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和文學作品入戲太深了,怎麼辦?
我覺得我入戲之深已經超出了正常人的範圍。
像《春光乍泄》和《藍宇》,我看過後大概一個月都沒緩過來,神思恍惚,心情低落,也說不清是為什麼。(本人為女性,也算不上是腐女吧)到現在我還沉浸在藍宇的難受氣氛中,而且一聽藍宇的音樂響起就會掉眼淚。只要腦海中想起藍宇的畫面就會覺得揪心。當年看春光的時候更甚。心裡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空落落的怪異感覺。我並沒有把自己代入,也不是觸及傷心之處。事實上,我今年17歲,目前還沒有過初戀。看完藍宇後,我甚至覺得我都性冷淡了。或者說性取向都不明了。再比如,《盜夢空間》啊,《霸王別姬》啊,《重慶森林》啊,我基本都是一個多禮拜才從神志不清狀態中回來的。還有《千與千尋》。我完全沉浸在電影的氣氛中無法自拔。一會兒哭一會兒笑一會兒憧憬一會兒低落的。那都已經是看完電影好幾天了。我在生活中並不是動輒就哀傷不已抒發情感的那種人,我覺得我還挺女漢子的。總是這樣搞得我都不敢看電影了。
(事實上,我看文學作品也是這樣,尤其是米蘭昆德拉的。我覺得這已經影響了我的正常生活,但又完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這算不算隱性的心理問題?求助,謝謝。
-,-
我9歲時讀《三國演義》。
看到關公走麥城的時候勃然大怒,抄起板凳去把街坊姓呂的小朋友給打了。後來讀到秋風五丈原,怒髮衝冠,衝出去跑了二十分鐘,跑到我二姨家,把她家玻璃砸了。因為攻擊範圍內實在找不到姓司馬的,而不巧我二姨夫姓曹。從那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我對能令我聯想起曹魏東吳兩反革命集團的無辜群眾都保持極大的惡意。
過了很久才把這病治好,但是倒霉催的又聽了劉蘭芳老師的說岳。你不知道我後來有多慶幸我身邊不認識姓秦的。
總而言之就是,題主你這類似的狀態俺小時候也經歷過。
而我的病情比你精神病多了。我是不會告訴你我初中和幾個小夥伴捻土為香磕頭結義,私制兵器在校園橫行霸道的弱智事迹的。如張小北大爺所說,這就是青春期。
容易被周圍環境和文藝作品影響,產生過於極端的情緒,多變,不穩定。甭害怕,這毛病會隨著你的成長自愈。
我現在的癥狀就好多了,已經不打呂姓小朋友了。當然他後來也不和我玩了……個人建議,趕緊趁著這病情,抓緊功夫談一次戀愛。
青春期的戀愛是人生最美好最苦澀的戀愛,錯過了是一件很可惜的事兒。當年惦記著那位姑娘,茶不思飯不香,輾轉反側夜不能寐。
願意為了她跳樓,為了她殺人放火,想扔下家人和她私奔去天涯海角,看著她就覺得無比滿足。過了腦子發熱的青春期,就再也不這樣了。
談戀愛會講原則了。這很好,只是不年青了。【我今年17歲,目前還沒有過初戀】——所以你就先別擔心這些問題啦!你擔心的所有這些問題,我們作為經歷過這個階段的人,事後都統稱這個階段叫【青春期】。放心吧,該幹啥幹啥,有事多和父母、好朋友交流,不要傷害自己,不管這事兒看起來有多酷都不要去做。
我高二的時候,是一個特別內向的孩子,具體怎麼內向,我想舉一個例子你們就能明白了!我同桌是一位女生,但是她不是普通女生,而是我們班的班花。有一次我向她借橡皮,我拉了拉她的衣袖,但是等她轉身面向我的時候我臉刷一下就紅了,支支吾吾地說:我... 我 ..... 我能借你橡皮么!她沒聽清,沖我吼了一句:什麼?!!那時候把我嚇壞了,借橡皮的事都不敢提了。後來,我看了一部電影《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當時我的心情無法言表,林青霞的東方不敗是我看過的最完美的銀幕角色。這部電影深深地震撼了我,從此我就對自己發誓我要做以為導演。