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要怎麼做才能改變命運?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即《嫌われ松子の一生》。

松子要怎麼才能改變她的結局?她死的時候是快樂的嗎?她想得到的都有得到了嗎?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豆瓣)


愛自己。

--

面對無人倖免的孤獨,對溫暖的依戀是人類的本能。

松子在這一點上走到了極致:即使自己被輕賤、被損害,也貪戀男人帶來的一點點溫暖,無法離開。

令我困惑的是,松子的所有行為,完全符合《聖經》里的那一段:「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那為什麼她一步一步邁上的,不是天堂,而是地獄?

後來又看了一遍,注意到,阿龍把松子比作,聖人。

自古到今,聖人的結局都是一樣的——奉獻一生,上十字架。

聖人悲憫,垂憐眾生,不問回報。

但松子,只是一個小小的女人。

她扮鬼臉,想讓父親能對自己笑一笑;

她希望阿龍邁進家門的時候,能吻一下自己;

她有一點小奢望——理髮師會不會留著自己的碗筷,像自己等阿龍那樣?

她滿懷希望地給偶像寫信,是想要回信的呀。

她,是需要愛和溫暖的回報的。

她是以大愛的方式,去求小愛的果。

邁向天堂的步伐,一步一步,走向地獄。

有一段,小惠講給阿笙的。

松子和小惠一起回家,走到樓下。小惠摁下樓層對講,囂張地大喊:我回來了!話筒里,男人溫柔的答道:你回來啦。

松子臉色驟變,固執地不願去小惠家了。 從此一生躲著小惠。

小惠不明白,阿笙卻懂了。原因就是那句——「你回來了」。

松子對許多人說過「你回來了」,卻從沒有人給她一個溫柔的回答。

她想要的,無非是個家,家裡有個人,在她說「ただいま(我回來了)」的時候,接上一句「おかえり(你回來啦)」,或者反過來——這日本家庭中最平常不過的對話,卻是松子畢生所求、求而不得的東西。

回頭看阿龍的台詞:

「松子的愛情,太過耀眼,太令人心痛……」

緣木求魚,心酸至此。

--

松子的悲劇在於,生而為人,卻沒有按「人」的行為來處世,當然得不到人的幸福。

人世的規律是,不勞而獲,不會珍惜。

先愛自己,才能愛別人。

能把一個人的生活過得瀟洒,才能把兩個人的幸福抓牢。

不然,只會像松子那樣,十二對軟肋,卻沒有一片鎧甲。


所有的愛的前提都是自我。首先一個人要完善了自我,才有資格去談愛。

同樣,松子面臨的是相同的問題。

松子需要的是對自我的追求。

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任何一個人身上。

妄圖靠新建一段關係來解決原有問題都是要黃的。

比如,靠結婚讓生活變得更有趣。

比如,養個孩子希望孩子實現當年自己沒有實現的理想等。


松子怎麼做都不能改變命運,除非可以改變她的童年。但童年不能來過,松子就只能等死嗎?

以下內容暗黑負能量,不喜誤入。

根據「萬事賴童年」理論,成年人一切的做事方法、態度,婚戀關係和權錢慾望均和童年有關。在台灣極流行的靈修學,也主張成年人遇到人生困惑,一定要回溯過往,在與父親或者母親的相處關係上找到答案。童年的經歷和烙印會深深著影響著未來孩子成年後的思考方式、思維邏輯、心態、待人接物等等等等,這所有的一切像毛細血管一樣布滿全身,潛在地影響到人的交友、工作、兩性關係和權錢慾望,甚至他的運勢。

有這種說法,一般父母感情不好的孩子,她/他的感情也不會好。還記得《盲探》里小敏、小敏的母親、外婆嗎?三代人均受制於感情糾葛而釀成血案,電影中嬰兒時的小敏和幼年的小敏在一旁看著母親和外婆殺掉負心漢,最終自己的劫數同樣是遇到了負心漢並殺死了他。庄士敦深怕小小敏會步祖孫三代的後塵,教她萬事別太執著。其實,這哪是執著的錯呢?是沒有愛啊,從小在不正常的家庭下長大,沒有家庭關愛,人怎麼會正常?

跟著瘋狂外婆長大,小敏也走上了殺人的老路。影片中小敏有一頭染紅的頭髮,這是導演在特意表現的「傳承」嗎?

松子是典型的渴愛症,一個從小被父親忽視,習慣了迎合和討好的女孩子,那麼長大後會非常渴望從異性那裡得到愛,以填滿自己空蕩的內心,但結果不是患得患失就是歇斯底里。試圖在外界獲取到愛和滿足感,而從不正視自己、把自己內在的滿足和喜悅放在第一位,有多少女孩這樣?參照下《我想和你好好的》。

松子的一生都在追求這樣的一瞬。最近熱播《爸爸去哪兒》,幾個爸爸的表現各不相同,孩子們也性格迥異,心理專家給出了一些分析,尤其是對田亮意見比較大。在看節目的時候,特別是第一二集的時候,我也注意到田亮面對孩子哭鬧時有不耐煩、態度生硬,不會和孩子溝通,後面幾集田雨橙熟悉了環境,女漢子的一面就露出來了,不僅勤快還非常懂事,但有一句話這麼說的:驕縱惹人愛,懂事遭雷劈。我心裡還是有隱隱不安的感覺啊。果然第六期cindy和天天去找食材,張亮特意囑咐,cindy記住你是女孩子,有男孩的時候就要依靠男孩子,但cindy還是大力金剛一般的跑遠了。引用下心理專家李雪評價《爸爸去哪兒》里的話:

父親缺失的家庭,男孩會看上去比較老實有責任感,通常丈母娘很喜歡,覺得這是一個好男人,但是他們在情感上是非常封閉的。如果是女兒呢,這個父親的缺位最直接的影響是她不知道怎麼跟男人建立起關係,比如我爺爺就很經典,我爺爺就像個機器人一樣,他一天的活動可以當成鐘錶,他只管上班賺錢,其他任何事都不管。我奶奶操心這個家裡一切大小事,結果我的幾個姑姑找的老公都是廢物,當然這個案例很極端啊。沒有了爸爸的愛,女兒將來結婚了也是很難找到男人的愛。

田亮太好面子,在女兒面前端著身份,宣洩負面情緒,無形間做了反面例子。Cindy在這種爸爸的影響下,成了容易敏感、緊張、愛逞能性格。

松子就是典型的在父愛缺失的家庭下長大,她的愛情和婚姻就像是一個魔咒。

但有人會說,那這一切都是註定的嗎?我們不能選擇父母,選擇童年,我們就要逆來順受嗎?《易經》不是還告訴我們「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嗎?松子生來就不是公主,沒有順利的事業也沒有溫暖的愛人,她就活該被這個世界拋棄嗎?如果松子能夠發現真正的癥結不是遇人不淑,而是在童年就種下的渴愛症,甚至渴愛症都不是,是渴愛症帶來的屈從卑微和對自我的無視。如果她能意識到這是來自童年的創傷,正視這份缺失的人生體驗,從自我的歡愉獲得滿足而不是從外部獲取滿足,是不是人生可以轉變呢?

我不知道,但我想知道,是不是有人做到了?本來是松子,但自己硬掰過來過上了幸福的人生,有嗎?

關於「萬事賴童年」論,大家可以就那麼一聽。但我覺得一個社會、一個家庭去好好呵護孩子的童年,用發自內心的愛和科學的方法去陪伴孩子成長是文明進步的表現。美國電影喜歡探討這個,日本電影喜歡探討這個,韓國電影也喜歡探討這個。但瑕疵的童年所帶來的成人後的問題能不能解決呢?我還沒在哪部電影中看到答案,也沒在現實中看到答案,因為沒人去提及這個問題。

也許只是童年的陰影還可以改變,但更讓人悲傷的是,來自血液的遺傳卻是怎麼也擺脫不掉的。一個中學少女因為自己暗黑叔叔的來臨,徹底喚醒了身上隱藏至深的家族基因,最終成為一個冷血殺人狂魔。(想想這場面就好high啊),這是電影《斯托克》的故事,看完這個電影后我一直在想,缺失童年和不良遺傳下影響的兒童,他的人生真的不可控的嗎?

斯托克跟小時候的叔叔的一樣,不自覺的做著相同的動作。來自血液的東西,如何改變?

