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斯科特·揚的《如何高效學習》(Learn More, Study Less!)?


前幾天剛看完這本書,本著書中的思想,學到了就要應用或者輸出嘛,這題必須答!

先說我的觀點吧,我覺得這本書是本好書,我認同作者的大部分觀點。原因嘛:他的很多觀點我在不同的好書中都見過,自己在實際中觀察的牛人基本也是這樣做的。這讓我深深地感受到大牛的很多方法都是相似的,非大牛各有各有的障礙。

先說說這本書的主要內容:這本書主要介紹了 整體學習法,我的理解就是在知識之間建立關聯,形成信息網路,有助於更好地理解知識。(可能是因為大腦神經結構也是類似網狀結構) 同時介紹了整體學習的一些方法,比喻法和內在化是作者認為比較好的方法;整體學習的順序是 獲取-&> 理解-&>擴展-&>糾錯-&>應用。應用和給人講解(費曼技巧)能更好地幫助我們掌握知識。 最後還介紹了一些高效率的方法。

為什麼我認同他的觀點呢,還是讓我們舉例子說明吧 :)

一、書中還有知乎中的例子

通過這些例子我想說:這些牛人都是通過把知識聯繫到實際問題,聯繫到自己,聯繫到現實生活,來更好地理解知識或解決問題。 知識學習本來就是用來應用的,來解決問題的,而我們卻總本末倒置!

  • 先說大家熟悉的吧, @徐強,就是整體學習法的高手。比如他在面試官究竟如何考察求職者的「學習能力」?求職者在平時又該如何培養這種能力?這個答案所呈現的很多觀點跟《如何高效學習》是類似的。 從這個問題有哪些書看完後會讓人很後悔沒有早看到?中,我們會發現,同樣是讀書,他讀書就會把書中學到知識聯繫的自己實際問題,而我們讀書就只是讀書,能變成談資就算不錯了。
  • 趙周寫的《這樣讀書就夠了》 是我最喜歡的書之一,讓我對讀書的這件事有了另外的理解。他提倡一種拆書的理念,用書中的知識來解決自己實際問題,並且提供了可行的方法。趙周在書中舉了不少例子,比如張瑞敏在讀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後,聯繫海爾實際,提出了「海爾日清工作法」等等例子。我在哪些技能,經較短時間的學習,就可以給人的生活帶來巨大幫助?介紹過拆書的方法。趙周的理念與《如何高效學習》的理念也十分類似,強調聯繫,應用,非常推薦大家讀一下,尤其是在職場中人。
  • 查理芒格是巴菲特的合伙人,在《窮查理寶典》中,我們會發現,他的文章總會提到用跨學科的知識來解決問題,講到他的決策方法時,我們也會發現他決策時運用了各種學科的理念。 查理芒格雖然是個投資人,他寫的「人類誤判心理學」這篇文章體現了他對人性的深刻洞察,而這些都是為了他更好地決策,解決問題。用跨學科的方式解決問題與「整體學習法」中提到的在不同的知識結構中建立高速公路的理念也是相通的。 對比我們,我們經常會將自己局限在自己的專業中,離生活實際越來越遠。
  • 費曼,在《別鬧了,費曼先生》中我們會發現,同樣是抽象的數學物理知識,他看到的卻是生活實際,一些圖等等。 裡面的例子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在《如何高效學習》中,本來就推崇費曼技巧。
  • 喬布斯 ,在斯坦福演講時候,講自己以前學的字體,藝術等,後來都串成了線,在以後做的產品中有體現。(大概是這個意思,有點忘) 大牛果然是無論學什麼,都能聯繫到自己需要解決的問題中。
  • 還有好多例子: 在林軍的《沸騰十五年》中講周鴻禕做3721時候,讀吳曉波的《大敗局》時,他人關注地都是企業如何失敗的,而周鴻禕關注是這些企業失敗前如何成功的,關注這些企業如何營銷的,而這正是他的3721所要學習和面對的。
  • 在李笑來的 《和時間做朋友》中,李也是利用他以前學到的批處理和統計知識來寫他的一本暢銷書,提高不少效率。
  • 在劉未鵬的《暗時間》中有一篇「跟波利亞學解題」的文章,在文章中提到了聯想的方式來解題,這也是一個例子。

這些例子有些是自己憑印象寫的,不一定準確,有不準確的請指正。 舉這些例子是為了說明在《如何高效學習》的一些原則,方法是蠻有用的,很多牛人都是這麼思考、學習的。

二 、自己身邊的例子

我們更喜歡生活中的例子,因為感覺離我們很近,印象也更深刻一些。我舉幾個觀察到的例子。

  • 在《如何高效學習》中提到,以項目為基礎的學習方式是作者最喜歡的自學方式。 在大學的這幾年,我親眼見證了一位同學通過一個個項目成長為一個技術上的牛人。(具體表現是,在我們專業基本所有老師都認識他,同學有什麼不懂的都問他,外院有什麼項目也經常找他,真的很佩服他) 雖然他經常逃課,上自習的時間也比較少,但是他通過一個個項目把知識整合在了一起,而我雖然總上自習,認真看書,但不得不承認一些專業知識根本不如人家紮實,並且對於自己學到知識總不能運用到實際中,不能和實際問題結合。 就比如說同樣學過模電、數電,當電路遇到問題時,他就能運用相關知識分析,最後找到問題,而我經常就只有干聽的份,自己的知識完全沒和這些聯繫在一起,只是單純地應付考試。 雖然自己成績蠻好,但是不得不承認專業知識不如他。
  • 還是上面那個牛人。我們跟他合作過一個can匯流排的項目,當時需要做一個硬體系統。我們都沒用過altium designer ,沒畫過原理圖和印刷電路板。那個同學看了一個簡單的畫板視頻後,直接上手開整了。大概一周多就畫好了PCB 發工廠去了。 最後這個電路板是好用的,只有幾個小錯誤。 當時我在想,如果我學的話,估計要先看書,看看各部分的視頻,完全弄明白才會去畫PCB,效率會慢很多。 他的學習方法是找個小例子讓自己有個大體的框架,然後擴展做更難更複雜的,不懂的直接百度谷歌。 對應《如何高效學習》中應該是 建立模型 吧 。好吧,有點牽強。。。
  • 舉個自己的例子。雖然自己學習還是有點抓不住重點,缺乏與實際的聯繫,但在盡量改進了。自己在大學生在學習動力方面存在的問題?也寫過一些。我算是採用 問問題來把一些知識聯繫在一起。
  • 最近的例子: 上學期去同濟和上交複試,被同濟老師問到一個問題自己沒答好,問我怎麼給小車建模(因為我參加過飛思卡爾智能車大賽), 我就有點囧了。 自己雖然學過自動控制原理(自控是我們專業很重要的專業課),但是從來沒想過把它和自己做的項目聯繫在一起,哎。 去上交面試時候也是這樣,老師告訴我要把現代控制理論多與實際生活聯繫在一起。 由此可見, 將理論聯繫到自己的生活,自己要解決的問題這種思維方式是多麼重要!

最後: 我們太多人把學校學到的知識和現實生活給割裂開了(包括我),學到的知識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已。 我覺得這本書會給我們一些啟發:不僅要高效學習,更要高效地利用學到的知識。


本書後面的章節反而讓我醍醐灌頂,是關於如何管理自己的能量。做為一位高執行力,高耐力的創業者,從16歲便開始透支自己的身體,以此走過的彎路,希望可以作為後車之鑒。

如果你經常學習到夜深人靜,亦或是0點後還在辦公室悲催的喂蚊子,且還沒有鍛煉身體的意識,那必須恭喜你,走上了一條死循環......答主我高中就開始拚命的學習,甚至睡過教室;上班後就一直在加班,甚至去洗手間都要小步快跑。最可怕的是7年來,從來沒有做鍛煉的習慣。創業初期更是經常2-3點睡覺,7*16小時引擎不間歇。

這就是之前的我,從來不運動,高中時候就特別信奉丘吉爾的一句名言「Can walk, don"t run can stand don"t walk can sit don"t stand can lay don"t sit can sleep and then don"t do lie have water to drink amen hurriedly」(能走著就別跑著,能站著就別走著,能坐著就別站著,能躺著就別坐著 能睡就別干躺著,有水就趕緊喝,阿門!)現在發現這種觀念特別更適合養生,並不適合高壓生活狀態的我們。同樣,我也沒有注重過飲食,每天200ml的水都喝不到,而且餐餐均有飽腹感,更談不上有什麼周日。當我突然感覺自己狀態不太對勁時候(今年4月份),出現嗜睡和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那段時間晚上2點休息,第二天早上7點20要起來,因為約了外教7點45分樓下早餐店練口語,但每次都感覺疲憊不堪,哈欠連連,只能等到中午又去午休1小時),這種感覺和我高中那會特別的相似,我知道我休息出了問題,創業是持久戰,於是第一時間去辦理了一張健身卡,並約了30課時的私教,鍛煉2個月之後,身體肌能明顯發生了變化(馬甲線都練出來了),每天可以堅持早上5點30起來且一天精神抖擻,早上成為我最黃金的學習時間,幫助我擺脫一天的干擾。

除此之前,我還進行了如下調整:

1,早睡早起,晚上12點之前休息,早上06:00起床,並在微博上堅持打卡(微博每天都會收到志同道合的打卡回應,早起的人其實還蠻多的)

2,至少1L水,二十多年來,平均每天喝水200ml都不到,這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脫水會讓你喪失能量。

3,午休15-20分鐘,若超過30分鐘,容易進入深度睡眠,醒來之後更加疲憊。

4,多吃粗糧,至少半周的午餐,我會選擇只吃五穀雜糧,這樣的食物可以讓你一天的血糖水平保持平穩,避免忽高忽低,同時粗糧也是塑身的必備食品,真的是一舉兩得【粗糧主要包括穀物類(玉米、小米、紅米、黑米、紫米、高粱、大麥、燕麥、養麥等)、雜豆類(黃豆、綠豆、紅豆、黑豆、蠶豆、豌豆等),以及塊莖類(紅薯、山藥、馬鈴薯等)】

5,少食多餐,保持自己的血糖穩定,睡前補充一點點能量(例如堅果)讓第二天早上精力充沛

6,一周休息一天,這幾個月來,周末都是我的休息日,上午是小美到家約的SPA時間(期間還在看書),下午和晚上都是我的閱讀時間(偶爾周日晚上和同事一起團建),若周日還把自己折騰的精疲力盡,會非常影響下一周的效率,同時我們需要好好利用周日晚上做下周規劃。

7,堅持每天整理房間(當然包括疊被子),主要原因並不簡單的「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句名言,而是潔凈的房間可以讓你的頭腦更加清醒,從小事和生活習慣上鍛煉自己,讓自己的生活更加井然有序。(我媽媽看到這裡估計要感動死了)

8,穿戴整齊,之前我工作狀態是5分鐘內一定做好穿衣洗漱,出門就是辦公室,需要外出時候才會去刻意打扮,但現在即使一天待在辦公室,我也會抽至少20分鐘花在穿衣打扮上,好的形象可以讓你一天心情舒暢,精力更加充沛,你身上會散發著:我已準備好這一天,並主動控制這一天。

《Learn More Study Less》是一本非常難得的好書,在研究透結構,模型,高速公路概念之前,親可以先問一下你們的能量管理做好了嗎?

————————————————————簽名—————————————————————

love can hurt,

love can heal,

love can be learned.

人活著無非追求三樣東西,名·利·愛,沒有愛的一生談何幸福?

作為一隻創業狗,我的人生格言永遠是『做愛做的事,睡愛睡的人』。歡迎加我微信隨意交流:flove007,微博此名字早已經被佔用的微博


13年的時候聽說過Scott Young這個人,當時網上介紹的重點是他1年完成MIT計算機專業4年的課程。我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關注在線教育領域。而Scott Young寫的《如何高效學習》是今年在知乎上看到口碑不錯,才決定買來看看。

這本書第一遍大概2個多小時看完,然後今天又花2個小時重新讀了一遍。其實全書的核心思想,就是第一章的「整體性學習法」,第二章的學習技巧是圍繞整體性學習法每個環節所提供的一些技巧性工具,而第三章:超越整體性學習主要講的是良好的學習習慣,其實是可以單獨拿出來看的。

下面就以全書的順序來提煉一些本書的主要思路和觀點吧。

第一章:整體性學習法

其實這種學習法對於一些善於學習,喜歡研究學習技巧的同學肯定不會陌生,只不過很多人在潛意識把這些技巧內化在平時的學習當中了。整體性學習法可以歸納為這樣的順序:獲取——理解——拓展——糾錯——應用——測試。這種學習的順序不是死的,是需要學習者把這種精神領悟到,不斷內化,形成自己的東西。

就拿學編程來說,在獲取這個階段,如果你看的是學校自己出的C語言教程的話,可能就會因為因為編者表達的不夠清楚導致你在獲取知識這個環節存在困難,就是說這個不是你理解能力的問題,而是由於你沒有看懂書上的字面意思導致信息獲取環節卡殼。那麼這個時候需要你參考多個教材,去準確而又迅速的弄清這一部分知識點是什麼概念,避免花大量時間在獲取(知識)環節。

當知識點看懂了,就需要去理解。比如計算機的冷啟動和熱啟動,為什麼要這樣設計,其中每一個步驟的聯繫是什麼。需要讀者真正的理解一個概念的含義,而不是僅僅去記住字面上的意思。

