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是內向的人還是外向的人更容易成功?他們分別都有哪些優勢?

或者說內向的人還是外向的人更具有成功的條件?


直接上文章-----摘自李子勛《內向vs外向》:

扉言:當一個內向的人試圖變得外向的時候,他可能失去了自我內心的安寧,也失去了命運的眷顧!

    

  經驗上人們判斷一個人的內向性格或者外向性格是從行為與情緒類型來判斷的。這個判斷不太可靠,因為人的行為可以是後天通過學習與強化得到,人的情緒也可以因為經驗和年齡變得和諧。在心理學涵義上內向外向主要指人的精神指向,比較關注內心的是偏內向,比較關注外部世界的是偏外向。關注內心的人著力發展自我感,首要面對的是如何喜歡自己,關注外在的人著力發展能力,首要面對的被人喜歡與被環境認同。兩種力量對每個人都會是必不可少。

  經常遇到內向的人為自己的個性煩惱,其實這樣的人應該感謝上帝讓他獲得如此重要的個性傾向。仔細想想,沒有內在肯定和自我認同的人不可能有持續的力量去發展朝外的進取與奮鬥,一個只關注外界從不自省內心的人也不可能獲得成功。我們的文化對個性的描述一直存在著一種無意識的割裂,以為這兩種個性是恰好相反的,二者只能其一。其實這可能是人類二律背反得出的最荒誕的偏見。內向的力量是樹根與樹榦,外向的力量是枝葉、花蕾與果實。這兩種心理力量恰好是並存相依的。

  文化習慣把外向的人想像為樂觀、開朗、熱情、自信、進取,把內向者聯想為保守、壓抑、退縮、不安、膽怯、不合群。差不多會識字的人都會說外向是社會歡迎的,內向卻不那麼好。當然,內向的人很自我,內省,另類,不按常規出牌,自然難得文化的喜歡。外向的人不堅持己見,從眾,隨同,喜歡分享,依賴規則,服從環境,追求社會認同,自然容易成為文化價值導向下的可愛一族。

  區別內向與外向的一個簡單可信的依據是問問自己的快樂從哪裡來。內向把心理能量指向自己,因此快樂也主要由心而生,不那麼依靠外部世界的認同與讚許;外向把心理能量指向外部世界,喜歡人際接觸,好奇,富於冒險精神,對主流文化比較認同。內向為主的人比較有意志、理想、個性追求,特色的美感、興趣、愛學習、沒事偷著樂,外界不管有多大的變化、干擾、甚至打擊妨礙不了他生活的目的與信念。為了一個夢想或觀點常常會獨自堅持,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外向為主的人比較靈活、順從、不跟別人和跟自己找麻煩,審勢度勢,喜歡順水推舟,不好逆水行船。

  很多人陷入社交的煩惱,害怕人際關係,膽怯,退縮,自認為是內向的。其實他正好缺少內在的精神指向,內心根本就沒有快樂,期待被別人喜歡認同來快樂,這樣的人恰好是外向的,也恰好缺乏內向的心理能力。

  人的一生兩種個性力量是同時存在的,不誇張地說內向的個性能力是獲得外向個性能力的前提。正如埃里克森在《同一性危機》中說的,自我認同是一種精神朝內的灌注。其實,人的個性是複雜的,不可能像文化標定那樣是單一的。社會是個舞台,只要喜歡人可以表演出不同的個性色彩。如果真能單一的話,我猜單一的內向還是比單一的外向好。很多科學家,哲學家,偉人,藝術家,創業者都因為發展了很好的內向能力而讓自己能在浮躁的社會裡沉靜下來,獨立思考,富於創意,最終獲得成就。

  被文化描述的個性其實人的社會性格,而非人內心本質的心理性格。要讓偏內向的人喜歡自己,就要思考我們的文化定義給內向人帶來的觀念困境。如果社會把內向與外向等同起來看,並給不同性格的人相同的笑臉,那麼內向的人可能更容易找到適合自己存在的方式。強迫內向的人按照文化導向的外向模式去生活可能產生很大的不適應。

  人只有發展好內向的力量,讓心靈成為快樂的源泉,外向的個性才能慢慢有根基,既沉靜得下來,也能放得開去。不喜歡自己,不接納自己,你的靈魂會遠離你,終身漂泊。自己愛自己,從內心世界去找到存在的意義,這樣的快樂是隨時可以自給自足的。


推薦「內向所以成功」這本書,日本人寫的 對內向的人的性格特徵有很詳細的描述。


有不少用戶在看薦提到:內向的人都能成功,他們都認為內向的人:

很專註,又有深度

內向的人,大多喜歡像讀書寫作這種可以獨立完成的愛好,多年的磨練讓你能夠做事注意力高度集中,習慣深度思考。

快樂很簡單,簡單很快樂

性情與快樂無關,內向並不是不快樂,只是喜歡享受另一種類型的快樂,比如沉浸在無人打擾的平靜中,讀一本書,看一部電影,聽一首歌,放一陣空,發一會呆,靜坐冥想,甚至自己抽下風,不需要太多。


如果是當官 做生意這種成功 肯定是外向概率比較大


當然是外向的人更容易成功了,內向的人必須比外向的人付出10倍努力才能成功。


推薦閱讀:

如何讓生活每天充滿幹勁?
能不能分享一個你的失敗經驗?
未來一年,硬碟廠家的股票是否會大漲?
成長的這些年,你有哪些感觸,總結了些什麼經驗?
你超越了你父母多少?

TAG:成功 |