但說歸說,我相信沒有誰的童年是完美的,大家都有人性的弱點和性格的缺失,我也是,但我還是沒放棄努力,我還是在努力地把自己改造成一個更美好的人。

也希望每個爸爸、媽媽們都能像張亮那樣愛自己的孩子。


借松子的這個題目說一說我的看法。

其實萬事賴童年理論有很大的缺陷,那個理論說了某些人現在癥狀的原因,但是卻沒有給出解決辦法。反而容易讓人產生一種「童年無法重來,我的人生也會一直充滿苦難」的錯覺。

萬事賴童年理論有一個很大的瑕疵,那就是把所有的小孩子都當成同樣的個體對待。好的童年就教出了好的孩子,壞的童年就讓一個孩子變壞。但是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天生的智商不同(這是最重要的一點,聰明人解決自己潛藏的心理問題,要比愚笨的人快很多),天生的應對苦難的能力也不同,這種東西叫做天賦,而人的天賦是完全不同的。在小時候接受的錯誤教育,是可以通過長大以後的自我修正來改掉的。(比如小時候被教育要愛國,可是長大之後大家都知道所謂的愛國是什麼東西了。比如小時候被教育老師講的都是對的,但是長大了也知道這句話的錯誤,這樣的例子千千萬萬)有的孩子可以在童年的苦難中汲取力量,讓自己變得更好。也有的孩子在苦難的打壓下低了頭彎了腰。

松子最大的問題在於,她從來沒有想過要依靠自己修正童年的錯誤。

童年無法來過,但是童年的創傷是可以彌補的(相信這個,比相信童年創傷無法彌補要好得多。因為相信童年創傷無法彌補就相當於為自己判了死刑,希望大家不要做這種事情)。

而彌補的第一步,就是要承認自己童年的悲慘,但是不接受這種悲慘是無法改變的。

對,我童年就是過得比別的小孩差一點兒,我就是受過很多虐待,這不是我的錯。我接受自己悲慘的童年,雖然悲慘的童年帶給我很多困惑和不好的東西,但是我還是要改變自己的生活,還是要讓自己變得幸福。

彌補童年創傷的第二步,就是自己愛自己。(這個過程很難,因為人是社會性動物)

首先要明白,大家都是成年人了,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如果自己都不愛自己,那麼別人憑什麼愛你呢?你沒有給別人帶去什麼只是一味索取,別人怎麼可能愛你?

什麼叫做愛自己呢?把自己當做小孩子,沒有外界的評價,該吃吃,該喝喝,在不打擾別人的情況下,怎麼舒服怎麼來(可以使用」內在小孩「的概念,保護好那個內在小孩,不要讓他受到傷害,這是你的責任,每個心理流派對內在小孩的認識不一樣,大家可以多去了解了解)。剛開始的時候會陷入自責的情況下,但是時間長了,自責感消失,會發現很輕鬆的。

彌補童年創傷的第三步,是把以前的爛事翻出來。(這個過程很痛苦很麻煩)

在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想一想自己童年時候受過的不公平待遇。讓那種感覺重新浮現,去感受那種感覺,去感受那種自卑,感受那種沒人愛,感受那種恐懼。然後告訴自己,這些都是感受而已,是沒有辦法傷害到我的。當你完全懂得了感受是無法傷害到你的時候,你的問題也就消失了。(集體的練習方法,在《零阻力》一書中有詳細描述)

這三個步驟,是可以完成的。而完成之後,童年的創傷,就不會再帶給你麻煩和困難,反而會讓你在其中汲取力量,讓自己變成更好的一個人。

真希望松子能夠知道,她的生活是可以被改變的啊。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里的松子是個一生都在追求愛,卻以悲劇收場的角色。很多人都說松子的悲劇在童年就埋下了伏筆,幾乎無可逆轉。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確實不無道理。一個人的原生家庭對他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來訪者身上常常會出現一種「強迫性重複」,意思是來訪者會不斷強迫性地去體驗兒時的創傷(意識層面不想,但潛意識層面卻總是尋找與兒時創傷相似的人事物),儘管創傷是痛苦的,但確是熟悉的。

人寧可活在熟悉的痛苦裡,也不願嘗試未知的幸福的可能,聽起來是不是很奇怪?

每個人都無法選擇自己的原生家庭,難道,人真的無法逃脫宿命的安排嗎?

松子的問題出在哪?執著地追求愛與被愛,有錯嗎?她的悲劇是否可以避免?

松子的第一個問題在於沒有邊界意識。樹立邊界,意味著尊重自我,對自己負責,以及明白也僅能對自己負責。有了邊界,才能學會拒絕外界的無理要求,也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一個連自己都不尊重的人,是無法贏得別人尊重的。這也是為什麼松子對別人「好」卻不被領情的原因,因為她的「好」是卑微的,是委曲求全的。這樣的「好」,在別人眼裡沒有價值,也不會被感激。

松子的第二個問題,在於她一生都在追求男性的愛和認同,試圖以此來獲得自我價值感。而低自我價值感招致的往往是「渣男」而不是「真愛」。如果她能明白只有先精神獨立才有可能遇見真正的愛情,那她的人生就會轉向,不再把自己人生的遙控器不斷交到別人手上,指望靠男性的愛來獲得救贖,而是先療愈童年的創傷,靜候更好的緣分。

今天在公眾號看見張德芬老師寫的一篇文章,裡面有一段話特別好「不能理智選擇伴侶而受騙的女人都有一些重要的特質:情執、嚮往浪漫愛情。相較於拜金女郎,後者比較不容易受傷失望(因為她們對於愛情沒有那麼大的期望),相對來說還可能更快樂。為什麼女人會有情執?這和天生的個性有關,不過仔細研究這類女人,你會發現,她們內在都有一個非常可愛純真的受傷小女孩,渴望被看見、被寵愛、被讚賞。

所以,解決的方式還是要回到我們自己身上。這個渴望被認可、讚美、欣賞的小女孩,究竟有沒有被我們看見?還是我們習慣傾向於在外界,尤其是男人身上去尋找撫慰?基本上,你的磁場、氣場帶著什麼樣的能量,就會吸引來什麼樣的人。

在人格沒有獨立、完整和健康之前,所有自以為的「深情」,不過是一種自我感動式的犧牲和為了博得對方付出的「籌碼」。

只有強者才有愛的能力,弱者的「愛」無論怎樣偽裝,本質都是一種變相的索取,其潛台詞是「我都對你這麼好了,你怎麼還不來愛我?」。所以松子的「愛」往往得到的不是「愛來愛往」,而是拳打腳踢(裡面的渣男依舊被譴責!無論怎樣都不應該使用暴力!)。因為這樣自我犧牲式的「愛」不僅廉價,還會讓周圍的人有一種被道德綁架的壓力。

這裡的「強者」不是指外在的名利地位,而是內在的獨立、人格的健全以及價值觀的篤定。所謂弱者也是相對而暫時的,當一個人不再需要從外界汲取能量才能生存,就逆襲成了強者。

所以,到底松子愛過嗎?我個人認為她那不叫愛,她還不具備真正愛的能力,在追求愛的過程中,她始終是個飢餓的小女孩,從來沒吃飽。她很渴望得到愛倒是真的。

「愛情」從來都是兩個人的事,而不是一個人的意淫。個人拙見,真正的愛更類似於一種「守望」。當你不需要我的時候,我只是安靜地守望和記掛,而不是一味地去表達和索取而給對方帶來困擾。真正的愛會換位思考,而不是只關注自己有沒有被愛。

當你無論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的時候都能感覺充實舒適,當你停止急切地想擺脫單身的時候,好的伴侶自然會出現。

多希望松子可以早點知道這個道理。


」生而為人對不起「,正是松子的最後自我解答,可以說一定程度上松子並不是人,她沒有作為人的那種「理所當然」。

她所有的一切都是為別人而做,為討好父親做鬼臉,為學生背黑鍋等等都是她爭取得到作為人的基本尊重而一步步犯下的錯誤,她的開始方向就是錯誤的,自然南轅北轍;她做妓女都要做最好的,說明她還在為爭取他人的肯定而活,為生命之外的其他東西而奮鬥。

當然這是她的性格造成的,是她主動放棄的做人的基本權利--為自己而活,她到死時其實都沒有得到想要的東西,因為不可能,他不可能都到所有人的認可。但是她還是固執的認為一切都是她的不對,等等。。。

所以唯一能改變她的結局,就是做正常人,改變被歪曲的人生觀,學會做人的基本底線,學會為自己而活


松子根本不是個柔弱的逆來順受的人,我恰恰認為她一直在反抗。

她的苦難也不是因為求不得的愛情。

最開始她反抗父親的偏心:她對久美大喊「你一點也不可憐!」她為了獲得自由,離開了被病痛纏繞,父親憂鬱壓抑的家。她甚至在離開家以前,懲罰了妹妹,將柔弱的妹妹掐在地上。

但是這三個行為,她受到了極其超過的懲罰:父親和妹妹都死了,弟弟也終生不原諒她。這個羞愧她終生沒能解脫。但這真的是她的錯嗎?

