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方對餃子的特殊感情是怎麼形成的?

我是南方人,雖然也喜歡吃水餃,但是無法理解一些朋友對餃子的熱情。。。

我知道北方特別喜歡吃麵食,那這種特別喜歡的風氣是怎麼養成的?假如說古代糧食產量不高,白面特別稀罕的話,那為什麼南方沒有形成這種風氣?沒有一種對某些食物的特殊追捧?


包餃子一般得兩人以上才行,打餡兒,擀皮兒,包餃子,一般是家裡的長輩弄餡兒,次一輩的擀皮兒,然後小輩和大一點的包,當然也有不一樣的。

不過總歸包餃子是一種幾乎全家一起上才能做的活動,一家子人團團圓圓和和美美進行一項運動,一般是很少的。

現代人的生活越來越好,每一輩之間甚至同輩之間都有斷層。父母的父母大多是經歷過開國的,毛左有很多。而父母一般都受過一些教育,對毛的看法更多元化一些,反而可能對鄧小平推崇,而年輕一代有很多時間接力的同志,三代之間的差距可以說是非常大。

讓這些人坐在一起恐怕都是一件難事,而包餃子居然可以讓他們一起做一件事,難道不偉大嗎?


作為一個在南方長大的北方人,我是這樣理解自己的北方人父母對餃子的感情的:

父母小時候家庭都比較貧窮,那個年代只有過除夕才能吃頓好吃的餃子,而且北方的習俗是除夕夜必須吃餃子放鞭炮的,因此吃餃子代表了過年過好日子喜慶。

所以我的父母是喜歡每過幾周就自己包餃子吃的。另外我母親生前和我說過這樣一個習俗:啟程餃子落地面,每次我回家都是下面給我吃,每次離開家最後一頓都是給我包餃子。

所以對我來說,吃餃子某種意義上會想起父母的愛。

補充一點哈: 至於為什麼除夕夜必須吃餃子,記得我小時候母親說過,餃子代表富足,你吃下去就祝福你一年財運很好,我小時候除夕吃餃子,父母包餃子的時候都會包幾個錢幣放進去,我們幾個孩子就挑著餃子吃,看能不能吃到有錢幣的餃子,那代表一種運氣。


從前天兒冷的時候,一家人圍坐在暖烘烘的火爐旁包餃子是件挺幸福的事兒,聞著餡兒料的香氣,聽著孩子的笑聲,閑話家長里短,這種溫馨的感覺,被視作「團圓」的味道。包餃子的過程中,長輩收穫天倫之樂,小孩聽了故事,還有麵糰可以玩。相比起其他粗重的活計,包餃子無疑是輕鬆的。

不需要付出太多體力,參與感強,打發時間,娛樂家人,包餃子是一項與美食有關的遊戲,而遊戲往往會上癮。當負責調製餡兒料的家庭成員手藝不差時,這場遊戲最終會轉化成熱騰騰的美味,更讓人著迷,這是餃子情結中,包餃子的部分。

吃餃子的情結那就沒法解釋了,單純的喜歡這種味道而已。另外,北方人也有吃餃子的傳統,這也難怪了,回到清朝,還不怎麼流行吃「洋人的玩意兒」那會兒,餃子算得上頂尖的主食了吧,那個時候,除了吃餃子,主食要怎麼選,燒麥、油餅、各種麵條、包子、餄餎、糕?麵條流派太多,傳著傳著都散了,陝西人、河南人、山東人,各吃各的。餃子嘛,再怎麼變,都是一張面片裹著餡兒。其他主食各有千秋,然而在餃子er們心裡,恐怕都不如餃子。

所以,有吃餃子情結,就是因為餃子好吃。

清朝那會兒,吃餃子就很瘋了。北京有個旗人穆齊賢,道光年間在惇親王府上當差,這人有寫日記的好習慣,天天發朋友圈嘚瑟,說老子今天吃了啥,去了哪兒。那個時代,同僚也許覺得他挺無聊的,有病吧,吃個早餐還得寫日記,誰特么關心你吃了啥。然而,到了今天,這玩意兒就成了窺探清人生活的一手資料了,摘錄一點:

正月初一,吃餃子。

正月初二,早餐,吃餃子。

正月初三,早餐,吃餃子。

正月初五,早上,包餃子,買了兩個甜橘子吃,晚上做羹。

正月初六,早上,吃餃子,買了串山楂。

正月初七,早餐,包餃子,中午出門吃面喝茶,花了老子六百文,熏疼,給我媽買了二十個燒餅。

正月初八,早餐,吃餃子。

正月初九,早餐,吃餃子。

正月初十,煮羊肉,請八舅來吃。

正月十一,早餐買甜漿粥,吃了兩個餑餑(滿人傳統主食),下午……吃餃子。

正月十二,出門赴宴,回家後,還是吃餃子。

接下來好多天沒吃餃子,到了正月十八,又吃餃子;二十三,吃餃子;二十七,吃餃子;二十八,吃餃子;二十九,吃餃子……

一個月里有半個月在吃餃子,這麼個吃法,能沒有「特殊感情」嗎你們說。

其實挺能理解這位穆同志的,大清早醒來,睜開眼,吐出一口濁氣,嚯,就琢磨開了,早上吃啥?餃子?昨晚剛吃了,盒子?不想吃。包子?不想吃。餅?不想吃……那,餃子?得嘞。

於是餃子成了很多「想不出吃什麼」的尷尬時刻首選。

家裡來客人了,包餃子吧。

女朋友來了,包餃子。

冬至,包餃子。

今天霜降,有什麼講究沒?有啊,吃餃子。

立秋了,貼秋膘,包餃子。

攤手。


根據我老婆的說話,主要原因是包餃子是一項集體活動。


重點的重點:餃子是一種能夠用最少的肉讓所有人都吃上肉的方法:把肉稀釋在植物和澱粉中。

同理,華北的年菜還有各種炸丸子,炸酥肉等用澱粉倍增肉體積的做法。作為一個人口大國和種植業大國,肉類的缺乏使得這種民俗成為必然。

然而這並不妨礙我們一如難得吃肉的先祖一樣去熱愛餃子。

同理,帝國的南北方民俗並沒什麼太大的區別,江南人照樣瘋狂的熱愛餛飩,而且還產生了小餛飩這種捉襟見肘的產物。


同為南方人,但打記事起算的話在北方生活的時間更久,以客居北方的南方人視角看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親身體會到北方人對餃子有特殊感情的事件發生在讀書時的第二年冬至,在京一年多認識的同學也多了,於是收到了很多朋友的簡訊提醒要吃餃子,學校的食堂以及BBS也都有類似的提示,當時印象非常深刻,於是獨自跑到食堂果斷地選擇了湯圓,那還是第一次在北方吃湯圓。這樣的事情後來再也沒發生,十幾年裡要麼乾脆什麼都不吃,要麼也是吃餃子,說不清為什麼就被同化了。

仔細想來,身居南方時吃湯圓過冬過年也算是一件大風俗,不亞於北方人吃餃子,而且湯圓音似團圓,餃子象形元寶,也算是不分伯仲,但要說起感情的層面卻大相徑庭,南方人在北方不吃餃子偏要吃湯圓似乎有些另類,但北方人在南方吃餃子卻是在宣示對傳統的堅守,這一比就比出差異了。

說簡單好吃包羅萬象只能說是一方面,可以說明為何包子沒有這麼高的地位,不去新東方學幾天真心捏不出那十八道褶兒。但要只是簡單好吃,麵條作為國民食物最合適——同為麵食,可以放各種鹵,基本上能稱之為菜的食物都能當鹵,連西紅柿雞蛋都行,鹹淡由己完全不用看餡的臉色,更不必擔心不小心吃到了韭菜雞蛋下午見不了客戶,製作起來也更簡單,其寓意長長久久也是很幸福美滿的感覺。但事實上,麵條卻常常是引發地域特色保衛戰的雷,我們可以為了捍衛自己喜歡的某種麵條去無視乃至詆毀其他麵條的存在。相比之下,內斂的餃子把不同的地方都藏到了裡面,卻以相同的面相示人,光看表面,大家都喜歡吃餃子,求同存異嘛。君不見,想當初大家都是一樣喜歡吃月餅,偏偏有人強調只喜歡鹹蛋黃而不喜歡五仁,於是分裂了……當初大家都是一樣喜歡喝豆腐腦,偏偏有人喜歡強調只喜歡咸豆腐腦而不喜歡甜豆腐腦,於是分裂了……如今大家雖是一樣地喜歡吃餃子,未必以後就不會出現素黨、肉黨和蝦仁黨。

當然,某晚會也是功不可沒,一年年地轟炸「誰家過年不吃頓餃子」,儘管對很多人來說,這台晚會不過是背景音,但一年又一年這麼洗腦,於是潛意識裡都會覺得原來過年不吃餃子是少數派,是另類,是落後的——其實真正算起來,過年吃餃子的風俗才是少數派,湯圓部落與餃子部落並駕齊驅,還有不少部落兩樣都不吃,還有不少部落壓根就不在這一天過年。但就是這麼被洗腦了以後,相比於湯圓,過冬過年吃餃子就越來越有心理優勢了。

