論文的錢。結果表叔就非要出去吹牛逼是女方送的,就非要把他兒子所有的成就歸結於他老婆的舅舅!某國有銀行的大佬!他老婆的姐夫!某市刑警大隊的!他爸某某科技大學教授!他媽某某連鎖超市主管!(有一半都是吹牛)就這麼樣看不起自己的地位,捎帶了兒子,覺得這個階級的上升空間也就那樣了,覺得自己的兒子要不是沒談戀愛絕對不會這麼好的現在!

但是打個比方,我哥隨便娶一個和他一樣的醫學生,難道兩個人在醫院奮鬥一下,生活上也不是提高了?階層也不是高一點了?有必要被定性為吃軟飯嗎?

可憐我表哥,他獎學金幾萬幾萬的拿,幫人槍手幾千幾千的拿,熬夜兼職,現在用的4S給一貧如洗的家裡貼錢,都被說成了上層社會的老婆的功勞!一輩子下輩子也還不完的恩情!她看上你就是救了你一條爛命!這也叫你們說的感動感慨?性情中人?我真的,無言以對。難道評價一個東西的對錯只要自己的理解「在我看來可能」?不需要去了解就可以歸結一個人,還有人說我嫉妒看不起?

拜託,我媽09年把我家買第二套房子的錢給這表叔搞水果生意,09年什麼概念,在我家小縣城2萬塊可以首付的,那他媽是我的房子! 如果是你們的,你們還會說我嫉妒看不起?我是恨,我還客觀的說了,至於到了諸君頭上,怕是要動刀子了吧!

下次,沒有了解的情況下,說一些話,是要負責任的,諸君,共勉,鍵盤俠現在也有機械鍵盤俠這個分類了,看上去挺好的就像那個試想我看不起表叔一家之類的,實際上還是胡亂開炮的鍵盤俠。

~~~~~~~~~~~10.31~~~~~~

謝邀

概念 : 社會學把由於經濟、政治、社會等多種原因而形成的,在社會的層次結構中處於不同地位的社會群體稱為社會階層。各階層之間流動受阻的情況稱為階層固化。

身邊的故事,難道不是很多嗎?為城市化建設奉獻的農民工,怕坐髒了公交地鐵座位。

社會上為此歌功頌德,大夸特誇他們的疾苦精神奉獻精神,可有誰想過他們當時的心理活動?難道不是有一次一個燙著捲髮抽著香煙的本地大嬸耀武揚威地變相辱罵給他們帶來的深深愧疚?

還有清潔工,上圖中的底層們,他們才是階級固化最最嚴重的受害者,我們不要再把他們拿出來樹立典型,弘揚新風,歌功頌德,功勛獎章化。我們要做的是深入他們之間並了解他們的疾苦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

至於再小而言之,舉一個不是很恰當的例子吧

家裡一個人表叔今年會親,他是南京醫科大學研究生,獨子,家裡基層辛辛苦苦培養一個高材生 ; 女朋友上海本地人,獨女,家裡非常富裕包括幾個舅舅目前都在上層。兩人都是進步青年本沒有階級觀念,而且日後的收入來說,表叔會是主要的經濟來源。

階級固化往往根深蒂固 : 會親的時候是年初十,表叔一家去上海,誰料想女方已經為他倆買了新房市值六百九十萬。表叔的父親回來後和父輩們在一起愁眉舒展,把酒言歡,酒過三巡後極盡醜態,幾乎卑躬屈膝,說出了這樣一句話

「就是他做牛做馬,也報答不了人家的恩情,我就是去他家掃地拖地,你嫂洗衣做飯,一輩子也報答不了啊」

可能我比較敏感,我已經感覺表叔在走上一條很黑很黑的路,希望他能把握光明。

我也感覺目前中國大多數人都在這條漆黑的路上走啊走,只希望我們都能把握光明,靜悄悄地走完這一生。


我身邊的大學同學裡,是官員子弟的,擁有著驚人的社交情商。商人的子弟,在我無意間構思了一個水果的包裝後,就求著我細化一個完整的產品設計,真就去拿著微創業了,協議上賣出一個設計包裝的水果我分紅0.2元,後來我的分紅超過上萬,這生意我去做肯定是沒思路的,中間不知道聯繫多少個渠道商談呢,但他做到了。我身邊的教授子弟,從它奶奶到它父母都是這個學校教授,人家自己再準備上和學業上和學校各種經歷上都有著極端優秀的賬面成績,正好符合留校任教的所有要求,從實力上人家真有這個實力,因為家裡人的教育是何等精湛。我就不如上述幾個,但也不是最差的,我也算是政府幹部系統子弟,只是我不喜歡情商社交環境,拒絕進入體制內,去了另一個城市投身遊戲行業,我,不算最好的階層,但也不是最壞的,因為我還有選擇願意不願意的權力,有比我更不好的,是小縣城的寒門子弟,他的實習,沒人提攜,他的父母,只能跟子女說,好好表現,早點上班……沒別的話了,也教不了別的了,他以後要走的彎路,比我們要多很多倍,因為,父母也不是精英,沒能力帶出來,外面的世界,他也是沒人帶!