妹妹身患嚴重的疾病,她心情愉快或許能活得更久。可是她心情的痛苦不是松子造成的,其實是父親造成的。

父親因為這個孩子有病,而把她看得太輕(並非太重),認為她無法分享姐姐戀愛的喜悅,當然也無法好好生活。父親把久美看做一個完全無用的人。試想,時刻感到自己一無是處,連姐姐聊天對象都不能成為的久美,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久美被父親設定成了為活著而活著,不配擁有正常情緒的人。而一個身體孱弱,生活環境及其封閉的人,她無法接收到正確的信息,連她自己或許也這樣看自己。所以她帶著對整個家庭的愧疚活著。

松子和久美的痛苦,都是父親的錯。作為父親,為家庭這個船隻掌舵的人,他將整個家庭浸泡在了不幸里。

我有個朋友,她的姐姐小時候有非常嚴重的疾病,是個很虛弱的小孩子。她的媽媽總覺得不必管她,而是百般疼愛姐姐,成日憂心忡忡地對待姐姐。幸運的是,我這個朋友的爸爸非常疼愛她,使她得以養成了開朗外向的性格。她從來沒把姐姐當成不正常的人,她常常和媽媽吵架,總是爭執說為什麼不愛我,總是和姐姐搶東西,和姐姐吵架爭執。

而實際上她的姐姐恰恰因為和她的爭吵,獲得了反抗母親令人窒息的關懷(也是歧視)的力量。姐姐得以結婚,工作,得以自己解決問題和困難。並且有能力指出母親做得不對的地方。對於有疾病的人來說,【面對困難】這一權利,也是需要爭取的。久美沒有想到,松子意識到了一點,但不夠清楚,她做出了反抗的行為,局部勝利後受到嚴厲的懲罰,形成了全面的失敗:終生愧疚。

實際上這個諒解,在她往後的人生中依然能夠隨時獲得,但沒有做到。下面會繼續說。

妹妹過世後,父親因為松子離家的思念而痛苦,但他也不曾試圖尋找她。他看似沉默堅韌,實際上在處理家庭關係里他失敗的一塌糊塗。父親如果能去找她,責備她也好,告訴她被原諒了也好,無論如何對兩個人都是安慰。難道父親沒有錯嗎?可這些懲罰都成為松子了一生的罪。

她失去教師工作的那次錯誤,這個設置並不合理。因為這不太符合松子的個性,一個因為討厭家庭氣氛而離開家的人,她把久美掐在地上的時刻難道不是在強烈地吶喊著「這不是我的錯」嗎?偷竊這件事,顯然不是她的錯,有著那樣強烈個性的人,會因為討厭這點麻煩而背上這樣的大黑鍋嗎?那樣謹慎細膩的人,會忘記還上從另一個教師錢包里拿的錢嗎?事情到了要去向店主說是自己偷竊時還不收手嗎?

特別是,受到了父親那麼多不公正對待的人,會輕易相信頑劣學生阿龍真的會去承認錯誤嗎?她根本就沒有得到阿龍已經偷竊的事實,就知道了他就是那個小偷,會在這更大的是非前,輕易決定相信嗎?

這只是為了烘托松子悲劇的一個bug。我們看到後面覺得實在太慘,而輕易的放過了這個bug,沒有深究。但它顯然是不合理的。但現在我們姑且接受這個設定,不然這篇文章就寫不下去了。

她遇到的第一個男人,那個同事男老師。因為奇異的鬼臉和令人難過的經歷拋棄了她。這樣的男人,無法和松子分擔或分享人生,也是沒有辦法的事,不要也罷。松子在這個時候,也還算是輕鬆的。

她的作家男朋友有自毀和暴力的傾向,因為無法承受憂鬱和困窘自殺。松子無論怎麼做都拯救不了他,他深陷於情緒(可能有抑鬱症)。一個擁有非凡才華的人無法克服自身憂鬱的詛咒,這個詛咒在這裡不討論。但無論如何,這樣對待松子,都是非常怯懦的。他的死,不是松子的錯。而松子在這段感情里沒有反抗,是由於別人的錯而失去的。

所以我覺得,之所以後來松子認為真心愛她的只有這個作家,是因為這段感情里,她是沒有犯錯的那個,在這段感情里她原諒了自己,接納了自己,所以能夠接受他死去這個結果。這段「沒有犯錯」的感情,儘管如此慘痛,儘管絕對不會再有未來,她仍覺得那是圓滿,留下了溫暖的。所以我說,松子對於愛的評判標準只有一個,就是自己是否有錯。她追尋的感情,就是能讓她接納自己的感情。

我恰恰認為松子性格果斷剛烈。她試著做一個優秀的妓女,她殺人不眨眼,她經歷了憂鬱的作家男友,經歷了成為一個懦夫的情人,仍然毫不猶豫的決定嫁給那個普通人,那個理髮師,開始歌唱。她原諒了自己殺人的過錯,原諒了自己做情人的失誤,忘卻痛失愛人的傷痛,在牢獄裡平靜的接受殺人的懲罰,沒有絲毫猶豫,準備全心全意地投入生活。

當這一切仍然落空時,她仍然沒有崩潰,她成為了一個美髮師。這一切,還不是最激烈的反抗嗎:命運,你儘管來折磨我,譴責我,摧折我。但是,我不死。因為我不想這麼死,我想要活得真實一點,踏實一點。

但這樣剛烈的個性,一往無前地向前沖著,何曾停下來想一想,在不死的同時接納自己呢?

如果說松子有什麼自身的原因造成的悲劇,我認為根本不是因為她順從,恰恰是因為她太剛強不曾軟弱過。她還來不及細想,還來不及觸摸自己的真實需求,一個錯誤的答案就出現了。

這個答案就是阿龍。阿龍回來了。因為阿龍在少年時對她犯了一個錯。只要原諒阿龍,就能原諒自己了。這個答案錯在理解題意錯誤,把題目看得太簡單。——因為刻薄自己比原諒自己真的更容易。人們往往更傾向選擇簡單的那個做法。

在松子的故事裡,之所以被觀眾一再誤讀為她只是個求愛不得的女人,也是這個原因。因為這個答案夠簡單。

在接納真實的自己以後,愛情才能錦上添花。對松子來說也不例外。

這個話說出口,實在太驕傲了。女性在社會生活中的權利實在太少,太窄。真實的社會接受這一點還要很久。

和阿龍激烈的感情,是一個機會,她決定像對待作家那樣再不反抗,逆來順受,這樣就可以獲得對自己的接納。但編劇又把阿龍寫成一個牢不可破的懦夫。

我們觀眾之所以感到痛不欲生,只是因為我們求死的慾望在推動,因為東方人憂鬱內斂的個性被激發,因為我們不願意相信自己,從而使我們人生的悲劇得以順流而下,我們看到了夥伴,就以為不那麼孤單。

不,不要那麼自然地接受這一切,我們不應該在別人的故事裡,繼續譴責自己。

松子怎麼才能不這麼倒霉,關鍵在編劇,而已。編劇利用了以上的這些人類(尤其是日本人,中國人)共通的情緒,編造出這樣引發痛苦的故事獲得了成功。記住啊,那是他的工作,一次比較出色的工作,而已。

她就是一個倒霉蛋,她做出的反抗,都受到了嚴厲的懲罰。受到懲罰之後,她都沒有機會原諒自己。之所以這麼倒霉,是因為編劇沒有安排給她一個原諒她的人,也沒有安排她原諒自己,她的人生才會成為這樣。

為了給我們致命一擊,編劇最後讓她在再次振作時,讓她莫名其妙地死於公園壞小孩的棍棒下。更致命的一擊,是讓她終生不曾與能夠原諒她理解她的侄子,得以做哪怕一次真正的溫暖的交談。

實際上,我認為松子在最後一刻緊緊抓著好友的名片,那意味著她能夠面對風光四溢的昔日好友,在懺悔著對久美做錯的事時,她感到久美原諒了自己,就打起了精神,決心帶著病痛的53歲的身體重新出發——那就是苦難的終結。

儘管她曾抱歉自己活著,但她死的時刻卻不甘心。即使她死在亂棍下,她也並沒有輸。她只是死了,沒有輸。這是一個救贖,不是一個悲劇。

生活並不會像這部電影里那樣,瀑布般裹挾著我們抬不起頭並一瀉千里,一落到底。我們有家人,有朋友,有前人的智慧,有自己的思考,這一切至少可以獲得一樣。

重點是,也許我們前行得很困難,感覺一直是逆流而上,但我們有許多機會抬頭喘息,看一看沿途風光,並且享受自己終生成長。


愛而不得,喪失自我,孤獨終老,死於非命。—— 松子的一生

1、她死的時候是快樂的么?

不。

這電影一開始就講述的死亡。甚至並為與松子真正接觸過的晚輩親戚,以純粹外人的角度觀摩了松子的死亡與最後的生活狀況,垃圾堆一樣的屋子和看不清臉的松子,色調極暗,氣氛也和電影中大部分鮮艷的配色和歡快的配樂不相符。松子的一生就這樣了結,是個悲劇。

喜劇總愛演荒謬的小人物,用不協調和反差性創造喜感,也經常用與主角的自身背景和條件不相符的行為創造笑點和進行升華。優質的喜劇多是滑稽中透著辛酸,甚至可以說,藝術作品大抵都是在講生而為人的辛酸。卓別林也是,周星星也是,我不喜歡的金凱瑞也是……

快樂與否很難為外人真正知曉,辛酸卻能一眼看透。

在這個角度上來講,松子年老色衰,孤苦伶仃,自暴自棄,死於非命,如果她還能快樂,喜劇都不能這麼寫。

若換個角度說她死的時候是否『解脫』,尚有討論的可能。

她這『被嫌棄』的一生,都很少快樂。

2、她想得到的都有得到么?