再說了,雖然「好吃不過餃子」聽上去沒那麼大的誘惑力,後半句卻是讓人慾罷不能么不是~~~


本人即是北方人,本籍天津。


首先,餃子像一個元寶,預示著財富富貴;其次,餃子圓圓的,寓意團團圓圓;第三,個人對於餃子的感情,是在與北方餃子和南方餃子的那種做法和吃法。


北方餃子是純餃子,裡面絕沒有一丁點水,而且餃子是作為正餐主食食用,而南方對於餃子,基本是水餃,喜歡放在湯裡面,切餃子一般作為點心和飯後點綴食用。所以能夠吃到地道的北方餃子,總是能夠感覺到家的味道,另外就是南北方作出的餃子味道會有明顯的區別,如果能夠吃到北方的餃子味道,會很親切。當然,更重要的是北方吃餃子主要是全家在一起熱熱鬧鬧,所謂迎車餃子送車面,吃餃子當然是全家團聚,所以吃餃子的意義已經不是簡簡單單的餵飽肚子了,而是那種天倫其樂融融的感覺。


今天冬至哦,愛吃餃子星人前來答題^O^

北方喜歡吃餃子的人有很多,以我自身出發,認真想下來有很多原因。

1.北方以小麥為主要作物,麵食為主食。

2.麵食雖然花樣很多,但大部分都是菜面分離的。只有以餃子為基本模型的水餃,蒸餃,包子,餛飩,甚至韭菜盒子等才能做到面與蔬菜,肉末的有機融合。(就我個人觀察,一般來說,愛吃餃子的人也都愛吃包子,餛飩什麼的)而這種融合的多元口感是其他麵食無法達到的。

2.餃子外觀漂亮,做法簡易,取材方便。非常適合北方人應季換口味。韭菜,茴香下來了,就摘下來拌拌。過年殺豬宰羊,剁剁餡也很美味。無論是王侯將相,還是平頭百姓,都可以吃餃子來滿足味蕾。

3.餃子的做法很獨特,需要動員一大家子。尤其是過年的時候,剝蔥的拍蒜的調汁的拌餡的,你包我擀,燒水蒸煮,一家人的情感暖暖地氤氳在廚房,餃子香,香滿堂。

4.我就是喜歡吃餃子,最喜歡茴香肉餃和薺菜雞蛋餃!!!朋友圈發的最多的美食照片就是餃子,就是喜歡,不給原因!(=^▽^=)

以上所有圖都是本君親手包的,說著說著就想回家吃餃子了(?_?)


應當說,北方人比較喜歡吃麵食,餃子只是其中一種。

這和北方農業特點有關,北方因地理和氣候原因,無法大面積種植水稻,種植比較廣泛的農作物是小麥,小麥顆粒口感較粗糙,通常都是磨製成麵粉食用,所以北方面食比較流行。


餃子不是什麼時候都能吃,在舊時代只有過年才能吃,所以在老的觀念里,吃餃子就等於過年,所以如今對於餃子的偏愛也就很正常了,而且餃子確實好吃,具體參照余和平童鞋的說法,都給我說饞了,哈哈哈。不過應該也有地理方面的原因,因為家雖然在東北,但祖輩是闖關東是過來的,所以好麵食也很正常,而且好餃子也確實好吃,種類也多,皮也薄,餡也大,咬下去不松也不緊,沾上醋、大蒜、辣椒油,那味道是沒治了,最後再來碗餃子湯,一個字,美~~,那就跟老話里講的似得,坐著不如倒著,好吃不如餃子。不過在東北,其實麵食並不作為通常的主食,因為我們那的米實在是好吃。

為了這個答案,一會吃餃子去~~~^O^


奶奶燜的芥末,夏天的鮁魚,鎮江香醋里滴上幾滴香油,看透明的琥珀色液體被一點點打破,

初夏的蒜瓣白的像象牙,咬一口,辣味透過味蕾擊穿你的腦皮層,再聞一口芥末的香氣,沖的讓人想打噴嚏,奶奶端來一鍋新出鍋的餃子,白瓷盤裡,潔白的餃子上籠著淡淡的白煙,挑一個肥大的,用筷子捅破,白菜的湯汁濺出來,打翻了醋碟里的和諧,卻調和的澱粉的甜和醋的酸相得益彰,輕輕咬一口,熱量遍布嘴裡,燙的上牙膛熱乎乎的,但咽下去,卻又覺得從胃裡透出來暖洋洋的感覺。