那麼理解清楚概念後,就需要進入拓展環節。個人認為拓展環節進行的是否充分,是區分聰明學生和一般學生的一個指標。該書列舉了深度拓展、橫向拓展和縱向拓展三個維度來進行深度思考。其實我覺得這只是作者為了便於讀者理解或實際操作這些方法,故意區分開的。以個人實際學習經驗來說,我在拓展階段是不會刻意想到從不同的方向進行發散思維的。發散思維本身就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不過這三個維度作為訓練和熟練整體學習法這個技巧來說還是便於操作的。那面接著之前的舉例:我在理解了什麼是熱啟動之後,那麼我需要從不同的角度發散思維,舉一反三了。比如我會去想到熱啟動是一個計算機開機的步驟,那麼在運營一個新產品的時候,是否他們之間有那麼一絲關聯呢,是否我也需要設計不同的節點,針對這些節點不同的結果來判斷下一步該做什麼。比如資金是否到位(硬碟插上了嘛)、我們產品是否完整(緩存有可讀取的內容嗎),然後來決定下一步的運營計劃是什麼。再或者,我可以思考計算機和單片機的啟動過程有什麼區別呢。所以拓展階段是最容易激發學習者創造性的階段,而且這個階段,你的思考是沒有限制的。比如獲取階段,你快速閱讀並看懂了教材內容,那麼這個階段就是完成了,再循環這個階段沒有意義;相反,拓展階段,可以充分發揮想像力,思考的越多,這部分知識點你理解的越深刻,以後也會實際運用的更好。

然後是糾錯階段,這個階段其實很多人包括我都不太重視。中學時代做的錯題本,除了作為收集各種難題的資料本,還有個目的就是這個:發現你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比如你可以在回顧錯題本時,發現原來這道題做不出來的原因是知識點不了解(獲取階段),或者沒有真正理解三角公式是怎麼用的(理解階段),再或者是不會利用三角公式解決信號處理方面的問題(拓展階段)。很多成績還不錯的學生,一般問題都是處在理解階段和拓展階段,這個時候糾錯的作用就體現出來,需要學習者更多地重視這些學習階段,甚至回顧和完善以前「自以為理解」的知識點。

應用階段則是整體性學習法的最終目標了,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應用。而且本書在最後提到了以項目為基礎的學習,這點我感觸頗深,在研究生階段,大部分的學習都是在自學,這個時候如果是無目的學,其實不光效率底下,而且很難堅持,最後還很容易忘。所以如果你想學網頁前端,那麼你就先給自己定一個目標,比如3個月內建一個網站,那麼關於前端知識學習將會有節奏很多。

最後一步測試,其實和互聯網產品開發團隊的測試挺像,從不同的角度和狀態來檢查你整個學習的完成度,這個完成度不是這個知識點你記住的多少,而是按照整體性學習法,你每個步驟都實現的怎麼樣。測試不僅是對你當下學習的一個彌補,也是發現問題的一個好機會,在以後的學習中要盡量避免類似問題。

第二章:整體性學習技術

這一章主要還是很多技巧性的東西,每個同學最好都有自己的技巧,作者只是提供了一些思路,當然你覺得作者的提供的技巧不錯也可以學習,包括獲取階段的速度技巧等等

第三章:超越整體性學習

這一章其實和整體性學習法聯繫不大,更多地是強調優秀的學習習慣。這一章的內容肯定在很多地方你都見過,不過對我還是很受用的,因為我有很多學習上的壞習慣。

其中有3點對我啟發很大:能量管理、絕不拖延和批處理

能量管理是很多學習高手都不太重視的,就是學習要張弛有度,不要把所有的學習任務平攤在所有的時間內。比如一周學7天,每天學早中晚,然後各學2小時。作者提倡循環式作息,也就是比如1周學6天,而每天的任務盡量集中在白天完成,晚上放鬆。關於能量管理還有很多其他的手段,比如經常鍛煉、優化飲食習慣等等,這裡不再贅述。

關於拖延症,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它的危害,但很少有人能克服拖延症。書中介紹的方法是,把計劃分割成周/日,也就是說細化到每一天,然後每天都要review自己當天的任務有沒有完成,這樣避免直到截止日期才有緊迫感。

而批處理的學習習慣是我之前沒有注意過的。我們平時經常會花費很多的時間在瑣碎的事情上,其實這樣嚴重分割了我們寶貴的大塊時間,批處理的核心思想就是把一些不重要的、類似的小事情,放在一起集中階段。比如不要每天晚上刷知乎到很晚,而是每周專門抽出一塊時間,將最近關於設計方面的精彩回答看一看。

還有關於費曼技巧的介紹,這也是我寫這篇讀書筆記的目的,我希望我能夠用最通俗易懂並且簡練的語言向別人介紹這本書的內容,這樣我就可以發現我所沒有真正理解的東西。


我非常喜歡閱讀學習方法類的書籍,這本書剛剛在網路出來的時候就讀過。

它是本誠意之作,適用於大學及以上學歷的學生,但不適合初學者。

書中有慣用的老美的技術流分析和高智商優越感和親切的論述。

但中國學生學習主要面臨的問題不是怎樣「高效」的聽課和做作業,

而是不聽課和做作業。(情感上迴避或自信不足)

或是沒有正確的學習方法對照組,導致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無指導)

我在這裡對我研究過的學習方法書籍做個鳥瞰:

你是要搞定應試教育、資格考試還是美式教育,不同書籍才能滿足你。

並用虛擬的汽車書籍作出類比:

--------------------------------------------------------------------------------------

初級版:

《學習的三駕馬車》-中國------------------------21天,從駕照到上路

【我上學的時候還沒出,單此書基本上說明了絕大多數中國學生的學習問題,如果你只買一本,就就看這個,應試教育必選】

還有韓國那個狀元的那個《一日學習法》。-韓國----------------------教你在韓國駕車

【裡面的自我暗示方法很不錯,對應考狀態的描寫細膩,和前書高度相似,學習好的人都很相近】

打雞血請閱讀:

《從黃岡中學到清華北大》-中國----------------------------------------50個駕駛好手的經驗分享

【這本書給參加奧賽的我很大慰藉,都是中國孩子的真情分享,類似日記的自傳形式,接地氣】

《學習九段 傲氣十段》-韓國---------------------------------一個韓國美女車手的傳奇之路

【即時複習+只做帶有標準答案的題+做題和答案分開+韓國妹子超美,但傾向於美式教育】

進階版:

《從東大到哈佛》-日本--------------------------------東京:從駕駛到漂移

【只做真題,多次考試對我考托和司考幫助極大,適合語言考試和資格證考試的人看】

《如何高效學習》-美國--------------------------------美式漂移原理與技巧彙編

【美式方法論大集合,起效慢,但是可以從中提煉出多種方法,需要看多遍,框架清晰】

高級版:

《學習之道》-美國--------------------------------------漂移的藝術-天才視角

【世界名著級別的學習方法論和認識論,可以一輩子反覆看,還得傳給自己的孫子!推薦給了所有人】

--------------------------------------------------------------------------------

綜上,對於越過初級版的童學,這本書可以在閑的時候翻著看,別把它當做速效葯就行。

一本好書 and 美國還是牛逼啊。


注意題目是:如何評價加斯科特·揚的《如何高效學習》?

正好最近讀完了這本書的中文版(一會再說翻譯的問題),這本書所敘述的內容都屬於"個人經驗"範疇而不是公理性的東西,所以對於每一個讀者,這本書的內容都不可能全盤接受或者反對;

比如我特別認同作者對知識系統化的觀點,同時我又特別反對把信息二次編碼(就是把數字想成鴨子之類的擬物法)的記憶方式;

作者展示的是自己的學習方法論,我們要做的就是從中找出那麼一點適合自己的,完善自己的那套東西;當然,如果自己那裡空空如也,就很容易被作者的複雜的體系搞暈,或者容易全盤否定.

好,開始說中文版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

負責本書翻譯/出版的人能出來解釋一下嗎?你們還是在翻譯嗎?這種翻譯過程中過份夾帶私貨的行為是翻譯界的最新風尚嗎?

(2)使用網路。網路就像無所不知的智者和收藏豐富的圖書館。如果你想不明白某

個問題,或者正在苦苦地翻書尋找答案,網路可以助你一臂之力。谷歌、讀秀、中國知網

(CNKI)都是不錯的選擇。

哎呦,這老外不但學習方法牛逼,更牛逼的是中國的互聯網產品沒少用啊,還知網呢,校園網賬號下PDF還免費呢是吧,可是我怎麼不記得作者有這麼一段呢?看原文:

2) Use Forums. There are online forums for just about any discipline, skill or

subject. If you are having trouble understanding an idea, or are looking for books to

explain it, online forums can be incredibly helpful. Search online for answers first, but

keep forums as a tool in case you get stuck.

有多少信息被遺漏?有多少信息被曲解加塞?請自行判斷;

你們這麼干,原作者知道嗎?

第二個問題

還有那一開始的"導讀"是怎麼個意思?作者又是什麼來頭?上來就用一個莫名其妙的隱喻把事情變得更難以理解好不好?看過中文版的同學,有多少人是看過導讀就開始犯暈了?出版社是基於什麼標準判斷此文章適合用做導讀的?

那些想讀而未讀的同學,建議讀下原版;那些已經讀過中文版,但是覺得不怎麼樣的,特別是覺得邏輯不通的同學,建議也讀一下英文版;因為,這本書頂多算是一個超長版的中文筆記


個人認為這本書是很值得一讀的,雖然書比較薄,但是應該讀很長時間,或者說讀完一遍後還要時常翻閱。因為信息量比較大,難以一遍記住,難以看完就全部應用實踐。

這本書中的很多方法其實是我們一直在應用的,只是可能我們自身並沒有發現,還有一些老生常談但我們卻不以為然的東西,此書中給了方法之所以有效的解釋。

我這本書看了兩遍,並寫了一篇讀後感,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分割線—————————————————

前言

讀書如果僅僅是「讀」,那是遠遠不夠的。「讀」只是簡單地「輸入」,有時候甚至連「輸入」都談不上吧。「輸入」本身沒有任何作用,就像如果你有了很多很多錢,只是把它藏起來,壓箱底,那這些錢是沒有任何作用的,你不去花掉它,不去利用它,這錢甚至連垃圾都不如罷,垃圾還能回收利用呢。(當然,應急錢除外)

有了「輸入」之後呢?要思考,將信息進行處理。原材料有了,把它加工出來才有價值。「思考」這一步是很累的。有的人讀書很快,而且感覺讀書很輕鬆,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思考」這一步,讀完了,就算完了。感受自動分泌的多巴胺給我們的快感很容易,而主動思考就不簡單了。沒有「思考」就只能享受生動熱烈的內容場面本身帶來的快感,無法感悟裡面所蘊含的理念、精神。所以,讀書應該不是輕鬆加愉快的,而是很累的一件事。特別是讀一本好書,一遍往往不能汲取他的精華,因為人總是會有遺忘,總是會有某些時刻思維不夠敏捷,以至於當時無法感悟那部分內容奧妙與精彩。

「思考」之後呢?將濃濃思想如泉涌化為內力,總有一天練就九陽神功?所謂「學以致用」,思考之後當然要「實踐」,想想如何使用它,至少,如果覺得很有價值,可以把它分享出來。知識,傳播的越廣越有價值。另外,在「實踐」的過程中,又會有一些事情發生,反饋,使你再次回到「思考」這步。刺激你「開天眼」。

用計算機的方法說,可以是:「輸入」-「處理」-「輸出」

為什麼講一本書的讀後感會扯到我對讀書的看法呢?因為這本書講的學習方法,跟我上面講的很相似,或者說,他的方法更加細緻全面。讀這本書,我個人建議慢慢地,思考著讀。

在「輸入」階段,就大學生階段而言吧,大多數大學生的「輸入」來源就是教材和網路了。但是大多數大學教材都是自己大學的教授所寫,不敢說不好,至少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我建議買一些其他口碑好的教材,這其實就是增加「輸入渠道」,讓自己獲取的信息更加準確,全面,優質。

正題

先解釋一下書名吧,原文是 『 Learn More Study Less 』,「learn」 和 「study」 都是學習,但 「learn」 強調的是結果,「study」 強調的是過程。所以,這個書名的直譯應該是『花更少時間學到更多東西』。而這就產生了效率

簡單講,這本書就是講了一些可以幫助我們快速學習概念和相應的方法論。這些概念中有一部分我也確實發現自己應用過,但是沒有系統的整理和總結。而其方法論中,有一些我在應用,有一些我從未意識到可以這樣,還有一些更高級的方法論,我甚至發現在?生活大爆炸?中的謝爾頓的一些方法就是如此。

一. 思想

有時候一本書其實就是講一句話。比如《把時間當朋友》只講兩個字「積累」,《擠擠都會有的》只講一個字——「擠」。

我認為這本書其實也可以壓縮為兩個字:「聯繫」。並提出了一個概念:「整體性學習」。之前我接觸過一個概念,叫「系統性學習」,「系統性學習」強調要把一個學科所學過的知識點上下聯繫起來,形成一個系統,你的思路可以在這個系統里跑通,但並不強調各個系統之間的關聯。

而「整體性學習」思維更加強大,你的程序(思維)不僅要在這一個學科的「系統」里跑,還要跑到其他學科的系統里。正所謂融會貫通。有一種思維又高了一個維度的感覺。

簡單說,「整體性學習」也很像分散式網路:

只不過所鏈接的不再是網路節點,也不是人,而是一個個的概念,知識點。當學習了一個新東西,要想著如何把他和之前懂得的東西建立聯繫,甚至要跨界跨學科建立聯繫。這樣,在你試圖將這些知識聯繫起來的時候,你不僅加深了對兩個系統的理解,有時候還會驚喜的發現自己感悟出了新知識。

作者介紹了三個整體性學習的主要「觀點」(總覺這個翻譯不太合適)和類比於做飯而產生的五個順序步驟。

不過最後又增添了第六個步驟——測試。是問自己幾個問題。個人感覺頗為收益,每次學習新東西的時候都可以問問自己,現摘錄如下

獲取階段的測試——我以前看過或聽過這個知識嗎?