是的,得到過。

但那是因為她想要的太少了呀。

她扮鬼臉把父親逗得哈哈大笑,她站在飄雪的冬夜裡滿面笑容對著愛人說:『你回來啦。』那些微弱的被愛被關注,她實實在在地抓在手裡過。幸福過一秒鐘也算幸福啊。

可惜她是『被嫌棄』的松子。

生病的妹妹,得到了家庭的大部分關注。如果是雪穗就會把自己打造成讓人不得不愛的女孩兒,再順手把妹妹搞死。但松子是真的純真,把問題歸結到自身,拚命想取悅父親。那個怪臉是一把鑰匙,打開了一扇錯誤的門,讓她把討好和取悅當成唯一的最後的稻草,是自我喪失的開始。

最開始是父親的愛,後來是戀人的愛,松子需要通過『被愛』來建立自我認知,正是這種不算健康的成長方式讓松子變得像寄居類生物。她再嬌嫩、美好,也只是開滿花的藤蔓植物,依附屬性讓她只能順從,讓她無法勇敢,讓她被迫堅強。

3、松子要怎麼做才能改變命運?

唔,不如重新拍一部電影吧,《受歡迎的松島菜菜子的一生》之類的。

通常我們說『改變命運』,途徑大都是『努力』,不過那也是因為通常我們說的命運大都是指出生的外部環境。比如家境貧寒,與之對應的就是好好學習啊努力工作啊走出貧困山溝溝啊;再者就是普通人,提升自己啊努力工作啊成為社會精英啊;或者一出生就含著玉,進入夢想的美帝TOP3 大學啊成為國際某領域發展的助推力轉折點啊。

但那不是松子的命運,甚至那不都不算『命運』。

命運是一個人和他所經歷的總和,所謂的『改變』,就是命運的一環。換言之,能否改變現狀,都包括在一個人的命運之中了。人生而有軌跡,若一個人能幡然醒悟,在此之前,必存在可轉折的鋪墊,比如性格裡帶有『自省』這一部分,比如有懸崖勒馬的意識。

而松子的性格里沒有這個鋪墊,正因為她沒有,她才是松子,她才被嫌棄,她才無法改變『命運』。這是『命運』而字的怪圈呀。逃不掉的,難道又只有松子一人?

悲劇是註定的。


突然想起來了這幾句台詞:

再來一小段:

如果愛能讓你卑微到塵土裡,那恨便能讓你無所顧忌的勇往直前。

摧毀一個人最好的辦法是只和他說「還不錯」。寫了篇文章,得到「還不錯」,就不再寫了;唱了一首歌,得到「還不錯」,就不再練了。那些更牛逼的人物得到的往往是「不夠好」。

愛是進步的泉源,是的,但不能缺恨,恨是抽水泵,讓你的潛力更好地激發。

當年看完松子給了我滿滿的負能量,松子,她太軟弱了,她小心翼翼的追求愛,甚至曲意逢迎。這種愛毫無價值,一碰即碎。她恨,但她更多的是在恨自己,對於別人,不是不恨,是恨不起來。隨之而來的是破罐子破摔,最後來一句「生而為人,對不起」。這是牢籠,沖不出去,那肯定是要死在裡面的。

這樣的松子,活著,比死了難捱。

所以,要知道什麼時候該說「對不起」,什麼時候該說「你滾蛋」。


愛上她自己


松子的人生像一個個掙扎的輪迴,因為在心理層面上她幾乎從來沒有成長過,她一直就是那個為了愛和關注飛蛾撲火的小孩。從行為表現上看,她幾乎只有本我,沒有超我,永遠跟著感情走,活得極其純粹和自我。

當然不可否認她的性格跟曾經的生長環境有直接關聯,少年時期父母一心照顧病重的妹妹,對她鮮有關懷和關注,她需要拚命扮鬼臉,才能換來父親對她的一次勉強微笑。極度缺乏關注和存在感的她在日後的愛情中總是不顧一切地犧牲自己,委曲求全渴望留住對方。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她從不反省,她寧願在一段段病態的感情中無止盡地糾纏下去,也不願意去真正審視一回自己。

要改變一個人的經歷是不可能的,但人永遠是有選擇權的,那就是選擇成長,選擇有意識地清醒地去面對過去的缺憾,從而避免進入無意識痛苦的輪迴。真正擁有自我,接納自我的人才有能力健康地去愛人,否則你以為自己轟轟烈烈為愛痴狂了一生,而事實只是充當了一輩子愛的乞討者。


獨立

人格的獨立

她是典型的人格不獨立

她有分離恐懼 只要在一起多爛的男人都可以 現實中好多女的也這樣 他那麼爛你怎麼還不跟他分手 一般未成年時期有父母去世或者婚變的人 成年以後容易變成分離恐懼的人 不管多虐只要在一起就好

還有就是為他人而活 她的一切存在感認同感都來自別人 來自身邊的人 一旦她沒有人和她在一起了 也就沒人認可她承認她了 她最後也就信仰崩潰了 她的信仰就是別人的認可 她為了謀求別人的認同 別人怎麼虐她都行 只要別人給她被需要的感覺 她就會感到幸福 但這種幸福只是贗品

具備以上兩點 她的自尊感在正常人看來也就比較低 一旦人不尊重自己了 別人也就不會尊重你了 所以她也就會一直被人嫌棄 其實片中人物角色都屬於人格不完整的 所以生活中總會遇到各種問題

松子的這些問題 來自於她和父親的關係 有了妹妹 父親對她的愛就轉移了 為了再次獲得父親的關注 她不斷地做著各種討好 並且最終有效了 而且會深深地成為了她的一種應激反應 扮鬼臉 她怕父親離開她 她需要父親的認同 她需要父親的愛 她扮鬼臉逗父親開心 她想要父親的愛 重獲從自己身上流走的愛

女人跟父親的關係決定了她以後和男人的關係 男人和母親的關係決定了他以後和女人的關係 越是缺失越會窮盡一生去追尋彌補 有些事無害 但有些事會影響我們的生活 松子沒能認識到自己的問題 也就沒辦法掌控自己的生活

有時 我們越是追求愛追求被愛越是得不到 得到的也許也不是真正的愛 能做的只是完善自己 慢慢等愛出現

這片拍的特別好 細膩


松子的悲劇絕大部分是性格悲劇,再加上一點運氣不好。

悲劇原因有兩層,核心原因是她把全部人生價值建立在被別人肯定、被別人需要上面。除了這個,她沒有自己追求的東西。其實這一條許多人都有,可人家沒這麼慘,除了運氣因素,就是因為第二條原因。

第二條原因是:松子這個"別人"的門檻特別低,基本是誰都行。她能力又很強,底線又很低,特別能滿足奇葩"別人"的奇葩要求。而且,要求越奇葩,越能讓松子覺得自己被需要了,越迷戀這段關係。而一個正常人能提供的被需要感是比不得人渣的,而且正常人的主動性也比不上人渣,松子可抗不住別人主動。於是,松子就總是遇人渣了。唯一一次生活正常的可能性,就是理髮師那次,還因為前史太爛被生生斬掉了機會。

改變命運的可能,一是她別再只為別人,但這是核心價值,很難改;二是她別那麼能幹,就不可能吸引到種類那麼繁多的渣,但這是她天賦,也很難改;三是學習啟動人渣識別機制,識別什麼是真愛,只向值得付出的人付出,這算是有可操作性的方式。

其實我一直覺得,她要是把對渣男的寬容早能移到對父親和妹妹上,就會知道她是被愛著的,是有根的,就會不那麼瘋狂對愛饑渴,就會自足幸福些了。


松子是每個階段都產生了新的問題,而受著之前問題的困擾。首先,從童年開始,父親為了照顧殘疾的妹妹對她傾注更多的愛,松子在希望用自己的方式愛著父親(扮鬼臉),同時又希望父親多關注自己的,可能還帶著對妹妹的嫉妒,這是極其正常的情感,直到被誤會(家庭,喜歡的人),被欺壓(學校),去尋求一份心裡的庇護(找了一位畫家)。

=====在此我們先停一下,因為童年到青春是一個轉折,這貼裡面有份萬事賴童年的回答,我想說的是,有道理,但不絕對。松子離開了家庭是由多重原因引起的,和畫家戀人在一起,是有很多情感在裡面的,固執著對著第一任男人,自暴自棄的想法,這些情況都有,但人恰恰是很有彈性的動物,每個人都會受傷,但一定也會治癒自己,有心理研究表明,這種童年時期的治癒碎片越多,越能夠在社會工作中獨當一面,成為中流砥柱(當然,人和人是不同的,所以每個人的治癒能力是不一樣的),所以萬事賴童年,聽上去很有道理的樣子,其實我們仔細去思考,我們對自己的童年不滿足,但絕對不代表我們今天的坑就是童年的問題,每個人是可以治癒自己的,可以去思考的,是可以擁有自學能力的,如果萬事賴童年成立的話,我們會有很多副產物產生,萬事賴你爸,萬事賴你媽,萬事賴你爺爺奶奶,萬事賴染色體,萬事賴社會環境,重點不應該是你曾經是誰,而應該是你想成為誰,勇氣會克服恐懼,如果你還恐懼,說明你勇氣的不夠(抖機靈的不可證偽,偷笑中)。