就像奶奶藏在皺紋里的微笑。


除了小背心同學提到的感情因素,和廚師吳提到的經濟政治地理等方面,還可以補充一點:餃子是一種用料考究製作精良工藝巧妙的食品。


1.餡兒到位。五花肉手工剁細,過程中去除筋索。放調料及植物油打攪上勁,講究的要分三次加水。最後配以大蔥及某種菜蔬的精華部分,葷素比例適宜。制餡的調味如同制憲,僅起一個憲法大綱作用,細則由小料具體實施。


2.包到位。高手包餃子講究餡兒大皮兒薄自不必說,北方包餃子的最關鍵之處在於最後一擠,機器與手工的分野就此鮮明。南方的朋友恐怕很難理解其中奧妙。有此一擠,不僅口感獨特,而且不會煮破。煮超市買來的餃子最頭疼的就是一不小心就破,有時一鍋會破好幾個,因為機器不會擠。


3.煮到位。根據傳統口訣煮餃子要滾三滾,還要蓋上蓋兒煮餡兒,揭開蓋兒煮皮兒。這裡面是否有科學道理請高人指教,不過餃子工藝巧妙中的一環就是每隻包好的水餃在沸水中就像一個微型高壓鍋。其內部的氣壓會增大,所以肉餡很快就能煮熟,同時葷素以及調料的味道能夠更好地融合。


4.小料到位。北方傳統是用特製陶罐搗蒜,「磕頭如搗蒜」的說法即起源於此。搗好的蒜加入陳醋或近年來市售有特製的餃子醋為基本小料,各人再依照個人的口味隨意擴充。一切就緒,每一口都是北方特有的美味。


最後還有「原湯化原食」的說法,你懂/不懂的。


大家一起包


從小到大都是逢年過節家庭聚會餐桌上的壓軸大菜。哪怕前面大魚大肉都吃飽了,最後沒吃兩個餃子就不圓滿。

周到的主婦會照顧到每一個成員的口味,三鮮的,豬肉大蔥的,茴香雞蛋的,冬菇鮮肉,芹菜豬肉,還會做幾個包糖和硬幣的討個吉利。

廚房裡一個個蓋簾上放著不同的餃子,錯落有致,一鍋鍋下去,屋子裡就會有人喊:

「今年掙了嗎?」(餃子煮破皮了嗎)

「掙了!」

餃子,團圓飯,其樂融融,這是我覺得最有情懷的食物了。


好吃不如餃子,好玩不如嫂子!


那麼多人JJZZ的回答,都沒回到要點:

因為你沒吃過真正好吃的餃子!


傳說很久以前,北方人冬天都會凍傷,甚至會凍死。一位長者用麵皮包裹著菜和一些食補的藥材煮熟了給大家吃,人們吃了身上就暖和了,稱為餃子。因為會減少凍傷,又因為形狀很像耳朵,所以有了「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俗語。

在北方漫長的冬季,人們無法勞作,一家人圍在一起忙忙碌碌的和面調餡擀皮包餃子,本身就是一項家庭的娛樂。一鍋熱氣騰騰的餃子,帶出來的是整個家族暖暖的親情。

而且,好吃不過餃子……


麵食習慣和冬天菜少,是餃子在北方大行其道的原因。而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菜少。

冬春兩季,北方想得出來的青菜不是蘿蔔就是白菜,沒有其他蔬菜。反季節蔬菜是最近幾年才出現的。

包餃子用到的菜不多,所以北方人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就養成了冬季和春天比較好吃餃子的習慣。


北方人。吃了那麼多餃子,那個也沒我媽媽包的好吃。小的時候不懂,在外獨自求學,過年也只是潦草的跟同學一起吃個外賣,媽媽在電話里問吃餃子了嗎媽媽包了豬肉白菜韭菜蝦仁和三鮮餡兒都是你愛吃的,也只是被我搪塞過去。餃子啊,有什麼好吃的,不是經常吃嗎,過年吃和平時吃有什麼區別嗎。後面長大一些,交了南方男友,偶爾在外吃到餃子,都要跟他說,這個,跟我媽媽做的比起來,哼。媽媽現在年紀大了,總是在餃子里放很多姜,可是一提起餃子來,我還在不停重複著「我媽媽包的真的很好吃,別人的都是渣,真的。」

想家,想媽媽。


我是北方人,因為餃子好吃。無特殊感情。


推薦閱讀:

為什麼在人類的發展歷程中,一個群體部落,都會出現一個領袖的呢?從人類發展的歷史來看,都是如此?
山西人為什麼愛吃醋?有什麼歷史原因還是文化所致?
當皇帝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古代女子「無才便是德」,然而為何很多流傳千古的女子多是經史子集、琴棋書畫無一不通?
中國古代為什麼不允許女子入學?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飲食 | 文化 | 餃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