但是做導演之前是不是應該做一點準備工作,對了,首先應該把自己的QQ網名改了,於是我的網名從右手聽風變成了青霞先生!可是光改網名是不夠的,我應該擁有導演的眼光和能力,這怎麼辦嘞?對了,班上正在搞班長競選,要是我可以競選到班長的話,當導演就可以進一步了。於是我又開始準備班長競選,憑著一句再累再苦只當自己是個二百五,再堅再險只當自己是個二皮臉我拿下了班長的位置。然後接下來的高中兩年,我從內向的男生頓時變成了開朗的男孩,那位班花成了我的女朋友!發這個狀態主要是想告訴題主,其實喜歡電影沒有錯,入戲太深只能說明你很單純。人們一直都說電影或者文學是詩化了的現實,活在電影里只會誤導我們。但是我想說,至今,在我最傷心最困難的時候,我都會看一部電影,我會為之流淚,為之歡樂,現實生活中我也會習慣追隨電影中情節,甚至有時候一部電影可以改變我的人生軌跡。比如《搏擊者俱樂部》告訴我有時候失去一切代表得到一切。所以我大學時候放棄了學校的直博機會,而選擇考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我學的熱能與動力工程);《銀魂》告訴我維持朋友關係不一定要隨時付出,只要關鍵時刻站在朋友這一邊就好了。以前我總是無時無刻為朋友付出,可是他們都不願和我在一起,因為他們覺得和我在一起太累,他們總是覺得無法報答我的好,後來我也學會了罵他們,我們之間也會吵架,但是我們的感情越來越親密。
這樣的例子我就不多說了,電影是可以改變我們的人生的,只要我們還相信理想!
我很喜歡《挪威的森林》中的故事,曾陷入其中不可自拔。我彷彿成為了主人公的好朋友,與他們一同經歷著故事的一切。當直子最終作出走向死亡的決定之後,我沉鬱得無法和別人聊天,無法上課,只得在公交車上靜靜地流了半小時的眼淚,並在痛苦之中祝福繼續活下去的渡邊和玲子,即便帶著傷疼也能繼續回應生活。那真是一個美妙的體驗。當我翻開朱光潛的《談美》時,我才意識這原來是一種美感經驗。朱光潛認為:「美感經驗是直覺的而不是反省的。在聚精會神之中我們既忘去自我,自然不能覺得自己是否歡喜所欣賞的形象,或是反省這形象所引起的是不是快感。後來回想,才覺得這番經驗很愉快。」因為這番經驗,我更加醉心於這個故事的美妙。
美的事物和實際人生應該維持適當的距離,欣賞藝術也是如此。鮑姆嘉通的一個觀點很好的解釋了維持距離的必要性:「藝術最忌有多餘的東西,只要不妨礙美,應當把不必要的東西盡量去掉。」藝術不是為了臨摹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是在一個與實際人生不完全相符的、更為純粹的空間中,表達某些理念。因此,《挪威的森林》一個虛構的世界,之所以是虛構的,是因為現實生活中我們必須面對的煩惱瑣事,在這樣的世界之中能夠被淡化,甚至是忽略。在現實世界中,人的心性就好像你小時候遊戲珍藏的玻璃珠,被丟入一個雜亂的抽屜里,湮沒在手錶、剪刀、棉簽、作業本等雜貨中,再也難以找出來。所以只有將人為建構的用以維持工業社會運行的政治制度、經濟結構、倫理綱常統統抖落——就像把整個抽屜的雜物全部倒出來一樣,那顆玻璃珠才得以跳出來,人的心性才得以被凸顯。於是,人的心性在村上春樹所構造的世界中發揮得淋漓盡致,當我承認了故事中的理念之後,我有一段時間認為:這個虛構的世界所呈現出來的生活才是符合應然生活的,而我現在所處的現實世界滿是扭曲的觀念。當故事與現實的距離消失,我便混亂了這兩個世界,在兩者之間穿梭游移不可自拔。
題主,也別擔心這是心理問題,你也是在審美的過程當中,非常好。你現在需要學習的就是,審美過程結束後,記得保持距離
華南師範大學 謝麗萍
我對於這篇獲得的贊深感慚愧,不用過幾年,現在我就覺得自己的想法非常幼稚了,請諸位見諒吧====================================分割線================================
哦,少女,莫非你是十七歲的我嗎?你穿越時空跟我來對話了嗎?