現在補課兩百起一節課。

以前沒錢學不起藝術。現在是所有文化課。

另外好老師,名牌大學畢業生越來越不會去三四線城市,或者鄉村,縣鎮上任教了。這一級別的地域教育水平越來越次。

甚至連好的城市,也有非常明顯的學區劃分。

這才是最可怕的階級固化!


我中學半個貴族學校大家都知道,英語特色嘛,剛進學校,媽媽的我拿到了第一個不及格,英文的。

放眼望去,同學們都是80分,90分的,貴族學校嘛,不知道什麼鬼時候那些孩子就開始學英文了,我的感覺大概是和前排那個聽到一個孩子說北宋後面是偽楚的答案一樣的感覺,簡直是要崩潰的。

後來呢,我給自己定了一系列小目標:
倒數第二,倒數第五,倒數十,
感謝數學物理這種沒天賦砸錢沒卵用的學科,
考試總分的小目標是一半,三分之一,前五,前三……

這個故事挺無聊的,有意思的在後面:
當我在這所學校讀了七年,從半吊子讀成也算一號人的時候,當年那個倒數第二,變成了倒數第一,並且嘴裡還在說:

你們怎麼看現在教育事業階級固化,你看倒數第一永遠都是倒數第一,第一名永遠是那幾個?然後班級里後二十名的同學紛紛響應:是啊是啊,你看屌絲都逆襲不了,前十名就是那幾個……

階級從未更加固化,大腦卻在不停僵化。
現在討論階級固化聲音變多了,不是因為屌絲逆襲變難了,而是因為信息爆炸。

一方面,帶來的故事太多,導致很多人對屌絲逆襲的標準變高了。倒數第一變成倒數第二不叫階級流動,山溝溝里出一個馬雲才叫階級流動。
另一方面,同時,屌絲抱怨的聲音在歷史上第一次被集中放大了。畢竟金字塔的底部永遠是佔有最大比例的人口的。

然而,實際上,自古以來的屌絲逆襲從來沒簡單過。
你不向命運低頭,也許能從最後一名變成最後第二名。但你低頭了,找借口了,說別人何不食肉糜了,那麼你只能變成最後一名的墊腳石,成為新的墊底。

從小就有老師教育你們,人生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你當不了第一名的原因不是第一名作弊了,是你和第一名之間差了無數個身位,而你從未試圖先超越其中一個,所以一直在退步。


謝邀

初始的物質條件不能決定你這輩子活成什麼樣 卻可以左右你接納這個世界時的眼界

人生下來後不斷的接收信息 通過學習能力從而成長 你接收的信息是什麼樣的品階 你則認識和得到什麼樣的認知和基礎 並在成長過程中接收到更多 自我處理能力也越強

說白了 起點不同 往上趴的目標便也不同了 你的山頂 或許只是人家的停車場


我弟弟初中學習太差,

於是他家裡直接把他送到澳大利亞讀高中,

將來希望他能考上澳洲八大。

假設我弟家裡沒錢,

那麼一個考不上好高中的孩子能幹什麼呢?

有多大概率能考個大學呢?

有錢你能重來,

沒錢你咋辦?