=====尊重樓主一下,回答這個問題,在青少年時期松子走上了叛逆,和性格自主的對抗過程,那個時候松子面臨尷尬的時期,在家裡父親的權威,質疑了松子自主成長的靈魂,松子想反抗證明些什麼,選擇落魄畫家的原因,可能是因為落魄畫家比她挫(或者一樣挫),在他的身邊她壓力沒那麼大,心裡始終能不用像直視高山一樣仰望一個人,松子是衝動的,感性的(至於同病相憐在一起可能有這部分情緒,但不是大多數)。與畫家交往的過程中,松子雖然被欺負,也面對畫家總總惡習,但從心底里,松子是在照顧著畫家的起居生活,在支撐著畫家的一切,她明白畫家離開他就一無是處,一無所有,而她能夠最大限度的保著這個畫家,也許正是因為這個畫家這麼差勁才讓她的心裡產生了一點毫不動搖的想法,畫家是無法離開她的,在她的心理,她是不用仰視這個男人的(這種類似於變態的心理需求和忍受這個男人的行為可能和20世紀60年代的日本環境有關,我不了解,在此不BB)。

======回到劇情線來看,這個受到日本自殺文化影響的藝術少年以一種極不具備藝術氣息的方式掛了(充滿了對未來的迷茫無望和縱慾的boy)。松子不幸的目睹了這位在我們看來不稱職男友死去,實則她逃避現實心靈港灣也就此崩塌。在一段糾結期之後,畫家以前的手下敗將(藝術造詣不如畫家,卻善於經營的有錢淫),開始包養松子,簡直是突如其來幸福,比某畫家更注重生活品質的優質男人對她好,優雅而又對女性有理,簡直滿足她青春期渴望被認可的心理缺失,而且還比某死人畫家對她好那麼多,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有老婆了,最後,優質男說出了真相:優質男感覺每次創作都被畫家壓一頭,都快產生心理陰影了。所以有些變態的心裡產生了,類似於用他用過的東西,睡她睡過的女人(聽起來真是令人羞澀的變態)。最後結果就是松子崩潰了,她感覺最後連感情都被玩弄了。(可以理解成世界已經沒有她的立足之地了)

=========評論一下這兩段情感對松子造成的傷害,畫家掛了,心裡港灣沒了,松子離家出走是為了證明你們不了解我,不信任我,找一個了解我信任我的,她覺得家庭的不信任對她來說是一種背叛,而正是這種心裡她覺得她在這個家是孤立無援的,所以和畫家過起了沒羞沒躁的生活,青春期時,她需要被認可,畫家至少給她可以交流的機會,但在她離開家以後自己也失去了和父親的情感交流了(至少還能拿到錢,姑娘也是有點任性,不過這很正常的心理),其實她心底里一直知道自己回得去,只要不去做歌女(讓我們用詞高雅些)。等畫家掛了之後,心裡那時候很迷茫,被外表光鮮的優質男乘虛而入(她覺得優質男滿足了她沒和學校男老師談戀愛的遺憾),那時也許在想,能找個好男人嫁了,這樣也不算丟人(主觀臆測),當然這種情況下肯定是很多種原因了,最後被證明只不過是佔有慾和洩慾治療的對象而已(這像是狗用撒尿掩飾氣味宣誓領地的舉動嗎),總之在松子內心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敏感柔軟地帶,又一次被血淋淋的撕裂(簡直是B了狗啊!還能不能好好的從二奶轉正了啊!)。

========得知父親和殘疾妹妹相繼去世,松子家裡的依靠沒了,當二奶被甩,感覺最後的後盾都沒有了,愧疚於妹妹的死亡,所以在心理防線大崩潰的情況下,以半欺騙自己心理的想法告訴自己,只有那個畫家是愛自己的,畫家死了,爸爸拜拜了,總是要賺錢的,所以開始了歌女生涯(要高雅,不要污!),這一系列時間讓松子放下了道德底線,憑藉著不要臉死賺錢,人年輕姿勢多的各種優勢,賺夠了錢,也許略帶對某優質男的不爽(類似於同手段報復的心理),找了個小開,小開用她的錢包了個二奶,兩人聯手坑光了松子用青春(要高雅!)拿來的積蓄,松子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父親的死亡和情感的再次背叛徹底打開了松子的道德枷鎖,賺錢就可以人格獨立,不用因為經濟問題被他人選擇過予取予求,重要的也是要過日子啊…好吧,也許懷著略帶報復的心情去當歌女(主觀臆測),或許是她真的什麼都不會,再或者那年頭就流行走投無路的女性去當歌女(本人對日本某行業歷史不了解,羞澀的避而不談),總之女主人公的個性是感性而衝動,現實給了她一巴掌後,她決心養活自己,同時再被背叛的時候氣極殺人,畢竟她用了許多方法去愛一個人,卻依舊沒有得到她嚮往的愛情。

======總結前半段愛情,女性如何保護自己,第一要素,家庭!(有鬼父什麼的無法保護自己的不算)家庭不一定可以理解你,因為你是在成長,他們不可能時時刻刻跟上你的節奏,這很正常。但是如果用無理取鬧的任性方式來告訴家庭你成長了,這就不正常了。家庭確實能很好的保護自己。關於什麼越關心的人傷的越深這種話就別說了(你不滿意的是1就那麼在意,家庭為你的成長和照顧付出了100,好歹給父母個面子,別給父母甩臉看)。

第二要素,自愛。自己學會愛自己,要知道自己不依附別人而活,我指的是精神上,畢竟對於高中生什麼的,經濟獨立是挺困難的(不太好把握學業)。不要因為家人或者身邊人的質疑就感覺情感受到了傷害,愛自己本身就是自己的事情,不是要你去質疑情感付出或者情感好似背叛的感覺,而是要你清楚和明白的認識到,愛你的人哪怕是質疑你,都是在愛你,他們質疑你確實他們有他們的考慮,和不愛你沒有必然聯繫,如果別人家孩子,他們才不會那麼上心呢。(隔壁老王的不算)

第三清晰而理智的自我認知,簡單來說吧,知道自己要什麼,也不要因為什麼情人節這種荷爾蒙迸發的節日來一趟無疾而終的愛情或一夜情(個人見解),當然,每個人是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我只是覺得這種快速的情感對於女性傷害是挺大的,當然每個人生活方式不同,但是我有必要說一句是大環境對於這種行為還是持反對態度的,當然,如果你是不在意他人看法的人這點當我沒說(話說其實愛情也真不是很重要,一個人也可以很好)

第四如果真的發生什麼,不要緊張,不要害怕,你要想有很多和你都一樣,至少你還沒懷孕,如果懷孕了,也不要緊張,不要害怕,打掉要留自己看著辦哦,如果打掉了不要緊張,一般來說下次小心點注意點就好(打胎太多影響很大),簡單來說吧,這種行為是在透支自己的生命力啦,而且會提心弔膽的吧(心累)。反正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生活方式,我只能善意的提醒一句,如果哪一天分了,記得提前讓對方把某些照片,視頻通通刪掉,備份,網盤什麼的都刪掉,畢竟科技那麼發達,什麼種子搜索器,賣雲盤什麼的也實在多,宅男們也是有幾個G的種子什麼的,(你們看著我幹嘛!我是那種人嗎!我一隻正直純宅怎麼會幹這種事!)保護自己,保護自己的隱私,身體,最好能讓自己的靈魂是獨立的,不依附於人。(作為一隻含2g種子的純宅,啊,快放開我的手機!@%=+-/)


把握自身安全/利益第一的原則,有足夠的自尊,劇中松子所有的悲劇都不會發生。

年青的松子因為從小沒有得到父親足夠的重視,所以自尊程度比較低,內心深處覺得自己不重要,而自己是否能讓別人滿意變成了松子做人的第一準則。當不能讓別人滿意的時候,松子就會感到無法抑制的焦慮和取悅傾向(做鬼臉)。

全劇悲劇的導火線,表面上看是松子為了保護班上的孩子而自己向店主承擔了偷錢的責任,最後卻被學校知道了,學生又不願意承認,於是松子被學校趕出來,開始了顛沛流離的一生。而事實上,松子每個行動背後其實只是滿足一個非常簡單的動機:不要給別人添麻煩。自己墊了錢甚至不惜偷了室友的錢還給店主,是不想給店主和學校添麻煩;在店主要求見偷錢的學生時,為了掩蓋自己墊錢的事實,不給學生添麻煩,又馬上承認是自己偷的;最後老師們知道了這件事,松子才跑去低聲下氣地求學生承認(即使內心並不確定是不是學生偷的),這時候幾乎已經滿盤皆輸了。