若你願意聽,我來跟你講講吧。我先告訴你,我從來就是愛風月易傷悲的文藝女青年啊。年少的時候,我看我絕對要比你矯情百倍,那個時候還有什麼比王家衛的電影更打動我這個女文青的呢?我看《春光乍泄》的時候是14歲,念初一。而我今年要20歲了,在讀大學了。你要是現在問我,最喜歡什麼電影,《春光乍泄》也許依然在排名的前三位。我自己也不知道我翻來覆去看過這部片子多少遍,真的是裡面何寶榮還有黎耀輝的每個眼神都熟稔在心。關鍵是,每次看到最後,依然會落淚。王家衛的其他電影亦是如此,他拍那麼多電影,其實只有一部。《東邪西毒》、《重慶森林》、《阿飛正傳》等我都看過許多遍,不細講了。我也曾經寫過,我很認同王的電影是氣味這種說法,一個故事是可視的,氣味卻是一種氛圍與情致,轉瞬即逝亦能侵蝕骨髓。最後能記得一部電影什麼?主線都忘卻,只有細節越發鮮明深刻,能想起的,不過是裡面氤氳著的寂寞感與個人記憶交錯那種的潮濕情緒罷了。是的,只要是孤獨過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特別是,當我們還年輕的時候。年輕的時候,誰不覺得自己的青春是波瀾壯闊的史詩呢?青春的三五年,幹什麼都覺得是一生一世啊。你入戲深,不是你有什麼心理問題,而恰恰是,你以為的你的女漢子外表下,其實有一顆多麼細膩敏感的心啊。今日你若是要拋下這顆珍貴的心,選擇投入到你認為正常的生活中去,那麼我也無能為力。而我更想要告訴你的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對電影里的細微情緒有深刻的體察,同樣,保持這種敏感也是很難的。歲月的曠野這樣無邊無際地敞開著迎接生命中無數的風霜,你如何讓眼角的周圍不刻到心裡呢?你的心會越磨越粗糲的,那時,恐怕你的再想理解,也困難了。我到今天都感激我的敏感,我以前跟別人一起看電影,有些電影,他們都覺得好好笑,可是我不覺得。而有些電影,他們都覺得很無聊,我卻覺得非常悲愴,甚至淚流滿面。不想說自己高人一等,但是我知道我因為看過的書和電影,在很早的時候就開始思索很多同齡人不會去想的事情了。而你也那麼年輕,若是你對文學作品、電影有著無法遏制的情感認同,你不妨在豆瓣上寫寫書評或者影評,想想你到底要什麼,多認識些跟你志同道合的人,很多人,外表稀鬆平常,但心底懷抱的世界,也許是繁花似錦的。關於性取向的問題,我會告訴你我也不是那麼確定嗎?而且,我自己的看法是,我還年輕,幹嘛那麼早確定我的性取向呢?你還沒有愛過一個人,幹嘛要知道自己是愛男人還是女人呢?你看,你十七歲就上知乎了。多好啊。不過要是我能回到我的十七歲,想對當時的我說的是:
雖然你讀了那麼點書,看了那麼點電影,但是最可惜是你當時沒有去很多地方遊歷過,你一定要去到處走走,再多認識些人,還有啊,不要對很多對你好的人那麼冷漠了,不要以為自己讀點小書就總是一副孤傲的樣子,而且你讀的書,看過的電影,真的還不夠多,等有一天,你能對更高層次的電影和文學作品有深刻的悲憫,你才叫真的成熟啊。我就像一棵在颱風天里拔節的樹,而我多希望,我愛的那個人,能在風雨飄搖中微笑注視我的成長。你必須要干一件事,讓以後的你回想起來,就算回望覺得瘋狂,也不會因為沒幹過而後悔。在我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之前,讓我再好好地矯情下吧。只有在青春時光里,我的這些瘋狂才會被原諒啊。也獻給十七歲的你。你不會知道,我有多麼、多麼,羨慕你。比樓主小一歲 目前高二的姑娘 看電影入戲這事我也有 基本上一部電影要是讓我哭來苦去是怎麼都忘不掉的
七八歲的時候 我看了一部讓我哭了幾天的電影 叫螢火蟲之墓 你肯定知道 七八歲 對戰爭啊日本啊不了解 單純地看到最後一幕就開始鼻酸 就像條件反射一樣 那個電影看了三遍 在同一年 後來從來沒有再看
我覺得我和樓主有很多地方相似的 包括看片的類型 我最早接觸的電影也是這些 記得看的第一部同性電影叫花吃了那女孩 是四個短片 當時也是不懂吧 反正就很喜歡這部電影 那種調調很舒服
不知道是不是扯遠了 我覺得能夠去感動 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今年我高二 是藝術生 出於愛好 學的是編導 這項由愛好到專業的事情讓我很苦難 一方面是能夠接觸好多電影知識 另一方面 它需要我用專業的不帶主觀情緒的評價一部電影
但是 就算是這樣 我還是看天浴哭得一塌糊塗 看熔爐素媛難受幾個星期 但推薦給別人 每個人看過的反應不一樣 那時候我就覺得 感動這種東西 真的因人而異 很多電影還是能讓我感動 若是想要寫出影評 非得再看幾遍 而當我看一些所謂勵志的美國電影時 我反而覺得它們完全不值得成為五星電影 因為看過那些反映現實的電影之後 只會覺得 那些電影有說不上的「膚淺」感
樓里很多人說去看看什麼爛片調節一下啥的 真的不是很認同 早期的時候盡量多看好電影 經典的東西是會給人生打上一種底色 一定程度後 再看別的五顏六色的 都無所謂了 已經定調了
閱讀同理 (我看書容易入戲比電影入戲要厲害多了 可能是書給人太多幻想 而電影都是畫面)
所以 作為一個感同身受的學妹 我一直覺得 能去感動是件很好很好的事情 加油!