人民的名義的人物設定符合階級固化的現實:

1.省檢反貪局局長的爸爸是原省檢常務副檢察長,典型官二代。

2.省檢偵查一處處長是高院庭長的女兒,姨夫是政法委書記,典型官二代。

3.省委常委的老婆是城市銀行的副行長。

4.最高檢反貪局處長,省公安廳廳長,省反貪局局長都是省政法委書記的學生,省政法委書記和公安廳廳長據說是連襟。第19集提示,政法委書記是這位公安廳廳長前岳父一手提拔的。

5.省委書記是紅二代,與原省檢副檢察長關係不一般。

6.最高檢反貪局處長老婆是中紀委副主任。

7.幾個背鍋俠都是農民或平民出生:如趙德漢,小官巨貪;李達康,手下要麼是巨貪,要麼是廢材!

簡直就是新時代門閥階層的真實縮寫,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兒子會打洞,裙帶關係決定一切!


誰家裡還沒有一堆待在農村一輩子沒出來的親戚!


大家討論問題的時候,首先得弄清什麼「階級固化」。百度一下, 社會學把由於經濟、政治、社會等多種原因而形成的,在社會的層次結構中處於不同地位的社會群體稱為社會階層。各階層之間流動受阻的情況稱為階層固化。階級之間缺少流動的原因很多,我把分為幾種級別:

1、等級和種姓制度。就是無論你後天是否努力,你的階級屬性在出生時就固定了。這是最差的情況。印度阿三就是這種情況。古代各個國家都是類似情況。

2、資本(含地產)。由於資本的繼承性,導致即使子孫不努力也可以坐享其成。歐洲發達資本主義和美國與這種情況類似,各個國家紛紛出台遺產稅以克制資本產生的階級固化。中國大城市的「地主們」也有機會變成這種食利階層。中國新興資本家們也進入這個行列,比如柳傳志。大家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對這個討論偏偏比較少。

3、父母輩給子女創造的教育和就業環境。實際上這是最弱的階級固化方式,其中教育比就業還要弱。為什麼呢?因為教育再好,也就一個中產。你學了無數知識,不過就當個工程師、教師、公務員而已。教育是沒有辦法把人培養成資本家的。李嘉誠之流都是在商場中拼搏出來,或靠裙帶生長起來的。反倒是大家對這個討論很多,可能大家接觸得比較多(換句話就是,見識太少:))。

大家之所以關注教育,說明教育仍舊能讓平民出頭,也說明我們階層之間了流動性還是在的。即使再好的教育,仍舊會出現失敗的孩子,也會培養出書生氣不適應社會的孩子。即使歷史很牛知道偽楚,也不見得比擺地攤的兩天,對人性和商業模式理解得透徹。所以我覺得大家有點太書生氣了。

換句話來說,作為長輩拚命了半輩子,倘若不能給孩子換來更好的教育環境,我們還 拼搏什麼呢?完全公平的社會,在現階段勢必是一潭死水。大家嚷嚷教育公平,醫療公平,養老公平。都公平了,也就沒有人努力奮鬥了。大家說呢?


我來講講國企對於階級固化的反抗。

我的小學,聽名字是個土得不能再土的鄉村小學:重慶機床廠子弟學校,我住的地方,叫蓮花一村。

聽起來土得不行是不是?蓮花一村和二村,以前和起來叫新工地,什麼意思呢?在機床集團搬到我們市這個地方之前只是長江邊的荒地,搬來了之後成了一個大型工地,廠房、員工住的小區都修起來,才好一點。

我們小學,大多數是農民的兒子,底層工人的兒子。你們覺得我們學的東西跟頂端答案里那個急著吃營養餐的中學差不多嘛?