理解階段的測試——我理解知識的含義嗎?(至少是字面上的意思。)

拓展階段的測試——我知道知識從何而來,與哪些知識有關係嗎?

糾錯階段的測試——我刪除了那些不恰當的聯繫嗎?我刪除了那些錯誤結論嗎?

應用階段的測試——我將知識用到實際生活中了嗎?

這本書講了幾種思考方式記憶方式,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類比。其實比喻和類比本身就是很強大的學習方法。

有些方法是我們耳熟能詳甚至聽膩掉的,比如記公式要知道公式的「所以然」,理解公式里每個字母所代表的含義。以前我總是不以為意,心想這該多累多麻煩啊,那些天才肯定有更好更方便的方法。最終發現,那些天才也是這樣罷。但這種方法並不省時啊,相反我要花費很長時間才能理解這個公式的由來和這些fucking字母的含義。我現在認為是因為他們從小如此思考,已經訓練出了比我們更快的思考速度。當然了,我相信我們通過長時間使用這種思考方法,也可以加快我們的思考速度和理解速度,一切都可以練出來。

現實版鋼鐵俠 Elon Musk 也說了,他最贊同的思維模式是 「First principle thinking」。

在TED的採訪中,他坦言自己最贊同的思維模式是 「First principle thinking」。 「First principle thinking」 的詳細解釋和如何運用我會在另外的問題專門回答。簡單說來,First principle thinking 就是從事物最基本的公理為出發點來進行推導的思維方式。其對立的方法是 Analogy(類推法),簡單說來就是別人或者其他事物如何如何,所以我也要如何如何。

舉例說明:「現在我有1萬刀的現金想投資股票,我應該買什麼股票?」

Analogy :「別人家之前買了這幾支股票,賺了不少,或者我旁邊有個股票大神也買了這幾個股票,賺了,所以我也準備買這幾個股票。」

First principle thinking:「首先去弄明白股票的原理,看清股票漲跌的本質,然後分析公司的背後價值,接著根據自己的需求,看自己是想長久投價值,然後在A股市場利用趨勢撈一波。當然也有可能,在分析過程中發現股票市場的風險大小超過了自己的承受範圍,從而放棄投資股票。轉而殺入債市或者定期投資等。」

節選自知乎專欄-覃超帝國興亡史

鏈接:「鋼鐵俠現實版」Elon Musk - 地球上最炫酷的人 - 覃超帝國興亡史 - 在希望的田野上 - 知乎專欄

牛人的思維方式總是類似的。想想小時候嫌麻煩懶得思考,幻想有什麼奇技淫

巧能輕鬆愉快地記下來,最終不過是死記硬背甚至打小抄真是可笑。哪有什麼奇技淫巧,腳踏實地才是王道。

二. 方法

作者將信息分類,針對不同類別提出了不同的技巧來記憶。

作者介紹了四個部分的方法:

  1. 獲取知識

    快速閱讀

    筆記流

  2. 聯繫觀點

    比喻

    內在法

    圖表法

  3. 隨意信息的處理

    聯想法?

    掛鉤法?

    信息壓縮技術

  4. 知識拓展

    實際應用

    模型糾錯

    以項目為基礎學習

具體技巧就不大段摘抄了,在此之摘錄一些我個人認為很有用的問題或方法。

進行積極閱讀時你需要記下:

(1)這一節中主要觀點是什麼?

(2)我怎樣才能記住主要觀點?

(3)我要怎樣將主要觀點拓展開以及應用它。

通過問自己這些問題,回答清這些問題,可以讓自己真正地「吃透」文章的內容

怎樣進行內在化

(1)明確你要內在化的概念。這是一個生物過程,還是編程中的函數或者是一個數學概念?

(2)從建立腦海中的圖像開始。如果你不習慣內在化,可以先試著在紙上畫出概念的粗略圖,多次嘗試後,你就會直接在腦海中想像了。

(3)腦海中的圖像是靜態的,還是栩栩如生的動態場景?掌握一個行列式需要好幾個步驟,所以要讓圖像動起來,就彷彿在看一部電影一樣。

(4)現在開始加上其他感官。試著用手去拿它,去摸它,去打開它,去嗅它的味道,去聽它的聲音,動用你身體的所有感官,將所有的感覺與運動的圖像相聯繫。

(5)加入更多的感覺或情感。

(6)不斷重複和優化圖像,直到你一想到它就能很快地回憶起知識。

在?生活大爆炸?中,謝爾頓曾說自己腦中呈現了高清圖像,在幫拉傑看觀測數據時,他分分鐘找到了異常數據,因為質數是粉色的,還有什麼氣味(具體記不清了)。這不就正是內在化么。這種豐富而又強大的聯繫極大地幫助了我們記憶與理解問題。

三. 費曼技巧

費曼的一生就是個大寫的牛逼,是我最崇拜的現實人物之一。如果想了解這個瘋子我推薦閱讀下面的鏈接:

到底什麼樣的人可以叫做性情中人? - Peng Leslie 的回答

下面是費曼技巧的流程:

第一步:選擇要學習的概念

首先選好你打算深入理解的概念,拿一張空白紙,在最上方寫下概念的名稱。

第二步:設想你是老師,正在試圖教會一名新生這個知識點

這一步你要假想自己費盡口舌讓一名毫無這方面知識的學生聽懂,並把你的解釋記錄下來。這一步至關重要,因為在自我解釋那些你理解或不理解的知識過程中,你會理解得更好,而原先不明白的地方也得以理清。

第三步:當你感到疑惑時,返回去吧

每當你碰到難題感到疑惑時,別急著往下走,學習不是單行道,回過頭來,重新閱讀參考材料、聽講座或找老師解答,直到你覺得搞懂了為止,然後把解釋記到紙上。

第四步:簡單化和比喻

如果你的解釋很啰唆或者艱澀,盡量用簡單直白的語言重新表述它,或者找到一個恰當的比喻以更好地理解它。

其實除了「內在化」以外,「教」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教」也可以幫助自己理解問題,更重要的是,在教授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對每一個知識點都很熟悉,這時候只是感覺自己理解了是遠遠不夠的,只要理解透徹了,我們才有能力將其清楚地表達出來,讓別人明白。不記得是從哪看到的了:真正的大師講出來的相對論可以讓保姆聽得懂。自己理解是一個階段,而能清晰表達出來就是另一個境界了。這也是為什麼那些爆滿的課堂的老師都是大師級人物的原因。在自己教授自己的過程中,我們很容易發現自己知識的缺失。

費曼技巧中的第二步,有一些 「元編程」 的意味。自己教自己,像極了程序員桌子上的小黃鴨。

其實所謂的「學習效率」,我認為是一個偽概念,就像「閱讀速度」一樣,其實「閱讀速度」的本質是「理解速度」,理解得快,閱讀得必然快。不然你說怎麼叫 「讀的快」?眼珠盯著一個個的字轉得快?手指一頁一頁翻得快?你看了字不一定算閱讀,你翻了好多頁也不一定叫閱讀,只有理解了文字所表達的意思,才算閱讀。而「學習效率」的本質我認為應該是「思考速度」。要學懂一個東西我們需要理解,需要用到聯想,需要糾錯,需要應用。而這些都需要我們極力思考才行。費曼技巧沒有提供什麼捷徑,相反最開始使用我們會發現非常吃力,因為需要我們思考的地方太多。而當我們習慣用這種方法思考後,就會發現 「學習速度」 快了好多。

部分方法摘錄

書中最後講了一些方法和理念,一部分我感覺非常好,值得一試,就摘錄如下分享給大家。

周/日目標體系

周/日目標體系是我知道的最好的對抗延遲的方法,辦法很簡單:

1.每周周末,列一個清單,包括所有的任務、作業以及你想在下周完成的讀書和學習活動。

除非在一周內出現意想不到的事情,否則你就有責任完成這個清單,不過也不必超過清單所規定的任務。這樣做就把無限的工作分割成在一周內可以完成的子任務。如果這一周特別忙碌,你可能會推遲完成任務。如果這一周很清閑,你可能會提前完成任務。

2.每天晚上,檢查周計劃,列出每日目標清單。

下一步是將每周的工作分配到每一天,你要確保完成每日的工作清單,但是不必超過它。

周/日目標系統有什麼好處?

(1)可以緩解你作決策的應激。你只需檢查清單,就明白是否完成。

(2)防止你做一項大任務時耽擱不前,依賴每周和每日目標清單,而不是截止日期,你會有時間緊迫感。

(3)幫助分配你的工作量。通過制訂計劃,你可以將工作適當分配到周和日,不需要考試前熬通宵而前三周一個字不看,你可以細分工作。

提髙注意力閾值。注意力閾值就是指集中完成某項工作的最長時間,超過這個時間,注意力就急劇下降。通過不斷接受越來越多的批處理,你可以逐漸提高你的注意力閾值。閾值越高,表示能一次完成的工作量也越大。

現在都流行什麼番茄工作法,一次工作25分鐘,就好像很厲害了的樣子。其實想想高中的時候,一坐一晚上幾個小時都能精力高度集中完成任務。只是隨著智能手機和互聯網的發展,我們經常被一些無關痛癢的消息打斷,導致我們難以集中精力,注意力閥值降低。提高自己的注意力閥值,be focus,你最終發現番茄工作法什麼的弱爆了。

下面介紹一些你需要知道的保持高效率的建議。

(1)是每天學一點還是考前抱佛腳?看起來後者節約時間,實際上前者才是高效率。

(2)你的筆記和課本組織得好嗎?雖然我喜歡一次學習就搞定它,但是有時候我們還是需要複習,假如學習材料凌亂無序,肯定會浪費時間。材料越有組織,複習起來壓力越小。

(3)學習時注意力高度集中,還是左顧右盼、三心二意?我學習時從不聽音樂、玩手機或看信息,我總是盡量找一個沒有人的地方學習。

後記

這本書雖然看起來很薄,但是介紹的方法和內容比較多。看的時候感覺很好很有道理值得應用,但實際操作起來容易遺忘和忽略一些部分,所以我建議要時不時地溫習。

在書中後半部分有講 「不要學習」,其實這就體現了翻譯的局限性,「learn」 和 「study」 都翻譯為 「學習」,而一個強調學習結果,一個強調你在 「學習」(看起來在學習)的過程。在 「不要學習」 這一部分中的 「學習」 指的是 「study」。

工具的產生極大地提高了人類的工作效率和生產力。而此書所介紹概念、方法,就是我們學習過程中可以利用的強大工具。

但是,工具不是一切,不能糾結於工具本身。最重要的還是我們要有「終身學習」的信念 (注意,我不是說觀念)。

工具是好的,但不是一切都決定於工具。又想起來《蝙蝠俠五》中忍者大師教給韋恩的那句話:「Skill is nothing, will is everything.

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與普及,還有在線支付功能的完善,「知識變現」變得越來越容易。學點東西,開始更加明顯地提高我們的生產力。這本書不光提供我們一些方法,也能激起我們學習的熱情。

努力學習,追求進步。


各位答主把全書結構都扒得差不多了,我來從具體的學習方法上說一說我的觀點。

在《如何高效學習》中,Scott Young把他那套神奇的方法命名為「整體性學習」。這個概念聽起來玄妙,其實說穿了也很簡單,就是我們上學時老師常說的理解記憶。像我這種學習不上道兒的孩子,大部分腦細胞都浪費在細枝末節的機械記憶上了,大腦的運轉效率實際上是極為低下的。對於我來說,知識是細碎零散的,任何一個知識點的遺忘,都有可能造成後續思路的阻塞。學霸則恰恰相反,在他們眼中,知識一定是成體系的、互相關聯的,從任何一個知識點出發,都可以抵達知識體系最遠的角落。他們每學習一個新的知識點,都會有意識地想辦法和已有的知識橋接起來,以便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長此以往,學霸和學渣之間差距,也就變成難以逾越的鴻溝了。

那麼,到底如何提升我們的記憶力和理解力,從而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呢?Scott Young的方法又有怎樣的獨特之處呢?讀了他的書不難發現,正所謂大道至簡,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素質教育還是應試教育,學習的方法都是相通的。Scott Young在《如何高效學習》中提出了一個「整體性學習」的概念,說白了就是我們常說的「理解記憶」。這種「理解」可以是形象化、也可以是編口訣。記得高中歷史講法國大革命的時候,我們那個兼任年級組長的歷史老師就經常把羅伯斯庇爾稱作「蘿蔔絲片兒」,儘管我歷史學得炒雞爛,但這個名字我卻一直記到現在。

這種看似不正經的方法,實則是好學生慣用的一種學習竅門。其實學習原本也不該是枯燥嚴肅的事,在學霸眼裡,即便是一個毫無意義的音譯名,也能被賦予各種奇妙的屬性和意義。Scott Young把這種方法命名為「內在化」,其核心是通過調動視覺、聽覺、嗅覺觸覺乃至情感等多維感官系統,促使我們與陌生事物建立連接。動用的維度越多,我們對事物的理解和記憶也就越深刻。比如科學家把地球比作雞蛋,把地殼、地幔和地核比作蛋殼、蛋白和蛋黃,以達到小學生都能理解的程度,就是一種典型的內在化手法。

內在化對於大多數中國學生來說並不陌生,畢竟我們都是接受過應試教育洗禮的人,沒點自己的方法和竅門也混不到今天。但這種方法大多被我們用在某個生僻的概念和理論上,很難解決我們對某個流程或步驟的理解和應用。而Scott Young告訴我們,整體性學習不僅可以解決具體信息的問題,也同樣適用於抽象信息的學習,他把這種適用於抽象信息學習的方法稱作比喻法。

