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英特爾計劃將 CPU 焊到 PC 和移動設備的主板上,是出於什麼考慮?

信息來源:http://tech.sina.com.cn/it/2012-11-29/12247842785.shtml


作為內部人士,我只能說一句:這個新聞在胡扯。記者只是道聽途說了一些小道消息就寫成一篇文章。為啥是胡扯,我不能說因為現在還未公開,這個答案先放在這裡,明年年中我來挖墳。

==================挖墳的分割線==============

雖然現在Broadwell還沒發布,不過已經可以說一些了。

首先第一點:先搞清楚這個新聞是針對台式機還是筆記本?文章里根本啥都沒寫,但放了一張台式機主板的照片,有意無意的誤導「台式機將取消CPU插座」,如果不是刻意的,那就說明寫文章的記者可能根本搞不清台式機筆記本的區別。

第二,我可以確定的告訴大家,筆記本早就在向BGA轉移,為了做的更輕更薄更省電,BGA是必須的。但是台式機,轉BGA基本沒啥可能。因為一則台式機不缺空間不需要省那個插座的高度,二則台式機能換CPU是一個很常見的使用模式,三則CPU是插座式的能幫製造商節省庫存成本加快產品上市速度。

第三,Broadwell這一代將不提供台式機CPU。我認為這點應該是造成那個記者糊塗的根本原因。記者聽說「啊 Broadwell都是BGA啊」然後就想當然的認為「台式機也是BGA」,拜託推理不是這麼推的。

第四,要等Haswell台式機的升級版,得等到2015年的Sky Lake平台了,但台式機CPU仍然是有插座的。

==================批判這篇文理不通/定義不清/思路混亂的文章的分割線===============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29日下午消息,據日本科技網站PC Watch報道,英特爾將在原定於明年推出的14納米製程Broadwell架構CPU中拋棄LGA(柵格陣列)封裝,轉而使用BGA(球柵陣列)封裝。這意味著,PC主板上的CPU將被提前焊接,不再支持自由插拔。

批判:PC主板?台式機和筆記本都叫PC,你到底指的是哪個?

  傳統PC上的CPU一般通過插口連接到電腦主板,英特爾生產的CPU也不例外,這類CPU允許用戶自由插拔,方便更換。

批判:傳統PC?普通用戶能自由換CPU的大多是台式機,筆記本雖然也有CPU是插在插座上的版本,但普通用戶換起來的難度很大,更別說現在筆記本的CPU逐漸開始都是BGA的了。

  與PC不同,用於移動設備的CPU則是直接焊接到電路板上的。在移動領域,所有的移動設備內部空間都是以毫米計的,空間十分有限,因此焊接CPU比較可行卻具有更大優勢。

批判:移動設備?怎麼定義?是不是只有手機和平板才是移動設備?筆記本不算移動設備?我每天扛著筆記本移動來移動去的。?

  目前,英特爾使用LGA封裝設計,該設計既支持自由插拔,也支持直接焊接。這一設計給PC OEM廠商的主板設計提供了靈活的選擇。

批判:目前使用LGA的CPU只有台式機和伺服器/工作站。筆記本的CPU雖然有插座版本但那個插座不叫LGA,叫pGA。另外,誰告訴你LGA「支持直接焊接」?CPU底部光滑一片,錫珠都沒有,你焊一個給我看看?

  遷移到BGA後,這一靈活性將不復存在。BGA設計下,CPU只能直接焊接,不能自由插拔。不過這樣一來,PC CPU與主板的連接方式就與平板電腦或手機等移動設備看齊了。

批判:還是定義不清,PC CPU到底指的是台式機還是筆記本?向移動設備看齊?筆記本上用BGA早就存在了好發。。。。


其實早期的電腦都沒有更換cpu之說,那時候的CPU針腳少,集成度也較低,那會兒,為了更加穩定,很多都是焊接在上面,還有一種就是像現在的pci卡一樣,直接插在上面。

後來CPU更新速度越來越快,進入大眾身邊,私人使用電腦就考慮經濟,就出現了升級和攢機這種事情

更換cpu對於廠家其實也是一種商業運作下的行為,就是商家用可升級來吸引大眾(那時候東西貴,大家很看重這點),Nokia的換殼也是這個道理!