錯了。

我們四年級就開了自然課,四年級就學會了使用顯微鏡觀察黴菌,酒精燈不能用嘴吹,還學了生物遺傳的概率,雖然只是幾句話:一對夫婦生出健康孩子的概率是百分之五十,他們第一胎是個殘疾,那麼第二胎一定是個健康的孩子嘛?這個問題我們班討論了半天。

我們五年級開始,每個月一百塊錢,可以每周五放學後參加計算機輔導,學習網頁製作、PS、PPT製作等等,雖然跟那個什麼新華電腦學校的培訓差不多,可是我們只是小學生。

對了,我們小學還有體育隊,每天放學都要訓練,我小學體育老師還帶出了一個浙大的體育生。

我們小學組織春遊,去得永川的野生動物園,獅子抓我們大巴的景象我現在還記得。

我的小學只是個佔地2000平方米的農村小學。如果長一百米的話,寬只有二十米,我們學校只有個籃球場。學生因為家庭原因,初中沒讀完的比比皆是,15,6歲結婚生子的,完全不稀罕。

但是學生也有大批考上985的,我隔壁班還出了個清華博士,我樓上的姐姐在美國國防部工作。

我相信凡事都有因果,機床廠的領導為子弟教育投入這麼多,或許才能把產品賣到如此多的國家。

可是,就算是小地方,也有家庭分化。

初中就不讀了,15,6就結婚了的同學,父母學歷極其低,對其教育絲毫不放心上;考上985甚至國外好大學的家庭,從小就會把孩子的獎狀貼在狹窄的家裡,那斑駁的牆壁上。是的,他們的父母都是職工,可是職工和職工之間差別也太大了。

我在想,說教育資源不平均,自己家庭原因上不起能教學生東西的好學校的人,他們當年要是來了我的小學,會是什麼樣子?美國國防部還是中學輟學?


首先,無論是否固化,要想提升,都必須一代一代一點一點提升。白身起家為帝君,那是要大氣運的。一般時代沒這可能。要慢慢來。

然後講一個大家都熟悉、但是估計沒人想過的事。

三國。

三國的社會背景,就是知識壟斷導致的階級固化。

三國時代,有兩個四世三公的家族。一個是袁家,一個是楊家。袁紹袁術大家都知道,他們家祖上是四世三公。三公是國家最高官員,四世三公,就是四代都是全國最大的官。袁家勢力龐大,甚至袁紹袁術分裂成兩個勢力,在漢末亂世都是數一數二的頂尖軍閥。楊家也是四世三公,只是在漢末這一代弱一些,缺人,好不容易出了一個楊修,還被曹操剁了。但是袁楊兩家為什麼能做到四世三公呢?
因為他們有「家學」。比如說袁氏,他們就有《孟氏易 》。楊氏的楊震,號稱「關西孔子」。這都是響噹噹的學閥。

不要以為儒家經典就好學。漢代有個儒家人士,創作儒家著作,寫了幾百萬字!幾百萬字的文言文!現在教育那麼普及,很多人一輩子也看不了一萬字的文言文,人家那些學派高手,一個人就能搞出幾百萬字的文言文,還特么只是一個課題!

東漢還有一個特色,就是以儒家學說為正宗,公文必須各種引經據典(這是漢元帝時代樹立的風氣)。於是儒家的學閥也就等於政閥,學閥與政閥結合。
這就是東漢時代的社會背景。

被稱為昏君的漢靈帝,他是怎麼昏的呢?漢靈帝搞過一個鴻都門學,在鴻都門外設置學校,課程設計很簡單:就是不教儒學。而且教出來的學生都是高官厚祿,州郡刺史。所以,漢靈帝在儒家看來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大昏君啊。其實,漢靈帝做的很多事情和康熙皇帝是一模一樣的。比如說漢靈帝在宮廷內設置市場,清聖祖在宮廷內辦廟會,漢靈帝讓儒家豪門出錢買三公的位置,清聖祖賣幾萬個官撈錢……所以我覺得這倆人的謚號絕對有一個人是有問題的。

知識壟斷+政治壟斷,二者結合,其發展路線,在漢靈帝時代,就是黃巾起兵,十常侍殺何進,董卓撿漏,諸侯討董,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九品中正制,八王之亂,五胡亂華,淝水之戰,東晉南北朝士族壟斷……簡單概括就是「亂世人不如太平犬」。

漢靈帝的故事,很簡單:學閥形成以後,如果再與政閥勾連,那麼連皇帝都擺不平。


推薦閱讀:

當代90後面臨的死局如何突破?
莆田系醫院的奮鬥精神是否值得我們學習?
小鎮小村出身的帥氣男生後來都怎麼樣了?
如何看待藥品 O2O 葯給力正式停止運營?

TAG:中產階級 | 調查類問題 | 奮鬥 | 中國 | 貧富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