舉個例子。管理學中經典的PDCA循環,我們可以把它想像成廚師烹飪的過程。P是計劃,也就是廚師在炒一盤宮保雞丁之前,要告訴配菜師傅需要多少花生米多少雞丁以及多少大蔥。D是執行,是大廚掌勺烹飪的過程。C是檢查,是對菜品色澤、成熟度以及擺盤的確認,一些高檔餐廳如果在這一步發現菜品達不到成品要求,是會要求員工重新進行烹飪的。最後的A是處理,也就是總結復盤的過程,一個合格的大廚,會根據顧客提供的反饋對菜品進行改良完善,以滿足更多人的要求,對於企業來說,這個步驟也是決定其長遠發展的關鍵。

當我們能夠針對某個流程列舉出相應的範例時,也就意味著我們開始掌握這個概念了。比喻的過程是一個複雜的過程,特別是對於理工類課程來說,尋找一個完美的比喻並非易事。所以,Scott Young建議,與其尋找一個完全符合的示例,不如找到幾十個不那麼完美的比喻,這既是一個修正偏差的過程,也能讓我們從多方位體會概念的真實含義。其實現在白領中廣泛流行的拆書,就是一個運用比喻法把某個理論與自己的實際經驗相結合,從而達到知識間的互通和串連的過程。

簡而言之,「整體性學習」就是在用一種科普的方式去學習,我們不僅要有能力獲取知識,更要有能力分享知識。內在化和比喻法的最終目的,都是讓我們把一個複雜的概念,用一種更淺顯易懂的方式表述出來。知識在大腦中進行轉化的過程,也是我們咀嚼消化的過程。在這一方面,做的最盡善盡美的要屬著名物理學家費曼先生了,他的著作向來以生動有趣著稱。在《如何高效學習》一書中,Scott Young也特別提到了以費曼先生命名的「費曼技巧」。費曼曾說:「教師講不懂別人,是自己沒有真懂。」所以費曼技巧就是要求個體在學習過程中,把自己當做老師,如果我們能夠把任何一個複雜的概念給4歲的孩子講明白,也就意味著我們已經徹底搞懂了這個問題。

事實上,越是某一領域的牛人,越有這種深入淺出的本領。比如國內的兒童科普作家李毓佩、經濟學家梁小民等等,他們儘管榮譽加身,作品卻都是極為通俗易懂的。儘管這些大家面對的群體不是高精尖人才,但我們卻不能因此抹煞他們的功勞。正是有了這些名家的存在,才能讓更多人走近科學,去探索更多未知的精彩。在我們中間,是有很多人具備科學以及文學素養的,只不過有的人不自知,有的人缺乏某個契機或某座橋樑。羅胖就曾經舉過一個例子,一個理工男在聽過他的《得到》欄目之後對他說,如果不是你,我可能這輩子也不會去讀《梵高傳》這樣的書。所以,這些引領者對於普通人的貢獻,是遠大於那些專業度很高的科研工作者的。

作者Scott Young在《如何高效學習》的中文版序言中談到了自己的對中國教育體系的認識,他認為中國教育比西方教育更強調死記硬背,所以整體性學習的方法對中國學生的影響會更為深刻。最初看到這句話時,我的心是激動不已的,但通讀了整本書之後,我發現其實Scott Young提到的每種方法都能在中國學生身上找到影子。

比如「整體性學習」就是我們上學時老師經常念叨的理解記憶,「以項目為基礎的學習」就是現在各個寫作群流行的輸出倒逼輸入,「比喻法」就是老師給我們編的各種口訣,比如清朝十二個皇帝就是「天天順、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等等。「費曼技巧」用一句中國話提煉就是「深入淺出」……事實是,說起學習上的各種歪門邪道,經歷過應試教育的中國學生絕對要完勝所有國家的學生。

那麼,Scott Young的這本書對於中國學生究竟有什麼借鑒意義呢?事實上,他最大的貢獻在於總結了自己高效學習的方法,形成了一套相對完備的體系,並且用自己取得的實際成果證明了這套方法的有效性。我們在模仿學霸的時候經常擔心自己東施效顰,沒學到點子上,比如某個學霸寫作業的時候愛聽音樂,我們可能就會因此模仿他的習慣,但其實這並不是導致他學習成績好的根本原因。而Scott Young把自己認為有效的學習方法分享出來,本身就是一種貢獻。最為關鍵的是,這些學習方法是個普適性的方法,只要你保持學習的心態,無論多大年紀都會用的到。

特別是其中的「費曼技巧」,儘管方法異常簡單,卻給我很大啟迪,當然這種啟迪更多地來自費曼的父親。現在的父母都很雞血,但大多隻雞血在行動上,並沒有一套適用的方法論。但很多時候,特別是孩子小的時候,我們都需要將複雜的知識進行轉化。多數時間裡,這是極其困難的。肉卷現在上大班,像天平類的題、分辨東西南北的題或是數軸類的題,我都經常給她講到語塞。有些時候,老公換個思路重新講一遍,肉卷很快就理解了。這種情況其實並非孩子領悟力不夠,而是父母本身沒有透徹地理解這個問題,自然也就無法清晰地轉述給孩子聽。最近看《媽媽教的數學》,裡面講到很多學習方法都是古老卻又新穎的思路,對於學習者來說,重要的不是解出多少道題,反倒是題目中蘊藏的神奇密碼,才是激發我們興趣的最寶貴的東西。

那天給肉卷講物體沉浮,我問她樹木會浮在水面上還是沉到水底,她想了想說沉到水底。我告訴她相同材質的物品實驗結果是一致的,又引導她找了一支木頭鉛筆扔在水裡。她一試,是浮在水面的,在紙上按照題目要求畫了個圈圈,也就作罷。就在這時,我突然想到Scott Young書中介紹的內在化方法,於是便試著提醒肉卷以前讀的童話中的情節:「你還記不記得故事裡講的小松鼠不小心落到水裡,最後是怎麼得救的?」「嗯——扒著水面上的木頭得救的?」「所以木頭都是……?」「浮在水面上的!」

如果所有問題我們都能用視覺化甚至內在化的方法引導孩子,那麼學習勢必不再是一件令人頭痛的事情。費曼在他的自傳《你幹嘛在乎別人怎麼想?》中就曾提到這樣一個例子:

我家有一套《大英百科全書》,父親常讓我坐在他的膝上,給我念裡邊的章節。比如有一次念到恐龍,書里說,「恐龍的身高有25英尺,頭有6英尺寬。」父親停頓了念書,對我說,「唔,讓我們想一下這是什麼意思。這也就是說,要是恐龍站在門前的院子里,那麼它的身高足以使它的腦袋湊著咱們這兩層樓的窗戶,可它的腦袋卻伸不進窗戶,因為它比窗戶還寬呢!」

所以,培養一個「天才」,並不意味著我們自己需要成為一名天才。費曼的父親雖然沒有自己兒子那樣的成就,但他在教育上的貢獻顯然功不可沒。聲色俱厲的家長最終的教育成果我們不得而知,但那些對生活充滿好奇、善於引導孩子的父母,最終都在孩子身上收穫了驚喜。


分享一下書摘

如何高效學習

【加】斯科特·揚

2014-05-03

很久以前,有個學生物理課學得很好,一次考試,所有問題都答對了,只有一道題,老師給了很低的分數,這道題目是「怎樣用一個氣壓計測量建築物的高度?」

學生回答:「去建築物的頂上,將氣壓計扔下來並開始計時,直到聽到砰的一聲,再通過重力加速度公式計算出建築物的高度。」

出題者的本意是希望學生利用所學的氣壓知識計算建築物的高度,因為從學生的答案中看不出來他懂得氣壓知識,所以老師沒有給他高分。

學生找到老師,對低分表示異議。老師說,只要他能再想出不同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就給他高分。

學生稍稍思考就回答,可以用氣壓計敲開建築物主人的門,當主人打開門時,問他:「請問,建築物的高度是多少?」

老師沉默了一會,問:「你還有其他辦法嗎?」學生說還有很多,比如:用一根長線綁著氣壓計,通過線的長度測量高度;或者將線當作鐘擺,通過鐘擺的運動來計算建築物的高度,等等。

老師最終決定給予學生滿分。故事中的學生就是年輕的尼爾斯·玻爾(Niels Bohr),後來成為著名的物理學家,因為發現了原子中的電子而聞名於世。

玻爾不僅知道怎樣得到答案,而且對問題的觀察更為全面,不局限於所學的某個知識,他可以多角度地看待問題。

2014-05-03

整體性學習意味著知識的學習並不是孤立的。事實上,知識的學習從來就不是孤立的,學習任何知識(概念、定義、公式、問題、觀念、理論等)都需要聯繫。你創造的聯繫越多,它們就會記得越牢、理解得越好。

2014-05-03

機械記憶認為學習就像整理一個個大小不一的盒子。一個數學大盒子里裝有代數、幾何、微積分小盒子。微積分小盒子里又有更小的函數盒子和一些公式的應用盒子等。在你的微積分盒子里不可能找到生物、歷史、繪畫、舞蹈和科幻電影的蹤跡。

但是學習並不是整理盒子,學習就像編織一張大網。

2014-05-03

整體性學習基於三種主要觀點:

(1)結構

(2)模型

(3)高速公路

2014-05-03

假如說結構是整體性學習的門戶,那麼模型就是開門的鑰匙,模型是簡化的結構,它是結構的快照,更為簡單和更易儲存。模型對於快速學習新概念至關重要。

2014-05-03

模型有很多種形式,但是目標總是同樣的:那就是壓縮信息。通過將一些核心概念聯繫在一起,就可以創建一個模型。模型對於你開始構建一個結構或是在當前結構上添加內容非常重要。

2014-05-03

模型就像是結構的種子,是一座建築的地基和框架,是知識最核心的概念,在此基礎上將引伸出全部的知識。

2014-05-03

整體性學習的順序:

(1)獲取

(2)理解

(3)拓展

(4)糾錯

(5)應用

2014-05-03

(1)獲取 獲取就是信息進入你的眼睛和耳朵,閱讀、課堂上記筆記以及個人的種種經歷都是獲取。獲取階段的目標是獲取的信息要準確,信息量要盡量壓縮。

(2)理解 理解就是了解信息的基本意思,並放在上下文中聯繫,這是學習的最基本聯繫。

(3)拓展 拓展階段是整體性學習中最花力氣的地方,這一步將形成模型、高速公路和廣泛的聯繫,從而獲得良好的結構。

(4)糾錯 糾錯階段是在模型和高速公路中尋找錯誤,這個階段要刪除那些無效的聯繫。

(5)應用 應用把糾錯帶入最後的水平,通過比較(知識)信息是如何在現實中運行的來進行調整,如果理解不符合現實世界,那麼再多也無用。在這一步中失敗的典型例子就是書獃子,即那些讀書讀得很好但是出了學校大門卻茫然不知所措的傢伙。

(6)測試 上述階段的每一步都需要測試,測試有助於你迅速找到學習中的問題所在,幫助你改進學習技術,克服缺點。

2014-05-03

·閱讀一頁材料並達到90%的理解,你要花費多長時間?

·一堂課,你真正注意到了多少內容?

2014-05-03

獲取信息時有三個主要目標:

(1)簡化

(2)容量

(3)速度

2014-05-03

在理解階段,你只是理解了信息的表面意思。舉個例子,比如你正在學習一個新的數學公式,至少你要知道公式里每個符號代表的是什麼,然後才有可能應用公式來解決問題。如果你重複使用公式的次數足夠多,就有可能記住它。

2014-05-03

拓展有三種主要方式:深度拓展、橫向拓展和縱向拓展。

2014-05-03

深度拓展(知識的背景探究)

2014-05-03

橫向拓展需要在知識周圍建立聯繫,通常意味著你需要建立模型,在模型與原知識之間建立聯繫。

2014-05-03

縱向拓展有相當的難度,也是最有創造性的學習方式。但是,如果運用得當,其速度要比深度拓展中探究知識的背景快得多。縱向拓展是本書中最重要的內容(希望讀者仔細體會)。比喻法和內在化是進行縱向拓展的最好方法。

2014-05-03

通過測試要確定你對知識的理解到了什麼層次?以下是你需要問自己的一些問題。

·獲取階段的測試——我以前看過或聽過這個知識嗎?

·理解階段的測試——我理解知識的含義嗎?(至少是字面上的意思。)

·拓展階段的測試——我知道知識從何而來,與哪些知識有關係嗎?

·糾錯階段的測試——我刪除了那些不恰當的聯繫嗎?我刪除了那些錯誤結論嗎?

·應用階段的測試——我將知識用到實際生活中了嗎?