從這件事松子憑直覺作出的幾個選擇中,可以看出松子在做決策的時候毫無一般正常自尊的人會有的底線,就是保護自己的安全(名聲)和利益,而僅僅單純為了「不給別人添麻煩」。「不給別人添麻煩「似乎是日本文化中非常根深蒂固的一個信念,更甚於在國人。而松子的行為導向,就是這個信念的典型刻畫。這是一部日本文化,或者說亞洲文化非常濃重的電影。我很好奇歐美人看了這部劇會有什麼樣的感想。

在之後松子一生經歷的事情中,她的決策導向一以貫之:取悅他人來獲得他人的愛(或者認可),不給別人添麻煩。於是為了這兩個動機,她可以忍受家暴,可以做小三,甚至在全劇最後,臃腫不堪的松子在房間外面的牆上奮力書寫「生而為人,對不起」的時候,看到鄰居回來還一臉歉意地趕緊躲避。而松子的另一個悲劇——多年等待自己學生出獄,但是在監獄外卻被打了一拳分手,也是因為學生自尊更低,不想給松子「添麻煩」。

那麼松子要怎麼做才能避免悲劇,改變命運呢?其實高自尊的人很容易就能給出和松子截然相反的決策:用支持性的方式和學生交流,如果學生配合,就帶學生和店主溝通道歉,並且代學生向學校道歉;如果學生不配合,主動向店主和學校表示自己內心的猜測和疑惑,而不是自己偷錢墊付。雖然結果可能還是會讓大家很生氣,但是畢竟因為學生偷錢而辭退班主任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自己事後還可以慢慢和學生溝通,讓學生在覺得安全的心理氛圍中說出實情。

這部劇之所以這麼觸動觀眾,可能是因為在亞洲傳統教育的熏陶下,大家多多少少都能從松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因為不少亞洲人父母(尤其是90年代之前)從小的教育和培養模式是以挑毛病為主,讚揚為輔,為了避免孩子「驕傲」甚至只貶不褒,培養出了不少低自尊的孩子,這些孩子在成年後會情不自禁地取悅別人,避免給別人添麻煩,有時候甚至不惜犧牲自身利益,超越自我保護的原則。

點擊關注酷炫腦的專欄:http://zhuanlan.zhihu.com/coolbrain

想看更多文章,還可以在公眾號「酷炫腦」 搜索關鍵詞:

記憶,抑鬱,強迫症,上癮,睡眠,衰老,意識,專註力,發育,冥想,精神病,迷幻藥,智商,情商,多動症


一點個人淺見。

我們都知道松子錯在哪裡,太絕望的把他遇見的任何人都當做是自己的救生圈。

而可惜,他的運氣又不怎麼好。唯一可能幸福的機會,也因為曾經殺人的經歷而錯失。

我們也都知道,松子應該怎麼做,不要把人生的追求寄托在別人身上,要愛自己,要找到「自我」。多麼簡單呀。

但是呀,對於一個幸福順利的長大的小孩,雙親給予你足夠的愛和理解。你對「自我」的存在的定義和松子的那種「自我」那便是不一樣的。

輕輕鬆鬆的告訴松子愛自己,松子卻告訴你,我的自我就是在愛人身上啊。對牛彈琴啊。

那麼松子要怎樣做才有可能避免自己的悲劇?

答案是,正視自己,與過去和解。

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說,一個人的心理,就是由其所有的體驗所組成的。

這個人的這一輩子的人生,發生過的事情,那便就無法改變。

所以松子首先必須要明白,若想否定已發生的現實,那就等於在否定自己。

所以松子要明白,她無論怎麼做,父親都不會那樣愛她,給她想要的關懷。無論她扮多少次鬼臉,怎麼逗父親開心也好,她都無法得到父親想要的愛,這並不是她的錯,這也並不是他的責任。要明白,愛這東西說白了也並不是我乖乖就一定有糖吃的東西啊。

明白自己追求的終究是一個對於父愛的虛妄的幻影。正視自己的過去,松子我自己就是一個不被自己父親愛的人。不再向他遇見的每個人投射自己童年時對父親的渴望。做到了這些,也許可能就是松子邁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

說起來,這很困難,又也許根本做不到。一些童年期的創傷是影響人一輩子對待感情的態度,也是很難被徹底根治的。特別是當事人完全不清楚自己的行為模式都和過去有關,意識不到這是個問題,臂如松子,他也許意識不到她從此至終追逐的只是一個對父親渴望,那就更別說正視這個問題了。


這個問答讓我觀察到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

在知乎電影話題下的熱門回答里,喬維里那個關於『爆裂鼓手』的答案一直在收穫贊同。這表明許多人都認可答主說的:我們大多是沒有那種情感的普通人,我們羨慕主角有那樣熾烈的愛。

在『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一片中,主角松子一樣被設置成感情非常極端的人物:她對別人的愛太過無私以至於忘我。

然而,知乎的朋友們卻不再羨慕這種熾熱的愛,轉而「嫌棄」松子的人生,商討怎樣才不會重蹈她的命運。

因為熱愛,所以能打一手漂亮的鼓,你們就羨慕,你們羨慕的是成功;因為熱愛,導致窮困潦倒被人拋棄,你們就嫌棄,你們嫌棄的是失敗。

難道是這樣嗎?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絕不是為了告訴觀眾:愛自己。

這是與影片主題背道而馳的,卻也是影片所想控訴的:自私的、冷漠的、拋棄和嫌棄松子的人。

其實我們許多人都曾有過松子那樣的情感。熱戀之中的人,或是為人父母的人,他們對戀人、對子女的愛,就是非常忘我的。比如在年少的時候,我們會滿腦子的想著另一個人,情願為她(他)放下自尊、甚至衝動的做一些現在看來很傻的事。

愛本來就是一種讓人毀滅自己的衝動,是一種利他的行為,愛讓別人顯得重於一切,包括重於自己。

只是『成人社會』的殘酷,讓愛變得功利了而已。

如果你擁有(過)別人的愛,或是你愛(過)別人,你肯定能理解那個流氓學生為什麼要說松子就是他的『神』。

松子愛人,不分貧窮或者富有,健康或是疾病,不分職業貴賤,當然也不分有房或是沒房。

如果你身邊有松子這樣的『愛』,請珍惜。不要做否定松子的人和打死松子的少年。

回到問題,松子應該怎樣去改變命運?愛自己,沒錯。

但改變的不應該是松子。

松子幸福吧?

愛別人雖然痛苦,但也同樣幸福,不是嗎?

她想得到的都得到了嗎?

得到了。

父親還有那個學生,她一生中最重要的兩個人,最後不都是愛著松子嗎? 她的愛得到了回應,雖然太遲,雖然她可能不完全知道。

電影給了我們可能不曾擁有的情感,珍惜這種體驗,不要把愛自己當做理所當然,把自己假扮得成熟。

『被嫌棄的』正是我們所缺少的。


今天早上,我想通了一件事, 松子其實是最卑瑣的人,這點是對的。

她其實就是自以為自己是聖潔,是愛,其實不過清白症。以自己對人 好來要挾。所有人都被她要挾。第一個作家,耐不住,覺得自己對松子的愧疚難以承受,便死了。第二個,松子自己還找到那人家裡,她其實根本不在乎在一起這個對象,根本不愛他。愛不會讓人做錯的事,而她根本不在乎她做的事情是對是錯。她其實只是憤怒,她其實從始至終內心深處的是永遠消弭不了的是恨意。恨一切人,一切事。

她似乎對人永遠無錯,對比起來永遠別人不好,她讓所有人感到自己不好,自己愧對她,她就是這樣以此獲得自己對自己高尚和正確的心理 需求。越往後,就越到那些暴虐的人那裡找這種清白感, 就是越爛的人,她還就越好,對比的清清楚楚,心理覺得自己那麼好那麼好的需要就被很容易的滿足了。並且當這個人對她不好或者要離開她 就正中她下懷:

你看你們那麼壞,我是最好的人。可我這麼這麼苦,都是你們的錯。

這就是她的內心戲。

這就是她為什麼可以隨便殺死那個背叛她的人,因為她本身就是恨的,就是不愛的。 所以她從未愛過任何人,從未愛這個世界,只是把自己偽裝成最愛所有人和世界的人。以此騙取愛,沒有愛,就要關注。她自己其實沒有關注過任何人。從開始的在學校里喜歡的那個笑臉男老師,一個細節是約會的時候松子一直沉浸在自己的幻想里,急著表達自己,根本沒有關注對方。到最後, 對她來說得不到真的愛,就轉向活在清白感之上。

而那個【理髮師】在她出獄後跟別人在一起更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人人都要為自己的錯誤負責,付出代價天經地義。現實生活中,即使不是因為犯罪殺人,要求一個人等另一個人八年也是不合理的。而影片一直在以松子本人的角度拍攝 故意營造出一種松子在理髮師這段關係的悲情(下詳述)。

好像是她唯一的愛和溫暖的機會,世界也剝奪了。

其實呢,由於松子自己對自己的成長根本沒有傾注任何心血,只是一心祈求從別人那裡掙來關注和認同,自己沒有任何發展的松子在遇到想要的愛 時, 根本沒有任何資本,去贏得這個人和一份真正的有價值的愛。

所以憑什麼說松子是苦, 世界是錯?