這說明你是個感性思維較強的人,外界情景的帶入,會讓你體會到你所喜歡人的感受。因此同時,你可能有輕信的想法,容易相信讓打動你的 事或者容易建立某種觀念。要解決這樣的問題,你應該帶著分析的方式看小說,看電影,嘗試著質疑劇情的邏輯合理性,或者跟討論劇情的特點。
朱光潛先生說,「少年不識愁滋味」是一種甜蜜的憂傷。這實際上是一種夾雜著感傷、迷茫、歡愉等多種情感的審美心理。
你絲毫不用懷疑自己的心理出了問題,相反,你比別人擁有更多的情感體驗,更加敏銳的藝術直覺,總有一天你會發現,你會因此受益無窮。
讀書不入戲簡直不可想像,就像吃飯光看不吃一樣。
我和題主是完全一樣的!而且我比題主大十歲!我在生活中是非常正常理智的,可是!看了某些小說或者影視劇後,不但看的時候流淚不止,而且看完後還幾天都緩不過來,沉浸於劇情之中,恨不得自己變成劇中的主角。目前我還沒找到治療的方法。
看的太少了。
我當時也是揀大片看,特別入戲,看完一部想好久。等豆瓣的「看過」過了三百以後,看電影就開始因為一些拍攝問題、劇情不合理而齣戲。現在「看過」過了八百,不僅會吐槽一些角色行為的不合理,還會偶爾鄙視導演的一些低級的製造矛盾的方式、混亂的脈絡,甚至氣呼呼地給高分片評很低的分然後大呼主角是神經病電影傳達的都是歪曲的世界觀。
倒是挺懷念以前看一部電影特別入戲的狀態。為什麼老是有人指責題主的生活方式呢?不管多少歲,我願意在家看看電影小說,我願意自己看,我願意和電影中的人物感同身受,這都很好呀。這是好事。
最煩的就是「帶著批判色彩看電影」的二愣子們,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我不落淚我酷炫你竟然感動你傻逼的態度,完事之後掉些書袋引經據典寫些只有性冷淡才寫得出來的影評提升下自我的逼格,然後對著感動的人們搖了搖蒲扇,輕哼一句你們啊,too young too naive。
看看上面,即使是支持樓主的,也會不禁受到社會影響,扯什麼中二、年輕無知之類的。人生長度只有那麼長,能體驗深一點,是一點。活得淺,太幾把容易。忍住淚,太幾把容易。從小到大被訓練得還不夠么?我們從小就是被這樣影響,情感永遠是不能外露的,不能波及他人的。但現實生活中,我們卻不停地去尋找情緒,能挑動我們情緒的人和事物。當然,在尋找的過程中,我們還警惕著他人,生怕別人看見自己動了情緒,看到了自己的「幼稚」,自己的「脆弱」,這些被社會打上了標籤的行為。當然,看見別人動了情緒,我們也一點不憐憫地大肆虐殺:挖哈哈哈,你丫的幾歲了??看這個都幾把掉眼淚,這麼嫩啊你?有的時候我都會忍不住想這簡直就是社會的陰謀。作為人,我們嚮往情緒,作為「成熟」的螺絲釘,你還想要有情緒??記住,你就這一輩子,讓那些「正常」人的判斷標準,滾蛋去吧。最後,控制自己情緒的第一步,是接納。小朋友,我只能想到兩方面原因
1,你是天生的敏感性格,容易入戲。這點較難改變了。
2,你的內心世界還很小,很窄。一時的想法感受很容易塞滿你小小的內心世界。這個是可以改善的,你還很年輕,要盡量拓寬自己的視野,擴充自己的胸懷,這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作為年暮的我這點也做的不是很好)。但是只要慢慢去朝這個方向去努力,應該會緩解你的情況。
從何處做起呢?