2014-05-03

拓展不好的表現只有一種:缺少靈活性。

2014-05-03

糾錯做得不夠的一個表現是常常不能發現自己在某個主要的看法或問題上是錯誤的,如果你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可能是你沒有對建立的聯繫做足夠嚴謹的檢查。

2014-05-03

·隨意信息

·觀點信息

·過程信息

·具體信息

·抽象信息

這五類信息基本上涵蓋了學校里的課程和實際生活中能遇到的所有信息類型。有些信息介於兩種類型之間,比如物理學遊走於抽象信息和具體信息之間,生物學則可能既有隨意信息又有具體信息。實際上,大多數學科都是上述各種信息的組合,不過是比例不同。

2014-05-03

隨意信息是一系列事實、日期、定義或規則,它們缺少邏輯分類,常常在學校里碰到,很少在真實世界裡遇到。很多醫學專業的新生在學解剖時,會遇到大量需要死記硬背的知識,比如人有206塊骨頭等。這些知識看起來沒有規律,無法再加工。需要死記硬背的知識就是隨意信息。

2014-05-03

處理隨意信息的方法

對待這種信息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假如存在某種邏輯關係,那麼盡量去發現它,否則記憶和使用信息的工作會更加困難。

如果這樣做還是不能令人滿意,可以採取下面三種方法。·聯想法

·掛鉤法

·壓縮法

2014-05-03

觀點信息是存在爭論的信息。

2014-05-03

過程信息是教導你怎麼行動的信息,是講述一系列動作、操作的信息。

2014-05-03

大多數過程信息都依賴於正確的模型,通過練習可以慢慢形成一個結構,如果有正確的模型則可以提高學習速度,以下是一些可以改進模型的技術:

·內在化

·比喻法

·圖表法

·模型糾錯

2014-05-03

具體信息是那些在實際中可以觀察到、聽到、觸到的信息,比如醫學上的視、觸、叩、聽得到的信息就是具體信息,不過實際上,大多數信息都介於抽象和具體之間。

2014-05-03

抽象信息缺少與感官的直接聯繫。數學、物理、心理學、計算機和化學主要涉及的是抽象信息。量子物理學和微積分中有大量抽象的信息,不容易馬上想像出圖像來。

2014-05-03

抽象信息與隨意信息正好相反。抽象信息非常難以理解,但是邏輯性很強,學習時好比潛入深海的探索,隨意信息則非常淺顯,但是邏輯性差。

2014-05-03

整體性學習和對課程的興趣密切相關。你對一門課程的興趣越大,學習就越容易整體性。

2014-05-03

知識因「用」而獲得新的意義。

2014-05-03

A)獲取知識

1)快速閱讀

2)筆記流

B)聯繫觀點

1)比喻

2)內在化

3)圖表法

C)隨意信息的處理

1)聯想法

2)掛鉤法

3)信息壓縮技術

D)知識擴展

1)實際應用

2)模型糾錯

3)以項目為基礎的學習

2014-05-03

快速閱讀包括很多技術,足夠寫一本書[我最喜愛的一本是《快速閱讀突破》(Breakthrough Rapid Reading)],在這裡我主要介紹以下三種主要的方法。

(1)指讀法

(2)練習閱讀法

(3)積極閱讀法

2014-05-03

指讀法的好處還能通過調整手指移動的速度來控制閱讀的速度。快速閱讀不僅僅是讀得快這麼簡單,有時候你需要降低閱讀速度以仔細揣摩重點內容,有時候你需要略過不重要的內容。

2014-05-03

進行積極閱讀時你需要記下:

(1)這一節中主要觀點是什麼?

(2)我怎樣才能記住主要觀點?

(3)我要怎樣將主要觀點拓展開以及應用它。

第一個問題僅僅促使你完整地獲取信息;第二個問題迫使你對信息進行聯繫、視覺化和比喻法;第三個問題要求你將信息應用在不同的情境中。這三個問題迫使你將每個知識點都要經過整體性學習里的理解、拓展和應用三個階段。

2014-05-03

使用筆記流時,首先寫下最主要的觀點,盡量用很短的單詞來替換完整的句子,這可能會降低可讀性,但是提高了上課時的學習效率。事實、日期、細節和描寫要盡量減少單詞量,不要寫冗長的段落。

一旦你寫下了一個觀點,下一步就是在這個觀點和其他觀點之間畫上一些箭頭,觀點不是建立成金字塔式的結構,而是呈現出相互關聯的關係,這個過程與實際的整體性學習策略類似,觀點連在一張網中。

2014-05-03

筆記流技術涉及兩個方面:記錄和拓展。傳統的規則、線性的筆記方式,可以將課堂內容精確地複製下來,這種方法對於你準備課下好好複習幾遍來說是不錯的選擇。

筆記流會為了當前的理解而犧牲一些隨後的可讀性。

2014-05-04

比喻就是在不熟悉的知識和熟悉的知識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樑。比喻在文學中主要提供視覺上的相似,而在整體性學習中聯繫的是類似的過程:事件或者信息的順序。

2014-05-04

可以按照下面三個簡單步驟找出一個比喻。

(1)確定你要深入理解和記憶的信息,在上面例子中就是經典條件反射。

(2)在你的個人經驗中尋找與信息部分相似的東西,要達到完全符合不太可能,所以與其尋找一個完全符合的東西,不如稍作讓步,找到十幾個部分符合的「不完美比喻」,在上面的例子里我想到的是雪中行走。

(3)重複上述過程,檢查比喻不恰當的地方。例如,雪中行走是線性的痕迹,而腦神經卻是錯綜複雜的網路。

2014-05-04

應用10歲規則。是否能用這個比喻解釋給一個10歲的小孩聽?假如你的比喻還是和原始觀點一樣,孩子聽不懂。重新來過吧,直到你找到簡單的他能明白的比喻。

2014-05-04

要內在化一個知識:最好的方法就是先簡單地在腦海中想像一幅圖像,如果知識本身就有圖像時最好,想像一束光進入你的雙眼,通過視網膜上的視桿細胞和視錐細胞,再通過視神經進入大腦的過程肯定比想像所謂的道德哲學要容易得多。

2014-05-25

怎樣進行內在化

(1)明確你要內在化的概念。這是一個生物過程,還是編程中的函數或者是一個數學概念?

(2)從建立腦海中的圖像開始。如果你不習慣內在化,可以先試著在紙上畫出概念的粗略圖,多次嘗試後,你就會直接在腦海中想像了。

(3)腦海中的圖像是靜態的,還是栩栩如生的動態場景?掌握一個行列式需要好幾個步驟,所以要讓圖像動起來,就彷彿在看一部電影一樣。

(4)現在開始加上其他感官。試著用手去拿它,去摸它,去打開它,去嗅它的味道,去聽它的聲音,動用你身體的所有感官,將所有的感覺與運動的圖像相聯繫。

(5)加入更多的感覺或情感。

(6)不斷重複和優化圖像,直到你一想到它就能很快地回憶起知識。

像比喻一樣,內在化也是個創造性的試驗過程。你不可能一開始就想出完美的圖像來。重要的是開始去做,在不斷地優化、拋棄圖像中不適合的部分,最後你一定會得到一幅記憶深刻、栩栩如生的圖像。

2014-05-25

圖表是內在化的簡化。創作圖表比想像一幅圖像花費的時間更多,但是操作起來更容易,而且可以用於非常抽象的觀點,抽象的觀點一般難以想像。

2014-05-25

以圖表為基礎的流程圖適用於以下幾方面。

·繪製一系列的步驟(怎樣做長除法,怎樣寫一份現金流轉聲明等)。

·繪製歷史事件,創造分支將事件聯繫在一起,不僅通過事件之間的因果關係,而且根據事件的發生時間來建立聯繫。

·繪製一個系統(例如函數在程序中怎樣執行)。

2014-05-25

筆記壓縮對於快速掌握大量材料是一個有用的辦法。它可以作為應用其他信息壓縮技術、聯想法、掛鉤法或其他整體性學習技術的起點。筆記壓縮的目的就是將一大堆需要學習的知識減少至幾頁筆記。

(1)讓你能組織大量的信息。通常,在一堂課的時間裡要記住數以百計的事實、概念和觀點,並將之完全分好類是很困難的,但是假如信息只有兩三頁紙,要組織好就容易多了。

(2)更容易建立聯繫。信息壓縮後,可以更仔細地觀察課程的整個結構,讓你更好地建立知識間的聯繫。

2014-05-25

壓縮筆記的步驟

(1)拿幾張空白紙。準備好要壓縮的筆記,這個練習可能會花費一兩小時,所以要確保你有這麼多時間。

(2)用最小的字,寫下筆記中的主要觀點。使用儘可能少的字。

(3)接著寫下與之相聯繫的觀點、公式、概念或定義。儘可能寫小一點和寫少一點,節省空間。

(4)持續上述自由寫下觀點的過程,直到將筆記中的每一個主要觀點都寫了下來為止。最後你得到大約1~3張密密麻麻寫滿信息的紙。

(5)有時候,還可以更進一步,將上面壓縮後的內容加工、修飾得更有條理,更好看一些。

2014-05-25

模型糾錯實際上就是實踐的代名詞:不斷地練習和實踐,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測試自己是整體性學習過程中糾錯的唯一手段。

2014-05-25

費曼技巧的具體措施:

(1)理解那些你沒有真正掌握的知識點。

(2)記住那些你能理解,卻可能在考試中遺忘的知識點。(3)作為一個考前學習的高效率方法。很多學生花了不少時間在圖書館度過,學習效果卻平平,運用費曼技巧,你只需花上20分鐘就能深入理解知識點,而且記憶深刻,難以遺忘。

2014-05-25

第一步:選擇要學習的概念

首先選好你打算深入理解的概念,拿一張空白紙,在最上方寫下概念的名稱。

第二步:設想你是老師,正在試圖教會一名新生這個知識點

這一步你要假想自己費盡口舌讓一名毫無這方面知識的學生聽懂,並把你的解釋記錄下來。這一步至關重要,因為在自我解釋那些你理解或不理解的知識過程中,你會理解得更好,而原先不明白的地方也得以理清。

第三步:當你感到疑惑時,返回去吧

每當你碰到難題感到疑惑時,別急著往下走,學習不是單行道,回過頭來,重新閱讀參考材料、聽講座或找老師解答,直到你覺得搞懂了為止,然後把解釋記到紙上。

第四步:簡單化和比喻

如果你的解釋很啰唆或者艱澀,盡量用簡單直白的語言重新表述它,或者找到一個恰當的比喻以更好地理解它。

2014-05-25

以下是成為高效率學生的一些關鍵點。(1)能量管理

(2)不要「學習」(Don"t study)

(3)絕不拖延時間

(4)批處理

(5)有組織

2014-05-25

良好的能量管理有兩步:

(1)增加你的能量儲備。

(2)將你的日程表由線性的改為循環式的。

2014-05-25

能量並非天生的,有很多辦法可以幫助我們提高能量值,按照下面的去做吧:

(1)每周有3~5次運動嗎?如果你的回答為否,你正在削弱你的潛在能量水平,除非你的醫生不讓你參加運動,否則最少每天要抽出40分鐘來鍛煉身體,每天運動一點點,學習效果更明顯。

(2)每晚有七八個小時的睡眠嗎?有些人睡四五個小時就夠了,學習工作勁頭十足,不過我想你我又不是這種神人,那麼還是老老實實睡到自然醒吧,別想著玩遊戲、喝酒、跳舞、玩通宵,熬夜對學習來說有百害而無一利,我看一年中除了過年可以守歲,平時絕不要熬夜。睡得好,腦袋才清醒。

(3)你吃的是什麼?你的食譜是高糖、高脂肪、高蛋白質的嗎?請放棄它吧,我建議你吃粗纖維和粗加工的食物,這樣的食物可以讓你一天的血糖水平保持平穩,避免忽高忽低。

(4)一天之內,你喝幾杯水?你知道嗎?你的身體有2/3都是水分,最快讓你喪失能量的辦法就是脫水。

(5)一天你吃幾餐?如果你的回答是中餐、晚餐以及時不時吃點早餐,那麼你的能量有可能不足。理想的飲食應該是少吃多餐,一天吃四五餐,每次吃七分飽,這樣可以保證你一天內的營養供應持續穩定,睡前吃一點能讓你第二天早上精力充沛。

2014-05-25

線性的計劃是平均安排時間執行工作,而循環式作息計劃則先集中小部分時間做大部分工作。這種計劃安排能讓你做到有張有弛,而不是死氣沉沉,像個機器人。下面是一些建議。

(1)一周休息一天。我總是抽出一周中的一天,什麼事也不做,將7天的活放在6天里完成,一開始很難,但是放鬆一天能防止你筋疲力盡。

(2)晚上不幹活兒。將一天的工作放在早上集中完成,早早完成工作,晚上你就有幾小時的空閑了。

(3)設定90分鐘。給定自己90分鐘,集中精力完成某個學習任務,一旦90分鐘結束,停止工作。90分鐘的時間設定能讓你學習時注意力更集中。

2014-05-25

(1)閱讀材料。

(2)完成各項作業和在課堂上做筆記。

(3)應用整體性學習方法處理某些難點。

(4)考試前,針對學習材料做一次筆記流。

2014-05-25

批處理的意思就是將那些類似的、散在的工作集中起來一次做完。批處理有助於節省時間,因為你可以集中時間和精力。

2014-05-25

批處理的一些使用技巧。

(1)工作量。批處理最適用於將那些需要時間不長的零散工作放在一起做。你不能將整個課程都安排在考試前一天批量看完。超過3個小時的工作用批處理,效果就不好了。

(2)一次性完成作業。如果一項作業花費的時間不會超過8小時,我就坐在凳子上一鼓作氣完成它。將一個花3小時就可以寫完的文章,分成15次零散時間內完成,肯定會浪費很多時間,每一次都要花時間重新鼓起寫作的激情才能開始正式的寫作。

(3)提髙注意力閾值。注意力閾值就是指集中完成某項工作的最長時間,超過這個時間,注意力就急劇下降。通過不斷接受越來越多的批處理,你可以逐漸提高你的注意力閾值。閾值越高,表示能一次完成的工作量也越大。

2014-05-25

假如你做事雜亂無序,下面是一些讓你變得有組織的關鍵步驟。

(1)所有的物品都放在固定的位置。作業、課外作業以及約會日期都記錄在固定的地方。沒有固定地方的結果就是混亂。專門找一個地方放東西,這樣會更容易放得有序。

(2)隨身攜帶一個記事本。每天隨時記錄,日積月累,必有所獲。

(3)堅持日曆和做事清單。應用做事清單記錄任務和目標,使用日曆來記錄要做的事和截止日期。

雖然有組織不是萬能靈藥,但是它的確很有幫助,組織技能可以大大提高學習效率,而且能緩解壓力。

2014-05-25

設定學習目標的一些技巧:

(1)所有的目標都要寫下來。目標沒有寫下來,就等於沒有目標。用一兩個句子寫下目標,並給它一個截止期限。

(2)讓目標客觀化。學習過程中,你要能很容易判斷出是否已經達到了目標。所謂的「學得更多」不是學習目標,因為它不客觀,你不知道怎樣才算是完成了目標,所以它只能是一種幻想。