而現在,電腦已經是廉價的東西,而且筆記本佔大頭,東西便宜(一般打工者一個月工資就可以買一台),更新換代速度也非常嚇人,一般就兩三年。

所以,現在根本就沒有人去升級下電腦(看電腦城就知道,只有新裝電腦的,專門升級電腦的幾乎碰不到),廠商為了適應消費者(其實為了多賺錢),順勢而為,所以就出現直接焊接在電腦上一說。

其實這種做法,也是有優點的

1,焊接省空間;2,節約成本;3,焊接的更穩定

其實這種做法前幾年廠商就有小部分嘗試。

手機打完,呵呵,第一次回感覺不錯


從新來看這個概念吧,

實際上,所謂的可更換CPU更多的曾對DIY市場,這個市場其實越發小眾,感覺曾對不同市場,出現更多的CPU型號作用也開始不明顯了,未來INTEL精簡同一系列中不同等級的CPU數量可能性非常大。

另外從現在的趨勢來看整體SOC是未來大趨勢,INTEL順應潮流也很正常

從PC使用周期來看,介於現在的性能過剩年代,PC升級從3年更換周期延長到5年,是很正常的情況

未來INTEL構架將繼續SOC化從ATOM開始,所以未來大部分產品純粹直接與主板封裝也就順理成章了,當然我仍然認為短時間DIY市場整體封裝可能性不大,但是商用PC市場,這樣可能性非常大,NB市場實際上對於這種嚴格要求空間的產品一直都有焊在一起的封裝,

總的說來,INTEL預測的趨勢沒有錯,封裝只是表現形式,未來CPU集成掉各種橋的功能後,搖身變為SOC晶元是趨勢,ATOM現在已經這樣做,擴展到桌面級遲早的事


SOC(System on chip)是未來的趨勢。英特爾轉型成功與否,就看SOC了。


INTEL是賣CPU、主板晶元組的。就算是BGA方式也是筆記本廠商焊上去的,又不是INTEL焊上去的。就像現在的晶元組的晶元也全部是INTEL生產的,難道現在的主板也是INTEL造的么?

該新聞編輯嚴重缺乏常識!


發燒到經常換CPU的真的很少,時常一台電腦用4,5年,當你覺得CPU慢的時候,幾乎也是換電腦——至少也是換主板的時候,發現已經沒有CPU可以配得起你那塊主板了。


降低contact noise,給內部電路設計留下更大空間,反正換cpu的機會不大,這個已經有很多人回答了


如果是真的,這件事基本上就讓Intel告別DIY市場了。


應該是為了更好的集成


的確,現在攢機基本都不升級單個部件了。就算升級也是玩硬體的小眾追新,這種用戶很少。

而且現在摩爾的速度一台台式能挺個三年?之後就是各種淘汰了。本身到需要升級的時候也是板上全套。

台式里真正用的比較持久的,是電源(這個其實值得來個好的,但是一般用戶沒意識),機箱,散熱器。硬碟看需求也可以算。內存太便宜了。這個倒是性能提升比較有限。

我發現我跑題了,其實就是利潤最大化,技術更多的掌握在Intel手裡他也更好要價。而且集成之後在相等的性能下,也更容易設計。或者可以設計的更小。這都是省成本的路子。


應該是為了保證晶元組的出貨量,同時也省下了為兩代CPU的兼容作出的犧牲。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 Intel 對 Altera 的收購?
英特爾和 AMD 的競爭歷史是怎樣的?
G4560和R3 1200哪個性價比高?
怎麼讓小白理解intel處理器(CPU)的分類?
英特爾CPU的工程樣品(ES)與普通零售版本具體區別在何處?

TAG:英特爾Int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