而這些對松子苦難的渲染,都是影片有意為之。是影片故意從松子本人的角度敘述的產物。就像是松子自己來說自己故事的版本(一)。 假設世人看到的真實的故事是版本(二)。影片只給你看了版本(一),但是在開頭已經藉由松子弟弟之口說了「卑瑣」這個版本。影片留給觀眾自己去判斷孰真孰。然而以松子的主觀版本版本(一)為主的敘事手法就讓很多觀眾直接產生了對松子極大的同情和憐愛,並賦予她一種神聖的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美感。

影片只有兩個鏡頭從客觀表現松子年輕的時候 兩次都是弟弟,找他借錢和開車那次。這個時候, 你會發現松子似乎是不一樣的,和正面描寫的時候。 這個側面才是最真實的,是故事的真實版本版本(二)。松子在那兩個鏡頭裡其實一直是悲苦凄涼又自憐的淡淡憂傷感,一抹慘淡的勉強的笑容,對弟弟,和弟弟的兒子。這才是真實的松子。而不是在男人注視下睜著單純的大眼睛像一個孩子一樣瑟瑟發抖的她。那是她在自己的戲裡的扮相。

她其實就是這樣一個自憐並陷入無盡自憐不可自拔的人,靠在不健康關係里的清白感,獲得對自己的認同。 就靠這個維持著自己活著。她自憐的是無人愛她,世人皆對她不利。側面描寫的時候可以看出她其實知道自己是怎麼一回事,但又無法自己走出這個模式。

在她自己眼睛裡的自己,沒有任何錯,她一直覺得自己是好的,是對的。可是她其實是騙了自己。她不願意承認掩藏在深處的是一顆荒蕪的恐慌的心。帶有恨和不平。包括對她的好朋友,拍AV發跡,版本(一)里暗暗有一種藐視。最後遠離這個朋友 也因她看不得人好,因為自己不好。

如果你仔細觀看,會發現一些荒誕色彩貫穿整個影片,一個小孩子怎麼可能瞬間就對死去的基本沒有任何交集的人了解和理解的比所有人都透徹?所以我認為,這個設置其實是表現了松子把希望有人理解自己,認同自己的需求放在這個小孩子身上,因為她認為這個世界,只有純真的小孩子才可能會理解那麼「純真」的她。並且這個孩子是她的親人,松子希望這個孩子能代表她的親人,最終原諒她理解她。所以我認為,影片的結尾,不過是松子死前的希冀的畫面。

松子必定凄慘地死去了,而她的死,也被塑造成一群孩子對自己的攻擊。而且她也是對他們好,才招致此等傷害。這故事版本,不就又是松子一直以來故事的重複和升級? 這同樣也是荒誕的,如若松子本身努力經營自己,怎會落得這番?她在屋子裡暗無天日吃東西發泄閉門不出那麼多年,心中充斥的怒火和恨意一直未平息,才導致她用直接傷害自己的方式企圖能夠報復生活,其實是她原來間接報復生活的顯化和升級。可是生活是報復不到的,只能更明顯更嚴重地傷害自己。

所以,我想說的是,松子其實自己有大錯。

不是不愛自己云云,反而,她其實太愛自己。

她帶著太多傷痛,不願放下和原諒。把自己的恨握得太緊。一直抓著直到最後。

如果她及時原諒了父親和妹妹,主要是父親,並下決心依靠自己,而不是用自己的犧牲去要挾別人和掌控別人。不再從別人處掙認同和關注--得不到就覺得自己又受了害,不積累怨恨,不要用不滿足,才能過上正常和有尊嚴和愛的生活吧。

最大的問題,影片要告訴我們的,就是放下。放下你童年受的傷害即使是虐待。原諒和忘卻。即使你有一千一萬個理由痛恨。這也就是上面有的回復說童年缺失愛的孩子,他的人生真的不可控么?我覺得影片正是想以松子的故事告誡大家,不管你有什麼理由恨,請放下。因為這終將阻礙自己心靈的成長和成熟。

放下一路上積累的傷害。 傷害總會有,一生之中難以避免,不要攜帶和累積,而是主動清理和放下。不要一直向外界要愛,自己做一個能給與真愛的人。 只有這樣,松子才會開始對自己的生命負責。才不再會通過自虐獲得那一點點賴以生存的清白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去睜開眼睛,愛別人。

畢竟,只有原諒了這個世界,才能不再去交換愛,而是給與愛,對人對己。


心外無物,我心即宇宙(說笑的)

大家給了松子太多溢美,當然這樣善良的女孩有啥可批評的呢?不過本著回答多樣性的考慮,說點不那麼好的。

松子的痛苦還是源於求不得和無謂的追求。

人們追求太多的慾望和外在附加物,心為形役,最終忘了生活的本來面目和目的。因為松子很善良,追求的是被太多故事和宣傳和輿論和洗腦所歌頌的愛,所以松子看起來是那麼讓人心疼。但如果將內容做個替換,把愛換成金錢或是其他不太美好的事物,這種追求就並不那麼順理成章和讓人感慨了。

世上的壞事和紛爭多源於「好事者」無謂的慾望和折騰,而快樂和成就感的根本卻在於自身。

所有沉迷於來自外界的榮譽和滿足,必然會遇到來自外界的詆毀和苦難,被外界賦予的也輕易都會被外界剝奪,而唯有屬於內心的才是不會失去的。

松子將自己的內心和人生寄托在了外物上,那麼不管這個外物是什麼東西,最終幾乎都會是杯具,當然要說人生的一切就是極致的追求,哪怕飛蛾撲火。(類似把美女和金錢的辭彙替換成愛情和事業的遊戲)那就是不同人的人生觀的問題了。

世上絕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絕大多數生活都是普通生活。絕大多數人註定平庸,努力是有效果的,但有前提,正確的方法,有效的路徑,在加上一點運氣,但即使這樣,這樣的努力和獲得也必然是有極限的,如果擴大一點,松子的故事可以不單是一個愛情故事,而是所有人都會面臨的問題,無論你追求什麼,最終可能都是失敗的,而付出得越多受到的傷害越重。期待的越多,受到的傷害越重。

如果替換掉故事的一些關鍵指代,故事可以變成一個男人為了追求成功,但缺乏能力最終不斷失敗痛苦一生的故事。也可以變成每個人,為了追求一些難以得到的東西,全力的付出,但目標一旦太高,註定不是大多數人能得到的。

----------------------------------------------------添加分割線-----------------------------------------------------------

佛說人生有八苦,分別是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求不得。

姑且不論佛說得對不對,但求不得被單獨列為一項,也可看出求不得是人生痛苦的重要來源。

讓人想起《搏擊俱樂部》里的一段話,」我們從小看電視,相信有一天會成為富翁,明星或搖滾巨星,但是,我們不會。那是我們逐漸面對著的現實,所以我們非常憤怒。「(當然也有人不喜歡這電影,但對於我而言,看完一部電影能長久記住裡面一些東西,那就是一部非常好的電影。當然某部電影雖然記住了反腐亡X,不反亡X,但因為早就知道了所以不算好電影。)

看歷史,看電影,看故事,人會有指點江山的感覺,現代人生活在一個追求平等平權的時代,從小滿懷對未來的希望和憧憬要去追求傳說中的一切美好。

但長大後,我們發現我們不會成為富翁,不會成為明星,甚至多數人都不能獲得一份單純的愛情。

從小的幻想給了我們野心和希望,但成長和現實隨即開始狠狠的踐踏我們。

我們大多數人一生註定只能成為社會不起眼的一顆螺絲釘,一塊被人忽視和踐踏的磚頭,也不會獲得一份單純美好的愛情(同時這又是一個鄙視螺絲釘和磚頭,瘋狂拜金和攀比的時代)

扯得有點遠了,無論追求什麼,無論需要什麼,無論自己能力有多大,是否取得成功,人都必須要把握追求又或是慾望與心靈之間的平衡。慾望永遠不滿。所得始終有限。

松子如果需求的僅僅是一份普通人的平凡感情也許很容易實現,但她需要的更多,於是自己用力的付出,但這些付出最終卻壓垮了平常人之間的感情。(獲得一份互有缺點,白開水般平淡,但長久經營下去,老了也許能相濡以沫相守一生的感情對凡人普通人而言是可以依靠努力和經營獲得的,而渴望更多的愛和浪漫都是風險投資和奢侈品。)追求的東西如果超過平均線,那些不僅需要超過平均線的努力也需要一些天賦甚至運氣。想想現代的離婚率,唉,平均線的愛情還真低啊。

也一如網上常見的白領金領卻覺得苦13,條件不差卻始終單身。我們是凡人,太過平庸,但我們內心無限渴望那些不平常的愛情和成功。

有渴望過不平常的兇猛激烈的愛情和成功的童鞋嗎?點個贊同看看人數。

-------------------------------------------------------------------------------------------------------------------