(3)設定有些困難,但是努把力也可以達到的截止期限。給自己達成目標設定一個期限會迫使你不斷地採取行動,而不是拖延不前。假如期限定得太松,就起不到促使你行動的作用;如果期限定得太緊,會讓你喪失信心,垂頭喪氣。

(4)將目標的完成轉化為每日和每周的具體行動。你的目標應該分解為每日和每周的具體小目標。一個今天就需要立即完成的小目標遠比幾個月後的大目標更讓人坐立不安,焦急萬分。

(5)經常看看你的目標。至少一周檢查一次目標完成的情況。

2014-05-25

整體性學習策略強調將信息編織到知識網路中,而不是給自己加上機械記憶的負擔,這個策略的基礎有以下幾方面。

(1)結構——關於某個學科的知識之間聯繫的總和,它是你大腦中的城市。

(2)模型——將信息壓縮成最基本的單元,模型是結構的種子。形成模型的方法包括比喻法、內在化和圖表法,模型是你的知識道路交通圖中主要的幾個十字路口。

(3)高速公路——不同結構之間的聯繫,有助於創造性的思考。「跳出盒子之外思考」很好地描述了這種跳出原有結構,從其他結構來觀察原有結構的思考方式。

2014-05-25

整體性學習有5個步驟,但是並非按部就班,只是大體按此順序進行,不能拘泥於這種順序。

(1)獲取——通過感官獲取信息。

(2)理解——明白信息的表面意思。(3)拓展——與其他信息建立聯繫,拓展有三種主要方式。

a)深度拓展——探究知識的背景。

b)橫向拓展——探究知識的關係。

c)縱向拓展——與其他結構聯繫後,從其他結構的角度探究知識。

(4)糾錯——剔除錯誤聯繫。

(5)應用——將知識應用到各種情境中去,包括現實生活。

2014-05-25

信息的類型有以下五種。

(1)隨意信息——事實、日期、列表、規則以及某種順序。信息特點是沒有邏輯分類或相互關係不強。

(2)觀點信息——信息的唯一目的就是支持或者反對某種觀點。容量在這兒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能記住。

(3)過程信息——它是指某種技能的信息。需要反覆練習,但是容易記住。

(4)具體信息——容易視覺化的信息,一般是與實際緊密聯繫的信息,容易有自己的經驗。

(5)抽象信息——信息不容易有自己的經驗。數學、哲學和物理學都是非常抽象的領域。

2014-05-25

快速閱讀

(1)指讀法。

(2)練習閱讀。

(3)積極閱讀,改善邊讀邊學的效率。

筆記流

(1)不要呆板、僵硬、貌似層次分明的筆記。

(2)在寫下來的觀點之間建立聯繫。

比喻法

尋找歷史中的故事、圖像或是過程,它與我們現在學習的東西有某種類似。

內在化

(1)為你正在學習的東西創造腦海中的圖像。

(2)在這幅圖像上加入其他感官和情感。

(3)尋找圖像不適用或不足的地方,防止產生錯誤的聯繫。

圖表法

創造流程圖、概念圖或圖像,將若干觀念聯繫在一起。

聯想法

(1)創造一系列容易視覺化的符號。

(2)在條目之間創造聯繫,這種聯繫是可以「看得見的奇特場景」。

(3)在第一個條目和觸發物之間建立聯繫。

掛鉤法

與聯想法相似,只不過我們是把每一個條目與事先建立好、容易回憶的0~12的視覺符號相聯繫。

信息壓縮

3種主要形式:(1)記憶術——壓縮若干知識,用一個單詞代替。

(2)圖像聯繫——創造一幅能聯繫若干知識的圖像。

(3)筆記壓縮法——用寥寥幾頁紙縮寫內容龐大的筆記。

實際應用

尋找將知識用於你日常生活的途徑。

模型糾錯

經常性地解決各種問題,以發現整體性知識網路中的潛在錯誤。

以項目為基礎的學習

建立一個大約需要1~3個月完成的項目,從而逼迫自己不斷學習、實踐和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對自我教育來說是有用的練習,特別是在沒有什麼知識結構可以指導時。

2014-05-25

高效率學生(1)管理能量。

·保持體型,健康飲食,不要熬夜。

·一周休息一天。

(2)不要「學習」。

(3)絕不拖延。

·建立每周目標和每日目標清單以保持注意力。

(4)將那些類似的、散在的工作集中起來批量完成。

(5)有組織。

·擁有一個日曆和做事清單,永遠隨身攜帶一個筆記本。

2014-05-25

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費用低廉、方便迅速、收益大,但是實行起來也有很多難點。它缺乏系統安排,較傳統教育學起來難度更大,提高自學能力的主要辦法有以下幾種。

(1)養成良好習慣。

(2)克服挫折障礙。

(3)設定學習目標,記錄學習過程。



那本書里的方式是要有基礎的,是用來提高學習效率,而非讓你愛上學習。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先如何養成學習的習慣才是根本。如果你是一個覺得自己學識不夠,想從中找出辦法來促使自己學習的話,那麼你一定會失望。

一個不愛鍛煉的人空談鍛煉方式是沒有意義的,無論鍛煉習慣是否高效、準確,前提是你要先有這個習慣才行。學習也是如此。

先養成看書、筆記、整理這些基本習慣以後,看這本書的收穫應該會好很多。


一開始看到這本書在亞馬遜的書評,我以為這又是一本關於技巧性的泛泛之作。
我非常慶幸自己看了這本書了。這本書沒有雞血和勵志,它只有赤裸裸的邏輯和分析。
總之,這是我讀過最好的一本學習方法論書籍。勝過《東大哈佛》(從情感上說,我是更喜歡自學考上東大的本寬君的),更是完爆《劉亦婷》之流。
讀了這本書,知乎上很多關於高效學習的討論,就不用再看。


更適合優等生減輕自己的學習負擔,向尖子生衝擊。

很多人都覺得身邊學霸不滿意自己成績簡直就是裝逼,其實他們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一個小時恨不得當三個小時用,最後還是沒有趕上那些十點就睡的「學神」們,如果你是這種狀態,這本書很合適。

-----------------------------前面是一點瞎扯

這本書適合有一定基礎,良好學習習慣的人。如果你根本不能集中精力去做某件事,這本書可能不適合你。

總的來說,這本書介紹學習基本策略和技術,介紹了一種通過掌握知識而提高成績的方法,這相對於很多學生通過掌握考試而獲得分數有很大不同,掌握考試會讓學生越來越累越來越無法接受當下的內容。

所以說書里寫了一種學神早已使用學霸覺得有些熟悉學民完全不知道的方法。

既然是很多人都不了解的方法,為什麼不推薦他們用呢?因為學霸有過大量的訓練,他們已經有了自己固定的學習方法,在自己不斷的摸索中一定有特別的方法浮現出來,我有特別的學習技巧……為什麼他們從來沒提起過?不是不想分享,是他們自!己!也!不!清!楚!沒錯,他們在訓練中已經本能的作用,說白了這就是被動技!!

所以他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發現了很多自己一直在運用的方法,並按照介紹精進,然後以這些為基礎獲得更多方法。

尤其是書里介紹的糾錯環節,是很多人忽略,不被重視但又很重要的方法!!

如果你還對這本書介紹的方法無法掌握,從自己的缺點入手,可能是自控力?或者可以看看《一日學習法》


看中文版千萬要忽略譯者注!!!


一句話概括此書:恰當地建立知識間的聯繫。

比喻法,能量管理,不要學習等概念讓我眼前一亮。

我今晚看完的書。

雖然我注意到,Scott是一年自學自學自學MIT的4年的計算機課程。

他學習成效如何?我在中文電子版是沒能找到。

但是,首先我對Scott的口吻很喜歡。他主動要求讀者不要拘泥於他所寫,其次,比喻法的作用我個人是贊同的。

理由如下:

只要不是完全歸納的,人類的各種理論都可以理解成對客觀事實的比喻,這個比喻是在不斷修正中進行的。在平時的高中理科學習中我經常發現理科的大褲衩上面有一個小洞,就是出了數學外,沒有哪科的結論是充分的。只有必要性,叫做實驗科學。也許這個洞填不了吧。說回來。

何嘗不使用比喻的比喻呢?

實際點說,作為高二理科狗,中國學生面臨的不是知識點記不住而是不會用於考試上。你說邏輯能力吧,運算能力吧這些知識體系以外的能力。所以問題是,這些能力用比喻法能提升嗎?靈感直覺我都覺得與比喻有隱隱的聯繫,邏輯能力呢?舉一反三是邏輯能力嗎?其實就是比喻嗎?計算能力是過程信息,比喻對他沒用處。

我從這書中汲取的新觀點不止這點兒,收尾草草,余不一一。

=================================

more about Scott"s:

Articles


兩年前看完了這本書,覺得體會還不夠,現在才敢嘗試寫一下心得。

作者:路拿小豆

鏈接:《Learn More,Study Less》,整體學習法解讀(理論部分) - 路拿小豆的文章 - 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整體學習法(Holistic Learning)是我非常喜歡的一種學習方法。它是由Scott Young在《Learn More,Study Less》中介紹的。作者是一名學霸,曾經花了1年時間學完號稱全美最難的MIT計算機系本科課程,接著又花了3年時間學習了包含數理、經濟、語言等其他系的課,效率之高令人仰慕。

難得可貴的是,他把他的學習方法總結出來,並且整理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體系,
使得高效學習並不只是學霸的專利,而成為了通過訓練可以複製的方法。

跟其他的學習方法書相比,整體學習法的範圍很廣,幾乎適用於所有學科。另外,作者給出了一套體系,用來解釋「為什麼這麼學」,而不僅僅是「應該這麼學」。

本書只有200多頁,但是內容很多,而且由於作者「創造」了很多概念,很多名詞如果按字面意思去理解會出現偏差,也為翻譯帶來了難度。這也是為什麼要寫這篇解讀的一個原因,同樣也建議大家盡量看原版而不是中文版。

在我們認識整體學習法之前,先想像下電腦是怎麼獲取知識的。電腦在儲存信息時,信息是按順序一個位元組一個位元組放入存儲中的。當我們需要查找一個文件時,我們首先要有一個目錄,然後從一個文件夾到另一個子文件夾,最終找到我們想要的文件。整個過程就好像是我們把東西放到一個套一個的盒子里,然後在一個個打開。

然而人腦並不是這樣,人的學習是網狀的,所有的信息互相連接,連線越多,我們對它掌握的越牢固

做一個測試,提到「數學」你會想到什麼?即便是數學系的學生,也很難回想起代數、幾何、微積分等目錄吧。我們可能會想到的是某個公式、某道題目、某個數學老師、甚至是賬單或者數獨遊戲。所有在我們意識和潛意識中的這些點連接起來,構成了我們對「數學」的認知。

Scott Young把類似電腦的學習方法稱作「Rote
Memorization」,即整體學習法的反面。很遺憾,大部分學生就是這麼學習的。

雖然說把整體學習法稱為一個「連連看」的遊戲也不為過,但很多時候並非這麼容易。為了將整套方法論闡述清楚,作者將整本書分為理論和策略兩個部分,拿象棋作為比喻,理論就好像是棋的規則和每個棋子的走法,策略就是具體的戰術了。

其中,有三個概念是最為重要的(Constructs(認知領域)、Models(模型) and
Highways
(高速公路)),這也是我們用於學習的武器。Constructs指的是一系列連接緊密的認知,每門學科都可以算是一個Construct。就好比是一座城市,有些城市比較繁榮,道路四通八達,這就是掌握的比較好的知識領域;有些城市剛剛起步,只有幾條小路,還坑坑窪窪,這是掌握得不好的或新學習的知識領域。

作者列舉了三個大多數人所共有的Constructs:1、感覺,包括視覺、聽覺、嗅覺等,這是人類認知世界的基本工具;2、人物關係,大家都愛聽故事,故事中就包含了各種人物關係;3、基本數學,視每個人數學水平不同有差異,也是學習很多科目都需要的武器。

Models是Constructs的簡化版,也是學習新的知識領域的鑰匙。我們在學習新的知識時,都會用一個比較熟悉的東西來代替它。在課本上經常看到各種模型,就是前輩大神幫我們總結出來的精華。比如高中物理講原子時,我們見到過湯姆森模型、盧瑟福模型和玻爾模型。如何創建自己的模型,就要發揮大家的想像力了,像作者在學習程序設計時,曾經把各種變數類型看作不同顏色的瓶子。

Highways是不同Constructs之間的連接,而不是Constructs內部的連接。我剛讀到這個概念時是非常吃驚的,想像下如果我們在學數學的時候想到語文,學語文的時候想到音樂。事實上,Highways代表了創造力,也是天才思維的體現,即便是看起來毫無關聯的領域可能會隱藏著奇妙的聯繫。比如17世紀前人們都以為電和磁是兩個不同的領域,後來被證明是同一個。當你對一門學科感到無法理解時,尋找跟之前學過的學科的聯繫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手段。

學習被分為6個階段(Acquire、Understand、Explore、Debug、Apply和Test)。Acquire指的是信息的獲取,通常是聽課或者閱讀。如何提升獲取的效率,需要注意簡化、大量、快速這三個方面。

Understand指的是對信息的理解,這種理解是最基本的。比如勾股定理,在Understand階段只要知道a^2+b^2=c^2(a,b,c&>0)就行了,不涉及推導、展開和應用。Acquire和Understand是學習最基本的階段,也是後面階段的前提。很多學生學到這個階段就停止了,而對整體學習來說,學習才剛剛開始。

Explore是整體學習真正意義上的開始。在這個階段,我們需要將各種信息和概念相互連接,需要創建模型以幫助我們簡化和擴展新學到的內容。我們需要思考更多問題,還是拿勾股定理舉例,它是怎麼推導出來的,公式中每個變數的含義是什麼,改變其中一個變數會發生什麼,它能與我們學過的哪些內容發生聯繫,等等。發現了嗎,即便手上沒有參考書和習題冊,也能夠花上好長時間來學習這個定理,好奇心會指引我們繼續向前。