a關注更多的東西,讓現實中的比重加大。比如身邊的人與事物,家人,同學,朋友。這樣一方面拓寬視野,另一方面,降低你被入戲困擾所佔的比重。
b開發自己更多的興趣愛好,提供自己獲取更多的正能量的途徑。當然找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愛好,推薦體育類的運動,運動不僅強健身體也能潛移默化磨礪意志。
c控制自己看影視劇書籍的頻率以及調整觀看的類型。看些輕鬆愉悅類的,比如美劇破產姐妹,生活大爆炸之類的,我看的東西少,你可以再問問其他人。虐心類的,在沒有很好的準備情況下,少看為妙。
d立一個遠大的志向吧,一個宏偉的目標也許很難或者最後也沒實現。但是這個目標所標識的終點總會讓我們迷失方向的時候,更容易找到下一步的方向 。並不是達不到的目標就不是好目標~
當你沉溺的時候 你要提醒自己,你偏離了自己的目標,你要儘快恢復,繼續向目標前進。
e去幫助別人,體會助人的樂趣,感覺被需要的喜悅。
f交益友,多溝通,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有些東西不說出來是真的很難承受的。
我最近剛領悟個事情,從失戀中學來的。感謝那個她!我們好多人都是情緒控制下的井底之蛙,困在井下,不願跳出來。沉溺於井口的那片小天空,只有我們自己想方設法,跳出一時的困境,看到井外的世界,你會發現世界真的很大很大,我們只是在一小步上沉淪了,但是並不該讓其過多的影響著追求以後世界的美好與幸福。
世界很大,走出封閉的內心世界,心中小小的憂愁,就讓其隨風而去。學會割捨與放手~不要背負太多。
盜夢空間。。。不至於吧。。。。我自己都能做那種三重的夢。。
看電影不比菜市裡買黃瓜超市裡買手紙,我們獲得的既不是食物也不是實物。喜劇電影也就罷了,能從生活里抽身出來,坐在一處安靜的地方笑個把鐘頭,這樣的事難得,不可多得,求之不得。若是藝術片一類有嚼頭的,看完若有所得,似有似無,飄渺如半山煙雲。
說白了,看電影其實就是花錢買感受。
同樣是西遊降魔,有的人看的前仰後合,有的人面無表情,難得笑一下,也是鄙夷的笑嘲弄的笑——低俗,就剩這麼點子水平了?同樣是少年派,有的人看完只記得幾隻動物,有的人看出整個人生。
有的人感官遲鈍,疾風驟雨之下,心如平水,波瀾不興。有的人感官敏銳,一塊石子一陣微風,能掀得大浪滔天。
有的人看電影,無非是換個地兒喝可樂,電影院於他們,就是不開燈的肯德基罷了。
同樣的票價,如題主這般心細如絲的人,實在是太划算了不是嗎?你在兩個小時的時光里,感受到的東西遠超過別人,以至於要花很久去消解,你心裡浪可滔天,以至於要花很久去平復。
所以,題主不要困惑——我是不是有病啊?放心,你真的沒有毛病。誠如其他知友所言,你正處在最乾淨的年華,你未經風霜未蒙塵。不是說你年紀小沒見識,這世上有幾人十七歲就歷盡凡塵,吃過虧上過當受過騙,臉上一道道刻著的都是流血之後堅硬起來的傷疤?你才十七,電影文學一樣沒落,心思又細,這能幫助你感受這兩樣好東西,你現在的狀態很多人羨慕呢!
不過,千萬別得意,因為你明年就十八了。
題主如果真的嫌你的靈敏度太高,我給幾點意見,不知能不能助你調低一點。
電影和文學,演繹和講述的都是他人的人生,我們坐在台下,不管多代入,終歸是旁觀者。主角中槍倒地,你跟著疼跟著抽,可以,沒問題,這樣看電影才痛快。但是最後主角死了,你不可能也跟著埋進黃土。藝術作品裡的悲劇,會在這世上許許多多看不見角落裡上演,我們無能為力。我們只能從他們的不幸和不平之中,學會繞過一些彎路,或者當一些繞不過的彎拐過來時,不那麼倉皇失措,我們學會平和。
我們是看戲的,隨時可以齣戲,然後回到自己的現實中,我們有自己的戲要演。
還有一點,有些煮鶴焚琴的意思,煞風景傷風雅。比如我愛看恐怖片,膽子小怕的要命,好奇心重又忍不住看。所以我想了個辦法,當我看到電影里的女鬼披頭散髮飄將過來,我就會想——這是在演戲,不是真的,要知道旁邊還有導演攝像劇務一大堆人呢,只不過沒拍到罷了。這樣一解構,豪氣頓生——我不是一個人在看!