求不得實際上也是片中大多數人的痛苦來源,電影中出現的人物罕有能接受和正視自己所力不能及的。

父親不能接受小女兒先天病弱一生愧疚而忽視了其他家人。

松子不能分辨和接受自己不可能得到父親對病弱妹妹那樣的關懷,以討好換取關注走向喪失自我。自比為太宰治連自己都養不活的落魄作家,靠喝酒和打女人發泄,最後自殺。

毫無天賦的編輯靠欺騙松子感情來發泄對死掉作家的自卑。

騙了松子財色的混混最終死於松子之手。

惠是片中的成功人士,但又真的幸福嗎?為了成功,新婚不久新娘就在新郎的面前拍AV。雖然十多年後已經成為社長,有了豪車和跟班,但年近50仍舊在拍片,惠在第一次拍片後與松子喝得大醉痛哭表示自己一定會成功,片中惠丈夫未露面過,成功又何嘗那麼容易和光鮮。

阿龍小混混毀了松子一生也毀了自己一生,最後醒悟早以太晚,人生不能重來。

在說阿笙追求音樂夢來到東京,蝸居在一個小房間,對女朋友千依百順還是被甩。

女朋友總是指使阿笙做著做那,又突然自以為領悟人生的真諦是付出而不是得到,然後痛快的甩掉阿笙跑到烏茲別克。

算起來電影里的普通人大概就是松子的弟弟和那個有點胖的理髮師吧。

松子的弟弟一輩子難以原諒松子,但作為一個容易被忽略的低調角色,實際反而是電影里付出最多也最現實的角色。姐姐離家出走,父親很快腦溢血去世,姐姐去當風俗女,坐牢,只有自己承擔著家庭的責任,處理父親的後事,照顧卧床的妹妹,最後平淡的有了家庭和孩子。

理髮師很快接納了松子,又在發現松子是殺人犯之後很快忘掉了松子,然後找來個普通的女人很快就有孩子。過著平凡人的生活。


*劇透提醒*

僅回應一下童年陰影和人格發展的關係。

電影看了幾遍,每次感受都不一樣,最近一次看完覺得,松子最後如果不是被熊孩子亂棍打死,她的命運多半已經改變了。這樣的結尾或許是有對社會現象的諷刺,但不是我的重點。畢竟,就算整個世界都fucked up了,我們還是要stand up。所以,松子最後死了不代表她沒有改變得了自己的命運,而是她馬上就要改變了,或者已經開始改變了,編劇給她寫死了,無論出於藝術價值還是什麼。

首先,我承認我就是無論什麼情況下都正向思考的人,但不代表我不知道黑暗面是什麼。而是看到了黑暗面可能有多絕望,但仍選擇面對,因為我想看到更多的可能性。但是松子的情況是,根本用不著我去使勁刻意用正能量來扭轉她的人生,我覺得她具備很多改變自己命運的能力。其次,松子改變自己的命運的方式是具有普世價值的,不過僅供參考,因為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主觀的,有沒有用都是你自己說了算。下面是幾個值得瞧瞧的「心理意識」:

Resilience (絕地反擊的能力)

首先松子心裡的坑有多大多深,我們都是有目共睹的:

她從小就有一個從出生就卧病在床的妹妹,父親將全部的愛,甚至所有的笑容都給了妹妹,而無論松子如何努力乖巧討好,都無濟於事,得不到任何關注。長期的、持久的、高強度的、幼年時期的,愛的缺失最終導致了松子被嫌棄的一生:安分守己,卻因學生的誣陷被辭去教師一職;與作家同居,卻親眼目睹心愛的人卧軌自殺,留下遺言「生而為人,對不起」;又與作家勁敵同居,卻忍不住前去其妻子處炫耀的誘惑,慘遭拋棄;衣服一脫,一躍成為浴室女郎的一姐,卻因手刃出軌男友而鋃鐺入獄;偶遇當年誣陷自己的學生,而今已然是黑社會小頭目的阿龍,在一個大雨下得稀里嘩啦的夜晚,徹底陷入了寧願被施暴、去賣肉、販毒品也要跟阿龍在一起的二人地獄。

(摘自我之前寫的文章以心理學為角度分析的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女主松子的悲劇人生? - 王瑞的回答)

但幸運的是,她的坑有多大,她的動力就有多大,如果說她一直都做對的一件事情,就是沒有放棄,每次都原地滿血復活般地進行著各種各樣的嘗試。也許你會說這些嘗試並沒有什麼卵用,真的是這樣么?你怎麼知道如果不是做這些看似自我毀滅式的嘗試,反而讓她遠離了真正的自我毀滅呢?比如抑鬱,比如自殺。也許做了這些沒有讓她變得更好,但誰知道這是不是讓她免於變得更糟了呢?我們永遠不知道做了什麼或者不做什麼會帶來什麼,但是放棄嘗試一定等於極速降低了未來的可能性

Resilience在諮詢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參考特質,來訪者有沒有較強的resilience直接決定諮詢的質量。如果說諮詢師的專業性是必備考量的一個指標,那麼來訪者的resilience則是相對應的一個指標。因為沒有這樣的能力,把諮詢堅持下來都很困難,更談不上改變了。這也就意味著放棄嘗試=沒有可能性。

你能不能做到我不知道,但是松子做到了。

Acceptance(接受自己的能力)

松子內心的恨更多指向的是自己的妹妹,她對妹妹複雜的情感撕扯著她。松子愛她,可在她的認知里,自己的缺愛和她的存在是直接相關,所以她又恨她。這種恨在潛意識的作用下轉化成對自己的否定。她不接受自己,更確切地說,她不承認自己,或者,根本就沒有自己。她對周圍的人唯唯諾諾,說什麼都行,說什麼都答應,但這是她唯一能想到的和這個世界裡的其他人建立聯繫的方式了。這種取悅生存法無疑是從父親那裡習得的。

父親強化了她取悅的行為,每次都被她搞怪逗樂,這種可怕的正強化充斥著整個童年啊,已經成為人格的一部分。從這個角度看,我是理解要向改變她的命運是很難的。因為,人格的穩定性好比基因,很難改變。但是她不算很晚地脫離了家庭,來到了陌生的外界世界中,陰差陽錯結實了澤村這個魔女。澤村的存在是松子人生的轉折點,她完全接受松子,包容松子,肯定松子,這跟曾經松子中出現的人都是不一樣。這種無條件的愛讓松子對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有了新的認識。只可惜,這種新的認識建立沒多久,澤村自己有了家庭,分配給松子的時間自然就少了,松子曾經的拋棄感席捲而來,她自己控制不了。好巧不巧,龍洋一這個禍害出現,中斷了松子和新的世界的聯繫,回到了過去的生活中。

松子也是真的幸運,有魔女這樣的義氣女友,從來沒有放棄過她,給了她那個本來可能要改變她命運的名片。這個時候的松子已經重重摔到谷底好幾次了,可能都感覺不到疼了,她對於什麼是美好,可能已經沒有什麼印象了,所以一開始對於澤村的幫助是拒絕的。但是我們松子有Resilience啊,腦子還在轉啊,躺在自己那個不像樣子的地板上,她看到了另外一種可能:

想像著死去的妹妹,她舉起雙手,比劃著給她剪頭髮的樣子,一剪刀一剪刀緩緩地剪刀成可愛的髮型......

這次!松子想到的未來的可能性不再是依附在另一個人身上!這次的可能性是與之前所有的嘗試都是有本質區別的!她終於開始把可能性轉移到自己身上了,那就是做一個理髮師!而這個轉變就是伴隨著對妹妹的存在的接受才出現的。她「原諒」了妹妹,其實是「原諒」了自己。

她瘋了一樣跑回去找那個丟掉的名片,好容易找到了,卻死於一場意外。

看到了沒??她找到了名片!!命運可能馬上就要改變了!!因為這次的動力不是別的任何男人,而是自己了!!

這種真正意義上的對過去的接受,對自己的承認,我不知道你做到了沒,但是松子做到了。

Insight(知力:主要是自知)

松子改變命運的路之所以曲折,是因為她不知道到底是什麼自己變成這樣的,或者意識到的時候已經太晚了。這是我覺得松子唯一缺乏的東西,也是除Resilience之外相當重要的東西。也許熊孩子的設定是想強調缺愛的嚴重後果,也許只是想告訴你世事無常,也許原著就是想撕扯開赤裸裸的現實,但是無論如何,在我眼裡,松子她,已經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操蛋的人生,用心理學多一點掌控感,歡迎關注公眾號:Clarifymind」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電影《非誠勿擾》?
如何看待電影芳華?
為什麼電影《奇愛博士》評價這麼高?
如何評價電影《十月的天空》(October Sky)?
以電影導演的經歷和藝術修養,應該知道自己拍的電影水準怎麼樣,為什麼還會拍出爛片,並且大肆宣傳有多好?

TAG:電影 | 調查類問題 | 日本電影 | 影視評論 |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