Explore是個需要花費大量精力的階段,有三個方向可以探索:1、深度,它是從哪兒來的,怎麼發現的,為什麼這樣表述。深度的探索是無止境的,需要大量時間,但也是弄明白一個知識點最好的方式。

2、橫向,這個領域還有哪些知識點與它發生聯繫。比如同一時間、同一地點、或同一人物又發生了什麼事。比如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就選擇了在同一年份,不同人物和視角切入,對歷史進行探索和分析。橫向探索往往不需要花很多時間,但需要一點想像力,有時老師或書本都能給予我們啟發。

3、縱向,將看起來完全不相關的信息中,尋找出相似的模式。比如我們在學習電流的概念時,會拿水流來做比喻。縱向探索是最難的,也就是在不同的Constucts之間建立Highways的過程,需要具備豐富的想像力。

Debug階段是幫我們糾錯的。在之前的階段我們創建了很多連接,這些連接可能是不精確的。比如我們能用水流來解釋電流和電壓,但是在交流電的情況下這個類比可能就沒這麼好用,需要為它增加限制條件。另外有時候我們也會做錯誤的連接,比如把beautiful拼成了beeutiful,這時候就需要重新回顧,檢查並去掉那些錯誤。

Apply是把學習變得完整的最後一環,將知識應用於實踐。課堂教育中,這一環經常是缺失的,這時候需要我們儘可能創造條件去實踐。好比看了再多商業書籍都不如自己創業學得更快,前者只能讓你了解社會,而後者真正讓你感受社會。

Test並不是一個單獨的階段,而是貫穿在其他5個階段之中的。我們平常做題、考試就是。每個階段我們都可能碰到問題,由於個體差異,每個人在哪個階段,碰到哪些問題都不盡相同。通常Test並不需要太複雜的工具,只需要保持良好的習慣,自覺完成練習。

學科間是想通的,但不同學科又有各自的特點。根據每門學科信息結構的不同,作者分為Arbitrary、Opinion、Process、Concrete、Abstract 5種。每種類型的難點不一樣,也會採用一些不同的學習技巧。

Arbitrary指的是一系列沒有太強邏輯性的信息集合,英語單詞、地理名稱、歷史年份等都屬於此類。Arbitrary的特點是非常容易理解,但由於沒有太多需要探索的內容讓我們很容易遺忘,比如現在恐怕很少有人能記得起一戰發生的時間了吧。Arbitrary信息主要是靠記憶,整體學習法並不能幫到很多,採用連接、定樁、壓縮等記憶方法可以有效學習這類信息。

Opinion指的是觀點類的信息,政治、哲學、經濟等學科都有這類信息。比如中學政治書中的唯物和唯心兩大觀點的碰撞。它的難點主要在Acquire階段,找到一些共性比單純記憶會更有效。速讀和圖表是學習這類信息的有效方法。

Process指的是那些需要實踐操作的信息,比如寫程序,做手工等。Process的課程的關鍵是動手操作,不過了解它的原理、模型和背景也能夠更好的指導我們實踐。具像化、類比、圖表、模型糾錯等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學習這類信息。好處是一旦掌握了,就很難遺忘。

Concrete和Abstract是一對孿生兄弟。Concrete指的是形象的信息,Abstract指的是抽象的信息。很多學科都同時包含這兩種信息,又各有側重,比如相比生物來說,物理更偏向Abstract一邊,但生物中也包含諸如酶、神經元和化學反應等抽象的內容。大部分方法對學習Concrete信息都有作用。而對於Abstract信息,如何把它變成Concrete信息是第一步,具象化和類比都是有效的方法,模型糾錯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大部分學生都會有那麼幾門討厭的課程,有可能是因為太難,有可能是因為太枯燥,也有可能是不喜歡任課老師的講課風格。一個可行的方法是在抱怨之前想想能否將這門課程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聯繫起來。比如前幾天看到有老師用LOL作為案例來教授數學,就是這方面的一個嘗試。

作者認為,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踐,而不是為了在考試中拿高分。因此在學習過程中,作者會想方設法為該門課程的學習創造應用場景,比如學計算機時寫軟體,學財務時記賬,學歷史時將其用於當代國際關係模擬,學外語時甚至特地跑到這個國家生活一段時間。由於對知識更深入的掌握,使得在考試中拿高分變成了輕而易舉的事情。而在國內,我看到太多的學生花大量的時間做題、背書,就是為了通過考試,這是不是本末倒置了呢?

相比機械記憶和題海戰術,學習是有更高效的方法的,在使用這些方法前,先站在更高的角度,對學習的目的進行反思,從而指導自己的學習過程,這是學習高手之所以能夠成為高手的原因。就好比當年清政府即便「師夷長技以制夷」,還是不能避免被列強分割的命運,而只有將上層建築變革,才能指引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道路。

最後再次向大家推薦下《Learn More,Study Less》這本書,它的第一部分已經拆解完成。大家也可以試試能否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學習方法。第二部分作者分享了一些他的學習技巧,下期我們繼續拆解。


整體性學習策略

1. 學得好的同學總在試圖尋找知識間的關聯

聰明—學得快,記得牢,信息組織適合目標

學習不僅僅是記憶一些事實

2.整體性學習與機械記憶正好相反—創造信息網路,關聯信息

整體性學習是一種用來解釋信息如何被儲存的理論

3.結構是一系列緊密聯繫的知識,模型是簡化的結構,高速公路是結構之間的聯繫

4.獲取:處理各種形式信息,減少干擾.

簡化:儘可能地找出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

5.應用是學習的最終目的


受益匪淺,學到了好多學習方法。放下自己的思維導圖和讀書筆記吧

什麼是整體性學習

整體性學習需要採取多種途徑綜合學習,而不是試圖在大腦中複製一個完美的拷貝,整體性學習是運用你大腦里已有的豐富的神經元網路吸收、整合信息。整體性學習在於創造信息的網路,一個知識與另一個知識相互關聯,那些相互關聯的知識網路使你真正做到對知識的完全理解,從而輕鬆地駕馭知識。

整體性學習基於三種主要觀點:(1)結構(2)模型(3)高速公路

結構:關於某個學科的知識之間聯繫的總和,它是你大腦中的城市。

結構就是一系列緊密聯繫的知識,理解就是結構高度發達完善的結果。

建立知識結構非一日之功,要知道並沒有魔法技巧可以「立即」學好一門功課,強有力的結構來自概念之間不斷的聯繫,一次完成一個想法,日積月累,水到渠成。

模型:將信息壓縮成最基本的單元,模型是結構的種子

模型是簡化的結構,它是結構的快照,更為簡單和更易儲存。模型對於快速學習新概念至關重要。要理解模型是什麼,可以想想這本書,本書的模型就是目錄,幾頁目錄就概括了本書中數千字詞,假如想快速了解本書的內容,你可以從目錄開始,而不必逐字逐句地閱讀整本書。模型就像是結構的種子,是一座建築的地基和框架,是知識最核心的概念,在此基礎上將引伸出全部的知識。

高速公路:不同結構之間的聯繫,有助於創造性的思考

結構里有很多路將建築連接在一起,擁有數百條城市內部的公路當然很有用,但是光有內部的路並不足以發揮具有整體性大腦的真實力量。因此,你需要增加的是城市之間的高速公路,即結構與結構之間的聯繫。高速公路使學習更富有彈性,而不是僵硬死板的學習。

整體性學習的順序:

(1)獲取
獲取就是信息進入你的眼睛和耳朵,閱讀、課堂上記筆記以及個人的種種經歷都是獲取。獲取階段的目標是獲取的信息要準確,信息量要盡量壓縮。可以使用快速閱讀的方法。

(2)理解
理解就是了解信息的基本意思,並放在上下文中聯繫,這是學習的最基本聯繫。

(3)拓展
拓展階段是整體性學習中最花力氣的地方,這一步將形成模型、高速公路和廣泛的聯繫,從而獲得良好的結構。可以採用筆記流和比喻法的方法。拓展有三種主要方式。a)深度拓展──探究知識的背景。b)橫向拓展──探究知識的關係。c)縱向拓展──與其他結構聯繫後,從其他結構的角度探究知識。

(4)糾錯
糾錯階段是在模型和高速公路中尋找錯誤,這個階段要刪除那些無效的聯繫。可以採用模型糾錯法和實際應用法。

(5)應用
應用把糾錯帶入最後的水平,通過比較(知識)信息是如何在現實中運行的來進行調整,如果理解不符合現實世界,那麼再多也無用。在這一步中失敗的典型例子就是書獃子,即那些讀書讀得很好但是出了學校大門卻茫然不知所措的傢伙。可以採用模型糾錯法和實際應用法。

(6)測試
上述階段的每一步都需要測試,測試有助於你迅速找到學習中的問題所在,幫助你改進學習技術,克服缺點。

五種信息

作者把信息分為五種類型,便於你了解遇到的信息屬於哪一種類型。

·隨意信息·觀點信息·過程信息·具體信息·抽象信息

隨意信息是一系列事實、日期、定義或規則,它們缺少邏輯分類,常常在學校里碰到,很少在真實世界裡遇到。需要死記硬背的知識就是隨意信息。隨意信息如果不進行反覆機械記憶,非常容易遺忘。聯想法、掛鉤法和壓縮法就是幫助我們記憶隨意信息的方法。

觀點信息是存在爭論的信息。對於觀點信息,最大的難點在於獲取階段。你需要檢查大量的信息以尋找其中的模式,而不是去記憶具體的細節。速讀技巧對於收集信息非常重要。圖表法對於觀點來說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它能幫助你在閱讀以後提取出關鍵思想。

過程信息是教導你怎麼行動的信息,是講述一系列動作、操作的信息。

學習這類信息最重要的是不斷練習、反覆去做。不過,建立正確的背景概念對於節約時間也同樣關鍵。大多數過程信息都依賴於正確的模型,通過練習可以慢慢形成一個結構,如果有正確的模型則可以提高學習速度,以下是一些可以改進模型的技術:·內在化·比喻法·圖表法·模型糾錯

具體信息是那些在實際中可以觀察到、聽到、觸到的信息,比如醫學上的視、觸、叩、聽得到的信息就是具體信息,不過實際上,大多數信息都介於抽象和具體之間。

抽象信息缺少與感官的直接聯繫。數學、物理、心理學、計算機和化學主要涉及的是抽象信息。在學習抽象信息時,整體性學習優勢明顯。通過將信息轉化為更容易想像成圖像的形式,你可以為知識建立廣泛的聯繫。內化和比喻法是兩種主要的辦法。

以下是具體的技術:

獲取知識:1快速閱讀 2筆記流

聯繫觀點:1比喻 2內在化 3圖表法

隨意信息的處理:1聯想法 2掛鉤法 3信息壓縮技術

知識擴展:1實際應用 2模型糾錯 3以項目為基礎的學習

快速閱讀的三種主要方法:指讀法 練習閱讀 積極閱讀

指讀法的好處還能通過調整手指移動的速度來控制閱讀的速度。使用手指會讓眼睛停留在你要閱讀的地方,這樣簡單的辦法也會提高你的閱讀速度。

練習閱讀:(1)你可以通過閱讀一本從未讀過的書來練習閱讀,在書上做一個標記,設定3分鐘,然後用指讀法從標記開始,以稍快於自己能讀懂內容的速度進行閱讀,3分鐘一到,停止閱讀,再做一個標記。

(2)算算自己讀了幾行,再乘以每行平均單詞數(第一段總單詞除以第一段行數),得到自己剛才3分鐘的總閱讀單詞數;再除以3分鐘,得到大約每分鐘的閱讀單詞量。

(3)這個練習能測試你提高閱讀速度的空間有多大。

與上面的練習類似,先閱讀3分鐘的材料,然後儘可能地寫下你記下的知識點(不準翻書)。然後再讀一遍材料,邊讀邊記下所有的知識點,然後比較兩份記錄,看看自己正確的知識點有多少,錯誤和沒寫的有多少,用前者減去後者,再除以總數,得到的數字就是你以一定的閱讀速度閱讀這一類型材料的理解能力,通過降低閱讀速度練習,你可以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以實現最快的閱讀速度和最好的理解能力。

積極閱讀準備好要讀的書和筆記本,在筆記本上寫下每章的標題和亞標題,每讀完一小部分時(指讀法),在筆記本上記一些筆記。

進行積極閱讀時你需要記下:(1)這一節中主要觀點是什麼?(2)我怎樣才能記住主要觀點?(3)我要怎樣將主要觀點拓展開以及應用它。第一個問題僅僅促使你完整地獲取信息;第二個問題迫使你對信息進行聯繫、視覺化和比喻法;第三個問題要求你將信息應用在不同的情境中。這三個問題迫使你將每個知識點都要經過整體性學習里的理解、拓展和應用三個階段。

筆記流

使用筆記流時,首先寫下最主要的觀點,盡量用很短的單詞來替換完整的句子,這可能會降低可讀性,但是提高了上課時的學習效率。

筆記流技術涉及兩個方面:記錄和拓展。筆記流會為了當前的理解而犧牲一些隨後的可讀性。通過減少筆記內容和增加各種聯繫或圖表,學習變得更具整體性。如果課堂上的信息量極大或者你打算課後好好地複習筆記,建議你採取混合型筆記流方法。

聯繫觀點:比喻法 內在化法

比喻法

使用聯想法形成模型,模型是最基礎的結構。簡化的圖像和概念可以用於描述新知識。比喻法就是在不熟悉的知識和熟悉的知識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樑。可以按照下面三個簡單步驟找出一個比喻。(1)確定你要深入理解和記憶的信息。(2)在你的個人經驗中尋找與信息部分相似的東西,要達到完全符合不太可能,所以與其尋找一個完全符合的東西,不如稍作讓步,找到十幾個部分符合的「不完美比喻」。(3)重複上述過程,檢查比喻不恰當的地方。