所以,如何齣戲?告訴自己,那不過是在演戲。梁朝偉和張國榮不是真的搞基,胡軍不是真買了劉燁的初夜,劉燁也沒出車禍。有不少心理專業的知友說(我自己理解的大概意思,不是原話),如果你覺得自己身上的某些情緒或感受已經比較大地影響到了你的正常生活(很多天都吃不下飯,睡不了覺,什麼都不想做之類的),就應該去找專業人士做諮詢了。題主應該衡量一下自己屬於什麼程度,最好找專業的人求助才能治本。不過業餘人士在這裡也希望可以緩解一下題主的不安啦。其實看文藝作品產生代入感(「入戲」)這種事情,很多人都嘗試過,魯迅好像還有句類似的話指責中國人有這種「毛病」。當然,結合那個年代的語境和魯迅自己的說話動機,那句話放在今天就太矯枉過正了。所以我們無須太在意「代入」是否真的是那麼嚴重的毛病。我個人認為,「入戲」或者「代入」是體現一個人的共情能力的一個方面。但這種共情較多地加入了代入者的個人想像,某種程度上也算是代入者的一種自戀。因為文藝作品不同於生活現實,它往往將人物經歷處理得極富戲劇性,極富感染力,人物的形象因這些經歷變得美麗醉人。人都嚮往美麗,或者嚮往自己變得美麗,所以不知不覺地遐想、代入。題主可能是屬於前一種,根據您的描述,您覺得自己並沒有把自己當做角色,只是很深地沉浸在作品帶給您的那種氛圍、感受。不過也許題主在深層意識里嚮往自己成為那些角色、去經歷那些作品中的經歷,感受那種在作品中才存在的氛圍。只是題主自己暫時沒有意識到。當然這只是我的猜測啦~。最近我在讀《小王子》,也看得熱淚盈眶,浮想聯翩。不過現在我能學會將這些「入戲」的情緒和現實生活分開來,不至於情緒太受影響。
之前也是這樣的,看小說電視哭得稀里嘩啦幾天心情都不好,然後有一天我看了韓松落的《瓊瑤未必當真》。
後來我仔細的想了想這個問題,然後覺得好多的淚點都是運用了所謂的「藝術手法」。
可以說文字的力量真的是無窮的。有些場景明明實際發生時並不會覺得怎麼樣,但一旦被某些作家用語言表達出來後就覺得很具有「煽動性」(對於感情)。
而且有些時候為了表現出作者想要的效果,會出現一些刻意的誇張或本不存在的描寫。我自己有時候會寫點東西,然後偶爾會想,怎樣會使讀者體會到我的想法呢,這時候我就會調整一下文字結構或者增加些元素。一切都只是為了營造出某種效果。
所以對於現在很多小說我基本上不會像以前那樣一直沉浸在作者想要表達的感情里,而會稍微理性分析一下裡面暗含的各種引申問題。
看到一本小說我剛開始總會被感染,但我會學著逼迫自己不要太久。比如一本男女不得善終愛情小說,起初有可能會哭得稀里嘩啦,但會慢慢地跳出小說,告訴自己,這個故事是假的,如果真的以現實為模板,那感情肯定不會這麼簡單,肯定有複雜但卻真實存在的原因,如果這原因不能從小說中得到,那就是作者刻意淡化或者隱藏了,為了讓它看起來美好而又令人遺憾。
第一次回答問題好緊張,感覺仍沒表達清楚,但還是寫出來了,因為我以前也是這樣,現在也正在努力不這樣,希望能有些幫助 。
以前看水滸傳也有這種感覺,現在推薦你再看看《富春山居圖》《特殊身份》矯正一下
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
我最近看《上癮》,看完之後就來搜這個問題了,入戲太深~
推薦閱讀:
※過山車的樂趣在哪裡,為什麼有人嚇得要死還是要玩?
※如果一個人喪失了語言能力,他的邏輯思維能力會受到什麼影響?
※如果你的辦公室二十個女生,十九個都買了貂皮大衣,那你要不要買呢?
※如何評價樂嘉這個人?
※什麼樣的環境會使人的購買慾望大增?
TAG: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