內在化法

內在化是指不僅僅在腦海中出現圖像,而且有聲音、觸覺和情感等。一般說來,一幅圖就足夠了,但是能夠調動更多的感知與知識聯繫在一起,甚至與情感相連,得到的關聯一定比單一的圖像更強(即所謂強聯繫)。

(1)明確你要內在化的概念。這是一個生物過程,還是編程中的函數或者是一個數學概念?(2)從建立腦海中的圖像開始。如果你不習慣內在化,可以先試著在紙上畫出概念的粗略圖,多次嘗試後,你就會直接在腦海中想像了。(3)腦海中的圖像是靜態的,還是栩栩如生的動態場景?掌握一個行列式需要好幾個步驟,所以要讓圖像動起來,就彷彿在看一部電影一樣。(4)現在開始加上其他感官。試著用手去拿它,去摸它,去打開它,去嗅它的味道,去聽它的聲音,動用你身體的所有感官,將所有的感覺與運動的圖像相聯繫。(5)加入更多的感覺或情感。(6)不斷重複和優化圖像,直到你一想到它就能很快地回憶起知識。

圖表法:流程圖、概念圖和圖像。

流程圖的基礎是從一個簡單的元素開始,然後在這個成分及與之相聯繫的不同知識之間畫出聯繫箭頭。從最原始的觀點出發,逐步畫出其他相關的觀點來。從最重要的觀點出發,不斷發出分支細化知識及分解觀點。

概念圖將觀點聯繫在一起,與筆記流密切相關。概念圖裡的關係並不是某個順序中的不同步驟或是按日期順序排列的觀點,而是觀點之間的內在關係。在不同觀點之間畫上箭頭,箭頭上還需要加上一些簡單的話語,說明二者是什麼樣的關係。

圖像強調的是用粗糙簡單的塗鴉來代替文字,包括觀點和觀點之間的聯繫,圖像比文字更加生動,容易記住。

隨意信息的處理:聯想法 掛鉤法 信息壓縮技術

使用聯想法的步驟:

第一步 創造順序先在紙上寫下你打算記住的很多信息,在你能理解的前提下,迅速地將信息分成幾類。把要處理的信息羅列成一個線性的清單非常重要,因為這是用聯想法保存數據的唯一方法。第二步 給清單中的每一項設一個符號如果清單中是抽象信息的話,你可以給每個抽象信息設計一個容易識別的符號。第三步 創建屬於自己的聯想

利用掛鉤系統,你可以將要記憶的信息與數字聯繫在一起,所以即使這些信息並不是按照特殊順序排列,你也能回憶起每一個信息來。

信息壓縮是另一種常用的儲存大量隨意信息的方法,信息壓縮的目標是減少信息的容量,尋找信息的邏輯關係,一般通過三種主要方式進行信息壓縮:記憶術、圖像聯繫以及筆記壓縮法。

記憶術是用一個短語或單詞來儲存數個信息的方法。在急救術中,有一個處理動脈出血的記憶術RED,R:Rest暴露傷口,E:Elevate評估出血範圍;D:Direct直接壓迫

圖像聯繫可以看作聯想法和圖表法或內在化的綜合體,辦法是把幾個信息聯繫起來並且用一張圖表來表示。

筆記壓縮的步驟(1)準備好要壓縮的筆記。(2)用最小的字,寫下筆記中的主要觀點。使用儘可能少的字。(3)接著寫下與之相聯繫的觀點、公式、概念或定義。(4)持續上述自由寫下觀點的過程,直到將筆記中的每一個主要觀點都寫了下來為止。(5)有時候,還可以更進一步,將上面壓縮後的內容加工、修飾得更有條理,更好看一些。

知識擴展:實際應用 模型糾錯 以項目為基礎的學習

實際應用要深入拓展你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最好的辦法就是將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模型糾錯實際上就是實踐的代名詞:不斷地練習和實踐,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測試自己是整體性學習過程中糾錯的唯一手段。

以項目為基礎的學習方式簡單地說就是設定一個需要1~3個月達成的目標,達成目標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達成了目標也就達到了學習的效果。為了完成項目,你必須圍繞著目標努力學習,以項目為基礎的學習符合整體性學習的每一個過程。

費曼技巧的操作流程

第一步:選擇要學習的概念首先選好你打算深入理解的概念,拿一張空白紙,在最上方寫下概念的名稱。

第二步:設想你是老師,正在試圖教會一名新生這個知識點這一步你要假想自己費盡口舌讓一名毫無這方面知識的學生聽懂,並把你的解釋記錄下來。

第三步:當你感到疑惑時,回過頭來重新閱讀參考材料直到你覺得搞懂了為止,然後把解釋記到紙上。

第四步:簡單化和比喻如果你的解釋很啰唆或者艱澀,盡量用簡單直白的語言重新表述它,或者找到一個恰當的比喻以更好地理解它。

本書一直強調「會得多」,整體性學習提高了你學習各種學科的能力,同時也使你對知識的理解更為深刻,整體性學習既可以提高你的成績也使得實際理解更好,但是它不能幫你大幅度地減少學習時間。掌握整體性學習需要花費數星期,不過減少學習時間方面的好處是長期的。

以下是成為高效率學生的一些關鍵點。

1能量管理:良好的能量管理有兩步:(1)增加你的能量儲備。(2)將你的日程表由線性的改為循環式的。(線性的計劃是平均安排時間執行工作,而循環式作息計劃則先集中小部分時間做大部分工作。這種計劃安排能讓你做到有張有弛,而不是死氣沉沉,像個機器人。)

2不要「學習」:不要刻意學習,為了學習而學習

3絕不拖延時間:制定周/日目標

4批處理:批處理的意思就是將那些類似的、散在的工作集中起來一次做完。批處理有助於節省時間,因為你可以集中時間和精力。

5有組織:擁有一個日曆和做事清單,永遠隨身攜帶一個筆記本

自我教育

(1)養成良好習慣。

(2)克服挫折障礙。

(3)設定學習目標,記錄學習過程。


這是一本非常適合提升整體學習能力的好書。這本書將學習分為三個非常明確的部分:

1. 學習策略;

2. 學習技巧;

3. 時間管理。

其實看過introduction,對本書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後,讀者可以直接跳到相對薄弱的換節開始讀。我是先讀第三部分時間管理的。

Part3: beyond holiatic learning中提到了幾個很有用的時間管理技巧:

1. weekly/ daily goals.

大概很多人都體驗過考試前或者交作業前因為拖延而產生的焦慮感,本書提到的解決辦法是:把最終任務分解成周計劃,進而分解成日計劃。只要按計劃完成任務,這樣能分解很多焦慮。

實施是:每周之前制定周計劃,前一天制定第二天的計劃,當天晚上查看任務是否完成,並查看日計劃與周計劃的匹配度。

2. 勞逸結合

整天的學習是非常累的,可以按照自己的習慣計劃學習和休息的時間。比如,有的人習慣先把學習計劃完成,然後規定下午5點以後就不看書了,去參加聚會或者運動。

3. 作者還提到batching:可以在數小時內完成的任務不會分時間段完成,會計劃一定的時間一次性完成,比如寫論文;還有如何避免打擾:設置時間段關機,有消息全都不回。

看完這部分後,我嘗試對自己的學習計劃開始了規劃,雖然不完美,但是確實有幫助的,把目標打散成小目標後不會太焦慮。

推薦app:外貿協會可以用wunderlist, 喜歡簡潔的可以用滴滴清單。我用的是wunderlist

看完part 3 後才回去看part1,個人體會是這部分沒有什麼實質性有幫助的內容,看這部分完全是為了建立本書框架後方便閱讀part 2,否則會不太明白part2 的技巧怎麼用。part 1 主要闡述了兩個方面,以及提了幾個概念:

一. the sequence of holistic learning:

1. acquire:僅僅就是看,看小說就是這個層次,但求速度,不求甚解 ;

2. understand:理解表面意思,然後就可以背了,一般的死記硬背就是這個層次;

3. explore:將新的知識和舊的知識聯繫起來,探索新知識點的原因(比如物理公式的由來),可以關聯的知識,這一階段是知識的內化,是真正的學習,也是part 2中的重點;

4. debug:更新…比如從ios 9.1到ios10,顯然這是不完美的錯誤更新,要避免

5. apply:實際應用,其實學習的知識中能走到這一步的非常少。這大概就是為什麼老師上課的時候總愛說:這個你們看看了解一下就算了,以後工作用不到的…

6. test:終極大boss來啦,test可以用於以上所有階段,是萬能大法寶。

二. information strucure

1. arbitrary:記不住的乾貨,比如解剖(呵呵)

2. opinion:一些沒有答案的討論:比如投trump 好還是希拉里好…

3. process:流程圖

4. concret:總結性的圖標

5. abstract: 比如論文的摘要

好了,終於論到本書的重點part2了!

好開心

……………然而我還沒有看完

覺得有用請點個讚唄,你的鼓勵是我最大的動力!


個人以為止觀大略即可,具體的學習方法還需要自己不斷的摸索總結,書中給不出任何答案。

這是我的讀書筆記。

【元認知】《如何高效學習》- 讀書筆記 - 知乎專欄

這本書最大的適用範圍該是還在學習中的學生朋友,步入社會的工作人群很難得到大的價值,道是可以從裡面挑一些自己不具備的技巧,然後專項資料查找自行學習才好。

下面是專欄里的正文:

看這本書大概用了三天,翻了2遍。有了看這本書的慾望是因為之前看到知乎上有朋友在談論元認知策略問題,其實也就是關於如何學習的方法。我自己認為在某些認知上是欠缺的,所以開始從根本的地方進行補充起來。

這本書,我個人認為並不算是一本神書或者對已經步入社會的人有多大的裨益。如果非要我給他一個評價的話,我個人認為他是類成功學的書道是合適的。

原因有二:

1.書的內容和成功學的套路非常像。要麼就是大而化之的講道理,而無細節的實操,要麼是整體思路混亂,不停的用華而不實的例子證明自己的小觀點。

https://pic3.zhimg.com/v2-d585658071e0c86fcddaeed3af112aba_b.jpg

整書介紹的學習方法就是整體性學習法,上圖是我根據全部六個內容將他提到的學習技巧分別填入到這六部分當中。當我們進行這種全局式的概覽當中,你就會發現,這種學習方法也無非就是強調盡量獲取大量輸入,大量存儲,記得牢,取出快,不停實踐,養成良好的習慣是最佳的策略。其實和我們早前認知的學習方法過程並無不同。只不過,因為我們的教育制度只有考試這惟一的方法進行評測,所以被我們詬病為填鴨式的應試教育。針對考試,熟悉出題策略,熟知題庫的確是我們獲得高分更有效代價最小的策略。相對來說,他闡述到拓展和應用、糾錯才是最精髓的地方,反而越加的語焉不詳。其實,對於我們這些東方學生最欠缺的,最有價值的就是這裡。

還有一點也需要指出的是這本書講訴角度也是針對學生給出的建議,例如後面提到的本書提到的參考書目也有幾本指向相當明確是美國大學新生的內容。

這本書,其實也就是屬於科普類讀物,幫助大家梳理了一遍學習的流程,至於遇到了具體的學習困境該如何進行處理與當中的具體學習如何應用仍是無答案的。甚至正確的方向都無法給出。

2.迎合了社會部分人的心理,開篇大套的講明了自己沒有付出多大努力就能考高分,並且和我國現行教育方法的相對與不同。簡單來說,不用花費大量體力去記憶,還能獲得好成績。

不過我也必須要說,或許對很多人說,這本書也真能給他們帶來點亮道路的明燈。

https://pic4.zhimg.com/v2-f0057d57ab0a23eee09808c9eb2f53a7_b.jpg

這裡提到的2、3、6其實都不能算是書,或者正規出版物。5是他自己博文的集結成冊他在博客上賣錢的。最後的7、8 是兩本提供新思維的書,不過8雖然有好評卻是沒給作者帶來什麼經濟利益,比7的作者差太多了。

-完-

搜索微信公眾號「gtd_sh」找我聊天或者相關的資料也可以。


第一次回答內心有點小忐忑。

所以

不知不覺,

精神抖擻,汗毛直豎,

耳朵冒汗,菊花一緊。

(其實也沒有那麼誇張,但是還是比較認真)

——————————————模仿知乎大神畫一根正文分割線

好!讓我們先來談談這本書。

急哦多嗎得,一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斯科特·楊

so,我只是談談我的個人觀點

————————————————

首先,99.9999%的評價(其實也就是全部了)都應該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的。

所以我先談理解,再談評價

這本書最厲害的地方你知道是什麼嗎?

你知道是什麼嗎?

什麼嗎?

兩個字

先躲一下。

聯繫!——整體性學習策略的精髓

讓我們先想像一下,當你在上數學課不知不覺學會了泡妞是什麼感覺?

啥,學習數學和泡妞有毛關係呀?你不是在唬我吧?騙我打屁股哈。

當然是真的。

你想,你做數學是不是要分模型?舉個例子,做導數題:求單調區間的,求極值的,求含參數的,求a的取值範圍。。。

泡妞也是,妞也分模型: 熱辣型,清純型,嬌艷型,現代社會女大學生溫柔可愛型。。。

看是不是做數學題和泡妞一樣!

回答我,是不是?

是。

並且,泡妞和做數學題還有一點相似。啥相似?就是雖然我看了例題但還是不會做。。。

結構 在這兒,就是數學和泡妞兩個結構

模型 導數和妞的分類

高速公路 就是兩個直接的路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復旦姐妹孫雨朦和孫雨彤同入復旦而後同考入哈佛研究生院?

TAG:學習 | 自學 | 高效學習 | 如何高效學習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